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决定考研+择校阶段决定考研是在大二下学期期末成绩公布之后,我计算了我两年以来的加权平均分并分析了历年保研情况,结果是:位于保研资格的临界点。当时我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大三继续努力刷GPA争取获得本校保研资格,第二种选择是破釜沉舟选择考研。然而,受到高考失败的影响,我对自己参加大型考试依然心存芥蒂,仍然寄希望于保送研究生。事情的转折点是8月,我认识了一位朋友——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硕士研究生。我们一起在跃进厅玩耍,在未名湖散步,在邱德拔游泳,我感受了“别人家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校园环境,心中压抑了很久的名校情结终于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我最终决定大三这一年,在学校课程上少投入时间,逐渐往准备考研上倾斜精力。考研择校是个困难而精细的过程,在班主任的帮助下,我们搜集了各院校招生人数+报录比+复试差额比例等等信息,并结合我的学习情况,最终把目标院校的范围缩小到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经济学硕。在选定目标院校之后,我们又统计了汇丰商学院近三年来进入复试学长学姐各科成绩的中位数,然后结合我的学习情况,制定出了各科切实可行的目标,大致分布:70-80-130-115。每一科的成绩都不算高,可加起来的总分已经达到395分,而汇丰经济学近三年的分数线最高只有380分,已经是可以轻松过线的分数了。02备考初期这段时间是大三,我的专业课比较少,且开始较早,因此心情轻松愉快,每天乐呵乐呵地看书刷题。我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高考低于班级平均分,大学六级首考524分。但是在海文我遇见了非常喜欢的英语老师,每次上课我都非常积极地抢在第一排。大致三个月左右的课程之后,我惊奇地发现,翻开阅读真题,每一个单词我都认识,每一个长句我都能读懂了。除了老师的帮助,自己的努力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这九个月我背完了《分级词汇》、完成了94-17年英语一所有真题阅读部分的长难句翻译。暑假之前,我的英语已经比较有底气了,拿18年的真题试水,完型8/10,阅读34/40。汇丰的专业课只考宏微观经济学,这些课程我本科都认真学过且成绩不错。微观我的复习流程基本是:看2-3章教材并做笔记+做怡课工作室编写的《范里安题库》。由于之前微观基础比较好,微观复习起来还比较轻松,怡课的书编得也很好,但其中有部分需要用到一些较难的数学知识。宏观经济学我首先复习的是张延(北大经院老师)的《宏观经济学》。我的数学考得很差,这篇文章里我会一边讲自己的复习状态,一边总结教训,希望学弟学妹们引以为戒。这段时间,我每天学英语学专业课学得乐呵乐呵的,数学上花的时间就比较少。每周听丁勇老师的课程,听课感觉自己都能听懂,节奏也比较合适。但由于没有及时刷题跟进,很多知识也是听完就忘,直到暑假开始,数学的复习情况还是千疮百孔。这里想提醒学弟学妹们,一定不能用听课代替刷题!数学这门课只有刷了题才算“复习过”。03暑假阶段数学:由于备考初期花的时间太少,当我试图开始做《题型篇》时,实在感到很痛苦。只好一边听集训营的课程,一边复习和整理笔记,勉勉强强整理完高数线代概率的笔记和考点,至此数学的基础阶段才算结束。英语:这段时间英语的复习也比较佛系了,每天中午睡觉之前翻一翻《分级词汇》,然后用excel表格整理自己的不熟悉的单词,每天花一个小时左右做两篇黄皮书(冲刺篇)阅读精读。政治:这段时间的政治备考压力并不大,主要跟海文神龙考研的老师的进度认真听课。政治的知识点也并不复杂,往往当场就能消化吸收。专业课:老师帮我联系到汇丰初试分数第一的学长。学长从八月份开始线上讲解专业课,由于之前专业课复习得比较扎实,听课感觉也还不错。除此之外,学长还向我传授了很多专业课的备考经验并无偿分享给我很多有用的资料和笔记,帮我减少了很多信息不对称以及节省了大量搜集资料的时间。04迷茫阶段大体而言,我整个的备考阶段都比较平和轻松,但是9-10月的时候状态突然出现了问题。简言之,我身边的小伙伴儿大多数都保研了。一夜之间,之前一起讨论数学题的小伙伴开始一起讨论旅行计划了。而我,快没书读了。当时正值考研报名阶段,我暗戳戳对比了一下我自己的水平和保研到汇丰同学的水平,我觉得,我真的,快没书读了。那段时间我的心情很低落很自责,觉得自己大学四年过得很失败,成绩不好+没有实习+没有竞赛+没有科研。而身边的同学们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让我仰望的大神。甚至一度我有想过,放弃考汇丰转考本校;也有一天晚上我走进了一家公司的宣讲会填了简历。这两个月我的复习效率很低,但很感谢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很感谢爸爸花了很长时间陪我讨论“考不上汇丰怎么办”,得出的结论是“考研失败人生也不会很惨”。最终,我提交了研招网的表格,之前浪费的时间,错过的机会,我要通过考研一点点找回来。05冲刺阶段数学:这段时间我的数学备考状况依然比较狼狈,海文考研组织的几次全真模拟测试我的分数也不够理想,在跟老师分析了试卷之后,我心态平和下来并降低了对自己的期望值,每天做一年真题,做错的部分对照集训营时的笔记查漏补缺,尽可能地弥补自己知识点上的漏洞。政治:这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背主观题了,根据朋友的建议,我没有选择太多的资料。主要以海文发的资料为主。最后的考试结果是(客观题38+主观题33)。英语:第一次全真模考之后,我的大作文竟然只得了9分,大小作文加一起也只有13分。短暂的崩溃之后,我决定每周利用老师上课前的20分钟和中午休息时间请他修改作文,每周四老师告诉我课程安排,然后我赶在上课之前堵住他帮我改作文。印象最深的是11月末的一天,我凌晨四点半起床去大兴,赶到上课地点了天还没有亮,周围一片漆黑空无一人。其实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很辛苦很努力,只想把作文写好英语考80分。终于在北京的极旱区我的作文拿到了23分,总分也拿到84分,今年同专业考生英语最高分是85分,整个北大英语一的最高分是88分。专业课:由于数学的仓促狼狈+英语作文的迷茫+政治主观题的压力,冲刺阶段我的专业课复习时间也被不断压缩。很感谢学长,帮我整理了一些经典的习题并录制了讲解视频。后期我主要跟随视频的进度,刷题+推导模型+翻课本,之前计划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并没有看过。除此之外,我完成了大部分光华、CCER的微观真题。06复试我的初试排名是13名,计划招生人数是16人,应该是毫无悬念可以进入复试了。短暂的庆祝之后,我开始了有一场辛苦的备考。老师帮我联系了学姐,学姐认真讲解了当年准备复试的过程,以及介绍了汇丰的面试流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打造一个完整的故事线”。我从本科阶段的校园经历以及科研经历出发,不短寻找与未来学术研究方向的契合点,最终在面试中,向考官展示了强烈的学术热情和扎实的学科基础。从1:2的复试差额比例中存活下来,实在非常幸运。最后一些想说的话:(关于目标和动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去的地方,可能每个人的motivation不太一样,有人为了家国情怀学术理想;也有人想在金融界做出一些成绩,有一份体面的薪水;或许也有人只是在某一个时刻,遇见了一个想成为的人。这些motivation或熠熠闪光或简单朴实,不过一旦开始,都希望我们能恪守初心,砥砺前行。两年前同样通过考研进入北京大学的男朋友总拿“考研是一件不太难的事情”来鼓励我,备考过程中我也经历了难言的焦灼与压力,不过日子在踏实和勤奋中一天天流淌,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
考研金融专业有多热门,竞争有多大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了吧,但是不是随随便便报个金融学,未来就可以找一份好工作的。如果要报金融学,这几点你一定要知道!一、不要轻信难度排名考研专业难度排名、学校难度排名都是一搜一大把,很多考生在最初也许就会用这些排名作为报考指导。其实每个学校的难度是有自己不同特征的。清华经管,其难度在于对数学的要求,初试要数一。清华五道口,其难度则在于总分。北大四院的难度则在于专业课。复旦经院的初试分数高得吓人,管院分数虽低但全英面试会让你觉得掉了一层皮。所以与其纠结于各校考研难度的排名,不如深化理解学校的培育方向能否与本人对将来的规划相契合。二、学校名气越大越好在金融这一行,学校的要素有时以至大于才能的要素。一方面金融硕士与本科不同,在学习中除了学问更重要的是理念——授课内容各个学校都相差不多,但是名校的优秀教员资源可以带来更新的资讯和更前沿的理念信息。另一方面,金融行业十分考究圈子文化,一所大学或在某个地域呈主导,或在某个范畴占优势,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假如本人实力足够,那么就瞄准北清复交上财央财等能够辐射全国的名校;假如保险起见,就以就业目的地所在省市的“985”或“211”为目的范围。三、高校就业侧重点不同由于本身定位及历史缘由,不同的高校所对应的就业途径各有不同。以北大四院和清华二院为例:倾心于学术,那么CCER是首选;想到外资工作,光华或清华经管会更有优势;五道口则在国企、一行三会上面校友实力雄厚,固然在投行、商行、基金上也有很强的人脉汇丰则在深圳如鱼得水。再如课程设置上,北大经院着重于经济理论的剖析、经济模型的研讨,而光华则更注重商业研讨;道口偏宏观偏政策,经管偏微观偏应用等,不一而足。四、择校择专业眼界放宽开设金融、经济专业的硕士绝非仅仅是经济或管理学院。例如,北京大学的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里面也有独具特征的金融信息专业,招不够的时候靠从北大四大经济学院调剂。很多理工科大学的金融学开展也势头很猛,例如北航的金融工程依托北航强大的工科实力,近几年在不动声色中开展得十分良好。还有一些科研院所的经济金融实力也属于少为人知的世外高人,如中科院研讨生院、社科院研讨生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讨所等,以及一些不太知名学校的特征专业,例如北京工商大学固然学校并不出众,但其期货方向的实力则是傲视群雄。择校择专业的时候眼界一定要宽,由于在很多名校,经济学硕士(除却思想史等比拟冷门的研讨方向)与金融学硕士的就业程度是差不多的,有时分去挤金融的阳关道,还不如挑个同校的经济学专业。五、校友是第一手资源由于中国的金融行业是在20多年中以迸发式开展所构成的,再加上中国自古十分考究同窗、同乡友情。在一个校友圈子内,他们会互相协助、资源共享,也会积极地提携后生,所以校友资源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两三年的课本所学。以至在某种水平上能够以为,考金融硕士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其校友资源。假如想在市场而非事业单位就业,无论你愿不愿意,和校友的交际是生长的必修课,由于你的实习以至将来的工作靠的就是他们。曾有专题报道提到,中国的投资界逐步构成了以北大、清华、人大、上交、复旦、五道口、央财、上财、西财、厦大、武大、北工商等为轴心的几大投资界圈子。六、金融读研≠高薪金融真正能拿到传说中高薪的大都是国际投行或咨询公司,但是大券商的主要招聘对象是清北复交的硕士,而且大券商还十分看重本科背景,所以仅仅是名牌学校的硕士还不一定够。银行、保险、信托等也是主要的就业方向,不过相对投行其薪水要低一些:也有不少金融硕士选择一行三会的公务员,这个岗位相对以上要更稳妥但薪水更低。所以,总体金融专业的硕士薪水要高一些,但一方面没想象中的那么高,另一方面收入总与付出成正比,千万别梦想拿个名校的硕士就手到钱来。
全球网中文频道11月8日北京讯(刘涛 赵亚宣)今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暨校外导师聘任仪式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六楼东旭学术报告厅举办。王海燕、姜琳杰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硕士校外优秀导师。获国际商务硕士优秀导师介绍:一、姜琳杰奇点资本董事长,自2016年11月任国际商务硕士校外导师以来,给予了学生全方面的悉心指导,同时给学生提供奖学金,对学生在人生道理、行业知识、就业实习等方面予以耐心的教导。姜琳杰老师给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设立:“奇点资本奖学金”和“姜琳杰奖助学金”,并与获奖学生聚餐交流创业和工作经验以及询问学生需要的帮助。并给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学生成立了交流分享群,发布行业研究报告并解答同学们在就业方面的疑惑。2019年2月23日上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 “理解投资”专题讲座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校外导师、奇点资本董事长姜琳杰与其投资团队部分负责人、Micheal Page资深猎头顾问团队部分负责人、学院部分师生等参与讲座。讲座伊始,姜琳杰董事长致辞欢迎到场的各位嘉宾与师生。随后,奇点资本投资团队负责人张兆钺、奇点资本明星投资经理袁宇琛和Micheal Page资深猎头顾问团队依次发表主题演讲。