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由于出生条件家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有些人一出生就已经在罗马了。但这只是少部分人,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从而到达罗马,实现梦想,而通往罗马最好的途径就是读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不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然后获取文凭实现自我价值。而对很多人来说,能读个二本大学,拿个本科文凭已经很满足了。但是有些人却不断地深造,本科,研究生,读博,一步步地前进。所以对于一个博士生而言,毕业后找个好工作绝对是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当有些人没有工作,或者有些人工作不稳定的时候,面临被选,被淘汰的时候。有些人却面临工作出现了两难选择。这不,近日,有位北大博士生面临毕业,面临工作,出现了两难选择,于是特意在职场论坛上发了个帖子,求教网友。网友纷纷感叹:不会吧?那么网友为何发出如此感叹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北大博士帖子得内容。该网友说自己是北方人,北大经济博士博士,家里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没有任何背景。因为自己的学历还是不错,收到了2份offer,其中一个就是留在北京,在某所985大学当老师,经济学是该学校的强势专业。这个大学给出的待遇是每年20万的收入,包括课题奖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收入。另外一份工作是去南方福建省份的定向选调生,前二年是当地的科技副县长,2年后级别还算是不错,转正为正式的副处级。该北大博士生还称,自己一直都在学校读书,对于这2个工作机会,犹豫再三,还是不知道怎么选择,怕自己选择错了,对自己的未来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才发帖求教网友。此帖一出,热心的网友就给这位北大博士生出谋划策,提出建议。有些网友支持该名北大博士生留在北京,进入985大学当老师。原因是离家近,可以常回家看看父母;又有寒暑假,假期跟家人孩子旅到处旅游;至于年薪20万对于一个生活在北京的北大博士生而言确实有点低,但是自己可以去企业当顾问,有事没事去讲讲学什么的,收入绝对不低。这些网友还劝告该名博士生,没有背景不要搞政治。也有部分网友建议选择第二份工作,到福建省走仕途之路。但是前提是看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尤其是跟别人打交道喝酒的能力。但也有网友想不明白。感叹:不会吧?是啊,网友觉得作为你个北大博士生连自己想选择哪一份工作都搞不清楚,想搞学术就当教师,想搞整治就选第二天路。更有网友觉得,作为一名北大博士生应该要用“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为国家多做贡献,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未来的生活。毕竟名校培养的是国家的精英人才,这些人应该是行业乃至国家的顶尖人物,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不能如此眼光短浅。的确,北大博士向网友询问如何选择工作的问题,确实让人大跌眼境,一个堂堂北大博士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含金量确实有点低。期待更多的名校生能肩负起国家重任,实现自己的深社会价值。
博士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高大上的存在,或许我们都没有想过自己是否会有读博这个选项?但是如果你一旦考研成功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时,那么在你即将毕业时,你一定会就是否读博考虑颇多。在每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必定有一大部分学生在想考博这个问题,但是总是会遇到很多的现实问题。为什么很多硕士研究生抱怨考博很难呢?不是很简单吗?相信大多数大学生都一定通说过:博士是宽进严出,也就是说想读博很容易,但是想毕业却非常的难,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很自然的认为读博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对于已经是硕士研究生的我们最清楚的是,想读博没有那么的简单。