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译(60分)小编提示:第一段是讲刘氏六艺略和班氏艺文志的发展第二段是讲梁任公少年中国说的一段1.至于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叙而奏之向卒后哀帝使其子歆嗣父之业乃徙温室中书于天禄阁上歆遂总括群篇撮其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袠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40分)2.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20分)二、名词解释(十二选九,每个10分,共90分)1、清华简《系年》2、乞活3、昭武九姓4、粮长制度5、内藤湖南6、猛安谋克7、督军府8、癸卯学制9、奕譞10、中华青年党11、新民主主义革命12、四清运动三、论述题(4选3,每个50分,共150分)1.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主要差异。并论述由三公九卿转变为三省六部的历史脉络2.宋元解决货币短缺的措施,失败的原因。明中叶以后的解决方案。对经济、赋役制度的影响3.戊戌政变后康梁关系述论4.民国前期(1912-1928)中日关系述论关注小编,带你轻松考研,一战上岸
现代汉语和英语类型相近的是d b的区别反和返是一对通假字名词解释对仗声调同义词今年和去年好像都不太关注字体和方言这些了文言文 战国策冯爰孟尝君那一篇赏析现代文 鲁迅 秋夜中国文学选择题名词解释 诗经创造社新乐府运动诗歌鉴赏过零丁洋大题 鲁迅的《彷徨》《呐喊》关汉卿杂剧特点外国文学选择题名词解释是往年的名词解释吉檀迦利卡夫卡意识流小说埃涅阿斯记大题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特点结合作品赏析莎士比亚戏剧的某个你印象深刻的元素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笔者自认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实在不敢谈什么方法经验,姑且写这一篇经历回顾,希望能给以后想要报考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些微末帮助。首先,笔者私认为,考研最重要的就是志向,尤其是对跨考生而言。在决定考研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为什么选择跨考这个专业;是一口气考研考下来,还是一战不成功就边工作边准备考研;跨考风险很大,万一失败了,自己该怎么办,能不能承受得住后果。私以为,考研过程中,看书、刷题很重要,但一个坚定的目标和稳定的心态更重要,它能让你在考研的这一年里尽可能平稳地对待各种不顺,不至于因为一点点挫折而情绪崩溃。感觉这也算是一个变相的历练吧,学会让自己的心境尽可能沉稳下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历史对我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常常想,若是以后能以此为业,那简直是我毕生之幸。现在想来,大概也是出于这种想法吧,所以备考阶段,心态总体上还是平静而稳定的。虽然也有在刷题时因为自己的出错而懊恼,或者在夜里因为那遥远到看不清终点的前路而焦虑,但想想自己现在没看完的专著史料,考上了以后还是要继续看的,而且以后读书的日子还长着,自己不过是在没考上之前多读两年书而已,而且还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心里那点不安也就慢慢平复了。既是把它看作了一生之业,那么在这之前,为它潜心做两年准备,又算得上什么呢。坚定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所谓何求,剩下的,就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去努力。再者,笔者根据自己的备考经历,试试给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推荐一些书籍或者资料,不一定很全面,毕竟笔者自己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也实在谈不上方法,学弟学妹们姑且一听,若觉得有几分助益便试一试,没有的话也还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见怪。笔者仅就专业课而言,政治英语实在不是笔者所长,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很多,笔者就不叙述了。1. 因为笔者属于跨考生基础不是很好,在之前考北大的同学推荐我在新祥旭报了专业课的辅导。这是笔者学习专业课最直接啊办法,通过听老师们的讲课,笔者觉得收获很大。跨考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咨询下,本科就是历史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根据需求,有足够的自信你也可以自己学。这个因人而异!大家平时也可以看看课程视频学弟学妹们可以在B站上搜索,有阎步克老师的中国古代史上,邓小南老师和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史下。慕课上另有叶炜老师的中国古代通史,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看一看。2. 历史专业的教材:标准五件套,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下,李侃《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另有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很值得一看。