张兆钺经理以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现状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业务及特点,同时也指出同学们不能仅局限于对本专业的学习,还要结合实务广泛涉猎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这也是一个优秀的投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 随后,袁宇琛经理介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情况,并重点解读了科创板的最新政策,她表示未来科创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Micheal Page团队资深顾问则从HR的角度,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简历的书写要点、注意事项与面试技巧等。讲座最后,姜琳杰董事长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分析了不同金融机构的种类、主要业务范畴以及从业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鼓励同学们尽快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定位,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平时多在各类实习实践中了解市场,培养自身的各项能力。姜琳杰老师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行“理解投资”专题讲座2018.4-2018.7,国经系大四学生韩甜甜在姜老师的公司实习3个月,她说:非常感谢姜总提供的宝贵实习机会。我于2018年4月至6月末在奇点资本投资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习。实习期间在姜老师和公司其他前辈的指导下,深度参与了许多工作,包括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深入研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研究以及道路交通规划研究,不仅学习到做投资研究的方法,加深对不同行业的认识,而且对私募行业有了全局性的认识。姜总在百忙之中会抽时间和我聊天,关注我的需求,向我传授很多人生经验。总之在奇点资本的实习非常愉快,收获满满!2019.3-2019.8,2018级国际商务硕士冯艳艳在姜老师的公司实习5个月,说:姜导师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仅在生活实践中给予我们学生帮助,在精神新信念后面也给予我们积极向上的引导。和姜导师的第一次交集是在校外导师见面会之后,他组织国际商务专业的同学简单的聚个餐,方便师生交流。在餐桌上他和我们随和的聊起了梦想和现实的话题,在是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等问题上给我们很多启发。第二次交集便是在奇点资本投资部实习了,实习期从2019年的3月8号持续到2019年的8月12号,因为有姜导师的关系,在奇点这5个多月的实习期间颇受照顾,参与的工作也比较深入,很好的锻炼了工作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此期间,姜导师百忙之中仍不忘提醒我们“不要总是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他帮我们从业界的角度大致梳理了金融市场的岗位需求,帮助我们精准地找到自己适合做什么岗位,向我们提出了应该培养自己什么技能等等非常切实的建议。姜导师在择业方面的的确确帮助了学生很多,非常感谢姜导师给予的实践和信念上的支持。2019.3-2019.7,2018级国际商务硕士陈丽丽在姜老师的公司实习3个多月,每周3天。她说:在校外导师会上第一次见到姜琳杰导师时,姜老师气质儒雅,平易近人,并且与同学们分享了投资行业的相关内容。后来姜老师了解到同学们对股权投资行业的兴趣,还组织了一次奇点资本投资经理分享会。分享会上,各位投资经理从宏观微观层面介绍了股权投资行业的概况,让我和同学们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会后姜老师又主动和同学们做了更深入交流,当得知我与另两个同学想实习锻炼的想法后,姜老师主动提出可以提供实习的机会。因此我也有幸进入到奇点资本学习,姜老师不仅为我们每位实习的同学安排了投资经理来指导,还提出让人力经理来指点我们职业规划与面试技巧。因此在奇点资本的实习中,我不仅提升了投资研究的专业水平,还熟悉了求职面试的流程,并且对于未来的职业路径有了更多思考。姜老师给我带来的成长是我在校内所难以获得的,十分感谢姜老师,也感谢学院里设置了校外导师机制让我得到更全面的发展。2019.3-2019.9,2018级国际商务硕士侯宜芳在姜老师的公司实习6个月,她说:我与姜导师的交流可粗略的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次是姜导师邀请我和同学们一起用餐并进行简单的交流,第二次是姜导师为我们准备的一次座谈会,第三次是我到导师的公司实习。在第一次的交流中,导师询问我们的人生目标、职业规划,并就我们的回答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及感悟提供建议。第二次的座谈会上,导师给我们讲解了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理解,帮助我们加深行业认知。2019年3月5日至2019年8月30日,我在奇点资本的投资部实习,实习期间,姜导师和公司的所有人都对我非常的友好,使我度过了一段非常充实且快乐的实习时光。姜导师非常关心我们在公司里的情况,经常会抽空与我们交流,询问我们是否有需求、疑问或其他需要帮助的事项,同时就自己的人生感悟给予对我们未来就业、发展和人生的规划等方面的建议。导师不断鼓励我们与公司里的人多交流,向他们多提问、多学习,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我们的视野。导师对于我的疑问也总是会非常热心和耐心的给予解答。除此之外,公司的其他领导也会就他们擅长的方面给我们提供帮助,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会辅导我们面试的各种技巧,财务总监就我对工作上涉及的财务问题耐心指导等等,我在这次的实习中收获良多,进步很大。姜导师对我们的关心不仅局限于我一个人,导师希望跟班里同学们有更多的交流,为大家提供更多帮助,使得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走得更顺更远。而对于我来说,姜导师不仅是一位带给我很大帮助、教授我很多道理的人生导师,更是一位和蔼的长辈朋友。2016级国际商务硕士学生朴南松说:就业问题方便进行了沟通,从中学习到了如何进行企业后期投资。姜老师非常平易近人,在很多方面给出了很大的帮助。二、王海燕中国石油集团国际部副处长、法学博士、高级经济师,自2016年11月任国际商务硕士校外导师以来,在培养学生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2017年10月27日至10月29日,2016级国际商务硕士调研小组在王海燕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烟台、济南两地实地考察了山东企业: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杰瑞石油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山东绿地泉控股集团。通过三天两地的实地考察,同学们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发展,对企业的微观管理与宏观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方面,通过切身观察三家优秀企业员工的工作细节,员工的股权激励、职业晋升机制以及公司领导者的“企业家精神”,同学们深深体会到优秀企业的共同落脚点都在于“人”。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以员工利益为核心,以发展人才为导向,是公司抢夺决胜制高点的关键。另一方面,同学们也感受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企业迈向国际的每一步都深深印刻着时代印记。从“以市场换技术”的阵痛中被迫走向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道路,到现今在跨国投资、海外并购重组中频频亮相,不断向外输出“中国创造”的产品与技术,中国企业走得艰难但坚定。未来,在跨文化管理方面,国内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必将面临更多更加艰巨的挑战。王海燕老师带领国经商务硕士6位同学参观万华烟台工业园、杰瑞石油服务集团2017年11月24日王海燕老师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风险防范”为题来经济学院做学术讲座,首先,王海燕博士就“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做了分析。接下来重点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对能源合作的意义,同时他还辩证地指出能源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积极外交作用。最后,王海燕博士分析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投资环境风险。讲座过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师生与王海燕博士就可燃冰、核能、中国能源供给和需求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而且王海燕老师给他指导的学生数次转发招聘信息,并多次关心询问进展。王老师是一位优秀并且认真负责的好导师!王海燕老师在经济学院做题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和风险防范”的学术讲座2018年12月1日至2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部分学生在校外导师、中石油国际事业公司天然气部副总经理王海燕的带领下,前往上海市进行调研。调研期间,师生先后参访了两家与石油天然气业务有关的单位及一家供应链管理公司。1日上午,师生参访了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座谈会上,该中心负责人结合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相关特点,介绍了交易中心成立的背景、基本职能、交易机制与该中心在石油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中发挥的作用等。1日下午,师生到访上海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并与公司开发研究所和营销部的相关负责人座谈。2日上午,师生参访了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公司物流事业部负责人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史、主要业务、现有优势与发展方向等,并解答了师生关于公司盈利模式、行业竞争形势等相关问题,还带领师生参观了公司相关部门的办公场所,帮助师生深入了解了相关贸易代理、进口报关、物流运输等方面的情况。12月1日 王海燕与三名国际商务硕士 参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2016级国际商务硕士赵妍:王老师曾数次给我转发秋招信息,并多次关心询问进展,王老师是个认真尽责的好导师。2018级国际商务硕士黄叶:王海燕老师初见便给人一种亲近的温和感,似乎自然少了一种长辈的疏离,这使得我们和王老师交流起来更加从容自如一些。在专业领域,老师算得上是深耕多年了,对行业的感知与把握炉火纯青,但是却极为低调,这一点是在上海调研期间,我们聆听老师和相关领域的同仁交流时发现的,也愈发让我们深信:坚守特定领域并持之以恒发力才能有所建树!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乐意与我们分享他对于我们关注的职业发展问题,也时常为我们创造各种机会去加深感知,并没有带着很强的色彩表达自己的观念,这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位看似“饱经风霜”的前辈与涉世未深的后辈亦师亦友,恰到好处。上海的最后一个下午,调研结束后有的同学先行离开,老师在离开之前前往复旦的书店寻觅好书,正好我也想去便带上了我。触动颇深,在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学习真是很难得的事情,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老师深夜分享读书感悟。那天下午上海阴雨绵绵,我坐在那个书店看书直至晚上离开,也许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前些天张国宝主任离世,老师感慨前辈能与他之类的虾兵小将平和交流,我想作为校外导师,王老师不也是这样的吗?感谢系里给我们安排了校外导师,所有老师都辛勤帮助我们,我代表同学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就我而言,首先要感谢王老师!多谢您滋滋尽心!其次还要感谢其他热情帮助过我的姜老师、柳老师、马老师、穆老师等校外导师!谢谢您们!2018级国际商务硕士叶冬琦:非常感谢王海燕导师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给我们提供的这次上海调研机会,这也是我个人研究生阶段参加的第一次调研,短短两天受益匪浅。在调研期间,王导师带领我们先后参访了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沪东中华造船有限公司与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让我从产品交易、运输、物流等不同方面对石油天然气、供应链产业有了更深入和细致的了解,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积累了一段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第一次亲身登上运输液化石油天然气的万吨LNG运输船,实地参观了平时只能在电视中看到的邮轮驾驶室、船员卧室和动力车间等,让我对船员的海上生活有了切身实地的感受。石油天然气是国家的能源命脉之一,此次调研参访让我了解了我国在能源领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也令我对石油天然气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经系丰富多彩的调研活动。
