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名校名专业带领大家走进的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怀抱田野,重建历史!考古出土的器物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无字天书”,一个真正的考古学者肩负着透物见人、重建古史的艰巨任务。北京大学在1922年即成立了考古学研究室,可以说是与中国考古学共同起步。下面让我们走进考古文博学院,追溯风雨兼程、成果斐然的历史,了解现况与展望未来。走进考古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很古老,但它其实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迄今尚不足百年。可以说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前身的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于1921年底,后改名文科研究所,其称得上是中国近现代最早建立并成功运作的人文学术研究机构。1922年在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源头。1952年设置历史系考古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1924年9月北大国学门同人在三院译学馆原址合影1983年,考古专业从历史系分出而独立建立考古系。随后,北大考古不断迎来新的发展。1988年,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设立博物馆学专业,并开始招生。1998年,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办学成立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北京大学正式成立考古文博学院。1998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与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在合作办学协议上签字直至今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经过几代学者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发展壮大成今天的基础设施完整、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雄厚的样态,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一代代行走在田野上的考古人,亦在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北大的精神。九十载春秋,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培养了两千余名优秀的专业人才,承担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研究项目”等多项重要研究课题,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目前,学院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11人,助理教授6人。其中,大部分教师在国内外知名大学受过良好的系统的教育,具有很高的科研素质、国际化的视野和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并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通过学者互访、实施共同研究项目等多种形式,推动考古学的发展。学院经常邀请国际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学院的教师也经常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及合作研究。近年来,学院每年平均主持召开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现代人起源”、“农业起源”、“早期文明进程”、“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关乎人类历史的重大课题上,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广泛和深入的对话。此外,学院教学设施完善,拥有野外实习基地、教学博物馆、实验室、资料室、标本室等齐全的配套设置,在国内高校首屈一指。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馆藏达到13000余件,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它是教学实践场所,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依托;是北大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窗口,多位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以及外国元首都曾莅临视察;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示场所。2016年赛克勒博物馆第一次举办了毕业展,自此成为北大毕业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外景科技考古实验室:拥有大型检测分析仪器设备19台套,价值1158万元。目前,实验室主要开展年代学、古代遗物的成分分析、冶金考古等方面的研究,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南针计划”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承担学院科技考古的教学任务。文物保护实验室:拥有仪器设备十余台套。开展石质文物、丝绸、纸张和漆木器等有机质文物土遗址的保护研究,承担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教学任务。文化遗产记录与监测实验室:承担了实践和研发文化遗产记录和监测技术的任务,该实验室将为各类型文化遗产的精细化记录和常态化监测,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障。资料室:有3.5万册中文书籍、5000册外文书籍、8700种古籍藏书,255种中文、53种外文学术期刊,是全国高校中学科图书资料最完整的图书资料室。2014年至今,先后举办了“最早的中国——追踪《二里头(1999-2006)》”以及“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 北京大学首站”等系列活动,在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和学术推广方面更具专业特色,考古文博学院图书馆也被评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优秀分馆。标本室:设有包括陶瓷、石器、体质人类学、动植物等六个门类的较为系统的教学标本室,其中,古代瓷器标本尤成系列,为国内高校仅有。实习基地:学院极重要的校外教学设施,目前在全国各地已经挂牌十余处基地,满足考古学不同历史时段、文物建筑、陶瓷考古、文物保护规划及保护技术等多个专业(方向)的实习教学需要。特色教学活动: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从2008年开始,学院就面向全国所有高二学生组织了中学生考古夏令营,也就是现在的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暑期课堂为期十天左右,将由学院教授和所在地考古研究专家讲授相关的知识;由学院教授、研究生及考古一线学者全程带领参观相关博物馆,当面聆听学者的讲解,近距离接触古代文物,亲身感受古代文明;以及和考古学家一起踏查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实践,深入了解考古学的方法及学科特征,培养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很多优秀中学生由此而有了零距离了解考古学的机会,很多人也因此选择了考古学。学科简介考古文博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40-50人,目前分为2个系:考古学系和文化遗产系,下设5个本科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文物保护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建筑方向)、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考古学方向)。考古学考古学专业创建于1922年,是北京大学具有悠久历史的专业。除招收来自国内外的本科生外,还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并有博士后在站工作。考古学专业设有旧石器考古与古人类学、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汉唐宋元明考古、佛教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陶瓷考古、田野考古学、科技考古等专业方向,体系完备、门类齐全,拥有一批在国内外考古界享有很高威望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考古教学和科研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学科建设方面,2019年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全国排名第一,世界排名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先后有19项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获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和“21世纪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考古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针是“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分流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历史科学和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考古学专业知识和田野考古工作技能,完全胜任考古、文物和博物馆等专业工作,也能够适应于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方面的工作。考古学专业毕业生应对传统文化常怀敬畏之心,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立志高远,力争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考古文博学院田野考古实习已有六十年的传统,底蕴深厚,技术顶尖,成果众多。本科田野考古实习由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三个教研组的老师轮流负责,在大三的秋季学期进行实地考古发掘,学生经历完整的“田野发掘——室内整理——田野调查——编写发掘报告”的全过程,培养独立开展考古工作的基本能力。文物与博物馆学本专业为了适应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在1988年创办。专业创办至今,在国内外同行的支持和帮助下,已经拥有一支博物馆学的专业教师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开设了博物馆学方面的课程,形成了本科生、研究生两级教学体系。同时,还聘请了多位在京的中国博物馆学和文物研究的知名学者担任专业课的兼职教员和研究生导师,科研和教学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博物馆展览策划、公众教育、藏品管理及博物馆运营等博物馆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扩充历史学、考古学、文物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艺术史的相关知识。除了参加大三上学期田野考古实习之外,博物馆专业的同学还需在大四上学期参加博物馆专业的实习,以更深刻的了解博物馆行业。文物保护技术考古文博学院面向理科招生的本科专业按奇偶年轮替,2019年的招生专业为文物保护技术,2020年为文物建筑。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化学类专业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还要理解和掌握考古学、博物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以文理综合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融合运用,建立对文物的多元理解与认识,培养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文物保护修复实际工作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能根据文物保护原则利用自然科学手段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拥有自己的文物保护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分析仪器及研究设备,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考古学(文物建筑方向)文物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产物与载体,是与社会生活接触最为紧密的文化遗产类型,兼具着历史性与现代性。1998年,北京大学在考古学系增设文物建筑专业方向,建构起建筑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培养具备文物建筑研究、保护和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形成了突出研究、突出田野和突出实践的教学特色。自创立以来,文物建筑专业培养的本、硕、博学生一百余人,大部分毕业生供职于国内外的文物考古研究、文化遗产管理及展示、高等院校相关院系和文化遗产相关工程设计单位,从事着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教育、管理、利用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在大三下学期,文物建筑方向的学生会进入实习,前往全国各地调研。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考古学方向)该专业方向将在一年级下学期经过二次招生择优录取。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历史和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具有扎实的考古学专业知识和田野考古工作技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具备较好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深入认识该语种地区的历史、考古研究。