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第五届理事会工作情况;选举产生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和负责人;审议通过有关文件;研究部署下阶段任务。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总顾问李金华,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等领导到会祝贺并发表讲话。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吕晓莉、管理二处处长张军,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一级巡视员张晖、医政医管局护理与康复处副处长孟莉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共23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高松柏代表第五届理事会作了题为《深入开展新时期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加快推进老年保健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报告;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力涓向大会报告了第五届理事会财务执行情况和审计情况。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总顾问李金华,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的讲话。重点分析了我国老龄化趋势和养老保健的需求与养老保健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强调了党和国家对养老保健的高度重视和关心,通报了相关政策和要求,指出了我国养老保健工作的重点任务。对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过去五年的工作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今后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院士专家顾问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大健康智库主任、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分别作了重要发言,对发挥“智囊团”的作用,促进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建设与发展,提高服务老年保健的能力水平,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特别是高松柏会长的工作报告和表态发言,在全面总结过去工作的同时,对今后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和安排。高松柏指出:未来五年,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的主要工作,一要积极应对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深入理论研究。二要搭建老年慢病防治医联体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治未病、调慢病、抗衰老提供支撑。三要以慢病防治为点,深化城乡医养结合模式建设。四要落实习“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要求,加大中医药企业传承与创新力度。五要强化品牌意识,拓展老年保健国际间交流合作。六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老年人健康保健水平。高松柏强调:新一届理事会,尤其是领导成员,一定要做到讲政治,顾大局;讲科学,敢作为;讲团结,聚实力;讲奉献,无私念。以高质量发展、精准化防控、精确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为老年健康保健事业和产业发展,提升老龄人口健康福祉,贡献智慧和力量!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章程》修正案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员费管理办法》修正案。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理事317人,其中常务理事103人。会议选举高松柏同志为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选举范顺良等7名同志为副会长,秘书长由范顺良兼任。会议还为新建的5个老年慢病医联体(老年慢阻肺专科医联体、老年全科医联体、老年中西医结合医联体、老年糖尿病专科医联体、老年眼病专科医联体)和45个分支机构进行了集体授牌。会议要求各“医联体”和各分支机构,要紧密围绕“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幸福老年人”这个宗旨,在以治病为中心向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时代大背景下,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继续以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苦干实干的精神,着眼于“健康中国”战略,着眼于老年人健康保健的需求,认清历史赋予社团组织的新使命、新责任,加强研究、拓展思路、转变作风、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我国2.5亿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贡献全部力量!