1912年,严复就任国立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时创立经济学门(系),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学科的的诞生地(更早则可以追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商学科)。1985年,北大经济系领风气之先,创建经济学院,成为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后北京大学设立的第一个学院。2017届共计283人:本科153人,硕士110人,博士20人。男女比例1:1.2。一、本科生:153人——国内升学:45.1%,共69人。57人留校:40人留在本院,17人去北大其他院系等。7人清华大学,5人其他高校。——出国深造:37.3%。主要去北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协议就业:10.5%。——灵活就业:5.2%。——拟深造:1.3%。——未就业:0.7%二、硕士研究生:110人——国内升学:0.9%。共1人,留在本院。——出国深造:3.6%。——协议就业:93.6%。——灵活就业:1.8%。三 、博士:20人——国内升学:20%。共4人,留在北大2人,清华经管、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各1人。——出国深造:5%。——协议就业:65%。——灵活就业:10%。四、总结——本科生82.4%继续深造。本硕博国内升学主要留在北京大学。本硕博出国留学主要去美国、英国。——研究生主要选择就业。本硕博主要留在北京,共76人,占比57.6%;其次,上海17.4%,广东9.8%。本硕博主要去国企、三资企业、机关。本硕博主要从事金融业(占比70%)、公共管理。典型单位如下:
前一段时间,考研刚出成绩的时候,居高不下的复试分数令人咋舌。2018年极度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让很多人心生倦意,考取研究生深造成为大家集中选择的回炉重造的路。2019年考研人数大约在290万,录取率只有不到25%。 其实,除了经济下行的因素,在商科领域,应届生读研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趋势,本科生就业反倒成了少数。还记得去年,去各校做百校行活动,当针对本科生学院时,似乎大家都觉得“就业跟我还远着呢”,提问题也基本就是围绕着“我是考研好,还是出国好?”。回到考研的话题上,考研选择的“因”,会直接影响就业的“果”,如果大家能越早想清楚关键性的问题,在做选择的时候有的放矢,会使得你的就业和你所预期“偏离度不会太大”。作为一名曾经考过研的过来人,下面单纯以就业角度给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 为什么而考研?这是一个自己应该彻底想清楚的问题。因为这条路非常艰辛,“考研是一场考验意志和耐力的战争”,其实看似报名非常多,但真正坚持努力到最后的真不多。我本科院校是一所考研氛围很浓的学校,一路上看到无数人从开头的斗志满满,然而大部分最后都逐渐放弃。那些想着边找工作边随便考的,容易陷入纠结和彷徨,因为自己必然面临着好好复习与其他事项的抉择,如何排出你自己的优先级。1)重新选择的机会如前所述,如今大家普遍都会选择深造的行情下,考研会是你第二次重新选择的机会。号称“第二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说高考的志愿填报往往是“父母能力、见识、阅历的比拼”。而到了考研申报的时候,你已经不再是涉世未深的高中生,一切都是基于你自己的选择。你是想要重新选择城市,重新选择专业,想要有更好的学校平台和资源…如果答案是的,那么考研都是一条天然的绿色通道。像我本科的时候是在比较偏僻的地方上大学,当时考研的唯一目标就是“离开这个地方就是胜利了”,后来到了上海读书之后,世界观和看问题的角度都和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你是一个对现状非常不满意,但又需要一个平台给你外部支持和缓冲,那么果断考吧。2)就业的缓冲刚上大学时,辅导员都推荐我们去看《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然而,看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读不好大学。绝大多数人的大学生涯都是浑浑噩噩,仿佛眼睛一睁,然后一闭,尼玛四年竟然就过去了。毕竟不像过去的高三,有统一目标,有拿着鞭子在后面追赶着让你快跑的老师。大学太自由了,自由得你都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啥…所以,当大四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大多数人得状态都是懵逼的。所以很多人会通过读研“推迟就业”,做更好的准备再来进入职场。这也是为什么研究生在找工作的事还,普遍比本科生表现优秀得太多(无论是专业的扎实程度,但是考证、实习、找工作方面)。因为经历过了大四的“人心惶惶”,知道社会有多残酷,也知道自己没有了退路。3)做学术这个其实是读研最原本、最应该鼓励的一种初衷。很可惜,真正抱着这样的目标的人太少了。我当年也如此,宁愿写100篇有模版的报告,也不愿意写一篇有创新的论文。如果真是这种想法,真心的祝福你。2 考研是否唯一的路其实还是延续前面的,考研是一条路径,但不是唯一的路径,那么想清楚你是否必须走考研这条路。1)金融核心岗位的要求之前也写过“金融业为何对学历要求那么高”里有提到金融机构喜欢要研究生,主要包括:“金融行业是典型服务业,需要学历装点门面,确实研究生多了几年时间成成长等等”。但读书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道路,很难说读研几年和工作几年,哪个成长更大。尤其是你如果本科毕业就能进入不错的平台(金融、四大、咨询等),或者是实业头部的公司,那么也许直接就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做金融,工作之后,未来也还是有很多职业转化的路径。但是,想做职业转化是需要付出很多,如果想直接从金融行业就业,读研也许是“最轻松”的道路。2)考研VS出国不可否认,对于想要深造的这个角度,出国是更有保障的,因为你可以同时申请多所大学多个专业,从而选择给你offer最好的一家。但如果是从回国就业角度,可以很明确的说,出国留学大概率是不如国内比较好的学校的。即使是欧美世界排名最靠前的学校(排名远胜清北),回国就业也未必PK得过清北。海归劣势四大原因:实习+学制+校友+认可度实习:过去我们花了大量时间一直宣传和引导实习的重要性,现在已经无需赘述了。如今决定你是否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已经不再是你读的专业,而是你在这个行业的实践;国外的学制和地域问题,让海归同学们实习成为非常尴尬的问题;像我给我们的学员推荐各种实习,海归们永远只会哄抢远程的,面对线下的实习只能无奈说“没时间呀、回不了国、我课程好紧”…学制:毕业时间尴尬,通常导致错过暑期实习/校园招聘的时机,很多需要考核的实习/工作,担心“耽误你”而更不愿意招收你来实习。校友:国内的校友的数量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岗位都是内部推荐/代代相传,面试官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师兄师姐,而海归在校友数量上确实不占优势。认可度:知名的海外院校倒是不存在相关的问题,但是有在国外认可度很高,但在国内知名度很低的情况也非常普遍,毕竟HR也没那么多功夫具体去做相关的研究。如各种金融机构的target school名单早已被吐槽过无数次了。有空可以再专门写关于海归择校的文章,但是确实从就业角度而言,出国读研虽然你读书的时间也许短了,也躲过了痛苦的考研,但你在职业规划必须更早、更前,学习和实习各方面要付出成倍的努力。之前做过调查问卷:“你为什么选择出国?”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选择了“想接受更好的教育”或者“感受国际生活环境”,很少人选择“害怕考研”。但是我觉得也许残酷的考研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不确定性因素太大,而大多数人都是惧怕未知的结果的。认识你自己,选择更适合你自己的路吧。3 考研择校的核心要素前面做了些关于考研的心理建设铺垫,下面进入本文精华环节。也许看完这部分,想通一些问题,能大大提高你考上心仪学校的可能性。1)考研择校核心纲领我觉得很多同学考研的心态都不对。考研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考上”呀!所以,你择校,“必须”要在你有较大的把握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个人觉得,考研核心要义八个大字:“扬长避短,集中攻破”。综合考虑“题目难度”、“是否考数学”、“竞争激烈程度”、“是否对本科歧视”、“是否有畅通渠道接受该校信息”等等。像如果考金融和商科,很多需要考数学。从数一到数三,难度不一样。因数学为150分,又是最容易拉分的课程,人跟人差距非常大,如果你基础很渣,短期能提高多少是值得存疑的。所以,那就果断放弃需要数学的专业,并没什么可惜的。其中“竞争激烈程度”主要看这个专业的“考录比”,接反映出该专业的火爆程度。如果达到“数十比一”的考录比,你再优秀也凭什么说你自己能有很大概率考上?放弃这类考录比过高的,说实话,性价比太低。别尼玛说“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大不了来年“再战”,请问你的人生有多少个“一年”?考虑你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毅力。学习能力还是有很多方面的考证的,并不是单纯等于“日常成绩好”。前面说了,集中攻破,因为考研也就考那么有限的几科,善于“突击”的人是很有机会的。人贵自知,大部分人是没办法像自己的设想那样全年努力,人总有惰性。那么,考虑清楚你到底能咬牙坚持到什么程度,目标院校的报考难度选择上也必然会有所差别。虽然说考研相对公平,“是否歧视本科”还是能找得出蛛丝马迹的。比如说即使进入复试之后,老师很容易对本校同学或者说名校本科的人更宽容和青睐。尤其是复试的刷人比例太高的,慎选。另外,考虑你自己的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如果你已经考了好几次了,“N战”了,请现实一些,降低你的择校标准,以及说边工作边备考。毕竟,人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再说。人在生活条件都得不到很好满足的情况下,是很难全身心的好好复习的。2)对于就业而言,地域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前面也提到了,多数人都面临“重新选择”的情况。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所读的学校的地区对就业的影响是最大的。对于金融而言,已经不是北上深机会更多的问题,是很可能在你回老家之后发现你学的“屠龙之术”。在择校时,地理位置是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北京、上海的经济发达,人才集聚,发展机会相对也会更多。如今年春节照例兴起的“北上广深VS小县城”、“折叠中国”类似的讨论,最终结论就是真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实在太大。但是因区位优势的存在,大城市考研难度也会比同水平的其他地方学校更大。如果你打算以后在读研的城市生活,虽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但北上广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有利于眼界的开阔。而二三线城市在面临的挑战、压力少一些的同时,发展机会也会相对较少。如果你老家在这些地方,那么选当地最好的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何选择大城市呢?在金融方面,上海有9所211,北京有26所,深圳只有几个研究生院从就业机会来说,北京≥上海>深圳,但竞争激烈程度北京>上海>深圳。依次北京竞争最激烈,机会也最多;上海机会稍微少一点,但是竞争却小很多;而深圳机会少很多,但竞争也相对更小一些。而且也分行业,像卖方研究所和基金公司在上海非常密集,这也复旦和上财在证券研究领域出了最多校友的部分原因。所以,一定要考虑清楚未来想就业的城市。如果你未来想去南方工作,中山大学就是非常好的选择,甚至在当地就业,比北京上海更难考的学校更好。另外像武大、厦大这种区域位置不是特别好的学校,在广深也有大量的校友。Tips 1:如果想就业好,尽可能选择在大城市的学校(地理位置好的学校就业非常强势,如“上财VS浙大”,你会怎么选?)Tips 2:地理位置不好的院校竞争会大大降低(逆向思维,如果为了上名校,可以考虑南开、武大、厦大等)3)学校有多重要好的学校的影响不用多说,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氛围、身边的同学的素质,对后续人的能力养成影响非常大。