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本科就读于北大历史专业的同学,跨专业保研到了复旦的管理专业。其现身复旦管院的官方视频,讲述了自己从历史跨专业到管理的读研小目标,引起了众多同学的热议。北大历史学系在读研圈,有一种读研叫做“反向读研”,所谓反向读研,是指研究生就读学校的名气不如本科时就读的学校。一般而言,这样的同学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会被周围同学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为何?因为按照“人往高处,水往低处流”的古训,这样的反向读研似乎是退步了。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面子上挂不住。从北大读历史,到复旦读管理,虽然专业似乎变成好专业了,但是就读的学校“档次”降低了,到底是自降身价还是明智选择?复旦管理学院其实,这样的反向读研不在少数,一些同学列举了身边的例子。比如从北大护理转到武大法学读研。很多清北复交人等学校的学生想留本校,但是可能被外校竞争下去,即便没有转专业,如果转专业,那就更正常了。去年就有本科北大物理考研考厦大计算机的,结果还没考上,调剂到了厦大物理。每年北理工车辆工程都有不少本科清华的保研过来,这该如何评价呢?我这211一届总有几个985保研过来的,多正常的事,本硕博985到211到双非的都有。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上海大学2020年研究生部分生源又比如今年上海大学公布了部分研究生生源信息,其中有不少来自国内的985大学,清华,北大,武大,山大,中大,厦大,南大,西安交大等等。一所211大学,为何会吸引如此众多的985学子?也许有人会问,这些大学的学子,为何不选择在自己的学校读研,或是去更好的学校读研。答案很简单,如果能留在本校或者更好的学校读研,专业也满意,何乐而不为?但实际情况是,一些985大学虽有保研名额,但在这些这保研名额中,也是有排名的,那些排名靠后的同学是没有机会留本校的,只能去竞争其它高校的保研机会,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退而求其次。北大毕竟,保研机会珍贵,放着保研机会不用去考研,一是压力大,二是竞争也会更激烈,存在风险,就像上面那个例子,北大物理考研厦大计算机,失败后被调剂到厦大物理。本来是想换专业,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本科专业,就读学校的名气也降低了。如果说选择本科院校主要看学校名气与平台,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会看所学专业和导师的名气了。复旦话题回到这名北大历史专业的同学,其从北大“自降身价”保研到复旦读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其实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据了解,清北保研名额多,大约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同学有保研机会,百分之三十出国留学,其余选择就业。但清北本校接收的名额没那么多,所以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保研到外校或中科院,这名学历史专业的同学,选择保研到复旦管院,看似“自降身价”了,但从后续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上看,却更加有利了。欢迎各位留言发表看法。我是教育向前冲,图文等部分素材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笔者自认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实在不敢谈什么方法经验,姑且写这一篇经历回顾,希望能给以后想要报考的学弟学妹们,带来一些微末帮助。首先,笔者私认为,考研最重要的就是志向,尤其是对跨考生而言。在决定考研时,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为什么选择跨考这个专业;是一口气考研考下来,还是一战不成功就边工作边准备考研;跨考风险很大,万一失败了,自己该怎么办,能不能承受得住后果。私以为,考研过程中,看书、刷题很重要,但一个坚定的目标和稳定的心态更重要,它能让你在考研的这一年里尽可能平稳地对待各种不顺,不至于因为一点点挫折而情绪崩溃。感觉这也算是一个变相的历练吧,学会让自己的心境尽可能沉稳下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历史对我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常常想,若是以后能以此为业,那简直是我毕生之幸。现在想来,大概也是出于这种想法吧,所以备考阶段,心态总体上还是平静而稳定的。虽然也有在刷题时因为自己的出错而懊恼,或者在夜里因为那遥远到看不清终点的前路而焦虑,但想想自己现在没看完的专著史料,考上了以后还是要继续看的,而且以后读书的日子还长着,自己不过是在没考上之前多读两年书而已,而且还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心里那点不安也就慢慢平复了。既是把它看作了一生之业,那么在这之前,为它潜心做两年准备,又算得上什么呢。坚定自己的目标,明白自己所谓何求,剩下的,就是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去努力。再者,笔者根据自己的备考经历,试试给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推荐一些书籍或者资料,不一定很全面,毕竟笔者自己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也实在谈不上方法,学弟学妹们姑且一听,若觉得有几分助益便试一试,没有的话也还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见怪。笔者仅就专业课而言,政治英语实在不是笔者所长,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很多,笔者就不叙述了。