3. 史学论著:北大历史系感觉比较重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三百分的卷子,一半都是论述,而这是仅仅看教材看课本所不能达到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多看一些老先生们和北大老师们的论著,每一个朝代最好都看一两本,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朝代多多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自己的观点或者想法不一定对,但贵在自己思考这一过程。老师们也不会苛求学生想法的对错,也是注重思考和阐述这一过程。论著方面,笔者自觉阅读的还是太少,姑且舔着脸向学弟学妹们推荐几位老师及其论著。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田余庆的《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政治》,祝总斌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邓广铭的《辽宋夏金史讲义》《王安石传》《岳飞传》,黄永年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陈苏镇的《春秋与汉道》,还有吴宗国、周一良、阎步克、张帆等等老师的著作,学弟学妹们都可以去阅读。阅读论著的时候,若时间充裕的话,学弟学妹们最好细读,或许书中很普通的一句话能让你灵光一现,想通一些问题。而且先生们的论述严谨而考究,阅读论著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先生们对史料的节选、分析、考据的一系列流程,这对以后研究生阶段是大有帮助的。若时间实在不充裕,学弟学妹们可以试着只读先生们考证后的结论,并进行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理解。4. 史料:阅读史料一方面是练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不是仅仅依靠各位先生的论著去了解那个时代。学弟学妹们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相关的正史进行阅读就好,最好是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正史。5. 辅导书:新祥旭老师提供的一些资料,笔者备考也是看了一些参考书的,但参考书种类很多,而且褒贬不一,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也不同,笔者不好说那一本好那一本不好。针对名词解释,笔者用的是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虽绝谈不上能完全覆盖所有可能的考点,但私以为也比较全面。以上就是笔者考研的一点经验吧,肯定有疏漏和不足,学弟学妹们可以略作参考,若有不到之处,还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见怪。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北大是我国重要的学府。它的前身是清朝京师大学堂。学校学术氛围浓厚,人才济济各领风骚。历任校长,不是著名学者,就是专家才子,无论哪个都学富五车,建树颇丰。可以说把他们拿出来,都能为北大独挡一面。北大在“五四”之后,也开始了改革图形。它的招生考试,也是标新立异,既传承着我国古代文化,又接纳着现代文明的成果。下面列出1932年北大的招生考试,测一下你的文化素养。当年的北大入学考试,共出了5大道题。第1道题是要求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文散文,并且要求在全篇加上新式标点符号。杜甫的这首诗,我就不写了。这考的是对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而且是倾向考生的文学修养,有一定的难度。第2道题是要求写出下列各书的作者。这些书籍分别是《文史通义》《后汉书》《论衡》《说文解字》《日知录》《说苑》《红楼梦》《方言》《文选》《三国志》。这是一道常识题。不过那时的常识,也是对考生要求比较高。即使对各类古籍没有通读,也要有一个泛泛的了解。第3道题是要求解释什么是“四书五经”?什么叫做“四部”?什么是“三通”?“唐宋八大家”是谁?这是一道常识题,同上。第4道题要求举出五部秦以前的书。这也一道常识题,同上。第5道题要求解释出以下各句中“之”字在文法上的区别。总共有四句,分别是学而时习之,先生将何之,之二虫又何知,南宫绦乏妻之姑之土。这个加深了难度,不仅要求对“之”的古代用法全面了解,还起码得知道每句话的大概意思。这样才能答出来。第6题也是我们现在考试常见的题——大作文。命题作文,给出两个题目,考生可以任选其一,作文字数没有要求,也没有对文体的要求。但从题目上来看,是议论文。两个作文题目分别是艺术与人生,科学与人生。展现考生综合实力的时候到了。大家可以试着答一下。
我是17年考上的中国史研究生,普通二本到部属师范,笔试面试都是第一名,我大学的基础也不好,也是在决定考研的时候开始好好学习的,在网上看到北京大学这组经典课程,邓小南、张帆教授主讲,一共132个课时,特别喜欢,干货满满,就用心做了笔记,笔记一共有66页,前两天从故纸堆里收拾出来整理成了电子文档,视频资源到处都有,b站就有,没空做笔记又想要的同学可以评论。我整理成百度云链接,这边放链接也不方便~这个资源适合喜欢历史的、或者想有中国通史概念的、有基础历史知识的同学和朋友。下面我放几张图,大家看有没有需要~下面是我整理的笔记文件截图:
版主分析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历史学高校,是每一个历史学考研学子所向往的学府。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当然,考研的难度也是极高的。就在昨天,北京大学照例发布了2019年历史学考研招生目录,(每年9月8号发布新一年的招生目录)这份目录是一份正式的目录,里面包含了招生专业、招生人数、考试科目等等内容。版主对其一一做一个分析。第一,招生专业,北京大学2019年招收中国史、世界史、文物与博物馆学、中国学研究生。其中,中国史招生方向,相较于去年减少了“礼学与经学”“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方向,增加了“全球史”“经济史”方向。世界史专业则由原来的三个方向“世界历史”“艺术史”“国际关系史”,变更成现在的5个方向。第二,招生人数,北京大学2019年中国史招生人数为22人,世界史16人,中国学5人,考古文博30人,而2018年北京大学历史学招生中国史计划为25人、世界史17人、中国学5人、考古文博30人。从中国史、世界史专业来看,全面缩招,缩招人数为4人。这就使得本来已经竞争压力很大的北京大学历史学考研,难度更上一层楼了。第三,招生考试科目,北京大学2019年中国史考研考试科为“66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世界史考试科目为“662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而2018中国史考试科目为“62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世界史考试科目为“628历史学基础(世界史)”。这种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北京大学的历史学考研命题会发生变化呢?版主下面还要说。第四,北京大学除了历史系招收历史学研究生之外,还有考古文博学院和燕京学院,这里面我们需要单独说一下燕京学院。燕京学院招收中国学研究生,包括历史学和考古学,但这并不是为了给考试学生准备的。燕京学院的中国学研究生只招收推免生,所以不会给出考试科目。需要说的是,燕京学院的历史学推免生可能大家并不是熟悉。燕京学堂成立于2014年,原本就是想依托北京大学强大的人文社科实力,汇聚海内外人才。记住,是海内外,所以说,这里招收历史学研究生并不只是针对国内的学生,全世界都有。进这里读研可比近北大历史系读研难多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燕京学堂”官网看一下,每一年的每一位新生都会有单独的介绍,(厉害了)大家可以“瞻仰”一下。以上就是版主针对北京大学2019年历史学招生目录的一些分析,总体而言,变化并没有那么大,主要就是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2018年考研分析北京大学2018年历史学考研统招考试中国史录取8人,世界史5人,总共13人,推免生中国史17人,世界史13人,总共录取43人。比招生目录公布的42人,多一人。录取的13人,中国史平均分为394分,世界史平均分为387分。录取平均分,在历史学名校中笑傲群雄,居于绝对的高度。从报考人数来讲,报考人数早已经突破了200人,也就是说报录比早已经突破了10:1。当然,这个报录比肯定无法反应北京大学的考研难度。我们看一下北京大学历年的复试分数线就知道了:2018年 3652017年 3452016年 3802015年 3452014年 3452013年 345从过去六年的复试分数线,我们看到北京大学基本稳定在345分以上,最高的时候达到了380分的离谱高分。即使进了复试,竞争压力也极其之高。2018年北京大学复试比例为2:1,也就是说复试比例200%!在复试中,需要淘汰一半人!这种复试压力之恐怖,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2019年考研分析不管北京大学的考研难度多么大,每年还是有无数学子前赴后继,奔赴前线。所以,版主对于北京大学难度的分析,只是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印象。对于2019年备考北京大学的考生来说,需要注意以下两件事:第一,考试科目变化会不会影响到考试命题?答案是否定的。北京大学的历史学中国史、世界史考试科目名称这几年就没有怎么稳定过,一直在变。2017年是“630历史学基础(中国史)”,2018年就成了“628历史学基础(世界史)”,到了2019年又变成了“662历史学基础9(世界史)”,所以说,考试科目名称一直在变,但从每年的考研真题来看,(主要是题型)变动不大。所以,考生们可以不用担心考试重点、题型会不会变化。第二,招生人数减少,相较于去年,整个招生人数减少了4个。乍一看人数其实并不多,但是要知道,这可是北京大学,少一个招生名额就是一个量级的考研难度,更何况4个。所以不出意外,2019年北京大学的考研难度将会增加一个量级,特别是中国史专业,一下子少了3人。你猜这三人会不会放到推免生名额中减少??最后,需要提醒一下北京大学中国史考研的学生,在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史专业新增了一个方向为“全球史”,放在中国史里招生,这里的全球史肯定就不只中国史了。既然招生方向里面包含了“全球史”,(我也不清楚为啥把这个方向放在中国史招生)那么考试的试题中,会不会额外出一些世界史的知识点呢?这个还不清楚。由于考试科目为“667历史学基础(中国史)”,所以原则上应该不会考察世界史知识点。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才,然而对待方式的不同,却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其中林徽因对待儿子的态度,或许能够给大家提供经验和帮助。