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情况随着近年来汇丰的发展,竞争也愈发激烈,无论是保研还是考研生源质量都在提升。近三年的初始线分别为385、365、390。其中18年数学难度过大,导致分数线降低,但是从报录比看难度正在增加。近三年报录比分别为1:9,1:11,1:15,去年(19年)报考人数已经超过700。专业课基本情况汇丰专业课分为四门: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投资学、公司理财。官方参考书目分别是:《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宏观经济学》(布兰查德),《公司理财》(罗斯),《投资学》(博迪)汇丰专业课难度比较大,因为其内容太多太广,同样是金融431,汇丰的专业课范围是央财的两倍。一般同学在复习时很难把握住重难点和一些细节,尤其是对跨专业的同学来说,很可能复习错方向。从近三年的考试成绩来看,录取同学的专业课平均分为118、112、108,最高分为142、138、130,可见专业课考察难度也在加大。需要注意的是汇丰每年都有部分优秀的同学放弃保研来考,而且大多本科院校优秀,所以无形中拉高了专业课分数。考研初试我是二战,一战考的是其他学院,当时准备的不够认真,政治只有五十多,英语八十,数学一百一,专业课一百。二战时除了英语其他科目都有明显的进步,尤其是数学,接近最高分。政治我从九月份开始准备政治。当时买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但是精讲精练读了三天就放弃了,因为实在太无聊了。后来同学推荐我看徐涛的网课。徐涛的课很生动幽默,除了思修和毛中特某些章节,其他的课程都能引人入胜。为了节省时间,我跳过了基础课,直接从提高班开始看,大概每天一个小时。十月份开始刷1000题,刷完1000题之后再刷徐涛的优题集。然而因为某些原因,打乱了我的复习计划,优题集我并没有刷完,包括后面的八套卷和四套卷也没有背的很认真。但我还是尽量刷了两遍1000题,三遍四套卷和八套卷,大题也都勉强背了下来。考试时有三道选择题我是做过的,犹豫了好久还是选了错误答案。题在精而不在多,肖秀荣加徐涛的组合足以考上70,最后成绩如何还是看你下了多少工夫。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最后考试勉强过线,反思一下还是对做过的题目印象不深。英语一我的英语基础比较好,六级六百多分,所以英语复习比较漂移。从8月份每天坚持读一篇美国报纸,到九月份考研阅读已经没有我读不懂的句子了。十月份开始背单词,但是中间中断了很多次,好在我记忆力比较好,马马虎虎又背了两千多单词,每天背100—200个,其实一共也就背了十几天,但是把考研词汇基本背完了。处于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客观题我把英二和英一的真题刷了一遍就上考场了。然而还是哉在了主观题上面……十一月底我开始准备作文,先看完了何凯文的网课,然后把他的书仔细研究了一遍,总结出了自己的模板,以为万事大吉。结果考试时小作文离题,只给了我一分;大作文我写的文采飞扬,毕竟报纸不是白读的,然而给了我12分;我是某家外资教育公司的翻译员,然而翻译也只给了我7.5分!算一下主观题我连一半的分都没拿到,主观题的学习只能大家见智见仁了。数学三我用七八九三个月的时间刷完了张宇的书,10月份做完了1000题。10月底我开始模拟考试,刷了过去三十年的真题、张宇八套卷、四套卷、李林六套卷、四套卷、合工大超越共创中的三套卷。加在一起五十五套卷子。考前几天把李林去年和今年的押题班都看了一遍。我总结过所有的考点、知识点、题型和解题方法,刷题到后期我脑海中已经有一张完整的数学网络图,包括各个知识点、各种题型和各种解法以及对应的例题。最后考数学的时候,中途我出去上了趟厕所,把高数压轴题的解法想了出来。做完之后我检查了两遍,确认没有犯诸如看错选项、看错积分限、不定积分漏常数项、收敛域和收敛区间的差别、矩阵化简错等做模拟时常出现的问题后就交卷了。专业课我复习时走偏了方向,一直在研究难题偏题怪题,考试时才发现,考的全是基础。我把重点放在了微观上。因为宏观内容太简单,而公司金融和投资学我第一年就学过。秉着先难后易的作死原则,我七月份开始看平新乔的十八讲。然后我崩溃了,这一股浓浓的数学分析味道是怎么回事?前五页纸我看了三天,没看明白。第四天我决定继续往后看,然后终于看懂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一路看到了代理理论。平新乔书写的很好,严谨系统,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很难理解他写作的思路。所以推荐大家还是从范里安入手。看完第一遍平新乔我开始看第二遍,顺便把课后习题和附加题都刷完了。之后开始看范里安,这个时候范的书已经只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了。不过中文版翻译有时候很难理解。后期我报了新祥旭的专业课一对一课程,感觉对我帮助极大,比如新祥旭学姐推荐我要多刷几遍钟根元,所以我看完范的书又刷了两遍钟根元习题集。这本书编的还是很不错的,对于加深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考试时的题目难度,比钟根元简单了一个次元,所以我赚到了。宏观我看了很多书。第一遍学看的是曼昆的书,但是看完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后来学姐推荐我看张延的书。个人认为张延的书写的最好,深入浅出,但是和汇丰的考试风格有些出入。用来学习可以,应付考试不行。读了两遍张延的书之后我才开始读布兰查德的书。布兰查德的书写的很好,但是译文读起来怪怪的。这三本书的习题我都刷了两遍,还借了邻座女生的高鸿业的习题集刷。宏观考点就那么多。我后期都是闭眼冥想,把整个宏观的框架和细节在脑子里过一遍。出于某些原因,我很讨厌看公司理财和投资学。所以我只略微看了一遍,刷了两遍课后题。宏观、公司理财和投资学我看的时候都做了笔记。因为我写过教科书,所以我是按照写书的要求,重新编排了知识再写下来。这种方式对于加深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考试的题目出乎我的意料,四个字概括就是泛而不深。很多题我都是有印象但是忘记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基础,不要纠结怪偏难题。最后考试,金融部分两道10分的大题,计算量奇大,我只写了步骤,一个数字都没算出来。考研复试2月16号出成绩,从2月17号开始准备复试。我在网上购买了听力课、口语课和发音课,但是没学多少。我花了三天时间写完了中英文简历,四天时间写完了中英文的个人陈述。然后找了各路大神互相修改,后期在mock时也有修改,一共改了大概七八个版本。请本科的大神老师确认材料没问题后,我开始练口语。我的方法也很简单,先是跟读老友记,每句话都跟读,很多念不清楚的句子还倒回来读。这里要感谢我在加拿大交换的学弟吉翔,每天和我模拟面试一个小时,持续了十几天,每天我都会录音回顾。当口语的语感练出来之后,我对着自己的简历和PS,用英语去阐述自己的经历,想象老师可能的提问并且回答。3月8号接到复试通知,9号我就到了深圳开始mock。在深圳我见到了各种大佬(如Prof Wang),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弱小与无力。从9号晚上一直到13号晚上我都一直在mock。企管的某位同学给了我一次Super Mean的压力面,完全打消了我对老师的恐惧:再怎么严厉都不会比他过分了!然而老师就是老师,今年的面试官说出了“You are not smart enough”“Take the exam once again only gives you an opportunity of an interview which lasts twenty minutes”。不知道这些同学最后结果如何,但是想必当时的心情肯定很沉重。(后来发现那个被老师说不聪明的同学也录取了)13号面试的同学告诉我,老师问了很多专业课问题,甚至还问了他好几个case。因此那天晚上,我把我本科的78门课全都复习了一遍(总结了一下学了什么,准备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可是第二天,一个专业课问题都没问我!主面是个中国老师,他说话的口音极大的放松了我。老师问题有下:1.简历上最有说服力的证据?2.你从和老师合作写书的过程中学到了什么?3.认为技术分析真的能在证券市场上赚钱?4.如果你写的书里的策略能挣钱,你为什么要写出来呢?5.你的成绩单上有很多金融类的课程,你最喜欢哪一门?6.你认为在金融营销的过程中什么最重要?7.你本科已经学了很多金融知识了,为什么硕士还要申请金融管理?8.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9.实习都做了什么?。10.在股票交易中你提到了技术分析的重要性。那么假设一家公司有良好的基本面价值,请问这家公司还是如何吸引投资者的?11.如果有公司财务造假怎么办?12.如果某只有庄家坐庄,股价飞涨,还会有人继续买吗?
六月过半,大多数小伙伴的复习工作都会进入胶着状态,刷完基础书目和官方书目,却抬头四顾心茫然。恭喜你,如此迷茫焦虑会伴随你度过接下来的备考岁月(当然也会有心态平稳的佼佼者)。反观我自己,在过去备考日子里也一直焦虑,也曾无数次幻想上岸后写经验帖的场景,并且逐渐拥有那种想要把自认为好的学习方法留存下来的迫切心情——如今想来,或许这份心情就可以体现为一种进步吧。本人一战跨考深财,虽然上岸,但成绩对我来说过于一般,然而经历过初试第一天对完政治答案(客观题只拿29分)心态崩溃还坚持考完专业课,也经历过仅一周准备复试,我相信考研除了一股脑儿的努力,还需要技巧,当然也需要运气。总之,一路以来就如小马过河,许多学长学姐的经验帖就如指引,对我复习备考时候的读书方法、笔记方法有很大帮助,在迷茫时被我拿出来一看再看。我希望下面的长篇大论也能给小伙伴们带来帮助。除了经验帖常见的如传统艺能般的学习方法,我还会针对我个人所经历过的极限操作,从心态建设、思维与工作、学习习惯进行说明。一、“传统艺能”篇01 备考四阶段:布局—提升—蓄能—突破首先说明备考进度,因为具体学习方法是围绕学习节奏,也就是备考进度来展开的。仅供参考,每人学习节奏各异。第一阶段,即是打地基阶段,主要工作就是通读教程、打好知识基础的全面布局任务。三月份:由于跨考,我首要就是把基础书目通读一遍。三月份时,我就开始着手读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李彬《传播学引论》、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赛弗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这些书算是让我踏进了传播学大门,虽然都是侧重基础知识,但是每本书风格各异。后面读书部分会提到每本书的特点。一开始读书,我没有刻意去抓重点,当然也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而是拿着铅笔在书上给那些能让我迸发思想火花的语句或观点做标记。四月份:三月份开始着手的书当然不是一个月内读完的,这段时间我依然在读上面提到的书。有趣的是通过不同基础书目的阅读,我可以看到不同学者对同一理论或假说的表述侧重、表达风格、思路逻辑都有不同。通过这样的比对,我对具体知识点的了解角度更多元。此外,还加上了曹林《时评写作十讲》、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五月份:五月前半段,我陆陆续续完成对传播学、新闻学基础书目阅读;五月后半段,我自认为读完基础书目就可以应试了,所以就开始迫切想要练题。因此,我就去拿真题洋洋洒洒作答,当然答案多是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但这个时期的答题可称为“答题思维的萌芽”,每每作答完毕,我都会看一遍,发现自己不少问题:没有分点作答、没有清晰明了的角度、语言措辞不出彩等等。或许这个时候要写出一篇精彩答案很难,但这种实践之后的反思让我对满分答案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样形成的认识我认为比通过参考优秀答案来形成答题思路更为深刻。六月份:这个月的工作直接促成了我对知识掌握上的质变,也就是开始着手做基础知识的笔记。经历了答题初尝试的受挫和复盘,我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掌握上仍然不成体系、不够扎实。这个时候我才认识到经验帖中提到的笔记的重要性。通过比对框架较为清晰的教程目录,了解学科研究的切入角度,我建立了基础知识的框架体系。此外,汇丰财经格外重视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考察,所以我还读了风笑天老师的《社会研究方法》。由于此书框架清晰、知识点相对简明扼要,所以我以此书为框架做了早期比较粗糙的研究方法笔记。第二阶段,即是基础夯实阶段,主要就是整理笔记、补充阅读以巩固提升的工作。