当学霸不是一个人,而是成群出现的时候,会是什么既视感?在成都理工大学,就出现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班"!全班20人,10人考研至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校,6人保研至中国科学院、湖南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在这个集体里,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过不同级别的奖学金,累计金额超十万元,获得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特等奖等各类奖项超60项……这个学霸班,就是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2015级5班。本期推送,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学霸故事。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勘查工程2015级5班资源勘查工程2015级5班毕业去向(排名不分先后)因优秀而相遇从2012年开始,成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每年会从100多名大二学生中挑选出20余名顶拔尖学生,组建"卓越班",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2016年9月,经过笔试与面试的双重考核,20位对地质科研怀有热情年轻人从100多人中脱颖而出,组成了新一届的卓越班。相比于常见的本科生大班教学来说,卓越班20人的小班教学则更像是研究生课堂。"我们除了公共课,其余的课程都是在相同的教室里上的,甚至大家的座位都是固定的。"班长朱筱曦觉得 "小而精"的模式能让老师很快地认识所有学生,熟悉他们的优点与不足。资源勘查工程系副主任丁枫介绍到,卓越班的专业课都是由最优秀的专业教师进行教授,而通过小班教学,则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最大的作用。除小班教学之外,独特的"导师制"也让资勘5班的学生受益匪浅。"我们从大二进班就开始实施双向选择的导师制度,每位任课老师都会成为两到三名同学的专属导师。"成功被保研至中国科学院的张竹桐解释到,本班同学会在导师的带领下,通过撰写论文、参与项目等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刚认识我的导师曾敏教授时,他就让我去有意识地翻看文献,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耐心地帮我答疑解惑。"仅大二1年,张竹桐就在导师的要求下精读了100余篇专业文献,并开始尝试与导师一起进行全英文的SCI论文写作。对于一些专业问题,导师会建议张竹桐去请教文献原作者,"我给作者发出邮件之前会很犹豫,是我导师鼓励我不要害怕,谁知道这竟成了我保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敲门砖。"张竹桐笑道。经过几次与原作者的邮件交流后,张竹桐大大提高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度,而对方也对张竹桐严谨的态度和突出的学术成绩产生兴趣,向她抛出了来南京读研的"橄榄枝"。回顾起自己的大学四年时,张竹桐说最感谢的人就是自己的导师曾敏,"没有他的帮助,也不会有我的今天"。当然,加入卓越班并不代表一劳永逸。为使班级成员时刻保持危机感,资勘5班特别设立了严格的末位淘汰机制,普通班同学也可以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卓越班,"PK"掉原来的成员。不能挂科、更繁重实习任务和创新学分等要求使得班里的学生不能有丝毫松懈,如果综合成绩排名垫底,就会在一学年之后自动退出班级。李卓骐在大三时选择加入资勘5班,一年后以初试、复试均为第一的成绩成功考研北大,他坦言刚进入"卓越班"时,自己颇为不适应。班上的同学上课聚精会神,课间几乎从不休息继续讨论知识点,下课铃声一响就层层包围住任课老师,抢着提问……"在大学中我还没见学习这么拼的班级。"李卓骐说。拥有更多机会的同时,资勘5班的学生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而这恰恰也是也鞭策着他们永不停止前进的动力。因热爱而坚持资源勘查的学习除了要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之外,丰富的实践经验亦是必不可少。2017年暑假,资勘5班的20名师生来到了马角坝实习基地。8月的烈日下,他们一天出行最远时需要步行24公里,从4条不同路线来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在茂盛杂草的遮掩下,别说前进,连道路的走向都难以看清。"有的路很窄,只能一个人通过,我记得有一条线路长了带刺的叶子,是男生们拿镰刀把草拨开,我们才能过去。"张竹桐回忆到。马角坝实习但即使千般小心也依然阻止不了意外的发生。为保证学生安全,带队老师往往要提前探清道路,也因此时常会受到蜜蜂甚至蛇的攻击。在一次雨后的考察中,班长朱筱曦一不小心掉下了侧方一个半米深的大坑,幸亏走在后面的男同学眼疾手快地抓住了她的衣领,将她拉回到了地面。"当时虽然没摔进去,我身上也全是泥,隔了许久还是惊魂未定。"下午从野外回来,往往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大家就要开始观察分析当天带回的样本。每天写完一份至少20页的数据整理,当他们再一抬头,窗外的马角坝早已经被夜幕笼罩。艰苦的环境和劳累的工作并没磨灭他们的热情。对地质有着浓厚兴趣的严钊说,只有身处野外,才能真正看到复杂多变的地层,真切理解到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之外,这群年轻人也常常会"苦中作乐",在一次出野外的途中,大家在山缝间意外捡到一个成熟的哈密瓜,在男生们的接力搬运下,这个"意外收获"被扛回了基地,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香甜的蜜瓜,赶走了一天的疲倦。严钊说每当回想起马角坝的实习,时间仿佛就倒退回两年前的夏天,"我们在那里洒下了汗水也留下了欢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因集体而成长资勘5班对于每一名同学来说,都有不凡的意义。在李卓骐看来,5班是自己成长的"孵化器"。大学前两年,虽然成绩优异,但李卓骐从不敢在公众面前公开演讲,大三时,当他战战兢兢地站在资勘5班同学面前,不太流利地做完关于国内尾矿库的专题报告后,一个同学的声音突然从台下传来,"讲得不错!"时隔一年,李卓骐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心里的感动,"他们的鼓励,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在5班,全班的默契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一起完成课堂作业、组队前往图书馆、建立英语小组互相打卡,与班级同学共学习同进步早已成了大家的习惯,即使是在备战考研的紧张阶段,每当有新的学习试卷与资料,大家都会第一时间在班级群里进行分享,遇到不懂的问题发到班级群后,也会在第一时间收到其他同学发出的解题思路。资源勘查工程5班,有着高达80%的读研率,班级奖项、个人奖项60余项……3年里,5班的每个人都收获满满。班长朱筱曦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综合应用一等奖、标本鉴定二等奖;程宇龙获第二届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非专业组地形图数据建库一等奖、非专业组三维激光点云建模一等奖、团体一等奖;程亚波获得2016、2017国家励志奖学金;张竹桐成为中心核心期刊作者、SCI第三作者;严钊参与中国手语培训、李佳欣荣获高校手语比赛团体优胜奖……一个个国家级奖项都是5班用成绩捍卫"卓越"名誉的最好方式。就这样,3年时间在一次次课堂讨论中、一次次野外实习中和一次次欢笑打闹中悄然溜走,转眼就到了毕业离别的时刻。这群年轻人虽然也面临着不舍与伤感,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我相信在这三年里,每个人都取得了各自不同的进步,加入这个班级,大家都是不后悔的。"朱筱曦笑道,"我就想趁着毕业前,能把同学们组织在一起,举办一个特别的成人礼,彼此再聚一聚。"离别虽然少不了泪水,但成长的喜悦与彼此的情谊,也定将是资勘5班所有成员珍视一辈子的宝贵财富,鼓励、陪伴着他们勇敢、自信地踏上未来的新征程。资勘5班是一个有爱、有暖、有凝聚力的大家庭,当20颗同窗之心紧紧依偎在一起,必将披荆斩棘、战无不胜。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愿每一位怀着赤子之心走出成都理工大学的学子,历尽千帆,鹏程万里,归来,仍是少年!来源:成都理工大学
