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培养国内人权领域专业人才或具备人权领域基本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经北京大学法学院批准,北京大学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与瑞典隆德大学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第18届人权法硕士项目招生工作正式启动。本项目自2004年首届招生以来,在国内人权教育领域拥有良好的口碑,往届毕业生得到国内外众多人权机构、高校、非政府组织、国家机关的高度认可。一招生对象(一)申请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硕士项目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北京大学在读研究生(含已保研本科生);2.其他高等院校在读研究生(含已保研本科生);3.已取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二)符合上述申请条件的人员,还应当:1.热心关切国际国内人权事业的发展;2.承诺切实保证项目上课时间和出勤;3.承诺积极参与中心组织的项目活动。二申请与面试(一)申请文件1.符合申请条件的人员,应同时提交下列文件:(1)2021年人权硕士项目申请表1份(含中英文个人陈述);(2)申请人最新中英文简历1份;(3)外语成绩的复印件或相关证明;(4)在读研究生需提交最高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和所在院校开具的在读证明;保研本科生需提交推免资格证明和所在院校开具的在读证明;在职人员需提交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和所在单位的在职证明。前述学历学位证书在国(境)外院校获得者,报名时须提交由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认证报告。2.申请者必须保证全部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若申请者提交的信息不真实或不准确,其录取资格将被取消。(二)提交要求1.电子版材料。请于2020年12月31日24:00前将上述材料电子版发至renquan@pku.e.cn,邮件标题为“21人权项目申请+姓名”。申请表命名为“21申请表+姓名+院校(工作单位)+年级”;其他材料命名为“21项目+姓名+简历/外语能力证明/学历学位证明/在读(在职)证明”。2.通知。已提交电子版材料的申请人,将收到人权中心办公室回复的确认电子邮件;材料不齐的,人权中心办公室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申请人补正,2020年12月31日24:00前未予补正的,视为未申请。(三)面试1.人权中心办公室将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确定申请人的面试资格,并在面试举行的7日前,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申请人;未通过初试进入面试的,不再专门通知。2.面试包括英语考核,每个申请人的面试时间原则上为5-10分钟。3.面试将定于2021年1月中旬,请各位申请人合理安排时间。由于申请人数较多,只有通过初选的申请者才有面试机会。具体面试时间和地点将另行通知。初选进入面试的申请人,没有参加面试的,视为放弃申请。4.面试结果将在面试后的10日内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参加面试的申请人。三项目相关介绍(一)课程项目开设人权相关的中英文课程分为面授课程和网络课程。面授课程共六门,包括《人权与法治》《国际人权保护机制》《国际人权宪章》《工商业与人权》《人权保护系列讲座》《国际人道法》。其中,《人权保护系列讲座》课程包含妇女权利、儿童权利、平等与反歧视、残障人权利、劳动法中的人权保障、环境与人权、难民法、外国人权理论与实践等专题。网络课程包括《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Legal Writing》《国际人权法概述》《国际法保护的人权》《平等和不歧视原则》《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必修课以及若干选修课。项目进行期间,根据项目实际需要,项目课程有可能会进行临时调整。项目课程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讲授,并且不定期邀请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专家以及国内外著名学者举办专题讲座,部分课程为全英文授课。所有课程均不收取学费,项目学生更有机会获得或借阅中英文教学资料和相关参考书。明年项目课程上课方式计划为校园授课,也有可能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调整为完全线上或完全线下的方式进行。(二)实习项目协助学员寻找进入国际组织(含非政府组织)、著名企业工作或实习的机会。目前中心为学员在下述单位提供的实习机会包括:(1)1-2名学员赴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办公室不定期实习机会;(2)1-2名学员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不定期实习机会。(3)1-2名学员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不定期实习机会。(4)1-2名学员赴联合国妇女署不定期实习机会。(5)1-2名学员赴大爱清尘基金不定期实习机会。(6)1-2名学员赴北京相关非政府组织不定期实习机会。(三)学分与结业项目周期为一个学年,第一学期为春季学期,第二学期为秋季学期。申请者应保证充裕的学习时间:课堂修读项目6门必修课程,取得12个学分(所有学分可计入学生原专业的选修课程,需自行向其院系及法学院申请);网络修读项目“国际人权法概论”和“研究方法与法律写作”2门课程,取得1个学分。一门课程缺勤达1/3(即5次课),无法参加当门课程期末考试。各门课程通过考核,即可取得人权硕士项目结业证书。人权硕士项目是非学历教育,项目与学员自身学位的修读没有冲突,项目结业证书由北京大学法学院与瑞典罗尔瓦伦堡人权与人道法研究所联合颁发。(四)其他说明1.报名申请表、《教学管理办法》等材料见附件。2.如有疑问,可致函renquan@pku.e.cn或于工作日14:00-17:00致电010-62767955咨询;欲知中心及人权硕士项目的更多介绍,请访问中心官网:www.hrhl.pku.e.cn。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与人道法研究中心2020年12月8日附件一:2021年项目报名申请表附件二:《北京大学人权硕士项目教学管理规定》附件三:《北京大学人权硕士项目线上教学管理规定》
今天看到一篇报道,令人震撼:他是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北大、还是留学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却12年未回家过春节、与父母断绝各种联系、拉黑6年。这位主人公叫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而最近,王猛却写下一封万字书信,在里面控诉父母种种“罪行”。在信件中,王猛写道:“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他说,小学一二年级的时,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在五六年级时,当时他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在高中毕业之前,他被父母困在大院里,几乎所有的社交圈子都是父母所谓的熟人,“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王猛说,大姨果然像父母一样“照顾”他: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甚至后来留学美国,父母的“关爱”依旧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中国家庭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孩子方方面面的关爱和照顾,人们常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去到哪里,父母的心总是不知觉地跟着去。但往往,在孩子童年时候对他束缚和捆绑得越多,长大后孩子反而越想逃离父母的“怀抱”,抵触父母的决定,出现叛逆、难以沟通的情况。因为在孩子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病态的控制。爱,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父母过度的关爱,事事都代替孩子决定,只会衍变成控制。病态的控制欲,是造成家庭关系冷淡、冲突的原因之一,往往给孩子带来难以想象的心理伤害。一个家庭里出现这种带着控制欲的爱,会让孩子产生出不自由、受束缚的围困感,做任何事心里都无法快乐起来。