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医生型科学家有义务去平衡重大疾病研究梦使

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肖瑞平:医生型科学家有义务去平衡重大疾病研究

每经记者:滑昂 每经编辑:张海妮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滑昂 摄11月3日,在腾讯医学ME大会期间,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采访。其结合当前国内外创新药研发现状,尤其是在创新药多集中在肿瘤和干细胞领域时,提出“医生型科学家有义务去平衡重大疾病的研究”。据肖瑞平介绍,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已经是肿瘤的两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杀手”,但为什么大家都关注肿瘤,而不关注其他重大慢性病?“这个是大众心理问题,民众往往认为肿瘤才是被判死刑。”肖瑞平谈及。但在其看来,做科研的医生型科学家,确确实实有义务去平衡重大疾病的研究。肖瑞平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多年,而在促进中国创新药研发上,她提出要在重大法规方面,尤其是在中国2017年介入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后,继续完善和加快与国际接轨,“这是一个基础设施问题”。此外,肖瑞平谈到了转化医学对于新药研发的重要性。其结合团队在心血管领域研究经验,认为不仅是创新药,包括很多医疗器械的研发都会涉及转化医学。如在心血管领域,以支架为例,哪些材料跟人体能更好匹配,“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动物实验,最后才能用到人体。新药源于新的靶点,而转化医学对新药研发(来说)是必由之路。”肖瑞平介绍。每日经济新闻

请问至仁

哈佛回国29岁北大博导,颜值和才学并存,成功是一场马拉松赛跑!

2019年4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有10位分别在医学、生物学、地球科学、航天科学等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青年女性获奖。其中一位获奖者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36岁的研究员刘颖。6个多月后,11月2日,刘颖又获得了2019年度的“科学探索奖”。这位颜值与才华兼具的80后美女科学家,2002年参加高考,原本高考成绩已经达到了当年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然而,喜欢生物的她,毅然填报了南京大学的生物专业,并被南京大学生科院录取。本科毕业后,刘颖考进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读博。博士毕业后,她又进入了美国麻省总医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刘颖从美国回到中国。29岁的她因为学业优异,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突出,被北京大学聘任为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线粒体与衰老研究室主任,成为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同时,她也是HHMI(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国际研究学者。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认准目标,有了信念,再辛苦也要坚持然而,有多少人能够知道,在美丽的容颜与耀眼的学术头衔之后,这位青年科学家又曾经付出过怎样的辛苦和努力?2016年,刘颖曾经以校友的身份在南京大学本科新生的开学典礼上讲话。她在发言中,提到自己当年在南京大学读书时,冬天的夜里抱着热水袋和室友一起学习,有一次期中考试,由于题目太难,她的有机化学还挂过科。但是,刘颖从不为困难而气馁,也从不因挫折而灰心。她的目标始终如一,信念从未改变。她立志要在本科毕业后去美国留学深造,要建立起自己的课题组和实验团队,要研究她感兴趣的生命问题。这样的目标和信念,一直鼓舞她,并支持着她克服困难,不断努力实现理想。初到美国后,在刚进实验室那会儿,她连最基本的转化实验都不会做;在前两年,她的求学之路依然坎坷。她辛苦做了好几个课题,都一直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这甚至一度让她动摇过。终于,在留学的第三年,她付出的辛苦有了回报,她的努力迎来了转机:许多人都未能研究出结果的一个课题,她竟然做成功了,并于2009年夏天发表在了《Science》杂志上。迄今为止,刘颖已经先后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并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刘颖说,她在读书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脚踏实地,并且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出了学习和思考能力。“我并不觉得我是非常聪明的‘那一型’”,刘颖说,“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刘颖把她自己今天的成就,归因于长年累月的坚持和努力。成功是一场需要持续努力的修行前些日子,网上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拿着手机看直播,她的儿子说:“妈妈,以后我也要当主播,像李佳琦一样。”妈妈想了想,问儿子:“那你是想做哪一个李佳琦呢?是从前的李佳琦,还是现在的李佳琦?”儿子不明白,愣愣地看着母亲。于是,母亲在手机上翻出两张相片,一张是现在走红的李佳琦,他的身边跟着助理,看起来光鲜亮丽,志得意满;一张是以前还没有走红的李佳琦,他一个人在狭窄凌乱的直播间里忙得汗流夹背,看起来有些狼狈不堪。“你看,儿子,”母亲说,“你喜欢和羡慕的是今天的李佳琦,他成功了,有助理,有豪宅,有千万粉丝,他享受着美好富裕的生活;可是,在他成功之前,没钱没房没助理,就连直播间都是那么简陋,所有事情都靠他自己一个人。他吃了很多苦,一直坚持,一直努力,才成为他今天的样子。儿子,如果你也能像他那么努力,像他那么坚持,妈妈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你并不会比他差,你甚至还可能比他更好!”是啊,我们羡慕李佳琦直播带货,分分钟就能卖出上百万;我们羡慕李佳琦靠直播致富,坐拥上亿豪宅;可是,我们却很容易忽视,李佳琦在成为网红之前,他经历过的那些辛酸,他曾经独自捱过的那些煎熬。不必羡慕别人,只要足够努力,你的人生也能开挂我想起有一个名叫殷越的江苏女孩,她出生于1989年,大学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学的是动画专业。遗憾的是,殷越在大学里,发现自己并不擅长电脑三维技术,很难在这一行里做到出类拔萃。大学毕业后,就在殷越为就业和前途感到迷茫时,她有一天意外在网上看见了日本职人铃木千晶的毛毡作品。或许这就是冥冥中的天意吧,殷越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种毛毡形式的艺术品。于是,她开始查阅资料,研究制作毛毡作品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殷越迷恋上了毛毡手作,废寝忘食地沉迷于其中。她成为我国最早的毛毡手作人之一。手作是一份很辛苦的职业,甚至比上班更辛苦。每件毛毡手作都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虽然每天待在家里,不需要像职场人士那样朝九晚五上班,但是殷越平均每天都要工作12~16个小时。每件作品,要先画草图,配置羊毛的颜色,再按画稿塑形。等有了基础形态后,再作细化和调整。每件作品从头到尾都是用针一针针地戳出来的。整个过程很慢,如果某一天偷懒,之后就一定要找时间把缺失的工作量补上,不然作品就无法如期完成。在头三年里,殷越完全没有任何收入。不仅如此,为了购买制作毛毡艺术品的各种材料,她还要自己大量贴钱。尤其在刚开始时,毛毡材料在国内很少见,她每次购买材料都要耗费很多心力,而且成本也高。好在三年后,殷越的毛毡作品逐渐被世人认同、欣赏、重视。她开始接一些杂志供稿,也开了线下毛毡手作授课班,这才逐渐有了收入。2016年,一位日本策展人发现了殷越作品的潜力,协助她在日本开个展。起初,殷越的心里忐忑不安,未料到个展极为成功,展出的作品很快售光,这给了殷越极大的鼓励。2018年和2019年,殷越又先后两次在国内办个展。在这两次个展中,许多人甚至提前两天两夜去会场门口排队。展出的上百件作品,短短几小时内就被售罄。殷越成功了。毛毡作品不仅让她扬名海内外,也开始给她带来丰厚的收入。然而,你能想象得到吗,迄今为止,殷越为了她的毛毡手作,已经在家里宅了整整11年。她用了11年的时光,11年里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完全没有任何虚度的时光,才换来了今天的成就。所以,当你看见别人的辉煌和功成名就,真的没有必要盲目羡慕。因为,他们的成功你很可能完全学不来。因为他们吃过的苦,未必是你愿意体验的;他们经历过的辛苦,未必是你能够承受的;他们付出的努力,流下的那些汗水,也未必是你舍得付出的;他们的坚持,也未必是你能做到的。亲爱的朋友,生活是公平的。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生活,更不必嫉妒他们。只要你也有目标,你也能坚持,你也肯付出足够多的努力,相信你的人生,并不会差到哪里去!