高校本科生奖学金的设立是为了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大学时拿到奖学金,不单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同时对减轻家庭负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并且这些奖学金的获得也会为学生今后就业、深造等加分不少。因而,很多考生和家长都曾咨询我关于高校本科生奖学金的事,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国内高校奖学金种类数量排行榜前十名。从该排行榜可以看出,拥有的本科生奖学金种类数量前十的高校都是清一色的985高校,同时也是国内一流名校,其中北京大学以本科生奖学金种类数目为12种位列第一;并且很多名校除了大家熟悉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外,都有自己的特色奖学金,如知名校友或校友企业设立的奖学金等。最后,告诉大家一点,越是名校和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的扶持力度和校友团的实力就越大,那么学校设立的奖学金种类和总量就越多,因而努力学习考进好大学不但可以得到良好的大学教育,还有可能领到不菲的奖学金。高三党们,别犹豫了,赶紧动起来,努力学习冲击名校吧!
世界因其缤纷色彩而美丽,大学培养人才亦是如此。每个人身上都隐藏无数种可能,而一所好的大学可以让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成就各自不同的精彩人生。在电子科技大学,就有这样一群奋发向上的有为青年,他们或是成绩拔尖的学霸,或是热衷竞赛的达人,或投身行伍,或热心公益,不同的是人生选择,相同的是热爱与拼搏。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些和而不同的成电学子。学业成绩出类拔萃彭逸,外国语学院2016级本科生,校优秀毕业生。大学三年来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评排名均居专业第一。曾获国家级及省级以上奖项6项,发表论文2篇。雅思7.5分,专四85分,通过人社部二级笔译考试,三级口译考试。多次获得学业一等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保研至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科创竞赛获奖无数王金生,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学院"荣耀信通"年度人物,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RoboMaster 分区赛二等奖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RoboMaster 总决赛特等奖。保研至北京大学。科研探索硕果累累张淼,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6级本科生。大学几乎所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成绩都达到97以上,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两次)、优秀学生奖学金、"微固之星"奖学金等。大二上学期进入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研或参与6个科研及科创项目,已在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其中一作1篇,以第一作者在JCR一区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论文。保送本校直博。文体学业两不误李立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多次获人民奖学金、优秀干部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等。获得校级优秀团干、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代表成电参加"感恩奋进,春回天府"四川省高校诗歌朗诵会,获最具潜力个人奖。参加四川省第十四届、十五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获优秀表演奖。曾演出话剧《雷雨》、《青春禁忌游戏》(又名《亲爱的叶连娜谢尔盖耶夫娜》)、校史剧《又见青春》。曾演出和协助录制了杨澜访谈录高校专场、江苏卫视职来职往、走进西北工业大学交流晚会、电子科技大学跨年新年晚会、电子科技大学毕业晚会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曾灵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成电英才计划"实验班)2016级本科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绩点4.0,获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华格奖学金,连续三年获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特等奖,英语口语大赛全国二等奖、四川省"通译杯"翻译比赛个人二等奖等奖项,获"荣耀信通"年度人物、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保研至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科技方向)。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小能手刘晨飞,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2019年"机电菁英"获得者。主研两项国家级项目。担任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会主席,曾任机电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学院研究生第四党支部书记,机电学院2016级机械六班导生,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优秀志愿者,"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志愿活动优秀志愿者,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优秀志愿者,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亚龙企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电子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校优秀团干、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GET国际竞争力杜佳露,自动化工程学院2016级本科生,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五粮液奖学金等,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国际会议论文,获得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的offer。