尽管现在大多数高校都是申请—考核制,只要满足一定的基本条件时,我们便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似乎听起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似乎也更加的公平了,但是当你看到这些基本条件时你一定会感叹没有当初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一般来说,如果你想报考985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那么最核心的条件便是你在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即你的论文发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论文绝对不是我们硕士研究生为了评选奖学金而发表的那些没有含金量的论文,因为对于申请读博的学生一般都需要你发表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这些期刊的论文,这才有机会,同时各大高校要求申请读博的学生必须发表两篇这样的论文。但是这样的论文不是那么容易的,甚至对于普通高校的硕士导师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作为硕士研究生的我们更是难上加难,一方面是这些期刊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都是固定的、有限的,大多数都已经被那些专业领域内的专家所占用了,另一方面,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在写论文方面水平真的优先,即使认真写了也不一定能够在这些期刊发表。此外,对于博士导师来说,他们每年手中的名额非常的有限,所以你会发现一些很优秀的学生很早便和博士导师你取得了联系,基本已经确定,所以当你拿着自己读研期间申请某高校的博士时或许博士导师已经没有名额了。所以,建议所有的有读博想法的硕士研究生一定要早做打算,一方面是争取在硕士毕业的时候发表几篇比较有价值的论文,这是基础;另一方面,积极的和自己理想的博士导师取得联系,关注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为自己以后的攻读博士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博士真的没有大家所说的那样很容易的便被录取了,每所高校都有自己严格的门槛,不仅仅是在论文方面,同时还包括你的专业背景、英语水平以及本硕出身,这都是考核学生的条件,因此不要主观的一位博士很容易。
来源:考博圈 作者:洲洲本人普通二本,硕士北京211、985高校,本硕皆为英语专业,跨考北大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现已成功上岸。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仍旧充满了不真实感。回想自己从读研时期爱上学术,到备受挫折远走他国,再到重返故土奋力一搏。期间的各种心酸不易,真的不足为外人道也。无心插柳柳成荫,最终机缘巧合地被北大中文系最知名的教授之一录取,深感自己幸运,也深叹功不唐捐。故而将我的考博经历和心路历程与还未上岸的学弟学妹们分享,愿各位能从中获取一二经验,早日圆梦。我是在读研期间接触到了现在从事的研究方向,那时便深深为之吸引,立下了深造的宏愿。因本人英语系出身,当时学院老师都鼓励我出国念书。谁知道在成功陶瓷,写完研究计划,得到老师的offer之后,我没能申请到奖学金。因家境普通,实在无法在经济上支持我完成学业,于是我只好放弃。参加了学校某项目远赴欧洲一年。期间学术梦想始终无法泯灭,于是毅然回国考博。北大中文系是我的夙愿,我现在的导师曾是我不敢企及的梦想。因此虽然心之所向,但是仍旧不敢冲动,考虑到诸多现实因素,还是稳妥的报考了我硕士学校的中文系,选择的专业是文艺学。因为之前便有雅思成绩,研究计划也是早已写好的,便抱着试试的心态,报考了北大中文系。从去年九月至疫情前,我除了去旁听北大报考导师的课(每周3小时),便一直在复习文艺学。此时我已经算是半工半读,一边需要一定的收入保障生计,同时也抓紧时间复习,找导师。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我面见了报考的两所院校的老师,老师不会许诺什么(尤其是文科),只是说欢迎报考,鼓励好好复习。因为博士生考试没有参考书,我找到了自己报考的老师录取的博士,询问了一下他们当时看过的书,又买到了历年真题的回忆版(北大没有),以供参考。在这样知己知彼之后,我便安下心来全力投入复习。复习基本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专业课基础书目,尤其针对跨专业的我而言,硕士入学的参考书都需要重新阅读一遍,拎出该领域的研究架构和历史脉络。这一阶段大概需要一个月即可完成。在了解基础知识和学科架构之后,深入重点,反复阅读几本书(具体书目可以咨询心仪导师的博士生当年的备考书目),并且有条理有逻辑地做笔记。这一阶段相当于二轮复习,要深入,反复研读,做笔记是重中之重!博士考试不在知识点本身,而在于你的思辨、批驳和表达能力。所以二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知识点的串联,逻辑框架的搭建,更重要的是对大的理论和问题的整合性思考。