本年度招收的语种为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朝鲜语、德语、法语、日语、印地语、越南语。名师寄语北大考古学科致力于培养卓越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也就是说,保护、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北大考古人的天职,我们每一个毕业生,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应该始终牢记这一使命。——孙庆伟,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学考古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以后发展的方向。考古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李伯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致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 ——宿白,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考古发现总有惊喜,也有迷茫。魅力就在惊喜与迷茫之间。——严文明,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学生风采崔秀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2级本科生,修习中国语言文学系双学位。2013-2014学年绩点名列考古专业第一名,并获得国家奖学金。大学期间曾获北京大学“ESEC”奖学金、新华都奖学金。曾任文物爱好者协会外联部长,先后参加过文物爱好者协会、北大剧社、北大轮滑社、燕园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北京大学服饰文化交流协会等社团,并且多次参与调研活动与志愿活动。本科毕业后,崔秀琳在考古文博学院汉唐考古方向读博深造。由于机缘巧合,高考结束后的崔秀琳接触到了关于新疆鄯善洋海古墓群的系列纪录片,从这以后,崔秀琳就深深地被考古迷住了。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崔秀琳认为自己之前对于考古的认识很感性,考古不仅很有意思,而且还是非常严谨的一门学科:拥有考古的情怀很好,但也应该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考古文博学院的每个专业都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即“文理兼修,贯通古今”。日渐深入的学习让她觉得考古知识丰富多彩,也意识到如果想进一步从事考古工作,本科四年的学习只能算是一个入门学习,还需要更加深入的补充。另外,对北大的感情也让她觉得四年的时间太短了,因此决定继续在学院读博深造。谈及北大带给她的收获,崔秀琳动情的说道:“北大给人最大的一点就是情怀,真的是像‘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中所说的那样,让人非常激动。有一次我轮滑训练到了晚上12点以后,回去的路上路过百周年纪念讲堂门口,看到有的学生在拍着乐器唱着歌,让我非常有触动——北大人就是这样,有情怀,憧憬自由。另外,北大教会了我既要尊重权威,又要敢于质疑权威。在这个园子里,我听过不同的讲座,感受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身边的同学们并不是对所有的观点完全认同,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向老师提出疑问,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还有一点就是北大给予我了自信心。曹文轩老师就曾讲过这样一次经历,他出去吃饭没有带钱,向服务员说下次带钱过来,并且说自己是北大的老师,对方便非常客气地对亮出身份的曹老师说没有问题。这就是北大给予我们的自豪感。每个进入北大的学生在接触到优秀的师生之后会更有底气,也会被赋予一种特有的自豪感。”“透物见人,重建古史”是每个北大考古人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考古学重要源流之一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历久弥新,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研究,加强国内外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国考古学的魅力。学院努力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继续为中国的考古事业输送人才,发光发热。这个九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期待你的到来!来源:北京大学 图片来源:考古文博学院编辑:陈思美编:赖雯燕审校:王睿临、张欣睿
【编者按】北大文科研究所,是北京大学所设文史哲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机构。初创于1918年,1921年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后改称北京大学研究所文史部,1934年始称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其研究范围大致包括历史与考古、文学与语言、哲学等领域,较重要的有参加1928—1929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工作并整理所获居延汉简,成绩卓著,影响很大。“七七事变”后,北大西迁,与清华、南开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文科研究所中断业务。根据《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记载,1939年5月27日,傅斯年(孟真)到北京大学,决定恢复文科研究所,自任主任,并请郑天挺出任副主任。之所以设副主任,是因为傅斯年主要工作是在史语所,郑天挺之副主任,也就是今日所谓之常务副主任也。5月31日,郑天挺与傅斯年、杨振声(今甫)、汤用彤(锡予)、叶公超、罗常培(莘田)、姚从吾共同到校长蒋梦麟(孟邻)家,商谈回复事宜,郑天挺日记:“今后研究生之生活拟采取书院精神,于学术外,注意人格训练,余拟与学生同住。”所以后来郑天挺又得“山长”之名。郑天挺任继愈先生后来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过:“当时文科研究所的导师,有陈寅恪、向达、姚从吾、郑天挺、罗常培、罗庸、杨振声、汤用彤、贺麟。师生们共同租用了一幢三层楼的宿舍,在昆明靛花巷3号。师生们同灶吃饭,分在两个餐厅,因为房间小,一间屋摆不开两张饭桌。师生天天见面,朝夕相处。郑天挺担任文科研究所的副所长(正所长是傅斯年先生,后来兼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常驻重庆)。罗莘田先生戏称,我们过着古代书院生活,郑先生是书院的“山长”。当时同学周法高是罗先生的研究生,周戏编了一副对联:郑所长,副所长,傅所长,正所长,正副所长;甄宝玉,假宝玉,贾宝玉,真宝玉,真假宝玉。对仗不大工稳,在同学中流传。”6月12日,北大召开教务会议,郑天挺“报告研究所恢复事宜”,后又召开文科研究所会议,“决议所中设工作室,余主明清史工作室事,从吾主宋史工作室。中国断代史工作暂以宋明清为始”。6月13日,《申报》刊发《北大文科研究所招研究生七、八月两次举行》消息,文曰:“(昆明十二日电)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自七七事变后,即行停顿,现定下年度起恢复工作,并开始招考研究生十名,科目分史学、语学、中国文学、考古、人类学五部分,【修业】期限两年。待遇月给生活费五十元。考试分两次举行,第一次考试接收论文于七月十五日截止,八月五日考试;第二次考试接收论文于八月三十日截止,九月十五日考试。应试者于证件论文,初审合格后,即分别通知,在昆明或重庆应试。报名地点为昆明才盛巷二号。”同时,公布《国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招考研究生办法》。该办法对招生名额、考生资格、考试方式、修业待遇、考期时间等都作了详细说明,兹列如下:一、名额:本所暂设研究生名额十人,每人之科目,应不出下列范围:(1)史学部分、(2)语学部分、(3)中国文学部分、(4)考古部分、(5)人类学部分。二、资格:应考人之资格,许具备下列各条件:(1)公私立大学文学院毕业者,但其他学院毕业有适当之论文者,亦得应考。(2)著有论文者。(3)年龄在三十岁以下,身体强健者。三、考试:考试之程序如下:(1)应考人须于报名时缴付:(一)毕业证明文件;(二)论文;(三)其他关于学业之证件(此项如无,可缺);(四)二寸半身相片三张。(2)本所收到后即付审查,初审合格者,通知其在昆明或重庆应试。(3)考试科目如下:(一)口试;(二)外国语试(英法德之一);(三)笔试,就其论文性质作为应试题以测其学力。(4)注意点 初审及录取均以论文为主要,此项论文以确具工力并颇有心得者为限。四、修业及待遇:(1)研究生修业期限为两年,但成绩优良而工作未能结束者得延长一年。(2)在第一年修业期中,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费五十元,并由本校供给住宿。(3)在修业期中应遵守本校各项规则,并服从导师之指导。(4)在第一年修业期满后,考核成绩,其成绩及格者继续给予生活费,其成绩特优者得外加奖金,成绩不及格者停止修业。(5)全部修业满期后,考试及格由本校依照部章给予证书,并择成绩尤佳者留校服务,或介绍工作。五、考期:为适合投考者之便,将入学考试分作两期举行。(1)第一次考试 接收论文于本年七月十五日截止,八月十五日考试。(2)第二次考试 接收论文于本年八月三十日截止,九月十五日考试。(3)论文随到随付审查以早缴为宜。但第一次考试中如录取名额已满,即将第二次考试取消。之后陆续收到报名材料,到7月20日,有桑恒康、杨志玖、陈三苏、马学良、王丰年、逯钦立、詹锳、傅懋勣、周法高、汪篯等十人,初审通过。8月5日,上午研究生分专业笔试,“与试者九人,考史学者三人,文学者二人,语言者四人”。下午,“试英文,一作文,一汉文译英文”。8月6日,研究生口试。面试官有郑天挺、傅斯年、杨振声、周炳琳(枚荪)、罗常培、罗庸(膺中)、姚从吾,日记曰:“口试情形较严重,均各别举行,一人毕,更试一人。文学及语言部分由孟真、莘田、金甫、膺中发问。历史部分由孟真、从吾、枚荪及余发问。所问大都专门较深之说,能悉答者无一人。此不过觇其造诣,及平时注意力、治学方法,不必全能答也。”8月7日、8日连开两次录取会议,最终史学录取杨志玖、汪篯、桑恒康三名,语学录取傅懋勣、陈三苏、马学良三名,文学录取逯钦立一名。8月15日,《申报》又刊发《北大文科研究所招生考试揭晓》消息一则,曰:“(昆明十二日电)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届招生考试,业经举行,计录取史学部分三名,语学部分三名,中文部分一名。该所第二次招生定八月三十日截止接收论文,九月十五日考试。”9月5日,第二批研究生报名审查结束,准考者有王明、王叔岷、任继愈、翁同文、刘念和、阎文儒、阴法鲁等七人。9月15日,上午笔试,下午考试英语,闻“翁同文未到,以上午答卷不佳”之故。9月16日,口试。当天晚间即开会评定“任继愈优,阴法鲁、王明及格”。9月26日,参加考试的七人,除了翁同文没有参加英语考试之外,其馀六人,全部录取。西南联大时期北大文科所:傅斯年夫妇、郑天挺、吴琀等(1939年)后来,为研究生之培养,郑天挺等倾其全力,如1940年11月27日,为研究生能够有更多的图书资料可以利用,决定将研究生全部迁往四川李庄,就史语所研习;12月20日,又拟以祝胡适五十寿辰之名,“请在美诸友向国外捐款五万至十万美金,为北大文科研究所基金设专任导师”,对于“不愿任课之学者,如寅恪、宾四、觉明诸公,皆延主指导”。1941年,郑天挺与罗常培专程到四川李庄,罗常培《蜀道难》记载:“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学生留在李庄的有任继愈、马学良、刘念和、李孝定四个人。马、刘两君受李方桂、丁梧梓两先生指导,李君受董彦堂先生指导,李、董、丁三位先生对于他们都很恳切热心。……七月三日下午四时,毅生约集方桂、彦堂、梧梓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会议,决定任、马、刘三生的口试办法。”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导师,有罗常培、李方桂、丁声树、唐兰、罗庸、杨振声、汤用彤、陈寅恪、姚从吾、向达、郑天挺等。根据1950年7月《国立北京大学周刊》第七卷第一号,自1941年至1945年共有二十一人毕业,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学良、刘念和、周法高、王明、杨志玖、任继愈、阴法鲁(以上1941年),逯钦立、董庶、高华年(以上1942年),王利器、王叔岷(以上1943年),李孝定、魏明经、王达津、胡庆钩、阎文儒(以上1944年),李荣、殷焕先、方龄贵(以上1945年)。以下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中相关内容的摘选。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七日孟真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决恢复,由孟真任主任。孟真意增置副主任一人,由余承乏,谢之。以学以德,以齿以才,皆非余所敢僭窃也。五月三十一日五时至孟邻师寓,商谈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恢复事,到孟真、今甫、锡予、公超、莘田、从吾,仍议以余任副主任,力辞之,愿以秘书负事务责,尚未决。今后研究生之生活拟采取书院精神,于学术外,注意人格训练,余拟与学生同住。六月十二日四时开北大教务会议,余出席,报告研究所恢复事宜及本年毕业生职业介绍情形。北大定章秘书长不出席教务会议也。七时孟真、金甫、公超、叔伟来寓便饭,饭后开文科研究所会议。决议所中设工作室,余主明清史工作室事,从吾主宋史工作室。中国断代史工作暂以宋明清为始。十时散会。七月二十日七时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开会。研究生报考初审及格者十人:桑恒康、杨志玖、陈三苏、马学良、王丰年、逯钦立、詹锳、傅懋勣、周法高、汪篯。定八月五日笔试。十时散会。八月五日五时半起。今日考试研究生,不敢多睡也,既起。读《元史》。至七时,步行至昆华中学北院监试。八时至十一时笔试,就各研究生呈缴之论文各别出题。与试者九人,考史学者三人,文学者二人,语言者四人。十二时至友谊午饭。饭后试英文,一作文,一汉文译英文。五时半试毕,归。孟真来。今日监试时,读《元史·顺帝纪》。八月六日七时偕从吾、莘田至昆中北院,今日举行研究生口试也。路遇金甫。及至,枚荪、膺中已先在。少顷,孟真亦至。口试情形较严重,均各别举行,一人毕,更试一人。文学及语言部分由孟真、莘田、金甫、膺中发问。历史部分由孟真、从吾、枚荪及余发问。所问大都专门较深之说,能悉答者无一人。此不过觇其造诣,及平时注意力、治学方法,不必全能答也。十一时半试毕,归。八月七日四时北大研究所开会,讨论研究生考试录取诸事。八月八日研究所续开会,议录取史学部分杨志玖、汪篯、桑恒康三名,语学部分傅懋勣、陈三苏、马学良三名,文学部分逯钦立一名。八月九日十时往孟真处,与金甫、莘田、孟真商谈北大研究所所址诸事。蒋梦麟八月十日十时谒孟邻师,谈文科研究所事。少顷,孟真亦至,决定聘金甫代理文学院长。十二时归。拟研究所广告,宣布弟一次考取名单及弟二次招考日期。八月十二日上午约各研究生谈话,读《元史》以候之。……学生多人来。九月五日下午四时在才盛巷寓所开文科研究所报考论文审查会,到孟真、莘田、膺中、公超、立厂、元胎,决议准考者王明、王叔岷、任继愈、翁同文、刘念和、阎文儒、阴法鲁七名。九月十五日八时第二次研究生笔试共到四人。十时至办事处。十一时复至靛花巷。午归饭。下午考试英文,余未往,闻试生翁同文未到,以上午答卷不佳也。九月十六日步行至靛花巷,研究生口试也。