决战日

29岁美女学霸当上北大博导,成为最年轻的“杰青”!有什么秘诀?

1984年出生的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于2013年底起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线粒体与衰老研究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回国短短几年,科研成果丰硕,在线粒体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细胞在营养物质匮乏时的应激性代谢调控机制方面取得多项科研进展,也不断获得科学界的认可。2019年国家杰青建议资助候选人名单公布,刘颖成为最年轻的建议资助申请人之一;刘颖还上榜了“科学探索奖”并入围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看似顺利的人生其实也有挫折,“我读博的前几年很拼,挺辛苦的,当时做了有四五个课题都不顺利,怎么做都不对,一直都拿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她甚至开始思考:要不要放弃或者换个专业?起码付出还能有些回报。但是最终她并没有屈服。她认识到失败是试错的过程。那时候非常拼命,每天做实验甚至到半夜十一二点。她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能早一点发现这个实验走不通,那我可能就早一点走到正确的路上了。两年之后,其他人努力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一个课题方向,她成功了,论文发表在顶级期刊《科学》。令人意外的是,她最大的业余爱好竟然是跑马拉松,她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跑步渐渐成了她科研闲暇的减压方法。回国后,依然保持着热爱运动的习惯,现在依旧会每周坚持去健身房。她说,社会上的一些观念会影响女性,会让她们举棋不定,走一步看一步。但是如果科研对你的人生很重要,不要过于顾虑别人的看法,保持自信,坚定地走下去。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侵删你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关注、留言评论!期待您的点赞与推荐▼▼▼