这一阶段过后,是输出环节。博士生考试是表达能力的考核,需要谨记书面写作能力是考核一个博士的重要标准。因此一定要多写,多练,把思考化作笔尖的文章。试着自己给自己提问,并且让自己限时作答。这是一个查漏补缺的过程,一方面,它能让你在输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比如有些知识点记忆不深,有时逻辑不够清晰,理解不够到位等;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训练,帮助你练就清晰连贯的语言表达。因为不管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表达,都将是博士生入学考核的关键。而如果是申请制的录取制度,研究计划和论文发表则是重中之重。因为我是转专业考试,所以本身没有并没有该领域的研究作品。此前在外语系成绩平平,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幸而今年北大的初试是以研究计划为考核标准,不参考背景,所以非常公平。研究计划的写作虽然大概只有三四字,但实则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和独立思考。个人总结下来,研究计划的写作核心问题就在于发现一个好问题,即一个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老师在这个阶段考察的是你发现问题的能力,而问题的发现一定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拓展。这就使得文献阅读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大概确立研究对象之后,要快速检索相关文献,迅速筛查做出判断。再根据不同研究视角分类打包,按重要性标记阅读等等,都是做文献综述必不可少的技能。阅读之后记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最终以此形成自己的问题,设定自己的研究步骤。针对我的学科和报考导师而言,一个好的问题意识便是研究计划致胜的关键。而研究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阐述你的问题,并且详述该研究的意义和合理性,以此说服导师你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因为疫情原因,今年的种种为考试所做准备都没能如我所愿的派上用场。但是深感功不唐捐,不管是比较文学还是文艺学,学习的方法、能力,以及学科本身便是相通的,这使得我在面临北大的面试机会时,能迅速重拾之前读过的书,写过的东西,快速掌握比较文学的学科架构和历史发展,最终成功被北大录取!记得面试结束的时候,在场的诸位老师为我是英语系出身而研究了中国问题而吃惊,更没曾想我的哲学(文艺学)知识了解如此详实。因此印证了硕士导师曾说的,博士需要的是独立研究和学习的能力,这才是导师的首要考量,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离成功便很近了!最后仍旧想给未上岸的准博士们说,其实无论如何备考,如何报考,愿大家坚持心中所爱,勇敢追梦。在我看来,对学术最真挚的爱,对报考专业的执念,对报考导师的认同和钦慕,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你要相信,只要不断走在进步的路上,最好的、最对的一切,都会来到你身边。祝各位都得偿所愿。事事皆尽力,则好运常相伴!
图片来源:网络来源:考博之路第一次考博的时候,他不管是总成绩还是单科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可奇怪的是,学校并没有录取他。但他并没有因此就直接被打击掉了,而是继续努力,在第二年的时候,继续考北京大学的博士。谁知,命运再一次没有眷顾到他的身上,他的成绩排名和上一年的情况还是一样的,结果是仍然不被录取。王青松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政系。在当时80年代的社会这算是一份过于耀眼的荣誉了,后来本科毕业的王青松又选择攻读研究生,1983年他获得了法律学的硕士学位。那一年他24岁,在此之前,他还在河南信阳担任着机要干部的职责,在学校里的他,才华横溢,在别人看来,王青松是终日西装革履,成熟稳重。他身上有种忧郁成熟的气质,太过于隐藏自己的感情,更倾向于平静与自然的王青松可能从心底里已经有些厌倦了俗世的热闹。虽然当时的王青松可能已经厌倦了热闹,但却并没有放弃对功名前途的追求。从国政转法律这个决定就是王青松在仔细考量自己的未来职业后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因为法律系比较好留校找到工作,所以王青松才选择考研转法律。王青松多次报考博士,虽然其成绩每次都名列前茅,但还是没有被录取,加上自己对养生已经没有了继续研究的兴趣。