1928年,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的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在婚礼之后同往欧洲游历考察欧洲建筑,而到了当年8月,林徽因和丈夫一同回国,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授课。1929年,林徽因便生下了女儿梁再冰,而短短三年之后,梁从诫也出生了,两个孩子也成为了林徽因最看重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梁从诫而言,他的童年,却也是飘忽不定的,随着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在1937年占领北平,梁再冰和梁从诫就开始了半流亡状态的生活,跟随父母一起迁徙到西南的“大后方”,因为日军对于昆明的空袭越来越厉害,一家人又躲避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进行居住,只能生活在破旧的农舍当中。在此期间,林徽因和梁思成自然也希望儿子能够继承他们的事业,成为一名建筑学大师,因此从小也对梁从诫展开了培养,梁从诫并没有让父母失望,在西南小学举行的考试当中,他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将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大学也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情。当抗战结束之后,林徽因全家返回北平,并且进入清华校园进行工作,15岁的梁从诫,因此也学习到了大量的建筑知识,此时梁再冰已经在北京大学西文系就读,在母亲看来,如此优厚的学习氛围,能够考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当时间来到了1950年,梁从诫总算报考建筑系,走进了大学考场,然而过了几天,梁思成夫妇却收到了一个让人感到意外的消息,梁从诫以2分的差距,和清华的建筑系失之交臂。对此林徽因十分失望,但是依然保留有最后一份想法,她要知道儿子错在哪里,因此提出了复查试卷的请求。当卷子翻阅到空白处,林徽因却清清楚楚看见了一行小字,上面写道:“我喜欢历史,我不喜欢建筑学”。林徽因顿时愣住了,她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给儿子灌输了他并不愿意的思想,回到家之后,她找到了儿子,下决心和其好好谈谈。梁从诫这才向母亲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原来他一直喜欢的是历史,而并非建筑,原本以为父母会责怪自己的梁从诫,却并没有看见母亲的发火,恰恰相反,她充分支持梁从诫的决定,后者随即顺利通过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核,展开属于自己的学习。在此之后,梁从诫有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抛去父母光环的他,一直从北大历史系读到研究生,之后前往云南大学担任了4年的历史教师,随即进入国际关系研究所进行工作。梁从诫正准备彰显自己才华的时候,却也迎来了动乱,出生名门之后的他为此受到调查,被下放到干校进行劳动改造,长达足足9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梁从诫学会了种地、扶犁、焊接等农活,一直到1978年才被允许北京,在大百科出版社进行工作,此时的梁从诫,已经是年近50。按照季羡林的话所说,梁从诫并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90年代,在科技的高度发达下,经济却迅速恶化,梁从诫开始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到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问题,因此到1992年,梁从诫创立了公益组织自然之友,成立组织的300元注册费还是借的友人的。然而正是在梁从诫的努力下,从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滇西金丝猴,以及可可西里反盗猎行动,都取得了重大效果,他因此先后获得大熊猫奖在内的多个奖项。对于梁从诫来说,他的一生也足够精彩,这和父母的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一个五分《孔子诗论》 拟乐府 阮籍《咏怀》诗 浙西派 桐城派 《六十家小说》论述题 一个四十分1、对经学的理解。2、北朝文学取得的成绩。3、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梦》的关系及《红楼梦》的创新。中外文学基础名词解释 一个五分西汉文章两司马 才子佳人小说 明朝中篇文言小说 叶限 《都柏林人》 农谚 伤痕文学 简答题 前两个十五分 后三个二十分1、刘勰评《左传》为“圣文之羽翮,记藉之冠冕”,请你谈谈为什么这么说?2、有人说盛唐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你同意的话说明二派来源,不同意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说法,或者综合谈谈你的看法。3、以《三体》为例说明科幻小说和现实主义的特点。4、举例说明古希腊悲剧的特点。5、说明鲁迅和沈从文笔下的“乡土中国”的差异。论述题 二十五分古人《论诗》有“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用文艺学知识进行讨论。(注:潘岳字安仁,争为怎义。)