以膺中发问为多,立厂次之,莘田又。余仅问王明以《论语·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之经读,及《白虎通议》《后汉书》《三国志》之以“友于”为词、《熹平石经》包咸注“孝乎”之作“孝于”数事,盖王君论文谓“孝友”一词先于“孝弟”,而引此句为证,似其有所未知也。问之果皆不能答。十时试毕,开会共定任继愈优,阴法鲁、王明及格。九月二十六日九时诣孟真,开文科研究所招考阅卷委员会。仅到孟真、公超及余,改谈话会,决议取录阎文儒、任继愈、刘念和、周法高、王明、阴法鲁六人。十二时会毕。九月三十日燕召亭来,商法律系研究生在文科研究所研究事。十月三日十一时至靛花巷文科研究所。十月七日九时至靛花巷文科研究所。十月九日七时起。督工友拾掇客室。今日文科研究所于寓中举行始业式也。九时孟邻师、孟真、今甫、逵羽先后至寓中,莘田、从吾、建功、元胎、立庵、雪屏均出席,研究生到八人。孟邻师、孟真、今甫、莘田、从吾均有演说。十一时半散会。共撮一影。十月十日八时半至靛花巷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十二时散会。十月十二日至靛花巷文科研究所,与孟真略谈,归。傅斯年十月二十四日四时移行李箱栊至靛花巷三号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二楼西屋中间。孟真居吾之北,学生读书室居吾之南,莘田居吾对面,锡予、从吾、寅恪则居楼上。但锡予、从吾尚未至。布置室中木器书籍,多赖郁泰然之力,可感也。室中面西有窗一,临空院,院中有修竹一丛,正当窗际,举头可见。日对清节,益吾心神当不少也。晚饭后同寓多出门,独坐读书,惟远处螅蟀微鸣,别无音响,静极。十二月二十九日校中、所中共请李方桂讲演,三时偕之往昆中南院并听其讲演,四时半讲毕。诣雪屏,小坐,归。六时文科研究所宴方桂诸人于华山西餐馆。饭后谒孟邻师,陈将于明日下乡至历史语言研究所读书二日。一九四〇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教授,授历史社会学系史学组明清史及清史研究;本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导师。住昆明市北门内青云街靛花巷三号国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内,与研究生十人暨导师陈寅恪、汤锡予、罗莘田、姚从吾、助教郁泰然、邓恭三同居。〔北大文科研究所主任胡适之师假,傅孟真代;并推余为副主任,辞未就,但仍理所事。〕一月十二日晚与锡予、从吾谈文科研究所及北大前途诸事,约两小时,甚畅。七月四日三时北大文科研究所请定良讲演,往听之,五时半散会。归所。请定良便饭。……从吾以王永兴论文及参政会报告相示。八月十五日七时半往师范学院阅览室,监视研究生考试,十一时半毕。归饭。小睡。下午三时再往监试。至昆中南院视察。孟真来。……诣介泉,送研究生英文试卷。十时归。与孟真、觉明谈至夜深乃寝。八月十六日七时半起。八时研究生口试,全体九委员出席,围坐一桌,史学部投考生邓衍林由余主问,皆就其论文试卷中隙漏矛盾浮浅处询之,欲以觇其实力如何。所答均不切实,几于十问九不知也。十时余以必须入校,乃先退席。……北大文科研究所同人往家庭食社晚餐。餐后回所,开委员会导师阅卷委员联席会议,审查昨今两日研究生考试成绩,纯采合议制,试卷公开评阅。录取王永兴、李埏、陈三苏、董庶四人,备取施子愉、王玉哲二人。十时半散会。又与孟真、锡予、觉明谈至夜一时。八月二十三日今日总办公处全部移入昆华中学南院,北大办事处以房舍不敷,移入靛花巷三号文科研究所楼下客厅,即余所居屋下。十月十三日本意欲往龙头村,与孟真商文科研究所事,以阴,遂不往。十月十七日七时半偕恭三至龙头村,与孟真商北大文科研究所事,并为联大学生借存储衣物之处。十月二十九日至才盛巷公舍。孟真入城,九时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决定加推李方桂、向达为委员,孟真不在所时,请锡予代其职务。十一月二十七日三时附汽车入城,至西仓坡开迁校委员会。四时举行茶会,招待赴川教职员。月涵、子坚、孟邻师、今甫各有演说。……七时开常务委员会,九时散会。……九时一刻归。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讨论迁川问题,考虑甚久,不无辩难。至夜十二时三刻,始决定仍迁李庄。十二月二十日午间与锡予谈,锡予主以祝适之先生五十寿为名,请在美诸友向国外捐款五万至十万美金,为北大文科研究所基金设专任导师,凡不愿任课之学者,如寅恪、宾四、觉明诸公,皆延主指导。此意甚善,日内当与孟邻师详商之。孟邻师对于全校发展之计画,凡有进言罔不采纳,而余亦莫不力赞之。十二月二十四日闻锡予以宜良家中失窃归视,昨记其为文科研究所草一计划,须俟来周矣。十二月二十五日余与莘田先登山至文科研究所,与诸生会谈,并至观音殿视察借用之屋。……饭后诣全汉昇、冯芝生,小坐。一九四一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教授,授明清史,兼大学总务长;本职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住昆明北门内青云街靛花巷三号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二楼。汤用彤二月六日晚饭后偕莘田、锡予至师范学院,锡予为北大文科研究所讲魏晋之思想。略谓:魏晋之新思想,中心在荆州,次则江东,若中原思想则甚保守。其思想源于经,入于子;由儒入于名家,更入道家;由易入于老,更入于庄。其理想之人格,则为圣人、为人君。人君之要,在能设官分职,在能知人善任。人君以自然为体,名教为用。人君为全,臣下为部;人君无为而无不为;人君为道,臣下为器;人君为道,臣下为德;人君为天,臣下为人;人君为自然,臣下为名教。是故当时主张:圣人以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以老庄为体,以儒家为用。魏晋玄学由王弼奠其基,盖汉代易学偏于象数,而王氏独弃象数,穷名理,于是由易入于老;及其极也,由老入庄,弃名教,专体自然,阮籍、嵇康是也;及其极也,于是复返于名教,而主自然与名教合一,向秀、郭象是也。盖由王、何之温和,进而为阮、嵇之激烈,后退而为向、郭之温和也;若乐广、裴頠,亦温和派也。佛教思想之发达,盖由于激烈派表面行为与之相像而理论相通也,观于首《楞严经》主张人与万物一体,遂至七译九译可以知矣,《涅槃经》亦然。东晋时有主内圣不必外王者,即受此影响者也。其说甚繁,理甚密,不及详记。二月十六日写致胡适之师适书,为北大文科研究所募款事,锡予起草者也。拟以祝适之先生五十生日为名,在美洲募金元数万,备所举办文化事业,如古籍校订辑佚、敦煌文物复查、南明史料收集、藏汉语调查之属。二月十七日与锡予谈文科研究所事及哲学研究室事,月前贺自昭麟奉召至渝,谈两事:一译黑格尔哲学书,二研究中国哲学。自昭在川,晤熊子真先生十力。子真先生草中国哲学研究所大纲以贻自昭,其计画甚伟,余意不必用中国哲学研究所之名,以避免政府法令之约束、同行之批评,而选有西洋哲学基础同时有中国哲学素养之青年,使之从一二大师耆儒游,其法较便捷也。锡予以为然。二月十九日十时欲寝,已脱袜,忽思及锡予明晨往宜良,有从吾试卷托其携交,遂赤足登楼。锡予坚留作长谈,由个人以及文科研究所,由研究所以及文学院,以及学校,不觉至十二时。附:罗常培《蜀道难》我这次的旅伴有梅月涵、郑毅生两先生。旅行的目的,是为到重庆向教育部接洽西南联大的几件校务;到叙永视察分校;到李庄参观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并且审查北大文科研究所三个毕业生的论文;到乐山、峨眉、成都各处参观武汉、四川、华西、齐鲁、金陵各大学,并且访问几位现在假期中的联大老教授,劝他们返校;顺便还看看北大、清华两校的毕业同学在各地服务的状况。六月二十八日上午董彦堂先生引导我们参观戏楼院第三组办公室。他的房里遍处都是天算材料,这位甲骨文专家的兴趣,至少暂时是从乌龟壳儿跳到天文台上去了。后来又到新房子参观别藏书库和第一组办公室。下午四点,方桂领我们到田边上参观西文书库、第二组办公室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办事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学生留在李庄的有任继愈、马学良、刘念和、李孝定四个人。马、刘两君受李方桂、丁梧梓两先生指导,李君受董彦堂先生指导,李、董、丁三位先生对于他们都很恳切热心。据马君告诉我说,李先生常常因为和他讨论撒尼语里面的问题竟致忘记了吃饭,这真当得起“诲人不倦”四个字。任君研究的题目是“理学探源”,他在这里虽然没有指定的导师,可是治学风气的薰陶,参考图书的方便,都使他受了很大的益处。这一天听说有空袭警报,但是史语所同人仍然照常工作并没受影响,专从这一点来说,就比住在都市里强的多。天还是照常闷热,汗不断的在淌,中午太阳晒在背上好像火烤一样。七月三日上午约马君学良来,评订他所作的《撒尼倮语语法》。撒尼是倮倮族的一个支名,他们居住的区域以云南的路南、宜良、泸西、陆良等县和昆明近郊的几个村落较多。……马君在二十九年春天曾经跟着李方桂先生自昆明到路南县的尾则村去调查撒尼语言,回昆明后,李先生就让他重订Vial氏的字典。后来他又找到一位黑泥村的发音人把这部字典重理了一过,并且增补了许多词汇,另外又记录了五十几则故事和风俗谜语等,这些材料足够他研究撒尼语言的音韵、词汇和语法之用。现在所提出的只是音韵和语法两部分,约占论文全部的二分之一。……李先生对我说,他这篇论文在已经出版的关于倮倮语的著作里算是顶好的。这虽然含着奖掖后学的意思,但是我看过论文初稿后,也觉得李先生的话不算是十分阿好或过誉。我一方面佩服马君钻研的辛勤,一方面更感谢李先生指导的得法。……下午四时毅生约集方桂、彦堂、梧梓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会议,决定任、马、刘三生的口试办法。七月十七日晚上,在程校长家里,会到文学院院长向先乔先生(楚)。据他告诉我,川大中国文学系有向宗鲁、龚相农、陈李皋、李炳英、徐中舒、殷石曜、胡荏蕃、穆济波、萧涤非、曾尔康几位。其中只有中舒和涤非本来是熟人,其馀都没会过,假期中大半离开学校,所以也没有拜访的机会。先乔年近六十,容貌态度酷似顺德黄晦闻先师。宗鲁治校雠目录学,著述颇多,北大文科研究所近两年来所收的刘念和、王叔岷、王利器诸生都是由他指导出来的。一九四二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总务长。本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兼任国立云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在联大开隋唐五代史、明清史两课,在云大开隋唐史一课。住昆明青云街靛花巷三号北大文科研究所。三月十日八时开文科研究生委员会及导师会议。立庵以莘田到大理筹设工作站为询,谓外间传说甚盛,且来源甚可信,余力为辨之。又云有筹备边疆学校之说者,余亦辨之。觉明为我证之曰:“筹备之人已来矣。”谓文藻也。闻福田自渝归,谓部中已派张廷休筹备边疆学校,外间颇有举此以讪笑莘田并讥北大者。冤哉!冤哉!莘田简直自喜,往往为人所中,皆类此。三月二十一日饭后至新舍南区第十教室,膺中为文科研究所讲《九歌》解题及其读法,余主席,自六时半至十时半,历四小时而毕,精甚。五月四日上山至文科研究所,晤诸同学,与诸同学同进食,共立厨房中食之。同学劝余坐室中,移菜至,谢之。饭后至图书室阅视。……六时至文化巷公宴向觉明,主人锡予、金甫、从吾、莘田、子水、膺中、立庵及余,陪客冯柳漪、邵心恒。九时散,归。六月二十五日八时开文科研究所会议,商讨本年招生事宜,决与清华、南开同时招生,并分定出题人,余出魏晋史及明清史题,十时半散会。又与锡予、从吾、觉明谈至十一时半,其后复与锡予谈至深夜一时后,就寝且二时矣。上下古今,不觉忘倦。六月二十六日整理昨日文科委员会记录。西南联大时期北大文科所七月三日三时半同至西仓坡开联大校务会议,商迁校问题。序经主先迁师范学院于昭通,并派人收回叙永校舍以备万一。众咸赞同。散会,归已六时。晚出北大文科研究所招考试题,至深夜乃寝。七月四日暑假应结束之工作,惟馀评阅学生论文矣。……文科研究所入学考试魏晋南北朝试题:一、通常所称六朝、八代、南北朝,其分列若何,试述其次第,并其建都所在,国祚久暂;二、均田制始自何时,其法若何,影响若何。七月二十七日七时至新校舍南区第七试场监考,研究生应考者六十馀人,报考北大文科者四人。十时至办公室治事。十一时以后大雨,竟不得归。一时子坚约往其家午饭,饭毕已二时半。复至校监试。六时归。七月三十日三时开文科研究所会议,五时半散。九月十三日整理《附国地望与对音》文稿,以其中“薄缘”一段,别成《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一文,以纪念先君八十生日。两稿同付油印,为文科研究所油印论文之六与十九。十一月二十日七时从吾为文科研究所讲“匈奴父死妻其后母之演变”。九时散,归。一九四三年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兼管事务组主任事务、校卫队大队长事务,授文学院历史学系明清史一课;本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住昆明城内青云街靛花巷三号西南联大教职员寄宿舍;原北大文科研究所所址。《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一月十七日锡予来,示以觉明敦煌来书,随与之长谈文科研究所发展事。余意语言调查可在云南,然所关涉不广,影响未宏。若历史考证,此后惟敦煌一路,其未广布、未研究者甚多。且其地为国际学术界所注意,关涉甚多,影响甚大。此后北大文研之发展,舍此莫由。今觉明开拓于前,吾辈正宜追踪迈进。观其来书,似不愿与西北考察团合作,则惟北大单独进行。然北大既困于经费,又与骝先、孟真、济之诸公关系甚密,挈然舍之,亦难有成也。前日孟邻师赴渝,携有向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请款书两通:一请文研考察费五万元,一请文研印刷费五万元,不审能得若干。觉明书中谓适之师在美为文研捐基金二万美金,捐印刷费一万,并为西北考察团捐二万,如是则或能稍有所展布也。六月八日三时至才盛巷开文科研究所会议,决定招生事宜。十二月十四日三时至才盛巷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五时会散。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晚泰然来报告,今日将文科研究所图书已运入城。五月十三日四时至才盛巷治事,并检书。文科研究所书籍尚未全部陈列。五月二十九日三时至才盛巷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五时散会。六月十一日出文科研究所招考本国史试题。一九四五年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兼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总务长、校务会议书记。讲授明清史、中国史部目录学。住昆明青云路靛花巷三号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职员宿舍。五月三十日三时至才盛巷治事。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并备面。会散,与枚荪谈久之,乃还。六月一日锡予来,谈文科研究所事,未毕。十一时王亚权来询梅家住址,比去,再与锡予谈。八月二十一日十时至锡予处,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到从吾与余及锡予,凡三人,评定研究生论文。会未半,正之来,欲邀锡予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长,余等力阻之。……七时至才盛巷治事。泰然报告,检余存文科研究所书箱内书籍,与书单对照,凡遗失一百馀册,计一箱,其事殊可怪。去年自山上运回书箱,发觉觉明、子水各失书多册,曾嘱泰然检查余书,谓仅失《全文》一册。近以欲托芳若售书,复托泰然清查,忽然失去如许,甚不可解。泰然云,运入城后并未检查。余疑之,然书均不值钱,更无珍籍,遂置之。九时还舍。泰然来,云详思之,入城确经查过,但因所失无珍籍,故余未注意,理或然也。一九四六年任教育部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二分班主任兼代总务长,教育部平津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委员;本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总务长。一月三日九时余让之、周燕孙来,商第二班各系助教、助理暨文科研究所人员事,冗员太多,不裁减无以对国家,裁之又念诸人生活无着,斟酌再四,决使一家哭,不使学校费,仅留研究所六人,各学系四人。