“过去,我们医生的工作就是‘治病’,可病是越治越多,也是越治越复杂,效果也是我们医患都不尽满意的,因此,似应把‘治病’工作前移半步,将‘健康’视为关注重点,无病做预防保健、有病当及时治疗康复,唯如此,才能给人以心身健康的生活保障。”一位医者操着一口浓厚的东北腔,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段话。将近40分钟的采访,他抱持着对医学的敬畏,话语中带着对后辈的尊重和冀望,表明了他想要“预防保健”和“治病康复”两者完美融合的祈愿。这位医者就是中国麻醉和疼痛医学资深前辈,两个学科、奠基和创建人之一,崔健君老先生。崔健君教授简介中国麻醉和疼痛医学资深前辈,两个学科、奠基和创建人之一;中国医科大学二级教授,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和疼痛科主任医师;国务院学位办遴选的博士生导师;香港中华慢性疼痛诊疗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主任医师;北京综合医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享有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津贴。现兼任:中国老年医学研究会·老年疼痛疾病分会顾问;中华医用冲击波学会(香港)会长。已荣获:① 中国临床疼痛医学十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② 中国麻醉学贡献奖;③ 中国临床疼痛医学终身成就奖。▲崔健君教授(白衣)参加科技部主持召开的“创新论证会”此次崔老是遵从2020年6月1日“健康法”的法规要求,秉承北京综合医学研究院之嘱托,专程来到福州国德老年医院,和这里的同仁们共同践行“预防为主、中西并举、重点在基层”,把注视点由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工作,而在福州国德老年医院建立独立工作室。工作室将采用非药物疗法,即:不打针、不吃药、无害、无副损伤、纯物理的现代中医压力波技术,以维护和提升人的整体健康水平,确保有尊严的生活质量。工作室的调理项目包括:人体身心的健康保健;老年各种病痛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在来到国德之前,崔老已经为医学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2006年起至今他一直在参与洽圩·现代中医压力波调理技术的研发工作。晚近,冲击波技术已被引进至传统中医康复领域,并和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药物拔罐疗法、刮痧疗法、穴位注射以及小针刀疗法等应用于临床,在福州国德老年医院已收到显著的临床疗效。▲福州国德老年医院传统康复科常见治疗方法现代中医压力波调理技术,是洽圩·北京综合医学研究院,于晓彤教授及其团队历10余年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层面上,运用中医理论导航具有专利保护的STORZ MEDICAL压力波技术,个体化的用在人整体经络系统调理上,通过对机体内各系统和其环境的调理,使其功能、结构和免疫力、自愈力得以有效的维护和提升,收到“无病防、有病治、治后康、康后健”的良好效果。这项技术、设备、应用方案和临床实践的成果,均被国家食药监管局和专利局核准,在2013年由科技部主持的创新论证会上,被认定为“中医创新成果”。该项技术已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领域里获得广泛应用。▲瑞士STORZ医用放散式冲击波治疗仪MP100▲崔健君教授以中方大会主席身份作“现代中医压力波调理技术在临床应用”的主旨报告▲崔健君教授(右)在中华医学会2012年疼痛学术年会上接受“临床疼痛医学终身成就奖”在临床医学领域内,崔老在完成自己的医教研工作同时,还一直不遗余力的参与临床实践,运用这项技术造福社会。▲中共中央国家机关离退休老干部在保健·康复调理后与于晓彤教授(右二)、崔健君教授(右三)合影▲著名歌唱家胡松华(左后)、著名舞蹈家张曼玉(左前)在保健·康复调理后与崔健君教授(右前)合影▲著名演员萨日娜(右)在保健调理后与崔健君教授(左)合影在为各级离退干部和艺术家、运动健儿们予以保健、康复调理的同时,也频频走向基层,对各民族同胞进行保健调理。▲崔健君教授(左一)深入老·少·边地区甘肃·武威,使用洽圩·现代中医压力波技术进行保健康复技术的示范▲崔健君教授(左一)率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专家团队”,赴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为高原军民进行保健康复调理后,民族老人表示衷心的感赞▲罹患“渐冻症”的范文明(中)在洽圩·现代中医压力波技术调理后与于晓彤教授(右一)、崔健君教授(左一)合影▲倍受“强直性脊柱炎”困扰大半生的张瑛(右一),在洽圩·现代中医压力波技术调理后,已经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中,与崔教授及瑞士专家合影。