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父母是爱孩子的,他们可以为了孩子好而付出自己的一切。但往往这个“好”,只是他们自以为的“好”,或者说是带有自身局限性和普世价值观所认同的“好”,只是一种限于各种外在条件的“好”。很多父母带着“为你好”的借口,强行帮孩子选择人生,如:以后的工作要稳定,当老师当公务员最好;如要找的对象条件要怎么怎么样,对象工作要怎么怎么样,对象家庭要怎么怎么样。很多父母也察觉不到自己是在控制孩子的人生,而会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为你好”。之前,央视推出一部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代表了中国家庭控制欲的普遍性:家住武汉的家明(化名),15岁,是个网瘾少年。他不愿上学,对父母安排的事有极强的逆反心理。而大学本科毕业的父亲却一心希望他尽快回到课堂,按照父母规划的人生走下去。家明心中向往的是当个流浪歌手,向往自由自在的背包客生活,却被父母禁锢在家中,他叛逆、冲动,难以沟通。看得出,家明父亲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一心为孩子好,但孩子却不领情,只想要“自由”。和王猛一样,家明的父母也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规划一切路线,在孩子生命的每一个点都打了结。这种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和伤害,就等于是扼杀孩子自由的天性,抹杀孩子寻求幸福的能力。有位心理老师说过:"过度控制自己的孩子,就等于是在推他入深渊"。他们就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渐渐丧失了生命活力,渐渐的被这样充满控制的生活消磨掉人生的激情,最后慢慢的沉默、自闭,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悲剧。诗人裴多菲曾呐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可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前人用生命和鲜血告诉我:自由不仅仅是信仰,更是人性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连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没有,他的一生,也只能悲惨收场。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权掌控他人的生命,哪怕那个人是你的孩子。真心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对孩子说:我是爱你的,但你是自由的。曾在书上读过一句话,人们究其一生都是为了爱和希望而努力。但控制欲强的父母会用爱把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打破。当爱与希望相互矛盾,那大家应该怎么做呢?作为父母,首先要意识到:你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的私人物品。只有父母从心底自发地产生这个念头,家庭亲子关系才会和谐。教育家孙燕说:“在中国父母眼中,孩子就像是他们的私人物品一样,是没有个体权利的。”这就是很多喜欢控制孩子的父母心里最自然的反应,孩子是我生的,是属于我的私人物品。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安排,无论你有什么理由,你不听话,就是你不对,你不孝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钳制你的人生,以孝之名,行绑架之事,让你无话可说。这是最可怕的道德绑架。诗人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父母的爱,不该是对亲密关系的绑架,放手不等于失去;紧紧抓着不放的,才让人难以呼吸。有尊重孩子的人权意识,这是21世纪中国家庭教育理念的最大觉醒。其次,聆听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尊重孩子的想法。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一个高赞帖:你什么时候感到最无能为力?有一个答主是这样回答的:无数次向父母沟通,请求他们不要替我做决定,却从不改正。为什么很多父母都会觉得孩子叛逆,很不好沟通,说什么也听不进去呢?其实在很早以前,孩子已经将自己内心的需求都告诉父母了,当他们无数次的求助被拒绝之后,难免心灰意冷,产生父母是无法沟通的念头。于是就出现父母无论说什么大道理,孩子都不听的情况。因为,父母们从来没认真听过孩子内心的话,凭什么要求孩子听父母的呢?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双眼睛,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多看,少说话。”父母在替孩子做的每一个决定之前,请不要独断专行,试着去观察孩子的情绪,去听从孩子的声音。如果想法相同,那就皆大欢喜;如果意见相佐,请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求同存异,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完美方案。我只愿,每个孩子不要活在父母的世界里,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活在被世俗价值观所左右的世界里。都能,行我所想,做我所愿,自在独行。▍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及电影《黑天鹅》剧照▍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法学)专业曾经只招收推免(保研)学生,从2017年起开始通过统招(考研)招生。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推免情况:1.接收推荐免试时间:9月中旬,无夏令营2.衡量指标:一流大学建设高校、C9高校、法学一流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法学A、2018年教育部法律硕士评估A+3.培养特色: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将在第一学年加强法学基础课的学习,自第二学年开始分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目前已设立18个方向,即金融法、房地产法、财税法、知识产权、国际商法、宪法与行政法、诉讼法、刑法、卫生法、商法、经济法(市场竞争法)、法律与公共政策、环境资源与能源法、国际公法、电子商务法、民法、经济法(公司法与证券法)、人权与人道法。全日制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自入学起即按专业方向进行培养,目前开设有7个专业方向,即金融法、财税法、商法、国际商法、电子商务法、民商事争议解决、经济法(市场竞争法)。各专业方向的培养工作由具体的研究中心负责。4.数据分析注:1.北京大学法学院只接受其所限定的19所高校(不含本校)的推免申请;北京大学法学院法本推免时可以选择兼报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法学);2.法硕(非法学)生源分析采用985高校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样不够周延的区分是因为从录取结果来看,新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三所学校在录取中并未体现,而新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又在录取中表现突出。作者:王跃东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盼,所以在教育方面格外重视。鲤鱼跃龙门是很多普通人提升个人圈子的出口,上名牌大学,高学历是个“真香”门槛。但是上了北大清华,就一定要按部就班吗?上了北大清华,有很多的学子才发现,这个时候人生才是真正开始被安排。因为有了这个学历,所有人都会认为你这个“高材生”就应该有一番大作为,不然就是对不起全世界,因为这么高的学历就意味着有能力,如果没有做出他们眼中认为的成功,那就是你无能,成了众矢之的“千夫指”对象!2003年,北大毕业的高材生“陆步轩”,因从事“卖猪肉”行业,成为了众多人非议的焦点,当时有产生了很多的舆论让陆步轩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对他都非常的不友好。在很多人的眼中,北大的高材生就应该有体面的工作,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毕业竟然卖猪肉那就是浪费,就是自我糟践自己,对不起父母/自己/国家……舆论后的结果呢?后续如何呢?谁也没想到陆步轩并没有因为舆论而停止自己的选择,反而靠着卖猪肉,多年的打拼,成就了他现在的成熟猪肉产业,当上了老板。