1. 因为笔者属于跨考生基础不是很好,在之前考北大的同学推荐我在新祥旭报了专业课的辅导。这是笔者学习专业课最直接啊办法,通过听老师们的讲课,笔者觉得收获很大。跨考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咨询下,本科就是历史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根据需求,有足够的自信你也可以自己学。这个因人而异!大家平时也可以看看课程视频学弟学妹们可以在B站上搜索,有阎步克老师的中国古代史上,邓小南老师和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史下。慕课上另有叶炜老师的中国古代通史,有时间的话也可以看一看。2. 历史专业的教材:标准五件套,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下,李侃《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另有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很值得一看。3. 史学论著:北大历史系感觉比较重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三百分的卷子,一半都是论述,而这是仅仅看教材看课本所不能达到的。学弟学妹们可以多看一些老先生们和北大老师们的论著,每一个朝代最好都看一两本,然后在自己感兴趣的朝代多多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从而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自己的观点或者想法不一定对,但贵在自己思考这一过程。老师们也不会苛求学生想法的对错,也是注重思考和阐述这一过程。论著方面,笔者自觉阅读的还是太少,姑且舔着脸向学弟学妹们推荐几位老师及其论著。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田余庆的《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政治》,祝总斌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邓广铭的《辽宋夏金史讲义》《王安石传》《岳飞传》,黄永年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陈苏镇的《春秋与汉道》,还有吴宗国、周一良、阎步克、张帆等等老师的著作,学弟学妹们都可以去阅读。阅读论著的时候,若时间充裕的话,学弟学妹们最好细读,或许书中很普通的一句话能让你灵光一现,想通一些问题。而且先生们的论述严谨而考究,阅读论著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先生们对史料的节选、分析、考据的一系列流程,这对以后研究生阶段是大有帮助的。若时间实在不充裕,学弟学妹们可以试着只读先生们考证后的结论,并进行自己的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理解。4. 史料:阅读史料一方面是练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让自己对那个时代有一个更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不是仅仅依靠各位先生的论著去了解那个时代。学弟学妹们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相关的正史进行阅读就好,最好是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本的正史。5. 辅导书:新祥旭老师提供的一些资料,笔者备考也是看了一些参考书的,但参考书种类很多,而且褒贬不一,每个人的使用习惯和偏好也不同,笔者不好说那一本好那一本不好。针对名词解释,笔者用的是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虽绝谈不上能完全覆盖所有可能的考点,但私以为也比较全面。以上就是笔者考研的一点经验吧,肯定有疏漏和不足,学弟学妹们可以略作参考,若有不到之处,还望学弟学妹们不要见怪。来源公众号:新祥旭北京考研
本文由史育阁原创首发,搬运抄袭洗稿必究2019年5月2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2018年度调整、增列和撤销的学位授权点名单,引起学界的关注。同时,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高考学子和家长们对于大学的相关信息也更加敏锐的进行一些获取。史育阁通过分析与整理该份名单发现,北京大学8个硕士学位点被撤销,1个博士学位点(同其中一个硕士点)被撤销,这也就意味着今后这8个专业方向不再招收硕士研究生,细细想来还是值得思考,我们先来看名单。从名单中可以看到,北京大学撤销的8个硕士学位点分别是应用化学、控制工程、建筑设计、管科工程、戏剧影视、美术、材料工程和核技术工程。(其中管科工程的博士点一并裁撤)上述8个专业方向大致隶属于理学、工学和艺术学领域,大多是北大所开设的学科渊源不是很悠久的门类。我们都知道,北京大学已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基础学科见长,在艺术学、工科的具体部分分支上实力不够突出。这次裁撤8个硕士学位点,代表着从今年考研开始,研究生报考中,北大不再招收这些具体方向的硕士生了,考生们也要关注和留意。这个问题其实是值得思考的。21世纪以来,大学的扩招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国民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也不断壮大。但是扩招带来的弊端也是比较明显的,其中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学的“学科全盘化”发展。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理工科大学纷纷开设经管法专业,师范类、语言类大学纷纷探索工科领域专业,综合类大学则是一味做大,学科精度受到影响。当然,并非综合化发展是不对的,只不过在大学综合化的道路上,如果不考虑社会的需求,不考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考虑人才输出的价值,那么就是低质且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不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其他985、211,甚至二三本专科院校,明确自身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轨道是更加好的前进之路。此次,北京大学取消8个专业方向的硕士招生,也对北大学科内涵式、深度化发展有所裨益。最后,祝愿所有有理想的中高考、考研的学子们有所收获,不负韶华。关注史育阁,获取更多精彩大学、教育资讯。