那时候的他,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对生活的目标,自己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就在旁人为其生活而感到羡慕时,王青松却做出了令所有人都为之不理解的决定—隐居山水,不问世事。社会的浮躁气息,环境的日益污染,都愈发增加了王青松想要逃离的感觉,想要远离这喧嚣的街道,去追求内心的宁静。于是他与妻子一起搬到了北京和河北交界处的偏远山区里,在那里,有田地,有足以安身的房子,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了其他的干扰,正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王青松在2000年离开北大,承包了2500亩荒山,从此就开始自力更生、与世隔绝的生活。王青松在地里种上了高粱、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同时也种上了桃树、杏树、梨树等果树,同时还养山羊、养鸡鸭等动物。他们刷牙、洗衣服都不用牙刷和洗衣粉,都是用纯天然的草木灰、皂荚等替代,用的筷子也是秸秆制的一次性筷子。生活简朴简单,真正做到了自给自足,纯天然的生活方式。王青松的这些行为举动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难以理解的。一个高材生居然荒废了11年的时间去追求原始生活的宁静,放弃了一生中最好的奋斗时间,也等于间接放弃了国家社会对他的培养成果。要知道有多少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北大研究生,这11年的资源闲置成为了王青松被人诟病的原因。这个世界是喧嚣的,每个人在这喧嚣的世界都有着自己的判断,是跟随人群,过着一板一眼的生活,还是选择跟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和创造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让自己的一生充满着其他的色彩和不一样的壮阔,但想法每个人都有,真正去做的,却少之又少。王青松夫妇就做到了常人敢想却不敢付之行动的事,并且始终坚持了下来。他们不惜耗费大量的钱财去了荒山老林,过着古代般简陋的生活,放弃了大好的前程,这在其他人看来,是疯狂的,是不能够被理解的,但是这其中的艰辛和快乐只有亲自去尝试过的人才有发言权,他们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他们内心的真正追求。人生选择,谁都难分谁对谁错,但从社会角度,王青松的选择确实辜负了国家的栽培,不过选择这种东西,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毕竟人活一世,都少不了外界眼光和争议,选择不论对错,但求无悔。
近期,翟天临学术门事件,把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相关高校也推上了风口浪尖。北京大学作为我国最顶尖的高校,该校的博士也并非是仅凭“9年义务教育”就能轻易取得的。能够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的人,可谓是人才中的人才。那有人可能要问了,这些人才毕业后都去哪了呢?根据北京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8年北京大学(本部,不含医学部)共有博士毕业生1241人,升学就业率为99.19%,未就业人数为10人。博士毕业生中就业人数占70.59%,升学人数占28.61%。在升学的28.61%博士毕业生中,选择出国(境)留学的有134人占比10.8%。出国(境)留学的博士生中,首选的留学国家是美国,占出国(境)留学总人数的48.51%,其次是德国、英国、新加坡,占比分别是10.45%、6.72%、5.22%。在签约就业的博士毕业生中,最受北京大学博士生青睐的是高等教育单位,也就是大学老师,占就业博士生总数的33.56%。其次是国企和公务员,占比分别是15.1%和13.59%。按照我国的政策,高校老师、科研单位、医院等均属于事业单位范畴,如果单独统计国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那么选择这三项的博士毕业生占总签约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了83.56%,这个比例还是蛮大的。在签约就业博士毕业生中,选择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人数仅占15.94%。虽然在报告中没有公布录取博士生最多的企业,但根据北京大学毕业生签约重点企事业单位统计结果估计,录用人数最多的应该也是华为、腾讯等公司。除了签约就业外,灵活就业的博士生也占到了博士生总数的22.56%,但其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博士生却只有1人。在未就业的10名博士毕业生中,有5人拟继续深造,还有5人则是归入了待就业或无就业意愿选项。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北京大学博士生也能就不了业吗?