▲现代中医压力波技术走出国门,“一带一路”的国际友人慕名前来北京交流学习(右二,于晓彤教授,左二,崔健君教授)崔老坚持要用最小的资源去换取最大的疗效,绝不能忽视或淡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可以采用现代中医压力波这一非药物疗法,去对人体进行精密诊断、精准干预、精确调理,以达到天、地、人,和精、气、神协调统一的健康效果。福州国德老年医院诚心期望能与崔老先生在合作中,迸发出更强烈、更耀眼的火花,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融互补的道路上相从努力,协同共进,走得更稳更远,为国德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两个领域里的创新发展而奋进不辍。
昨天,写了《不生病的秘密:强化任督二脉的能量循环系统》一文,有读者在文章下方留言:这鬼把戏又死而复生了。记得大约十多年前,当时的河南省卫生厅就搞了一个全省的卫生系统助力打通任督二脉,使人不生病,节约医疗费的闹剧,结果不了了之。现在又借助"自我修复"想死灰复燃?我还是首次听说,河南省卫生厅,搞了这样一次活动。我只知道,甘肃省卫生厅,曾经提倡全民练习真气运行法。此事惊动了国家卫生部。国家卫生部,曾就此事专门作了批示,没有说真气运行法科学与否,但明确表态,支持民间卫生事业,百花齐放。这个批示,在央视一套晚上九点半的《晚间新闻》里,播放了48秒的时间。因为有这个支持,所以甘肃省的真气运行法,推广得非常好,各大医院都设有培训室和研究所,通常是医生、护士和病人,一起练习。临床除病保健效果,非常好,各大疑难杂症,均有明显效果。还因此获得了临床验证科技奖。凡事来得快,去得也快,后来慢慢势微了。到现在为止,真气运行法,仍然在全国10个地方,设有辅导和调理中心。包括北京、杭州、洛阳、武当山、深圳、西安、上海、苏州、崆峒、兰州。《真气运行法》早期,以医疗方案,开设在医院内部,现在却慢慢驻扎在各风景区,藏风聚气之所,成了名副其实的养生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明明能治病,且效果远高于一般医学方式,早期也是以医疗的姿态出现,现在却只能归为养生之类。这里面的内幕,外人很难知道。河南省卫生厅的那一次活动,最后不了了之,想必也是同样的原因。我自知晓真气运行法后,自己练习深深受益,所以前后写了几篇介绍真气运行法的文章。说句实在话,取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这样一个名字,若是没有点好东西,分享给大家,那真是白瞎了。只是好东西,不是人人都能认出来。好东西,价值高。因此骗人的东西,往往会伪造成好东西。真气,显然是个好东西。有读者说,真气是穷人的仙丹。我理解他说这话的心情,这样说也不能全错,毕竟古人就称为练内丹。但是,我不愿意这么说。我们要理性。真气,养生除病一定是非常好的。前段时间,有位人大代表,提案是建议开展全民治未病,练气功健身。为民之心,真挚恳切,只是绝不会通过。其提案的结果,不会比甘肃省和河南省卫生厅的更好。有好几位读者,表达了担心,建议我不要推广真气运行法,因为这种东西,如果普及面广了,会有不少伪专家,学识不够,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出来辟谣打假,这些人,通常有一些影响力,他们一说话,那真气这类东西,必定成为伪科学,遭到打压。朱清时院士,那样有名望的人,讲了个《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的讲座,被全网人民骂。有人说朱院士,是老年帕金森,像爱因斯坦晚年一样。说话太不负责任了。朱院士讲这个讲座的时候,他已经练了10年真气,自己深有所得。但院士又如何,有些真话就是不能说。我之前的很多文章,频频被人举报,还有人留言说,盯上我了,要来打我的假。事实上,真的东西,好的东西,是禁止不了的,也是打压不了的。一旦受到打压,就会换个形式,更低调的生存。倒是那些骗人的把戏,往往会非常高调,不高调不能欺世盗名。真气这类东西,普通人的了解渠道,就是新闻上的伪气功大师。因为气功大师是骗子,真气就是骗人的。这个逻辑是错的,这叫做因人废事。其实他们不知道,太极、瑜伽、冥想等,哪一个不是在练气?不过,理性的读者也有。比如这一位,他的留言是这样的:当您有缘接触到有价值的养生方法时,请您还是放下你那不离手的手机,拿出一些时间来去想一想,用你那自以为很聪明的脑子思考思考,研究一下,去实践一下,别用你那一脑袋浆糊的思维去直接否定,只有你付出时间和精力亲身体证后,你才能辨别真伪,而不是靠你那已被日常思维洗脑的理念去判断,体证的过程本身就是你得益受益的过程,尤其是这种付出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坏处,为什么不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空谈误国,误人误己。朱清时院士说,那些质疑他的人,大多数都不能与他平等对话。为什么不能平等对话,因为没有他那么深厚的学识,也没有他那么丰富的经验,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怎么对话?有人称我为传道者,这是谬赞了,我又没得道,传什么道啊。但我真的是想,给大家分享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宝藏。会分享在公众号的菜单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要两条路走路。身心修养,健康养生,还是老祖宗的好。本文由身体自我修复研究者原创首发,微信公众号同名!