积极投身国防建设李俊财,航空航天学院2016级国防生班班长,带领班级获得"成电杰出班级"荣誉称号,曾获川渝地区优秀国防生、校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优秀同窗携手并进英才实验学院电子信息一班,曾获得"成电杰出班级"称号。GPA 3.9以上的人数占比50%,奖学金的比例更是高达93%,奖金总额达到37万元。除一名党员先锋同学选择扎根基层外,其余全员深造,去向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莱斯大学等名校。四年来,全班同学在校级及以上竞赛共获奖108项,其中文体类竞赛24项,学科类竞赛84项,其中包括ACM国际大学生竞赛北京赛区金奖,数模美赛M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数学竞赛一等奖和英语竞赛特等奖等重量级奖项。除此之外,班级同学共申请发表专利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在投论文10余篇。毕业季,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迈入新的征程。他们立志于用技术改变生活,用科学改变世界。他们将带着成电人的精神和烙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世界看到成电学子的智慧和光芒!来自:电子科大本科
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北京大学调整了“五四奖学金”的奖励金额和定位确立为校设年度最高荣誉奖学金工学院博士生陈怡华是2018-2019学年五四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从本科到博士面对科研难题陈怡华总是不放弃,挖得够深平平淡淡做科研是他的本心博士期间陈怡华坚持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躬耕不辍、矢志不渝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更有意义的事情未来他将一直前进去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钝感力”与通常对科学的宏大想象不同,“平淡”可能恰恰构成科研工作者的关键词。陈怡华把自己归为最普通的那一类理工科学生——“我们理工科学生其实非常单调和无聊”。对他来说,日常生活像一潭平静的湖水,几乎没什么涟漪。但平静的湖面之下,未尝没有暗涌的水流。其实,科研生活比陈怡华轻描淡写的要辛苦得多:作为一名博士生,几年平均下来,陈怡华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超过十个小时。在实验的密集期,早上六七点开始做实验,最晚会做到半夜。实验需要站着,一天实验下来,要站若干个小时。这当然比一般的工作要辛苦,但陈怡华对身体上的“苦”有种钝感——谈起每天站若干小时,他很平淡:“当然比一般的工作要辛苦,但是也没有那么辛苦;我们也不是一直都站着,中午吃饭时间就是坐着休息”。科研生活当然不止是体力工作,体力仅仅是一个前提。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试错——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研究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和普遍:材料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高端材料的性能改进,这种改进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在一次次的实验中调整参数、慢慢达到材料和应用器件的性能最佳值的过程。材料科学的这种性质,造成表面看来实验的“失败”比率比别的科学分支要高。即便是按照既有的原理进行试验,大部分材料试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有一半的实验结果只能称之为“正常”,真正“成功”的实验只占到一小部分。尽管材料学的实验“结果不那么好”只能证明参数仍有改进空间,并不代表“失败”,但是长期在这种未知与不确定中工作,其实也需要某种心态上的钝感——这要求科研工作者以一种纯粹的科学精神投身于研究,而不是基于“荣誉”、“成功”等等外在因素。始终如一的韧劲儿陈怡华有股韧劲儿。从本科到博士,他直言自己改变了很多,但是有一点没有变,就是“没有那么容易放弃一个东西”的心态。这种心态其实是做科研的基础,就像陈怡华的导师周欢萍老师曾经对他们说的,“挖东西要挖的够深才能有结果,浅尝辄止的话,一直在蜻蜓点水、飘着,什么结果也没办法做出来”。材料科学对实验流程和工艺的最优化,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做实验的日常,就是每次分析上一次的实验结果,根据分析展开新一轮的实验。在这种工作中能够坚持做下来,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和韧性。陈怡华说,“做科研大概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从这个角度讲,我比较有耐心,可能确实适合做科研一些。”陈怡华(右六)和课题组的同学们在一起陈怡华的韧劲儿,得益于他对科研的兴趣。说起兴趣,陈怡华从本科开始就有一种朴素的、从生活指向科学的问题意识。本科期间,他曾经申请过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的题目是吸波材料。吸波材料是一种隐形战机的表面涂层材料,陈怡华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就是觉得这个研究方向很好玩且很重要。现在,博士阶段的陈怡华的研究方向是钙钛矿材料,是为了研发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也是肇始于陈怡华本科时候的经历——“我12年的时候本科入学,12年到16年,恰好是北京冬天雾霾非常严重的几年,我甚至于见过漫天的沙尘暴。当时,人们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火力发电和烧暖气的影响。所以我毕业的时候选择直博方向,就比较想做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开始往往起于一个小小的发端,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问题会经历先复杂、再清晰的过程。对陈怡华来讲也是这样。本科时做科研,他最后其实并没有像本来期望的一样“见到隐形飞机”;随着博士阶段研究的深入,他也逐渐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在整个领域的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也就是说,距离太阳能电池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陈怡华形容自己逐渐找到某种纯粹的科学兴趣,“就是想要发现未知领域的科学问题,并尝试去搞清楚一个科学问题”。他非常喜欢科研生活的收放自如:基本上每一年,他会有一篇文章的发表。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攻坚期,会比较辛苦;另一段时间则补充数据,相对放松。