选择报考历史系研究生的人,都是有梦想的人。对于自身能被北师大录取,我深感幸运,同时也觉得这是自己孜孜以求应得的结果。梦想终究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考研是一场需要努力付出的应试,就初试而言尤其如此。既然是应试,就会涉及技巧、方法、效率等,那么借鉴他人的成功考研经验也就十分必要了。在这里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考研经验,以资参考,于诸君考研有所裨益。一、择校和专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科在全国排名靠前,而它的考研试题又与历史学统考试卷相似,这些对一个跨考生来说,自然极大吸引力。而从备考角度考虑,即使最终放弃报名北师大,那么选择其他统考院校也就避免了专业课方面的麻烦。此外,因为很多自主命题院校的世界史和中国史两个专业各自命题、考试,自然吸引了不少考生。相对而言,选择考历史学综合的院校,竞争压力自然要小一些。考虑到这些因素,我坚定了报考北师大的决心。至于具体的专业方向,作为跨考生,学科素养自然没法跟历史专业本科生比,为了减小面试竞争,选择避开那些名师的专业方向。当然,对于历史系本科生或者平时历史知识积累深厚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决定专业方向的选择。北师大历史学专业课考历史学综合,总体难度并不大,特别是材料题和论述题,都是很常规的命题,没有偏、难、怪,也不会考查学术动态和学术热点。只是在名词解释中,为求新,会有1-2个稍微冷僻一点的词。至于报录情况,除了北大、川大、人大、复旦这类特殊院校,其他院校的报录比情况没有太大必要关注。北师大历史学维持的10%左右,世界史高了,中国史相应就会低一点(极端年份不考虑)。二、初试经验(1)英语资料:考研单词红宝书+历年真题(有详细解析和全篇翻译的辅导资料即可)往年真题是最好的学习资料。初试方面,专业课自然是重中之重,其次是英语。但关于英语要先多说一点,因为专业课和政治课都很容易提升分数,过单科线也就不存在什么问题,反倒是英语拖了不少人的后腿——低于60分而在单科线上挣扎。因此,英语学习要和专业课同步,前期一定要要把单词量提升上去。在这里建议大家拿一套真题测试一下自己的目前的水平,如果完型和阅读的得分率低于60%,那么就需要在单词方面多下些功夫。具体的记忆方法,因人而异。我自认记忆力稍差,每天抽时间背单词,先把特别熟悉的单词划掉,剩余单词一遍又一遍的过,尤其是考研的高频单词。单词按照红宝书背过一遍之后,我才开始做往年真题。这样可以减少做题时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尤其是一些常规单词不认识带来的错误,同时也不必费时间整理真题上碰到的陌生单词。(2)政治资料:肖秀荣考研政治全套政治课的学习以肖的这一套为主,后期除了肖秀荣的八套、四套卷,其他一些热销的试卷也可以买来看一下,都很便宜。政治备考我开始的很晚,是在8月底才着手的,因为很容易得分。选择题最容易失分的,只要能结合肖的1000题,把这部分拿下来,那么65+是没有审核问题的。备考历史的考生在学习中还有一件好事,那就是政治的近代史部分会非常轻松。按照教辅资料按部就班的学习和背诵资料给出的重难点,政治备考不会有什么难度和压力。(3)专业课资料:北师大版教材+朱绍侯版《中国古代史》+长孙博的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解析+北师大往年真题+统考往年真题推荐书目:中国史: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观点很重要);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赵翼《廿二史札记》严耕望《治史三书》柯文《历史三调》主要是推荐给跨专业考的同学。对近代史感兴趣的看看陈、柯;古代史感兴趣,推荐看赵翼《札记》和《陔余丛考》,周良霄《皇帝与皇权》。断代史著作根据喜好,找一下前辈学者的奠基之作,这里就不赘言了。世界史:著作一般都太厚,初试不推荐。感兴趣的可以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剑桥系列或《企鹅欧洲史》(电子版很容易找到)具体学习方面,世界史和中国史要同等对待。19年考研开始取消了选做题,最后两道论述都要写,无法从世界、中国中选做一道了。历史专业课最重要的是形成逻辑框架,框架有形成了,那么整理和记忆就会很容易。首先,要把教材(北师大版为主)掌握熟练,建议至少看三篇。当然看的时候要根据具体内容,有详、有略。比如中国史中远古时期部分,考名词的几率极低(2014年以来只考过一次),可以直接跳过去不看,后期背几个名词就可以了。世界史同样有这种情况,兹不赘述。此外,教材中纯粹的文学、艺术部分,因为试题没有选择题,也根本就不会考到。朱版古代史部分教材,作为查缺补漏也需要翻阅,尤其是有些内容朱版更详细。两版教材详略不同,互有长短,但报考北师大自然要以它的教材为主。至于其他版的中国史教材,根据个人精力浏览一下,一般都有电子版。其次,统考的大纲解析和统考真题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跨考学生而言如此。因为院校一般都不指定参考书,而且更不会出版辅导资料,所以统考资料算是历史学考研唯一可参考的官方出版物。大纲解析给出的重点内容都是要掌握的,当然,因为北师大没有选择题,前面提到的一些东西则可以忽略。另外,就是统考真题了,真题是有官方参考答案的,对于不会答题的同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再次,是北师大自己的真题,这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一方面要分析命题特点,另一方面要反复动手去写。通过练题来培养答题思路和拟答的形式,并控制答题的时间、提高写字的速度。考试时间很紧张,要通过后期的练习来掌握答题节奏。知道的内容不一定都要写出来,因为时间不允许,尤其是在名词解释部分不能耽误太多时间,要控制字数和时间,把剩下的时间投入到论述题上。在这里提醒大家一个小点:如果名词解释碰到了不知道的,不要担心,也不要浪费时间去猜,把这个时间放到其他名词的书写上,可以弥补回来不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外,不会的这题即使空着,也不能瞎猜、胡说八道,给老师的观感不好。