医学专业虽然学制长,但其报考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像今年轰动一时的新闻,浙大硕士毕业又重新高考,就是为了学习自己喜爱的医学专业。医学门类中的不少专业是长期热门专业,今天我们来了解下临床医学专业,以及新高考改革下考生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些注意事项等。临床医学专业知多少医学门类下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法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等11个专业类,共有50多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专业是医学门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被考生广泛关注。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专业考生在报考时一定不要混淆: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大多会从事临床工作,也就是医院中各科室的临床大夫基础医学相对而言更偏重于医学研究,以疾病研究为主要目的。临床医学专业大学学习的课程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开设的课程有相近之处,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生物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等三部分。公共基础课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史等。生物医学基础课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原学、遗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实验等。临床医学课则主要有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神经内科学、传染病学、康复医学基础等。各院校根据开设专业、培养年限不同,课程设置有所差异。新高考下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的选科要求(以河北、湖南为例)从河北省和湖南省2021年的高校选科要求来看,首选科目“必选物理”是选择临床医学专业的首要条件,再选科目要求有三种:考生必选化学+生物;考生必选化学;考生在化学、生物两门科目中选考其中一门。总体来看,考生选择物理+化学+生物这种纯理组合,是可以稳妥地选择所有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同时也间接说明,临床医学专业对考生的理科知识要求较高!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临床医学专业大火,但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却不是十分乐观。据统计,很多医学院校毕业生进入医院就业的比例不到40%。我国大医院的体制基本都是国家事业单位,很多人都想进入大城市的大医院。所以,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院就业率相当低。公立医院编制有限,私立医院在中国的发展又很一般,因此无法消化每年大量的毕业生。当然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一般人是大医院进不去,小医院不想去。不仅是本科生,近些年连临床医学的研究生也面临就业问题。那么,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出路”究竟在哪?除了到三甲、二甲等医院就业以外,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还有很多不错的发展方向。比如,基层医疗工作单位、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师、健康知识普及等。要拓展就业领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毕业生可以选择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如制药公司、生物医药公司、保健、康复、美容、家庭护理、临终关怀、养老院等单位。总之,对于医学生来说,坚持一线工作,增加实践经验才能为未来打好基础。临床医学专业报考注意事项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高。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顶尖院校的八年制临床医学,在京录取分数都在660分左右。人才培养周期长。在人才培养上,临床医学有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之分。考生和家长要在详细了解各学制培养目标后再结合实际做选择。对考生身体条件要求较高。如首都医科大学各专业对考生视力有要求,有的高校不招收“左撇子”等,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看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各高校招生章程中的具体要求。如果考生以后想做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对医学感兴趣,可以考虑临床医学专业!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临床医学类下有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眼视光医学、精神医学、放射医学。其中基础医学类中的基础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类中的临床医学专业是医学中最为基础的专业。专业概况专业代码:100201,学制五年,授予学位:医学学士从近年的高考录取分数上看,医学类院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普遍较高,招收的全部为理科的学生。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临床医学专业的就业率在85%至90%之间;毕业生规模约在8万-8.5万人,男女比例方面是男生49%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免疫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那么在毕业之后,毕业生能获得哪些知识和能力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在接受了四年的培训之后,毕业生后应获得知识能力有:知识层面是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技能方面是掌握常见病名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以及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报考要求对于什么样的人适合报考这个专业,总结三点就是学习成绩高、身体素质好、学习踏实认真。首先不管是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类专业还是专业的医学类院校,录取分数都相对较高。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等顶尖院校的八年制临床医学,在京录取分数都在650分左右。很多二批录取的医科类院校,临床医学五年制的本科,在京录取分数也在490分左右。其次医学类专业的培养周期较长,临床医学有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八年制之分。五年制,就是一般的临床本科,主要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医疗技能;能够正确诊治常见病及多发病,对急、难、重症能进行初步处理。六年制,主要是各个学校的特色外语医学。第一年强化外语,以后的课程和五年制差不多,但是会非常强调外语。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实行“7年一贯、本硕融通”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在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均达到硕士水平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本、硕、博连读,主要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理论知识基础,有熟练临床工作能力和独立临床科研工作能力,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发展潜能的高素质临床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可以办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等。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中的那些主人公们就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的临床医学学生。最后医学类专业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考生报考时一定要注意医学类院校和专业在身体、性别、科类等方面的要求。首都医科大学各专业对考生视力的要求是:眼睛的近视矫正视力不低于4.8,双眼矫正视力镜片度数差不大于200度,各眼矫正视力镜片度数不超过800度,无色盲、色弱,无斜视、弱视。由于医学类专业学习与将来就业的特殊性,学校一般要求考生检验肝功能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新生入校后要进行身体复查,不适合学习者,学校有权取消其入学资格。