历史学,相比较于很多热门专业,很多同学会认为历史学“清冷陈旧”。可是近年来,因为古装剧的影响,历史,在不断升温。从《万历十五年》到《明朝那些事儿》《新宋》,从严格的史料考证到“细说”“穿越”,有关历史的书籍屡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人们忽然发现,除了枯燥、乏味,历史也有生动、活泼的一面。历史,犹如一面镜子,是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为自身的处境找到历史根源,并因而形成文化传统,迎接未来的挑战。历史学主要以人类历史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解和弄清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相关史实的原委、作用和影响,并力图发现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提供借鉴。2020中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排名,供参考!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历史文选、民俗学、史学概论、考古学概论等。历史学专业就业方向近年来,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能够胜任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博与档案管理、文化宣传、科学研究、新闻出版、网络平台史学信息处理等实际工作。每年有近20% -30% 的学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外,大多数会去往全国各地中等学校担任历史教师,还有部分学生去往与档案、方志、党史、文物考古、博物馆、编辑出版相关的部门工作。
据统计,2018年大学本科的研究生报名非常火热,人数达到200万人次。通过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研究生的竞争压力有多大了。很多大学学生之所以会想考取研究生继续深入学习,是因为想在结束学业以后可以有更优越的岗位就业。清华、北大这两所高校的推免的人数已经占总人数的50%了,如果考研想去这些国内比较好的学校,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了。但是相对来讲,想考上著名学校的非热门专业,还是有机会的,下面就来看看有哪些专业吧。首先是我们少有听闻的“自然地理学科”,这个学科主要是为了探索地理环境的成分结构以及人类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专业的培育目标是:培养一批有能力研究我们地球、地壳表层科学的专业学者。毕业以后可以到一些专业的研究机构或者是高校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次是社会工作的专业,这个学科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在北京大学,这个学科属于社会学学院,在国内也是实力不凡。这个专业对于考研学子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录取学生的机会也比较大。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要是就业前景的问题,但是顶着北大硕士生的身份就业自然也不成问题。第三个是古代生物学科,这个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不热门的,哪怕在闻名中外的北京大学。在北大,这是第一个跨越学科的本科学生试点专业,连续好几年这个专业的学生都只有一个人,因此毕业的学生也只有一个人。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专业是在历史系学院的旗下,因此就很少考虑进入这个行业了。最后一个专业隶属于北大的教育学院,由于他们录取的硕士生差不多都是跨学科考试的学生,并且专业主要也是倾向于学科的交叉性,因此考核的难度系数是很低的。在这门学科学习以后的后面的发展主要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在教育层面的分支。上面提到的四个专业可以说是北京大学最容易考上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了,但这只是和一些热门的哇学科来比较。实际上它们的分数线依然很高的,因此,大家按照兴趣爱好和专长来选择就可以了,祝愿大家考试顺利哦。
