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每年9月是一年一度的“保研季”,与“保研”紧密相关的夏令营,则提早在7月的暑期刚刚到来之际,就已经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为此,许多大三学生早早地做起了准备,从拟定研究方向到准备材料,从了解导师情况到网络上与未来可能的导师“套磁”,有的学生从当年3月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筹谋。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于学生们的心中:获得了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后,究竟应该“保内”还是“保外”呢?是留在本科母校,伴随着熟悉的院系、跟随着熟悉的老师,在本科扎实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式地继续钻研深入?还是选择前往另一所学府,在全新的学术氛围和环境中,从不一样的视角迸发出学术活力?选择,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学生有抱负在未来成长为顶尖创新人才,那么从长期发展来看,在“保研”的关键节点,究竟应该作出何种选择?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群体的代表——院士的成长经历无疑有很强的代表性。笔者对全部院士——共2495人(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在中国接受了本科教育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笔者注)进行了梳理,去除被重复计算的院士、本科毕业于1949年之前的院士、没有研究生学历的院士,获得有效样本1068人。笔者对1068名院士的成长历程进行分析,试图探究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成长路径。八成院士经历过跨院校的学习笔者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育阶段,院士在不同高校学习的经历称为具备学缘异质性。用更通俗的语言来理解,就是不同教育阶段在不同学校就读,院士在学术成长道路上不是从一而终。在对院士教育经历划分后,笔者经过统计后发现:仅有204名院士在同一所学校接受了从本科到硕士甚至博士阶段的完整的学历教育,占全部有效样本近两成;而八成人,也就是864名院士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至少经历了一次环境的转变,更有很多人经历了两次转变。除院士履历相关数据,多名院士对早年求学生涯的回忆也印证了不同阶段不同学校的求学经历与创新间的密切关系。中国科学院院士翟中和晚年回忆自己在苏联的求学生涯,当时苏联遗传学分为对立两派,他所求学的教研室主任和他的导师分属于不同派别,他分别从两派中汲取了养分。翟院士坦言,“这对我后来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我很支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依备先后在四川化工学院、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和列宁格勒苏维埃工学院核化工专业(核燃料处理工艺专业)学习,1960年5月获得副博士学位,最后才转往其有所成就的研究领域。也有不少院士认为,成就自己的关键在于就读于不同学校期间跟随过多位不同的优秀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敬魁在回忆录中说,“在我不同的求学和工作初期,知识渊博、诲人不倦的老师给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我以后在学科交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顺利完成科学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洪钟也认为,他在学习和科学研究道路上先后在太原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遇到杨贵林、郭慕孙和格雷斯(J.R.Grace)3位优秀科学家导师,使得自己的研究视野始终处于科学前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吉林工学院、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学习,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东京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博士生导师藤岛昭先生使其受益匪浅,成了他研究的转折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导师井口洋夫先生又一次刷新了他对科学的理解。上述实证数据表明,作为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群体,大部分院士经历了跨院校的学习,具备从多个院校获得的广阔学术视野和研究经验。院士回忆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学术流动与学术成就间的关联。学术流动越频繁 学术生产力越高另一项研究以我国229名青年长江学者为研究对象,也发现多数学者在本、硕、博教育阶段学术流动频繁,教育阶段就读于3所院校的学者进入学术职业发展期开展独立科研的时间最短;不同校际间的流动、留学经历通过多样性的教育模式、学习氛围,利于学者在成长阶段汲取新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香港大学学者霍顿2013年针对学术流动与学术生产力之间的研究,发现个体学术生涯早期的流动经历与其终生的学术行为、学术产出密切相关,缺乏流动会带来学术生产力低下。