陈怡华喜欢自己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喜欢自由一点的感觉”。几年前,他灵光乍现,想到可不可以用一种新型添加剂来改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发现实验结果非常好。经过半年的进一步实验、探究,以及半年的投稿,他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碱性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缺陷性质和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的文章。“一般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大概会有一个对材料性能的预判,但有时候做出来你想不到他的性能可以这么好,这时候会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在陈怡华眼中,这也是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简简单单的快乐”。过年时,他放了两周假,很快又投入到实验中;当时,经常做实验从早上到凌晨,他笑说自己“都胖不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科研生活不是每天都有灵光乍现,也不是总要“仰望星空”,更多地日子其实是在脚踏实地的努力和积累,是“做实验、做总结、看文献、与人交流,再看文献、再做实验”的循环往复。这其中,时间安排、效率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因素。陈怡华把自己博士期间要修的所有学分安排在博士第一学年,不仅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也更早达到了毕业的学分要求。另一方面,在导师的建议下,他在读博之初便开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比较累,压力也很大,但是等到自己的实验或者课题上手,很多实验操作越来越熟悉后,就会慢慢发现其实这些都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对于科研学习实践,陈怡华觉得最重要的是在有限时间和精力内作出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做实验时碎片化时间如果太多,大部分时间会被浪费在手机微信、微博、知乎等上面,这对实验的效率和进度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减少碎片化时间,他通常会在前一天晚上花一段时间来提前计划好第二天的实验,尽量减少实验过程中空闲的时间,或者同时进行多个实验。这样可以大大推进实验进度,压缩实验所需的时间,提升效率。这些挤出来的整块时间,他用来专心致志地干其他事情,比如:看书、看文献、想idea、进行一个人的头脑风暴等等。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科研中,陈怡华逐渐地更加擅长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他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的努力由一系列获奖记录和论文发表见证着:在北大学习期间,他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六篇,其余多篇;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五四奖学金、优秀科研奖等诸多奖项,是2016-2017学年、2017-2018学年、2018-2019学年以及2019-2020学年连续四年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的获得者。“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2016年,在陈怡华拿到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准备报到的前一天晚上,他的家人鼓励他“只要一直上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博士科研生涯中,陈怡华始终把这句话放在心里,也始终在践行:“虽然我还没有到博士毕业的时候,没有完全迈过这个坎,但是我相信这句话是对的,只要一直在上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句话也将伴随我走过余下的博士科研路,直到我迈过人生中这重要的一道‘坎’,去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陈怡华(右二)来源: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文字:来星凡 图片来源:受访者 排版:赵雅楠 责编:以栖
编者按在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北京大学调整了“五四奖学金”的奖励金额和定位确立为校设年度最高荣誉奖学金工学院博士生陈怡华是2018-2019学年五四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从本科到博士面对科研难题陈怡华总是不放弃,挖得够深平平淡淡做科研是他的本心博士期间陈怡华坚持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躬耕不辍、矢志不渝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更有意义的事情未来他将一直前进去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钝感力”与通常对科学的宏大想象不同,“平淡”可能恰恰构成科研工作者的关键词。陈怡华把自己归为最普通的那一类理工科学生——“我们理工科学生其实非常单调和无聊”。对他来说,日常生活像一潭平静的湖水,几乎没什么涟漪。但平静的湖面之下,未尝没有暗涌的水流。其实,科研生活比陈怡华轻描淡写的要辛苦得多:作为一名博士生,几年平均下来,陈怡华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超过十个小时。在实验的密集期,早上六七点开始做实验,最晚会做到半夜。实验需要站着,一天实验下来,要站若干个小时。这当然比一般的工作要辛苦,但陈怡华对身体上的“苦”有种钝感——谈起每天站若干小时,他很平淡:“当然比一般的工作要辛苦,但是也没有那么辛苦;我们也不是一直都站着,中午吃饭时间就是坐着休息”。科研生活当然不止是体力工作,体力仅仅是一个前提。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试错——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方向的研究来讲,这一点尤其重要和普遍:材料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高端材料的性能改进,这种改进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在一次次的实验中调整参数、慢慢达到材料和应用器件的性能最佳值的过程。材料科学的这种性质,造成表面看来实验的“失败”比率比别的科学分支要高。即便是按照既有的原理进行试验,大部分材料试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可能有一半的实验结果只能称之为“正常”,真正“成功”的实验只占到一小部分。尽管材料学的实验“结果不那么好”只能证明参数仍有改进空间,并不代表“失败”,但是长期在这种未知与不确定中工作,其实也需要某种心态上的钝感——这要求科研工作者以一种纯粹的科学精神投身于研究,而不是基于“荣誉”、“成功”等等外在因素。始终如一的韧劲儿陈怡华有股韧劲儿。从本科到博士,他直言自己改变了很多,但是有一点没有变,就是“没有那么容易放弃一个东西”的心态。