引言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家傍流水多桃花。——[ 唐 ] 武元衡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非常饿向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李白的"昔日狂秦事可嗟,直驱鸡犬入桃花"等等,当然最有名的还要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向人们描述了他心里所想象出来的桃源世界,美好而又幸福。所以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文人雅士都对这样幸福美好的田园生活非常的向往,也非常羡慕那些能够归隐田园的人们,但是那终归只是想象,很少有人真的能够把世俗与自己真的彻底分开。就好比如北大老师王青松,在他接连两次考博失败以后,他终于放弃了,并且选择和自己的妻子一起"真正"隐居山林,这一住就是二十年,在很多人眼里王青松真的是一个学霸级别的人物。高中毕业的王青松在刚开始的时候是在当地的政府机关上班,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记住很多复杂的数据和电话号码,但就是这个锻炼出来了了他过目不忘的本领。并且在他后来当老师的时候,他也教导学生说:"只有在时间正确的时候记性才会最好、最快"。之后高考恢复,王青松就凭借自己这个本事顺利的考上了北大,在学校里因为他出色的记忆力在很多的学生中也显得非常的特别,老师们也非常喜欢他,让他担任了班级里面的干部,成为了自己的左右手,同样在学生里面他也一直是他们争相超越的对象。除此之外,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每天上课的时候他都会把自己的西装穿戴的非常的整齐。就算他刚回到宿舍脱下衣服,只要有人喊他出去,他就又会立刻把衣服又重新穿好。之后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他果断地选择了留在学校去当一名老师,因为对养生感兴趣,所以他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养生班"。也正是因为这个爱好,他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个叫张梅的女孩,就是他以后的妻子。但是在之后他的人生遇到了挫折,他参加了两次北大的博士生考试,虽然成绩都是第一名,但是学校一直都拒绝收他,具体原因他也不清楚是为什么。也正是因为这个让他感觉非常的失望,他开始厌烦这个社会。两次的失败使得王青松不再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对象,这让他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落差,因此他开始思索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也在努力工作之后一直评不上讲师感觉非常的失望,所以他们两个在商量之后,选择去山里过隐居的生活。在1994年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边工作边耕种,常年奔波的他们显得非常的疲惫,所以一直到2000年,他们借了一些朋友的钱再加上自己的钱一共有差不多二十万,买下了两千五百亩的地,使用权为五十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的农耕生活步入了正轨。山里的生活非常的枯燥,没有网、没有电,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干活。洗衣服也用的最原始的皂角,非常难洗干净,所以他们的衣服一直都看起来有点脏。因为得太大他们两个干不完,所以他们就雇佣了十几个小伙子帮他们干。每天他们的生活都过得非常的充实,并且很快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在这里王青松栽种了很多的水果树,还养了很多的小动物,种植了很多的粮食。但是这些都需要很多的钱来长久的支撑他们,他们没钱之后,王青松才想着去回到社会生活,"桃花源梦"终于醒了。在2011年的时候,王青松终于开始思考自己儿子的未来,他想要回到社会上去。毕竟现在的时代发展的非常的快,很多别的孩子都紧跟时代的潮流见识到了很多新奇的东西,但是自己的儿子却连山都没有出过。虽然这里的胜过非常的惬意自得,并且他和张梅也可以教他很多的知识,但是他们不能抹杀掉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王青松开始为自己的孩子去着想,他觉得他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非常的不公平。所以他决定卖掉自己所培育的蔬菜,赚足够的钱带着孩子出山。结语可能很多人在长时间脱离社会之后都会感觉非常的迷茫,难以适应,但是王青松非常的淡定,现在他也靠自己之前在山里面的养殖技术和培育蔬菜知识去努力赚钱,希望他们一家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好。参考文献:《桃源行送友》《桃花源记》