当初被北大视为反面教材的他,多年后却被北方请回校园演讲,为北大新一代面临就业压力的学子,分享他创业成功的经验。像陆步轩这样的案例并不是只有他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却做着最普通平凡工作的人,有个舆论热度不低于当年的陆步轩的人。她就是苏黎杰,名牌大学毕业,北大研究生。大概有9年时间了,如今她过得怎么样了呢?苏黎杰,197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进入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学习。且不说在当时那个年代,就算在现在,河南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国内可谓是名声响当当的大学。能够上这样的学校,在人们的眼中必然是学霸中的学霸,毕业后的前途完全不用操心,已经意味着有了金饭碗。除了有了双名牌学历加持,苏黎杰也却是优秀,在校期间还拥有了英语六级、法语初级证双语证书,她在学术期刊和媒体上,至少发表过6篇学术论文,同时还考到了普通话甲级证书。按照这个豪华配置,她必然也应该有着一份能够让人们羡慕的金饭碗工作,拿着令人眼红的薪水,一辈子可谓是不愁吃喝穿了。但是苏黎杰毕业后遭遇的现实,却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一帆风顺,毕业后找工作的过程很坎坷,最后还是没有能够在北京稳定发展下去。2005年毕业到2009年,中途经历了各种失败,大学老师、考公务员……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苏黎杰因此决定结束北漂生活,回到老家河南南阳。回到老家过后,苏黎杰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决定,让大家感到不解和惋惜,她周围的人都纳闷好不容易飞出去的麻雀怎么又飞回来了呢?甚至一度认为苏黎杰上学上疯了,成了书呆子。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她找了一份毫不起眼,并且毫无知识储备要求的油漆工工作,从此高材生走上了刷油漆的道路。但是苏黎杰却说:“日子很踏实,精神很放松!技多不压身,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没觉得有什么丢脸的地方。”对于很多人而言,上北大是从小就渴望的梦想,是多少人努力都上不了的台阶,而苏黎杰却浪费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头衔去学油漆工,让多少人又惋惜又忿恨,乃至于至今提起,依旧会引发很多舆论。网上很多舆论抨击苏黎杰浪费教育资源,对自己不负责、逃避现实,认为她不应该年纪轻轻经历了几次失败就如此“堕落”,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一种负面标签。油漆工完全不需要任何条件,满18岁只要是有手脚的人都可以做,为什么非要考上研究生而且还如此优秀,竟然跑去做一个一眼就看到头的农民工工作,真的无法理解和支持。其实现代社会并没有很多人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简单,高学历的群体越来越多,并不是说有高学历就一定可以成功,一定可以出人头地。不管学历多高,都是普通的肉体凡胎,每个人的志向也不同,所以很多键盘侠总是喜欢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评判他们所不爽的一切。但是没有多角度或者是换角度去想想他人的观念,没有经历过别人经历过的人生和过程,为什么要为他人的人生和未来做选择和指手画脚呢?都会讲大道理,但是现实是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知道迎难而上是一种魄力和勇气也是机会,但是知难而退未必不是英雄。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未来和生活方式,有着自己的选择,毕竟人人平等,人权在自己手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光鲜亮丽的去活着,又或者苏黎杰所认为的光鲜亮丽生活方式,就是平凡安稳踏实的过完这一生,并不是他人认为的“体面”工作才是体面,自己问心无愧,不偷不抢,取财有道即可。职业所谓的贵贱之分只不过在于人心,每个人只要通过合法的方式赚钱,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应该值得尊重。
上世纪末至今,一批优秀的学子走出国门赴海外学习深造,他们立志学成报国,并最终回到北大教书育人。现特推出“燕归来”系列报道。聚焦这批选择北大的优秀青年学者,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大人所独具的追求卓越、报效家国的情怀。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十天的时候,让我们走近2003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阎天,经历过在北大和耶鲁两所大学的学习之后,如今阎天已经成为北大法学院的一名老师。2003年,阎天以北京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当时的他还出了一本根据自己的笔记和学习经验整理的书。今天,已经成为北大法学院老师的他,在受访时,笑称这段故事为自己的“黑历史”。今天所言的“黑历史”可能恰恰是很多北大人都拥有过的往日荣光。“黑历史”的称呼可能不只是谦虚和揶揄,更是北大人之为北大人的独特体验。每一张“北大人”的标签,都携带一份共享的喜悦、责任与独有的生命体验。燕园求学烟火气的具体生活刚进北大的每个学子大概都来不及兴叹,就开始了燕园具体的日常。在2003年,发生了伊拉克危机、“非典”等等大事,大千世界的喧嚣进入北大,成为既隐微又显彰的声浪。正是在这时,阎天进入了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实验班。学校生活的表面是宿舍、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几点一线,而内里囊括的无数种可能与少年的心智、社会的视野一旦相接,就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对北大生活,阎天的形容是“自由”“思路开阔”。这种氛围使他开始思考原来没思考过的问题,考虑自己这辈子做什么事情最开心。也是在跨入大学校门的2003年,社会上发生的张先著案、孙志刚案引发广泛的校内外讨论,让他意识到自己对法学更感兴趣,于是,阎天最终选择转到法学院。这时傍身阎天两侧的,一面是强烈的时代感受,一面是丰厚的知识资源。法学院法律图书馆在法学院,阎天有过做交换生的经历、参加过各种比赛,获得过中国法学会“中国法治三十年网络征文”二等奖、“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最佳辩手、北京大学“挑战杯-五四”青年科技竞赛一等奖、美迈斯北京法学特等奖学金等荣誉;读书、写论文、保研、就职于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他的生活就像每个学生一样。而看过未名湖隅的微澜、经历过模拟法庭上的交锋之后,和每个北大人一样,“学校的命运与每个在其中的人相关”这样的意识,在阎天心中也不知不觉成为一种习惯。远赴耶鲁2010年秋,他求学耶鲁,入学第一天就收到了法学院构建“想象共同体”的院史。书中的耶鲁法学院是开放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学院的影响力也辐射到世界各地”;又是封闭的,“共同体内保有安稳如山的内聚力,学术传统一直在沉静而坚韧地生长”。在美国找工作和生活有好处,但是在耶鲁的老师和阎天自己都希望能够回国。因为与在美国添砖加瓦相比,回到母校去融汇和传承更具意义。回中国做学术,是因为在美国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美国学术界的一部分,是服务于美国的;在北大参与社会进程、为自己的国家服务,是阎天始终抱持的信念。现实关怀指向对学科思想史进程的思考。历史中,法律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把法律放在什么位置,始终是阎天所关心的。在他看来,如果说80年代的法学是一门人文学科;90年代以后,法学越来越像一门社会科学;如今,法学则越来越像是工科,变得像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工作。阎天意识到,一些法学人的身份焦虑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挣钱还是维护正义?是天使、魔鬼,还仅仅是凡人?这些问题都有待解答。燕终归来每一代人的使命2014年,阎天回到北大做博士后,两年后他成为助理教授。阎天的科研方向是劳动法,他称劳动关系为“人类最玄妙的关系之一”。提起做科研的驱动力,他觉得是“对知识本身怀有敬畏”。不因功利,知识本身的魅力和价值需要一些人去守护,这在北大这个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的地方更加可能。博士毕业后第一次回到北大的校园,在东门附近,阎天看到学生很多,感觉到“他们看着真是年轻啊”,发觉自己“有点儿老了”。在课堂上,当了老师才知道,站在讲台上往下看,学生做什么是很容易被发现的,一时间还有点后怕,然后涌上对当年老师们之宽和的感激。