岁末年初又一批优秀的同学从暨南大学出发被保送至理想学府深造在更广阔的舞台追逐梦想今天,继续聆听他们的保研故事李奕镔以明确目标与超强行动力唱响逆袭之歌从大一上学期绩点只有2.87,到大四上学期保研至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暨大理工学院光电工程系2017级信息工程专业的李奕镔实现了学习生涯的“逆袭”。他曾失落、忧虑、难过,但对科研的热爱、笃定的目标以及踏实的行动,指引他不断进步,顺利收到理想学府的保研录取通知。铆足干劲 开启逆袭之旅李奕镔保研之路的起点并不高。大一上学期,他对丰富自由的大学生活好奇不已,加入学生组织后耗费了过多时间去探索和玩乐。在这个目标不明确的学期里,他的绩点仅有2.87。他渐渐意识到,这种松懈的状态绝非自己所憧憬的生活。朋辈分享会上前辈畅谈的经验,自身学习的感悟,都让他下定决心要读研。自此,他铆足干劲冲击保研的目标。实现目标的第一步,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绩点。李奕镔毅然退出了不适合自己的社团组织,并拒绝了课余时间的游乐活动。“我在宿舍里学习,为了拒绝手机的诱惑,就把手机丢在床上,自己坐到座位上学习。”凭借这种强大的自控力,李奕镔的成绩稳步提升。摒弃杂念、提高自制力后,李奕镔开始探索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渐总结出提高成绩的诀窍——定时梳理和复习学过的内容。对于每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他都会用A4纸梳理每一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在构建知识框架时,他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为期末复习打下了基础。这种科学高效的学习体系让李奕镔的成绩突飞猛进,位列专业第二,实现完美“逆袭”。热爱启航 疫情突围迎头追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引导着李奕镔渐渐涉足科研,他先后加入了两个课题组。在初步接触中,李奕镔发现自己对第一个课题并不感兴趣,通信原理研究方向才是自己的志趣所在。于是,他退出原来的课题组,自行联系了研究可见光通讯课题的方俊彬老师,开始涉足相关科研领域,奔赴自己热爱的事业。热爱刚扬起风帆,不可抗的变化就突袭而来。疫情肆虐,学生无法如期返校,几乎所有需要在实验室进行的课题都被按下了暂停键。幸运的是,李奕镔从事的仿真实验可直接在电脑上敲击代码完成。于是,他充分利用疫情待在家里的时间,不断推进和完善自己的实验。八月份,他便完成了所有仿真实验工作,转而着手准备论文写作,他的进度远远超过了同期开展课题的其他同学。疫情期间,师生间的沟通难免会滞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李奕镔。他说:“和老师、师兄用腾讯会议开会交流,没什么不方便的。”于他而言,疫情带来的种种不便,反倒成了他在学习路上弯道超车的好时机。在其他“玩家”纷纷“掉线”时,他突出重围,奋勇前冲。机会降临 做勇敢的追梦人凭借着高绩点,李奕镔顺利拿到保研资格,这个机会让他欣喜不已。然而,在院校的选择上,他却心生犹疑。所幸,开展科研项目期间,已经保研至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魏子贤师兄给予李奕镔极大的帮助与鼓励,让他决定报名该校的夏令营,争取保研资格。在夏令营中,他进一步了解了该校的全英教学模式,也与师兄推荐的导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结营后,他便针对性地准备面试。一方面,他继续跟随师兄做实验,不断丰富自己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为弥补英语口语水平的缺陷,他将自己简历中可能会被提问的材料全部写成英文稿,不断读记,以应对全英交流的面试。凭借过硬的学术素养、出色的科研成果、充分的面试准备以及无数日夜的练习,他成功通过了推免面试。李奕镔总结道:“运气给我了解、接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的机会,而我自己的踏实奋斗、不懈努力让我真正抓住了这个机会。”明确目标后一往无前,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成功逆袭的李奕镔,将继续以明确目标和超强行动力“升级打怪”,一步步踏实地走向未来。王诗慧努力终将化作青春的礼物等待你打开后的惊喜比起还在准备考研和考公的同学,已经被保研到浙江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的王诗慧显得从容许多,但她的忙碌并未有一点减少。刚刚结束实习的她接受采访时坦然道,四年的暨南生活让她更加了解自己,因此特别珍惜在暨南园的时光。迷茫后审视自己向热爱的领域进发王诗慧目前就读于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在大一时,她也曾因为学习内容而比较迷茫,一心想着转专业。而这并未成功的经历也让她更进一步地审视和沉淀自己。在沉淀和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对金融和管理学的知识更加感兴趣,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也比经济学偏重数学的分析范式更为有趣,而且想未来在金融行业或咨询行业工作。而同院恰好有个专业是国际商务,和国贸专业学习的领域和内容都相差无几,只不过国际商务更偏向管理学,喜欢体验新生活的她便把读研的目标转向了国际商务。保研路上忙忙碌碌努力过后是不断的惊喜因为疫情放弃出国,王诗慧选择了在国内继续深造。在大三寒假,她便开始着手准备保研。她尝试按照求职简历给自身写了一份简历,内容包括了科研经历、实习经历和英语能力,却发现自身简历缺乏亮点,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经历,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奖项。在询问去年保研的学长学姐后,她决定用寒假的时间写一篇论文。写完第一篇论文之后,她发现自己对管理学的知识更加感兴趣,于是又投入到第二篇论文的写作当中,高强度的学术创作,让她每天的生活在科研和课程里两点一线,那段时间自己的微信步数几乎都是0。到了三、四月,各高校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发布招生信息,她便开始准备可以投递的文书,文书的写作和留学差不多,包括建立、个人陈述以及推荐信三大板块。她回忆,从五月份开始到七月份,是高校发出申请通知的一个爆发期,她在这期间也给很多高校投递了申请资料。她表示,“想去好学校的话,不要不敢去报,只要尝试了谁知道行不行呢?”然而到六月底,她迟迟未收到一所学校的offer,在这尴尬的时间点,她的内心是焦躁不安的。终于在七月份她收到了第一所院校的入营通知书,拿到优秀营员之后她悬着的心掉了下来。她还建议道,在收到入营通知的时候就要确定好冲刺、稳妥和保底的院校分别是哪些,在入营前搜罗好院校的考核信息,五月份就开始着手专业课的复习。夏令营的环节中最核心的就是考核环节,但由于疫情都在线上举行。最苦难的还是第一个入营学校面试和期末考撞在一起,接连两天的面试后还有一场考试。由于她投递的院校数量很大,时间跨度也很大,七月份夏令营的日程无缝衔接,她坦言,那段时间心理压力特别大,人生第一次熬到两三点的经历就贡献在大三下期末考的那几天了。虽然辛苦,但这过程让人快速成长,她在夏令营里认识到了许多优秀的同学,也从一次次的面试中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到了八月份,她陆续收到了人大、央财的offer,但在九月份预推免时,她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浙大,没想到刚好被录取了。回顾保研的道路,很感慨,也很感恩,她说:“虽然这么说很鸡汤,但我真的会觉得即使失败了,但是你现在所接触到的以及学到的东西,在未来某一个时刻会以其他的方式呈现在你的面前。”感谢珠区的温暖大学四年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到了大四,以往忙碌的课程生活逐渐被实习生活所取代,而回顾自己大学四年,王诗慧表示,暨大对她最大的影响除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和商赛让她更好地提升了个人能力,便是珠海校区友爱的同学们和温馨温暖的氛围让她逐渐从封闭的内心走出来,在大四变得更加敢讲,更加勇于表达。“到了大四我现在更加清楚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现在的话会比以前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既不想要回到过去,然后也不想说穿越时间到未来,这就是大学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让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她认为,大学给她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她的自我认知,因为当时没有成功转专业,才有了后面三年遇到的很多让她感恩的一切。尽人事,听天命,也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保研和大四远远不是终点,她还行走在路上,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钟美婷放手一搏 乘风破浪“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要盲目学习,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做到最好,令自己满意。”17级广告专业的钟美婷关于自己如何在完成实习的途中成功保研中国传媒大学侃侃而谈。时间上的追赶者大二从医学院转专业到广告专业,意味着钟美婷需要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四年的课程,因此她必须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当问到钟美婷如何平衡学习和生活时,她坦言道:“因为转专业的关系,比起别人的学习时间,我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我只能不停追赶才不会被落下。因此在我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泡在图书馆学习。”因此,钟美婷的生活十分忙碌,有的时候甚至连睡眠的时间都不足够。尽管她也曾对于未来的就业迷茫过,但她深知“学习一定要以兴趣为主,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会没有动力去学,要有兴趣才会不自主地去深研探究。不仅如此,还要学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有良好的时间管理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学习。”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在确定自己的目标后,她会为此做很多准备,不停完善,直到做到自己满意为止。目前钟美婷已经成功保研中国传媒大学,但在剩余的大学生活中,她决定再找一份实习工作历练自己,进入一家与之前的实习公司不同的公司,了解不同公司的需求、运营和流程,多方面了解营销。百分百的认真和投入虽然学习已十分忙碌,但钟美婷并没有止步于此,她还需要更多的历练,广告比赛成为她丰富自己的绝佳机会。在老师的告知及鼓励下,钟美婷参加了不少比赛。在参加比赛时,钟美婷会做到百分百的认真和投入,尽量做到自己满意。“每当在准备比赛时,我会去把往年获奖作品看一下,调查他们的调性风格是怎么样的,了解这些获奖作品的特点是什么,让自己有个大致的认知。然后再去了解项目的品牌,认真领悟品牌的特点及想带出的意义,结合品牌的特色投入自己的想法,把想到的点子不断完善,最后完成一个作品。”有时钟美婷会为了完成比赛作品而牺牲睡觉的时间,即便是一晚上通宵,也要把比赛作品做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的付出和辛苦白费。因此,她在比赛中也获得了很多的奖项。与此同时,在完成比赛作品的途中,钟美婷也会询问身边人的意见,在得到他们的反馈后进一步完善改进作品,把比赛作品完成到最好。因此,参加比赛也让她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她们之间会互相分享信息、互相激励参加比赛,相约一起为赢得比赛而奋斗。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拥有着一群宝贵的伙伴。破釜沉舟 放手一搏钟美婷始终是一个懂得自己想要什么的人。很早的时候她就明确了自己并不满足于本科学历,希望能够读到研究生或以上。而在投递实习简历时,她发现学历高的实习生更容易被录取,也更加印证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当学校给出保研申请机会时,她决定去试试,希望可以通过读研来深度打磨专业方面的技能,从而为自己以后更好的就业及发展打下基础。但倘若不能成功保研,钟美婷也并不会放弃读研的打算,她表示会先工作两三年之后,再去考研。因此,在幸运获得保研生推免资格以后,钟美婷就马不停蹄地开始申请保研院校,最终获得了厦门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面试机会。然而,尽管在认真的准备复习以后,她以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厦门大学的录取通知,却在中国传媒大学的面试中发挥失常。这不禁让她半喜参半忧。面对当时的情况,钟美婷表示“当时感觉到非常失望和迷茫,不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虽然厦门大学已经录取了我,给了我一个很宝贵的机会,但我还是想从一而终,想进入第一志愿的中国传媒大学。”瞬时间,钟美婷陷入两难境地。而就在她犹豫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给了她复试的机会,但前提是钟美婷放弃已录取的大学。面对这样的条件,钟美婷因深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决定放手一搏,果断拒绝了厦门大学的录取结果,认真准备中国传媒大学的复试。最终也因出色的表现而获得保研至中国传媒大学的资格。翁芝涵百分百的热爱是最佳驱动力中文系学生通常会选择何种专业作为读研方向?是今古汉语,还是中外文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地班)专业的翁芝涵却另辟蹊径。今年十月份,她成功被推免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专业,实现了与真正热爱之事的“双向奔赴”。纵然保研道阻且长我自踏实乐观以往大一一年,翁芝涵以稳扎稳打的学习态度斩获专业绩点排名的榜首,这给予她足够的底气去争取学院里为数甚少的保研名额。在认清定位,明确追求之后,她踏上了绩点保研的漫漫长路。保研的目标并没有让翁芝涵陷入汲汲然的学习状态,她愈发沉下心来,着眼于每一个学期的成绩、每一门课的学习、每一节课的落实。“我只要在专业知识上一点一点地进步,至于保研,尽力去争取就好了。”她坦言自己的“佛系”性格。如此“佛系”却正是她踏实态度的明证,也是她在保研路上修成正果的重要原因。“相比于其他人,保研这条路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曲折的。”名列前茅的专业成绩以及丰富的科研经历并没有规避保研路上的艰难与挫折,南京大学保研夏令营的失利,名落暨南大学推免拟录取榜,这些对于翁芝涵来说是不小的打击。然而慌张、焦虑等负面情绪没能绊住她前进的脚步,她依然怀着乐观的心态,坚信“总会有无数的道路可以走”,终于她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人类学专业的预推免申请界面按下了确定键。