在古代,因为自身和外界的原因,有很多人会选择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去过不同的生活,现今,随着社会压力的变大也有很多人向往山林生活。而有一个北大高材生,两次考博获得高分却无故被拒,归隐山林20年,如今他怎么样了?天资聪颖,考入北大这位北大高材生名叫王青松,因为家庭原因,在高中毕业后,他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主要负责记录数据和号码,在不断工作中,他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也为他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1977年高考恢复后,王青松参加了第一届高考,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大学习,在大学的学习中,他优秀的记忆能力让他小有名气,后来,他还在班级中担任职务,帮助老师处理问题。优秀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在空闲时间,王青松会努力学习,在接到消息后,他会立即穿上衣服去处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决定继续深造,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着,之后,他成功考上研究生,在硕士学业结束后,他选择留校成为一名老师,正式开始自己的教书道路。在北大教书中,他对学生非常负责,每节课都会认真地备课。学生也非常喜欢他的课程,而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他想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展了一门新型课程。而早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对养生这个领域感兴趣了,加之学生喜欢,他就创办了养生课。而在养生班上,他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这个人名叫张梅,和他志同道合,还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很快,两人决定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两次考博无故被拒,归隐山林20年就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王青松却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在取得硕士学位后,他想要继续深造,为了能考上博士,他努力学习,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后来他无故被拒绝了,在第二次考博中,他再次遭遇这样的事情。面对这样的结果,王青松和妻子决定归隐山林,离开城市,一开始,他们在城市附近的村庄中买下一个院子,然后又买了土地,在下班后,他们就可以享受乡下的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在城市生活中他们压力非常大,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各种人情世故压着他们喘不过来气,此外,他们买下的院子旁边厕所味道非常大,这样的居住环境并不是王青松夫妇想要的。在经过反复的考虑后,两人选择来到龙潭沟生活,这里方圆几十公里都没有人居住,还有很多没有人开垦的荒地,在以前这里曾有人居住,但是在发生自然灾害后,人们都搬走了。之后他们选择租下这里,租期为50年。而为了能租下这里,他们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还向亲朋好友借钱。来到这里后,王青松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他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面对面积巨大的荒地,他每天都会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开垦,而在劳动过程中,他享受到了生活,也收获了成果。归隐山林的20年间,他从来没有下过山,甚至他的孩子都是自己亲自接生的,在这里,他和自然充分接触,找到那久违的感觉。在他居住在山林的那段时间中,他的朋友也曾去找他,在朋友来到后,他会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出去,并带朋友亲身进行体验。北大高材生,老师,在王青松身上有很多的标签,这些标签见证着他的成长,也见证着他的改变,从城市的喧闹中来到一个自然的山林中,这样巨大的转变让他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会让他更加幸福。在平日里,王青松喜欢用皂角和木草灰洗脸,而这些材料全部来源于自然。他不会使用其他合成的用品,在他的身上可以闻到专属于大自然的味道。大地、蓝天、田地,小溪,这样的生活场景令我们向往,而王青松就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过着这样亲近自然,远离吵闹,让很多人向往的生活,而他的选择,也是很多人想要做而不敢做的。选择下山 重启事业在这样的生活持续20年后,王青松和妻子决定回到现实生活中,而这个决定和他们的孩子有很大的关系。有一次朋友来到他们居住的地方,然后带来了一个相机,面对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孩子非常开心,而孩子眼中羡慕的目光也让他们感受到难过,为了给孩子更好地教育,他们决定离开这个地方。在离开归隐的山林后,他们开始从事有机农业的事业,之后,他们买下林子,开垦土地,种植有机蔬菜。每一步都要亲自动手,在他们的努力经营下,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今,有很多人知道了他的名字,想要去了解采访他,而在见面之前,这些人都要在他的院子里做一些农活,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运动,这样的劳作可以让他们从城市融入到农村中,也可以让他们有更多共同的话题。从北大高材生到归隐山林20年再到回归社会,王青松的人生道路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同时也是一波三折的。对于他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多的争议,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许不被人理解,但是能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过本来就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人生在世,穿衣戴帽,各有所好,王青松喜欢热爱自然,来到自然中,他不一样的举动让常人难以理解,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而面对挫折,我们应该勇敢前进,虽然改变不了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转变自己的心态,去过让自己更加舒服的生活。