七月份:简单说,这个时期工作仍然是读书、做笔记、练题。主要补充阅读了彭兰老师《网络传播学概论》、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此外,历经六月份的学科框架梳理,我开始通过笔记整理来进行知识全面掌握和巩固。早期在不同书目的对读工作中我觉得收获颇丰,因此围绕一个知识点、理论、假说做笔记的时候,我也常常拿出不同教程来对读和整理。此处安利董璐老师的《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这本书就像一本辞典,我可以根据需求调取相关知识点来补充笔记。每日to do list,做完后涂黑,复盘时会有成就感!八月份:主要任务仍如七月份,但工作质量一直在提升。在这个月份里,逐渐焦灼的心态促使我每天睡前醒来记忆基础知识:在手机日历里简明扼要地默出昨天学的知识点,以背景、提出者、研究及其观点结论、意义与批评、发展为骨,以关键词为肉(也就是所谓的得分点,老师改卷时乍一眼望过去所抓取到的信息)。手机日历中的每日复盘由于汇丰财经之前都考过实务评论,所以这个时候我也开始练习评论写作。每天我都边吃饭边看公号评论(值得关注的评论公号推荐见下文)。读评论时,主要抓取的信息一般是主旨句、行文中的分论点,还有总结升华。在摄入的基础上,我尝试着围绕新闻时事模仿输出评论,并和几个小伙伴一起互相提出意见。这样的工作让我练笔同时还能保持对新闻时事的敏锐度。这段时期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整理,我也开始思考规划专题笔记。起初我也是一头雾水,随意挑了一个专题“网络民族主义”便展开,直到做了一两个专题后才意识到不成体系的问题,才真正开始着手规划出自己的专题笔记大纲。因此,我认为不论基础知识或是专题,大纲框架都是重中之重,在考场上体现为一种答题逻辑,即明晰的答题维度。对于公共课部分,八月份我才开始读肖大大的政治教材;而从三月份到八月份我一直坚持每天背诵300个单词,把考研必背单词刷了两三遍。在暑假前期,我完成了英语一的阅读真题一刷,大概一篇错2-3道;在暑期后期,我两天1篇地二刷英语一阅读,保证全对无误。扇贝单词每日打卡,偶尔也有偷懒第三阶段,即是提升蓄能的量变阶段,主要是整理专题笔记的工作。九月份:主要工作是整理专题和补充阅读。经过对汇丰财新的所有真题的梳理分类,我根据这些类别整理专题,主要参考论文和公号文章。此外,由于自知在社会研究方法仍薄弱,我就补充读了支庭荣《传播学研究方法》,也逐步完善了这方面的笔记。有时因为没有专题思路急得抓耳挠腮,我就在学校图书馆的新闻学与传播学书架前看书来缓解焦虑。这段期间囫囵吞枣读了很多著作,一旦遇到令我能够迸发我思想火花的观点,我就记录下来。陆陆续续读了詹姆斯卡里《作为文化的传播》和张志扬《西学中的夜行》等等。十月份:这个月我继续重复着专题整理工作,同时也复盘、记忆基础知识,定期进行实务训练。对于专题工作我在这个时期已相对熟悉,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现状+原因+影响+意义”来展开,并且注重实例和名言补充。而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我主要是用自己做过的笔记highlight和批注。此外,公共课占用时间的比重也随之增大。政治成绩不佳,客观题仅29分,此处不作赘述;英语我开始每1周限时训练1-2篇英语二真题阅读,做完之后我都会花一两天的时间来复盘,画出篇章结构的mind map,此外还把错题归纳出来,分为细节题、主旨题和词义题等。如此一来,我逐渐能够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拆解题干并抽出它的原本面貌。第四阶段,即输出突破的质变阶段,主要工作是复盘、补充笔记和限时模拟。十一月份:这时我把电子笔记都打印出来,每天花2小时复盘基础知识:我用上1小时回归参考董璐老师《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手写补充知识细节,在这一小时里面不会刻意背诵,只是理解中记忆,脑海中梳理每个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抓取细节与关键词。通过这样知识补充和理解,合上笔记,趁热打铁地完整默写出刚才所复盘的知识点,也是用上1小时的时间。专题笔记部分我也继续做完善,主要是完善分类和专题内的细节,让专题本身更贴合论述题答案的要求,也就是名言引入或升华、新鲜实例支撑,和全篇的结构调整。公共课英语进入到作文复习阶段。大概了解作文结构之后,我通过对真题写作练习和比对范文,完善自己的作文。此外,还会参考广为流传的亮点句子,给自己的作文增色。最后修改得较为满意了,我就把作文拿给一些英语好的小伙伴,让他们帮我提意见。而这样工作是按照作文题材类别展开的,最后基本每一种题材都有一篇我自己定制的“范文”。此外,针对限时模拟,我还报了胡师姐的模拟考班。在模拟考班的督促下我终于开始限时完成卷子,虽然成绩一般,但这样练习无形中给我初试模拟的约束力。往往我一下午三小时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做完题抬头才发现天色已经黑了。十二月份:这时笔记补充已经告一段落,我开始追求效率地复盘和输出。这个时候的复盘除了默背基础知识,我还进行每天大概2-3个专题复习,同样地没有刻意背诵,只是理解中记忆;又趁热打铁地默画出导图,画在每个专题的首页的空白处,作为一个大纲、目录。由此所有专题的框架都烂熟于心。同时,我还留意并记忆了专题中的名言或者实例,在吃饭或睡前在手机中把它们默出。通过模拟考班,我也认识到自己在名词解释和简答这两种题型上的短板,于是我每天晚饭后7点就开始花半个小时完成1道简答题或者5道名词解释,再参考答案找出自身弊病。 这段期间手写练习量达到高峰,后来考完收拾资料时才发现已积累了厚厚的一沓练习纸。除了专业课的训练,之前留存不动的2018、2019的英语二真题我也拿出来限时模拟。等到考前一周,我才在发现汇丰财新老师1月份发表的论文,才急急忙忙做出对应论文的移动范式专题,并且印象格外深刻。所以我认为,考研复习没有必要每个人进度一致,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信息摄入效率。有的同学可能等到考前才做完专题,没有我的复盘环节,但是TA的熟悉程度可能跟我复盘之后差距不大甚至更好。至于每日作息时间,不同于其他考研人,我相当有规律地熬着夜。我不提倡熬夜的,但是长久以来的熬夜习惯我也没法改变是吧。那时候我手机里也没有太多娱乐消遣app,只有听歌app,所以对我而言熬夜也不完全都是在玩,大多是记录对学习态度、对今日见闻的反思。具体作息如下:02 笔记:酝酿十月,一朝应试回首备考的日子,这里我想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备考十月仿佛是怀胎养胎、产子的过程,胎就是笔记,子就是练习与考场上的输出。可见笔记质量直接决定了答题质量,并且可以说是贯穿备考的始终。从以上详述内容上看,我的笔记生产进度大致是“基础框架梳理—全面扫描基础与细节补充”与“专题框架梳理—专题补充”,笔记利用步骤大概是“复盘与逻辑演练—输出默写或做导图”。生产阶段决定了笔记质量,后期利用阶段决定了熟悉程度。此外,笔记最终目的是为了应试,所以一定是要自己理解、消化过的东西,才能够在考场上的有限时间内迅速调用笔记内容。由此,笔记必定是因人而异的。针对笔记生产,每个上岸的师兄师姐都会强调框架的重要性。我把自己的笔记简单分为两个部分:一类是基础知识,一类是专题笔记。下面我会给出我自己对传播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框架梳理。首先是宏观梳理学科框架,我由几本基础教程出发来做。最基础的引入即是李彬《传播学概论》,由此我大概算是在传播学门口转了一圈。接着参考比较全书组织较成体系的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同时对读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赛弗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做了以5w模式为框架的笔记。此外,通过刘海龙《范式与流派》和罗杰斯《传播学史》这两本书,我梳理了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和各个学派的前世今生。由此也算是踏进传播学大门了。如今反思,我认为入门一个学科,要先纵向地理解各个流派的学术源流、流派特点和知名学者和观点;此外,就是横向地了解,寻找学科研究切入点,就如以5w模式来理解传播。从不同角度切入做成的笔记是不一样的,所以还是要找到自己最能够理解掌握的角度来进行切入。除了对学科有个基础理解之外,接着就是从微观与中观层面梳理基础知识。中观地看,就是理解每一知识点或理论假说背后的角度,比如传播流研究是把受众置于群体当中来开展,而知沟假说就是把受众置于社会阶层看。每个具体研究的切入角度也是不一样的,可以有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个人心理等等。如果微观地看具体知识点,比如知沟假说,除了理解它的切入点,还要理解它的研究背景、研究如何展开、具体观点与结论、这个假说的特点与意义、批评和发展(在新媒体条件下的发展)。大概经典效果研究都是以这几个维度作为框架进行整理。至于专题笔记,这更是个性化产物,我又想打看似不恰当而自认为生动有趣的比方,每个人的专题笔记就如他们自己生产出来的宝宝,都长得不一样。需要强调的是,专题是丰富思想且应试的,专题框架可以说就是论述题的框架。专题工程之初,就是做出专题分类与规划。我主要是通过钻研真题的方法,总结出真题考察的方向,并以各个方向作为专题类别。像去年出了一道我完全不会的关于文化维度的题,它涉及到心理学和社会学,而我所做的专题并没有直接覆盖。但通过对过去真题总结,我做了有关新媒体与社会和社会学基础专题,由此我迅速在脑海里检索专题,通过“牵强附会”直接调取相关专题的知识点,最终也勉强写出具有框架逻辑的答案,不至于留空。因此,我认为,愈加细致全面的专题分类对于应试便更加有保障,但相应地工程量就愈大。基础知识笔记;新媒体专题中的细分项03 信息资源:设置个性化的信息环境笔记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大多数选手都是充分调用资源,来实现信息摄入与笔记生产的。关于信息资源这部分,我会围绕书目、期刊与网络资源和师长朋辈这些信息源展开。1、读书 书目部分,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书目,一类是用于呈现亮点观点的书目。下面我会简要介绍读过的基础书目的特点,方便各位看官食用,主要是依照建议的阅读顺序排列。李彬《传播学引论》:我个人认为这是跨考者必读的书目。首先体例相对完备、框架清晰,对入门者十分友好,印象中主要框架是[传播学+5w模式+批判学派]。其次,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但这样的框架和措辞就使得这本书对学派源流与发展的陈述相对不够细致,读完没有振聋发聩的感觉。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这本书大多数新传学子都会读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本书由小范围到大范围来展开,即从人内传播到全球传播,还有附带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简单讲述。这本书不论在我前期入门还是后期复习的时候,都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大众传播章节的阐述让我对传播学历史上的经典研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赛弗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它是我读的第一本有关传播学的书,书中一上来就介绍信息技术,让我有点蒙。主要介绍了传播技术,又涉及到传播研究模式、传播学中的符号学、心理学,也有经典的大众传播研究。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我相对艰难地把中文译本读完了。这本书很厚重,覆盖面广,观点也不拘于经典研究,而是契合时代发展的引申。不过建议有英语基础的同学还是看原版好了,中文本实在难懂。后附有名词解释,可以作为基础概念的概览与理解,但不建议作为应试名词解释的答案参考。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罗杰斯《传播学史》:我个人十分推荐这两本书搭配阅读,先读前者,再读后者。前者可以说也是传播学子的必读书目,对学术源流与发展着墨甚多,帮助理清初学者的混乱思绪;后者则主要是从学科历史切入,配合刘书使用的话,就对传播学史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两本书读完便会真正认识到,传播学作为十字路口的学科的特点,她的历史就社科的历史。