他也理解了为什么长辈看晚辈,总觉得他们心理脆弱,但又从他们身上看到很多希望——每一代人都会这样看下一代人,总觉得下一代像瓷娃娃,“经不起摔打,但是条件不错”。阎天在办公室阎天开过劳动法的本科生课,感觉有些本科生聪明又相对缺乏训练,天马行空。不同老师会展示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学生各有自己的选择和倾向性思考。因而,在一堂课上,老师要准备对不同想法的回应。举例来说,一个学生要研究50年代的中国劳动法,认为未来的出路在于过去;也有的学生认为一切都是可以靠市场解决,一切的法律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说都不必要——这两种问题在备课时都要考虑。对阎天来说,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在别的地方都快要绝迹的问题。但给学生以多种选项,思想自由而不偏激,可能是整个北大的精神之一。这种精神促成北大人的反哺,不管是提出建议还是意见、不管是身处何方,北大学生总是作为这个园子的一份子,参与着她的构建。今天,在校园里走的时候,阎天心里的感觉和学生时代一样:不会被人注意到。从北大的学生变成老师,心态有变化,但是一种东西从未改变,那就是对学校的主人翁意识。每一个人在学校中都具体而卑微。同时,学校的兴衰和荣辱跟其中的每一个人联系在一起。人物简介阎天,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研究员兼项目官员(2009年至2010年)。2003年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实验班,2004年转入法学院,2007年获法学学士,保送宪法行政法方向研究生。2008年北京大学-隆德大学国际人权法硕士项目结业;2009年获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进入耶鲁大学攻读法学硕士(LL.M.,2011年)、法学博士(J.S.D.,2014年)。2014年回国开展博士后研究,2016年成为助理教授,研究社会法学领域。来源:北京大学 采访:来星凡、张旭文字:来星凡、张旭图片:受访者提供、北京大学法学院 网络等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受邀来到北京大学进行即兴演讲,他选择的相关主题是“人权”和“自由”,并且在演讲之中引用了大文学家胡适的一句话——“你们应当为了国家的自由而牺牲个人的自由”,并对此进行了反驳,呼吁学生们应该为了国家的自由而牺牲自我的自由。01-激辩!显然,克林顿话中有话。于是,在提问环节时,一个叫做马楠的学生站了起来,开始跟克林顿探讨起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马楠说,在她看来,个人的自由跟国家的自由并不冲突,甚至能够选择为国家的自由而“牺牲”个人的自由,本身也是个人自由的一种体现。最后,马楠还特意说了一句话:“只有真正懂得自由的人才会更加尊重别人的自由。”这句话的言外之意,自然就是说克林顿还不太懂得何为“真正的自由”了。也正因为这句话,让全国人民都记住了这个女孩儿,一时之间什么“北大高材生舌战克林顿”,“人权守护者马楠”等等之类的标题都出现在了各家报纸头条之上,而马楠也就从此成名了。02-投敌?可就在几年之后,被人们标榜为“反美斗士”的马楠却嫁给了一个美国人,这件事立即再度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开始斥责马楠“两面三刀”、“忘本”等等,当初有多么敬佩马楠,此时就对马楠的攻击就有多猛烈。但在2006年时,马楠在《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下,道出了其中的实情。其实在1998年的时候,她压根就没有“反美”,也没有“为人权战斗”,她只是如实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的观点。而所谓的“人权”争论,其实是在她提问之前上一个提问者的发言中有涉及,很多媒体没有进行详细求证,就把这些全都安在了马楠身上,以一种臆想的“民族英雄”的形象来塑造马楠。而实际上,马楠当时一方面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另一方面只是希望当时在美国的男友能够在电视机前看到自己而已,是一个女孩子最朴实而浪漫的愿望而已。03-嫁美但最后,这个在美国的男人却成了马楠的前男友。2001年,一位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毕业生来到了中国任教,他的中文名字叫做“寇白龙”。而负责接待寇白龙的,正是当时还在北大攻读硕士的马楠。两人第一次见面就互生情愫,没多久之后就谈起了恋爱。毕业之后,马楠甚至还放弃了去往国外留学的机会,在国内与寇白龙结了婚,经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旅行之后,马楠就成为了一名全职太太,之后还为寇白龙生下了一个女儿。后来寇白龙决定留在中国长期发展,加上马楠也想留在国内为国家百姓做点好事,就非常坚定地拒绝了美国绿卡,一心一意照顾家庭,同时在英文已经十分娴熟的同时,开始学习日语以及其他各种知识。04-婚变可两人的婚姻却并没有维系太久。在2011年5月的时候,两人就协议离婚了。两人约定孩子先由马楠抚养一年,之后再另行商量抚养权归属。结果在2012年5月的时候,寇白龙就在没有知会马楠的情况下,在女儿放学时把女儿接走了。此后寇白龙还断绝了跟马楠的联系,不让母女俩再见面。以至于马楠后来不得不上诉到法院,并在网上发布博客寻找寇白龙与女儿的下落。此时却有许多网友来落井下石,攻击马楠,说马楠屁股歪这下活该了。05-平凡但马楠并没有理会网友对自己的攻击,只是不断寻找着自己爱女的下落,可终究没有前夫寇白龙的消息,使得她每每念及爱女,常常是掩面啜泣。因此,之后马楠就去了一家小学,成为了一名图书管理员,虽然以她北大硕士的学历以及流利的英语能力定然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在这里,她每天都能见到很多孩子,孩子们天真的笑脸稍稍抚平了她的心痛,给了她许多慰藉。而马楠的一生,归结起来就是自由与特别,因为足够特别,她在1998年的发言才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因为向往自由,她不计舆论压力而跟身为美国人的寇白龙结婚。虽然历经波折,几遭变故,但她身上这种求真、率性、敢为人先的精神,却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而这些品质也会成为她一生的财富,最终她必将收获一个美满的生活!
“高级公知”爱说低级话流量至上时代,任何人的一句话都很容易火出圈,而大众对流量网红的诸多惊人言论早已见怪不怪。近些年,不少拥有真才实学的专家教授凭借知识学问被大家所熟知,但也有不少公知学者凭借与人们的朴素价值观相反的一两句话被舆论广泛解读。公知圈里言论出格的不少,但学历背景最高的当属北大博士后兼经济学教授王福重。来自北大,还是教授,这两个关键词听得人不由得浑身一震,前有不少微博公知挂着北大心理学、北大XX学等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噱头在网上胡说八道、招摇撞骗,用华丽的语言包裹着暗藏祸心的言论大肆横行。这个王福重更不简单,不但来自北大,还当上了教授,不但当上了教授,还是博士后。他的高学历没有体现在他的语言艺术上,更没有体现在他的文字著作上。王福重身为教授,论文自然不少,但细看之下,其著作实在太过平平无奇,简单得不似出自一北大博士后的手笔——他的所谓“专著”多为一些科普类论文,题目和内容都十分简单。别说在学术研究领域了,就连平日网络上被人引用的数据也十分可怜,同样的类型,引用量甚至比不上知乎上一篇科普文章的转发量。靠学术和文章出不了名,王福重便走上了媒体这条路,以博眼球、赚关注为新的奋斗目标,不久,王福重的名字开始变得广为人知。他最初参加的是听名字中规中矩的《财经郎眼》节目,走红以后,又走上了超人气栏目《锵锵三人行》的舞台。他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堪称是帮助王教授火起来的一阵“东风”,瞬间把网络舆论给点燃了。当时,主持人问了一个关于我国是否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王福重听了露出不屑的表情,即出言反问:“请问吃饭贵吗?读书贵吗?买衣服贵吗?如果这些都不便宜,那么你们老百姓凭什么要求看病便宜?”你们老百姓?好家伙,这一句话就把自己的身份与普通百姓对立起来,请问王教授自己难道不是中国亿万百姓中的一员?主持人似乎也没想到王福重会这么回答,又问:“普通人不小心患上一个小感冒,到医院就要花上500元钱,难道这不贵吗?”听到这句话,王福重语气里的不屑意味更强了,他接着反问:“你认为多少钱才算便宜?你不能说这个价格超出了你的预期,就说贵了。”王福重侃侃而谈,将对底层百姓的不屑毫不掩饰地摆在脸上,后来又接连发表无数诋毁农民、诋毁军人的言论,甚至连中华民族提倡了数千年的勤俭节约都要诋毁。他说:“农民不创造价值”、“农民只会干苦力”、“所谓‘汗滴禾下土’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儿女不需要孝敬父母”、“士兵在战场上打仗无非为了虚荣”、“勤俭节约只是感动了自己,不能为社会带来消费,也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他所说的任何一句话都毫无根据,言语间充满对社会底层人士的鄙夷和蔑视,除了激起舆论的一致反对,并无多大作用。