如果刚好有一道论述题也是他的,那么前面那个名词解释的“奇葩”答案会直接影响这道题的得分(这是一位本校老师曾告诫过的)。最后,在说说其他参考资料。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购买一套机构的辅导资料作为参考。我当时也报了考研的专业课一对一辅导课程,赠送了我一大本专业课复习全书,编的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资料里面肯定有些名词、论述的参考答案拟写得很好,值得作为标准答案去记忆。一些教材上的知识点说的不清楚,可以参考这些资料去梳理明白。但我个人认为,教材是根本,把教材掌握熟练、形成体系框架后,这些资料使用起来才更能得心应手。三、复试经验北师大复试流程:专业课笔试+英语口语和翻译+专业面试专业课笔试主要还是基础题。各面试小组分开命题,比如中国古代史组只考古代史。所以笔试部分不用担心。不放心的话,可以联系师兄、师姐问一问。文献学、史学史方向的复试题会特殊一点,需要复试前自己再学习一下专业课知识,北师大都有相应的教材可以用。英语:学生与老师一对一交流。一般都有自我介绍,根据你所说的内容,再几个简单问题。所以注意不要自己给自己挖坑。口语交流结束后,老师会让你口头翻译给定的一段英文。基本流程如此,老师会说的比较慢,没听不清就请老师再说一遍。面试:复试最重要的部分。初试结束后建议提前着手准备,主要是看报考方向的一些著作,多多益善,要做笔记。我做过面试笔录,发现学生面试时有一些同病:1.经常都会说看了钱穆《国史大纲》、陈寅恪《两稿》、某某几篇文章。一是看的东西太少;二是报考方向最基本专著没有读;不仅接下来面试老师不好,而且问了你不知道的会更尴尬。2.老师问一句,学生就只答一句。这样的话即使学生知道的很多,老师没问的话,他也就不知道你真实情况怎么样。因为面试有很多人,老师一直问问题也就会有疲劳,所以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后,根据问题情况适当发挥和延伸(当然,如果你认识老师,那就另当别论)。3.面试像是在背课文,把提前准备好的东西一股脑背出来。自然表述就可以了,不要像是在背或者在读一些你准备好的字句,当然,准备还是要准备的。4.当面拍老师马屁。这种情况较少,但也不是没有。这会让老师很尴尬。说到某人学者,就说某某先生或教授即可,不要在前面什么著名、知名之类的头衔。其他情况还有很多,有些甚至堪称“奇葩”,不具有代表性就不提了。总之,面试很重要,需要好好准备,高分进复试线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要把认真的态度从备考初试坚持到复试结果出来。四、建议行百里者半九十。考研最多的是半途而废,坚持就成功了大半,遇到流言不要为其干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拿到录取才是结束,切记不要再在初试后放松警惕。希望以上浅陋之见,能给大家的有所帮助。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要简单地照搬照抄。长风破浪会有时,愿诸君成功登岸,迈入心仪高校。(本文为新祥旭学员自身考研经验,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北京大学校报》特开设旨在探讨北京大学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的栏目——红色北大。本期刊载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金安平的文章。文章以独特视角,从早期北大学生试卷的答题内容,了解北大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带读者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对北大青年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有力的传播,但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环境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仍然面临着阻力和风险。北洋军阀不同派系控制之下的各届政府,对于文化和政治的管控,只是程度和方式的不同。据高一涵、朱务善回忆,北京大学李大钊等在1918年组织的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之所以用“马尔格士学说研究会”的名字,就是为了用“研究马尔萨斯人口学”来应付警厅的检查。著名的以北京大学学生为主体的“北京大学马克思研究会”1920年3月成立时则是秘密的,直到1921年11月17日才刊登启事公开宣布。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能在20世纪20年代初以正式的课程设置进入大学,是多么难得和不同寻常。这个事情之所以能发生在北京大学,首先是因为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提倡和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于各个专业的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一直比较宽容和放手支持。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说的课程,在北京大学作为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种方法在学术和教学层面进行,符合蔡元培先生的办学原则和方针。其次,北京大学的教授中,有一批像李大钊、陈启修、高一涵等在政治上学术上都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教授。