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关于新闻理论方面,我首先读的是这本书,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新闻学的认知。由于这本书的结构并不是那种传统严谨的教程框架,而是抛出新闻学中的关键词作为篇章名并进行解读。一方面,这就使我脑海中对新闻学认识仍是以那些关键词作为出发点的结构;另一方面,读起来相对其他新闻学书目有趣。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一本标准化的新闻学教材,对于建立新闻学的框架结构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当时跨学科追求新鲜感的我,过于标准化的论述有些乏味,而一些相对有趣的论述在传播学相关书目中有涉及。曹林《时评写作十讲》: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过去在书架旁匆匆翻看过的评论教材都是中规中矩,而这本书却像曹林老师在面前嬉笑怒骂,语言通俗且尖锐。看完这本书的收获不仅是学习了时评写作方法,还有认识到时评中应该体现的社会情怀。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可以说是一本辞典,我建议前期与后期都使用这本书。前期使用可以帮助你对某一具体知识点有全面细致的认识;后期使用可以用于参照名词解释思路、补充丰富笔记。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其体系能够让初学者对社会研究方法有较系统的宏观认识,十分推荐社会研究方法零基础的小伙伴阅读。阐述措辞适应中国人思维,但覆盖面不广;能帮助我们建立体系,但具体知识点阐述不够深入。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语言相当的平实通俗,读起来相当顺畅。然而读完可能仍对社会研究方法一头雾水,因此我推荐先读风书。这本书有很鲜明的特点,即是覆盖面广,援引例子甚多,能让社会研究方法在初学者脑海中有更为生动的认识。支庭荣《传播学研究方法》:这本绿皮的书也是我偶然在书架上看到的。在基础社会研究方法之上,还谈了研究方法如何应用于传播学研究,也引用了不少传播学研究的例子。在后期这本书也帮助我丰富了社会研究方法部分的笔记。相对非基础的、观点可用于论述题的书目,由于每个人书单最后都大不相同,此处我就不作赘述。如今回顾,我发现这方面的阅读可以根据真题方向或者是专题类别来进行。当时我的阅读并无章法,除了阅读官方推荐书目,其他书我都是在新传书架上随意拿一本便读。有些细读,有些囫囵吞枣。书单如下,按本人阅读细致程度排序:彼得斯《交流的无奈》詹姆斯卡里《作为文化的传播》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赵曙光《媒介经济学》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齐美尔《货币哲学》《陌生人》张志扬《西学中的夜行》詹姆士·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2、期刊与网络资源 当时我也是参照了上岸师兄师姐的经验帖去看一些期刊,然而论文都是做专题笔记需要参考时通过关键词或者新传大咖作者检索的,没有特别定期读期刊。我经常看到的期刊有:《国际新闻界》《传播与社会学刊》 《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此外,利用后网络资源也十分重要。现在大多数人的信息接触都是通过手机实现,所以利用好电子产品上的信息首要就是先设置自己的信息环境。微信上可以关注一批公号,养成空闲时浏览的习惯,比如:全媒派、清博舆论、36氪、虎嗅APP、华尔街见闻、钛媒体、北大新媒体、新京智库、CNNIC互联网研究、财经、丽水路观察、量化研究方法、质化研究、新京报评论、人民日报评论、风声评论,红辣椒评论等等。浏览器上可以建立书签来收藏网站,让信息信手可得。此处我要安利豆瓣书评。备考过程中,我常常通过参考高质量书评,借他人力量来理解一些晦涩的专著。这样自己一边读一边参考他人的理解,自己的想法就会更多元。当然,摄入信息不一定全是硬核的,不然可能负荷过重,因此我也会在休息消遣时上小破站看鬼畜,有时也看“巫师财经(有抄袭之嫌)”“Lindsay说”“硬核的半佛仙人”等等。3、师长朋辈之间的帮助 还在校园里的应届生就可以尽量利用教学资源,多多去图书馆翻书,多去请教新传专业的老师。还有众所周知的一点就是多去请教师兄师姐或者身边的大佬级别同学,在此我(li)要(xing)感(gong)谢(shi)一路为我耐心答疑的小王和师兄师姐。此外,还推荐大家可以多看看清北人复交的bbs或专用于校友经验分享的公号,比如“RUC思享”。这一部分内容就不局限于考研,但可以从中多体会一下大佬们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态度。04 输出:应试秘诀在于反复练题上面提到笔记生产和信息资源的利用,接下来这部分便是至关重要的输出环节,也就是练题。我具体的练题分为两个时期——答题思维萌芽期(7、8月)和成熟期(11、12月)。前者练题是不限时的,只是围绕题干写上自己的思考;后者是限时模拟训练,这一部分对于初试而言十分重要。11月时我开始为没有限时模拟和批改而焦灼,毕竟拿着一套卷子做3小时对于不太自律的我来说有点困难,最后我去报了胡师姐的模拟考班。卷子是由胡师姐给出的,题型设计有专硕与学硕区分度,且在讲评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对真题理解上的失误(比如研究设计题),发现自己在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上答案的框架思维不够巩固。此外,每次考后的排名分层相对稳定,这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和优秀选手之间的差距(悄咪咪地说一句,感觉那时排名和上岸排名情况有点相似)。虽然发现问题可以经由模拟考班帮助,但是解决问题、谋求进步还是得靠自己。通过胡师姐模拟训练和发现问题的过程,我够对症下药,每天都花上1小时练习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答题思路和优秀答案之间的区别。除了内容质量过关,时间把控也很重要。我往往3个小时都是手不停地写,才勉强完成。可见,实现速度的首要是大量的思维训练,也就是练成即时反应能力,具体操作就是上文已提到的通过专题来训练。实现不留白也需要好的时间分配,一般情况下名词解释30-35分钟,简答题40分钟,剩下时间都给论述题。初试时我由于看错时间,造成时间安排上的失误,所以题目也答得不是非常满意。练题工具除了手表,还有就是网上可买到的答题纸。用这样的答题纸进行练习,久而久之可以适应和熟悉初试现场的答题手感,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初试考场上的焦虑。上考场之前务必带好工具,比如小刀橡皮等等。考场上我橡皮突然不见了,十分感谢隔壁的、上岸同专业的小L同学借了我橡皮。二、“抽象圣经”篇01 动机:参与到世界中,学习才是目的这里要谈谈明晰动机的重要性。如果要找出报考院校的优点,我们逛逛官网便可以列出清单。然而动机止步于此就太过单薄。不知何时起,身边刮起一阵热爱学习的风潮:社交平台晒学习成果,直播平台直播学习,视频平台发布学习vlog。人们举起终身学习的大旗,喊着热爱学习的口号,甚至考研帖里许多人说要一天学10+个小时。但实际上,明确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了什么比跟风苦干更重要。明确自己的动机与手头工作,首要的是真正参与到世界当中。我们无法突破现实信息秩序,但却可以从中谋求力所能及的改变——动用可能的网络资源、用心挖掘馆藏资料、勇敢去请教师长。切断无意义的交流,会减轻精神负担。在备考期间我频繁关注与反思互联网市场动态,在鹅厂实习时更加切身体会卡斯特所说的网络社会;备考期间关闭朋友圈,减少约局,却比以前更加充实。探寻、反思从而明晰动机比被动接受信息而涌入大流更容易实现目标,前者受到外在阻力较少。学校天桥,饭后放松身心的场所人是封闭的,在框架内接收一切信息;但又可以是谋求开放的,我们挣扎着打开自己的思想,即是学习的过程。学习并非达成目标的工具,而是目的本身。上岸是外在结果;备考期间的学习才是每个人所真正期望的目的。02 心态:淡化目标,保持勇敢我也是被焦虑困扰的选手,常常在初试备考期间为此接受无用信息。初试第一天对完政治选择题答案时,我差点弃考第二天的专业课;知道自己擦线进复试时,我颓废了几个月;直到复试前两天,我还在妄自菲薄,觉得自己简历过于一般。即便百般焦虑,极限操作还是在我身上发生了:初试第二天我还是冷静完成了专业考试,这时考场上考同专业的同学位子又空了好几个;复试前一周即便知道模拟会让我心态崩溃,我还是一遍遍找人模拟,发现问题并完善自己的答案库;复试前一天,我没有复习或焦虑,而是平静悠闲地度过这一天,第二天复试留给老师好的状态。经反思,我认为缓解焦虑有两个步骤:一是淡化目标。焦虑多是因为过分在意结果。回想自己逆风翻盘的经历,在紧要关头我算是心无旁骛的,以至于忘记焦虑与结果。二是保持勇敢。如果无法淡化结果而继续焦虑,就先鼓起勇气相信自己一次。当然,真正解决焦虑的唯一途径就是实干。实干使人专心致志且充满自信。03 思维与工作习惯:海纳百川,制心一处好的思维习惯,是我一直想要学习养成的。某种程度上我是一个喜欢反思而不愿名状的人。而在当下社会中,恰恰需要语言才能解放自我。在闭塞的个人房间逗留注定找不到出路,所以还是要勇敢走出房间。而这就需要如上文提到的“真正参与到世界中”。这并不是指成为善于社交的人,而是对自身精神世界进行一场场艰难的改革,让自己能够在每一观点上找到落脚点,或是让自己成为拥抱所有思想小河的大海,忘记接纳或拒绝本身。也是通过备考我才慢慢认识到,工作习惯即是能力。面对文本时迅速抓取出关键信息,再组织并有逻辑地输出,即是做事通则。比如打LOL的辅助位,既要盯住敌方,又要留意视野,在紧急关头下决定怼出哪个技能或是默默发育。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学习工作以及吃喝玩乐各个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大佬,我认为大佬级别的人物都是具备出色能力的,即便是玩,也玩得出色。虽然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但仔细品味,有效输入再到有效输出的做事通则就等于专注本身。在限时情况下迅速决策,正是需要专注;而耗时长且受到冗余信息困扰,多半是三心二意所致。是否制心一处决定了工作效率,而克服思维惰性本身就需要时间。这时意识到问题所在的我们不妨对自己耐心一点,引导自己按部就班运用“通则”,而不需盲目地打无意义的持久战。最后分享一首备考期间多次被我用以缓解焦虑的歌。求学的确是许多人的人生要事之一,但这不意味着要汲汲营营而无暇体察自我。再引一句“看清尽头的虚无才能享受过程的壮美”,从今天开始,我们不妨丰富一下今年目标,考研不仅为了上岸,而是为自己的独特性赋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事法则,努力让自己成为容纳百川的大海。