高考分数是一个分量极重的数字,它不但凝聚了一位莘莘学子十余年的苦读,背后更承载了一个家庭的热切期盼。分数公布之后,无数学子开始面临学校与专业的选择,院校尚有着清晰的定位,而满满的一页的专业指南则令许多人陷入迷茫。专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生,但它常常又不是人生的全部,关于这一点,梁从诫的专业人生三部曲,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父母之命,建筑之言梁从诫这个名字说起来熟悉中带着一丝陌生感,这几乎是名人之后的普遍困扰。父亲梁思成是近代建筑学领域的巨擘,母亲则是大名鼎鼎的才女林徽因,双亲皆是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图|林徽因与梁思成梁从诫因为名人之后的光环而受到瞩目,然而于他本人来说,这样的光环恰恰是他最不喜欢的,任何心怀抱负的人,都不会希望自己活在他人的标签之下。偏偏这样的困扰自他出生时便已注定,不仅如此,他的专业之路也被早早地安排下来。图|林徽因与幼年梁从诫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都是建筑领域达人,梁从诫出生后,被寄予了“子承父业”的期望。取名时,“诫”之一字源于北宋建筑家李诫,“从”之一字,则蕴含了父母浓浓的期望。以取名为契机,梁思成与林徽因就为梁从诫打上了“建筑学”的专业标签。如果梁从诫有志于此,不得不说父母将是他最好的老师,一身所学倾囊相授,然而随着成长,他慢慢发现自己似乎并不喜欢这样的安排。图|林徽因教导梁从诫1950年,梁从诫到了参加高考的年纪,成绩虽然优异,却因2分之差无缘清华建筑系。成绩公布后,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与林徽因尽皆默然,借此机会,梁从诫鼓起勇气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喜欢的是历史。图|1950年梁从诫一番开诚布公之后,梁从诫正面自己的兴趣所在,他的选择得到了尊重,于此结束了自己长达18年的“建筑学生涯”。练剑未就,习史无功得到了父母支持后,梁从诫开启了在北大就读历史学专业的人生新篇章。不难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大好青年,在最好的年纪,探索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人生之美好莫过于此。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梁从诫潜心攻读世界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很快又担任了云南大学的历史系教师,专业之路有条不紊地行进着,事业一片光明。但是,人生往往最怕“但是”二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梁从诫开始对“历史专家”这样的敬称愧疚无比。图|大学时期梁从诫专家是对某一领域的至高评价,梁从诫志在历史,为什么又开始自我否定呢?原来,1962年他被调回北京后不久,正当于而立之年大展一番拳脚时,赶上了特殊时期,不得不放下自己手上的研究。在之后的十数年间,梁从诫的历史专业之路停滞不前,甚至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因此他自认担不起“专家”二字。可以说,从他奔向历史,到专业搁浅,真正的“历史学生涯”只有12年。花甲之年,再发光热脱离了父母的建筑学安排,自己选择的历史学又搁置不前,这样的人生困境放在一些人身上可能就此萎靡不振,但梁从诫并没有因此停下自己的专业之路。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大环境下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此时的梁从诫已是花甲之年,但他却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经济发展潮流下的环保危机。图|梁从诫与“自然之友”“环保”这个词放在我们今天是老生常谈,但在那个追求的发展的年代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梁从诫发现问题所在后,马上全身心投入其中,1993年,他手里攥着从亲戚那里借来的300元钱,跑上跑下,创办了“自然之友”,呼吁人们对环保引起重视。图|梁从诫最初的时候,“自然之友”一切从简,夫妇两人在家办公,靠退休金维持开销,后来越来越多具备环保意识的有志之士加入进来,他们的第一次“会议”连个像样的举办场地都没有,最终在户外举行。然而凭借着梁从诫愈老弥坚的精神,愣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将这项事业做了起来。图|“自然之友”户外会议在梁从诫的呼吁下,更多的人意识到了环保问题的重要性,而梁老先生自己也身体力行,不但在衣食住行方面厉行节俭,还走南赴北多次往云南、宁夏多地进行环境考察。在“自然之友”的影响下,云南的金丝猴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的保护等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方案引起世人的关注。图|梁从诫2010年梁从诫老先生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环保财富”至今惠泽众生,可以说他于花甲之年选择的“环保生涯”,才是专业之路上最浓厚的一笔。小结:专业选择与人生成就从梁老先生的人生中,我们看到了专业选择对人生的影响:重要,但并非一蹴而就。放在今天,我们在选择就读专业时,也应综合分数、兴趣等现实条件,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但也不用对选择过于恐惧,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态即可,因为人生是那么的漫长,专业,是一生的命题。
这些冷清985名校,你敢考么?青史考研|版主985高校,基本上都是入选了双一流高校,顶着两项光环。但是并不是所有985高校都是那么招人待见。在诸多火爆名校之外,还有几所比较冷清的985历史学高校。这几所名校虽然人气不高,但是各个都很傲娇。冷清原因不在于大家不想考,而是不敢考。以下我们盘点一下2019年历史学考研大调查中得票率最低的985历史学高校。重庆大学得票:3票说到重庆大学,还是历史学考研的新人。在2016年获得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后,在2018年如愿招生。不过,重庆大学虽然是985高校,但是文科不是强项,故在第一年招生的时候,采取了比较稳妥的统考。按理说,一年级生应该会比较低调。但是,重庆大学却一鸣惊人。在2018年历史学考研中,招生计划6人,推免5人,就只剩下了1个名额。这个推免比例与招生人数直奔北大、清华了。针对这种情况,想要报考它的学生应该都会望而却步吧?今年重庆大学招生计划7人,但是推免情况与去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折,仅接受了推免生1人。