张钟

拿到北大编号“001”的这个证书后……

编者按2020年秋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程和平又获得了一项沉甸甸的荣誉因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高端科研仪器自主研制领域的突出贡献程和平院士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从1987年在北大拿到编号为“001”的第二学士学位证书后程和平院士的学术生涯一直致力于在学科间的交叉处攀登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制高点交叉背景——从未名湖畔到马里兰1980年,程和平从家乡安徽桐城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求学。初入燕园的青涩少年大概很难预想,就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会成为北大交叉培养的第一批受益者。程和平的跨学科研究之路上有三位引路人——我国人体科学先驱陈守良教授、我国生物力学奠基者之一吴望一教授和当时的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王楚教授。本科攻读力学的程和平最早与生物学结缘,就是在陈守良教授的生理学课上。陈教授将科学发现和历史人物故事穿插于逻辑和实验论证的讲授之中,引起了程和平极大的兴趣。他记得当时有一个章节的考试难度较大,同学们纷纷“考趴下”,自己则凭借力学系的数理底子,获得老师的青睐。攻读硕士之初,吴望一教授在未名湖畔偶遇陈守良教授,两人商议后决定向程和平发出交叉学科培养的“邀请”,这也成为北大学科交叉的开始。此后,程和平同时跟随吴老师和陈老师学习生物力学和生理学专业课程,并在北医修习人体解剖课。当时,北大刚刚开始设立双学位,申请只对本科生开放,在两位老师的积极争取下,程和平有幸入选,修完了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课程。1987年,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同时,程和平拿到了“001”号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后,程和平在无线电系担任助教。第一年旁听王楚先生的电子学原理和电子线路实验课,第二年在数字电路教研室做“数字电路原理”课程的助教。在这个过程中,程和平大大提升了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发表了多篇文章。在北大九年的交叉学科学习,让程和平练就了“十八般武艺”。校报记者访谈程和平院士1985年,在太原的一次生物力学学术会议上,程和平与肖瑞平初识。一年多的书信往来让二人在探讨学术问题的同时,也逐渐走进彼此的生活。他们互相分享珍贵的英文原版书籍和权威科研资料,理解并竭尽全力支持彼此的研究。1990年,程和平远赴美国与妻子肖瑞平一同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留学。燕园九载奠定了程和平的学术之基,在马里兰大学的那段时间,他走向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尖端的科学技术、云集的科学大家和深度的文化交流开拓了他的视野,让他体会到科研从发现现象到提炼概念与原理的真谛。程和平至今仍对他在美国的导师心存感激。第一次拜访导师时,他就“坦白”了自己学成回国的意向。让他意外的是,导师非但没有表示反对和失望,甚至非常支持。导师的鼓励使得程和平在学海的搏击愈发坚韧自信。成就斐然——从“钙火花”到“超氧炫”马里兰大学生理系实验室的门口至今仍挂着一个牌匾——“钙火花诞生地”,以纪念1993年程和平和他导师师徒三人的著名发现。1992年冬天,正在攻读博士的程和平利用一台自主改装的二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发现静息状态的大鼠心肌细胞中存在自发性的微点钙释放现象,并将其命名为“钙火花”。“钙火花”的发现使得在微纳米尺度研究钙信号的分子过程成为可能,也给众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探索带来了新的契机。1993年,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钙火花”也被誉为心肌领域有史以来十大发现之一,这让程和平在生物学界一举成名。1998年,程和平开始协助北大建设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来,程和平与妻子肖瑞平先后放弃美国终身职位回国。在母校的大力支持下,他与同仁共同创建分子医学研究所,为祖国贡献力量。重返燕园,程和平、肖瑞平夫妇决定在转化医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实现从基础研究到转化的转向,研发新药物、新装备、新诊疗方法来回馈社会。程和平在分子医学所主持“钙信号转导实验室”,继续在“钙火花学”领域做探索。在线粒体钙信号的研究过程中,程和平团队意外观测到心肌细胞内的单个线粒体会随机爆发式地产生超氧信号,这一现象被他命名为“线粒体超氧炫”。“超氧炫”是广泛存在、高度保守、量子化的线粒体信号事件,以之为靶点,有望发展出调控生理病理过程的相关策略。2008年,《细胞》(Cell)杂志发表了程和平团队的相关进展,这项成果也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被收入《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09)》中。大科学平台——从怀柔科学城到江北新区早在求学阶段,程和平已然深刻体会了高精尖仪器的重要性。假如国内的前沿设备始终依赖进口,或者我们的科学家只能去外国做实验,那么必将错失许多具有开创性价值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国家的需求,程和平逐渐将研究重心向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倾斜。2017年,他的团队运用微集成、微光学、超快光纤激光和半导体光电学等技术,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这也是全世界最小、最轻便的双光子荧光显微镜(FHIRM-TPM)。程和平团队站到了脑科学成像领域的最前沿。FHIRM-TPM以及实验动物的实物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是“十三五”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这项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国之重器”由程和平领衔建设,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成像设施效果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参观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模型。程和平介绍说:“生命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从手工作坊走向到大科学模式,从假说研究到大数据驱动的研究。”依托大科学平台建设,可以改变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核心动力,为未来的生命科学创新抢占一个关键制高点。他相信,大科学平台能够挖掘到“大科学发现”,培育年轻一代的“大科学思维”。另一个让程和平倾力推动的项目是转化平台的落地。2019年4月,北京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转化院分为“脑园”和“药园”两个部分,由程和平、肖瑞平分别领衔“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两大科研方向。桃李春风——从“一对佳人”到“一批将军”今年七夕,程和平与肖瑞平的爱情故事在北大官微上一经推出就迅速收获“10万+”的点击量,后台更是收到了满满的祝福。这对“神仙眷侣”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扶持的故事温暖了整个燕园。学术伉俪彼此提携与欣赏,高度互补的研究领域与思维方式常常碰撞出别样的灵感。在燕园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是夫妻俩一直以来的心愿。归国从教十余年,程和平精心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燕园学子。尽管学生们对程和平的评价是“可爱”“随和”,但是程和平却认为自己是个“急性子”,甚至觉得自己有时候过于严格。他时常将科研攻关形象地比喻为打仗,每打一个大仗,就要出一批将军。受益于严格的学术训练模式,程和平的学生们毕业后在世界各地,在祖国大江南北,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程和平为此深感欣慰。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多元性的选择,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他都愿意为学生加油。校报记者访谈程和平院士在程和平看来,现在中国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幸运。伴随着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本土的科研条件正在改善,中国学人也拥有了更多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自信。当下的青年学子们,更需要修炼一颗不急不躁的沉潜之心,把握正确的大方向,过有境界的人生。而他则愿意尽己所能,“我的老师怎么带我,我就怎么带你,也希望你怎么带你的学生!”人物介绍程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 首席科学家。1980-1987就学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和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4-1987辅修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获第二学士学位;1987-1989 任教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5 获美国马里兰大学(Baltimore)医学院生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聘美国 NIH老年研究所终身资深研究员(Senior Investigator)。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迄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要学术贡献有以下方面:(1)细胞钙信号研究:发现“钙火花”(Calcium Sparks),由此创立一门新的研究领域 — 钙火花学。其原始论文1993年发表于Science,曾被誉为100多年来十篇最杰出的心肌研究论文之一。成果被写入国内外多种生理学和医学教科书。(2)线粒体活性氧研究:发现线粒体“超氧炫”又称“线粒体炫”(Mitoflash),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3)高端科研仪器创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项目,研制国际首创的2.2克微型化可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成果获评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与微型化单光子成像一起,获评Nature Methods “2018年度方法”。获2016年度国际心脏学会研究成就奖,202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目前,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设施建成后,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来源:北京大学