同时他还发现,只“流动”一次与不“流动”者之间学术生产力的区别并不明显,教育政策应当关注于“缩短”学术“近亲繁殖”的时间与其他可能。由此可见,很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成长中经历了至少一次以上的学术流动,背后原因何在?笔者分析:第一,范式陷阱的制约。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求学,有助于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元的知识和理念;跟随不同方向、不同理念的导师学习,使个体避免了由于长期跟随固定教师或教师群体所形成的学术观点的遮蔽,避免陷入长期反复训练所形成的“范式陷阱”。尤其是在当下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被局限的学术视野、相对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满足迅猛发展的科技需求,如果学生的学历教育在同一学校完成,在某种程度上,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概率将大幅降低。第二,认知心理学的认知逻辑。人类记忆按照意义组织联结在一起,个体每接受一类新知识就会在脑海中激活一片新神经元,围绕其核心概念形成一个辐射状联结的节点;当个体今后再接受了相同(或相近)领域知识时,会在原有已激活神经元的附近延伸出去,再激活更多神经元并建立联结通路,扩大那个节点。当两片已经激活的神经元非常临近时,个体便有可能自发地在这两片神经元中建立联结通路。创新往往就发生在未知领域的知识重构与原本并无联系的节点之间联结通路的建立过程中。笔者认为,校际流动的意义有助于个体建立更多神经联结通路。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领域深入学习,固然有助于大脑源源不断地激活更多的神经元,使该节点所联结的神经元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增多,其半径不断扩大;但在校际、学科之间流动方能使个体从不同的切入点看待同一现象,脱出原有知识架构。第三,增加与学术创造力相关的机缘与瞬间。“本研一体”的教育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路是线性的,即希望学生从本科开始就找到自己的“志趣”,从此沿着自己的理想一帆风顺地成为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那种人。但事实上人的志趣、理想乃至人本身,终其一生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和发展,在不同时期会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变化的环境才会增加这样的机缘。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中国学术界有“圈子”文化,自己保研到了其他高校,就不能与原来的老师建立更深关系,不能进入母校学者的“圈子”。但其实,保研选择其他高校,才会认识更多其他学者,使自身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带来不同的信息、知识和多元视角,这有助于思维发展和学术能力的持续增进,避免单一学术视角的遮蔽,也有助于拓宽自己的学术人脉。很多高校“保内”风气盛行目前,我国高校推免现状不容乐观。不少高校出于生源、招生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往往倾向于招收本校推免生。加之近年来高校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双一流”评估压力增大,高校对于“研究生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校学生自大四起便可作为研究助手参与工作,本校推免生“好用”“好上手”,致使不少高校的“保内”风气愈演愈烈。从高校流入构成(高校接收学生的生源学校结构比例)来看,相关数据显示,北京一所高校2018年拟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共计3120名,其中硕士生2195名,博士生925名,来自全国162所高校,其中来自本校的免试硕士生795名,免试博士生242名,共计1037名,占全部名额的33.24%。从高校流出构成(本校学生去往其他高校的结构比例)来看,各校公开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上海一所高校2018届本科、硕士毕业生中,1961人选择国内升学,其中,1743人选择了本校升学,比例高达88.88%;华东一所高校2018届毕业生中,2162名本科生被录取为国内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生,其中留在本校的有1757人,比例高达81.27%;中部一所高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832人选择国内升学,其中557人选择了本校,占66.95%。“本研一体”模式对学生和高校或是尚未知觉的危险部分学者近年来再次提出了“本硕连读”等“本研一体”培养模式,以求缩短学制、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一些高校也在其一流本科教育行动方案中将“本研一体”作为战略明确提出。