毕业的学校某种意义上会跟你一辈子,优秀的校友资源,是可伴你成长的资源。清北学生对国家领导人、世界级名人到学校分享习以为常,而偏远地区的学校偶尔有个三四线明星来唱首歌都觉得受宠若惊…所以首选名气大的学校,985、211的清单里的优先。比如说北邮这种计算机专业排名非常高,像复旦、人大这种以文科见长的学校,计算机并不算是他们的优势学科。但是复旦计算机的就业并不会比同城交大的计算机就业弱多少,去顶级公司的大有人在,毕竟这是大家对“复交”强大的学校品牌的认可。选择学校,远远比专业更重要。Tips 3:尽可能选择综合排名更高的学校(你觉得专业很重要,但是不好意思,“名校渣专业”照样秒杀你“渣校强专业”)4)如何选择专业首先,专业重要么?某种程度上是重要的。但如果和学校比呢,不好意思,如果学校和专业加起来是100分,那么学校大概占到80分,专业也占到20分。很多同学想不通这个问题,经常会纠结“我一定要考金融”似乎不读金融,未来就跟金融无缘,或者自己考上了金融就多有优势似的。不好意思,这些都是你自己“虚妄的遐想”。像我之前招实习生,面过不少,最后我招了个实习生,后来才发现她是学“经济史”的。当时印象反正就觉得是上财的,毕竟看一份简历在开头学历背景那专业的几个字停留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更多的时间,眼神会停留在实习经历、项目经历上,毕竟你写简历这里的篇幅也会更长。很多同学咨询出国方面的,说“我只想读金融”,“XX项目拿的是管理学学位”。其实是没搞懂逻辑,谁说干金融一定学金融?上次我写那篇关于高考的文章“想做金融应该学什么专业”,业内从业人员好多都在下面留言说:反正最不应该学的就是金融学。这当然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但很明确的告诉大家,如果是从就业角度,只要是经管类的专业,基本就没多大差别。更能定性你的就业的,是你对行业的认知,实习的铺垫,具体技能的掌握。你说这些都需要对金融行业认识,具体的技能啥的,需要在课堂上学呀,不好意思,都是靠自学。很不幸,我国的商科教育目前实在太理论化了,导致离实践有鸿沟,学金融的人一样也得出来去实习,自学大量的实务知识。金融本就是个非常适合跨界的专业。很多理工科的人想转行,也不一定要考经管,上你最有把握的专业,剩下的知识通过自学和实习去补就行。具体金融行业内,跨界转行的比比皆是。之前我在一家PE的时候,环顾办公室,正儿八经学金融的还真一个没有。有我这种纯法律出身的,有学物理和计算机的,有本硕学土木工程的,大家都是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自己通过自学和实习实现的转行。甚至说我还有学中文、学历史、学政治做金融的朋友,干这行真的学啥的都有。其次,学硕VS专硕,重要吗?因为我是学法律出身,大家非常鄙视“法本法硕”,都崇尚法学硕士。后来若干年之后,发现法硕大把工作找得比学硕好的大把。这真的跟专业无关了,跟“人”有关。大家对某些专业的痴迷也让我很费解,报考学校和专业非常扎堆。历来学法律的,大家基本上全部都报民商法、经济法,这几个专业比其他专业考录比高非常多。而我硕士学校考录比最低的是法制史专业,但又是我们学校最好的专业,考录比只有一比一点多。有个师兄是法制史毕业的,进入某股份制银行总行之后火箭速度晋升,人家没有因为学法制史就跟金融无缘。Tips 4:为了考上名校,大可选择相对冷门/好考的学院or专业,先考上了再说(随便举个例子,网上看过拉勾网创始人许单单的经历和介绍,他多次提到北大校友平台给他带来了多大的帮助,他是北京化工读的本科,考的是北大的印度语言与文学专业)Tips 5:如果本专业学得不好,大可选择考法硕、管理类联考的专业,这些跨专业考研利器(很简单的例子,清北法硕当然不如光华、经管、五道口牛,但是不好意思,就是比非清北的强;而且去了清北的平台,你有大把的时间和方法去如何击败清北强专业的同学,比如说来我们这儿上课,哈哈)4 总结这篇文章,前面是唠叨话,后面是真心话。大家如果一定想要考虑改变命运,并不是说一定要一蹴而就。很多时候你执着的东西,在若干年你走上职场之后发现,根本不值一提。有的时候,要成功,必须学会舍弃,舍弃那些不重要的,抓住主要的矛盾。考研,最首要的,还是要考上。我见过太多拼了命要考光华、五道口好几年而蹉跎岁月的同学。如果就招那么几个人,还有无数人竞争,从概率学角度上看都那么低,还考来干啥呢?我在很多场合里都讲过,人生不是排名赛,而是淘汰赛。你所认识那些当初初中、高中成绩比你好的人,很多人到现混得都不如你。你唯一需要做的是:不断“存活”下来,不要被淘汰。比如说先考上个982/211,你自然有充足的时间从其他维度(认知、实习、证书等)去击败那些你原先所遥不可望的清北复交的人。——————————附:金融就业选择学校参考之前提到本科想做金融,如何填志愿的文章,对学校做了一些简单的展开,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些调整补充。总之考研的话,建议大家大胆考名校,至少比起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实相对而言考研的竞争已经小了不少了,当然综合考虑自己的实力。因为是从就业角度而言的阐述,所以按照我上面说的择校考量因素,地理位置的分数占比会很高,另外学校的综合排名次之,最后才是专业水平,以及说仅代表个人意见,可能不够科学,仅供参考。绝对优势的四大名校——清北复交新中国当之无愧的四大名校,你可以经常听到“清北复交”四个字打包出现,通常代表了国内最顶尖的院校、最顶级企业的录用要求、北京上海的强势地理位置以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生源。某种意义上,甚至说海外最顶级的名校(排名比这四所高)回国就业也不一定比得上清北复交,因为校友往往都已经遍布体制内和体制外最核心的岗位,从获取信息和人情角度看,优势太多。目前光是有商科的学院,北大有国发、经院、光华、汇丰,清华有经管和五道口,交大有安泰和高金(中欧是合作办学),复旦有经院、管院还有最近新开的泛海。无论是招生要求,以及就业都堪称国内之最。相应清华经管、五道口、光华这种的竞争都堪称变态,复旦交大的考研竞争也异常激烈。就一个建议,如果能上清北复交,无论读多冷的专业都行。金融领域见长的名校——人大+两财一贸中国人民大学声名赫赫,拥有很多商科官方学科重点,仅次于清北的生源以及大量体制内的优秀校友,金融专业也是其强势专业,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清北。生源也是和复旦争夺文科第三,和中科大争夺理科第五。人大校友大量活跃在监管机构、银行总行等核心权力部门。 上海财经大学同样代表上海金融中心的强势地位,另外整个学校金融氛围之强,基本整个学校的就业氛围浓且学生非常努力,优秀学生就业不弱于复交,上海金融圈内的校友数量甚至超过复交。号称培养了上海市最多的基金经理,最多的财政领域的干部,最多的银行行长。想滴考取难度比复旦小很多。如果但一定要分的话,从就业角度,人大和上财可以到一点五梯队。人大大家很好理解,上财主要还真就是上海的区域优势。在很多省的录取分数上,上财的分数仅次于复交。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同为地处北京的金融行业的强势院校,两所学校的金融行业校友非常多,在行业内认可度非常高,即使在北京有“清北人”的夹击下,依旧每年大量的同学进入金融行业的顶级机构。其他位居于北上的同济、北师和华师等名校,也有不少学生从事金融行业,但相对而言整体学校优势更多在其他专业上。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也逐步开始招收本科生,社科院属于国家级“智库”、中科院属于顶级科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有不少在金融行业发展不错,具体本科生如何样本还是比较少,但是依靠着本身学校的名气应该也相当不错。第三梯队 传统地区顶级名校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分类是严格按照地区优先的,并非以下的学校并不如上述院校,主要是因为北上地理位置的优势,前述学校在金融行业的就业和实习更有优势。但具体到地区,下面的这些学校都是当之无愧的地区龙头。中山大学:华南地区传统商学强校,岭院和经管学院在广深地区竞争力非常强。华南老大,更是商学顶级强校,拥有经济管理类的众多国家重点学科。如果你想在广深就业,中山大学绝对是非常高性价比的选择。南开大学:老牌金融名校,非常低调,学生在金融行业口碑非常好,就业除了北京,上海深圳校友也都很多。国际金融的实力很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人大同为全国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我一直认为南开属于“考研性价比最高”的学校,因为学校实力非常强,而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考研热度相对适中。实际上整所学校的学生非常拼命且团结友爱,有大量金融行业内校友也会提供支持。浙江大学:其实金融并不算其优势学科,但是作为顶级名校,理工科非常强势,而且地处杭州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在互联网和创业领域氛围非常好。如果想在杭州工作,从事私募及创投相关的工作,浙大是不错的选择。南京大学:顶级名校,文理学科优秀,金融经管不算强势,但是学生在金融行业口碑非常好,江苏省和上海校友团结且优秀。武汉大学:经济学传统名校,但受制于武汉地理位置,学生去往广深的很多,金融行业校友众多。厦门大学:老牌名校,会计财务见长,校园美丽,南方和上海金融行业校友很强大。会计全国第一,经济金融也算顶级行列。地理位置原因,所以实习不太方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缩写USTC被戏称为“USA Student Trained Centre”,出国堪称顶级,不弱于清北,本身数理学科见长,在国内从事量化方向的校友非常强大。正如其广告所说的:“离上海远,离纽约近”。另外近些年来走出合肥,在上海和苏州都建立了研究院,金融硕士和mba都在上海和苏州上课。其余地方强校地区性名校还有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在经济学科或者管理学科都具备竞争优势,相当多的校友活跃在金融行业。其他比如说地区性财经大学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都曾是行业中领头羊,受制于区域位置如今发展有一定瓶颈,但整体学科优势还在,金融行业内校友众多。
在新冠疫情中,曾被寄予厚望的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拼音谐拼:人民的希望),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临床随机双盲试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随机对照实验不仅可以在自然科学——医学领域,客观地评价“神药”、“特效药”的效果,挽救生命健康;也可以在社会科学——经济学领域,评价一项政策的效果,提高经济效率、减少浪费。如何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来脱贫减困,精准扶贫,不仅是贫困人民的希望,也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最初源于医药学中用于检测某种疗法或药物效果的控制性临床实验。尽管早期的对照实验通过一些方法控制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部分客观因素,以尽量提取由不同干预造成的结果差异,但并未强调实验对象需随机分组,这极大地削弱了观测结果的可靠性。直至20世纪前叶,罗纳德·费希尔(Ronald Fisher,1925)在进行农业和生物进化领域的实验研究时,为避免选择性偏误引入了随机化原则,并基于统计理论规范了科学实验的设计方法,由此形成了更为严格的控制实验法——随机对照实验。科学的实验设计使得观测结果被更为广泛接受,也推动了随机实验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包括医学、药学、农学、生物学等,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科学的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之前,实证经济学主要依赖回溯性观测(调查)数据进行估计和预测,这在评估政策影响时遇到了诸多限制(Duflo,2006)。政策评估中推测因果关系面临的基础难题是由于在任一给定的时间点,个体只能处于参与或未参与该项目其中的一种事实状态,而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反事实结果,例如难以得知参与了某一项目的个体如果未参与该项目将如何表现,这导致研究者无法通过比较事实结果与反事实结果来直接评估在特定时间某一项目对个体的影响。一个解决方法是对比受项目影响的群体与由相似个体组成的不受该项目影响的群组,估计项目对一组个体的平均影响,而要使得结果避免选择性偏误等风险,需首先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个体随机分配至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严格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因素。至此,在其他学科实验室中发展了两百多年的随机对照实验的思想被引入社会实验,并逐步发展为实验对象在日常环境中做出选择的实地实验。大量的实地实验提供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和政策支撑,实验内容涉及收入税、健康保险、福利改革、教育等众多问题。虽然随机对照实验具有随机性、对照性等诸多优势,其在实地实验中的应用仍会面临很多复杂的统计问题,不同于实验室中高度可控的环境,在真实生活背景中实施的社会实验通常更难以控制和捕捉差异。