波兰版

北大001号第二学士学位证书获得者程和平的故事

2020年秋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程和平又获得了一项沉甸甸的荣誉。因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高端科研仪器自主研制领域的突出贡献,程和平院士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从1987年在北大拿到编号为“001”的第二学士学位证书后,程和平院士的学术生涯一直致力于在学科间的交叉处,攀登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制高点。交叉背景——从未名湖畔到马里兰1980年,程和平从家乡安徽桐城进入北京大学力学系求学。初入燕园的青涩少年大概很难预想,就在不久的将来,自己将会成为北大交叉培养的第一批受益者。程和平的跨学科研究之路上有三位引路人——我国人体科学先驱陈守良教授、我国生物力学奠基者之一吴望一教授和当时的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王楚教授。本科攻读力学的程和平最早与生物学结缘,就是在陈守良教授的生理学课上。陈教授将科学发现和历史人物故事穿插于逻辑和实验论证的讲授之中,引起了程和平极大的兴趣。他记得当时有一个章节的考试难度较大,同学们纷纷“考趴下”,自己则凭借力学系的数理底子,获得老师的青睐。攻读硕士之初,吴望一教授在未名湖畔偶遇陈守良教授,两人商议后决定向程和平发出交叉学科培养的“邀请”,这也成为北大学科交叉的开始。此后,程和平同时跟随吴老师和陈老师学习生物力学和生理学专业课程,并在北医修习人体解剖课。当时,北大刚刚开始设立双学位,申请只对本科生开放,在两位老师的积极争取下,程和平有幸入选,修完了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课程。1987年,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同时,程和平拿到了“001”号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硕士毕业后,程和平在无线电系担任助教。第一年旁听王楚先生的电子学原理和电子线路实验课,第二年在数字电路教研室做“数字电路原理”课程的助教。在这个过程中,程和平大大提升了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发表了多篇文章。在北大九年的交叉学科学习,让程和平练就了“十八般武艺”。1985年,在太原的一次生物力学学术会议上,程和平与肖瑞平初识。一年多的书信往来让二人在探讨学术问题的同时,也逐渐走进彼此的生活。他们互相分享珍贵的英文原版书籍和权威科研资料,理解并竭尽全力支持彼此的研究。1990年,程和平远赴美国与妻子肖瑞平一同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留学。燕园九载奠定了程和平的学术之基,在马里兰大学的那段时间,他走向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尖端的科学技术、云集的科学大家和深度的文化交流开拓了他的视野,让他体会到科研从发现现象到提炼概念与原理的真谛。程和平至今仍对他在美国的导师心存感激。第一次拜访导师时,他就“坦白”了自己学成回国的意向。让他意外的是,导师非但没有表示反对和失望,甚至非常支持。导师的鼓励使得程和平在学海的搏击愈发坚韧自信。成就斐然——从“钙火花”到“超氧炫”马里兰大学生理系实验室的门口至今仍挂着一个牌匾——“钙火花诞生地”,以纪念1993年程和平和他导师师徒三人的著名发现。1992年冬天,正在攻读博士的程和平利用一台自主改装的二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发现静息状态的大鼠心肌细胞中存在自发性的微点钙释放现象,并将其命名为“钙火花”。“钙火花”的发现使得在微纳米尺度研究钙信号的分子过程成为可能,也给众多疾病的病因、病理探索带来了新的契机。1993年,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钙火花”也被誉为心肌领域有史以来十大发现之一,这让程和平在生物学界一举成名。1998年,程和平开始协助北大建设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来,程和平与妻子肖瑞平先后放弃美国终身职位回国。在母校的大力支持下,他与同仁共同创建分子医学研究所,为祖国贡献力量。重返燕园,程和平、肖瑞平夫妇决定在转化医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实现从基础研究到转化的转向,研发新药物、新装备、新诊疗方法来回馈社会。程和平在分子医学所主持“钙信号转导实验室”,继续在“钙火花学”领域做探索。在线粒体钙信号的研究过程中,程和平团队意外观测到心肌细胞内的单个线粒体会随机爆发式地产生超氧信号,这一现象被他命名为“线粒体超氧炫”。“超氧炫”是广泛存在、高度保守、量子化的线粒体信号事件,以之为靶点,有望发展出调控生理病理过程的相关策略。2008年,《细胞》(Cell)杂志发表了程和平团队的相关进展,这项成果也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被收入《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09)》中。大科学平台——从怀柔科学城到江北新区早在求学阶段,程和平已然深刻体会了高精尖仪器的重要性。假如国内的前沿设备始终依赖进口,或者我们的科学家只能去外国做实验,那么必将错失许多具有开创性价值的成果。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国家的需求,程和平逐渐将研究重心向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倾斜。2017年,他的团队运用微集成、微光学、超快光纤激光和半导体光电学等技术,在高时空分辨在体成像系统研制方面取得突破性技术革新,成功研制出2.2克微型化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这也是全世界最小、最轻便的双光子荧光显微镜(FHIRM-TPM)。程和平团队站到了脑科学成像领域的最前沿。