笔者认为,“本研一体”的培养模式缩短了学制,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科研,也避免了本科最后一年的“空窗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但“本研一体”却限制了学生的校际流动,使他们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在同一院校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笔者认为,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而言,“本研一体”模式对学生和高校或是尚未知觉的危险。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研究方向,都有具有个性的学者,学科差别相对院校差别更加显著。因此,对于有着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抱负的学生而言,无论选择“保研”还是报考研究生,其目标高校选择的视野不能局限在本校。其中,在研究生期间,学科水平对于学生未来创新更加重要,学生可以更多考虑与母校相同学科水平、甚至更好水平的学科和高校作为优先选择目标。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赋予了学生选择自由的权利,教育部于2013、2014年连续发文强调“推免工作提倡不同高校学生交流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活力,鼓励学科交叉,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校推免生报考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要充分尊重并维护考生自主选择志愿的权利,不得将报考本校作为遴选推免生的条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必须“保内”才能获得推荐资格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8114万人,仍保持世界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的地位,但与总量第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顶尖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很难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展开竞争与合作。回应“钱学森之问”在贸易战背景下、在芯片“咽喉”被卡后显得尤为迫切,并呈现出时代新的意义。笔者对院士学缘的深入研究,期待找到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一个关键方面,期待能给高校教师、管理者以新的启发。(卢晓东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张旭菲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点这里 ↑ 老满教你报志愿分享作者 l 老满生涯规划师 l 高考填报专家 l 拆书家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满老师,今天和大家聊一下——推荐免试高校名单!先来了解一下推免生(保研):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是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激励高校在校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创新、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免试,是指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必经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初试,直接进入复试;推荐,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接收,是指招生单位对报考本单位的具有免初试资格的考生进行的复试和录取。高等学校从具备下列条件的学生中择优遴选推免生:(一)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不含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独立学院学生)。(二)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积极向上,身心健康。(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四)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五)品行表现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六)对有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者,经三名以上本校本专业教授联名推荐,经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查,可不受综合排名限制,但学生有关说明材料和教授推荐信要进行公示。(七)在制定综合评价体系时,可对文艺、体育及社会工作特长等因素予以适当考虑。但具备这些特长者必须参加综合排名,不得单列。高等学校可按上述要求制订推免生的具体条件,但应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常见的推免材料:1.居民身份证、学生证;2.在校历年学习成绩单;3.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成绩单;4.学术成果(包括公开发表论文、出版著作、获得专利、获得学术科技奖项、承担课题或者其他具有学术水平的工作成果);5.各类荣誉、表彰、奖励证书;重点来啦,全国具有保研资格的院校名单:
据悉,2018年研究生统一考试的网上报名时间为九月的25号-27号。各大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招生数等均已经发出。相信不少同学计算着自己专业除去保研的人,还有多少名额在。一些高校专业推免生比例已经超过了70%,有的甚至超过了80%。去年的北大工学院的推免比例甚至高达100%。可谓是越看越心痛,越看越迷茫。推免生的比例在最近几年逐年增加,留给统考的名额真的已经不多了。如北京大学。2019年北大各个院系全日制招生中,物理学系招39人,推免27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招20人,推免14人,达到70%;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招104人,推免82人,达到78.8%。好在教育部出台了相关规定:第一条:高校招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50%,各专业必须留出一定比例招生计划用于招收统考考生。第二条: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保研比例一般为应届毕业生数的15%;在未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中,“211工程”高校保研比例为5%左右,非“211工程”高校为2%左右。从42所双一流大学的招生计划来看,推免生比例普遍较高,基本都接近50%的上限。研究生推免名额越来越多。在通往研究生的这条路,考研已经不再是主流。有些同学或许愤愤不平,为什么我辛苦考研,而别人却可以免统考保研。却没有想过为什么推免的不是自己。实际上“推免并不比统考轻松”。并非不公,也没有歧视。相比于统考,推免的过程只是省略了初试。实力不行同样会被面试中拿下。而各大高校面对推免生的面试更是谨慎。且他们需要在大学前三年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以优异的本科成绩获得保研资格,脱颖而出。而考研大军呢?大多数只准备了一年而已。越是名校推免生比例越高,这与名校更偏爱优质生源有关。而优质生源的定义不是考试成绩。而是学习的能力和态度。研究生招进去是要做科研的,是要那些耐得住寂寞的同学。高考中优秀的成绩,加上本科阶段全部优异的成绩,这些选拔依据却比一次考试的成绩来的靠谱。从学生的角度来想却是多一些名额就多一些机会,而对于高校的人才选拔的角度来讲,选择优秀的人才是重点,而推免和考研无外乎是两个途径而已。都是无可厚非。不得不承认,推免的同学很优秀,但考研的同学也不差!但是,至少你还有机会。有机会证明自己也不差。有一句话谁都知道,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话很土,却让人很受用。名校偏爱名校本科生,如果你说,普通本科同学考名校越来越难了,这是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歧视。那么,我想说:你很幸运,在这个充满不公的社会里,你被歧视的仅仅能力,而能力是可以提升和改变的。别人坐着喝的水都是其曾经打的井,而你要做的就是努力跳水,并努力挖好自己的井。只要存在希望,就要拼尽全力。
考研须知:考研和保研的区别,你都知道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一般想要读研究生都是通过考研的方式来实现的,但是其实除了考研以外,还有保研,那么,考研和保研到底有何区别呢?考研,顾名思义,就是需要通过考试来实现的,对于考研选拔学生的要求是根据不同的方面来决定的,各个地区的选拔条件也是不同的。在外语、思想政治理论或者高数等一些公共的学科都是由全国统一命题的,而专业课主要是由招生的单位自己命题的。保研,则是通过推荐来实现的,而推荐的学生一般都是比较优秀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可以不用考试便可以直接进入读研,而考核的条件一般都是根据学习的成绩和综合的素质等。当然,对于不同的学校,保研的要求都是不相同的,对于保研来说,其实也是通过申请的大学生中进行筛选,成功的几率也说不准,不过只要足够优秀,还是非常有希望的。考研和保研的主要区别其实就是需不需要通过研究生初试考试,考研毫无疑问是需要参加的,而保研则不需要。考研的话,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但是保研的话,学校可能比较局限,而且保研的名额比较少,所以要求的话也是比较高。在费用方面上,保研很大可能是公费的,但考研的话,是根据分数来确定公费或者自费的,这也是其中的区别。还有对于保研来说,这种方式比较稳妥,不用和那么多的学生竞争,但是没法选择自己想要的学校,所以这也是其中的限制。对于这些区别,不知道各位考生都了解了吗?希望各位大学生可以好好了解,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式进入下一个读研的阶段。
