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保研的同学一般能保到什么学校?保研本校还是外校好

保研的同学一般能保到什么学校?保研本校还是外校好

获得保研资格,理论上来说可以申请任何学校研究生推免是双向选择,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但凡你想去的学校你都可以申请试试,理论上来说,申请去任何学校都可以。你有选择学校的权利,学校也会选择学生,总体上还是择优录取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很多985高校在大三暑假会有各种夏令营,某种程度上就是推免学生的考察期,表现优秀就可能获得推免接受的意向函等,只待九月开学正式获得推免资格就可正式接收,部分科目可能还有笔试,通过才能被接收。推免过程中联系导师很关键与考研不同,推免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影响和作用非常关键。简单来说,只要导师对你认可,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被接受了,不管你来自哪里,申请的什么学校。所以如果能确定自己可以获得保研资格,提前联系导师非常关键。保研校内好还是校外好保研本校成功率有保证,学习的连贯性更强。在几年前,保研还分校内校外,一般情况下要成绩达到一定水准(比如排名靠前)才能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能反悔。为了安全起见,绝大部分同学会选择保研本校。随着选择权的放开,不同层次学校的同学可能会有不同选择。但总体上来说,仍然以选择保研本校的同学较多,毕竟联系导师方便,保研失败的几率失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保研外校一般是为提升。一般情况下,985,211高校的同学会选择本校或者层次更高的学校,而且从历年录取的结果也可以看的出来,层次越高的学校,对推免生的要求也越高,比如清华北大的推免生几乎很难看到非211高校的学生。普通院校的保研率较低,能获得保研资格的同学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一般申请211高校被接受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也可以尝试联系985高校的导师,参加目标学校的夏令营,获得认可也并非不可能,即便是参加夏令营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一般保研本校也不会有问题,只要在规定的网上申请截止日期内完成申请,找到接收的院系和老师都没有问题的。如何确定选本校还是外校这个主要还是看个人的意愿,心离里目标明确就不用纠结这个问题。只有当面临困惑的时候,下面的建议或许才有参考的意义。首先,本校和外校所处的层次是否有差距,差距有多大。目前具有保研资格的高校一共约366所,这些高校按照学校实力又可以有很多层次的划分,获得了保研资格,往更高层次的高校保送无疑是很多同学的优先选择。其次是不同学校间专业排名如何。与学校分档同样的道理,决定保校内还是校外看本专业是哪一所学校更具优势,如果两所学校层次差距不大,优先考虑专业;如果学校层次差距大,建议优先考虑学校,同一专业不同高校之间差距也许不会特别大,但是学校平台的影响可能会差别明显。第三是导师的情况。这一点很关键,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等跟自己的研究生导师息息相关,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详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成果,个人的性格脾气,甚至导师手里的科研项目等等。综上,在保研本校与外校之间,建议首先了解导师,基本上导师的情况就能决定你的选择了。如果没能提前联系好导师,则考虑专业和学校的情况,在结合其他因素综合选择。如果自己内心想保外校,不妨一试,即便联系不成功,再申请本校一般也不会不拒绝,只要在截止日前能找到导师,完成网上申报即可。

棋魂

保研可以保几所大学?考研呢?

保研可以报名很多大学,考研却只有报名一所大学,这也好像保研是多选题但是考研却只能单选,当然这两者最终都只能选择一所大学,毕竟我们最后还是只会去一所学校读研的!1.保研是多选题,考研则是单选题!各个好大学为了招收本科背景好、科研经历丰富等优秀的推免生都会开通夏令营、预推免、导师团等多种方式,这也给保研的学生非常多的选择机会!保研学生不管是在夏令营、预推免都可以报名非常多的学校,只要你时间来得及,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保研的学生去985高校的几率大非常多,毕竟就算你夏令营没有成功还有预推免等其他机会!考研的学生则享受不到这样的好处,在考研初试之前就必须填报好报考学校和专业,如果没有过线那么很遗憾要么去调剂,要么只能二战了,调剂虽然也是多选但是能够去的学校和专业大多都不太好!2.能够保研还是保研吧!我建议想要读研的话那么能够保研还是选择保研,现在考研的压力太大了,二战的压力更是非常大,从目前经验来看,未来考研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同时不少985高校的热门专业大部分名额都会用来招收推免生,这也会进一步挤占考研学生选择的权利!比如南开大学去年计算机学院只招收1名考研学生,其他全部招收了推免生,北大清华的部分专业早就不招考研学生了!如果有什么保研的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