这种心态其实是做科研的基础,就像陈怡华的导师周欢萍老师曾经对他们说的,“挖东西要挖的够深才能有结果,浅尝辄止的话,一直在蜻蜓点水、飘着,什么结果也没办法做出来”。材料科学对实验流程和工艺的最优化,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做实验的日常,就是每次分析上一次的实验结果,根据分析展开新一轮的实验。在这种工作中能够坚持做下来,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和韧性。陈怡华说,“做科研大概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从这个角度讲,我比较有耐心,可能确实适合做科研一些。”陈怡华(右六)和课题组的同学们在一起陈怡华的韧劲儿,得益于他对科研的兴趣。说起兴趣,陈怡华从本科开始就有一种朴素的、从生活指向科学的问题意识。本科期间,他曾经申请过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的题目是吸波材料。吸波材料是一种隐形战机的表面涂层材料,陈怡华选择这个题目的原因就是觉得这个研究方向很好玩且很重要。现在,博士阶段的陈怡华的研究方向是钙钛矿材料,是为了研发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也是肇始于陈怡华本科时候的经历——“我12年的时候本科入学,12年到16年,恰好是北京冬天雾霾非常严重的几年,我甚至于见过漫天的沙尘暴。当时,人们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火力发电和烧暖气的影响。所以我毕业的时候选择直博方向,就比较想做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开始往往起于一个小小的发端,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问题会经历先复杂、再清晰的过程。对陈怡华来讲也是这样。本科时做科研,他最后其实并没有像本来期望的一样“见到隐形飞机”;随着博士阶段研究的深入,他也逐渐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在整个领域的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也就是说,距离太阳能电池真正走入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陈怡华形容自己逐渐找到某种纯粹的科学兴趣,“就是想要发现未知领域的科学问题,并尝试去搞清楚一个科学问题”。他非常喜欢科研生活的收放自如:基本上每一年,他会有一篇文章的发表。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攻坚期,会比较辛苦;另一段时间则补充数据,相对放松。陈怡华喜欢自己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喜欢自由一点的感觉”。几年前,他灵光乍现,想到可不可以用一种新型添加剂来改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发现实验结果非常好。经过半年的进一步实验、探究,以及半年的投稿,他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碱性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缺陷性质和结晶动力学的影响”的文章。“一般我们做实验的时候大概会有一个对材料性能的预判,但有时候做出来你想不到他的性能可以这么好,这时候会有一种惊喜的感觉。”在陈怡华眼中,这也是绝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简简单单的快乐”。过年时,他放了两周假,很快又投入到实验中;当时,经常做实验从早上到凌晨,他笑说自己“都胖不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科研生活不是每天都有灵光乍现,也不是总要“仰望星空”,更多地日子其实是在脚踏实地的努力和积累,是“做实验、做总结、看文献、与人交流,再看文献、再做实验”的循环往复。这其中,时间安排、效率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实际因素。陈怡华把自己博士期间要修的所有学分安排在博士第一学年,不仅为之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也更早达到了毕业的学分要求。另一方面,在导师的建议下,他在读博之初便开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比较累,压力也很大,但是等到自己的实验或者课题上手,很多实验操作越来越熟悉后,就会慢慢发现其实这些都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对于科研学习实践,陈怡华觉得最重要的是在有限时间和精力内作出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做实验时碎片化时间如果太多,大部分时间会被浪费在手机微信、微博、知乎等上面,这对实验的效率和进度会有非常大的影响。为了减少碎片化时间,他通常会在前一天晚上花一段时间来提前计划好第二天的实验,尽量减少实验过程中空闲的时间,或者同时进行多个实验。这样可以大大推进实验进度,压缩实验所需的时间,提升效率。这些挤出来的整块时间,他用来专心致志地干其他事情,比如:看书、看文献、想idea、进行一个人的头脑风暴等等。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科研中,陈怡华逐渐地更加擅长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他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他的努力由一系列获奖记录和论文发表见证着:在北大学习期间,他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六篇,其余多篇;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五四奖学金、优秀科研奖等诸多奖项,是2016-2017学年、2017-2018学年、2018-2019学年以及2019-2020学年连续四年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的获得者。“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2016年,在陈怡华拿到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准备报到的前一天晚上,他的家人鼓励他“只要一直上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博士科研生涯中,陈怡华始终把这句话放在心里,也始终在践行:“虽然我还没有到博士毕业的时候,没有完全迈过这个坎,但是我相信这句话是对的,只要一直在上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这句话也将伴随我走过余下的博士科研路,直到我迈过人生中这重要的一道‘坎’,去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陈怡华(右二)来源: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文字:来星凡图片来源:受访者排版:赵雅楠责编:以栖