阅读提示1 作息2 参考书目3 时间分配4 笔记5 手机6 框架7 论文8 理论联系实际9 考前考研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个坚持不下去了的瞬间,就会开始幻想自己考上后给学弟学妹们写经验贴的光辉时刻(……),现在开始写了却发现很多过程中的细节其实都忘了,但我会尽力把自己当初很迷惑,想从学长学姐经验里看到的东西写出来~(也安利你们这个方法,每次不想学习就想想自己考上了朋友圈怎么发之类之类的就会动力满满哈哈哈,(///▽///)也不是虚荣吧,人本来就是社会人啊~)插入一段背景介绍。我本科是某985小语种,大学期间吃喝玩乐,绩点一般,四六级一般,新传方面零基础。报考专业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排名第一,初试分数:政治72,英语89,专业一130,专业二139,总分430。一、作息备考时间大致是从2017年4月开始,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划开了几个部分。4月~5月底:我在2017年的寒假最终决定报考北京大学汇丰财经传媒,但是因为懒又拖到了4月才开始。正式开始复习之前只看过一遍郭书,但是看完也就什么都忘了,可以说是零基础。由于本专业课程仍然很多,这段时间每天只能保证每晚3小时左右的复习时间,周末偶尔会全天学习,但是吃喝玩乐这个时候还是正常进行的~5月底~6月底:期末考试到来,复习被迫完全中断,包括英语。7月~8月底:狠狠心留在学校开始了全天复习的生活。但是每天开始学习和结束学习的时间都很随意,大致是9:00~11:30,15:00~18:00,19:30~21:30,一天不到八小时。这段时间看电影下馆子的次数已经极速减少了。但是晚上回宿舍还是完全不碰跟学习有关的事的。9月~考前一周:9:00~12:00,14:30~18:00,19:30~21:30,这个学期我还有每周十四小节的本专业课程必须得上,由于专业特色时不时还得准备pre,除了这些不得不做的事之外,我基本都在图书馆。作息来说跟上一阶段差别不大,但是慢慢能够静心学习,也找到了很多乐趣,效率高了不止一点两点,不再需要借助类似forest之类的工具来强迫自己学习,隔三差五罢工在宿舍躺尸的频率低了很多,也逐渐养成了晚上躺在床上看每半小时剧或者刷半小时微博的空档看几篇相关推送的习惯。最后一周:8:30~11:30,14:00~17:30,18:30~21:30,为了适应考试时的时间安排强行调整作息,因为心态其实有些崩,晚上回宿舍也开始正儿八经地学习了,不完全统计这小七八天晚上十一二点几个小时在床上看了200多篇论文……考前一晚还破天荒地熬夜背了个肖四。去年这个时候我刚刚开始兵荒马乱地准备考研,也是我像寻宝一样疯狂翻看学长学姐们的考研经验的一段时间。当时大部分帖子给出的建议是类似“刚开始复习时时间不要花太多,保证每天五小时以上就够了”,把每天撑死只能保证三小时的我吓得够呛。其实作息这一块真的因人而异,你们需要关注的不是每天花了多少时间,老师不会因为你每天起床早睡得晚就多给你几分。真正关键的是复习的质与量,以及你是否会因为别人的复习状态而受干扰这两项变量。就我本人而言,我自我定位是学习效率较高,而且心态特别不羁,就算在群里看见别的小伙伴又复习到两三点也觉得考上的必须是我(……),加之多次尝试早起反而影响精神,所以我就没有强求每天的复习时间有多长了。如果你们对自己的复习状态不放心,又很棒棒能早起,或者容易受别人影响,那完全可以适度拉。二、参考书目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这本书我都不知道自己看过多少遍,写得很简单容易懂,适合跨考入门。而对于考研后期,它的重要性在于它的框架十分清晰,以及知识点比较全。当然相对来说深度就有所欠缺啦。2.《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相对来说理论解释得比较深入,我自己从头到尾翻了两遍,另外技术学派和批判学派以及效果研究的部分理论在磨炼论述题的过程中时常拿出来回顾。3.《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塞弗林是官方参考书里传播学类最好懂的一本了,我看的太迟了,只是粗略地过了一遍,记录了一些其他书里没有的知识点,但是当时很后悔没有早点看。4.《传播学概论》许静个人觉得精华应该在于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等这里部分。5.《网络社会的崛起》卡斯特从往年真题中可以看出来卡斯特的理论非常之重要了,不管今年会不会考到,把他的理论运用在论述题的回答里也是很好的哇~建议不要留在十月之后看,因为这本书比较难懂,有大量的数据,看完花的时间很多,且会产生“我看了个啥”的懵逼感,最好在暑假左右,给出比较紧凑的一段时间一鼓作气看完,并配合论文加深理解,整理其中的理论,比如信息资本主义、第四世界理论、大众自我传播等等。6.《新闻写作教程》徐泓其实科班出生的同学应该就不用看啦,但对于我这样的跨考党来说还是挺有必要的。我应该是四月看完的,大概花了一周,每天一小时,很好读,但是其实关键在于自己学着写啦。7.《新闻社会学》舒德森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写新闻学,可以配合传播学里的控制研究板块整理同时服用。8.《社会研究方法》1巴比 2风笑天比较早开始复习的同学其实可以以奥利奥式复习法,先看风笑天打基础,再看巴比加深理解,补一些知识漏洞,最后复习记忆再用风笑天。但是如果你比较迟才开始的话,选择一本就好啦,巴比的书写的也很好懂,还有大量有趣的例子,但是框架不太适合记忆,风笑天的书就可能更适合考研复习一些了。9.《网络传播概论》(最新版)彭兰收获非常之大的一本书,不仅是内容,还可以好好研究其中的小标题,看看是从哪些角度分析新媒体,会对简答论述有很大的提高。10.《新闻学概论》李良荣新闻学我只看了这一本书,新闻史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跳过,建议第一遍看就可以以名解的形式整理笔记,比如“新闻来源”“硬新闻”“新闻价值”“两个新闻场”等等,之后就只看笔记就行了。11.《陈力丹带你读传播学经典》我自知自己看过的专著少,且时间有限,就走了这么个捷径,看完整理了一下每本名著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也有了不少自己的感悟。另外想提醒大家并不是书看得多就好,比起看了多少书,更重要的是你在看一本书的过程中把多少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东西。再次三、时间分配关键其实也在于个人定位,所以这一部分我不会给出建议,而是给出我怎么确定自己时间分配的思考过程,你们也可以按照这几点来审视一下自己~跨考与否:因为我是跨考,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专业课上,4月到8月底每天除了用百词斩背一下单词只看专业课,9月开始政治和英语的正式复习,政治隔一天一小时,英语每天一小时,多花一分钟都很心疼。即使是考前最后一周其他人都结束看论文阶段开始狂背政治的时候,我也在继续看论文,每天只抽出两个半小时背肖四,。结果证明我的公共课还是可以的,并没有拉后腿。英语水平:我高考英语147,大学英语成绩不太高主要是因为听力差一点,而考研不考听力,所以我的策略是英语尽量不花时间,9月开始复习英语后每天背单词外,先看了一遍丁晓钟的英美外刊超精读,然后每隔一天一小时解决一张真题卷(不包括作文),第二天一小时思考错题,完成作文。(我应该是属于极端派了,因为考研过程中不清楚自己跨考专业课到底是怎样的水平,一点时间也不敢少花,当然你们之中的跨考党不一定要像我这样,毕竟公共课真的也很重要了。)专注能力:我每天的时间分配特别的零散,都是以一小时断开的,因为我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看一本书久一点就烦,而换着看就更容易保证高效率。这也是为什么一本书我经常要看一个多月(每天都只看一小时)。当然这种做法也是有利有弊的,身边也有同学。四、笔记笔记真的很重要!一定要自己做,不要依赖学长学姐的笔记!做笔记其实不仅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还决定了你最后背书阶段手头资料的质量。我自己的笔记没有按照传统5w框架来,而是分成了名词解释部分和简答论述部分,名解是从传播学、新闻学、研究方法多本书以及新媒体、技术方面中搜刮来的一些概念、理论。这个笔记是要全部背诵没商量的。简答论述笔记则是整理了很多我觉得自己可以用上的理论。另外,用自己熟悉且擅长的方式做笔记,有人喜欢打字,有人喜欢手写,有人能做漂亮的思维导图,有人只能记些潦草的要点……都没关系,只是切忌形式大于内容。五、手机我的考研过程中依旧极度依赖手机,但是强迫自己每完成一个小时的复习任务才能玩一会儿手机。适度的放松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直玩手机也是绝对考不上的啦。另外一定要向大家安利微信搜索,非常好用。不管你想查论文查理论查任何一切,只要在微信搜索里输入都能找到,还能过滤非自己关注的公众号,在一众新传考研公众号的相关推送里寻找需要的东西。六、框架这应该是每一个考上的人都会极度强调的东西。单独成段以示重要。(另外这应该也是我在班里收获最大的东西了?)七、论文看论文也是应试的一条捷径。在看的过程中关注三点:一是提出的观点、理论;二是行文逻辑;三则是专业的表述,包括小标题的设置、学术化的语言。八、理论联系实际每一届的学长学姐都会告诉你们,不要背,背书是上不了北大的。但在我的备考过程中,我发现背诵与记忆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初期的刷书过程中,单独的背诵没有必要,重在理解,可以以多次阅读加深记忆。但是在复习后期,背诵必须是一个单独成块的日常任务,且依自己记忆能力不同,不能开始的太迟,否则非常影响最后冲刺期的心态以及大量公共课复习任务的完成。以理解的姿态记住理论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怎么用。我高中的地理老师特别爱说“死去活来”地学习: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再去灵活地运用,这才是我们复习中需要达成的成就。生活中基本每一件,我们所遇到的、近期的热点新闻、看的电影……都可以用传播学理论或者更广范围,社会学的思维来解释,总学术化的语言来阐释,并形成自己的套路。这不仅可以帮你应对名词解释中不熟悉的考点,还可以助你在简答论述题中迅速解剖分析对象,形成有逻辑贯连的几个答题点。比如“贿赂”(当然不会考这个)如何解释呢?比较基本的有以下几点:1主体:社会经济地位有差别的两者;2动机:以经济资本交换社会、文化、政治等资本;3行为表现:送礼、送钱;4定性:非正常,不利于社会系统有序运行。如果是简答论述把每一点列出来后就可以开始头脑风暴搜集和这一点有关的理论,使论述显得更有力量。九、考前心态最近疯狂痴迷吃鸡,我这样实力不太强的小白通常都选择打野,在最后进入决战圈之前猥琐发育,给自己积攒充裕的装备,为最后一战提供最佳状态。考研其实也是这么一个过程,按我喜欢的一个作家小姐姐的话来说,漫长的备考期间,我们都是在悬崖下练功的女侠(或者少侠)。而我要强调的是,不仅要练功,我们还要为最后决胜局积累两个装备。第一个是资料包。我自己的资料包很多但不杂,分为:1用来背诵的名词解释笔记,囊括了几乎所有传播学、新闻学、互联网、社会研究方法提到的概念。2论述题中可以当作特约嘉宾出场的理论,包括受众研究、效果研究、批判学派、结构功能主义、符号学等部分。这一部分不用来背诵,而是反复看加深记忆,达到看到对应的题目能灵活调用的水平。3新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板块,涉及大量简答论述中可能考到的考点,比如去年的“短视频”“共享经济”。4时事。这一块做两用,首先可以成为你的论述过程中的论据出现,展现一种通古博今的气质;其次时事可能充当论述中的题眼或者评论的话题出现。这两个用处要求时事资料包中不仅包括是什么,还要有为什么、怎么处理/解决等进一步分析过程。第二个是心态。在备考过程中,一定做到:克服懒惰,克服不自信,克服拖延症。可以通过给自己设置每星期或者每两星期、每月一次的休息时间,奖励自己并舒缓一些不对劲的情绪。但是备考过程中每一次心态爆炸其实都只是小怪物,别扭一会儿就又可以继续学习了。但考前很有可能会迎来大boss,具体表现为:我这样怎么可能考上?要不明年再考算了?背不完了怎么办啊!考砸了考砸了……我在考前陷入了无法被他人肯定拯救的自我怀疑中,甚至差点没去最后一门考试,但是你们看啊,我还在这儿给你们写经验贴呢。所以一定不要相信自己在非正常状态下作出的主观判断,考前只要相信自己很棒就ok。我想说其实没有任何人在任何一场考试前会觉得自己是完美地准备好了的,但是考试来了,我们躲不开,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相信自己,把自己已经学到的展示在卷子上就够了。每个考研人心里都有一个一定得考上那儿的理由。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这个理由,不要让自己最初的梦想被旅途中的尘土蒙上。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自我介绍我本科是长安大学(一所工科211)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4战跨考北大汇丰金融专硕,初试411分(72/78/142/119)。写这篇经验贴希望更多的是能让大家避免我从考研中踩过的坑。关于这几次经历的说明其实在考汇丰之前,我本科在学校期间考过一次中央财经投资学(16年)当时踩着线进去的,自己也没想到会进复试,所以看到复试名单后,很焦虑的准备了10天参加复试,毫无意外的被刷了。一战汇丰商学院(17考研)16年下半年,遇到一个研友推荐我考汇丰,汇丰有专门针对理工科背景的金专,国际化办学,再加上北大一直是小时候的梦想。所以我就听从了研友的建议转到了考汇丰,但是汇丰的专业课书籍和我之前一战的专业课有很大出入,从高鸿业的宏微观加政经转到了中级宏微观教材加投资学和公司理财这两个我毫无基础的学科。(PS:21考研北大汇丰金融专硕考试内容又有变化。)而我的复习方法也是很低效的,啃课本。最后我花了4个月基本都在专业课上,除了其它政治基本属于裸考状态。结果也不尽人意,只考了373分,专业课106分。二战汇丰商学院(18考研)17年鉴于专业课太差,我开始报考CFA。上半年,通过了CFA一级,成绩还不错,也让我飘了起来,之后下半年在家复习。在家学习的那4个月并没有认真,这次的失败可以说是我应得的。三战汇丰商学院(19考研)18年上半年,CFA二级上午卷有一半没有写到答题纸上,直接挂了(按照一级的经验自学,结果还是不熟练)。下半年9月份开始考研,报班跟了炳哥。跟了炳哥3个月,专业课直接来到了120,在当年专业课算是高分,当年录取的专业课平均分为107。可惜数学发挥失误了,后面几道大题都算错了只有127分。