惠特妮

学校保研率20%,自己排名前18%,选择保研外校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有同学咨询自己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前18%,而自己学校的保研率大概是20%,像这种成绩比较靠后的情况保研是应该保本校还是应该保外校?从20%的保研率来看这位同学所在的学校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比如今年上海交通大学2021届保研率32.6%,兰州大学保研率24.6%,重庆大学保研率20.9%,湖南大学保研率20.6%,这位同学所在学校就算不是985也是排名靠前的211。其实保本校还是保外校这取决于多个方面,并不是说成绩不好就只能保本校,也不是说成绩好就一定能保外校,这个问题要取决于考生个人能力,所在学校层次,所在专业学科评估排名,以及考生发展方向,想要去哪个城市发展等。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保本校和保外校并不矛盾,两个事情可以同时进行,保外校也不用局限于某一个学校,可以选择多个学校,通过多个学校的面试最后选择一个你最想去的学校就行了。整体上来说倾向于学生保外校,获得保研资格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这种情况学生应该多去尝试,哪怕最后没有成功还可以把本校当作保底。读研究生不仅仅是学历上的提升,还包括学校层次上的提升,如果你本科是一所双非学校,那么读研可以选一个211,如果你本科学校已经是211大学了,那么读研可以换一所985,如果你本科学校已经是985的,那个可以选择同样是985但是专业排名更靠前的学校。当然这里并不是盲目鼓励大家报考外校,如果本校是最好的选择,那也无需再去折腾。比如有些学校本身就已经是985了,而且所在专业在全国可以排到前3,这种情况就没有必要在跑去外校读研,还有的同学在本校遇见了非常喜欢的导师,那这种情况也没有必要非跑去外校。事实上保外校也是有风险的,如果一味的追求保研外校,最后又没有导师接收,再想回到本校可能本校老师也已经招满了。而我们都知道保研是有时间限制的,保研日期结束之前还没有找到导师,保研名额就作废了。所以保本校和保外校和成绩没有太大关系,成绩好可能会更有优势, 但是不是决定因素。对学生来说也要综合评估,评估自己的兴趣,评估自己想去的城市,评估时间是否来得及。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去外校,但也要留足够的时间,确保10月25号之前一定有学校接收!

韩非

处于保研边缘,却想保外校?