FHIRM-TPM以及实验动物的实物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是“十三五”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这项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国之重器”由程和平领衔建设,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成像设施效果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参观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模型。程和平介绍说:“生命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从手工作坊走向到大科学模式,从假说研究到大数据驱动的研究。”依托大科学平台建设,可以改变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核心动力,为未来的生命科学创新抢占一个关键制高点。他相信,大科学平台能够挖掘到“大科学发现”,培育年轻一代的“大科学思维”。另一个让程和平倾力推动的项目是转化平台的落地。2019年4月,北京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转化院分为“脑园”和“药园”两个部分,由程和平、肖瑞平分别领衔“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两大科研方向。桃李春风——从“一对佳人”到“一批将军”今年七夕,程和平与肖瑞平的爱情故事在北大官微上一经推出就迅速收获“10万+”的点击量,后台更是收到了满满的祝福。这对“神仙眷侣”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在事业和生活上相互扶持的故事温暖了整个燕园。学术伉俪彼此提携与欣赏,高度互补的研究领域与思维方式常常碰撞出别样的灵感。在燕园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是夫妻俩一直以来的心愿。归国从教十余年,程和平精心培育了一届又一届燕园学子。尽管学生们对程和平的评价是“可爱”“随和”,但是程和平却认为自己是个“急性子”,甚至觉得自己有时候过于严格。他时常将科研攻关形象地比喻为打仗,每打一个大仗,就要出一批将军。受益于严格的学术训练模式,程和平的学生们毕业后在世界各地,在祖国大江南北,都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程和平为此深感欣慰。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多元性的选择,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他都愿意为学生加油。校报记者访谈程和平院士在程和平看来,现在中国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幸运。伴随着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本土的科研条件正在改善,中国学人也拥有了更多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自信。当下的青年学子们,更需要修炼一颗不急不躁的沉潜之心,把握正确的大方向,过有境界的人生。而他则愿意尽己所能,“我的老师怎么带我,我就怎么带你,也希望你怎么带你的学生!”人物介绍程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中心” 首席科学家。1980-1987就学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和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4-1987辅修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获第二学士学位;1987-1989 任教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5 获美国马里兰大学(Baltimore)医学院生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聘美国 NIH老年研究所终身资深研究员(Senior Investigator)。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迄今发表论文170余篇。主要学术贡献有以下方面:(1)细胞钙信号研究:发现“钙火花”(Calcium Sparks),由此创立一门新的研究领域 — 钙火花学。其原始论文1993年发表于Science,曾被誉为100多年来十篇最杰出的心肌研究论文之一。成果被写入国内外多种生理学和医学教科书。(2)线粒体活性氧研究:发现线粒体“超氧炫”又称“线粒体炫”(Mitoflash),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3)高端科研仪器创制: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超高时空分辨微型化双光子在体显微成像系统”项目,研制国际首创的2.2克微型化可佩戴式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成果获评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与微型化单光子成像一起,获评Nature Methods “2018年度方法”。获2016年度国际心脏学会研究成就奖,2020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目前,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设施建成后,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

野马

她是北大最年轻的博导,高考放弃了清北选择南京大学,为了什么?