正如网友所说,王福重似乎是与北大有仇,专门来砸北大博士后的招牌的,他的言行与他所接受到的教育严重不符,看不到任何属于高水平知识学者的特征,无论是学术修养还是道德修养。他的出现似乎就为了向人们证明两个问题,一、学历不能代表人品,二、学历亦不能代表能力。忘本的诋毁是小丑的狂欢王福重发表的许多不恰当言论中,针对农民和社会底层百姓的批判与歧视是最广泛的。其中就包括那句让他火了一阵的“你们老百姓凭什么要求看病便宜?”他的论据很简单——“价格贵与不贵只是人们观念上的一个问题,只要打破这种‘穷人’观念,那世界上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贵的了。”说得何其轻巧?兴许500元治疗感冒的费用对王福重教授这样的“有钱人”来说并不贵。但他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国内百姓收入水平与一般城市物价水平的对比,就不会得出这种自以为是的结论。也有网友认为,王福重这么说,放在经济学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毕竟经济学看重的是数据,而非人们观念里的贵与不贵。但500元感冒药的问题明显是一个常识性问题,将一句经济学上冷冰冰的话语放在这样一个明显不符合医学药品定价的实际情况之下,更是清晰地暴露出了王福重本身的偏见和学识上的不专业。可以肯定的是,王福重认为500元的感冒治疗费用不贵,这绝不是站在中国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上所言,而是站在他所维护的包括自己在内的这批“有钱人”的立场上来说。没错,对于足够有钱的一部分人来说,不仅是500元的感冒治疗费用不贵,世上大多数物品都不贵,因为他们轻而易举就买得起。这500元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般不值一提,但放在月薪2000-3000元的普通老百姓身上,500元在他们的收入当中却能够占据相当一部分比例。在王福重教授看来,贫穷当属活该,勤劳等于蛮干,奉献即为愚蠢,唯有自私自利、铺张浪费才是真理。试问这样的人眼中怎么可能会有劳苦大众、芸芸众生的存在?毕竟为了名声,他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不仅如此,王福重还大言不惭地声称:“农民就应该被消灭”、“只有消灭农民,国家才能真正富强”。无需费力证伪,这些话实在低级到令人啼笑皆非,正如知乎问题“如何评价王福重”下的高赞回答——“不值一提”。毕竟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不难想明白这个道理,社会要想有序运行,必然离不开劳动人民。农业科学家的领导作用固然重要,但若是无人执行,也终将空无一物,无法落到实地。看到王福重这样不遗余力地诋毁底层农民,一定有不少人猜测王福重的出身定是富贵非常、有权有势,才会如此迫切地与“普通人”划清界限,以此标榜自己的“高贵”,又说出这种“何不食肉糜”的愚蠢言论。毕竟两年前的万达王公子也玩得一手好双标,在微博公开发文称“都9102年,还有没出过国的XX?”引得网上一阵众怒。但“高级公知”王福重再一次出乎人们的预料,通过查阅资料可知,他不仅不是富贵子弟出身,反而来自于他最痛恨的普通农村家庭。王福重是河北人,但他在没有任何调研依据的情况下将河北大批特批,直指河北的污染多么严重,用“穷、脏、乱”来抹黑河北,完全看不出丝毫对家乡的热爱,引得热爱河北的省内人民纷纷谴责。有人感到疑惑,王福重抹黑农民,自己却是农民出身,王福重抹黑河北,自己又是河北籍贯,这不等于自己骂自己吗?有网友说,这有什么?他还有更过分的,王福重是中国人,他却连自己的国家都照样抹黑。许多言论明明自相矛盾,却死咬不放,即便错也不承认自己错,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出名而特立独行,难道不是此人的一贯风格吗?事实上,拥有类似风格的远不止一个王福重,只是王福重作为其中的元老级人物,行为举止又过于出格,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但可想而知,引起注意亦是王福重的目的之一。媒体环境的鱼龙混杂使得一些跳梁小丑赚的盆满钵满,人们虽感到愤怒,却也无可奈何。央媒一次次地发声,给予大众洗净肮脏污秽的希望。但更多人看到的是,资本的游戏规则仍大行其道,即流量至上,观众体验次之。在媒体及娱乐界未曾得到有效整顿之前,无论王福重这样的人如何鬼话连篇地引起众怒,终究还是通过此类手段得到了他想要的名与利。即便名是昭彰恶名,利是不义之利。悲哀的“矛盾体”王福重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的矛盾并不完全体现在他的身份上。如果仅仅是“他骂他自己”,并不会引起广大群众的愤怒。他是农民,他是河北人,他是中国人,他却三者尽骂,一副“唯我独对”的神情。仿佛天生与“逻辑性”这三个字过不去一样,王福重的言论也充满了自相矛盾的部分。一方面,他诋毁中医,言中医不能治病、中医是为玄学、中医尽是骗子,一方面,却又支持活熊取胆,问及为何,又声称此为中医范畴。王福重亦反对女子嫁“凤凰男”,可按照标准来看,他本人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凤凰男”……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网友就王福重自相矛盾的说法在网络上做过一个整理,细数下来仅来龙去脉清晰可考的就多达二十来条。这还不罢休,随着王教授不断以媒体嘉宾或特邀学者等身份参加各种电视栏目,他的矛盾言论及惊人观点还在源源不断地刷新着大家对他下限的认知。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首台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这是中国航天战略上的重要一步。就在人们普天同庆的时刻,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王福重却在自己的微博发表了一句话:“祈祷发射失败。”引得网友一阵口诛笔伐。更遑论王福重还曾恶言诋毁在世界上重新夺冠的中国女排,仿佛国家所取得的所有瞩目荣誉在他看来都是一件罪大恶极的事情一样。王福重原为北航国际贸易系主任,在做出一系列贬损国家的恶劣行为之后,北航在微博发表声明已与王福重解除合同,也就是除名。而王福重社交媒体账号上所认证的工作单位为北航的信息,是过了时效的,是不准确的。北航的行为令人称快,不仅如此,王福重用来发表各种恶劣言论的社交账号也陆续被封。可见,媒体平台虽然神通广大,令他获得了流量和利益,但群众舆论也并非毫无作用,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不全靠公知的一张嘴,孰是孰非,百姓的心中自有一杆秤。也有人从心理层面分析,认为王福重如此过激地诋毁农民、诋毁河北甚至于诋毁我们的整个国家,根本原因在于其骨子里深深的奴性和性格里扭曲的自卑。王福重鼓吹西方自由人权主义,批评中国传统孝道,认为“子女孝敬老人是负担”,更是膜拜西方铺张浪费、超前消费的观念,认为中国人勤俭节约并非美德,储蓄存钱不利于社会发展,是自私的体现等等。如此将西方糟粕视为精华,反将中国美德视为糟粕的行为,说一句“反智”当不为过。B站有位名叫郭杰瑞的美籍博主在其视频VLOG中分享过美国人垃圾桶的状况,许多中国人惊异地发现,美国街头的垃圾桶内竟堆满了新鲜的面包和未拆封的牛奶。原因是美国人超前消费、一次性购买大量食物的习惯,他们每天浪费掉的食物数不胜数,但社会并未变得更加和谐,街上的流浪汉仅靠捡垃圾桶里的食物就足够存活了。就连身为美国人的郭杰瑞都客观承认在这方面中国人比美国人做得更好。中国人受孔孟思想影响数千年,天下大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富有谦逊、包容的特点。若其他国家真的有需要中国学习的地方,中国将会第一个放下偏见虚心求教,中国人愿意接受批评,愿意与世界携手共同进步,但唯独不接受诋毁。何况是王福重这样学历极高而人品极低,靠诋毁祖国、诋毁同胞来成就自身名利的公知。这些年,我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看着我国的发展一天天“更上一层楼”,想必公知们早已气急败坏了。王福重这样的人并不少,但随着一个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摆在眼前,在未来,以他们为代表的这些公知们的声音只会越来越小,直至渐渐淹没于中国崛起的欢呼声中。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民智大开,没有人再相信他们的时候,想必这些人人喊打的公知又会扭转观念,继续循环至他们自相矛盾的言论当中吧。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作者简介:秦扬茗,毕业于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即将就读于北大哲学系立志其实我小的时候,对北大并无深刻印象,我只记得她最高学府的称号,与长辈们谈到北清时崇敬的表情。北大,对那时的我来说,是一个过于遥远的称谓,与其畅想其崇高与伟大,我更愿意沉浸于眼前的知识与真理。如今回首,不胜感慨,也许这正是学子应有的求知姿态,也许北大之荣光正是由一代代有着同样“沉潜”精神的学子铸就。后来上了高中,听闻老师们的勉励与同学们的向往,知晓北大的风骨与学养,内省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心中的未名湖开始碧波荡漾,湖畔的博雅塔开始与朝霞交辉。我默默地在班级的目标板上写下了“北京大学”四个字。北京大学觅哲很多人都问我:“你一个理科生为什么要选择哲学?”