背景:四川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排名8/60入营offer: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财务管理直博南开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会计专硕最终去向:南开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前期准备学院推免资格评定细则无论是希望保内还是保外,获得本科就读学校的推免资格都是保研的基础。即使获得心仪学校的录取资格,却没有获得本科学校的推荐资格,那么录取资格自动作废。与此同时,对于保外的同学,本科学校给出的专业/年级排名十分重要,绝大部分学校是按照排名来刷人,专业排名低,劣势是很大的。所以对于经管类希望保外的同学们来说,学校4月份左右给出的预排名十分重要。同学们需要及时掌握推免资格评定细则,弄清成绩、加分、面试在成绩排名中所占比重,提前准备,多参与加分比赛,提高成绩排名。各类证书及获奖材料大家需要在4月左右将纸质版获奖证明、课题成果等证明材料扫描成电子文档,并归类整理,以便申报夏令营时使用,并通过excel对所有证明材料进行编号登记,以免提交申请时遗漏重要证明材料。(获奖证明登记excel)六级对于保外的同学来说,六级550才有足够竞争力。对于保内的同学来说则需要查看对应本科学校的推免政策。以四川大学为例必须通过六级才可参与普通推免,否则只能参加支教保研:在乡村支教一年后回到四川大学攻读研究生(支教保研不可保外)。科研等加分项(保外)对于保内的人来说,不需要太关注这一部分,但对于保外的人来说这将是十分重要的加分项(学硕及硕博项目,专硕我不是很了解)。在参加夏令营面试时,老师将重点考察科研潜力部分。参与了什么研究项目,怎么设置的研究路径、得到了什么研究成果、研究有什么创新性等等。申请夏令营对于经管类来说,保研的战线主要是在当年5~8月,经管类学院通常会举办夏令营,提前确定招生对象,而非等到九月预推免。经管类竞争程度相比工科及纯文科更加激烈,因为你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有本科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还有理科类、工科类、以及文科类。在本科选择经管,就选择了接受竞争。所以经管类专业保研需要提前做准备,先发制人。在当年4月开始,需要不定期浏览网站”保研论坛“中各个学校发的夏令营通知,需要注意申请条件、申请所需材料、申请截至时间、申请方式(网申还是纸质材料邮寄)等等。在申请时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申请被学校拒绝是很常见的,所以放宽心,多尝试,总会见到希望。参加夏令营不同的学校的夏令营有不同的风格,所考察的内容、难易程度、录取的比例都不同,所以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便是找到参加过你要去的学院夏令营的学长学姐,好好问一问经验。这样有针对性的准备才是最重要的。此外还可以在保研论坛阅读以往学长学姐写的夏令营经验,在准备过程中要记住:信息为王,我们做不到什么都复习,我们只能尽可能缩小复习范围,实现精准打击。联系导师经管类专业,在参加夏令营之前联系导师的意义不大。在你寄出的夏令营申请接受筛选时,主要是学院行政老师在负责,导师并不会接触到你的申请。所以比较推荐的方法是收到入营OFFER后再与导师联系。那么需要联系什么样的导师呢?我个人的想法是1.研究方向自己感兴趣(这样联系导师的时候,也能聊起来)2.老师名声好,有一定的号召力3.老师相对年轻,个人觉得这样的老师更有冲劲如何联系导师呢?上学院官网,查找导师邮箱(邮箱是比电话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在这一段的最后,附上我的邮件内容尊敬的***老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这封信。我是来自**大学**级**专业的**,在大学里专业综合排名**(基本情况)。现已获得**大学**免试硕士研究生拟录取资格,并已取得本校推免资格(状态)。十分希望有机会成为您**年的硕士研究生,接受您的教导。在本科进行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曾有幸阅读了老师关于**领域的文章,如**等,受益良多。从中我了解到**的背景特征、高管团队特质、声誉等都将影响**行为,这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老师的研究的了解情况)。此外,...。(表达自己经过慎重思考,希望报考老师研究生)我在本科的专业学习中,曾获得***等荣誉称号。在大学期间参与课题组**的研究;编写了***著作**章节;广泛参与了创业竞赛,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自我介绍)我具有如下特质:1)细致、沉稳。**2)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与执行力。**3)勤奋好学的求知精神。**我深知在科研方面我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未来于**求学的生涯中,我将***。在此邮件的最后,我诚挚地附上我的简历,并再次申请成为您2019年的硕士研究生,不知老师能否给我一个私人联系方式,我将在老师有空的时间联系老师。此致敬礼!9月推免资格获取以我们这一届的情况来说,虽然九月获得推免资格的最终成绩由:必修加权平均60%+加分20%+面试20%(每个学院有所不同)。但面试后获得推免资格的名单和面试前基本一致,只是顺序有所调整。对于商学院保研边缘生来说,抓住20%的加分,提高加分比提高加权平均成绩来的容易。此外,我还想对保研边缘的同学们说,不论你觉得你保研的机会是多么的渺小,一定要在9月本科推免资格评定时参与排名,说不定,就获得了推免资格呢。