刘颖,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出生,29岁当上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在《细胞》、《自然》、《科学》这些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均发表过论文,并入选为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她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个热爱生物学且为之奋斗不懈的人。刘颖从小就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学习好能力强,在高二的时候就对生物学抱有浓厚的兴趣。2002年,刘颖参加高考,不出意料地上了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但因为当时清华北大的生物科学专业只招收省内高考成绩前几名,于是她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全国最高等学府,选择了在全国也知名的南京大学生物专业,并且不给自己留后路,只填报了这一个专业且勾选了“不服从调剂”那一栏。刘颖的大学之路并非上文讲述的这么潇洒决绝、一帆风顺。考上了清华北大不去上,在中国做得到能有几人?同样,刘颖的父母也对此感到不赞同,但刘颖坚持自我,不愿放弃自己喜欢的生物学,最终取得了家人的支持。上大学期间,在有机化学期中考试中,刘颖没能及格,面对自己拼命去学却取得这样一个成绩,刘颖也忍不住感到阵阵沮丧。沮丧归沮丧,刘颖并没有放弃,仍咬牙坚持,最终在期末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进入南京大学学习后,刘颖很快就确立了自己的目标:本科毕业后要去美国深造。以此为动力,刘颖在本科期间也没有放松自我,花大量时间在学习上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在本科毕业后,刘颖进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读取博士。博士毕业后,刘颖回国申请了北京大学的教职,于是,她在29岁那一年成为了北大最年轻的博导。又是一段令人艳羡的经历,好像所谓学霸的人生历程都不约而同地看上去像“开挂”一般,你我等凡人难以望其项背,连攀比之心都生不起。可事实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刘颖也遇到过,还不止一次,甚至还为此生过放弃生物学的念头。尽管困难重重,坎坷无数,但刘颖对生命、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没有变。在常人所意想不到的痛苦和煎熬中,刘颖从连最基本的转化实验都不会做,到以线粒体为研究方向并于2009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之后的每一步,刘颖都踏得坚定无比。现如今,刘颖成为了一个孩子的母亲,尽管她曾经说过本科没有谈上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感到很遗憾,但仍看得出她很幸福——有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还有自己愿意毕生追逐的理想。毕竟学霸也有生活,学霸的生活还过得很精致。闲暇时,刘颖喜欢烘焙,喜欢玩旅行青蛙,还参与大众马拉松比赛,当然,身为一个母亲,她也喜欢“晒娃”。这样高质量的生活,提高了刘颖的工作效率,使其能够兼顾工作与生活。在刘颖看来,科研是她的兴趣,也是追求所在,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但她并不会因此放弃生活,牺牲家庭,那样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生命不息,热血不停,追求不止。无论是理想还是生活,都要精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关注一下小编哦!我们会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讯!

往者勿止

北大最年轻的博导,高考放弃清华北大,为了就是学习这个专业

“读书无用论”、“学习没有用”、“你看那谁小学毕业照样是大老板”,目前有太多的人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虽然我国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有太多的学生是排斥学习的,因此这些学生慢慢成了人们眼中的学渣。还有的学生是出生下来就爱读书,可能是由于家庭的影响或者老师的影响,慢慢的这些学生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学霸。的确读书不是成功唯一的途径,但是读书却是我们穷学生成功最容易的途径,有很多的学生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很多大佬更是因为自己知识雄厚,能够接触到先进的东西,这才建立起自己的一方帝国。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学霸美女,是很多人学习和羡慕的对象,她的名字叫刘颖。刘颖,1984年出生,被北大评为北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现在已经成为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并且刘颖还获选了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的名誉。刘颖在高中的时候学习十分好,学习能力也非常的强,在2002年的时候参加高考,她的高考成绩完全是可以考上清华北大,但是她选择放弃,最终选择了南京大学的生物专业。当时她的家长和老师极力反对,清华、北大是无数学生梦想的大学,但是刘颖却选择放弃,为此和家人闹的也十分不愉快。不过最终因为刘颖的坚持,家人还是同意她去南京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刘颖获得了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学习。刘颖从小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到国外,虽然国外的学生也是十分爱学习,但是看到刘颖废寝忘食的学习,也都纷纷竖起大拇指。因为在学术领域突出,在29岁的时候,刘颖受聘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这么年轻有这个高的成就,她靠的是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坚持拼搏。这么完美的刘颖难道人生就没有遗憾吗?据刘颖说,她人生中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到目前为止的遗憾有两个。第一个是,在大学的时候挂过科,当她说出这个来,很多同学是十分吃惊的,这么好的学生还挂过科,后来刘颖亲自承认自己确实挂过科。第二个是,在大学期间没有轰轰烈烈的谈一场恋爱,尤其大学期间忙于学习,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大家觉得刘颖的人生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金环蚀

北大校长来了!这一转化研究院揭牌!