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重庆大学的考研难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但,根据我们的投票来看,今年重庆大学仅仅有4票,说明非常冷清。看来,去年的情况已经让有意愿的考生都知难而退了。不过,老实说,重庆大学今年历史学考研难度肯定大大低于去年,去年是“新股”,出来即“涨停”,今年是一路飘绿,报考的话,机会很大。湖南大学得票:6票湖南大学是一所比较纠结的学校。一方面,作为一所985高校,却沦为了与新疆大学等几所211高校并列“双一流B类高校”,这让湖南大学的学生叫苦不迭。另一方面,湖南大学的文科实力还是很强的,岳麓书院的名声也不是盖的。在这种“拧巴”的情况下,湖南大学历史学招生显示出“名校”与“冷清”的双向特征。所谓名校,就是其推免比例比多数985高校要高出非常多,异常傲娇。但是同时,湖南大学的考研情况就不是那么火爆了。这次得票为6票。当然,其考研冷清与它异常高的推免比例有关。在2018年、2019年里,湖南大学招收的80%以上的历史学学生都是推免生,往往考试生仅仅就只剩下了2、3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死伤肯定惨重。所以这种冷清就反映出考生对于湖南大学的态度了。清华大学得票:4票清华大学是老熟人了,基本上隔一段时间,版主就会把它拿出来“吐槽”一番。如果关注青史考研帮比较久的同学应该有这种印象:清华大学是一所“宇宙”最傲娇的学校。它不像重庆大学是新贵,不像湖南大学拧巴,它就是一个贵族,对于“劳苦考研学子”是“看不起”的。说不招生就不招,就算写了名额也不招,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于,复试线画到无一人上线。“冷清”又怎样,我是寒冬一朵梅花,高冷、洁爱。爱我的人,觉得我高攀不起。不爱我的人,对我也是抬头仰视。以上就是简单盘点了一些投票中得票数最少的985高校。这几所985高校,看起来都是“冷清”,但实际上都有各自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一上来就吓死人,让人望而却步。有的是“拧巴”,学校“沦落”又偏爱推免。有的就是孤芳自傲,要求贼高,达不到要求,不招生也不要你。所以说,这些高校不是真正的“冷清”,无人问津,而是我们高攀不起的“达官显贵”。这些“达官显贵”,你敢攀么?
能够有一个好的学历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的重要,在我们高考之后,拿到成绩的一瞬间就能欢喜有人愁。我们要知道,高考成绩并不是直接决定了我们人生以后的发展方向。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还要更加的努力才是。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同学们来说,能够选择一所好的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名牌大学,对于我们来说是工作上的一个跳板,如果你是名校毕业的话,那么在你未来找工作的日子里,也就更加的轻松和容易了。当然,除了学校之外,他也有非常重要很多学校虽然不是十分的出名,但是学校里有个别的专业还是很优秀的。同样的不是名校里面的所有专业都十分的抢手,选择专业跟自己的兴趣也有关系,所以,即便是名牌大学,也有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之分。北京大学是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很多人都想要进入这个学校学习,我国历史上面很多名人也是出自这所名校。但是这座学校里面有一个专业只有一个学生,而且这个专业还曾经被取消过,这个专业就是古生物专业。在当时很多学校都有设立这个专业,但是后来因为培养难度大而且就业前景也不是十分好所以就取消了这个专业。在1998年的时候,北大的考古专业也曾经取消了这门课程,直到2008年的时候才重新的设立。我们都知道这个专业和历史考古有关系,在当时的年代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还没有那么的重视,而是将重心放在了经济的发展上面,所以才会导致这个专业没有就业前景,国家也没有对这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这个专业当时在国外属于贵族们才会涉及的一个领域,会有人将考古研究作为一种爱好,但是如果真的成为一种职业,那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如今我国的经济平稳发展,对于地质勘测或者历史研究就十分的重要,2005年张博然就是这门专业的“开山弟子”。他曾经是山东的理科状元,对生物十分的感兴趣,在2008年的古生物学重新开设,于是他就去转修了这个专业。虽然直到现在,这门专业也都只有1位学生,但是北大的刘建波老师曾经说过,这门专业本来就不需要太多的人,但是它必须要保留,因为这和普通的社会学科不一样。正是因为和社会学科不同,所以就要求报考这门专业的人要对此有着非常大的兴趣和钻研能力,虽然说这个专业的就业市场并不大,但是每一位学生都是宝藏。曾经专修这门课程的张博然收到了来自伯克利大学的录取通知,而薛逸凡也许毕业之后考取了美国的计算机生物学硕士,并且还多次获得了助学金。我们可以看到,如今这个专业当中的学生每一个都非常的优秀,在没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变得非常的抢手了,虽然学生少,但是从里面走出来的嗾使真正的人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燕园学子的回忆,听听他们和基础学科“历史”之间的故事!王安然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毕业于北京101中学我与北大历史系结缘于高二的史学夏令营。短短几天的时间,我听到了很多教授的课程,感受到了历史学系的温度,还结交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同学。表面上看上去非常严肃非常专心于学术的老师们,其实也有着非常可爱风趣的一面。我认为学历史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信念。对于历史学,我认为历史的魅力正在于其厚重与博大精深,在于对史实的了解,探寻历史事件的真相,也在于理论的架构,从中寻找历史车轮的行进方向。