神者勿齿

关于保送研究生的五个潜规则,高校一般不公开,建议赶紧收藏

随着名牌大学保研率的不断提高,保研已经成为本科生继续深造的一个重要捷径。每当到了大三下续期,很多大学生就开始为保研做准备工作,如整理自己的成绩、获奖证书和查看各高校的保研条件和保研人数;特别是要保送外校,学生就更得多了解、多关注心仪高校的招生动态。这时我们获取高校研究生保送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官网的招生动态和发布的招生简章。但是,很多关于保研的潜规则是高校在招生时不会公开的,而在实际操作中又会按这个规执行。那么保研到底有哪些潜规则呢?笔者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下关于保研的五个潜规则。第一,未获本校保研资格照样可以保送外校对每个高校来说保研指标都是有限的,虽然保送本校的机会最多,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保送本校成功的,如果未获本校的保研资格千万认为没希望了,你可以直接再寻求保送外校,这和你在本校未保送成功毫无机会。当然为了提高成功率,你可以选择和自己高校同级别或档次低但专业好的院校申请推免研究生资格第二,英语未过六级照样可以保研"没过英语六级的学生没法保研",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错误想法,或有没有人跟你说过,但现实是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从未要求英语过六级。包括很多的211高校在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只要求了英语四级通过,那样就可以获得学校的推免资格;一些综合类的名牌大学的工科专业在保研中对英语的要求也是非常低的,一般过四级就行。所以,在大学保研中不要因为六级没过就不敢去尝试了。第三,成绩不突出靠特长照样可以保研国内一些高校在研究生招生简章中规定"对有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者,经三名以上本校本专业教授联名推荐,学院严格审查同意后报学校审批。可不受综合排名限制,但学生有关说明材料和教授推荐信要进行公示。"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他如果在本科阶段某个方面的表现十分抢眼,如参加大型国际赛事获奖或者在国家重点领域作出突出贡献,是可以获得保研资格的。第四,学术型研究生转专业型研究生保研更容易成功在获得学术型推荐指标后选择攻读专业型研究生,这是通往名校的又一个"敲门砖",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学硕比专硕好。所以,一旦如果有推免生愿意就读专业型硕士,特别是愿意放弃学术型而读专业型,高校自然是求之不得的。第五,选择直博更容易获得保送资格很多名牌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很牛的研究生导师特别喜欢直博或硕博连读的学生,因为这些高校和导师的科研项目很多,并且很多项目周期很长,他们需要学生研究具有连贯性,更希望学生做出高水平的论文,所以会对选择直博的学生青睐有加。

幸平

保研答疑:可以跨专业保研吗?

很多人在大学入学的时候,可能对自己的专业不甚满意,除了转专业这条路之外,就会想着通过跨专业保研进入理想的大学学习喜欢的专业。跨专业保研有利有弊,都说“跨界出奇迹”,实际上现在的跨专业学生是很受欢迎的;当然,对于跨专业,需要准备和接受、学习的地方也很多,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但是坚持下来就是成功者。跨专业保研一般考虑三方面:兴趣、难度、专业前景。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十分感兴趣,又有足够的实力能够保研,那么跨专业保研对你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虽说有难度,但总比跨专业考研简单些。难度难度主要和你选择的学校和专业有关。学校名气响,专业水平高,难度肯定高。那么你就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好好准备简历,早早丰富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对应的专业知识。跨专业学生在笔试或面试环节和许多本专业的保研学生相比,在专业课上面会处于弱势,所以更需要科研、英语等为你加分,让导师觉得你值得培养。如果你觉得名校名专业跨保有难度,那么你可以考虑报名校弱专业或弱校名专业,当然这不限于跨专业保研,一般保研或考研也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专业前景这个前景可以分为就业前景和研究前景。如果你跨保是为了研究生毕业就工作,最好要关注一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另外关注就业前景也要结合地域来看,像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为大多数的专业提供的机会非常多,而一些学校地处三四线城市,机会可能要少一些。如果你跨保是因为兴趣并且愿意继续深造,那么研究前景是需要被关注的一点,例如生物工程,研究前景都很不错,适合继续读博和深入研究。当然具体到每个人也会有所不同,上面只是给大家指出了一些考虑的因素,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跨专业保研。

无求

学校保研政策堵住了我的保外校之路,该怎么办?