最后总分381,复试线385。四战汇丰商学院(20考研)19年,我决心最后一搏,英语报了阿卡索一个一的外教课,CFA报了高顿二三级连报,上半年,CFA二级全球前百分之十通过,下半年选择继续跟炳哥,终于在5个月复习后拿到了复试资格。关于这几次经验的教训1)考研最好还是报个班对于像我这样自学能力有限,或者自制能力不是很强的,有条件的话报班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不要想着省钱,白嫖一些资料,有时真的免费的反而是最贵的,你失去的你的时间。报班一方面是这些专业的老师对于命题规律总结得要比你好很多,能给你提高不少效率;另一方面,报班会提供一个氛围环境,而且在与研友的交流探讨中,彼此会成长不少。闭门造车真的很低效。2)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几次下来我有努力过,也松懈堕落过,都得到了相应的结果,我认为在读书这条路上,还算是所有事情中最能证明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有时你只要坚持下来,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就自然达到了那个水平,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3)要坚持,量变引发质变在第一次考中央财经和汇丰的时候,我还是蛮拼的,但是都差了那么一点点,说实话,刚开始挺难接受的。但是后面转而一想这很正常,有很多底子和天赋比我优秀得多的在竞争,我本科成绩也一般,意味着我和他们起点差了很多,需要我花一定的时间与功夫去弥补这段差距。我,只是代表我实力还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罢了。我失落时看了曾国藩,从一个普通人到,他只是坚持自省和改变,一点点地变优秀。我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考研,就是想要让自己做出改变,这是一个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一点点的改变。最后你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关于各科的经验1)数学(142)我虽然不是什么具有数学天赋的人,但自己还是觉得有些普通人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参考资料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历年真题是必备的吧。至于其它的我觉得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资料不在多,吃透一种就够了。我的学习数学的方法就是总结。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很管用,学其它科目也是这样。检验自己学习效率的一个方法就是自己拿出一个笔记本,自己给自己上课,讲讲这章讲了啥,逻辑框架是啥,这个知识点能怎么考怎么用。对于做题过程中,要学会研究真题,真题是具有延续性的,你可以发现有些连续年份,它就是抓着一个知识点一步步深挖,你也可以总结这些规律,或是探讨还能怎么深挖,从哪个角度对这个知识点命题。当然,如果你的基础真的很差,自己啃题啃不动,还是有老师指导比较好,有基础后期才能强化提高。炳哥团队的小侯七老师,数学讲的就不错。2)英语一(78)英语这个就在于平时的积累了,我大一过了4级,英语很差,是考研之后慢慢积累的,第一次参加中央财大英语复试时老师一个劲的让我放松,我一个劲的回答谢谢。很尴尬,哈哈。但我想说的是这个需要长期的积累,我后面是上了雅思课,考CFA时教材和考试都是全英文的,再加上报了外教网课,一点点积累上来的,当然我相信你们子和积累速度会比我快很多。前期复习个人建议每天英语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一个小时的短文阅读和一个小时的单词积累。可以根据个人的底子做调整。但是汇丰很注重口语,所以听说练习也需要积累,其实当你口语上去了之后你会发现你的写作什么的都会上去。3)政治(72)政治还算是短平快的,这个只要跟着网上一个老师的节奏认认真真落实就行了。4)专业课(119)专业课我还是强烈安利炳哥,我之前是啃课本的闭门造车式学习,专业课跟了炳哥后就感觉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以前很多东西的内在逻辑就串了起来。而且炳哥针对各个院校都有命题方向的把握,这个是很重要的。汇丰之前的专业课内容多,没有方向的话真的你会迷失自我。今年专业课又是改革了,更需要炳哥这样专业的人士来分析。但是听炳哥的课需要注意一点,这个课不能替代你的基础复习,听炳哥的课是需要自己先预习一遍的。他的课像是一个点拨课,是建立在你看过一遍书,或者预习过一遍,然后帮你把易混淆点和难点点拨清楚,帮你把思路串联起来,帮你把握考研出题方向的。所以这些前期工作一定要做好。炳哥不止对北大汇丰考情有深入研究,对其他院校金融专硕考研考情也都很了解,刚开始基础课是大家一起上课,后面定向会分班针对院校上课。结语考研不是你的人生目标,它是你迈向改变,走向成长的一步。结果固然重要,但这个成长过程更为重要,希望所有考研er永远保持自己那想要变优秀的心,在这个过程中静下心来,点滴积累。也希望大家以后能凭着这颗心让自己越来越优秀。最后感谢考研过程中陪伴和指导我的老师,感谢炳哥团队(掌成好课)的各位老师从初试到复试的帮助与鼓励。也希望我的经验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期,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近300名2020届全日制硕士毕业生陆续安全返校。他们在未来两周里将完成毕业研究,准备论文答辩。学生按照防疫规定有序进入校园北大汇丰商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为四个专业——金融、经济、管理、财经传媒,学制三年,前两年主要在校专心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学生除了完成专业所需课程外,还需要辅修另一个专业或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金融工程硕士学位。第三年主要是实习和写论文。学院的目标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功底的经济、金融、和传媒工作者。还有一部分学生会继续到斯坦福、芝加哥、加州大学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认真上课北大汇丰以国际化和严格要求著称,在学期间课程多、压力大,第一年禁止实习,每年毕业论文答辩均有不通过的。但这种严格的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素质,积累了在业界的良好口碑。在2018年国际高校评估机构QS的“最受雇主欢迎的商学院”,北京大学名列全球第九。在今年因疫情全球经济遭遇困难的情况下,北大汇丰商学院272名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已有254人拿到一个以上单位的录用函,录用率在93%以上。232人已与工作单位正式签约,签约率85%。另有7人获得博士录取通知书。毕业生就业去向地前三位为北京(40%)、上海(22%)、深圳(21%)。主要就业单位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央结算公司、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广发证券、摩根大通、高盛、天弘基金、易方达基金以及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外著名机构。课后研讨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北大汇丰毕业生目前就业率已超过93%,远超国内高校平均水平,充分显示了学生的高素质和竞争力,也进一步证明了北大汇丰创办以来坚持“国际”“严格”“全面”的办学理念的重要性。
2020年高考就在眼前,要是放在以前,现在高考都结束了,不过今年因为情况特殊,所以高考推迟了一个月,那么2020年那些专业最热门呢?我就告诉你:金融,计算机。金融专业是百科之王,尤其是顶级院校,比如清华北大复旦交大,金融就是最牛的专业,毕业生最牛,而学理工科的,学计算机最牛,毕业各个都是年薪几十万。金融,比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大经济学院,北大汇丰商学院,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经管院等。而学计算机呢,清华大学计算机学院,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都是最牛的出路。当然这些都是状元才有资格选择的北大清华专业,那么普通人能不能一下子把金融和计算机专业都学了?把天下最牛的两个本科专业都学了,有没有这个好事?你别说,还真有,这个专业是著名的电子科技大学和著名的西南财经大学联合打造的。西南财经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申报的 “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获批。该项目是四川省首个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2020年首次面向全国通过高考招生。“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合学士学位是全国率先实施跨校联合本科学位的创新型项目,是学校主动引领“新财经”,推进新财经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项目依托我校金融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学科优势,采取优势专业强强联合方式,打造“新文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双方共同建设人工智能和区块链金融相关的系列跨学科课程,力求形成在国内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共同培养具有跨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金融科技精英。项目采用“1+1+1+1” 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第一学年在学籍所在学校学习,第二学年集中在电子科技大学学习,第三学年集中在西南财经大学学习,第四学年回学籍所在学校学习。学生毕业后,授予两校共同颁发的联合学士学位。要知道西南财经大学是原来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211重点大学,金融专业非常牛,而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内唯一的信息类985高校,计算机专业是学校的录取最高分专业。电子科大招生的这个联合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 “双A” 联合学位实验班)是电子科技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强强联合开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该项目由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与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共同承办。2020年开始,专业面向全国部分省份进行招生(在四川省、河北省、山西省、安徽省、重庆市等省/市提前批进行招生)。每年招生60名学生,两校各招30人。项目采用校际联合培养的形式,毕业生达到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授予要求的,授予“工学-经济学”联合学士学位。“双A”联合学位。最后就是一系列超级心动的条件!品行优良,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全部享受保研资格;一个录取通知书,上两所顶级行业名校的顶级专业,而且都有保研资格,这个好事,去哪里找啊?就在西南财经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老铁们,你们怎么看?