在从面试结束到结果公布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她同样用乐观化解源自未知的焦虑,期待着最好的结果。10月12日的川大待录取通知让一切尘埃落定。若优势与热爱错位我当笃于心中所好在采访中,翁芝涵多次提到“热爱”一词。因为热爱文学,她在专业课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多次参加汉语言文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在众多科研项目中,她在汉语方言研究上的突出表现为她在争取推免名额中加分不少,更成为了她最初的专业选择,前期的保研准备自然也针对这一方向。翁芝涵初见“文学人类学”的字眼,正是在川大文学人类学专业的预推免申请界面上,好奇之心驱使她“在一分钟内做出了决定”。这个看似“一时冲动”的选择实则并非偶然。自称对学术“花心”的她在大学期间阅读了不少社会学、人类学相关的书籍,还曾连续两年参加暨大经济与社会研究院社会调查中心“广东千村调查”项目,担任潮州潮安队访问员队长,这些经历都在无意中与文学人类学专业相契合,使得翁芝涵与之结缘。从汉语方言的舒适圈中跳出,步入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秘境,翁芝涵视其为认清自己、追寻所爱的过程。相比于在汉语方言上的优势,她更看重对文学人类学的“百分百热爱”,认为这才是“最佳驱动力”。想未来长路可期吾辈将以热爱作车骑在保研路上修成正果后,翁芝涵开始期待与川大文学人类学的正式相遇,期待真正走进文学人类学这个相对陌生而又魅力十足的专业。“我现在认识到的文学人类学大多还存在于我的想象中,而去到川大真正学到的又会不同。”此外,她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亦有展望:做一个媒体人,了解不同人丰富的人生,追踪社会热点下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极有意义的。一方面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满足好奇、丰盈自身,另一方面则更渴望向外传播,了解个体的“人”和社群的“人”,将学术研究与时代相融合。“努力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并坚持自己的所爱。”当问及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时,翁芝涵不假思索地回答。她自言因为没有及时发掘自己心中所爱,才在保研中走过不少弯路。但她依然认为,在试错中觅得真正热爱之事,保研一路便不虚此行。所以她鼓励同学们不要畏惧试错,“在大学里试错成本很低,就算走错了一步也不要紧”,要学会从中找寻自己的志趣和价值。“要找到自由游弋的海域。”寥寥几字是翁芝涵的个性签名,更是她多年来笃信并践行的准则。所谓“自由游弋”,就是要以发自内心的热爱为驱动。此言一直激励着翁芝涵,也同样适用于在大学生涯中砥砺前行的暨南人。心怀鸿鹄之志 奋斗步履不停希望这些关于努力与梦想的故事能温暖和激励更多暨南学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来源 | 暨南大学新闻社指导教师 | 苏倩怡采写 | 李思嘉 赵嘉懿 高靖琳 郑舒雨徐秀秀 吴芊芊 林晓华图片 | 受访者提供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暨南大学新闻社。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在我国,很多大学特别是一些名牌大学,拥有了很长的办学历史,人们谈起一所大学,也经常会将这所大学的历史津津乐道。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悠久的办学历史,意味着沉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大学都很珍惜在办学路上积累的点点滴滴口碑和校园文化。可是,近年来,由于一些突发事件,或者大学里的个别学生或老师的一些个人行为,给学校的名声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让很多大学积累多年的良好口碑受到损害。就拿今年来说,一年才过去一半左右的时间,被曝光出来的几起校园事件,引起了大家对大学的一些质疑和议论。比如北京大学的120校庆,北大校长的发言出现错别字;厦门大学的洁洁良事件,一时质疑不断;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跳楼事件,网友都已经开始改称为“武汉爸爸大学”;武汉大学大四学生跳楼事件,让很多开始思考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等等。最近几天,另一所名牌大学又再次进入了新闻视野,它就是著名的中山大学。而发生的事情,估计大家部分人应该有所了解,就是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张鹏教授,持续多年时间,对女学生和女老师进行骚扰。事情被曝光以后,被中山大学给予了处分,停止了任教资格,并报请取消长江学者称号。校园骚扰事件并不是第一次,之前的厦门大学教授吴春明的“诱奸门”,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小武事件,等。这类事情的发生,性质是非常恶劣的,对学校的声誉也将是沉重的打击。试想,作为一个女学生家长,谁敢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存在类似品行老师的大学里去呢?而我们都知道,中山大学是我国著名的老牌名校,是国父孙中山先生一手创办,后来校名确定使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在我国一定时期内,是我国最有名气的大学之一。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我国,曾经出现过5所国立中山大学,从现在的中山大学,一直排到了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最后,也仅保留了现在的中山大学,其它的都已改名为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河南大学。且不谈拥有辉煌过去的中山大学,目前的中山大学综合实力在国内也是名列前茅,特别是跟原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后,学校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国内前十的大学。而且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被称为华南第1学府,也被称为南方小北大。除了工科以外,中山大学的文史类,理学类,医学类,经济管理类,金融类等多个专业领域,都是珠三角地区最好的,多年来,也是高考或考研时,学生眼中的宠儿。如今,这位张姓教授的事情已经发生,虽然已经处理,但多少有点“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味道。虽然中山大学表示,这是个人行为与学校无关,但作为一所大学,应该要加强对自己老师的管理,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别忘了,这位张鹏教授,在出事之前,可是头顶无数光环,在不知情人的眼里,可是“德高望重”。有人在网上评论道:曾经的中山大学因为孙中山先生而享誉海内外,如今百年基业,不要毁于一人之手,否则中山先生都要不得安息了。
择校 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基本情况,本科社会学,第一年360+没能进复试,第二年380+拟录取。备考时间比较长,有不少经验教训,所以尽量总结干货,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关于择校大家首先要慎重考虑,人大社会学的学科评估和北大一样是A+,学科实力一直很强,近年来报考热度和难度不断增加,再加上考试范围比较杂,社会学和人口学、老年学、人类学、民俗学的初试共用一套题,因此需要做好充足的时间准备。但是比较吸引我的一点是,人大社会学的学制只有2年,相比其他学校更节省时间,所以二战还是选择了人大。初试准备政治 主要资料:肖秀荣精讲精练+1000题、肖四肖八,徐涛小黄书和强化班网课,腿姐和徐涛的模拟卷(主要做选择题)。8月-9月中旬:看精讲精练和刷1000题相结合,每天1~2章。第一遍没有将选择题答案直接写在书上,但是将错题都做好了标记,为二刷做好铺垫。9月中旬-10月下旬:二刷1000题,对易错题和易混知识点进行整理,同时选听了徐涛的一些网课,对照精讲精练弄懂每个知识点。10月下旬-11月:做腿姐和徐涛模拟卷的选择题部分,重点还是做肖八,主观题不用急着背,可以先将自己的答题思路与答案对比看看,大概记一下答题要点,然后听了徐涛的时政课,总结了一些时政热点。12月:以肖四为主,徐涛小黄书为补充,重点攻克主观题。然后再结合之前整理的笔记,对选择题易错知识点进行回顾。英语 主要资料:黄皮书近20年真题、单词红宝书+扇贝app、刘晓艳作文书和网课。单词:每天早上都会背,不仅是单词书上的单词,还有真题里整理的单词或短语,同时也会利用中午或者晚上的碎片时间在手机上背单词,已经记不清单词过了多少遍,但每天背单词的时间都在1小时以上。阅读:阅读真题至少做3遍,刚开始做的比较慢,可能错的也比较多,这些都不要紧。做完后逐句翻译,最好动笔写一下,再跟黄皮书的翻译进行对照,重点弄懂长难句,整理其中的单词和短语。这样同时练了单词、阅读和翻译,一举三得。完形填空:这个真题做多了还是能掌握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注意把握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些单词和短语也是会经常考到的,不会的可以先跳过,但不要急着乱选,还是可以拿到不错的分数。作文:买了王江涛和刘晓艳的作文书,大小作文分别整理了一些模板,然后用真题或者作文书中的作文来练手,平时积累的一些单词短语也可以用上,多写几篇慢慢就能灵活运用模板了。社会研究方法 主要资料: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看到16章),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的研究方法可以选看。以袁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为主,风笑天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为辅,已经可以应对大部分题目了。社会统计学方面由于人大是选做,有些难度较大,所以不太建议非统计专业的同学花太多时间。研究方法的真题重复率较高,有些知识点是会反复考查的,一定要结合真题进行总结和整理。研究方法教材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也很强,看完一章可以对本章重点做一个思维导图,同时有些答题语言也是可以通用或灵活变通的,在建好框架的基础上可以逐渐拓展答题要点。但在答题时一般不能只答要点,毕竟研究方法的应用性很强,最好每一个要点都能举例具体说明。总体来说,研究方法除了部分统计知识理解起来都不难,只要教材框架背熟,注意答题技巧和逻辑性,拿高分还是比较容易的。社会理论 主要资料: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和《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佟新《人口社会学》,人类学—庄孔韶《人类学概论》,邬沧萍《老年学概论》,跨专业的同学可以先看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社会理论考的内容比较杂,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老年学,以往会重点考后现代社会学理论,但近几年出题风格多变,题目越来越灵活,因此复习一定要全面,知识面要广,不要心存侥幸心理来猜测重点,注重平时积累和对时事热点的分析。理论相比研究方法理解难度更大,教材编写更加繁杂,条理不是那么清晰,需要花更多时间来理解和背诵,根据个人经验教材至少要过3遍。第一遍总结教材上不同学者的核心思想,掌握主要的理论脉络,有些暂时不懂的可以先跳过,不必死磕某个观点。第二遍在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不断细化补充,包括背景原因、详细阐释、地位意义等。同时根据真题把握各理论家的理论重点有哪些,一般是怎样的出题方式。第三遍时已经对不同理论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可以横向或纵向比较不同人物的理论观点,例如古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同一时代的理论家的思想差异等等。除了教材还要注意看人大老师近期的论文,了解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学习用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当然论文也不能只看社会学方面的,人口学、老年学、人类学都要有所了解。一战时我就只看了社会学的论文,结果考了很多人口和老年的题。整体规划 考研是一个长期复习的过程,以上说的仅供参考,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对每个阶段的复习规划和自己的复习进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计划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便于及时调整,不至于自乱阵脚。社会学专业课有些比较抽象枯燥,背诵量也比较大,刚开始可能感觉难以理解、背了就忘,但随着反复的复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会显著加深的,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有些即使记得不太清楚,在考场上也是能够融会贯通的。稳扎稳打,坚持下去,相信大家都能上岸!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在我国教育界,最高学府一向为“清华、北大”执牛耳。在清华大学的百年历史中,涌现出数不清的名流大师,特别是在民国初年,西风东渐之初,这些大师们设帐于清华,用他们的学术和智慧铸造了中国这所第一流的高等学府,为中国和中华民族从愚钝到开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国建立十余年后,清华大学出现了一个光辉夺目的鼎盛期,那就是“国学研究院”的诞生。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那时的清华大学的名称叫“清华学校”,是一所用美国庚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校长是曹云祥。清华学校最初仅为留美所设,课程也以研究西学为主,其时颇受社会指责。校方为了使清华学校成为一所中西兼备的高等学府,决定顺应时代潮流,设立清华研究院,延聘名师,充实“国学”之基础,于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大师应邀而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人为研究生导师,后人称之为“清华四大导师”。李济为研究院创院之初唯一的一位名义上的特约讲师,但也从事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后人将之五位大师共聚一堂称之为“五星聚奎”。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国学研究院的主任是吴宓教授,吴宓这个人和国学研究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到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可是大大的有名人物。清朝末年,梁启超追随恩师康有为辅佐光绪皇帝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中保皇党的第二号人物。