看到有人说是因为学校层次比较低所以无法保外,也有回答搬出教育部的政策说现在不分保内保外,所以让去教育部举报!其实都没有回答到点上,现在学校通过保研政策仍然是有机会去限制学生保研外校的,你举报也没多大的用,同时一些211大学为了留住本校的学生做的更加过分,相反一些双非院校鼓励自己的学生保研去更好的985院校,因为这样对自己高考招生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教育部明文规定不区分内保和外保,但是为了留下本校生源仍然有学校这样做!教育部2014年已经发布了文件明确保研不准区分内保和外保,但是你以为学院就不会这么做吗?太年轻了!学院直接增加一道保研面试的操作,即获得保研资格的成绩等于保研成绩x一定比例(比如60%)再加上面试分数(比如40%),这时候面试老师问你你是否会选择保研本校,你怎么回答?说不定本来成绩在你后面的学生因为他说他保研本校,最后他保研总成绩就到你前面去了,你心里慌不慌?这时候你去举报有什么用呢?这样的东西恐怕非常难查出来!2.保研政策和学校层次真的没有关系,关键看你们学院领导的思维!我见过双非院校的保研学生说他们学院老师都非常积极的去让学生保研到外校,因为老师们觉得学生去更好的学校深造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情!我也见过一些211高校的保研学生说他们学院老师就对他们保研外校非常抵触,说什么如果保研外校失败本校也不会要所以最好还是保研本校,说什么只能参加两所夏令营等等!所以别动不动和什么学校层次扯上什么关系!如果对保研有什么问题欢迎关注和私信我!具体如何突破外校保研之路可以查看我的文章!

女招待

什么样的学生才可以获得保研名额?如何才能够保到更好的学校?

首先当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大家应该会看到有一些整天都会泡在图书馆的学长学姐们,他们就是为了考研做准备!当然除了考研之外,还有一种读研究生的方法——保研!首先大家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保研,保研就是说你在本科这个阶段表现得足够优秀,你所在的那所大学认为你不需要通过研究生考试就可以去研究生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保研”!那么在了解完什么是保研之后,什么样的学生才可以获得保研的名额呢?首先并不是每所大学都有教育部认定的保研资格,一般来说那些985,211和一些一本学校均有这种资格。当你所在的那所大学有保研的资格时,接下来就是需要你个的努力了,你需要努力去提升自己的排名,假如你们专业有3个保研名额,那么你的综合成绩就要稳定在前三名(综合成绩包括我们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和一些其他的比赛得奖情况)如果自己有保研的打算,那么首先就必须要把自己的专业排名提升上去,可能每所学校计算专业排名的方式不同,有的学校是按照加权平均分来计算专业排名,而有的学校则可能是看GPA。其次在保证自己的专业排名之后,还需要多参加一些学校认定的比赛以及国家举行的比赛,例如(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互联网+等等)。这两种成绩加起来之后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成绩了!如果保研想要保到更好的学校,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我们的成绩!不光是保研需要看成绩,如果想要去更好的学校,依然还是更看重成绩。其次就是我们参加的比赛尽可能地去拿奖,在学校期间如果有机会能够进实验室,跟老师做一些项目的话,那就更好了。因为保研虽然不需要笔试,但是还是需要面试的,而且一般保研面试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面试老师都会提问到这个问题!然后就是发表一些论文,最好的发表在一些核心期刊上面,那样会给提升很大的价值!说完这些呢,大家是不是对保研有了一定的了解呢。在了解完这些之后,下面就是我们该什么时候准备保研了?按照长远的来说是在大一就要开始为保研做准备,一直到大三下学期的5,6月份,这样来看的话,保研是对我们大学前三年的努力的一个肯定,所以说保研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现在很多学校的研究生名额基本上有一半都是通过保研进来的,所以以后考研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小木想对那些刚进入大一的学生说:“如果自己有打算读研,那么在大学里面还是要好好的学习,争取获得保研的名额!”看完这些,你们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留言!