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级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毕业生的第一名,是一位让人羡慕的学霸美女,她叫王晨昱。还获得了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双学位,既要保持在北外的成绩,又要兼顾北大的课,就这种能充分利用时间的本事就值得学习。不仅如此,她保研获得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浙大国际组织专业和外交学院国关所五个offer,并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经传媒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她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三好学生”、校综合一等奖学金、优秀团员、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校人文知识竞赛二等奖、英语写作大赛二等奖、上午精英挑战赛三等奖、北语“人文学术之星”等。英语专八、GMAT720、BEC中级等。成绩这么优秀,课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曾在央视CCTV2财经频道、新华社、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领英Linkedin、教育部、券商等实习;在北京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助理;“中国好声音”北京三十强、二胡十级、校游泳队、英语辩论队队员,多次参与主持、话剧表演、微电影拍摄、志愿者活动。她说:“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面,要适当地发展一些兴趣,作为自己释放压力的途径。”她喜欢游泳,在上大学后就加入学校的游泳队,从小体育突出,也会参加运动会跑步、跳高等项目,这些活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放松心情,还能为自己的综合成绩加分。她还曾经担任格林纳达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联合国前联大副主席丹尼斯-安托万的英语翻译,还和大使聊了聊一带一路的话题。能做到这么优秀,可能是因为她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当她非常想参加一个活动,他就会可以关注招聘信息,关注一些有关网站,或者是寻求“前辈”的帮助,她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永远都会努力找寻,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稳稳抓住。
保研背景本科院校和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保送院校和专业:清华大学金融工程培养方式:专业型硕士个人情况学习成绩:(前五学期)总GPA排名1/34;专业GPA3.96/4.0;经济学第二学位GPA 3.88/4.0英语成绩:CET4:615,CET6:587获奖情况:国家奖学金;中国石油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国际交流校长奖学金科研情况:创新杯学术论文竞赛一等奖;北美建模二等奖;量化投资科研项目;一篇本专业国内期刊;本专业大创所投学校:人大汉青、清华经管、北大光华、北大汇丰、上交高金(全部为金融硕士项目)结果:清华经管金融硕士金融工程班夏令营流程我是在经历了一个个十分纠结的选择之后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先介绍一下我参加的几个院系今年金融硕的招生形式。清华经管和北大光华是rolling 制度,分批次笔试和面试。经管有三批,分别在三月底,五月底和八九月截止,需要同时寄送纸质材料。每一批的deadline之后会在同批次的材料中挑选合适的人参加笔试和面试。光华只需网上提交。按招生说明会的讲解是评审委员会收到一定数额的优秀材料之后组织面试。根据我的了解,我感觉貌似今年光华的分批次面试是按“属性”来的。第一批时全部都是专业第一,接下来是实习比较突出的,然后是综合素质比较优秀的等等。所以,大三下三月份各大官网放出当年招生简章时就研究一下招生政策和形式,尽快开始准备网申,准备得差不多了就提交了吧。以防出现以下情况:你是专业第一,科研优秀但是零实习几乎无学生工作和社团这种属性,但是你提交时,专业第一专场已经面试完了,那你的面试希望就渺茫了(只是一家之言,但是千万不要拖到八月最后一批啊)。上海高金形式太复杂,网申正式提交之前就有一个预录取面试。五月份开始在十几个城市都有,进行全国巡回地宣讲,可以注册任何城市的预录取面试,他们会根据大家网申已填的资料来发放预录取面试通知。有一部分预录取面试中表现好的同学会直接拿到八月份夏令营的入营资格,剩下大概百分之五十的入营资格在六月底网申全部提交截止之后统一筛选出来。感觉高金对英语口语水平,团队协作能力,个人表现能力等很看重。我报北京地区的预录取面试时没被选上,然后注册了济南的那场,毫无意外地被虐得惨惨的。整场群面是全英的,互动挺多,先是英文自我介绍。当然有的人一开始就很精彩,一开口那精湛的口语就甩别人几条街了。然后有分组的case study 和presentation,有发散性的讨论题目。高金缩写是Saif,我们当时的题目是每个小组想一句话,四个单词,首字母缩写是Saif,并且得有深意有故事。还会问一些问题,比如大家如果推荐别人入营的机会,你会推荐谁,为什么之类的。考查形式很灵活,英语口语好,表现力强,小组讨论时可以成为组内核心以及展示时表达好的同学肯定会比较突出。我当时默默地充当了一个观察者的角色,然后立刻收到了拒信。建议大家平时有机会多锻炼一下这些方面的能力,从很多角度来讲都很有用的。北大汇丰申请形式是最简单的。不用提交个人陈述和推荐信,只用在线填写一个类似于中英文简历的东西,上传一下证明材料扫描件就可以了。但是必须要有一篇论文,发表没发表过都没有关系,申请时可以提交提纲,入营之后要交全文并且有英文的答辩。不过需要注意论文类型。申请时的要求是什么类型的论文都可以,包括理工科。所以我当时把美赛建模一篇偏统计的论文修改和完善了一下就提交了。但是入营之后汇丰的老师说必须是金融经济和管理类的,所以申请汇丰的同学可以提前发邮件问清楚论文的要求。尽管我因为时间冲突没有去参加汇丰的夏令营,但是默默地隐藏在汇丰营员的QQ群里见证了全过程。主管夏令营的老师很可爱很亲切,答辩持续两天,提前不知道顺序,答辩氛围挺融洽,问题不会很tough。据我观察,貌似群里收到入营offer并且参加了夏令营的同学几乎都收到了后来的正式录取offer。汇丰金融硕士的方向很多,收的学生也不少,对理工科学生尤其友好,有类似数量金融还是金融工程之类的方向貌似只收本科为理工科的学生。所以对于想转去金融的理工科学生来说是一个挺好的选择。人大汉青这是我觉得最亲切的项目,毕竟是自己学校。一开始收到“欢迎加入汉青大家庭”入营邮件的时候就有满满的亲切感。伤感的是后来也因为时间冲突不能按时参营。确定参加不了夏令营之后,我去汉青夏令营办公室向老师说明情况,看到了一屋子的夏令营申请材料。大家的材料肯定是装在一个大信封里寄送过来的,据我当时不小心看到,评审老师们应该是会根据每个人整个申请材料的package来评定等级。A是强烈推荐入营,B+是有资格入营,可能是所谓的waiting list吧。C和D就没戏了。参考条件4条,大概是:学习成绩专业排名;英语成绩;本科学校(大城市加分);本科专业(金融经济或理工科修金融经济双学位加分)。所以,硬条件一摆就决定了能否入营。之后,就是看个人夏令营表现了。笔试考金融学和数学。介于我没有真正参加考试,也就没有发言权。但个人认为无论是否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技术面,申请金融硕士专业知识还是要学的好一些。公司理财、投资学包括计量都是很有用的,一定要好好看看。汉青夏令营活动很多,还会有一些高质量的讲座。清华经管这是我最想去的项目。如果大家符合一些基本要求,比如GPA专业前百分之十,四六级比较优秀,拿到复试通知还是没有问题的。经管复试形式和五道口一样。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笔试是中文的逻辑,数学和英文阅读。逻辑题类似于中文版的GMAT,英语是4~5篇几百字的阅读段落附5个选择题。笔试有个线,过了就行,没有笔试分数和面试分数累加一说,只要过了线,一切看面试。经管和五道口的面试氛围很融洽,每个人情况不一样,问的问题也不一样,大概就是面试老师根据你的简历和个人陈述中他们感兴趣的地方提问。可能是实习经历,社会实践,建模过程,科研论文等等。大家可以去保研论坛上看一下别人的面试经验。分享一下我的面试过程。一进去,一两分钟自我介绍。老师们也没听,在看我的简历和个人陈述。自我介绍完了一个老师问我,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我说我想做quant。老师们就开始和我讨论量化投资在国内外的发展,然后一个老师说我看你有一篇量化的paper,咱们来讨论一下。我的面试全程几乎就围绕这一个话题了。问的很细致,从数据到检验到实际应用的可能性等等。所以基本上整个论文讲清楚我的面试时间也差不多完了。其他参加经管面试的同学被问到的题目还是很广泛很灵活的,有科研内容的问题,有时事热点,还有公司金融、地方债务危机宏观经济等专业问题,甚至还有“怎样看待翘课去实习”“怎样确定一座山上某羊群羊的数量”等很随性的问题。每个人也都会面对一道英文问题,比如“career plan in detail”、数学建模中遇到的一个困难等。因为我曾经在美国交换过一年,被问到的问题是交换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保研建议下面根据我个人的申请流程给理工科转金融的孩子们一些建议:1. 本专业or金融?选择专业要趁早通过夏令营转去读金融的理工科学生们普遍本专业学的也很好,最起码有个好看的GPA和排名,可能在本专业也会有很多不错的机会,比如国外top的master 或PhD等。可能有些人在转不转专业上会有一些犹豫。基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且需要做的努力都很多,所以我建议还是尽快确定自己要选择的学科方向,最好不要晚于大二暑假。以我个人经历为鉴。大二交换时,跟风选了一堆经济类的课程,同时争取到一个比较厉害的教授有机实验室一个比较厉害的科研项目,后来科研和学习时间上实在调解不过来,就痛心退了实验室换了都是A/A+的经济类课程成绩。大三上回到人大决定把经双修完,又拖到实在安排不了时间, 把人大化学的大创退了。但那时我偶尔还想读高分子PhD,一个我高中学竞赛时就很仰慕的top2院士组带队的师兄同意我去做项目,最后我还是加了信息学院量化投资的研究组…中间各种纠结曲折,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外保的结果还算好,所以其中很多艰辛也就一笔带过了。讲这些东西其实我最想表达的是, 如果你想在本专业好好发展,人大也有很多机会,也能找到很多出色的科研项目,但是如果要转专业,就早一点决定,省去其中很多不必要的纠结和时间精力的浪费,因为你会发现,有很多你没曾想过的事情需要你去做。2.最重要的硬件:保持学习成绩本专业前百分之十,最好第一。3.英语成绩:不要太差金融是一个挺重视英语成绩的行业,几乎所有院系的招生简章都会要求“较高的英语水平”。不用专门为了夏令营去考一个320+的GRE等,但是四六级还是尽量考到600+,不要低于550(550以下高金初审是不会过的,但是如果你其他条件足够好,六级540清北也有录取的)。4.材料准备:尽力而为当GPA,专业排名,英语成绩,奖项…这些硬件无法改变的时候,软实力当然是提升得越高越好——包括推荐信,个人陈述,简历等等。我的推荐信组合是,需要三封时本专业教学主任(带过课的)+量化科研导师+经双的一门课老师,需要两封时科研导师+经双老师。不用刻意特别辛苦地找big name的老师, 教过自己的了解自己的以及脾气好的就可以。经院教秘出名的好脾气,所以教务盖章什么的也没有遇到困难。最好一开始时自己就想好,需要老师签多少封推荐信,成绩单要打印盖章多少份,有什么材料需要打印扫描…避免一次一次重复来。至于推荐信和个人陈述的内容,有精力的话最好修改得很完善。我见过有的师兄个人陈述写得十分漂亮,字字珠玑。如果没有那种文采,也可以找身边的同学或者师兄师姐帮忙修改一下。对于经管和五道口来说,有一项很重要的东西就是简历。寄送材料时就需要有中英文简历,面试时需要自己打印中文简历和个人陈述,面试老师会根据这两样东西上的内容来问面试问题。但是面试时带的简历可以和寄材料时不一样,所以在面试之前都有机会不断完善简历。把简历做漂亮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技能,包括以后找实习找工作时。要把自己优秀的地方很好地展示出来,并且格式要规范,很professional。