我每次都只能回答:“因为我喜欢哲学。”在我看来,哲学虽为经典的人文学科,它对逻辑与分析的要求却与理科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在小的时候,虽然不懂什么是哲学,但总是对许多看似可笑的“大问题”充满困惑。比如,如果我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变的话,我还是我吗?其他人眼里的世界与我有什么不同?我总是不满足于仅拥有关于世界的感官印象,想要探寻在它背后的原则。年岁渐长,我的困惑也与日俱增。曾经读过《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在书中表达了他对于自由与必然的矛盾的困惑,人究竟有没有自由?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曾经接触过“缸中之脑”思想实验,我开始怀疑感觉印象的真实性,我眼前的世界真的存在吗?在我还未接触尼采的时候,我就已经对道德与价值产生了疑惑,我为什么要遵守道德?我要遵守什么样的道德?后来我了解到哲学是解决这一切困惑的钥匙,对哲学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用一个暑假读完了《西方哲学史》,我才知道哲学讲究逻辑与论证,并非是很多人所认为的“人生感悟”,优美的论证在我看来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更令我着迷的是不同哲学家关于同一论题的辩解竟然可以阐发出那么多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本原;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共相的认识源自对殊相的认识;唯名论者却认为共相只是人的创造,本身并不存在;还有唯理论、经验论、先验哲学的争辩——这些论辩让我彻底折服,如痴如醉。学哲学,最重要的不是了解别人说了什么,而是自己怎么看,怎么用论证来支持或反对不同的观点,乃至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这种独立、审慎、创新的精神适用于一切学科,是学者求索的底色,是学术大厦的基石。在我看来,哲学对人的影响绝非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正如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学以成人”,不学哲学,我们就无法从更高的视角俯察人生、明辨事理。知识之探求、概念之厘清、信仰之纷争、伦理之抉择,生活中种种困惑犹如迷雾重重,唯秉哲学之烛,方可驱雾明晦,收获清晰而合理的人生。虽然从事哲学研究的人终究占少数,但其反思一切知识的精神值得借鉴。科学家无疑应当思考科学范式与科学推理的基础与合理性,文学家也应该知晓美学理论与文本诠释的方法,政治家更应了解法律与人权背后的伦理理论,这些论题都是(或至少源自)哲学的研究范畴。当然我并非夸耀哲学,我也并不认为它高于其它学科。各个学科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是人类知识谱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北大所提供的全面的通识教育会是我们拓展视野,丰富学识的最佳平台。初访去年我偶然间看到了北大哲学暑期课堂的简章,于是用一个月的课余时间写了一篇读书笔记,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活动,后来有幸通过了审核。这是我第一次踏入燕园。未名湖辉映苍穹之澄碧,夕辉中叶间洒落满地碎金。漫步茂林,各植物交错共生,其多样性令人称奇。秦扬茗2018年参加北大哲学系暑期课堂虽是暑假,教室里仍有许多学长学姐在自习,其专注与投入是北大学子的最佳注脚。漫步于北大校园,我感受到了弥散的自由学术之风。而在课堂上,杨立华教授的儒者风度、吴天岳教授的严谨客观、程乐松教授的幽默风趣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犹记在结业典礼上系主任仰海峰教授深情地告诫大家,无论以后大家考上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都要追求真理,热爱智慧。我们小组的两位助教都是硕士研究生,与他们交谈,我深切体会到了北大人骨子里的从容淡然、朴实真诚,同时又感受到他们对知识与真理的热爱与执着。虽然他们知识远比我们渊博,但是他们愿意耐心地进行讲解,以谦逊之风探讨,以严谨之气治学。夏令营时间虽短,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我暗暗握紧拳头,许下我心中最坚定的诺言:“北大,等我!”圆梦高三的学习生活说苦也不苦,抬头仰望璀璨星河,俯身沉浸知识汪洋,以梦为马,无惧挫折。我的心态也算是平静,在高三一百天冲刺的计时卡的目标栏上写道:“不后悔”。奋斗者,青春无悔也。并没有时时挂念梦想学府,因为我知道,只要我种下了汗水,最终的结果已不再重要,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最后一次聆听老师的教诲,最后一次与同学讨论令人头疼的专题,最后一次与饭堂的阿叔打招呼,心中确有不舍,却也充满了期待。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知道,未来会有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等着我,我会遇到许多聪颖的同学、出色的老师。最重要的是,我将会成为一个北大人,追寻她的足迹,沐浴她的荣光,肩担她的使命。北大,我来了。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 文字:秦扬茗 美编:赖雯燕
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在读,深圳国际法学院。我简单说说我们学校,网上能查的我就不说了,整体就是高压,与国内法学院都不一样。因为多一个JD(美国法法律博士)学位,学制长压力大,JD课程是全部英语教学。关于就业我们学院大概是唯一一所每年公布就业报告的学院,大家可以自己看,数据很客观,就业情况和工资整体在不景气的行业背景下还算乐观。关于学习压力我不是认真努力的同学,上学期我基本没有在11点之前回寝室,然后我回去之后我室友至少要在寝室学到12点(我室友有一对双胞胎,她们本科都是北大山大这种学校的,并且都有海外交流经历,学习能力绝对没问题),然后我在考试周是12点左右回去,早上我们都是6点40到7点半之间起床,其中大家都偶尔有一些压力大失眠或者用眼过度生病的情况。不过听学长姐说这种情况也就是研一。关于对英语的要求,如果你已经报名了,别考虑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复试不容易但是还是比初试容易,考完有的是时间练口语,并且准备的充分也可以弥补口语的短板,很多话题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文书猜到。如果你是21年以后考的同学,有时间练习口语听力你就现在开始,是为了你到了这边日子好过一点。最后给大家分享一点鸡汤 我们昨天和教授夫妇出去秋游,他们真的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带我们沿深圳湾骑行(差不多20km)带我们去景点,老师用英语给我们一群人讲中国历史和景点真的超级有趣。他们相遇在美国top10法学院,一见钟情,携手走过四五十年。教授毕业后做律师,教授的妻子是商科和JD双修,后工作在美国的投行,(投行律所的工作节奏之下他们还有四个女儿),十年前教授来中国教书,之后就为了教书在这边安家,妻子也在这边教授商法相关课程。我们一行人当中有很多有不同背景的,有来读书之前已经工作了12年的同学,有因为读书推迟结婚计划的同学,有创办知名公众号法律就业(20万+粉丝)的创始人,有做过五年村长的同学,有本科北大学俄语的同学,有学医的有对外汉语教育的,有德国的小姐姐等等等等。我说这些是想给大家的备考过程中多一点信心和色彩,我知道很多大龄的同学,很多二战三战的同学,真的不要否定自己和给自己设限。一方面我们确实是功利的需要研究生的一纸文凭,另一方面和为了多一段人生旅途中不一样的体验,这种碰撞之后确实是会对我们产生不一样的人生理解。再多坚持一会就会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其实走了很久。行百里者百九十,我真的把我知道的我自己总结的都分享给大家了,后面有要补充的我再及时补充,大家都坚持住,因为你们都是要上研究生的人啊!接上篇分享评分实例以及综合课的答题技巧,各题给分情况以及大家反复提及的背诵问题的一点建议综合课评分实例首先还是感谢大家对于上一篇文章的关注,相对于基础课其实我的综合课考的成绩是不算好的,但是去年的普遍现象就是这样,综合课的分数都比大家自己预计的要差个十分左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仅是出题越来越反押题和老师要求的标准更加严格,还有就是对于综合课论述题目真是的很难拿到高分。选择题的命题上面算是友好的,所以我的选择题目是单选扣2分多选扣4分,这种难度的题目要要求自己扣分低于十分,名校的同学4-8之间是比较合适的。关于综合课我有一些必须说在前面的复习策略和背诵策略上面的问题。1 宪法的题目是死的题目,你只要掌握套路和规则都很难出错,这部分就像马峰老师【华图法硕名师】说的你自己没记清楚每次做题都是靠着模糊印象选的自己心里没数吗,一定要考的题目你不弄懂不扎扎实实的把类型题目全部搞懂的话,这部分别人超过你的分数就算是你主动送的。