触恋

研究生推免外校不成功的话,保研本校可以吗?学长的经验很有价值

研究生推免外校不成功的话,还能保研本校吗?学长的经验很有价值目前985、211高校保研名额都比较多,保研的名额比双非高校要多一些,当然获取推免资格的本科生就有很多选择了,既可以选择保研比自己所在高校层次高的外校,也可以保研本校。一般来说,保研本校基本可以成功,保研外校就有失败的可能,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很多获取保研资格的学生学习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如果能推免到比自己高校层次高的高校的话,当然比在本校读研更好了,但这些学霸都有顾虑,如果推免外校不成功的话,还能否再回头保研本校呢?简单说,推免肯定比考研要好的多了,即使推免外校不成功,回本校也是很容易的,也就是说,获取推免资格的学生最差也可以读本校的研究生,这一点还是挺实惠的。但并不是说就没有缺点了,它的缺点是,如果报外校推免失败,回头选校内的导师的时候,实力强的导师就所剩不多了,挑选的余地就不大了,保本校的优势也就消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免层次高的外校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那么如何能够减小这一风险呢?就拿小编的一朋友来说吧,他在获得推免资格后,目标是挑选一所比自己本校层次高的985院校,当年夏天参加了夏令营活动就已经与自己目标导师闲聊过,觉得导师录取自己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所以就提早转而联系本校的老师,这样做的好处是,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联系本校的导师,避免推免外校不成功后,能及时的保研本校,并且能够获得较为优质的保研资源。在此学长还给大家说一点,很多学生在推免外校的时候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觉得要么选择推免外校一举成功,要么接受本校一般层次的导师,两者只能二选一。其实这是错误的,当你在推免外校的时候,一般在填报系统信息之前外校都有专门的复试环节,复试结束后能否成功,外校都会有答复,也就是说,在你填志愿之前就可以知道你能否保外成功,如果不成功的话,填报志愿之前的这几天你完全可以找本校的老师。这就是一个时间差的问题了,很多考生就是没有抓住这几天时间,等到填志愿的时候再去找本校老师的话,时间已经来不及了。学长所在的高校是一所中档次985院校,本校考生保研面试很容易过,这也是本校保研或者考研的优点,面试一般都不会为难本校学生,本校学生导师都比较熟,面试基本和老师讲几句,到时候有一个电话面试,基本就结束了。因此,在填报系统之前,找本校一般都会有机会的,说句不好听的,很多老师会愿意要你而拒绝外校保研过来的学生。总的来说,保研外校的学生的实力都是比较强的,成绩当然也是比较靠前的,保研外校线上的学生,保外校好大学的的成功率也是不高的,假如所报外校的实力和本校差不多的话,保本校肯定会更实惠、更稳妥,实力真正强的学生如果保外不成功,在填报志愿之前的几天都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考生关键还是要提高提高自己的硬实力,如果实力好保研更好的外校成功率就会更大,大家觉得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天乐

保研大战将至,“保内”还是“保外”?