保研指的是大学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需要通过笔试,直接由学校保送读研究生,而也只有在本科期学习间,学习成绩优秀且综合素质较强的同学才能保研成功。对于即将考研的同学来说,保研成功的同学着实令人羡慕,不仅没有了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而且还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比如去兼职,比如去参加公务员考试,起码还有个读研的机会“垫底”。正因为此,很多保研成功后的同学,又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时(比如考上了公务员或是国企、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工作),大部分同学往往会想尽办法,宁愿和保研学校违约,也要去工作。甚至有的同学为了保送本校的研究生,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到处找导师沟通,在得到导师认可保研成功后,又去准备考公务员,结果考上公务员又到处找老师与学校解约,而这样的例子每年都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保研成功后,又考上了公务员,选择读研还是工作是自己的选择,因为对于个人来说,你既能保研成功,又能考上公务员说明你的个人能力非常不错,而遇到这种情况,大部分人很现实,都会选择取消保研,去做公务员,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未来提升学历的机会有很多,而考上公务员却是“千载难逢”,甚至有同学表示,考研提升学历不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既然找到了一份好工作为什么还要读研?说到这里,我却在思考,我们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扬眉吐气,为父母争光,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开拓眼界,增加自己的学识,也有人说读大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有更好的未来。古往今来,读书都是功利的,所谓十年寒窗苦,为的不就是金榜题名时吗?现代的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逐渐的普及化,但我们读书的功利性并没有改变,读大学、读好大学为的不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吗?因此,从个人角度来说,保研成功后,又考上了公务员,怎么选择并无对错,选择公务员对于个人来说收益最大。然而,如今考研的人数日趋增多,这其中有多少人考研、读研是为了学术科研我们不得而知,但保研后违约的做法却并不厚道。一是对于大学来说,每年保研、统招名额都是限定的,你争取到保研名额却放弃,对于学校和导师来说是一种损失。二是对于其他保研失败和考研的同学来说,你挤占了他的读研机会,却不去珍惜,令人痛恨。可能有人会说个人能力突出,保研成功又考上公务员怎么选择是自己的事,但其实这就和火车上买两张票的人一样,占用的是公共资源,缺少的是公共品德。
日前,多所高校陆续发布了夏令营录取名单,九月推免(“九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学习科研两开花的大佬们上神打架(都无法用“神仙”来形容了),GPA 和履历都很能打的出国党因势受阻转而向国内 TOP 发起海投......早早确定走考研路的同学们似乎可以隔岸观火,但是否真的能不受波及?保研这件事和考研人又有哪些利益相关?今天,宗师君就从保研形势变化、保研与考研的零和博弈以及高保研接收率院校盘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给出基于保研接收率的择校建议。01保研形势变化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世界都上了一课,国内经济和民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升学方面,前有上半年把无数考生拖到崩溃的考研复试,后有七八月扎堆儿开展的推免夏令营。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加入夏令营混战的不仅有保研党和考研人(有些排名合格但挂过科的同学无缘保研,但拿到优秀营员资格可以为考研复试争取机会),还有那些因国际形势动荡而放弃出国的人。另外,为配合疫情防控,多数学校都采取 “云” 面试的形式,大大缩减了同学们参加夏令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尽管各大高校开营时间较为集中,但优秀的大佬们纷纷化身“ 时间管理大师 ”,海投多所高校以免颗粒无收。这下,高校研招办的负责人们可乐坏了——出国党的加入让学生们在信息搜集、出身排名、科研竞赛、实践经历、英语水平等方面的 battle 更加“有看头”。高校也清楚学生们的“ 海王 ”行为,但冒着被鸽的风险也要优中选优,甚至出现非名校 top5% 都没有入营资格的情况。这样下来,夏令营生源质量大大提升,这波韭菜割的都是精华啊!有人会说:夏令营不够,那九推来凑嘛!......Too young too simple !!打开知乎搜索“ 2020 夏令营”,多得是原本信心十足却惨遭滑铁卢的心酸故事,看得小编都意难平。这些人会就此放弃吗?当然不!!所以 2020 的九推,内卷仍将延续,形势不容乐观。02保研与考研的零和博弈 对于今年保研的惨烈情况,各位考研的同学如何看待?是觉得事不关己,无须在意?还是隐有不安,焦虑不已?下面小编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博弈论中有这样一个理论,叫做“零和博弈”。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而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保研与考研似乎正是这样的关系。研究生招生不外乎推免与统招,有限的招生名额在国家政策规定下维持着特定比例,但向这两类招生项目发起冲击的学生数量却在逐年增多。升学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一部分推免失败的同学以及原本就在做两手准备的保研边缘人会加入考研大军。