5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揭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市领导徐曙海、蒋跃建,新区领导陈潺嵋出席揭牌仪式。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于2018年12月被认定为南京市第四批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由北京大学携手新区共同打造,集中了一批成像技术、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倾力打造创新成果的转化研究平台,拟开展高端生物成像技术、创新药物研发等多个创新科研转化项目,引领全球脑科学研究及创新医药研发。活动中,郝平和张敬华共同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揭牌。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Moser教授发来祝贺视频。罗群对研究院揭牌表示祝贺,他说,新区按照市委“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发展愿景,通过深入实施 “两落地一融合”战略,壮大了产业链,优化了创新链,完善了资金链,强化了服务链,明确了医药研发、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以及健康服务四个主攻方向,不断集聚世界顶尖创新资源,引导和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有绿色金融、数字货币等高端科技金融支撑的同时,辅以新区特色政策扶持,解除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罗群表示,北大是文化的先锋、思想的高地、创新的摇篮。作为举全市之力建设的江北新主城,新区将以项目揭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北大的沟通协作,将北大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与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相结合,共同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快建设国家一流新区和世界一流大学,谱写双方合作共赢的新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程和平表示,南京转化研究院将围绕“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两大研发方向,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无缝衔接,打造由脑园与药园“双园”协同驱动产学研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承载转化医学的探索与实践,真正把生物科技研究的原始创新转变成为百姓真实感受的生产力,助力江北新主城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动前,郝平一行调研了新区规划展示馆和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他表示,新区聚力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产业基础扎实、国际合作广泛、营商环境优越,希望学校进一步深化与新区的合作,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拓展阅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团队携十多年潜心研究的创新成果落户南京,建设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未来将围绕“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两大研发方向,打造由脑园与药园“双园”协同驱动产学研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脑园已形成高通量动态脑成像平台、脑信息处理院士工作站、生物医学显微成像设备公司的“三位一体”功能布局。未来,将助力江北新区规划“脑与类脑产业园”,为中国脑科学计划、国际脑科学合作项目以及重大脑疾病的病理机理研究与新药创制,打造国际品牌的科技服务平台,催生新兴战略产业。药园聚焦重大疾病的“大品种”一类创新药及干细胞与心脏再生药物的自主研发,搭建成果孵化创业公司。其中,和其瑞医药率先完成A轮融资,有望帮助饱受脱发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困扰的病患走出阴霾。忻佑康医药利用斑马鱼心脏可再生系统,揭示出心脏再生的分子机制和新药靶。作为中长期目标,南京转化研究院针对糖尿病及心血管并发症集中布局,以MG53等为药靶研发特异抗体、多肽及小分子药物。

时有所用

她们,都在29岁成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被网友成为最年轻的博导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是被网友称为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刘颖和黄芊芊,小编之所以同时介绍她们两位,是因为她们有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是在29岁的时候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看过这两位年轻博导的相片之后,更是被网友称赞,不仅学历高,颜值更高!工作生活两不误的刘颖先说一说刘颖,2002年的她报考了南京大学,当时她的成绩已经超过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她还是为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填报了南京大学。在填专业的时候,她只填了生物专业而且还是不服从调剂。大学期间,她的成绩一直很优异,毕业后她考到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读博士。从刚开始的什么都不懂,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到后来慢慢有所成就。在2年之后,她的相关论文于2009年在著名杂志《科学》上发表,这个也成了刘颖科研之路的新起点。后来,她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发表了多篇优质的论文,刘颖被更多人所熟识。29岁的时候,刘颖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成为了最年轻的博导。如今,她已经在国际最顶尖的《科学》、《细胞》、《自然》等杂志上发表过论文。33岁时,刘颖已经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于今年入选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除了工作,刘颖也是一位生活爱好者,她会尽可能地留出时间陪陪家人、陪陪孩子,真是工作生活两不误!黄芊芊,被称为北大新生无人不知的老师。她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微电子系,在大学期间,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留在北京大学继续深造。2015年博士生毕业后,她又继续留在北京大学里从事博士后相关的研究工作。29岁时,她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网友们又称赞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2016年,她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赞助项目资助,2017年的时候,黄芊芊成为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者,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只有四名入选者,她就是其中的一位。2018年时,黄芊芊还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称号。黄芊芊黄芊芊并没有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她把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北京大学。已经是北京大学研究员的她,这几年先后发表了50多篇论文,并且申请了70多项专利,骄人的成绩让无数网友折服。不过,网友表示,这两位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不仅学历高、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她们俩的颜值还非常的高。有的网友已经被这两位女神深深地圈粉了。在佩服这两位女神的成绩的同时,也有网友认识到,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需要自己更加的努力拼搏才行。