例如,个体可能拒绝参加实验或中途退出实验,其影响需在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中加以考虑(Duflo & Kremer, 2003)。与其他领域的随机对照实验的另一个关键性区别是,在实地实验中,干预结果反映的是个体的选择,即经济领域的实验者所探究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的行为建立的,因此要理解某一特定干预的影响结果,需理解产生这一结果的个体决策(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2019)。例如,随机对照实验在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探究疟疾、腹泻等致命疾病的治疗方法,但在相关医疗知识非常丰富的今天,仍有大量的低收入国家的儿童死于这些可以很容易避免的疾病。这导致研究者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些儿童没有受到并不昂贵的预防或治疗,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克服相关医疗服务不可得的障碍以降低低收入国家儿童死亡率,这些涉及个体行为的问题无法由医学实验回答。因此,以克雷默等(Miguel& Kremer, 2004; Kremer & Miguel, 2007; Kremer, Leino, Miguel &Zwane, 2011)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通过一系列特定的随机对照实验给出了答案。克雷默在现实世界中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实验,内容涉及教育、健康、理解贫困人口的行为偏误等。实验由真正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做出关乎自身利益的决定,因此可以观测到更直接、更贴近现实的行为结果,大规模样本的复杂性也使得研究者可以理解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这在减贫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一、寻找教育减贫的有效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宏观经济研究开始强调人力资本在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常用教育程度近似代表人力资本。在考虑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而进行增长核算时,重要的一步是衡量人力资本回报率,实证工作中常用明瑟收入函数(Mincer earnings function)估计的教育收益率代替。但这一方法面临三个问题(th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2019):首先,教育水平在不同部门间的差异是个体选择的结果,这导致基于截面数据来估计教育回报率通常是有偏的。其次,回报是根据受教育年限衡量的,但就人力资本获取而言,回报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上并不相等。最后,这一方法对政策改进的作用非常微弱。90年代中期,克雷默及其合作者(Vermeersch &Kremer, 2005; Kremer, Moulin & Namunyu, 2003; Angrist, Bettinger, Bloom,King & Kremer, 2002)发起了发展经济学的变革,通过随机化的实地实验探讨了与教育相关的更为精准细微的问题,也正由于教育对于个体实现收入突破、国家实现快速增长的重要作用,克雷默等人在现实环境中评估了多种促进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措施。二、脱贫攻坚、教育解困 —— 如何提高入学率?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以尽可能低的项目成本实现提高入学率的目标。很多贫穷国家的适龄儿童因为要工作挣钱而不去上学,或者由于无法支付学费而辍学,因此提高入学率最简单的方式是降低上学成本。舒尔茨(Schultz, 2004)发现基于孩子是否上学向家庭提供现金补贴可显著提高入学率,但这一方法的筛选条件过于表面,在实践中常常难以保证严格将补贴发放给上学家庭,需要探讨其他可有效提高入学率的办法。1、提供免费早餐。学校向学生提供免费食物可以保证这一福利仅提供给在学者,克雷默等(Vermeersch & Kremer, 2005)与一个非洲的非政府组织ICS(International Christelijk SteunfondsAfrica)合作在肯尼亚发起了这一研究项目,他们在肯尼亚选取了50个幼儿园并随机选取其中的25个作为实验组提供免费早餐,另外25个幼儿园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入学率比未提供免费早餐的对照组高30%,测试分数比对照组高0.4个标准差。2、降低学习成本。在很多国家,教育对家庭来说有很多私人成本,包括交学费以及购买校服、教材等,通常这对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为探究入学率对教育成本的敏感度,克雷默及其合作者(Kremer, Moulin & Namunyu, 2003)选取了14个肯尼亚的学校,随机选取其中一半提供校服、教材及教室建设费用以减轻家庭负担,另外一半不接受处理作为对照组,研究结果发现,这一项目使得实验组学校辍学率有显著下降。另外,这一教育成本的下降也使得附近学校的学生转学至实验组学校,导致其班级规模增加了50%。这表明学生和家长愿意放弃较小的班级规模来换取免费的校服、教材和教室建设。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同时减免额外费用和增加班级规模对学生成绩基本没有影响。这一实验指出肯尼亚政府应该放弃部分为减小班级规模所做的努力而增加对教材、教室建设等教育成本的资金支持,这一政府预算的重新配置可以大大减少家长的教育花费并提高参学率。降低学习成本的另一个直接方式是向学生提供金融支持,克雷默等(Angrist, Bettinger, Bloom, King & Kremer, 2002)在哥伦比亚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实地实验,向随机抽取的私立学校的小学生提供可部分覆盖其中学成本的票券,若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则票券可持续提供,通过比较获得票券和未获得票券的学生可以发现,有票券激励的学生出勤率和成绩均有所提高,而且出去工作、早婚或同居的概率更低。3、保障儿童健康。健康问题也是影响入学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肠道蠕虫在学龄儿童间感染率很高,克雷默等(Miguel& Kremer, 2004)评估了一个基于学校提供驱虫药的项目对参学率的影响,75个学校以随机的顺序逐步加入该项目,研究结果发现,参与项目的学校旷课率比对照组学校旷课率低25%。另外,由于减少了疾病的传播,这一项目还有正外溢效应,考虑到这一影响,该项目将实验组中每人的受教育年限增加了0.15年。在过去的20年,克雷默在发展中国家实施了大量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机对照实验,得到了丰富的实证结果:在低收入国家,学生对教育成本很敏感,减少自付费用、提供优异学生奖学金和有条件的现金转移都可以促使贫困学生接受更高教育,解决儿童健康问题也可以经济高效地增加入学率。但是,如何改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随机对照实验表明增加相同的教学输入(例如购买更多的教科书或提供配套挂图)对提升学生成绩的作用很小,减小班级规模、向教师提供基于教学成绩的奖励也收效甚微。相比之下,如克雷默等(Kremer, 2003; Kremer, Brannen & Glennerster, 2013)所述,对教师激励措施和问责制的改革(例如在当地聘用短期合同的教师)以及将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匹配的教学改革在促进学习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三、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减贫的政策措施克雷默的实验研究方法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政策和项目。其设计的提高入学率、教育改革、改善学生健康等项目给了政策设计者以启发,并提供了小范围内实验效果的精准评估。他的研究成果可与各地区具体背景结合,丰富改革者可选择的有效政策集合,促使其优化机制设计,合理配置资源。克雷默的实地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找出有效的扶贫政策,还可以帮其避免将资源浪费在无用的项目上。例如,此前世界银行曾将对肯尼亚的部分贷款用在了课本提供项目,但克雷默等(Glewwe, Kremer & Moulin, 2009)的实验指出,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标增加教材提供或者其他投入效果均不显著,因此世界银行可以将资金转向对扶贫更有效果的项目;再比如,肯尼亚的学校曾采取分班的方式试图改善学生学习效果,但克雷默等(Duflo,Dupas & Kremer, 2015)的实验发现,单纯减小班级规模并不是有效的办法。实地实验可以指导政策制定者更合理地运用有限的资源,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格而系统的实验评估具有很强的外部有效性,了解某项项目有效或无效的收益不仅局限于实施该项目的国家或组织,还可以为其他正在寻找可行社会政策或援助计划的政府、非政府合作组织等机构提供指导。基于实验结果,已证明成功的项目可以在国内扩大规模甚至被其他国家和地区采用,而失败的项目可以被放弃。确定项目是否有效也可以帮助国际机构消除关于援助效果的质疑,促使其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长期支持。总之,克雷默将实验与发展问题相结合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减贫实践的发展。自从在肯尼亚实施的一系列关于教育的实验开始,克雷默将宏伟的发展计划拆解为具体可实施的政策目标,然后进行现实干预,评估不同措施的成本有效程度,丰富了减贫措施的可选择范围和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的认知,提高了我们减轻贫困问题的能力,也激励了大量研究者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着眼于现实问题的同时,克雷默开创性的实验方法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强有力的工具,后续研究者可以此为基础研究更为广泛的问题,发展经济学进入了为发展政策提供经验支持的繁荣阶段。这一方法也成为经验研究的一个可依赖的武器,弥补了非实验实证方法的不足,并将实验经济学发展至空前的高度。此外,克雷默将经济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以理论为指导探究解决发展难题的思路,并以实践中的证据反过来启发经济学者重新思考理论。他所发展的实地实验重构了实证研究与理论检验之间的联系。此前的实证研究常是非实验的回溯性研究,即基于收集既成事实下的过往数据,评估恰巧已实行的项目,理论被用来支撑所检验假设的合理性。克雷默则反过来由理论出发寻找现实中可提供检验的证据,通过实地实验提供了一种预期性评估方式,将待检验的假设置于重要位置,通过灵活的实验设计加以验证。因此,克雷默可以由理论框架决定施行何种实验,随机对照实验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大大提高了实证工作者检验和质疑理论的能力,增加了严格系统地评估政策效果的客观科学方法。作者简介:张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生导师。主要从事微观经济理论与实践、宏观经济理论、政策与实践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并出版学术专、译著十余部。留校至今获教学科研奖多项,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王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6级西方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收入分配、公平认知和行为经济。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考,不留备考时间,也无陪考人员,我们每个人都是赶考人。但是疫情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令人尊敬的中国,有速度、有效率、有力量、有能力战胜疫情的中国。“千里不辞行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更加期待两会的召开,这种特殊背景下的全国两会意义更加重大。有些研究团队的“预测模型”很不严肃。其实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判断和“预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为时尚早。疫情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范围、政策对冲力度和政策成本。这并非单纯的经济学问题,也是医学和社会学问题。