他们有不俗的学习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以及本科期间优异的科研竞赛经历,很难说不会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许有人会反驳:不至于吧,国家不是在扩招研究生吗?的确,国家是在扩招,但绝不是像美国一没钱,就印美钞那样的饮鸩止渴的做法。我们应该认识到,研究生扩招的深层原因是为了平衡大浪淘沙的国家人才战略、地域及专业的宏观人才调控以及硕士研究生报名激增的现实情况。对研究生的名额争夺仍旧取决于实力以及恰当的目标选择。03高保研率接收率院校盘点首先需要明确保研率、保本校率以及保研接收率这三个词的区别。1. 保研率指的是考生所在院校的保送研究生名额占其学生总数的比例。一般来说,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 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 15% 左右确定。对未设立研究生院的“ 211 工程”高校,要求一般要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 5% 左右确定。非 211 院校的保研率通常不超过 2%。经教育部确定的人文、理科等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学校,按教育部批准的基地班招生人数的 50% 左右,单独增加推免生名额,由学校统筹安排;对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适当增加推免生名额。2. 保本校率指本科期间在本校学习且保研到本校的学生数占该校所有推免录取学生数的比例。设有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接收该校推免生的人数, 不得超过该校推免生总数的 65%,其中地处西部省份或军工、矿业、石油、地质、农林等特殊类型的高等学校,上述比例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75%。3. 保研接收率指考生拟报考的目标院校所招收的推免生人数占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大家通常所说的 “ 保研率 ” ,其实是 “ 保研接收率 ” 。这一指标直接决定了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影响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是择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自己学习能力不太自信的同学,一定要慎报高保研接收率的院校!下面,小编为大家总结了一些保研率比较高的院校作为参考。总的来说,双一流大学、各校优势专业以及偏向理论研究的基础学科(如文科的文学、历史、哲学,理工科的数学、物理、化学等)保研率比较高。数据来源:博雅数据库04基于保研接收率的择校建议分析形势不是为了散播焦虑,而是希望给大家一个预警信号——重视研招单位今年的推免录取结果,慎重报考高保研接收率的院校。那怎样基于保研接收率选择目标院校呢?1)保研接收率 ≤15% 的一流院校中的B类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等。2)保研接收率 ≤15% 的一流学科院校,如合肥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3)非 985、211 但入选双一流且推免率不高的院校(当然这只对最初几年有效,此类院校实力强劲,获得资源倾斜后更可以迅速提高实力),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当然,对于已经明确目标院校且专业课复习进展顺利的同学,反而需要忽略这些噪声。既然无力改变形势和环境,那就索性不闻窗外事,一心做全书吧!也预祝同学们都能一偿所愿,早日上岸!本篇原创文章由“宗师考研”发布,我们将会持续更新考研及大学生主题的干货文章与上岸经验贴,敬请关注!
随着考研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们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保研的方式成为研究生,那么各大院校暑期夏令营信息陆续发布。很多同学还不清楚保研、暑期夏令营和推免生三者有何联系?1推免的概念推免全称推荐免试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985前20%应该是挺有希望的,不过还得努力哇。推免生可以参加大三下学期大约每年5月底,6月初的夏令营,届时各大名校会发出相关通知,准备好相关材料寄过去即可,如果通过审核则可以参加夏令营,夏令营实际上就是推免的提前批,拿到offer就可以保底了,九月份可以再冲击更好的学校。至于没有保研资格的话能不能推免,可以咨询下教务老师,我也不太清楚。好像之前有说清华的直博可以不占用母校推免名额,但是今年也需要了,所以还需谨慎。最后一个忠告,一定英语要学好,六级如果连550都不到,申请夏令营需谨慎。2推免和保研推免和保研是同一回事,推免生就是推荐免试研究生,其与保研是一样的概念。推免生是指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简称“保研”,是指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推荐免试研究生,应按照国家教育部门就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为硕士研究生工作的规定执行,一般有发布保研办法或保研简章、准备和寄送材料、笔试面试、预录取和报名等几个阶段。同时,保研的本科生被称为“推免生”,全称“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其中的“免试”是指“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必经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初试,直接进入复试”。