采蘋

29岁当北大博导,2019年成为最年轻杰青,她说科研就像一场马拉松

来源 | 人民网 记者 | 洪蔚琳 赵永新 29岁成为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次年入选国家人才引进计划,2017年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学者;并在 Cell、Nature、Science 等世界顶级杂志发表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1984年出生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回国短短几年,科研成果丰硕,在线粒体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细胞在营养物质匮乏时的应激性代谢调控机制方面取得多项科研进展,也不断获得科学界的认可。2019年8月,国家杰青建议资助候选人名单公布,刘颖成为最年轻的建议资助申请人之一;2019年9月,由腾讯基金会和杨振宁等十四位科学家共同发起的“科学探索奖”正式揭晓首届获奖名单,刘颖再次上榜。此外,刘颖还入围2019世界经济论坛青年科学家和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刘颖说,高效率科研,高质量生活,这才是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科研像一场马拉松工作中的刘颖刘颖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科院。2016年,刘颖以校友的身份重回母校,在南大2016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有过一段十分“接地气”的发言。在发言中,刘颖勇敢自曝,“在这个校园里发生的每一个场景像电影画面一般在我的脑海中闪现:唇枪舌剑的新生辩论赛,冬天的夜里抱着热水袋和室友一起学习,拼了命的学可是有机化学期中考试依然没能及格……”顿时,“高冷”女科学家的形象被打破,新生们“哇”的一声赞叹出来:“学神”级的学姐,当年竟然也挂过科?“是期中考试没过哦,后来期末考还是顺利过关了。”坐在刘颖办公室里再度和刘颖聊起这篇让新生们觉得毫无距离感的发言稿,刘颖一下笑了出来。她选择南京大学生物系的过程颇为戏剧性,也足够自信,“我当年的高考分数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了,但我太喜欢生物了,但清华北大的生物专业在当年是省里前几名才能录取的,于是就填报了南京大学生物专业。”大学毕业后,她考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读博士。留学第一年不能一次性听懂英文授课,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花两三个小时来回听录音,直到听懂为止;刚进实验室时,她甚至不会做最基本的转化实验,周末实验室没有其他人,她就向隔壁实验室的师兄求助。与后面的困难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我读博的前两年挺拼挺辛苦的,当时前后做了有四五个课题都不顺,怎么做都不对,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刘颖甚至开始动摇:要不要换个专业?至少付出能有些回报。性格好强的她并没有屈服。她开始换个角度思考失败的意义:实验没成功不能说明没有收获。就像爱迪生尝试各种材料做灯丝一样,失败是试错的过程。那时候刘颖非常拼命,每天做实验到晚上十一二点。她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能早一点发现这个实验走不通,那我可能就早一点走到正确的路上了。拐点在两年之后出现:别人尝试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一个课题,刘颖做了不久就成功了。相关论文于2009年夏天顺利在《科学》杂志发表,刘颖的科研之路由此峰回路转。“我当然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能应用到临床上,但现在还处于最初、最基本的研究阶段,距离药物研发还很遥远。”刘颖说,“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科研生活 努力平衡每晚7点,刘颖从实验室赶回家中,她的孩子在等着她。事业与家庭难以平衡,是很多女性都会面临的困境。刘颖曾经并不担心,认为工作稳定后再要孩子,就能轻松兼顾两者。但孩子出生之后,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依然会影响工作进度,刘颖曾一度为此纠结。“孩子的成长不能错过。她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的陪伴。”刘颖说:“所以我只能在工作时间尽可能地提高效率。”高效工作,她有自己的秘诀。她注意抓重点,把精力集中在现阶段最重要的事。一般人都会有思维跳跃的时候,做着手头的事情,又想到去完成另一项任务,在切换思维的过程中耽误了时间。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刘颖严格规划。她甚至用计时软件提醒自己:工作25分钟,再花5分钟时间处理杂事。她想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人家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什么要让家人为我的工作买单?我希望他们有快乐的家庭生活,所以我只能努力提高效率、把事情做好。”运动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刘颖跑完半程马拉松后在鸟巢留影。穿着石榴红裙子的刘颖看上去有些单薄。很难想象,她最大的业余爱好竟然是跑马拉松。刘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时,所在城市波士顿有着浓厚的跑步氛围。创办于1897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是全球首个城市马拉松比赛。她住在查尔斯河畔,每天从窗口眺望,都能看到沿河奔跑的人。那时科研任务很重,能聊得来的朋友又不多,跑步渐渐成了她减压的方式。在波士顿参加半程马拉松后,刘颖明白了一件事:马拉松和科研很像,都有同样的心路历程。“刚开始很兴奋,觉得有意思。几公里后很累,一面心想何必自讨苦吃,一面告诉自己要坚持。最后冲过终点,心里又升起了成就感,想着下次还要报名。”回国之后,她依然保持着运动的习惯。现在她每周都会坚持去五六次健身房。在平时紧张的科研节奏下,运动是她放松的好方法。“我不只把运动当成爱好,它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刘颖说,每天走出健身房后,她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翻看刘颖的朋友圈,大多是一些生活乐趣的分享。她常有这样的感觉:或许很多人认为,享受生活会影响到她的科研工作。“其实没有。未来半年,我还会发几篇文章。我的确花了一些时间去享受生活,但我在工作上也并不比别人差。”刘颖说。对话刘颖记者:现在一些女性在科研路上比较迷茫,您对她们有什么建议?刘颖:我希望她们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发展,目标定了才有动力。最近我面试了一个学生,她想做科研,却没有选择本科毕业出国读博士,她担心出国后很难适应新环境。我对她说,当初我去美国读博,在国外也要面对各种困难,但这些东西从未跳到我的脑子里。之所以有顾虑、怕困难,可能还是因为不是那么想达成这个愿望吧。社会上的一些观念会影响女性,她们因此举棋不定,走一步看一步。如果科研对你的人生很重要,就不要过于顾虑别人的看法,保持自信,坚定地走下去。个人简介和代表性论文1984年出生。2002-2006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2011 年留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作为Helen Hay Whitney Research Fellow在美国麻省总医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3年底起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线粒体与衰老研究室主任,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HHMI国际研究学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迄今已在 Science、Nature、Cell 等权威杂志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目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围绕细胞稳态调控,主要集中于线粒体应激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细胞在营养物质匮乏时的应激性代谢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