开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课程之前,在北京大学的“社会政策”“西方政治思想”“国际运动”“现代政治”等课程和讲座中,已经有了对社会主义的政策与实践、苏维埃俄国革命、国际工人运动的介绍。第三,北大史学系当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给了李大钊开课的契机。据北京大学欧阳哲生教授研究,1920年夏天开始,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朱希祖对史学系的课程进行改革,本着研究历史应当以社会科学为基本科学的理念,提出在本科第一二年级加强社会科学的学习,以为历史研究做一种基础——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再辅之以生物学、人类学及人种学、古物学等。朱希祖与李大钊是好友,且同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同学,他向李大钊提出开新课的邀请,李大钊也正需要一个传介马克思主义的平台,于是借加大社会科学课程份量、实施“历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进程”计划的机会,李大钊顺利地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课程。“唯物史观”课程列入北大正式课程序列,学期考试成绩记入总学分,在史学系、经济系、政治学系3个系开设。第一次开课是在1920年秋季学期,后来又分别在1922年秋季学期和1923年春季学期开设,共3次。这门课采取每次上课分发讲义,然后分专题讲授的形式。从所发讲义稿的存目看,共有7讲,分别是:“唯物史观在史学上的价值”“马克思的经济历史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原人社会于文字书契上之唯物的反映”“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之特点”。这是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中国历史的尝试。李大钊通过开设课程、课堂讲授的方式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效果如何?我们可以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试卷分析的角度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们对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掌握。遗憾的是1920年10月首次开课的课程试卷目前还没有见到过,但1923年开设课程时的试卷是有保存的。从北京图书馆所保存的《唯物史观》讲义看,这3次开课讲义和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因此,我们可以从1923年这门课程考试的3张试卷来分析。这3份“唯物史观”试卷是北京市档案馆收藏的贺廷珊的一份试卷、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档案馆(即红楼档案室)收藏的马昌民、罗敦伟的两份试卷,他们都是1923年时政治学系二年级的学生。从所保存下来的试卷可以看到,试卷为北京大学统一印制,试卷用纸为竖红条十行纸,两面折合。在折合处印有套红的北京大学试卷六个字。红色大字“试卷”前有4个墨印字:唯物史观,这是课程名称。“试卷”二字后括号里是考生名字。试卷上的阿拉伯数字,一为学生学号,二为试卷序号。在“政治系二年级”字样下,有“民国十二年学科试验”字样。“试验”在当时即是考试的意思。试题为一道论述题,题目为“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虽然考题主要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般的历史观,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因此这道题实际上超出了一般历史学的意义。这3份试卷的得分都是95分的高分,因为目前没有其他试卷作参照,所以不知道其他试卷的得分。分析这3份试卷,可以看出:首先,李大钊在课堂上,应该推荐了同学们读马克思的原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试卷中为《经济学批判序文》),以这篇文献为依据,充分介绍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因为从答题看,学生都引用了这篇文献的原文。其次,学生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观点掌握得很好,他们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的总结与我们今天的总结基本一致,即: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是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4.人民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3个学生的答题,引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著作,分别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不仅回答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上述要点,而且都认为唯物史观是对以往的唯心史观的颠覆性批判。