导读一年一度的“保研季”步步临近,与“保研”紧密相关的夏令营则已经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学生们的心头:是“保内”(即留在本科母校,伴随着熟悉的院系、跟随着熟悉的老师继续学习)还是“保外”(指选择另一所学府,在全新的学术氛围和环节中学习)呢...?每年9月是一年一度的“保研季”,与“保研”紧密相关的夏令营,则提早在7月的暑期刚刚到来之际,就已经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为此,许多大三学生早早地做起了准备,从拟定研究方向到准备材料,从了解导师情况到网络上与未来可能的导师“套磁”,有的学生从当年3月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筹谋。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于学生们的心中:获得了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后,究竟应该“保内”还是“保外”呢?是留在本科母校,伴随着熟悉的院系、跟随着熟悉的老师,在本科扎实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式地继续钻研深入?还是选择前往另一所学府,在全新的学术氛围和环境中,从不一样的视角迸发出学术活力?选择,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学生有抱负在未来成长为顶尖创新人才,那么从长期发展来看,在“保研”的关键节点,究竟应该作出何种选择?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群体的代表——院士的成长经历无疑有很强的代表性。笔者对全部院士——共2495人(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在中国接受了本科教育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笔者注)进行了梳理,去除被重复计算的院士、本科毕业于1949年之前的院士、没有研究生学历的院士,获得有效样本1068人。笔者对1068名院士的成长历程进行分析,试图探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成长路径。八成院士经历过跨院校的学习笔者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育阶段,院士在不同高校学习的经历称为具备学缘异质性。用更通俗的语言来理解,就是不同教育阶段在不同学校就读,院士在学术成长道路上不是从一而终。在对院士教育经历划分后,笔者经过统计后发现:仅有204名院士在同一所学校接受了从本科到硕士甚至博士阶段的完整的学历教育,占全部有效样本近两成;而八成人,也就是864名院士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至少经历了一次环境的转变,更有很多人经历了两次转变。除院士履历相关数据,多名院士对早年求学生涯的回忆也印证了不同阶段不同学校的求学经历与创新间的密切关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翟中和晚年回忆自己在苏联的求学生涯,当时苏联遗传学分为对立两派,他所求学的教研室主任和他的导师分属于不同派别,他分别从两派中汲取了养分。翟院士坦言,“这对我后来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我很支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依备先后在四川化工学院、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和列宁格勒苏维埃工学院核化工专业(核燃料处理工艺专业)学习,1960年5月获得副博士学位,最后才转往其有所成就的研究领域。也有不少院士认为,成就自己的关键在于就读于不同学校期间跟随过多位不同的优秀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敬魁在回忆录中说,“在我不同的求学和工作初期,知识渊博、诲人不倦的老师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我以后在学科交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顺利完成科学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洪钟也认为,他在学习和科学研究道路上先后在太原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遇到杨贵林、郭慕孙和格雷斯(J.R.Grace)3位优秀科学家导师,使得自己的研究视野始终处于科学前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吉林工学院、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学习,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东京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藤岛昭先生使其受益匪浅,成了他研究的转折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导师井口洋夫先生又一次刷新了他对科学的理解。上述实证数据表明,作为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群体,大部分院士经历了跨院校的学习,具备从多个院校获得的广阔学术视野和研究经验。院士回忆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学术流动与学术成就间的关联。学术流动越频繁,学术生产力越高另一项研究以我国229名青年长江学者为研究对象,也发现多数学者在本、硕、博教育阶段学术流动频繁,教育阶段就读于3所院校的学者进入学术职业发展期开展独立科研的时间最短;不同校际间的流动、留学经历通过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学习氛围,利于学者在成长阶段汲取新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香港大学学者霍顿2013年针对学术流动与学术生产力之间的研究,发现个体学术生涯早期的流动经历与其终生的学术行为、学术产出密切相关,缺乏流动会带来学术生产力低下。同时他还发现,只“流动”一次与不“流动”者之间学术生产力的区别并不明显,教育政策应当关注于“缩短”学术“近亲繁殖”的时间与其他可能。由此可见,很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成长中经历了至少一次以上的学术流动,背后原因何在?笔者分析:第一,范式陷阱的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求学,有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元的知识和理念;跟随不同方向、不同理念的导师学习,使个体避免了由于长期跟随固定教师或教师群体所形成的学术观点的遮蔽,避免陷入长期反复训练所形成的“范式陷阱”。尤其是在当下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被局限的学术视野、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满足迅猛发展的科技需求,如果学生的学历教育在同一学校完成,在某种程度上,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概率将大幅降低。