我的建议是分类真题,反复做,遇见自己没搞懂的对应就听课也好,或者其实都听完课了就自己扎实记忆就好。其实你自己细数一下就是那么一些必考点,然后这部分就像是你在打游戏的时候需要捡的装备啥的,聪明人肯定是先这些揣到自己口袋里面在去对付那些不确定的问题。而且宪法的记忆你可以按着老师的方法来,你可以按着自己的理解联想记忆,往往效果很好,而且反复用的过程中你会越来越熟练。比方说备案和批准问题,比方说违宪审查,还有不同年份宪法修正案的内容等等等等,一定要准确掌握。你只要真的掌握规则,宪法真的可以满分。2 说到法制史,这个选择题你真的得多背多记,反复快速。我的经验是法制史这种科目你不需要一次性花太多时间来背,但是要一天当中多次的滚动的背诵,就像是背单词一样的,一会关于背诵的方法我在细说。这个科目也是死的,但是它却可以出的很难,就是可以出那个非常细节的你真的没有背到或者没有注意到的那种题目。考场上遇到了也别慌,先看看靠着推理能不能缩小范围,当然了法制史是最不好推理的,但是你一定一定心里宏观把握好不同朝代的一些倾向性,结合你对那个朝代的一些理解,比方说明清开始民法相关的部分会更细化规定的更多一些,比方说哪些朝代是严法的哪些是重德的,还有一些朝代明显特殊的制度,还有一些关于每个朝代都有但是却一直变化的内容,比方说司法机构的设置要按着朝代纵向串联起来,还有就是不同朝代相似问题的不同规定对比记忆,比方说关于不动产买卖的相关要件。这部分特别多老师都有整理一些知识点,但是问问还是建议不要丢下考试分析,讲义和分析结合着用,每年都会出一些非常细节会忽略的点。法制史大家不要压力太大,我当时是有心理准备这部分我肯定有知识盲区要失分。首先把重点的知识点扎实把握,再经常查漏补缺。3 再到法理,法理对大家要求挺高的,一方面它有你必须去准确记忆的点,一方面它有你必须要理解的点,很多选择题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混淆你,更关键的是它要求你体系性强一些,因为出一些论述题目的话它可能结合宪法给你一个概念让你展开落地的论述,也可能给你一个历史的背景(结合法制史)让你结合着说相对的制度和意义。这种题目真的要求很高,老师要看你自己组织答案的思路结构和能力。这部分我将在论述题部分仔细说,总之就是你背诵的时候一定把抽象的概念和术语落地,边理解边背,还是联想记忆,要不真的你可能背了三个小时,嗓子都疼了,发现自己背的又慢又容易走神,最后的感受是,唉,这个我背过,唉啥来着。(马什么梅)我现在给大家举例你怎么具体化的背诵,结合理解,联想记忆一步步推出来。比方说你要背法律推理这个题。你要知道法律推理具体化到底是什么过程,推理就是怎么得出结论,你做刑法案例题目你就在用规则结合案件事实去应用去推理,所以它是一个思维活动(是人运用思维得出结论),是以法律和事实为依据(事实和法律是必备要素),运用方法和规则(依据法条和规则),提供正当理由(按着规则和逻辑得出结论所以给予结论以正当理由支撑),结果涉及当事人利害关系(你得出结论当然有倾向性,就像法官给出结论一样的,当然有当事人的利益被保护,有些则相反)这样背的就是结合了理解,然后你会记得特别深刻,也不容易落下某个点,不会走神,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也有优势。然后我就按照题型分别说,选择就不说了,但是大家能看出来我选择题综合课扣6分,总分120,基础课选择扣了14分,总分125。说明其实确实是去年综合课的给分严格(我自认为综合课学的不比基础课差,去年大家普遍反映也是这样),还有就是选择题相对简单的时候主观题给分就会压分,全年的政治也反映了这种情况。因为我政治英语确实是分数太低,就没有什么发言权和大家讨论了,不过我也复核了分数,政治选择是39分 总分是71 所以大题才给了我32分,我是把肖八肖四和徐涛老师的押题书都背了的,大题有4分的有8分的,反正平均才6分一道。英语就更不用说了,作文在我每天的练习才20.5分,据说已经不算低了。所以大家一定重视选择题,要尽量准确,不要把希望全压在主观题上面,要给自己留一些可以浮动的空间。简答题是最简单的,基本是送分的,嘱咐的点就是1 规范答题,先解释概念再展开作答。2 尽量准确和分析一致 3 一定要把题目和答案对应准确。我跟大家说我18年的惨痛经历就是人家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我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是因为我这种主观题我几乎不会出现落下某个点的情况,所以给分是以全有或者全无得方式出现。要么就是答对了基本满分,要不就是答非所问零分。 所以那年这个失误导致我综合课才118分,失去了上岸的机会。并且法治体系我真的会背,但是因为自己当时不够扎实,有点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异同,法治体系是一个多维的立体体系,是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多个环节的。而法律体系只关于立法,并且是立法的成果,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最后这个题型要嘱咐的就是,之前都是说这部分法制史一定出现在清末往后的部分,因为要平衡题目中的比重,结果去年很多人背那部分背到吐血(我也是),结果考的是春秋决狱,事实说明别抱侥幸心理,这种题目一道十分真的丢不起这个分数。还有就是宪法真的内容相对少一些,大家一定多下功夫不能在这部分丢分。大家能看见我这部分还是丢了4.5分的,是集中在法制史部分就扣了3分,因为我是没有按着简答准备的,我觉得最多是分析,就没有原原本本按着分析去背,结果也很公平,老师果断的扣分了。不过我还是那句话,大家其实都不是机器人,不能完全准确,你还是先顾大头,如果这个题不一定会出你能答出7分的水平,和你多花2个小时少背了很多可能出的题目相比,咱拿上7分也知足。别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也别跟分数过不去。分析题 归于分析题我的感觉是尤其是法律还是考一些运用的,比方说之前年份经常出现的说理类型的,还是老道理你要真的懂具体化的过程,然后在答题的时候要规范,然后尽量体现出来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大家都是非法本,之前没有练习这种论述过,很经常的就是想一句说一句,可能很跳跃没有逻辑。你可以没有逻辑,这其实很正常,但至少不能让评卷人一眼就发现没有逻辑。我的经验是你是有时间列大纲的,这个特别重要,论述题部分我会反复提。你先自己把思路捋顺,答题会流畅很多,也更省时间,也避免涂涂抹抹。(英语更是,作文就不用说了,翻译别看半句写半句,你看完捋顺,可以每个句子花半分钟在草稿纸上大体的勾一下你的结构再写)这种方法看起来可能一题就多个一分两分的一科就算多出来多少分,但是你想想看你花多长时间才能恰好背上一道原题,你考场上稍微注重技巧,这分数就赚回来了。还是那句话,别和分数过不去。大家可以看到这部分我拿分也不高,确实是给分严格,除了法理8.5分我可以接受之外,其他的我真的觉得比我模拟的时候自己评分还严格。着重说一下宪法,这个部分我确实表述当中落了一些,全国人大常委会收到审查建议之后怎么处理,常委会工作机构研究,必要时报专委会,专委会常委会提出审查意见,制定机关修改即终止,不修改的情况我答的有偏差。专委会和常委会要将审查情况反馈给当事人这个点我也没有答出来。所以我这个题只拿了5.5分连及格分数都没有,并且我第一问是没问题的。(时间关系我简写了,你们不能简写)再次证明宪法规则相关的问题要准确一些。法制史我也只得了7.5分,不过去年这个题目有点偏,算一问扣一分我觉得是正常的。法制史最后一问多一些意义的题目,大家一定要大胆的合理的在有限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发挥。相信我这种问题大家都是差不多的,也不要因为这种问题打扰心情,因为后面有最关键的论述题。论述题。说到论述题我真的觉得最委屈的就是这个题,第一题我才得了7.5分,说实话依法治国格局这部分分析上的表述我甚至一个字一个字的背过,因为我觉得我其他的背的差不多,我觉得如果出一些其他的法治那章的论述题目格局这部分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这种话我自己是写不出来的,而且我还背了人才强法。所以我觉得我蛮自信的就按着先行概念,然后五点(4+人才强法)的展开了,最后可能篇幅不长的一段总结了意义关于实际没有结合很紧密,比重小。我现在反思就是老师看我更多的是分析原话,没有自己的发挥,没有自己的思考,所以觉得不值得给我那么多分数,又是不到及格的分数。所以大家这部分空洞的话要有,也要有结合实际的。(政治当中主观题类似的就是结合材料,一定回去结合材料,别盲目的把你背的答案一板一眼的写上去,真的会在战术上丢分)第二道人权, 我觉得去年的情况下这个题11分我尽力了,我也挺满意的。题点在于人权,这种考法是历年都不常见的,至少分析上面没有现成的答案,是给你一个点让你横发挥。但是,如果你有自己的体系,在自己的知识网中寻找人权相关的知识点,就会发现,这其中贯穿着宪法学和法理学。我当时的回答大概是:1)先简述人权的概念,从宏观上阐述人权;2)进而切入宪法当中的基本人权原则的内涵以及它的体现,从宪法的立法原则和精神上体现出宪法对人权的保障;3)宪法当中的基本权利和人权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人权是政治基础,基本权利是人权的法律化,人权的特点“湿地皆足迹”(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民族性和国际性),这是在宪法的具体内容当中体现对人权的保障;4)再接入法理学当中的法的价值当中的人权价值,即人权是法律的重要价值因而法律侧重于保障这种价值;5)司法那节当中的新增的人权司法保障,这部分是19年考试分析新增的知识点即具体在司法程序当中如何落实保障人权。