多数高校在确定推免指标时,都会将指标分为如下四种:学术型外推、学术型内推、专业型外推、专业型内推。至于推免生的申请条件、申请程序、所需材料及申请时间等均由各招生单位决定。7-9月是推免生申请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及时关注意向申请院校的官方信息,做好2020年推荐免试生申请的各项准备工作。3暑期夏令营保研夏令营:时间:每年3-8月保研夏令营是近几年各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抢夺优质生源的一种方式。利用暑假中一周左右的时间,与学生较长时间地接触,包括参观实验室、介绍各导师研究方向、学术交流会等形式,通过多种方式(例如笔试、面试、实验测试等)考核学生,以确定是否发放拟录取通知书,改善了以往仅仅靠9月、10月的推荐免试的缺陷。预报名选拔:时间:每年7-9月各校在正式开展推免录取工作前收集有意向报考的推免生信息。各校的预报名系统通常会规定:有意申报推免的同学必须先通过本报名系统预报名成功之后,才可获得该校各院系遴选、复试资格;如果未通过本系统预报名,将被视为无效申请。有的学校预报名结束之后就会开始复试,发生在推免资格公布之前。此外,通过复试也不意味着填写正式推免意向时就只能填写这所学校。如果参加了多校的推免复试也没关系,获得推免资格后,在正式推免系统中填写了志愿的院校才能对你的志愿进行录取。国家推免系统选拔:时间:每年9-10月是全国统一的推免工作信息备案公开平台和推免生网上报名录取系统。推免生(含推免硕士生和直博生)资格审核确认、报名、录取以及备案公开等相关工作均需要通过“推免服务系统”进行。所有推免生均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填写报名志愿,接收并确认招生单位的复试及待录取通知。推免生可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招生单位及专业志愿。所有推荐高校和招生单位均应按规定通过“推免服务系统”完成推荐及接收工作。两者首先就是时间不同,流程也不同,在参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上一节详细说明了保研资格的获取,那么其他学校的录取资格怎样获得呢?中间到底是什么样的过程?本节会按照时间的顺序会详细概括总结保研的时间线,给所有保研学生梳理清楚未来的保研思路。(一)保研流程1.前期准备以及参加保研宣讲会(去年11月份—3月份)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材料的准备;确定保研专业,是跨专业还是本专业;确定保研的院校;确定目标院校的导师,到时候方便直接联系;收集去年的夏令营信息,包括开营时间等等,这样来保证今年不会漏掉夏令营;好好复习专业课等等。部分学校部分学院会在今年保研结束之后进行保研宣讲,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在11月6日就发布了通知公告指出了要去各个学校宣讲保研政策。部分学校会在宣讲会上拿出一部分名额进行选拔录取。上交安泰宣讲会安排2.保研夏令营或者暑期学校的申请(3—6月份)夏令营是提前拿到目标院校录取通知的最早途径,而每年的3-6月份都是保研夏令营申请的关键阶段。每年的3-6月份各个学校的各个学院会在学院网站上公布夏令营的通知公告,在通知中对申请资格、申请条件、申请时间进行说明方便学生自主通过系统申请,学院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审核,对申请通过的学生会发布邮件或者电话联系,没有通过的则没有音讯。保研论坛3.参加夏令营,争取拿到录取资格(7-8月份)对于申请了夏令营并且通过的同学这时候就可以去目标院校参加夏令营了。如果该院校明确了拿到夏令营优秀营员可以不用在复试直接录取的话,那么最好在夏令营中拿到优秀营员,这样就相当于拿到了这个学校的录取资格;如果该院校没有说明优秀营员的作用,则不必在意优秀营员。如果没有参加夏令营或者在暑假也没有拿到录取资格的小伙伴也不用着急,因为后面还有非常多的机会等你来选择,预推免等着你哦!
最近小编刷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章—《保研只能读本校 前8名集体放弃》。文章内容很简单,就是王某被保研给砸到了。当然,小编感兴趣的点并非在这儿,而是王某以前的8位学子全部拒绝了保研,并选择了更为艰难的考研。小编带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读完了整篇文章,并思索着一个问题——保研是馅饼?还是陷阱?对于这一话题小编专门请教了一些保研的学长学姐也参考了网上的一些答案,咱啊全面的看一下这个问题吧!肠子悔青一方@ 张学长:自从保研后就后悔了,真不该报本校,现在看到其他没我好的去了更好的学校.....总归不是特别好受。@ 王学姐:自从确定保研本校后,就一直郁郁寡欢,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满满的负能量。@刘学姐:我推免后就后悔一丢丢,考研的很多都考上好学校了,又后悔一丢丢,想保外有没有勇气,只能安安静静的缩在本校了~@最爱yu的小仙女:我真的有些后悔了,本科同济大学,成绩是专业第一。因为知道自己有保送资格,大三的时候夏令营就没去参加,很多同学通过夏令营去了交大、浙大、复旦。我就很后悔,自己怎么这么安于现状。@路人乙:保研后,我才明白一个道理:选择大于努力。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利用好“保研”这次机会,保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是战术上很成功,而在战略上却是失败的。小编:真是门里的人想出去,门外的人想进来啊!为什么后悔一方@ 乌学姐:保入BS是我最大的幸运,我明白曾经付出了多少,也明白即将付出多少。