导语:学霸保送北大直博,自称拿奖学金上瘾,网友心酸:这感觉真不一般在上学时,学校中是会设立奖学金,那么你在上学期间有没有得到过奖学金呢?奖学金, 是提供给特定学生的金钱奖励, 颁发对象包括学业成绩优异、 操行良好或课外活动如体育、 艺术等方面表现杰出者。 奖学金的额度不等, 有些额度甚小, 仅是象征性意义。有些则额度甚大, 足以支付学杂费、书籍费, 甚至是生活费, 让学生得以在无经济压力下专心向学。 为优秀的在校大学生设立了 国家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 旨在鼓励高校学生学生勤奋学习、 努力进取, 在德、 智、 体、 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了鼓励学生,同时也是为了可以激励学生。近日黑龙江一名95后学霸保送北大直博,听起来是不是感觉这个男生一定非常的厉害呢?该男生表示自己从小就坚信一个信念,知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所以自己努力学习。并不觉得自己比其他人聪明,只是比别人更努力。据悉大学四年的平均成绩在94.52分,名列全级第一,大概有300人左右,在校期间获得奖学金达到了4万多元,累计各类科技创新奖项20多项。男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但是男生是来自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在高中刚入学的时候是年级400多名,当时学校里是有政策,前15名可以免费学,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在努力,经过高一的一年学习,成功进入了前15名。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男生喜欢机器人,设计制作了“小白”和多足异形仿生机器人,已经申请专利。并且该男生第一年得到了国家的奖学金8000块钱,给家里买了一辆摩托车,家里人很高兴,男生表示自己拿奖学金已经开始上瘾了,不用拿家里的钱,自己就可以独立。学霸保送北大直博,自称拿奖学金上瘾,网友心酸:这感觉真不一般。
学生的政策这个假期成为了饱受争议的热点话题,各种不同的声音撞击着,让人有些目不暇接。近日,一个名叫朱妙宽的学者发声,称:“应立即取消外国留学生的一切超国民待遇”。朱妙宽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高等学府举世闻名,中国的大学已不需要通过给予外国留学生超国民待遇来吸引他们来中国留学。一味地给予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只会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有损,并且对本国的学生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损伤,不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那么我们呢?有心地在网络上一查找,看到的现实真的让人瞠目结舌,感到不可接受。前不久,清华大学官网公布了《2020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招生简章》,招生门槛之低让人眼珠子都掉了。“汉语水平达到HSK汉语考试五级(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HSK汉语五级考试相当于中国的小学语文水平,而学科成绩只要及格就行,这招生的学校还是清华吗?想我泱泱中华学子兀兀穷年十几年,也只有不到万分之一的人能冲到清华大学啊。他们轻轻松松地就能够走进清华,恐怕连汗都不会落一滴吧。此前,一位北师大的院长胡必亮在新浪财经论坛上表示,“我们给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标准很低,一人一年也才就十万左右”。这一出手,一年就是十万,还低了?而国内的研究生一年的补助也不过6000元,而底层的工作者,很多人的一年工资收入都不超过5万吧。2019年8月,北大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录取了一位不会说汉语的菲律宾本科生,给他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其中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综合医疗保险费)。根据北大官网提供的信息,该名学生在接下来的7年时间内,可以领取47万奖学金。因为该生汉语水平低,不能直接跟进专业课的学习,北大安排他到山东大学补习汉语。这是什么操作?难怪有人说,在中国留学,有人还能带着钱回家了——这真的让人惊倒了,要知道他还连汉语都不会啊!我们留学,英语不精通,会有国家录取你吗?他们到中国留学,倒好,不需要会,北大就给你安排妥当了——这保姆当的!我们的留学生的政策是不是也太宽松了呢?无怪乎有人调侃,考得好,还不如一纸国籍好——信乎?斯然。江苏省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留学江苏的行动计划》,里面写得很明确:外国留学生每人每年可获得5万元到9万元的资助,这什么概念?看一看我们大学的出国留学教育支出,有的大学只有区区的4万元,而来华留学支出预算就达到2787万元。这样巨大的差距,就是因为国际生影响一个大学的排名这样简单吗?国际生我们需要有,但是我们自己的人才也需要培养啊——他们才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啊,而留学生能有多少留下来给我们做贡献呢。这最后伤害的都是中国的老百姓啊!留学生的超国民待遇不只体现在入学和奖学金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广泛地存在着。下面举几个具体的例子,你就能看出这种差距是多么明显了。同样是西工大博士生,国内生补助只有1800,而国际生则3500以上。住宿费一样,国内生就只能住六人间,上下铺,给你提供一台电扇;而国际生则主留学生楼,两人间,有空调、洗衣机,还能做饭。山东大学给予留学生“异性陪读”。开始是“一对一”,后来变成“三对一”。尽管山东大学辩称是为了提高留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个人的语言能力培养不是应该他自己在日常中训练吗?我们这样“拉郎配”算什么呢?而这样的特殊服务还有很多,诸如,国际生骨折,给他招募25名志愿者;让国内生给国际生打扫卫生;让国内生为国际生腾宿舍……我们的大学这个保姆的角色是不是做得太到位了,怎么就没有看到对国内生这样细致入微地照顾呢?而对于我们自己的学生呢,武汉大学的学生在校园内给电瓶车充电,竟然被保安问“是哪国人,中国学生出去”,墙上还贴有标“中国学生不得入内”的规定。这还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吗?留学生不但在大学里享受超国民待遇,就是在社会上也是被捧着。福州某大学国际生载着一名女子闯红灯,被交警拦下。他拒不配合,还追着推搡交警。而最后的处理,竟然只有书面悔过。暴力抗法,涉嫌袭警——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应该行政拘留吗?可是什么都没有。这样的纵容偏袒,连“外事无小事”的借口都不说了,是我们真的始终在跪着吗?办大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一流的人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因此重视本国学生才是王道。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外国留学生,因为我们需要最大限度团结大多数。但是,无论是国内生,还是国际生,一视同仁才是正道。就像人民日报在评论中所说的:中国已习惯平视世界,不卑不亢才是最好的尊重!作为文明礼仪之邦,我们怀有包容之心,但绝不可有纵容之举。留学生超国民待遇,可休矣!