第二,认知心理学的认知逻辑。人类记忆按照意义组织联结在一起,个体每接受一类新知识就会在脑海中激活一片新神经元,围绕其核心概念形成一个辐射状联结的节点;当个体今后再接受了相同(或相近)领域知识时,会在原有已激活神经元的附近延伸出去,再激活更多神经元并建立联结通路,扩大那个节点。当两片已经激活的神经元非常临近时,个体便有可能自发地在这两片神经元中建立联结通路。创新往往就发生在未知领域的知识重构与原本并无联系的节点之间联结通路的建立过程中。笔者认为,校际流动的意义有助于个体建立更多神经联结通路。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领域深入学习,固然有助于大脑源源不断地激活更多的神经元,使该节点所联结的神经元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增多,其半径不断扩大;但在校际、学科之间流动方能使个体从不同的切入点看待同一现象,脱出原有知识架构。第三,增加与学术创造力相关的机缘与瞬间。“本研一体”的教育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是线性的,即希望学生从本科开始就找到自己的“志趣”,从此沿着自己的理想一帆风顺地成为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那种人。但事实上人的志趣、理想乃至人本身,终其一生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会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变化的环境才会增加这样的机缘。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中国学术界有“圈子”文化,自己保研到了其他高校,就不能与原来的老师建立更深关系,不能进入母校学者的“圈子”。但其实,保研选择其他高校,才会认识更多其他学者,使自身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带来不同的信息、知识和多元视角,这有助于思维发展和学术能力的持续增进,避免单一学术视角的遮蔽,也有助于拓宽自己的学术人脉。很多高校“保内”风气盛行目前,我国高校推免现状不容乐观。不少高校出于生源、招生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往往倾向于招收本校推免生。加之近年来高校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双一流”评估压力增大,高校对于“研究生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校学生自大四起便可作为研究助手参与工作,本校推免生“好用”“好上手”,致使不少高校的“保内”风气愈演愈烈。从高校流入构成(高校接收学生的生源学校结构比例)来看,相关数据显示,北京一所高校2018年拟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共计3120名,其中硕士生2195名,博士生925名,来自全国162所高校,其中来自本校的免试硕士生795名,免试博士生242名,共计1037名,占全部名额的33.24%。从高校流出构成(本校学生去往其他高校的结构比例)来看,各校公开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上海一所高校2018届本科、硕士毕业生中,1961人选择国内升学,其中,1743人选择了本校升学,比例高达88.88%;华东一所高校2018届毕业生中,2162名本科生被录取为国内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其中留在本校的有1757人,比例高达81.27%;中部一所高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832人选择国内升学,其中557人选择了本校,占66.95%。“本研一体”模式对学生和高校或是尚未知觉的危险部分学者近年来再次提出了“本硕连读”等“本研一体”培养模式,以求缩短学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一些高校也在其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中将“本研一体”作为战略明确提出。笔者认为,“本研一体”的培养模式缩短了学制,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也避免了本科最后一年的“空窗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但“本研一体”却限制了学生的校际流动,使他们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在同一院校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笔者认为,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而言,“本研一体”模式对学生和高校或是尚未知觉的危险。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研究方向,都有具有个性的学者,学科差别相对院校差别更加显著。因此,对于有着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抱负的学生而言,无论选择“保研”还是报考研究生,其目标高校选择的视野不能局限在本校。其中,在研究生期间,学科水平对于学生未来创新更加重要,学生可以更多考虑与母校相同学科水平、甚至更好水平的学科和高校作为优先选择目标。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赋予了学生选择自由的权利,教育部于2013、2014年连续发文强调“推免工作提倡不同高校学生交流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活力,鼓励学科交叉,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校推免生报考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要充分尊重并维护考生自主选择志愿的权利,不得将报考本校作为遴选推免生的条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必须“保内”才能获得推荐资格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8114万人,仍保持世界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的地位,但与总量第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顶尖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很难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展开竞争与合作。回应“钱学森之问”在贸易战背景下、在芯片“咽喉”被卡后显得尤为迫切,并呈现出时代新的意义。笔者对院士学缘的深入研究,期待找到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一个关键方面,期待能给高校教师、管理者以新的启发。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