贺廷珊答道:“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结构,只有物质的经济的结构,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在物理上,物质的分量和性质,虽无增减变更,而在经济上物质的结合和位置则常常变动,物质既常有变动,精神的构造也就随之变动,所以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不能限制经济变化和物质变化,而物质和经济可以决定思想、主义、哲学、宗教、道德、法制等等。”他批评了过去历史观的缺陷:“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说明社会的变革,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罗敦伟的总结是:“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种独创的见解,其大旨是以物质为中心去解释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在历史上的过程。换言之,即人类在社会上一切上层表现的变动,是随下层经济构造的基趾的变动而有所变动。上层的表现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下层的基趾——经济构造——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的表现既是随经济的构造的变动而变动,那末,所有一切的制度秩序等都是随时可以变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对过去历史观的批评是:“在唯物史观学说未发明以前,那班研究历史的学者,对于研究历史的原因的问题,大半略而不言,只记载某特殊阶级在某方面——政治上、外交上——种种活动史实的表面,其目的在供某特殊阶级活动之资鉴。”他评价说:“有了这种学说出现,我们才一鼓作气的与特殊阶级奋斗,才知道我们境遇是基于时时能变动的、而且时时变动的原因,才看出变动都是新知识施于实用的结果,才知道进步的促力不是发于别人,是发于联合进步的人民,才愿意知道关于生活的事实,及生活事实的意义是什么,才知道过去的历史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圣人伟人给我们造的。”马昌民则认为:“社会上各种关系的改变,都是基于生产的复杂关系。换言之,所谓一切政治、法律、文艺、美术、宗教,主义乃至于道德习惯,这都是社会上的表层构造,此外的经济关系才是基本的构造。基本的经济构造如果有了改变,那些表层的构造都一律要改变,而且所改变的完全照着基本构造改变的方向而决定。”他总结了唯物史观的影响至少有5种,他在试卷中写道:马氏此种大胆的唯物史观谓明以后,晚近历史至少生出下面五种影响:一、打破神的历史观。此前一般解释历史上的事变无不操“唯神史观”的眼光。对于各类事物的起源和进展,都以为其中有至高无上超人格的神权。国家是神意建设,个人是依着神的命令生存的。所有的诸侯、帝王,更不必说,当然是神所命的了。正和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事变一样,帝王莫不有神迹,王命莫不变之于天。唯物史观的说法一来,把所有的一切制度都归到经济上面,自然无所谓“神言”“天命”了。二、打破伟人主义的历史观。以前一般历史家以为人间的历史即是“伟人的事略”,差不多历史记载的唯一任务,即在替名人名将歌功颂德,对于普通社会情形,毫无关系。唯物史观说一来,才知道历史上的一切事物,无不有他当时的社会经济基础。决不是那个贤臣名将,或者古圣先王凭空造出来的太平。三、改变人生观。以前唯神的历史学说为伟人主义的历史学说,对于个人非常轻视,差不多个人在社会是没有多大关系。有之不为多,无之不为少。天下大事,早已由天命定了,或者已由伟人指挥一切了,个人不能参加,即参加亦不过个中的附庸,无多少关系。自唯物史观一来,才知道各个人的努力与世界文化的进步均有一定关系,所以使人变为积极的人生观,使人向上、努力、奋斗、乐观,不“听天由命”与“顺帝之则”。四、打破循环说。有许多历史学者以为历史是循环的,不是进化的。唯物史观说一出,才知道经济的势力是一天天向前进展的,进化的。五、打破政治的历史观。有许多历史家以为“现在的政治即是未来的历史,过去的政治即是现在的历史”,把政治的现象包括一切的社会现象,把历史的范围弄到异常狭窄。唯物史观说出,才知道政治不过是社会现象之一种,而且不过为表层构造之一,也是有他的基本构造的,历史的范围始终较前宽广。在课堂考试过程中能用如此清晰的思路和逻辑表达是非常难得的。值得注意的是3位同学都多次用了“新纪元”这一词语来比喻唯物史观的出现给历史界带来的巨大影响,这应该是直接受了李大钊的影响。众所周知,李大钊在1919年1月5日《每周评论》第3号上曾以《新纪元》为题目发表了颂扬十月革命的文章。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阵地之一,除了《新青年》等一批刊物和一些研究社团是重要的传播阵地外,正式课程“唯物史观”在3个系开设,直接受众应该也是不少的,其传播方式也是非常扎实、基础和系统性的。虽然选修过这门课,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但这门课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是独特的,对北大青年学生的影响应该是不小的。北京大学是北京地区早期共产党员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地方,1921年下半年,北京地区的早期党员有20名,其中就有17名是北京大学的学生,这或许可以成为政治思想对政治行动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例证。(作者金安平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本文原载于《北京大学校报》第1572期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