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先后出任民国的司法总长和财政总长等职。1918年,退出政坛的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在法国考察期间,梁启超等人将巴黎和会的内容传递到国内,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产生,由此而催生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梁启超是一个极其爱国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学术大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他既发表科学常识、历史政治论著、文学作品,也介绍西方观念到中国来。梁启超的文章内涵丰富、激情洋溢、深入浅出、简洁流畅,影响了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和青年学生,梁启超一直被视为中国近代知识界的宗师人物。王国维是近代著名的学术大师,他通晓日、英和德文,对西方哲学有深入的研究。同时,王国维的在历史、文学、考古、戏曲、音韵、古文字、敦煌学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在甲骨文、殷周金文、汉晋竹简和封泥上造诣颇深,是一位有着深厚学问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不只是学问广博,而且着一些不平凡的际遇,那就是他于1923年至1924年间在北京故宫充任过清逊帝的南书房行走。“南书房”是清代皇帝读书和学习之地,“南书房行走”是一个官名,是指在南书房陪伴皇帝执勤的翰林的称谓。“南书房行走”的入选之士不仅是德高品正的有道君子,而且还是满腹经纶饱学之士;它承担着皇帝的机要秘书的任务,也担负着教导皇帝学问之责,因此也被俗称为“帝王师”。在国学研究院的排名,一般是王国维在前,梁启超在后。梁启超无论从年龄上还是社会影响上,都是大过王国维的:梁启超不只在国学、教育上名气很大,在政界和思想界都是宗师人物;王国维则主要是在学术上的博大精深。这样的排名,是由于梁启超的谦让和推崇,梁启超曾说:“(王国维)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所有之学人”。王国维因做过“帝王师”,居理不疑、荣辱不惊,也就坦然受之,这也成就了这一对大师相互欣赏而又彬然有礼的佳话。陈寅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神秘色彩的大师,据说他精通22种语言,通晓波斯文、突厥文等接近失传的中亚古代语言以及最能懂的佛教梵语和佛教史,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陈寅恪的治学面很广,他对于诗歌、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都有独到而深入的研究和著述,但因陈寅恪在历史研究方面贡献最大,人们常称陈寅恪先生为历史学家。陈寅恪在授课的课堂上,有著名的“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上课时,学生云集,甚至有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吴宓、冯友兰等人也都毕恭毕敬、风雨无阻地去听他的课。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曾旁听过陈寅恪先生讲的“佛经翻译文学”的课,于是对外族古代语言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最后成为了一名语言研究大家。陈寅恪一直被知识界公认为是“最有学问”的人。梁启超曾说:“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郑天挺称陈寅恪为“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更是对陈寅恪高度褒赞道:“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来一人而己!”陈寅恪虽学识浩瀚,但也有幽默的一面。在国学研究院,流传着陈寅恪送给学生们这样一幅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康有为是广东南海县人,被人们尊称为“康南海”和“南海圣人”,因梁启超是其弟子,因此梁启超的学生就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大清皇帝”是指清逊帝傅仪,王国维作“南书房行走”时,曾为傅仪讲学,是“帝王师”,因此王国维的弟子就是“大清皇帝”的同学了。那些听到陈寅恪以这样风趣的对联送给自己的研究生们,先是一愣,待解其意,一齐哄然大笑。笑声过后,却又会感到这副对联回味无穷,有一种自豪和自傲之感慢慢浸入脑际。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时,写过这样一句话:“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一直把“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视作做学问的灵魂所在。后来,由陈寅恪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但成为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治学”的金科玉律,也被所有真正做学问的人视为应当坚守的“学术人格”。赵元任是一个很特殊的人才,在中国语言学界一向尊他为“中国语言之父”,据说他能分辨和研究中国60多种方言,能讲33种方言,是通晓中国语言种类最多的人。赵元任学识杂博,从数学、物理学、文学、哲学、音乐学到语言学,都能登堂入室而有研究,一生中以研究语言学的成就最大,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就在国际语言学界建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以至于美国语言学界把他誉为“永远不会错的赵先生”。赵元任是一个文理并重的人才。他是1910年考取清华庚款第二批直接留美的学生,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读的是数学和物理,在哈佛大学读的是哲学和语言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聪明的才智使他成为横跨数字、物理、哲学、音乐、语言、文学各界的全能人物,这在中国学术界也可说是绝无仅有的。赵元任成名很早,他在美国留学后就在美国任教,一直为国际学术界看重。比如在1924年赵元任从美国回中国之前,他就在哈佛大学教授哲学和文学,而在此之前他教的则是数学和物理学。能够在世界顶级大学同时教授各种学科,可见其在各方面不凡的造诣,其聪明才智令人望尘莫及。李济和赵元任同为哈佛大学的校友,赵元任是哈佛哲学博士,李济是哈佛人类学博士。李济入聘清华国学研究时,已加入了美国人组织的在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考古团队,故只能兼职。按清华大学的规定,兼职的人员只能授予“讲师”,而不能授予“教授”(也称“导师”),因此李济也就没有被列为导师之列,但是他做的工作和其他四位导师一样并无二致,都是教授研究生的学业。他也是国学研究院创院时唯一的一位讲师。李济是中国考古界的先驱,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主持过震惊世界的安阳殷墟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片和各类人造遗物,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了数百年。直至今日,殷墟发掘依然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而正是主持发掘和研究的领军人物李济,使得中国最早的历史由模糊变得真实可见。因此,李济的中国考古学界的地位将永远也无法被超越。五位国学院的大师是如此声名显赫,而国学院的主任吴宓教授也是不同凡响。吴宓早年与陈寅恪、汤用彤同期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因成绩优异、刻苦求学,被当时中国留学生称之为“哈佛三杰”。这三位人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求学问,不求博士学位。吴宓和汤用彤从哈佛毕业时均为硕士学位,陈寅恪更是特立独行,他为了不影响广泛知识的获取和材料的收集,连硕士学位都没摘取便又转向欧洲求学,可谓学人中的极致。吴宓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记忆力超群,学识特别庞杂。吴宓在清华大学开的课程可达几十种之多,其课程大多是中西现古代历史、西文文学史、西方名著、中国文学、《红楼梦》研究等等,吴宓具有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和对中西方文化有深入的研究,擅长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因此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还是“学衡派”代表人物,他主张提倡国学,兼介欧美学术。吴宓认为应当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声称“昌明国粹”,大力提倡文言文,与胡适等人主张的提倡“白话文”运动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新文化运动”中认为是逆潮流的行为。吴宓有一个大贡献,就是筹备建立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在清华延请的五位大师中,王国维和陈寅恪的延聘与吴宓有着巨大的关系。陈寅恪和吴宓是同学好友,吴宓对陈寅恪的举荐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吴宓对陈寅恪一直非常尊重,他们的亲密关系也成为学人间流传甚广的佳话。吴宓延请王国维时,据说是走进王宅,见到王国维先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然后才说明来意。王国维为吴宓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应聘。但是应聘前,王国维还专赴天津租界,请求了清逊帝傅仪,得到傅仪首肯后才最终决定来清华国学院执教。因此,王国维来清华是“面奉谕旨命,就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的,这也成为王国维效忠清室的一段趣谈。吴宓虽也学识渊博,他身为国学研究院的主任,但并无在研究院执教研究生的资格。吴宓当时在清华大学中授课,他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只做组织和联络工作,并不能够承担研究院教学任务,这是必须加以指出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这五位大师,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的组织之下,共同执鞭于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们各有专长、各有特点,但都主张“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因而名声大噪。这几位大师的加盟清华,开创了清华学校的鼎盛时期,他们的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人文学界,影响尤为深远。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昆明湖中自沉;1928年,梁启超先生因病逝世,清华国学研究院元气大伤。1929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宣布停办国学研究院。基本上与此同时,民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傅斯年任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停办为傅斯年提供了人才延揽的绝好机会。傅斯年经过一番运作,陈寅恪被聘为历史组(第一组)主任,赵元任被聘为语言组(第二组)主任,李济被聘为考古组(第三组)主任。而这次,赵元任和李济是史语所专职研究人员,陈寅恪却因还要在清华大学担任历史、中文、哲学三系的教学,成为史语所兼职研究人员。清华国学研究院虽然存世时间只有短短几年(1925年——1929年),但却开创了中国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传统。1931年,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的校长,他主张“教授治校”,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传统,严格遴选和延聘大量名师,清华大学得以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大学,一跃而跻身为中国名牌大学之列,清华大学的声望也达到和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并驾齐驱的地步。在梅贻琦治校期间,清华大学已经是大师云集。其中有陈寅恪、叶企孙、潘光旦、张奚若、冯友兰、金岳霖、周培源、陈岱孙、叶公超、邓以蜇、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这正如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最好诠释。抗战时期,清华大学被近南迁,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成为抗战时的文化学术中心。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同期,清华大学创立了建筑系,由“国宝”级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担任建筑系主任,建筑系很快成长为清华大学一支极具潜力的大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清华大学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等院系被迫分割,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单纯的多科性工科大学。1978年,清华大学又进入了下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重新成为一所综合大学。清华大学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经历了繁荣和萧瑟的历史阶段,但是它不变的永远是一所中国档次最高的高级学府,特别是工科更是独步天下。经过岁月的磨砺,现在的清华大学给人有一种“根深叶茂、学问精深”的感觉,这既是清华人所追求的一贯的宗旨,也和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念高度契合。自从1978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清华大学的基本上一直是全国高考录取分数最高的大学,其中清华大学建筑学又是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清华大学建筑系专业在梁思成创立半个多世纪以来至今独占鳌头、生生不息,并且成为清华大学的顶级王牌专业,可见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影响深远。真的是,清华大学,星光灿烂;建筑学系,一路高歌!