这个女生宁愿放弃巨额奖学金和港大也要选择复读,北大究竟有什么魅力?高考这个战场,虽然规模大,气势足,但是能雄赳赳气昂昂的迈进高考,又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大学的人只是少数。对于一般人来说高考从来只是一个挑战,而对于学霸来说,高考却是一个梦想实现的平台,只有通过它,自己才能与梦想更近一步。刘丁宁就是高考史上的一个学霸,2013年她第一次以高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以668的成绩(含加分10分)成为了辽宁省高考的文科状元。这样优秀的成绩引起了香港大学的注意,香港大学愿意以72万港币作为刘丁宁报考香港大学的奖励。这72万港币折算下来将近有56万人民币,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还没有工作就能拿到56万人民币,这种待遇真的很具有诱惑力,而且最重要的是从中也能看出香港大学对刘丁宁的重视。于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推动下,刘丁宁进入了香港大学中文系。但是开学还没到两个月,刘丁宁却突然提出退学。在开学后退学,不但56万的奖金没有了,就连大学生的学籍也保不住了。对于这个决定刘丁宁的家长肯定是不同意的,毕竟孩子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了个好成绩,被香港大学录取且如此看重,只要她读下去,未来的路是可以看得见的敞亮的。可是最终家长还是没有拗过这个倔强的女儿。退学之后,刘丁宁重新回到了母校本溪市高级中学复读高三,在第二年,也就是2014年的高考上,她又再次以666的成绩成为了辽宁省的文科状元。这一次她把报考的目标径直放在了北京大学上,并被北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录取。其实香港大学中文系和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这两个选择,不管是学校实力名气还是专业方向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刘丁宁宁愿放弃高额奖学金,宁可复读也要选择北大呢?其实在刘丁宁心里,国学是她的最爱,虽然在香港大学就读的也是类似的专业,但是在她看来只有北大才能给她追求更纯粹的传统文化的条件和资源。在进入北大后虽然人们对她的高考能力表示了认可,但是在有了退学前科的她总会被人质疑,这个挑剔的小姑娘会不会再次从北大退学。不过随着刘丁宁的毕业,这个问题显然是人们多想了。2018年刘丁宁毕业之后,转眼就拿到了北京大学免试硕士研究生的名额,这一点毫无疑问得益于刘丁宁在校的优秀表现。这也让很多当初质疑她的人纷纷认识到了这个文学小姑娘的厉害。如今19年刘丁宁已经是一名研二的学生了,我们相信,她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文学路,也相信她会在这条路上找到她想要的未来。
高考是许多学子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一个关键时刻,在高考中有超常发挥考入理想院校的孩子,也有发挥失常选择复读的孩子,而刘丁宁则十分特殊。刘丁宁是辽宁省2013年高考文科状元,当年成绩668分,可以说国内任何高校的任何专业都可以自由挑选,在多番考虑下,刘丁宁前往香港大学学习。但在入学两个月后,却因为各种原因选择退学,返回辽宁本溪复读,准备来年再战。更令人羡慕的是,一年后的刘丁宁依旧发挥出色,再度夺取了辽宁省文科状元头衔。这次她在学校选择上没有犹豫,直接填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京大学学习的时光里,她浸润在北大那浓厚的人文环境中,让自己在追求纯粹国学的路上愈发顺利。学习优异,从小自带学霸体质刘丁宁出生在辽宁本溪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十分关注,就像俗话所讲的一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刘丁宁从小在很好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从小自带学霸体质的刘丁宁也在一直以来的学习中名列前茅,她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不需要父母来操心。此外,刘丁宁自己本身就对中国文学有着很大的兴趣,于是她也很早就确定了目标——想要学习中文。在她自主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她逐步形成了自己特定的性格,在任何情况下,她都有勇敢选择的权利,也有着敢于冒险的魄力,这是她在文学不断浸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的情怀,而这也为她后来的人生选择埋下了伏笔。高考一战成为辽宁省文科状元,港大提供56万奖学金2013年刘丁宁第一次参加高考,但是她并不没有感到紧张,反而比较轻松,因为她对自己很有信心。在等待成绩发布的那一段时间里,她还自己利用的时间阅读《诗经》。在成绩公布之后,她果然不负众望,刘丁宁更以668分的成绩一举夺取了辽宁省文科高考状元。虽然刘丁宁已经确定了自己未来想要学习的专业——中文,但至于前往哪个学校就读,她一直踌躇不定。面对要填报的报考院校,他们一家人如小马过河一般,谨慎的探索和考量,就在这个时候香港大学主动向刘丁宁递出了橄榄枝,邀请刘丁宁前往香港大学学习中文。作为世界知名高校的香港大学,确实让刘丁宁有些心动。此外香港大学更是提出愿意提供给刘丁宁全额56万的奖学金,于是在父母的建议下,刘丁宁接受了香港大学的邀约,但关于她求学的故事从这里才刚刚开始。学习难以适应,放弃56万奖学金退学重考九月份,刘丁宁来到了香港大学。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刘丁宁除此来到香港大学感到非常的不适应,这里炎热的气候让刘丁宁时常睡不好觉,而且这边的饮食也和辽宁老家相差很远。但这些都是一些小问题,可以在以后的时光中慢慢适应,但其他几方面的原因让刘丁宁实在是难以克服。首先是语言问题,这边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是偏粤语的口音。而作为一个地道东北人的刘丁宁来说,语言成为了她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她在听课、与老师同学探讨问题时,经常会听不懂,因此这也深深的影响了刘丁宁的学业。除此之外,由于香港大学这边科技化的教学,很多东西都是在电子设备上完成的,而长时间注视着电子设备让本就视力不好的刘丁宁十分难受。而且在刘丁宁看来,中文人不应该完全抛弃纸笔,因为那是纯粹国学的一种气韵。就这样在香港学习两个月之后,刘丁宁认为香港大学的学习环境和自己的理想差距有些大,在和父母商量之后,她想要从香港大学退学,重新复读去考北大。最终父母虽然感到无奈,但在性格果决的女儿面前,依然选择了同意她的意见。最后刘丁宁向校方提出了申请,果断的从港大退学并且退还了56万的奖学金。随后,她返回了高中母校再战高考,而父母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竭尽所能来帮助她。高考再战依旧金榜题名,毫不犹豫选择北大一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2014年的高考落下了帷幕,一家人都很紧张着等待分数公布,随着分数查询通道的开启,他们看到了刘丁宁的分数——666分。虽然比去年成绩降低了两分,但也是极好的一个分数了,更令人高兴是,刘丁宁又一次成为了辽宁省的文科状元,这让一家人都开心不已。在这次的志愿选择上,刘丁宁没有犹豫,她直接填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而之后她也被北大成功录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京大学学习。在她看来,北大中文系所拥有的学习氛围正是自己一直所追求的。因为热爱,继续在北大深造读研四年的本科时光一晃而过,在毕业这个人生抉择前,刘丁宁想要深造自己,她获得了北大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如今的她现在是北京大学中文专业研二的学生。她很开心自己再次选择的时候毫不犹豫选择了北大,她还表示北大很适合她,无论从教学模式、学习环境、人文底蕴和各方面,都是她所最爱的,如今的她依旧在北大这所至高学府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刘丁宁的故事不难让我们想起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刘丁宁来说,正是自己的兴趣给予了她放弃的勇气,再次选择的魄力。