现在虽然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博士生的人数依旧十分稀少。如果一个人能够读到博士那么基本上在工作方面基本上拥有了选择权,任何公司单位都会抢着要的。而一位北大的博士却说出了自己的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位博士毕业于北大,家里是北方的普通家庭。最近他收到了两份offer。一份是去北京某个985院校去当老师,而且他所学的专业也是该学校的强势专业,加上学校也有一些科研上的经费和课题研究支持,基本年薪在刚入职的前几年就能够达到二十多万。而第二份则是南方某省的选调生,入职初期先担任科技的副县长工作两年就转为副处级干部。而因为这位博士之前一直在学校闷头读书搞科研,所以面对这两份诱人的简历他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其实让笔者来说,第一份offer还是比较适合他的因为能入985院校的机会十分难得,而且工作的氛围也与之前在博士时学习的氛围相差不多,是一个边挣钱边搞学术的好去处。虽然年薪和一些专业的研究生的年薪相差不多,但是学校的好处除了年薪比较丰厚外还有许多假期以及逢年过节的待遇也是非常好的。而第二份offer则需要情商很高的能力才可以的,竟要需要和许多人打交道需要强大的人际沟通能力。而且家里背景普通,情商方面锻炼的比较少所以说一般人想要做好这份工作还是很难的。其实选择什么工作看工资和待遇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还是要看自己的兴趣方向是哪里。如果这位博士依旧想要进行学术研究那么高校老师便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想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报答社会,那么选调生则是一条光辉大道,一切还都要遵循自己心里的意愿。大家对于这件事怎么看呢?让你选你会选择哪个工作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一下您的看法。
长期以来,高校圈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意思指是硕士“严进宽出”,考上硕士的难度比较难,但硕士毕业比较容易,而博士却比较容易考,但并不容易毕业,尤其是很多名校的博士,想要顺利毕业至少需要4年5年。然而也不知从何时起,“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话开始流传道普通人的耳中,而很多普通人不理解,博士作为我国教育制度中的“最高”学历,考上博士很容易,是真的吗?为什么现在的博士依旧不多?实际上,随着博士“申请-审核”制度的逐步普及,对于普通大学的硕士生,想要考博的难度也在越来越大。简单的来说,原先考博只要符合基本条件,通过考试和复试基本上就可以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普通大学的硕士生同样也可以考名校的博士,例如几年前北大博士的招生条件只要2篇核心期刊,而且第二作者也可以。然而,从“申请-审核”制度开始,博士已经没有那么好考了,“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话也开始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申请-审核”制度难在哪?对于普通大学的硕士来说,博士的报名条件越来越高了,例如原来的博士报考条件中并没有英语水平的要求,对考生本科、硕士的学校层次、专业排名等“出身”要求不算太高,但“申请-审核”制中,部分高校明确的要求只有211高校或者国家重点专业或者一流建设大学的一流学科才能报考,也很多学校尽管没有明确规定,但或多或少决定了博士申请的成功率,而最重要的一点,“申请-审核”制中的竞争成了硕士生导师资源的竞争,本硕“出身优良”的硕士往往更具优势,第一学历也越发重要,因为第一学历往往决定了学术积淀。“申请-审核”制的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掘学术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却没有学术能力的“废材”,然而,其公平性问题却屡遭争议,学校的导师拥有更多的招生权利,“近亲繁殖”、“暗箱操作”等问题依旧无法规避。毕不了业的博士!实际上,很多没有实力的人即使通过“特殊”手段考上博士,在读博期间依旧是会“原形毕露”,因为读博的压力并不是一般的大,很多学校每年都有8年还没有毕业被清退的博士,学术之路太难走,清华、中科大、浙大时常都有博士因为学业压力而“想不开”。博士的毕业得压力来自于哪?就举个论文的例子,博士毕业最低的条件是至少发表两篇核心或者SCI,国内的核心期刊就那么多,博士越来越多,发核心越来越难,因为论文太多有的期刊见刊周期长达2年,耗不起!考研不读博,很亏!该读博吗?该!对于很多人来说,博士毕业的待遇确实很诱人,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生活补贴、包配偶工作等等,是硕士毕业生无可比拟的,而硕士毕业不考博就很亏了,以上这些基本上享受不到。而博士一毕业,房有了,甚至单身的配偶也可能会有!