胡师姐:北大新传院研究生/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7年/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六月马上就结束啦,考研的小伙伴们要进入进阶的复习了,这个时候你需要阅读大量的论文和期刊扩展和灵活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可是知网上论文鱼目混杂,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才是能为我们考研助攻的呢?今天团哥就来和大家一起看一下新传大佬们的盘点,只要论文上有这些人的名字,放心读吧准没错!国内新传界的风向千变万化,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19年国内新传界的优质学者,如果你对这样的盘点有兴趣的话,那就继续看下去吧~当然,这里也有2018年国内新传领域优秀学者盘点论文的重要性,对每位考研人来说都不言而喻。许多新传考研人在最初搜集、阅读论文的时候,往往是打开知网,输入“新闻传播”“新媒体”等关键词进行搜索,这样不仅会降低论文搜索的精准性,增加关键词定位的时间,而且搜索出来的论文良莠不齐、水平不一,一些优秀论文往往夹杂在二流三流论文里面,增加搜寻的难度。其实论文搜集,有两个看似非常简单实际却需要亲身体会才能明白的路径:1. 按照期刊搜索关于期刊,本公众号在不久以后会推出《2020新传考研人必看期刊I期刊推荐》的文章,介绍了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领域的著名期刊,同学们可以到时候品一品。2. 按照作者搜索你报考的学校和专业所有相关老师的论文都是必看的,同时,你还需要有其它的学者的优秀论文来源,以提供丰富的研究视角、足够的观点碰撞及深刻洞见。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一些国内新传领域部分学校部分著名学者,以及他们主要的研究领域、主要著作。按照心仪的学校和老师的名字在知网、百度学术、万方等平台上进行搜索,就不用担心错过老师们的论文啦。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这个介绍只是用来找论文用的,不代表对老师的评价;其次,由于每个人的学术视野有限、研究偏好不同,一定还有优秀的老师没有收纳进来,欢迎大家补充自己心仪的熟悉的老师哟;再者,名单不是排名,不分先后;最后,如果有哪位老师的信息没有及时更新,欢迎留言指正,非常感谢!(排序按姓名首字母)白净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香港大学新闻硕士,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大学毕业后曾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华社香港分社、香港文汇报工作。2007年到汕头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17年8月入职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领域:传媒政策、法规与伦理、新闻传播教育常江学位/职称:清华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融媒体新闻生产(ConvergentNews Proction)媒介文化研究(Mediaand Cultural Studies)视觉传播理论与实务(Visual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陈昌凤学位/职称: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新闻与传播教育、媒介素养陈刚职称:北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1.广告学; 2.文化研究;3.美学研究;专著:1.《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 作家出版社 1996年2.《广告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中国统计出版社)合著 1999年3.《穿越现代性的苦难》 工人出版社 2002年8月4.主编《21世纪人文素质丛书》 作家出版社 1999年5.《新媒体与广告》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8月陈力丹职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责任教授、传播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传播学、舆论学陈卫星职位: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播学从事专业:传播学教学、科研毕业院校:法国司汤达大学崔保国职称: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理论、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讲授课程:本科生:传播学原理硕士生:媒介经营管理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博士生:传播学史论与方法研究邓建国职称:复旦大学副教授研究领域:媒介融合、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国际新闻董晨宇现任职务:北京大学新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交媒体研究、数码人类学任教课程:社交媒体、传播理论学历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联系方式:郑丽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数量经济学硕士;历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2005-2011),南京都市文化研究室主任,南京大学政府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融合应用实验室首席研究员。研究领域:媒介经济与管理、应用传播学。胡翼青1993年毕业于江苏省无锡市一中,同年考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广告大专。1995年直升入94级新闻学本科学习,1996年9月起担任新闻传播学系学生会主席。1998年本科毕业,获得当年“韬奋新苗奖”一等奖,直升研究生并留系任教。2002年6月提前获得硕士学位并获准师从周晓虹攻读社会学博士,2006年12月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2008年上半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担任访问学者。2008年9月-2010年6月,师从黄旦教授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曾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研究重点:传播理论、传播学术史。黄旦职称职务: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新闻传播学新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媒介与社会、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史黄河现任职务: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学者A岗),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政府新媒体传播、风险沟通、新媒体营销、环境传播任教课程:《新媒体管理》《新媒体新闻传播实务》《危机传播管理》《广告理论与实务》胡泳职称:北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新媒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网络政治学互联网治理数字经济与管理中国当代纪录片匡文波职位: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新媒体(网络媒体,网络传播,手机媒体等)。主讲课程: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研究、电子与网络出版、手机媒体等课程。著作:《网络传播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五规划重点教材),《手机媒体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国内第一部研究手机媒体的专著);《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电子与网络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刘德寰职称:北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市场与媒介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专著:1、《市场调查》(2000,2001)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1990),合著,中国统计出版社;3、《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1997)、合著,漓江出版社;4、《希望工程调查》(1997)、合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5、《市场调查教程》2005年,经济管理出版社6、《现代市场研究》主编,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五重点教材陆地职称:北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媒介产业研究、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节庆文化传播专著:《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1999·9,新华出版社)《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02·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世界电视产业市场概论》(2003·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电视产业启示录》(2007·7上海交大出版社)《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3)等;主编《世界文化产业丛书》(2007·4,外研社)《解析中国民营电视》(2005·6,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新华出版社,2010·1)等。李彪现任职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网络舆情、新媒体与社会任教课程:《广告学概论》、《网络舆情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联系方式:刘海龙职位: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传播、新闻传播观念史、传播研究史、传媒文化。著作:《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代媒体总论》(合著,辽宁大学出版社)陆晔职称职务:复旦大学教授。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媒介组织与新闻生产,广电产业与节目研究。著作:专著:《电视时代:中国电视新闻传播》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论文:《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理论关系的经验检视》(新闻大学)《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教材:《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陆晔、赵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彭兰现就任于清华大学研究方向:网络传播、新媒体、媒介融合。主讲课程:编辑本科生课程:数字传播技术应用(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并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网络互动管理等。研究生课程:网络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等。马少华现任职务: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评论任教课程: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研究、论证与辩论分析、乌托邦作品解读沈阳职称: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网络舆情、媒介大数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安斌职称:清华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全球传播、危机传播、新闻与政治主讲课程:本科生:《全球新闻传播史》、《美国媒体文化》、《媒介研究入门》、《全球传播导论》硕士生:《跨文化传播》、《传播学理论研究》、《新闻发言人的理论和实务》、《美国媒体和大众文化研究》博士生:《新闻与传播研究前沿》孙玮现就任于复旦大学研究领域:新闻传播学理论、媒介文化研究。学术成果:专著一部,论文若干。主要集中于中国都市报研究(上海市社科项目)、大众媒介与新社会运动研究(教育部社科一般项目)、大众媒介与城市共同体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涂光晋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新闻界》副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独著或合著专著5本、教材9本、学术论文近百篇。童兵职称职务:复旦大学教授;国家985创新基地主任,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田丽职位:北京大学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媒体竞争力评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媒介经营管理案例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合编);王洪喆职称:北京大学 研究员/助理教授学位:博士研究领域:媒介史、冷战史信息社会与劳工研究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媒介史与新媒介研究、信息社会研究)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媒介史与媒介理论方向)王维佳职称:北京大学 研究员/副教授学位:博士(北京大学)简历:2014年至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2011-2014,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研究领域:国际传播与发展传播,中国媒体与文化王辰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新媒体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6年,并曾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交流、讲学。研究领域:新闻基础理论、新闻话语与叙事、媒介与社会王成军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奥美数据科学实验室主任,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兼任香港城市大学互联网挖掘实验室研究员。韦路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清源学社社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副会长。曾获首届“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之杰出青年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五四”青年奖章等重要奖项。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传播、政治传播、国际传播等熊澄宇美国杨百翰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建人之一,中国传播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第三届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委员,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委员,国家互联网发展与管理专家委委员,财政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专家委委员,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委员,首都版权产业联盟副主席,数字中国研究院副理事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北京大学全球化创新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鹏程学者。近年来积极参加政府推动的中美、中英、中日、中欧等高端学术对话,与国际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专业方向为跨学科战略研究。袁光锋1985年出生于安徽砀山,政治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1、公共空间中的“情感”政治2、政治话语史3、“底层”的传播政治曾繁旭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2010-2011)、东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并任记者、资深编辑多年。研究方向:政治传播、公共传播、传媒创新与创业张志安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新媒体与社会,等周葆华职称职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副院长,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主任。兼任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副主任,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FMORC)副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等。注:本文内容参考自各大高校官网,欢迎大家前去了解各位老师的信息~筛选标准:本文所选老师并非“知名”就行——那些退休的、进入行政岗位而不再有学术产出的、功利性发文章但质量不稳定的都不在选择之列。保留仍有频繁学术活动并且质量相对较高者。
作为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项目之一,金融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白月光。前几天,全球著名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备受瞩目的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MIF)排名。由于是全球金融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媒体之一,《金融时报》每年所发布的金融硕士排行榜都备受全球学术界及企业界关注。所有参与FT商学院的排名的商学院必须1、获得AACBS认证或者Equis认证;2、必须开设4年以上的课程;3、首届毕业生必须已毕业3年以上。这个排名分为两类:需要工作经验(Post-experience)及无需工作经验(Pre-experience)。参与无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79所学校,参与有经验金融硕士排名的共5所。该榜单评估维度极为全面,包括毕业生职业发展、学校情况、国际化经历和学术研究以及附加项等4个大类的20项指标。需要工作经验需要工作经验榜单中,上榜的3所院校里伦敦商学院占据了榜首,贾奇商学院紧随其后,毕业三年后的校友平均薪资都超过了130,000美元。无需工作经验Top10院校名单在前十名的院校中,法国包揽了前5名,瑞士上榜1所,意大1所,英国2所,美国1所。第一名由巴黎高等商学院HEC再次获得,HEC的金融硕士课程自2017年以来一直蝉联榜首,HEC的毕业生起薪最高,毕业三年薪水增幅比也是最高,所以HEC被誉为是金融学子职业发展的最佳选择。英国方面两所院校入围前10,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和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分别位列第9和第10名,其中牛津大学上升2名挤进前10。值得注意的是,在QS商学院学科排名中一直都强势占据前三的MIT斯隆商学院在此次排名中下降至第八位,为历史最低排位。2020年全球金融硕士(MIF)排名整体榜单在上榜的55所世界大学商学院中,有13所来自英国(上榜学校最多的国家)、8所来自美国、6所来自法国、4所来自中国。英国高校方面,帝国理工学院力压牛津成为全球第9,英国第1;牛津大学紧随其后,位列第10;华威大学位列第11;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被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反超,亨利商学院上升5名进步很大排在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前面;巴斯大学管理学院直接就是坐火箭似的从第54名跳到第39名。其他入围榜单的还有伦敦大学学院卡斯商学院(24)、兰卡斯特大学管理学院(43)、杜伦大学商学院(49)、埃克塞特大学商学院(51)、思克莱德大学商学院(52)、诺丁汉大学商学院(55)、格拉斯哥大学亚当斯密商学院(55)。真可谓是“学金融,来英国!”这种广受认可的说法真的是实至名归啊!帝国理工大学官方网站还直接第一时间报道了其金融硕士综合排名英国第一的消息!大家更关心的可能是毕业后的薪资水平。根据这份榜单,毕业三年后平均年薪超过6万美元(约42万人民币)的英国商学院有牛津赛德、帝国理工、华威WBS、伦敦大学城市学院Cass、爱丁堡(雷丁的亨利商学院就差一点)(指标较多,表格较大,需放大查看)中国高校方面,3所院校进入Top20。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蝉联亚洲第一,但是之前前十的位置被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替代,位列全球第13位,打破了连续5年飞跃的神话;清华大学位列第15位,其中毕业生平均薪资仅次于HEC,排名第二,达146,562美元。;北大光华学院排名第17;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在所有商学院中上升最快,前进了19名,位列第30名。排名参考标准其多达17项的评价指标,从2个关键领域来全方位评估一个金融硕士项目的综合实力。一是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共关联7项指标,占比约58%,其中包含校友平均工资权重20%,薪水增长10%,金钱价值、雇佣情况等,数据来自于对各项目毕业3年后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二是商学院及其金融课程的综合实力,关联10项指标,权重占比42%,包含国际师生占比,女性师生占比以及课程体验等,数据则来自于针对商学院的问卷调查。Top3英国商学院介绍帝国理工学院商学院帝国理工大学商学院是一所教学与研究水平一流的商学院,在整个英国乃至世界上都很有名望。开设的课程具有广泛性,挑战性,为学生将来职业提供了选择性,也为社会上的公私企业培养了无数优秀的管理人才,一直与国内外的知名企业,机构保持良好的工作联系。帝国理工商学院共设置三个院系,分别是金融系、创新与创业系和管理系,每个院系下面设有多个专业,涵盖了会计、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等各个领域。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和实习机会,而且就业情况较好。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建立时间只有20来年,但是背靠牛津大学800年的悠久历史和学科特长,这个年轻的商学院将教学与研究重点放在了“创业”上,为学员提供的创业技巧和人脉支持,每年推出上百个与创业相关的管理实践活动,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商学院。 只有20来年历史的赛德商学院,已经与牛津大学其他历史悠久的学院建立了教学研究上的密切关系。因此,该商学院的学生不但有机会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业管理者,还可以与牛津大学人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法律、政治和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接触。华威商学院华威商学院,简称WBS,是英国顶尖高等学府华威大学旗下的商学院 ,也是英国首家获得EQUIS、AMBA和AACSB三重认证的商学院。作为一所年轻但实力强劲且表现卓越的国际化教研机构,WBS被誉为英国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 。华威商学院开设的一系列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在各大主流排行榜中均高居英国前3甲,如:会计与金融、纯金融、商务研究、商业分析、市场营销战略以及管理学等。华威商学院是世界九大投资银行与其他顶级企业的“Target school”,每年为管理咨询与金融投资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金融硕士是大家最常申请的专业之一,而《金融时报》的2020全球金融硕士排名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指标。无论是这次的FT排名,还是说更综合的QS排名,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到教学、专业、毕业之后的认可度,还是实实在在的“钱途”,欧洲院校的实力都不容小觑,中国内地的教育也在飞速发展。不过蒙圈儿还是建议大家,排名只是参考,大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个人成绩、实习背景、外语能力、地理位置、职业发展前景、校友网络及国内认可度等等因素去进行学校筛选。理性看待排名,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内容来源:Financial Times网站
文/姚峥华都在谈论项飙与吴琦对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项飙身上有几个可圈可点的学历标签,北大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牛津大学的博士。目前是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但这本书吸引人的绝不是这几个亮晶晶的牌子。生于温州的他,以个人所标榜和追求的“进入”方式,将交谈作为某种田野调查,在一答一问间梳理自己对当下多个社会议题的认知和思想观。可能同是社会学人类学的缘故,在书中我多处发现他在治学方法或思想认识上都深受费孝通先生的影响。费孝通曾三访温州,他的"差序格局"让项飙有另类的理解。项飙认为这是费老要回应当时的政治争论,如政党政治对中国是否合适。在乡绅这一章节,愈发可见项飙身上费孝通的影子。费老著有《中国士绅》一书,早在1953年于美国出版,写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以及乡村、城镇和都市的关系。关于士绅,费孝通认为,在中国传统的权力体系中存在两个层次,上层有中央政府,下层有以士绅阶层作为管事的自治团体。中央政府的权威事实上是受限的。由士绅管理的地方事物一般不受中央权威的干扰。项飙沿袭着这种观点,他甚至认为,乡绅作为某种态度在今天是可以也可能存在的。比如,他们立足于自己的小世界,但能够与大体制进行沟通和迂回。即利用大体制,对大体制进行解读,有自己的说法。今天乡绅的小世界不是自足的,而是建构出来的,没有一个物质的边界。因此,原则就变得很重要,需要回到立场问题,这个立场不是政治立场,而是社会性的立场——也就是说,你要做事,要和一群人合作,形成共同利益。再从这个立场出发看世界。在项飙看来,乡绅精神是内心自主性的根源,要有打太极拳的精神,打拳的气势很重要。现在我们重视民间文化,不要仅仅是放在博物馆里陈列,要成为一系列叙述,成为强大的自觉,把它变成一种底气,从而站在世界上就有了根基。那样如果面对外来的东西,自己觉得不懂,就有勇气说不懂,说不喜欢。这个往大了讲,就是有安身立命的意义,感觉生活更有兴趣,不会被外在的镜像所忽悠。他的这番话让我似曾相识。张冠生老师在《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曾这样描述:有一次费孝通考察外婆家甪直,古镇上有个穿着蓝印花布的老人家,躲在门洞后不肯出来。费孝通忧心忡忡,他对张冠生等随行人员说,老人不敢出来,是她觉得她那一套不行了,不能出来见人。这是文化自卑感,文化要走了。不是人家要淘汰你,而是你自己对自己没信心,对文化没信心了。从一个躲闪的老人,费老看到了一个文化的变化,既而联想到文化是如何失去自信的,这种失去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什么,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如何重建,推进的动力从何而来……他意识到文化自觉的必要性。后来他在文章《进入21世纪的问题和前瞻》中写道,文化自觉、文化适应的主体和动力都在自己,自觉是为了自主,取得一个文化自主权,能确定自己的文化方向。在这方面项飙和费老有相通之处。吴琦问项飙,乡绅与公共知识分子该如何区分?项飙说,公共知识分子提出理论、知识、道德、行为上的典范,提出一个普世性的原则,是一个批判者。乡绅很温和,不做普世性评判或是倡导,没有宏大的居高临下的说法。二者不同,甚至可以互相取代。在乡绅理论上,许倬云先生写过相关的文章,他认为这一阶层力量很大,有足够平衡政府的力量。所以,历史上中国农村发生革命,很重要的一点是失去乡绅,没有稳定的结构。项飚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缺乏乡绅式的知识分子,缺乏乡绅气质。他认为如果能多一批这样的知识分子,会对我们的现实有更全面、更精确的把握,能有效地推进一些改革。当然,这里项飚并不把乡绅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群体来研究,而是作为一个研究视角,把乡绅作为一种方法。他当然也愿意进一步设问,今天有没有可能把乡绅作为一种实际的社会群体或是社会力量构建出来,超越作为方法和意象的意义呢?