而历史又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的学科,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现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历史依旧不可或缺。史学人要学会鉴古知今,要回头看一看来时的路,并且从过往的脚印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这是史学人的使命和信念。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历史文选、世界史通论、欧洲史、中国古代史等课程都让我受益匪浅,北大历史系就像是一座未知的宝库,在这里随时会遇到不一样的惊喜,随时会有未知的收获。在这里的每一天都非常充实、非常快乐、非常饱满。“欢迎大家加入北大历史系!我们在燕园等你!”何天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2017级本科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在专业选择方面,我进入历史系后有几种选择: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古典语文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划分并没有那么细致,更多的是了解和打基础。我选择世界史主要还是因为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兴趣。无论是选择世界史还是中国史,都需要选择相对应的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稳固良好的史学基础。而到了大三,开始学年论文的写作时就需要体现出自己的兴趣偏好,这往往与研究生选择导师相关。外国语言和外国历史是在英语之外再学一门语言和相对应的国家的历史,较之中国史、世界史这种传统的项目来说压力会更大。如果对经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中学古典班,如果对古希腊罗马史感兴趣可以考虑西学古典班,如果对两河流域、古埃及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亚非古典班。另外,我还修了双学位。回顾在北大三年来的学习经历,我觉得有三个特点:通识教育、循序渐进和种类丰富。就通识教育来说,大家需要学习一些其他院系的课程。北大所要塑造的是一个完整的“人”,或者说是具有丰富视野及知识面的未来领袖,而非仅仅教会我们一技之长。黄鸿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2013级本科生2017年本科毕业后留系工作两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要学好历史学必须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也需要有毅力和韧劲。历史学对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阅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逻辑能力,还有“几分史料说几分话”的严谨态度。历史学系四年的本科培养不仅是对学科的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尽管如今我已不再进行史学研究,但本科阶段的学术品质和能力培养却深入骨髓。对于毕业前景的问题,多数同学在本科毕业后会选择在本系、其他院系或高校、出国留学进行深造。从就业角度而言,本科生的就业路径主要有公务员、教育、媒体、自主创业等;研究生的就业路径大概分为高校或研究单位、考公务员、中学教师、媒体这四个方向。此外,近些年来就业方向逐渐多元化,也有不少同学进入银行、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工作。作为历史学系的毕业生,我要感谢历史系四年的本科培养,让我从一个青葱的少年走向成熟,也从一个史学小白走向入门。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加感受到历史学系的深度和温度,学术氛围和人文关怀。“我祝愿每一位怀有史学梦的学子能够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习,领略史学的斑斓和精彩。最后祝大家好运,高考成功!”翟浩帆历史学系历史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毕业于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踩着史学营的尾巴来到燕园,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在历史学专业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很多人都对历史学很熟悉,因为历史学研究的是我们的过去,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的过去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你可能看过百家讲坛、阅读过或严肃或活泼的历史著作、和同好们畅谈过时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历史学专业往往被很多人误解。比如,历史学并不等于考古学,历史学也根本不是死记硬背,更不是简简单单地掌握史实。我在选择历史学习之前,对它也没有深入了解,只是凭着一腔对历史故事的热爱。所以,我才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历史学,希望你因为热爱和了解才选择这个学科,选择历史学最强的北大。史学既有科学的意识,又像艺术一样美妙动人。历史的长河沟通了过去和未来,浩如烟海的史籍里,不仅安放着个体的灵魂,蕴藏着民族的气质,更凝聚着千年来人们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特有看法。