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短期影响很深刻。但是我个人认为,短期不应低估、长期不宜高估。疫情是外生性、突发性、暂时性事件,其影响虽然会作用于许多方面,但不会引起趋势性偏离和系统性偏离。疫情没有改变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疫情也没有改变货币宽松的方向,同样,疫情也没有改变资产配置的方向。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克强总理在今天上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疫情期间“我国经济表现出坚强韧性和巨大潜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一直按照自己独特且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断积累一个大国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类物质、智力、精神、组织和制度资源,这就是我说的中国经济具有“韧性”的根本原因。“千里万里春草色,黄河东流流不息。”疫情不会中断和阻止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如果我们不把握住这个长期趋势,就会对疫情给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做出战略性误判。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是正确的非常之举。事实上,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在货币政策方面,要适当降息降准,引导实际利率下行。这是“改革式、市场化、结构性”的降息降准。要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改善流动性分层。当前的降息是新型降息,力度节奏都和以往有所不同。----财政短期有困境,但是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均需扩大。要落实消费税逐步下划地方,增加国企利润上缴。基建投资随人走,尤其要转向对人的投资。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真正让企业和老百姓得实惠。我此前曾多次呼吁,像取消农业税改革一样,大力减免甚至减除小微企业的税收,让它们得以减负和发展。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明确“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这是非常好的政策举措。但是,我一再强调,韧性的中国经济不宜实施强刺激政策!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说,实行强刺激政策明显弊大于利。----经济下行并不一定是坏事,这也是市场的自我调整和修复,是强制性地挤出泡沫、淘汰落后产能、刺激创新。正如克强总理所说的那样:“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显然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强刺激政策不仅不利于结构调整,而且会妨碍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强刺激货币扩张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资本的价格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市场价格,不应随意干预。财政赤字货币化也会造成居民储蓄财富蒸发、挤出私人投资等严重后果。要防止所谓的“新基建”造成新一轮的挤出效应,造成新一轮“国进民退”。----政策是有时滞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曾经说过,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一系列后果,有些是当时能看到的,而有些则得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防止目前的强刺激政策,造成将来更严重的产能过剩,紧接着是再一轮减速和失业。----要谨慎防止对金融、资本市场的过度干预。因为疫情是典型的外生冲击,这一期间因“过度反应”做出的“超调”,可能也是理性的反应。随着疫情逐步控制,经济活动回归“正常”后,资本市场所受冲击也将逐渐消除。----不宜污名化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一半是金融,一半是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较长、解决就业规模大、国民经济占比高,有必要推动改革更多地发挥其实体经济的功能,回归居住属性和制造业属性。房地产市场要进一步放松政策,适时调整限购限价政策,适度放宽监管额度限制,税费适当减免,政策与其他行业一视同仁,为房企提供信贷。房地产政策应从过度收紧回归中性稳定。今天上午的报告里面也已经指出,要“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无疑释放出了新的信号。疫情期间,“看得见的手”发挥到极致有情可原,因为行政力量虽然有时简单粗犷,应对突发事件却行之有效。但疫情过后,还是要依靠“看不见的手”,恢复经济的正常秩序。《政府工作报告》曾指出,权力要对权利充分尊重。政府在采取结构性调整政策时,应当注意划清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权责界限,着力培育有助于企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外部环境,决不能使此次疫情防控成为政府越位、扩权的契机。公共服务是现代城市的基石,应该将公共服务当成核心资源的载体而不是配套,这要求各地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疫情过后,要进一步扩大资本流动,加快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开放,着力破除行政性垄断,积极降低土地、能源、通信、物流、融资五大基础性成本,基础产业放宽准入,以管资本为切入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同时,要防止狂热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着力降低贸易壁垒,而且其政策幅度要适当大于各界的预期,要适时考虑逐步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浮动制,逐步开放资本账户。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主角,是创造就业和财富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发展和合作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激励了中国企业家精神,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民营经济始终是创造就业和财富的重要力量,是促进发展与合作的主力军;未来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演进,也有赖于民营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要给国企和民企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由市场由价格而不是行政指令配置资源;不宜过分的扶大压小;产权包括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要得到有效保护。如果我们失去了对民企的信念,制造出越来越多的管制和干预,中国的未来就面临更多的曲折和危险。相反,如果我们坚定了民企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不断推进改革,完善市场机制,中国的未来会更加美好。真正做到“留得青山,赢得未来”。作者介绍:董志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科学》主编。教学研究主要领域: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学。
一百二十一载春秋过继,京师大学堂燃起的高昂火把明亮如初。它文理并济、且刚且柔。北京大学的有氧呼吸,是年轻的力量踏梦而来,学以成人,将智慧与光华融汇到崭新的时代中。高等教育的学科,亦是社会运行的侧影。在高考圆梦季到来之前,我们专门推出“学科特写”系列报道,围绕学科概况、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习体验、就业去向等,带您全面了解北大各院系建设的基本情况。1912年,严复就任国立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时创立经济学门(系),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学科的诞生地(更早则可以追溯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商学科)。1985年,北大经济系领风气之先,创建经济学院,成为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后北京大学设立的第一个学院。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百余年的历史中,数代学者为我国经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涌现出很多在学界享有崇高声誉、学养深厚,影响深远的大师级人物,如李大钊、马寅初、赵迺抟、陈岱孙、樊弘、陈振汉、熊正文、杜度、赵靖等,可谓“大师如林,贡献卓著”。现今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覆盖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重要领域,本、硕、博培养体系健全完善,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学院现有全职教师、兼职教授、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00余人。拥有19个校级、院级科研机构,承担着大量的重要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QS 2019年排名中,北京大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位列全国第1名,全球第30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国家栋梁作为首要使命,带着经世之情,济民之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何为经济学?来看看北大老师们怎么说:“经济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如何进行选择的学科。因为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永恒矛盾,经济学研究如何进行选择才能更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国民福利。这种选择也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比如说,资源的配置主要采取计划的手段还是市场的手段,这涉及到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数量扩张、外延式发展还是技术进步、内涵式发展,这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通过资本市场还是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企业运行中的资金问题,这是一个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有,在强国与富民的问题上,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上,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上,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上,在如何参与国际竞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上,无不需要经济学的分析。”——时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在2015年经济学院开学典礼的演讲“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和思维范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的视角,一个非常迷人的、或许我们未曾拥有过的全新视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这一学科相信即使人们之间有着极大的个体差异,但是人们的行为在整体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冷静对社会中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思考。