比如说,我美赛建模只是二等奖,和国赛美赛一等奖的大神们没得比,简历里就很仔细地写到了自己在建模时怎么发散思维的,用了什么模型,有什么效果,ICM评委给予了怎样的高度评价……以及根据我之后找实习的经验,简历一定要仔细琢磨,慢慢推敲,尽量做漂亮。5.申请金融硕士—双向选择的过程金融硕真的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你在根据自己兴趣选择项目的同时, 各个项目的招生老师也在根据学生们整体的package选择他们最想要的类型的学生。经管的金融硕今年有四个方向,金融国际班,金融工程班,创业和企业金融班以及保险班。我的第一志愿是国际班。面试快结束时有个老师就问我,我看你的经历和背景很适合金融工程班啊,你有想过去金融工程班吗?其他面试老师也说对啊,这个方向很适合你啊。然后我就去金工了。提炼一下可能我申请的干货大概就是:好的主辅修GPA+一年交换+量化科研=经管金工(汉青,汇丰数量金融)但是理工科的孩子们只能去纯数量方向的吗?也不一定。清华很多环境工程,物理,电子等专业的理工科学生也有去光华五道口和高金这些项目的。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我说选择要趁早呢,因为这部分人肯定会有很多相关的活动或者实习经历,早一点选择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实自己简历中与金融相关的内容。比如说加入一些相关的社团,人大的证券投资协会,投行与咨询协会IBCA,保洁俱乐部等;参加一些金融经济论坛,像高金每年大概一月份都有金融论坛;参加一些相关的比赛,比如CFA投资挑战赛,贝恩杯咨询,AceBridge行研等。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做份实习,券商,基金,银行,咨询都行,最起码可以让评委看出你对金融行业有了解,有激情并且有进入金融领域就业的能力。毕竟是就业导向的项目,招生组肯定会考虑招一个学生进来将来这个学生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也只有在金融业真正的做过,你才能有了解,才能感受出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然后写出好的职业规划。个人陈述中的职业规划还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定要好好思考。6. 兵荒马乱的月份:平心静气慢慢来我在大三下五六月份真的是每天沉浸在焦虑中。个人陈述写的像小学生叙事作文,写好推荐信给老师看老师都快被我蠢哭了,寄给经管的那份简历我现在真不忍直视,而且有个硬伤是申硕士但没有实习经历,只有一些非主流的特长, 钢琴古筝书法什么的……时间冲突最严重的时期,周三参加完高金的预录取面试周末去经管笔试,下一周是经管面试、三门专业课和两门辅修课末考…而且没算好时间,经管面试回来一门专业课已经考了一个多小时了也不能缓考,那真的是哭着把卷子交上去了。介于金融硕士的申请时间跨度问题,时间冲突是难免的, 也会有很多事情堆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有师弟师妹们也有了我这种情绪,或遇到了同样难以搞定的问题,建议先自我调节,认识到这些负面情绪都是没有用的, 别担心,列个list事情一件一件慢慢来。以及,你们有强大的后盾啊。金融硕士夏令营招生到现在也好几年了,虽然经常有改革但换汤不换药的,申请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向师兄师姐们请教。或者,你一定会遇到很多相同目标不同背景的小伙伴们,大家可以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在整个申请过程中,可能有的人一开始就拿到了心仪的offer,有的人辛苦焦虑了许久终于在夏季某日等来一封录取邮件,还有的人在九月末才收到最后的补录通知…很多时候就是“随缘”二字,不必为某一个项目的失误耿耿于怀,也不必为未卜的前途投入过多担忧,踏踏实实过好当下的生活。希望大家最后都能根据自己的背景和特点录取到合适的项目。后保研生活收拾心情重新出发当然这篇文章也只是关于金融硕申请一家之言,大家真正开始申请时还是要再多方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诚然在申请成功之后, 投简历时加上“保研经管”一句话面试机会还是多了很多,但这绝不是终点,甚至不是中场休息,而是更广阔的有待你去探索的新天地。“漫漫人生中无论什么事,只有咬牙跑到终点的人才有资格享受过山车下坠似的释放”。释放之后记得收拾心情重新出发,祝福你们。
寄语:稳住,我们可以赢。基本信息专业:财务管理前五学期成绩:92.55 GPA:3.93/4.00排名:1/147英语:四级669、六级658、托福101科研:基本没有(仅两个院级社会实践、一个博文杯,均非主持人)实习经历:普华永道审计、德勤Club成员(和期末考冲突,没有去实习)、券商IBD(保研后)奖项:国家奖学金、一等人民奖学金、仲利国际奖学金“中华会计网校杯”总决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二等奖湖北省翻译大赛笔译优秀奖…和一些小奖申请情况投递上交安泰会专、人大汉青、人大商学院、复旦经院、南开商学院、北大光华MPAcc、厦大经院、厦大管院、北大汇丰、上财会院、清华经管MiM入营复旦经院、南开商学院、北大光华MPAcc、人大商学院、厦大经院、厦大管院、北大汇丰、上财会院参营复旦经院、南开商学院、北大光华MPAcc录取复旦经院(国际商务专硕)、北大光华MPAcc因为一开始特别没自信,进行了海投。不过在有了offer后,其他入营了但是不去的夏令营我都及时给了对方院校反馈,以便补录其他同学入营。准备过程作为一个间歇性悲观的人,大三之前我都不敢确定自己能否保研,因此一直没有明确地将目标定为保研,平时主要是好好学习、丰富自己的简历和刷英语成绩,这样后续无论是保研还是出国都比较方便。01 好好学习,稳定排名截至大三上结束,我每个学年的成绩排名都是专业第一,这让我拿本校保研资格或外校夏令营入营资格都比较有希望,因此我开始明确地朝着保研努力。所以我认为成绩是基础,它不仅让我明确了努力方向,后续可以专攻保研,不用做多手准备,也让我在投递材料时比较有自信(虽然投的第一个上交安泰春季营就挂了,没入营(_`))。有同学可能会问怎么样才能刷高绩点,其实在大学里并不难。因为大学考试不像中学考试那样不确定性高,所以,只要你真的努力了,成绩就不会让你失望,并且在考试前你就能预料到最后考得怎么样。我的学习习惯是平时认真听课,课后及时把知识点、章节之间的联系、书本的框架都整理清楚;复习周时,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会把老师强调的地方整理一份笔记,这样不仅复习了一遍,而且临考前也可以不用带着整本书,重点复习一下笔记就可以了。当然刷题也是不可少的,打印店的真题可以做几份,感受一下试题风格。我想强调的是功在平时,我从来没有为考试刷过夜,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不如好好休息,给自己留个清醒的大脑,以便考试时正常发挥。02 刷高英语成绩英语成绩是夏令营的另一个硬性要求,重要性不言而喻。大二下第一次考六级时没上600,于是大二结束的暑假,我在家自学托福,8月底假期将要结束时考试,101分,不算高,但是保研够用了,如果出国申请也可以作为保底的语言成绩。大三上又考了一次六级,658分,有点意外。至此,以上硬件条件可以较好地证明我的英语能力。03 其他一些含金量稍高的比赛大三上学期参加了中华会计网校杯,得了总决赛特等奖;那个学期还参加了数模国赛,获得了省二等奖。(在此特别感谢那些年抱过的大腿!(〃〃))这些比赛也能较好地证明数学能力和专业素养。04 实习因为我科研一直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所以不得不在实习上花些心思。大二下参加了我们院办的德勤和普华永道挑战赛,德勤进入了决赛但是没有拿到offer,后来我又自己网申了一遍,去深圳面试后进了Club。不过德勤深圳所的实习时间与期末考试冲突了,所以没有去,最后大三的寒假去了普华永道的实习。在实习中,我也注意总结、做笔记,因为对后续申请时写简历、个人陈述等都很有用,并且这些是面试中容易被老师问的点。在此建议大一、大二的同学在好好学习的同时,多多尝试,无论是科研还是实习,多经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议大三的同学早点决定下来,自己是要读专硕还是学硕,在和多位同学mock后,发现二者准备时努力方向是很不同的。我个人也是因为学术科研经历太少,没有入门,因此基本没有考虑报学硕。就专硕而言,建议硬件条件刷高的同时,最好能参加些实习,平时也要多关注经管相关的时事热点,培养意识。此外,由于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特别有个性的同学,也就是没有一方面特别突出(例如有些同学经历丰富,有些同学科研能力强),因此,我不得不夯实自己的硬件条件来使自己能够被看到,所以绩点、排名、英语、竞赛等是我前期准备时注重的。参营经历复旦经院复旦一直是我的梦校,面对自己最想去的地方,我变得尤为谨慎。复旦管院特别高大上,虽然特别向往,但由于竞争非常激烈,保守起见,我投递了较为稳妥的复旦经院第一批,并且顺利入营了。复旦经院的夏令营过程较为简单,但时间安排也很紧凑,面试前一晚要做好通宵的准备。作为一个从来没有通宵过的人,那晚也没有成功通宵,中途睡了两次,每次40分钟。虽然面试过程比较愉快,也基本发挥了正常水平,但最后的考核结果不是很理想,排名116/145,6.14收到了调剂通知,调剂至国际商务专业。我反思了自己准备过程和参营表现,觉得问题有二:一是对金融的掌握不够,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因此面试时老师也没有向我提专业性强的问题,从而也就不能体现自身的水平,所以跨保的同学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了解目标专业;二是展示缺少理论支撑,理论能让展示看起来有条理并且专业。具体的经验大家可以参考别的表现更好的师兄师姐,我就不再献丑了~其实我对自己的要求也并不很高,觉得哪怕最终去复旦经院国商也完全可以接受,因此,这个及时的offer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我后续在光华面试时心态很放松,正常发挥了自己的水平。南开会计学硕这是我报的唯一一个学硕项目,想保个底,于是报名了西安站的外出面试(今年没有武汉站,仅西安站和成都站),面试地点在一个酒店的几个房间里。6月初我没有收到复旦经院第一批发的录取,因此在收到南开入营之后,我决定试试,然而过程和结局都十分惨痛,想保底的愿望彻底破灭。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1.我的论文质量不够,报名学硕确实比较勉强,面试时一直被怼;2.面试当天非常紧张,我从武汉到西安坐的是软卧,但是一点儿也没睡好,而且当时只准备了英文自我介绍(想着一般中英文都可以),然而面试时老师不让用英文,所以我中文自我介绍都磕磕绊绊,导致整个人更加紧张了。在此建议大家一定要今早准备好中英文自我介绍并且滚瓜烂熟,报名学硕的最好对学术研究比较感兴趣,也比较了解。上午面完后,我彻底懵了,觉得自己表现得太糟糕,坐在酒店大堂打电话给妈妈,可怜兮兮地哭了。不过好在及时调整心态,决定在晚上回武汉前,干脆一个人在西安玩一玩,逛吃逛吃。于是我中午去吃了肉夹馍和汤,下午去逛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城墙,晚上甚至还去吃了参鸡汤和一只酸奶牛,满足地回学校了hhh。最后,我预料之中地没有拿到offer,南开商学院外出面试西安站会计学貌似只录了一个人,录取比不高。北大光华MPAcc能入营光华其实比较意外,我们学院入营了4位同学,可见光华MPAcc在入营上对我们学校、学院还是很友好的。6.14上午收到了入营通知(当天下午才收到的复旦offer),虽然当时还没有书读,但已经让我很开心了,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哪怕它安排在期末考的前两天,我还是决定去北大看看,见见世面。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面试当天也是我的生日,从凌晨开始就陆陆续续收到了很多生日祝福,我真的非常感动也倍受鼓舞;出酒店去面试前,我看到门缝里塞了一封信,打开一看竟然是酒店送的生日贺卡,我很惊讶也觉得很温暖,虽然生日当天我远在北京,却一点儿也不孤单。夏令营日程入营仪式1. 小米集团IPO价值几何?(唐国正教授)2. 社交网络与战略领导力(张闫龙教授)3. 项目推介(陈磊教授)4. 互动答疑夏令营整个形式比较简单,第一天下午听了两个教授的小讲座,是试听课的形式,我觉得挺有趣的,老师讲得很接地气。面试光华MPAcc今年是第二年举办夏令营,面试形式和上届不同,上届是两次单面(专业面+简历面),这次将专业知识和简历面试整合到一个单面中,增加了小组面试(面试当天才得知面试形式更改)。