6)最后简要总结保障人权的意义以及我们在今后的立法,执法及司法当中对于保障人权的具体方式,以此促进法治化建设。当然了现在看起来这种答案还是有略显稚嫩的,但是在考场上那种极度紧张的状态下,已经算是比较系统的梳理出来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层层推进布局合理了。还是那句话,背书的时候不要只动嘴不动脑,一边思考一边背,真的是事半功倍的。一开始确实是会艰难,推进也慢一点,但是凡事都是有过程的,都是熟能生巧的。并且方向对了,哪怕前期慢一点真的不怕的。1 关于背诵计划的问题,我是觉得你先大范围的有一个宏观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什么时间结束什么部分,然后每天或者每阶段的随时动态调整。没有一个计划是适合所有人的,汝之蜜糖彼之砒霜,结合自己的短板来。可以看看禹璇当时备考的周记,不是模仿而是看看人家做了什么,比方说有人每天都背刑法分则和单词一样,想想自己的短板合理安排。我当时是每天刑法民法选一门按着内容多少不同,可能一天背刑法总则三四个单元(刑法少),复习民法。然后综合课我每天都要看,我会先要求自己准确背宪法,后面就巩固就可以,留时间给法理,可能一天一单元法理这种(法治和法与社会久一点),然后法制史我抽空就看,吃饭前看不下去的时候或者饭后的碎片时间,或者午睡前睡不着的时候。这样的话总体差不多背了六七轮,但是我每次都有复习之前背的,而且我有自己特殊的检测方式,我觉得总体已经到达了我对自己要求的背诵的效果。我知道很多人说20遍才能上北大,但是我不觉得遍数是衡量的唯一标准,那我考前我都背下来了我可以翻一遍书一小时,那能算一遍吗。还是看自己的效果,和分数去比,你觉得出一些陌生的题目你能答出8分的标准了吗。切合实际逐步制定计划,计划完不成你就没有成就感,会心慌会紧张,容易后期把自己压垮。一会心态问题我再说一些。合理计划,在逐步的成就感当中你会越来越自律。心理学上说自律的人都是最自我欣赏的人,你要学会和自己好好相处,他就会帮你考上。2 关于背诵效率的问题,有些人一直在读,大声的不停的读,但是就是没记住。我真的不建议一上来就读,容易过嘴 不过脑,并且我不知道你们的背书环境怎么样,万一你边上一群人一起大声背,真的你甚至会跟着人家说,也不知道自己在读啥,反正没停。我觉得你要先自己遍理解着联想着像我之前给你分析那个法律推理一样,然后知道大概是12345几点,每点的内容大概是什么也知道个大概再去背。 我基本是背书之前我先看,把要背的先捋差不多,这个过程要快,否则看书你就会走神,差不多20分钟这种,然后去读去背最多1个多小时,我再捋一下后面要背的,回顾已经背的。这个过程你可以再自习室完成不需要动嘴,屋里也安静,你可以静心看。3 关于反复遗忘的问题 我每天背书的内容我会大概把题目记下来,标注日期。不用记全称,然后我就吃饭的时候(我基本自己吃饭,我考完法考就是自己复习,找不到节奏相当的研友,经常在图书馆一天也不和别人说话,就自己一个人。但是我有问题就和朋友打电话说自己的心态问题,说这个不是为了让大家不和别人交流,而且不要注重外在形式的陪伴,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并且我心态真的是特别敏感脆弱的那种,这篇真的写不下了我后面有空和大家慢慢说,先说背诵)吃饭的时候我就会看着题目让自己回顾看看能不能答出来,吃饭的路上有时候我会录音着说出来答案,看自己能不能说个完整(说比写快,并且这也是为啥自己吃饭的原因,要不人家会觉得我有问题哈哈哈)如果发现那个不行吃完饭及时的再背。睡觉之前会回顾,第二天早上第一件事情也是回顾。这种的时候你按着阶段,如果你刚开始背,只要能反应出来大概有几点分别是什么就可以了。后面在要求准确的记忆和录音背诵。4 我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按着目录和考试大纲,各个机构都有押题和什么主观题多少道,我背诵除了刑法总则之外我都用分析,但是我会每天抽一些时间去看这种押题或者讲义,当成测试差不多的样子,一是看看自己的反应时间长不长,二是扫知识盲区,三是你单独的看这些点的时候你就自然的串联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脑子里画思维导图一样的。我觉得这种检测方式很高效,并且发现不会的就可以及时的在背一遍,相当于也是增加了遍数。所以我说我分析只背了6遍差不多,但是还是同时进行了其他的工作。所以大家要实事求是,重实质轻形式。写到这 我真的码字要累死了,不过我答应了大家要说说我们学院,但是毕竟不像前面的干货大家都适用,如果到这里你不考stl就可以早点睡觉了,留着精力背书去。
文|冷丝栏目|考研录取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根据教育部第一次专业学位评估结果,法律专业学位被评为A+等级的有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可以这么说,这两所高校也是我国法律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好高校。虽然这只是专业学位的评估结果,但实际上,这些高校的法律学术硕士培养也有很高的水平。当然,还有很多高校的法律专业硕士培养水平较高,被评为B+等级及以上的高校共有以下这么多的高校:被评为A等级的有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可见,传统的政法类高校还有优势,综合性高校也有自己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优势。法律专硕怎么培养人才?教学水平高的培养单位有什么优势?以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1996年,北大法学院在全国首批开展了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后来根据教育部政策,既招收学硕也招收专硕。北大法学院自此紧紧围绕该项目的设立初衷——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的应用型高层次法律专门人才,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北大法学院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期间以基础必修课为主,目前有11门课程。此外,学生还须在一年级或二年级从学院开设的2门法律写作课和4门案例研习课中各选修1门。基础必修课旨在搭建理论框架,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较为扎实的法律逻辑思维。科目的设置与法学本科的必修课区别不大,但完成时间变短。北大法学院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分方向培养,目前共设置了18个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刑法,诉讼法,民法,商法,财税法,金融法,房地产法,市场竞争法,公司证券法,电子商务法,知识产权法,卫生法,国际公法,国际商法,法律与公共政策,人权与人道法,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等,分别依托相应的研究中心培养学生。各方向均设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放在了研究生学习的第二个学年,强调专业性、实务性和应用性,经常外聘知名教授、实务部门的专家授课,采取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形式。而在第三学年,北大法学院结合就业突出学生特长,法学院研究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是在三年内逐步完成的。第三学年后毕业生直接对接就业,是前期综合努力的落地阶段。北大法学院的做法是将专业实习纳入培养计划中,并制定专门的规范。具体而言,学生须在法律实务部门进行至少4个月的毕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鉴定合格方能毕业。当然,一些政法类高校在法律硕士的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都有很好的经验,除了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等,它们也都有很好的教学实践经验。冷丝认为,作为职业化教育,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一名法律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独立处理法律事务的思维能力。现在,许多学校法律专业硕士教学仍是大班上课,不分方向,只是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确定论文的方向。由于学生本科教育背景不同,所以,冷丝建议高校管理者、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借鉴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做法,无论是法律学硕还是专硕,都应该尽早划分专业方向,以便于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优势。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