前言自翟天临事件刷屏以来,一直习惯性地略过,因为对于娱乐圈的事情,实在提不起自己关注的兴趣,免得影响自己的心境。直到作为教育人,职业性地反思科大博士自杀现象中的教育问题时,自然将两个博士事件联系起来,有了下面的感悟。一翟天临怎么也没想到,2019年春晚小品《“儿子”来了》中的打假人成了被打假的对象,以另类的方式圆了他猪年的“愿望”上了热搜。也有人在事件爆发以后说翟是一个好演员,不能一棒子打死。不论翟天临是什么样的演员,也不管怎样洗白,不说还被挖出更多的黑历史,就凭论文抄袭,永远是无法抹去的污点,加上明知自己的斤两却如此膨胀,被喷只能是自作自受。在吃瓜群众像打了鸡血似的喷向翟天临个人的时候,我却想到的是,不论翟到底是怎样的水平,他是怎样上的北影研究生,又是怎样被北大博士录取的?他的论文又是怎样被通过的?有人给翟算了一本账,仅2018年十几个电视剧的拍摄、参加那么多综艺节日,他是怎么修满学分的?像翟天临这样的假博士、假硕士还有多少?我们的高等学府,吸收所谓的名人来学校读博读硕装点门面,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有多少所谓的名人乃至官员,没弄一个硕士以上的学历都不好意思拿出来炫耀。试问作为每一个“正义”的我们,有这样简单给自己捞取资本的机会,我们会放弃吗?只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二刘春杨,中科大博士,1月31日神秘失踪,15天后在一水库找到遗体。到目前为止,刘春杨的死亡原因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说法,只是父母从日常交流中猜想到是博士论文没有通过,需要延期毕业,他难以承受压力而作出了不应该的选择。也许人们不禁想问,比起生命,一个博士学历算得了什么,我们的大学生究竟是怎么了?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大,怎么能成为放弃生命的理由?但是谁又能真正理解一个寒门子弟能读到中科大博士的不易,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到活在社会底层人的艰辛,谁又能真正走进一个一直被高压充斥的内心?而且在2018年一年,有浙江大学侯京京等多名博士、硕士先后选择了自杀,就在刚刚还看到一名研究生已联系8天的消息。刘春杨在临走前没留下只言片语,但侯京京在遗言中写道,“可能我只是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所以再也不想多做停留了。不想再假装,也不愿再撒谎,只想做我自己而已,是真的难。所以单纯就是有那么点累了,所以就算了。走啦各位,勿念。此生缘尽,只愿没有来生”,也许能说明点什么。当这样的极端事件不只是个案的时候,怎么能不让我们反思,这仅仅是他们自己个人的问题?这是不是应该引起全社会深思?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的人才培养制度。现如今,考研、考博队伍一年比一年庞大,难道是现在我们的孩子们喜爱读书了?我想,社会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的就业压力才是真正的原因。其次应该反思的是高校的教育。近年来,硕士、博士自杀事件越来越多,虽然道听途说过不少关于导师压榨、刁难学生的情况,没有实事证据不敢乱说,但至少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现在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最后也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每一位家长。每当一个极端事件发生时,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都可以说一句不应该,但谁又能反思,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将孩子置身于一个危险的境地。我们日常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孩子,读书才是你唯一的出路,考上了好大学,家长才有面子,不论孩子能不能承受,一直拖着孩子跑起了学习马拉松。所以,虽然这样极端的悲剧事件仍是少数,但每当看到,除了痛心,还是让人不得不拷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三对比两个“博士事件”,一个由于是当红小生,上个北大像玩似的,一个贫民子弟,倾全家之力好不容易读到了博士,却为了不能准时毕业而走上不归路,毁了整个家庭。两个事件都很极端,但两个事件都只是个人的原因吗?国家的政策是一样的,是谁给翟开了方便之门?是什么让一位博士选择放弃生命?我们的高校的教育观,对高校招生录取和办学的监管,是不是都更应该被?昨天,看到了北大关于翟天临事件的调查说明,如此的轻描淡写、避重就轻,连人民网、教育部都看不下去了,是不是更能说明问题?在翟天临事件爆发后,北电教授谢飞写了一篇长文,不知道谢飞对翟天临的“爱护”是不是合适,从个人情感来说,对自己的学生有些偏袒也可以理解。但我所看到的谢的文章中,更多的是阐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观点,未必没有道理。只是又有谁能给众多的贫寒子弟发发声?后记就在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的孩子研究生成绩出来了,从2月14日说要出分,看着孩子一直就坐在电脑前一遍遍输入自己信息的身影,孩子的整夜无眠,突然感觉自己好残忍。当真正知道分数的时候,我内心却出奇的平静,于是我告诉孩子,从分数上看你已经相当努力了,不论以后结果会怎样,读研只是人生众多选择中的一种,你的精彩人生才刚刚开始。到今天你已无悔,父母一直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