是馅饼还是陷阱,不后悔就好。@ 张学长:保研后悔?不存在的,你让后悔的自己再去考一次研就知道什么叫后悔了,再加上很多院校都有保外资格,不喜欢自己的学校你出去不就好了@ 张学长:我包括我身边的同学基本都没有后悔,说到后悔怕是那些本科院校就一般,最后无奈留在本校的同学吧。@ 牟学长:问题有点奇葩,我选的是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乐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后悔,我还没毕业就跟着老板做项目了,除了累点没别的,话说回来不累哪里有收获啊!小编:不后悔的基本就两点,保研学校不错,还能不费力“躺研”!弃保考研一方@ 张学姐:虽然考的还是本校,也差一点失去了读研资格,但是我选择了自己想要进入的专业,跟了位不错的导师,感觉之前的选择是正确的。@ 黛学姐:说真的,考研失利(放保失利)有怨过自己为什么当初没有选择保研。但是后来发现,有经历,才会有收获。现在我也能平静的面对曾经的我,也告诉自己:选择皆有得失。@闫学长:说到我本科是有保外资格的,但是我想感受下考研,而且也绝对相信自己的实力可以考上理想的院校,就选择了考研,结果也很不错,顺利考上第一志愿。想做啥就做啥,没有啥值得后悔,相信自己,并努力就好。小编:不论结果如何,这些学长学姐就非常有勇气了,同时也是对自己很有信心,虽然不是很推荐(小编有点保守),但是还是必须要把掌声送给他们这群有主见的人!其实不管是学长学姐们对小编问题的回应。咱们其实不难发现,总有两个词汇的身影,一是“选择”,二是“后悔”。选择来临,该怎么做呢?小编觉得:一抓时机,二握坚持。人生往往有多种选择的出现,而一旦选择,你将会面临不同的终途。在我们的周围也充斥着这样的言语:选择比什么都重要。真是这样吗?其实不尽然。小编觉得,在咱们的人生道路上,选择太多,如高考专业选择,创业与工作的选择,考研与保研的选择,本校与外校的选择等等。但是,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仔细分析,哪一条道路对我们更好,哪一条道路能燃起我们激情和希望。其实选择,并不可怕,也并不会禁锢你的一生。昨天,小编在看《谢谢你来了》时,听见了一位姑娘的忏悔。她忏悔自己曾经的不懂事,忏悔自己给家里带来的伤害,忏悔自己的一切又一切。但是最终,左岩老师的一番话,点醒了她。同样的,也引起了小编的深思。她的话总结一下便是:本知家中无粮,何不落地开荒。只要有努力,就不怕选择;选择了,就请不要后悔,不要放弃。刘若英曾这样说:后悔的都是小事情,大事情都来不及后悔。仔细想想,其实很有道理。与其在后悔中浪费生命,不如在咬牙坚持,走出一条辉煌之路。谁的人生不是由荆棘所铺呢?小编的表姐,弃保考研,成绩不理想最后放弃调剂,进入了公务员的大队伍。她努力向他人请教,多于领导沟通,也并不放弃各种学习考证的机会。最后,她成功了,评得优秀称号。现在去看,有谁能说她曾经的选择有误呢?所以,放弃一些无意义的词汇——要是曾经的我....就好了。没有觉得这是佟湘玉小姐的专属吗?所以机会了来了(就像保研),咱一定要把握,最后可以不选择,但是不能让自己没有选择!最后,小编送大家一句话:人生路很长,请珍惜每一次能撞南墙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国家对于研究生的招生工作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为了保证研究生招生的公平,国家曾规定:各招生单位接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0%,也就是说高校不能全部招保研的,必须要留出来一部分名额给考研的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招生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很奇怪的现象,有的学校招收保研的学生占招生总人数的比例远远超过了50%,这又是为什么呢?越好的学校越喜欢招保研的学生,而且招收保研生的比例越高,这一点我们能理解。我们就以北京大学来举例,可以看到下图中的经济学院2020年计划招收80个人,其中保研人数占到60人,计算一下比例推免生占到了75%,这一比例是远超过50%的,那这样可以吗?再读一下上面那句话:各招生单位接收推免生数量不得超过本单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50%,注意关键词不得超过“本单位全日制”,所以在计算推免生的时候是以整个学校为单位的,只要整个学校招收的保研生不超过50%,那么就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学校在具体操作的时候热门的专业招的保研生超过了50%,不那么热门的专业招的保研生就少一些,这样合并起来计算还是不超过50%。比如看下图,同样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计划招收121个人,保研学生占有47人,推免生比例只有38.8%,最后合起来计算比例的时候并不违反规定。正是因为这条规定的存在,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极端情况,学校只要保证整个学校的推免生比例不超过50%就可以,具体到各个专业甚至可以只招收推免生,考研的学生一个都不要。实际上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比如下图中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科技和会计学等专业直接红字标明不接收统考生。如果你是考研的学生,这些专业是没有机会报考的。未来的大趋势是学校将会更加倾向于招收保研的学生,留给考研的名额会越来越少,如果不是50%的比例限制学校很可能一个考研的都不想要。这里也给大一、大二的学生提个醒,一定要从大学一开学就要好好学习,争取获得保研名额,这样就不用去争考研的少的可怜的名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