来源:德国优才计划现在正值高考学子择校之际,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百年名校,成为了不少学子的憧憬之地。可你知道,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有两所大学,办校仅50余年,就可与今日百年老校清华北大相媲美?甚至有人说:“如果它们还存在,国内任何一间高校,都得让道!”迄今为止,在国内仍无任何一所高校能复制它们,被称为中国教育界的奇迹!它们就是,北京燕京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提起燕京大学,一开始,它并无名气,反而因为是四所教会联合创办,创办人办学理念的分歧,让它一度无任何建树。直到1919年,美国来华传教士,司徒雷登担任校长后,将其正式更名为“燕京大学”,它才正式走上正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司徒雷登要想搞好教育,必须得有好的教学环境。可校长刚接手它时,别说什么优美校园了, 校址小得可怜,教职工和学生加起来,都不足百人。改造燕园!这个,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可手头只有空头支票,资金问题,成了最大的阻碍。于是1921年,他回到美国,向社会各界筹集募捐,购置数处前清皇家园林,聘请特级建筑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校园内的建筑,尽显中西结合的风范,学生宿舍的设备,均为世界先进设备,包括热水器、抽水马桶……他用尽一切资源,最终,打造出近代中国,规模最大、景色最美的校园,北大著名的未名湖、博雅塔、燕园等,均为当时所打造。燕京大学校景巷内佳话频传:“不敢说燕京大学是民国最好的大学,但一定是最漂亮的大学!”这个在硬件上就倾尽心血的校长,在软件上的建设,当然不肯有一丝马虎!如果你以为,它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肯定以基督教教育为主基调,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哈佛的校训是“真理”,斯坦福的校训是“自由”,普林斯顿的校训是“服务”,而它的校训,是“以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是它,把当时一流的教学思想,带入中国。它主张自由教育,开设男校和女校,男女平等,因材施教,引入西方学科,正式设立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等20个系。经过司徒雷登多番努力,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它,居然能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勇于冲击“闭关锁国”思想,致力于中西知识碰撞,此学社也成为民国时期,对中美文化交流贡献最大的学术机构之一!大胆与外界交流,让中国的教育第一次在世界上崭露头角。更重要的是,它不生搬硬套国外思维,不受基督教信仰等西方思想的束缚,积极寻求中国民众的反馈,在西方教会的眼皮底下,大胆贯彻“让燕大彻底中国化”的理念,宣布宗教并不是必修课,学生甚至不一定需要做礼拜。单单从学校的环境布置上,也可看出燕京大学为培养“不忘初心”人才的苦心,一台一楼均有中华文化的影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莘莘学子,应时刻不忘古老的文化。首创中西交融,既崇尚自由、又扎根祖国,如此先进、得民心的办学理念,吸引了大批知名学者前来任教,学校对学问,有纯粹的尊重,从来不问学者的政治倾向、宗教信仰或学术流派,前后有著名教育家陆志韦、社会学家雷洁琼,人类学家吴文藻,考古学家容庚等踏入燕京大学,为燕大培养了一批批的英才。吴文藻和冰心结婚时的照片,司徒雷登(最后一排中)作为证婚人。难以想象,这所办学仅33年的高校,注册学生不足一万人,竟然先后出了4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学科带头人,超过100人!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家冰心、物理学家袁家、外交家黄华等英才等均出自燕大。 可惜的是,当它正要对,国内僵化的教育体制进行冲击和改革之时,抗日战争打响了,日军封锁了燕京大学。战时被抛弃的燕京大学校匾后来战争结束,新中国成立了,可还没多久,中国高校院系就开始做调整,燕京大学因其出身教会大学而被拆分,各学科被分配到北京不同院校。民族学系、社会学系、语文系等,并入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经济学系并入中央财经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等。其中北京大学,继承了燕京大学的校舍,故如今人们一提燕园,会第一时间想到北京大学;殊不知,背后其实真正的根基,是燕大,这样一所对国内教育体系影响深重的高校,更不知,北大其实只继承了它一部分的灵魂,它更宝贵的东西,其实消失!而用了大半辈子打造它的校长:司徒雷登,更是由于其身份受阻,1949年,含憾离开燕园,在去世后的整整46年,才获许把骨灰安葬回他的第二故乡,燕园,这个,无数国之栋梁的母校,这个消失得无可奈何,让人惋惜不已的学府。2008年,司徒雷登的骨灰被安放在杭州半山安贤园。而当时中国与燕京大学齐名的,还有被称为“东方哈佛”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它与燕京大学相似,也是教会创办的大学,早在1879年,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创办了他的雏形:圣约翰学院,它比燕京大学历史还悠久,可谓是在华历史最长的教会高校。民间也传有佳话:“中国大学始于教会大学,教会大学始于圣约翰。”施约瑟而获得如此高的赞誉,还得多亏一个人:他就是后来该校校长,卜舫济,他常与司徒雷登相提并论,“北有司徒雷登, 南有卜舫济”,一直在民间被传颂。圣约翰大学在他的带领下,成了众多教会大学中最突出的一个,首创全英教学,被称为“全中国最适宜学英语的地方”;首创运动会,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首创校友会,足球队……一个个首创背后,是自由奔放的教学体系,学校引进了整套西方教学方式,学科涉猎面广,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拥有新闻专业、中国近代最早的建筑工程系发源地,还设有神学院、医学院、文理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等四个学院,让中华大地上不同才能的学子,在此处均能找到归属。卜舫济校长不遗余力地争取国外资源,目的就是要给中国学子,更好的学科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卜舫济与圣约翰大学大门该校虽是以基督教为办学基础,但它跟燕京大学一样,引进西方教学制度和学问的同时,绝不会让学生“忘本”。由它的校训便可见一斑,“光与真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半句出自基督教信仰,而后半句则为孔子名言。其中西交融的教学体制,给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一个强大的冲击,由此,也开启了我国对西方教育界的探索,对完善国内教育体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相比于燕京大学,该校的办学理念更贴近学生生活,希望从道德伦理层面培养人才。学校实行“污点制”,哪怕是床位不整、在公共场合喧哗这些生活细节,都会被记下一个污点,且由校长亲自监督;它还主张“绅士教育”,给学生传授需彼此尊重的理念。校园内,始终流传:“有智育不能无德育”因此无怪乎,从该校毕业的才俊,个个待国忠诚,正直果敢。除了德育,它对传统办学理念,造成最大冲击的,还有它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尊重。在这里,丝毫找不到旧科举制中,“八股文”的影子,学校鼓励学生们抛弃死记硬背,主张发散思维,这一点,恐怕时至今日中国任何一所高校,也鲜少能做到。而除了课本学习之外,它还举办了多项文体比赛,颠覆以往“东亚病夫”、“书呆子”的形象,给无数中国才俊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在现代中国教育中都较难实现的事情,它仅花了50年,就实现的淋漓尽致,给无数萌发的新思想孕育的摇篮。具有完备办学理念,优秀生源与师资力量的它,办学73年中,纵使中国社会政治历经巨变,也能不断输送高端人才,外交界有唐绍仪、施肇基、顾维钧等外交家;教育界有张伯苓、陶行知、陈鹤琴等,法学界有史久镛;新闻界有邹韬奋;科学界有钱绍祯……学科线之广,栋梁之才之多,让人咋舌!不仅如此,该校的毕业生,均有资格就读于美国名校: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等,甚至可以免试攻读耶鲁大学!这对于当时世界上许多大学,以及现在的中国高校来说,都是天方夜谭之事。该校在国内外都有极高的享誉度,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一批又一批,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结束学业后,都会选择回国,做出重大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圣约翰大学这番英才,中国近现代势必会暗淡许多!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部分杰出校友然而尽管有着光辉的发展前景,但圣约翰大学与燕京大学一样,都是教会大学出身,同样逃不过被“拆解”的命运!1952年,国内私立学校全部被撤下,美式、英式的教育一律改成苏联式,圣约翰大学被拆分至上海各大高校,原校址给了华东政法大学,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世界名校,由此,落下帷幕。20世纪50年代的圣约翰大学这两所中国大学,以极其辉煌的成绩开始,最终却都败给了时代,消失在国人的视线中!燕京大学仅存33年,圣约翰大学仅存73年,然而与校舍一起消失的,还有那最宝贵的教学理念,过往岁月中,他们拼尽全力,就为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给东方学子,实现真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如今,反观某些中国高校,且不说育人理念,光是部分高校逾越底线的行为,就足以让人寒心!前有某大学爆出,“研究生复试成绩作假”后有“学生高考身份虚报”,此般作为,何以为大学?当日,在燕京大学消失之际,校长司徒雷登曾言道:那些献身于燕京事业的诸位,看见自己一生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无不感到悲伤。然而,我知道有些东西尚未毁灭,不可毁灭,将来也不会毁灭。在中国,仍然有许多火焰在燃烧,那永不熄灭的信仰的火焰、勇气的火焰、自由的火焰。把一生都奉献给燕大的他,对中国教育界寄予了无限的厚望。然而可叹的是,他的预判,正确了一半。的确,我们的高校资源越来越丰富,有了更好的硬件设施,可其他呢?近些年中国大学,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越来越心浮气躁,大楼越盖越高,设施越来越豪华,甚至有大学还筹建高尔夫球场,进行斗富,可谓一掷千金,财大气粗。不务实,在国外大学的排名上,我们捞不到,干脆我们自己来排名,把现在的清华和北大,都排在耶鲁大学之前,这拙劣的做法惹毛了,耶鲁大学的校长施密德特。他曾炮轰中国大学,在《耶鲁大学学报》撰文断言:红色中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有十三亿人之多的孔孟之乡,没有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他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此批评不可谓不狠辣,不可谓不激烈,不可谓不一针见血。“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燕京大学和圣约翰大学,以爱国为基础,以自由、思考为载体,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办学理念,究竟时至今日被传承保留了有多少?!不能不让人感慨,时过近百年,国内竟无一所高校能完全达到,燕京大学与圣约翰大学的育人境界!圣约翰大学校徽(上)与燕京大学校旗(下)教育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肉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精神生命的支撑。理想和信仰的死去,正是中国产生不了大师的真正原因。看着曾灿若星海的民国时期大师们,足以令当今那些,以教育之名、谋私利之实的猥琐之人们汗颜。如今,又是一年择校季,重温两所消失的大学,致敬经典,更是祈愿当今中国高校教育: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精神和信仰,早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