1. 单面(20min)在一个六人间小会议室,有三个面试老师,一个负责记录的老师,围绕着桌子坐。我们考场主面试官是唐国正教授,前一天给我们做过讲座,比较面熟。进去后,他很热情地说欢迎报考光华MPAcc,然后让我坐下,先进行1-2min自我介绍。接下来就开始比较正式的面试了——输Q1: 小米上市前,小米招股书披露,小米决定奖励雷军价值约15亿美元的股票,以“奖励他为公司做出的贡献”。你认为这对小米上市有影响吗?有什么影响?为什么?A1: 我听到这个题,思考了半分钟,没有清晰的思路,脑海里只有完全不确定、模模糊糊的直觉和想法。我问老师能不能给点提示,他说不可以,然后我就开始自由发挥了——我认为有影响,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说的。(因为我觉得自己说的不太好,所以就不提供具体回答了。)Q2: 关于普华永道实习,问了做底稿的细节,以及被审单位该项科目的特点。Q3: 你英语成绩这么好,还考了托福,是有出国打算吗?Q4: 你的职业规划是xxx,可以说一下你这样规划的逻辑吗?Q5: 你志愿者协会的经历,和你的职业规划有什么关系吗?Q6: 你学过什么和金融相关的课程?公司理财学过吧?说一下资本结构理论。Q7: 风险收益模型你知道哪些?CAPM理论认为风险资产收益只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补偿,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要考虑非系统性风险,你怎么看?建议:i. 熟悉简历,平时多和小伙伴mock;ii. 面试时态度诚恳,实事求是;iii. 音量适中。由于面试间比较小,所以声音不宜太大或太小,我觉得和老师音量保持差不多就可以了。2. 小组面(50min)输读题5min小组讨论35min小组选派1-2名同学进行报告老师提问一组7-8个人,在一个比较大的阶梯教室进行面试,考场布置如下:位置和序号是事先排好的,按照老师的指示进场入座后,依次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学校+专业+姓名),然后老师指了1号位的同学说让她代表我们小组抽取题目,之后分发了案例和草稿纸。输案例:A公司的90后员工们对公司有许多不满,包括觉得在现有的岗位上自己的能力不能得到施展,自己的意见不能被采纳,薪资水平不如自己的同学……管理层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提出了8条解决办法(以下是简化后的):(1) 定期开会,宣传企业文化(2) 设立竞争机制(3) 设立岗位轮换机制(4) 协助有需要的员工申请满意的岗位(5) 找个别员工进行谈话……问题:1. 选出一个你认为最优的解决办法,并提出一条补充建议;2. 对上述8条解决办法的优劣进行排序。在一个60进12的面试中,平平淡淡的发挥是很难拿到offer的,那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我本来想把当时的解题思路原模原样都贴上来,但是怕大家看了后会局限自己的想法,从而很多更优秀的思路可能不能产生,因此我在这里就只给大家提几点感想和建议吧~1. 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拿到这个题,你有什么想法?给8条建议的优劣排序,单凭感觉是不太可行的。我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明确公司存在哪几大问题,分析每条建议解决了哪些问题,解决的程度如何。解题思路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平时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是面试的时候从容一些,不要紧张,把思维调动起来。2. 发言要有实质性内容在面试开始前,我从来没有当过,也没有想过要当一个leader,但是最后我成为了leader,也承担了一部分小组汇报的任务,其核心就是上述第一点,形成自己的思维,说服组员。光华MPAcc采取这样的面试形式,说明他们很注重学生的领导力。但如果小组没有采纳你的思路,应该怎么办?我们组当时有一位同学比较活跃,一直在切流程,但是ta没有控制时间,发言也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所以不能算是一位掌控流程的人。在此我的建议是,当小组已经决定按照某种思路进行后续讨论时,那请不要执拗了,发言中多一些实质性内容、推进讨论的进行,会显得更为出色。3. 准备充分后再发言讨论刚开始时,有同学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开场白和结束语,说完全场寂静几秒,有一丝尴尬,在这里建议想要第一个发言的同学能准备充分,调动全组的气氛;后来另一个同学说“接下来我们依次说一下自己的补充观点吧!”,这样说确实调动了气氛,但是会让大家有些摸不着头发(°▽°*)?,因为比较有条理的解题流程是先对题中现有解决的方案进行分析,再提出自己的补充建议。如果直接提补充观点,会让人觉得没有把握到问题的核心。4. 控制时间,推进讨论的进行可能面试时过于紧张,或者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组里很少有人在意时间,但其实时间非常重要,虽然讨论过程中老师也一直在看,但是讨论最终要呈现的是选派一两位同学发表讨论结果,因此在时间结束前形成小组观点很关键。5. 给他人机会这个案例另一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提出一条补充建议,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事实上我也没能在5min中形成自己的观点QAQ)。但其实也不用着急,因为其他组员会提出很多观点,他们说的时候跟着思考,最后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就好了。在进行汇报的时候,我只阐述了我们组的解题思路、最优的方案以及优劣排序,把汇报补充建议这个机会给了别的同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而且可以让你显得不那么aggressive,也不会暴露自己的思考不足。因此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留余地。总结7.4收到了光华MPAcc的offer,效率很高,至此我的保研之路也就基本结束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我的一些小小启发,能被录取也是有一定偶然性的,历史经验不完全可靠。以前我很害怕面试,但当我发现放下那些所谓的tips做自己的时候,小组讨论不会让我特别紧张不自在,反而会让我感觉很轻松,好像就是在平时在学校里和同学讨论一样。总体而言,功在平时,希望大家平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面试时放平心态,善于思考,勇于表达,敢于做自己。一个好的学校绝不会只想要某一种特定的学生,好的学校是很包容的,也许你正是他们所欣赏的人。感谢与寄语一定要说感谢,不仅仅是保研期间,我的整个大学期间都收到了很多帮助,在此感谢永远站在我这边的亲爱的家人、耐心帮我修改论文并鼓励我的两位陈老师、多次帮忙签写推荐信的教授们、热心答疑解惑的师兄师姐们、陪伴我听我倒苦水的朋友们,还有忍让我、无数次接送我的w同学,谢谢你们!感恩!在我看来,保研应当只是持续性努力换来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未来我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要继续把努力当作一种习惯,多多尝试,勇敢成长。保研并非一帆风顺,人总会多多少少经历一些挫折,但这些总会过去,几乎每个人都会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接下来,如果师弟师妹们在保研中经历一些所谓的煎熬时,希望你能对自己说一声“稳住,我可以赢”,给自己一些能量和慰藉,也祝福你们经历过后回忆起当时所谓的苦痛时,觉得“保研,也不过如此”。
2020年7月3日至6日,2020年全国优秀大学生经济金融论坛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举行。学院严格落实北京大学和深圳市各项防控要求,精心准备,妥善安排。近140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各大顶尖学府的优秀学子,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获邀参会,与北大汇丰展开了一场来之不易的线下相约。为期四天的论坛中,同学们亲身参与论文展示、个人面试、素拓活动、师生座谈、才艺表演等活动,真切地体会到北大汇丰的多元与包容。“我们不一样”——北大汇丰初体验7月3日下午,参会同学陆续抵达酒店办理入住与报到手续,随后出发前往学院。到达学院大楼后,同学们在辅导员学长学姐的带领下进行了参观。照片墙、金融实验室、未来媒体实验室、马车轮等“著名景点”加深了同学们对北大汇丰的了解,同学们也领略到学院丰富的学术资源,感受到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酒店入住参观学院晚上7点,论坛交流会在学院大楼501教室举行。14个小组分别上台进行小组自我介绍,同学们脑洞大开,结合才艺展示,展现出“‘95后’不一样”的青春风采。随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具体情况。海闻从一组数字带领大家初窥学院概况,从“能智体德”全面发展、塑造扎实基本功等方面展现了北大汇丰“不一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小组风采展示海闻介绍学院情况“高手过招”——论文展示见真招7月4日上午9点,论坛正式开幕,汇丰商学院冯艳教授致开幕辞并介绍了与会领导和老师。本次论坛设有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微观金融市场及银行、宏观经济及政策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网络金融经济与其他和媒介与社会研究七个议题。此次论坛为全英文展示与交流,同学们认真准备并以最饱满的精神面貌进行了论文展示,与参会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分论坛的同学认真聆听发言,积极探讨学术问题。论坛现场“青春无敌”——素拓联欢显风采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大家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在完成团队协作任务的过程中增进了友情,也体会到了合作的魅力。新奇有趣的小游戏、严肃又不失风趣的教官,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月5日晚7点,联欢晚会正式开始。各个论坛的同学们都献上了精心编排的节目。悦耳动听的歌声、律动十足的舞蹈、叹为观止的朗诵,“学霸”们脱下正装,向老师与同学们展示了“不一样”的自己。青春有你你要喝Mojito吗?“后会有期”——师生相约再相聚7月6日上午的教师见面会环节,来自经济、金融、管理、财经传媒领域的教师代表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经验,并介绍了学院的各项目。教师见面会下午的论坛闭幕式上,汇丰商学院马琳琳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肯定了参会同学优秀的学术能力,更将“research”拆分为“re”和“search”两个词源,强调研究需要不断探寻,不断打磨。马琳琳发言第三论坛的王思祺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她表达了对北大汇丰各位领导、老师以及辅导员学长学姐的感谢,并分享了这四天的难忘经历。王思祺发言海闻、汇丰商学院副院长朱家祥、马琳琳为本届论坛中表现出色的三个小组颁发了最佳团队合作奖、最具学术风采奖和最佳创新精神奖,并为各个论坛颁发了优秀论文奖。最具学术风采奖最佳团队合作奖最佳创新精神奖优秀论文奖四天三夜,老师与同学们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排除万难,相约北大汇丰。在这场“不一样”的相约中,学霸们“高手过招”,展现出“青春无敌”,短暂而充实的活动让同学们锻炼了能力,挑战了自我,收获了友谊。青春有你,未来可期,期待未来再相遇。大合影信息来源: 汇丰商学院文字:王紫蕾| 摄影:陈茁、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