学习经济学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经济社会中人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种互动上至公司董事会和CEO之间关于薪酬的协商、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下至菜农和买家之间的讨价还价、夫妻之间关于二胎决策的讨论。这些内容都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吴泽南教授本科生《经济学原理》课程深入了解经济学院来看看学院的本科教育架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本科下设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财政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六个专业。学生在本科初期接受“通才”教育,大二下学期可根据自身兴趣与发展规划自由选择专业。专业介绍经济学专业:博弈于理论的广阔世界经济学专业培养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知识宽厚、综合素质高,具备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经济数学运用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经济活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历史与实证并重,通过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学、经济分析工具等系列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系统、严格和规范训练,学生将具有在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攻读研究生学位、从事高级经济工作和公共管理工作的能力。专业课程:中(外)国经济思想史、中(外)国经济史、产业组织理论、信息经济学、《资本论》选读、发展经济学、应用经济计量、社会实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纵横于世界的经纬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经济理论扎实、外语熟练规范、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好的综合型涉外经济与贸易方面的人才,以努力适应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或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中担任经济分析和项目规划等工作,可以从事各类外企和跨国公司的决策参谋和管理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承担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还可以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深造以冲击更高的目标。本专业培养方向主要侧重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转轨经济、国别经济、WTO研究等。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世界经济史、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专业:绘制市场的图景培养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具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金融和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专业培养方向主要侧重于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工程、投资学与资本市场等领域。专业课程:金融经济学导论、公司金融、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概论保险学专业:风险尽在掌控之中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是首批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五所高校保险学系之一,2017年成为全球首批经国际保险学会(IIS)认证的“全球优秀保险学科”。本系与保险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联系密切,并与许多国际知名的金融保险公司、风险与保险学术团体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本系遵循北大“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通过规范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式,致力于培养“有专长、基础宽、素质高”、能够胜任国内、国际风险管理与保险经营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以及风险管理与保险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学术人才。专业课程:保险学原理、风险管理学、公司金融、保险经济学导论、保险精算学、金融会计、社会保险、保险资产管理财政学专业:运筹社会的“理财之政”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财政税务知识,了解公共经济政策,具备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财政学专业侧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经济学理论教学方面的优势,兼顾理论和实务。专业课程:财政学、福利经济学、国际税收、统计学、社会保险、公共经济学、预算经济学、比较税收学、公司金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探索经济学的新生领域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是一个致力于“文-理-工”三栖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单位。学生除了受到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训练课程之外,还接受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训练,参加环境、资源与国家及国际发展相关的重大工程决策、咨询、顾问服务和投融资等活动。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主流经济学理论,领会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等知识和业务技能,具有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够在综合决策部门、环境资源领域、能源基础领域以及关联国际机构、企业和法人实体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专业课程: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增长、生态经济学、环境资源经济学、人口健康经济学、能源经济学本科前两年的 “通才”教育模式使得经济学院的学生都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知识基础,对实际经济的运行发展有着系统的认识。接下来两年的细分专业教育可以使得同学们进入各个非常有趣的领域钻研,领略真实经济世界中经济实务的风采。在经济学院学习是何种体验?聚焦社会问题,触摸学术前沿——“两会”笔谈2018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两会”隆重召开之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专家学者展开“两会”笔谈,畅谈经济改革与发展大计,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作为学术机构和智库的重要作用。这也是学院自2014年以来第五次开展“笔谈“活动。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我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面对新的国内外形势,我们需要进一步思想解放,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力于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中国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我们需要进一步思想解放,打破既得利益格局的束缚,致力于构建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我们需要进一步思想解放,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主动筹谋、布局对外开放,致力于构建全球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产品的开放体系。我相信,只要我们顺应大势、遵循规律、凝聚民心、深化改革、把自己的各项事情做好,中国就能够有足够的定力和实力,来应对国内外的一切挑战,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中国更大的贡献!”——孙祁祥,《世界离不开我们——北大经济学院专家学者笔谈2019年全国“两会”序》“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院长董志勇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致辞2018年12月8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纪念改革开放40年”论坛,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和媒体的代表、北大师生以及校友等400余人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理论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两个方面,回顾辉煌历史,展望新时代宏伟篇章。诺奖得主面对面2018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启动“新生成长计划”, 9月16日,挪威著名经济学家、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Henley讲席教授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教授为经济学院2018级新生发表了题为“如何有效学习经济学”的主题演讲。11月14日,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以“以技术创造解决收入差距与社会流动性问题”(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Recing Inequality and Promoting Social Mobility by Creating Skills)为题发表了学术演讲。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教授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教授聘请多位世界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近年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布局下坚持开放办学。通过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和学院教师科研合作等渠道,邀请多位海外专家和国际政要前来开设课程、举办讲座。为进一步吸引、鼓励和支持各界精英将前沿思想和权威声音带给广大师生,经济学院现已聘请包括Amartya Sen、James J. Heckman和Finn Kydland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七位国际知名专家、政要为荣誉教授,以期切实丰富广大师生知识储备,扩充学院教学科研资源,推动北京大学经济学科建设发展,更好服务于学校“双一流”战略目标。结语从秉持朴素经世致用思想的古代先哲,到洞察市场社会本质的当代经济学大师,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马克思、恩格斯,从古典经济学到前沿交叉理论,从西方主流经济学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经济学人一路跋涉,对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给出深刻剖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为经济学研究与教育提供了最丰厚的土壤。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着中国特色的北大经济学院,定会傲立潮头,引领时代经济学领域的风帆!来源:北京大学招生办 编辑:肖卜凡 美编:杨圆