在自己的努力下她成就了自己,倘若当时的刘丁宁在港大没有选择退学,也许她能获得的仅是一个文凭,而不能得到她自己内心所真正追求的东西。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新的学期开始了,每个学期的奖学金你都拿到了吗?我们今天就来聊一下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大学生补贴。昨日,北大研究生网上公布了研究生各类奖助学金发放安排的通告》,我们来看一下一、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全校平均额度约为2.24万元/人·年二、专项学业奖学金基本资助标准为8000元/人·年三、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国家助学金6000元/人·年四、科学实践创新奖1万元/人·年,同时颁发荣誉证书光华管理学院和法学院实施不同的配套方案。五、助教800元/月·岗,各单位可以根据研究生实际承担的工作量发放岗位津贴六、助研硕士生助研岗位月津贴建议标准为不低于300元/人·月七、其他专项资助王文忠-王天成奖学金和闳材奖学金资助标准:5000元/人·年资助名额:王文忠-王天成奖学金20人/年;闳材奖学金200人/年我们可以看到,北大对于研究生的奖助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那么本科学生的补贴又有多少呢?北京大学奖学金北京大学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每人年度奖励额度为人民币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基本都在每人万元以上。新生奖学金(一)新生全额奖学金:总金额50000元每生(二)新生半额奖学金:总金额25000元每生(三)新生优秀奖学金:总金额10000元每生北大教育基金会管理的校级社会捐赠助学金(部分助学金名称)但是,各个高校的奖助制度不同,所以给研究生们的额度也不同,那从整体情况来看,论待遇,研究生满意度如何?2017年就有一项来自全国各地的1663名研究生参与调查的研究生问卷结果显示,223人每月补贴在0-500元区间,占比13.42%;359人每月补贴在500-1000元区间,占比21.66%;450人每月补贴在1000-2000元区间,占比27.14%;452人每月补贴在2000-3000元区间,占比27.26%;148人每月补贴在3000-4000元区间,占比8.97%;每月补贴在4000-5000元区间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较低。仅有11.13%的学生表示补贴金额能够满足日常使用,88.87%的学生表示补贴并不能满足日常开销。事实上,一直以来关于研究生待遇的吐槽并不少,也有观点认为:研究生待遇偏低,将直接导致优质人才流失。那么大家对补贴一事又是怎么看呢?@ldw研究生还在读书,没办法像其他同龄人一样用主要的时间去工作,不补助根本无法维持生活,大部分人还没有结婚,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总不能一直啃老吧?@甘贝贝我是18考研的学生,寒假一家人纠结了整个假期要不要读研,主要一个就是经济原因,家里并不富裕~读研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听到这个消息可真好!@窗边de蜻蜓~我们导师研一发一百,每年再涨五十块,已经被很多人羡慕了@秦巴山人我当年读研时,与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本科生工资基本持平,并非是公务员工资的50%。也就是说,读硕士的应该拿到当年同级本科生上班时的基本工资,奖金啥的补贴就免了。时代变了,国家补助金还不变,确实非常不合理!@三公主现在上博一,不知道能不能赶上好政策,除了每年交一万多的学费,每个月1000元的补助根本不够开销,快三十的人了,还在啃老@A happy girl六月份毕业,九月份又是新生,即将迎来研究生生活,本该兴奋,然而家中还有九月上大学的弟弟,两个人学费加起来要15000+,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这个暑假得去打工挣钱,不然爸妈很发愁的!@蕾蕾研究生每月六百补助 一年发十个月 而学费每年就要交八千 整个研究生期间只要有时间都在打工 终于要毕业了@李丹本科生也应该补助啊,补助不应只以家庭贫困为主,而是看学习成绩啊,身边好多同学拿补助根本不努力学习啊,对于努力的人实在不公平。@木槿か文科生表示心碎,没有项目,也没有导师补贴@无线谱正是一位硕士在读研究生,学费是12000,每月的补助是500,学的是工科,每天根本没时间做兼职,并且实验室要求指纹签到,现在已经有些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了。@小芋头在北京,硕士表示一个月750@后来又不好意思伸手向家里要钱。。。结婚请帖、搬迁请帖就算了,还有小孩出生啥的。。。前两天同学向我借钱,一个月600我能借你多少@瑄Q~其实,读研并不会给家里带去很多负担……学费虽然现在要交,但交了以后会再返回给学生,相当于还是不收学费,当然这和你的学校以及你是否符合这类学生的条件有关。另外国家和学校每个月有“低保”,自己做一些课题,奖学金兼职什么的,会有很多钱,我有个月差不多零七八总有6000多收入……况且,现在学生本科毕业,除非在银行电力什么行业,收入会很高,其他的,尤其是在大城市,你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不会有什么存款,和做学生没什么区别……所以如果是经济问题,我觉得读研和工作并无很大差异……当然,如果找得到薪酬高的,那就是另说了……@牛红峰国家的补贴还行,就是学校要求导师发的津贴太不靠谱,导师有的不发,有的以学校规定的最低标准发西部985学校博士@慕言我们学校学费+住宿费一年9250,有奖学金,但分一二三等,分别是8000,5000,3000,一等的名额还是很少的,一不小心就会拿到五千或三千,这样学费要倒贴好多进去。也有助学金,每月600,发十个月,文科导师无补助,说实话600现在每个月吃饭都不够,更遑论其他。不过有总比没有好,还是感恩国家的@Annie~^-^~我们学校每月给发500,导师150,然后干活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一周六天,就问还有没有比我们更坑的@蒿蒿子一想想觉得我们导师每月600真的对我们太好了,可以算中国好导师@DavidShih身边的研究生同学也想好好做研究,但几百块钱的补助金怎么过呢,这么大了也不好问家里要钱,只好出去兼职,这样研究的时间基本就没有了,真的需要重视这个问题。@余石印特别赞同,都研究生了,不能继续啃老了,我是来自农村的,家里养活一个大学生已经很不容易了,研究生就靠着每月助学金补贴,肯定不够的,家里还要补助不少,多少还是根据地方消费水平而定的.研究生又没足够的时间去工作来弥补,这是个两难@zhen对于我们博士生来说,年龄,工资,成家,毕业这些压力一起过来,对比同龄人,我们只能顶着博士帽光环默默承受,国外他们对博士补助都很高,而我们那些助学金只能拿来交一万块钱学费@此间导师学期给我一两千的补贴,我被班上所有同学羡慕。@大夜弥天Shawn表示当年在我旦读博生存压力也是特别大,博士每个月2000,我导师也没给我补贴,平时根本不敢有任何娱乐,够吃饭交电费水费,还贷款了学费,每次补助一下来好开心,马上去买两本书,平时想回家看一下女朋友来回得一两千,真的是苦啊!但心里告诉自己,也就苦三年吧!苦自己没关系!@禾包弹boomboomboom据我所知,除清北浙交复,大部分985、211院校的研究生一个月补助1500左右,以现在的物价水平,女生也就够吃,男生肯定是不够的,更不用说其他普通一本、二本院校了,估计是不到1000。@唉呀妈呀国家奖学金就那么点,除去学费所剩无几,在请客吃饭花掉几千,几乎不剩了!强烈建议导师补贴增高,不允许学生拿奖学金请导师吃饭!我想:“所爱的事业不能给予自己体面的生活”是当下科研人群的最为纠结的一点。但是,此路之难矣,走了一步,想万事开头难,走了一半,想坚持就是胜利,走了尽头,想此生无悔青春~好了,说了这么多,你们学校的补助奖学金都是怎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