史学提供一种特有训练,我们能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中领会到一种学术的境界,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积累一种贯通古今的智慧,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下面,我想谈谈我眼中的大学历史学习。历史学没有标准答案,而是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不同的答案。历史学追求的不是绝对正确,而是多样化的理解。我们掌握的不仅仅是基础史实,不是某人与某时在某地干了某事,而是不断史实之下的动因、影响,区分何为事实、何为价值;在不同视角、方法、立场下,力求对这一史实有更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历史学没有所谓的捷径,依靠的是扎扎实实的阅读和写作。历史学系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要求是很高的。以朱孝远教授为例,他希望学生们最好养成每天写3千字的习惯,一个月写9万字,一年写108万字,4年写432万字——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要钻研学问,必须勤奋刻苦。希望你是因为了解和热爱才选择这个学科,学历史需要理想,需要热爱,需要坐得冷板凳的精神。如果你真的热爱它,那么在燕园你会有无限的宝藏与欢乐。在北大历史学系你会遇见风格各异的名师,无论你对古代史醉心已久,还是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有兴趣,抑或是对世界史了解颇多,这里都有最全面、最卓越的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跳出教科书的说教,亲身体会自己找史料、找问题,并解决这一问题的趣味。探索、思考、发现——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着迷的过程。阎步克老师曾给所有的学习历史的学生这样的寄语: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长征上,不能只有眺望远方的人,更要有回首过往,在灯火阑珊处挖掘经验、警示和教训的人。而我们北大历史人就是这样一群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在这里等着你的加入。”来源: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辑|童祎璐 郇冰皓 陈绚 张谦 审校 | 王紫薇 戎子艺 美编|李馥先
小时候的我们总觉得高考是最难的一场考试,考完后就能够彻底解放,迈向人生新征程。然而大学中却依旧流传着“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这类句子,让毕业生们在专业的选择上纠结不已。诚然,学校的选择很重要,但适合自己的专业更是大学生涯的重中之重,如果你选择了一些格外冷门的专业,很可能就能体会到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的大学体验。比如在我国的殿堂级高等学府北京大学中,就有着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冷门专业——古生物专业。这个专业设立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中,它保持了一个惊人的纪录:全中国唯一一个每年只有一名学生的专业。其实北大的古生物专业在元培学院建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后来因故取消,直到2008年又重新设立了起来。在创立的第一年古生物专业就只收了一名学生,他是2005年的山东理科状元张博然,本来读的是生科,古生物专业建立后就转了进来,从此过上了十多个老师教授辅导他一个人的“幸福生活”。此后这个专业每年都只收一个新生,这个新生一个人就是一个年级,每天上下课都没有同学陪伴,这种孤独是很难想象的,不过也正是古生物学需要沉下心做研究的体现。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很孤独,但同时这个专业所有的师资力量也都凝聚到了唯一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自然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由于人数极少,古生物专业即使是在北大内部也不是人人都知道,更别提校外人士了。直到2014年6月16日,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个人的毕业照”,随后走红网络,这个6年仅6人的神秘专业才被大众所关注。在这张毕业照里,薛逸凡身着北大学士服望着镜头,而照片的顶部赫然写着“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说是“合影”,但薛逸凡形单影只的画面还是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甚至有人表示“这连课都没法逃了”。薛逸凡自己则表示:“我就是特别想学这个专业,我来元培学院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古生物。”她在报考时特意查了资料,发现全国只有被打的本科有这个专业,所以坚定地来到了北大。她也直言当一个专业只有一个人时,很多事情就格外不方便,但这些麻烦都比不上她对于古生物的喜爱。其实古生物专业本来就不需要太多的人,因为它并非社会学科,更多学生在专业上的选择会偏向于就业面宽的专业,例如金融经济方面的学科。关于这一点,古生物学的第二位学生刘乐认为选这个学科的人肯定都是基于热爱,因为“选择了这个专业的话,成就不是用金钱去衡量的”。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只是古生物,大学里还有殡葬、遥感科学与技术等等更加冷门的专业,但只要是兴趣所在,能够潜下心认真钻研,也一定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开创特别的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