自2014级起,北大经院进行了研究生招生结构的优化调整,不再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仅对外招金融、保险、税务、国际商务等四个专业硕士项目,学制为两年。北大经院金融专硕项目旨在培养熟悉金融理论与实务、洞察金融市场规律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了解我国金融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特竞争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毕业生,以期为政府部门、监管当局、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输送高端金融人才。北大经院金融专硕项目采用校内校外导师双导师制度,教学团队包括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本院教授、来自国内外著名院校的特聘教授和金融业界精英。本专业课程的特点可以用三个“结合”来概括,即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的结合,经典的金融理论、前沿的金融分析方法与业界实践的结合,定性分析能力与定量分析能力的结合。授课时采用经典案例、名家讲座与实习等多元化方式,以确保同学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一、考试科目101 思想政治理论204 英语二303 数学(三)431 金融学综合二、专业课参考书北大经院金融专硕专业课不指定参考书。北大经院金融专硕专业课考得非常独特,从考察范围上看,2019年真题由65分的理财投资学(公司理财+投资学)和85分的计量统计(概率统计+计量经济学)组成。根据历年学员反馈和对真题的分析整理来看,推荐使用以下参考书复习备考:1.罗斯《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主要看投资决策方法(5、6章)、收益风险模型(11章马克维茨均值方差模型、capm模型,12章APT模型、风险衡量(13章贝塔值的确定)、有效市场理论(14章)和资本结构(极为重要,15章MM理论、18章杠杆企业估值)。2.博迪《投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博迪老师的这本书可以说是经典之作,书本既有厚度也有深度。该书最需要关注的就是其课后练习题,几乎每年都有课后题的原题或变型题在真题试卷中出现。3.赫尔《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机械工业出版社鉴于北大经院金融专硕考卷中公司理财和投资学难度明显提升,所以大家还需要专门看赫尔《期权、期货及其他衍生品》这本书,重点是看罗斯《公司理财》和博迪《投资学》教材涉及到的内容。4.茆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不用多说,要多做练习题。5.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这本计量经济学教材既是很好的入门指导书,也可以使你快速提升计量知识水平,重点也是要多练习课后题。从19年考试情况来看,大家需要认真准备一下计量的内容,因为计量是趋势6.张成思《金融计量学:时间序列分析视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主要讲时间序列,很重要。市面上,很少有计量经济学应试课程,考虑到不少院校初试考计量经济学(主要是经济学专业),我们课程里面还专门讲述计量经济学,这个大家不用担心。需要注意的是,北大经院金融专硕专业课在2015、2016年还曾考过过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99%的院校金融专硕专业课考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学,但北大经院金融专硕专业课不考。考虑到考北大金融专硕时间紧、难度大,不建议大家初试专门看金融学和国际金融教材,复试的时候再看还来得及。三、专业课考试题型北大经院金融专硕专业课考题题型非常稳定,主要为:计算题和证明题:全部9小题,共计140分;论述题:1小题,10分,共计10分;专业课考题风格偏数理计算,适合数学占有优势的考生。专业课复习首先看课本,教材都比较厚,需要自己做笔记,整理框架;然后要反复做课后习题,一定要弄懂吃透;对于计量和数理方面,一些推导和定理的证明要掌握,主要就靠平时多理解和多动笔。四、考试难度近4年招生数据如下:从以上数据可知,北大经院金融专硕保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态势,并有一定的扩招趋势。但是,从复试分数线来看,北大经院金融专硕超级有难度。比如,2018年,当年数学有难度,加上北大经院金融专硕一直以来都很难,但分数线达到390分。这就要求考生公共课和专业课都要超级强才行。
“曾经有一个可能90%的人都会选择的机会摆在我面前。”大三下学期,当时我的成绩还不错,科研这方面也因为有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帮助有一些优势,我面临一个要不要去北大经院硕博连读的选择。一位老师给我打电话问要不要参加他们的夏令营,并且表示去的话是基本可以过。但是我当时想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我已经想清楚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的经济学理想小时候,我读的课外书比较多。平常喜欢写一些东西,也比较擅长文字工作,从事过学校那种小型媒体工作,比如当小记者做采访等,觉得自己还挺喜欢。进入大学后,我参与过比如银行的实习活动,慢慢发现自己可能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行业,或者说并不喜欢强调技术或者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恰恰相反,我觉得跟老师做课题,去研究一些能够对这个社会有所启发的事情更适合我。大学期间,我接触了不少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也参加了不少讲座,同时跟着我的导师做过一些经济学的研究,包括教育、健康、税收等方面。这些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题目,让我觉得经济学是一个值得让我去奋斗终生的学科,所以这也是我慢慢把方向从一开始的就业转变到读博的原因。就决定是你了,留学!大二时,大家都开始考虑人生方向,是准备保研,考研,留学或者直接工作。我当时对自己定位还不是很明确,社会经验也不充分,所以感觉直接工作不是很适合。至于保研,感觉成绩不是很确定,因为我大一的时候,成绩并没有那么好,大概在班里可能十名左右,然而我们班保研名额可能只有五个人,所以觉得保研可能会比较难。另外感觉考研的科目,并不能对其他方面有很好的提升,所以就逐渐有了出国的想法。大三上学期,我还在保研和留学之间纠结,最终促使我做出决定的是我明确了自己以后从事经济学研究的方向。经济学其实是一个舶来品,如果你想接受一个很好的经济学训练,可能其他地方没法提供更好的平台,所以我觉得留学是不二之选。大三下学期,我放弃了去北大经院硕博连读的机会。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可惜,但我真的已经想清楚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放弃这次机会也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任何退路。我开始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留学这条路上。大四上学期,我决定选择香港中文大学。当时觉得港中文的研究型硕士项目很适合我,因为申请研究型硕士的话,虽然门槛会比授课型的硕士要高,但会更注重科研经历和潜力,这跟我的科研经历和兴趣契合,并且一般会直接申请博士。另一方面我也不想给家里太多经济负担,爸妈也希望能够离家近一点,综合考虑了一下,就决定了去香港。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港中大项目优势:班级规模很小,我们这届可能就招了十几个人,在小班中会有更多的机会跟老师接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优势;丰厚的奖学金,像我们大概是每个人一个月会给一万六左右的港币,基本上你在港中文的这两年可以衣食无忧了;另外,如果以后要读博士,港中大这个项目是可以拿本校来保底。这就是说,最差也可以去继续读本校的博士,但在其他的国外高校比如伦敦政经,杜克还有威斯康星这些比较传统的经济学项目都是没有办法保证的,可能我比较厌恶风险吧,我觉得来港中文应该算是最好的选择了。晒一下我的offer,其实还收到了牛津的offer,不过港中文是全奖,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港中文。我的准备▌语言成绩我在大二的寒假第一次考了雅思,当时基本上是裸考,主要是想试一下自己的实力,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提升。当时第一次总七分,但是小分是五,口语比较低。所以我在大二暑假的时候二刷,当时运气比较好,口语拿到了七分,但是总分还是七,小分六,总觉得有点不甘心,但三刷也没能超越。我当时没报辅导班,因为我更倾向于自学,而且感觉辅导班价格也不是很低,索性就自己去上网查资料自学。▌GRE我大三上开始准备,也是陆续考了几次。大三暑假包括整个申请季的前半期,我还在不断备考、查分,然后决定要不要再战。GRE备考,也是我自学,它的单词量要求很大,所以前期主要是背单词,然后刷题,看范文等。▌文书大概大三下学期,我开始写第一稿文书,经过不断修改,十一月底,我提交了港中文的申请,当时可能已经改了大概有二十版了。我觉得文书一方面是自己去捋清思路,确定哪些地方可以提炼出来加进去,其他就是最好能找一些比较专业的native speaker帮助修改,我就使用了芝士圈的文书修改服务,芝士圈的文书导师帮我润色语言,并对我的一些内容结构提出了建议,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帮助。芝士圈文书导师William Duncan▌其他准备因为我当时申请了包括香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很多地方的学校,所以准备的材料比较多,最后也就多寄了一些包括简历、个人陈述以及我之前写的那篇义务教育的文章翻译版,后来还专门为港中大写了一封研究计划,虽然这只是它博士项目要求的,但我当时也都提交了。我最后的申请背景:本科院校:中央财经大学GPA:90.86 IELTS 7使用服务:文书深度修改、简历深度修改、文档翻译、学术文章润色、留学行家咨询文书顾问:William Duncan录取信息:香港中文大学我的建议成绩提高成绩总没错了。我大学期间喜欢在课堂上集中全部的精力,包括仔细听讲,然后做好笔记。一些关键的课程,可能会用手机录音,等到期末的时候,复习的任务会轻一点,而且整个学习过程中,知识点也会记得比较扎实。还有一点可能就是需要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像我们宿舍,大家的成绩都很好。我觉得好的结果跟整个宿舍的氛围是分不开的。科研享受过程。大学期间,我觉得最值得的收获可能就是跟着导师写了一篇论文,这篇文章现在已经在经济研究的二轮审核当中了。当然论文的成就其实不是很重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像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大概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期间一直在不停的查文献、找资料,在整个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这种技能,也不断的跟老师交流自己的一些想法,这对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另外还有整个做研究过程中的心态调整,这些都对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从功利的角度来说,香港那边大部分项目都是一年制的授课型,我申请的是两年制研究型的,所以申请难度会更大一点,也更强调申请者的研究潜力。因此我写的这篇义务教育的论文对我帮助很大,面试的时候,我提到自己一篇论文正在被经济研究所审,这些老师也表现得很有兴趣。我觉得参加面试的所有十个大陆学生中,我成为最早拿到offer的一批,跟我的研究背景是分不开的,像我知道的包括厦大和港科的硕士,其实都没有拿到offer。心态申请季中,大家的心态都是起起落落的,可能会面临一些压力。我当时语言成绩没有考到满意的分数,一直到十一月的时候,还在报考试,所以处在一种比较焦虑的状态,想最后再去拼一拼。但现在想来其实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准备。然后还有就是一些来自保研同学的诱惑,当看到他们已经开始吃吃喝喝各地浪,自己心里难免会有一点失落。但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有优劣,既然已经确定这条路,那就要坚定的走下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号 芝士圈留学(ID:MyDocum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