还有一些专业会有特殊要求,如首都医科大学等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只招右利手考生(即不招“左撇子”);一些院校的护理专业招生有男女限制等。所以,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看清《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各高校招生章程中的具体要求。开设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 1917 年创办,它最早开启了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先河,依照北美优秀医学院的入学标准严格控制招生数量,小规模特色培养,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培养医学精英人才的摇篮。在中国现代医学的各个领域,协和人或成为奠基人,或成为开拓者。1956 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实行院校合并的管理体制。协和有三宝:名教授、图书馆、病案室。名教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障。协和的师资阵容群星璀璨,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0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8 人。博士生导师 704 人,硕士生导师 903 人。协和医学院的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悠久,藏书最为丰富的医学专业图书馆。协和的病案室保存的病案可追溯到上世纪的 1914 年,至今医院保存的病案超过 270 万册,保存有孙中山、梁启超、张学良、宋美龄等名人的材料。 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校,具有百年历史,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学科覆盖医学门类中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技术、中西医结合以及理学、工学、教育学、哲学、文学等门类的部分学科。教学贯穿了本科、研究生及继续教育全过程。现有6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医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除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外,北医的外交流活动丰富,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互派人员进修与交流、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境外知名学者做各类学术报告、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山大学中山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是广东省的名牌专业,中山大学医学教育已有140年多的历史。1953年中山医学院成立,并设置临床医学专业; 2004年获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即医学博士学位)的专业之一。2007年被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为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实行全程导学制度,全英文授课。整体课程依据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对医学生提出的七大学习领域要求设计。毕业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本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是历年高分考生的首选专业之一。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名牌专业):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全科医师,或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面广,培养的多数毕业生已成为各有关单位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的骨干,受到各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开设的课程中大部分已经获评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通过利用业余科研、暑期科研、人文讲座、优秀文化讲座、科技文化周等活动,充实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近2年来,通过完善“三早”医学教育新模式(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参与学生科研培训的人数不断增多,有很多优良成果产出。就业与发展毕业后可以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各科的医疗、预防工作及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院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在全国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因为毕业人数的增加、毕业生期望过高、以及在医院里面一直是越老越吃香,所以年轻医生很难快速上升。所以要想有更好的职业发展,首先在学校里面打好基础外,其次要培养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注意 在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语言表达、动手等综合能力上不断提高;最"后要注重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应聘时,不少医院都要求求职者具备复合型能力,不仅要对外科熟识,动过多例手术,而且还要在内科或者是专科干过几年。针对期望值较高的学生来说,除了到三甲、二甲等医院就业以外,毕业生还有很多不错的发展方向。比如,基层医疗工作单位、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师、健康知识普及等。基层医疗工作"从各国人均拥有医生的数量来看,我国医疗人员的缺口非常大,尤其是基层偏远地区。2010年3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谈到医疗人才缺口时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人数远远不够,到2020年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学类毕业生在基层势必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健康管理师"现代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促使社会对健康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据杨主任介绍,目前国内合格的健康管理师人数大约是2000人,而最终的目标是让“4亿医保人”都拥有自己的健康管理师。照此推算,健康管理师的理想人数是100万人。医学专业毕业生,尤其是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专业人才可以有所作为。"从事医学相关工作"如制药公司、生物医药公司、保健、康复、美容、家庭护理、临终关怀、养老院等单位;还可以到一些相关职业和交叉学科的领域工作,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等。另外,医疗保险、医疗咨询、医疗器械推广等方面的成功人士中也不乏医学专业毕业生。"今天的专业解读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啦,我们下期见。
在微博热搜榜上,关于医学生的这两个数据你一定见过:60万医学生仅10万从医。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不久前接受《半月谈》杂志采访时给出的数据,他说:“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在这条微博热搜话题的讨论中,网友纷纷感慨,医学生从医的比例竟然只有1/6,远远低于大家的预想,医学生毕业了不从医,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报道中,一些医学院负责人表示,医生这一职业,风险大、门槛高、报酬低,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穿上“白大褂”。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医学生从事医生职业的积极性,真的大不如前了吗?60万医学生10万从医其实是数据的误读要知道数据的可信度,就得从数据来源说起。每年执业医师人数和医学毕业生人数的统计,都收录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历年的统计年鉴中。钱报记者在最新的《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看到,2016年全国执业医师人数为2651398万人,2015年为2508408人,这样就可以算出2016年新增执业医师142990人。而2016年普通高校医学毕业生人数为674263人。从这里可以看到,张教授所说的60万医学生和10万医生,相对应的就是60多万的医学毕业生和10多万的新增执业医师。再倒推几年,2012年~2015年,新增执业医师人数分别是11万、14万、8万、13万,医学毕业生人数分别是51万、56万、59万和63万。按照新增执业医师/医学毕业生来算,近五年基本上在15%~26%之间浮动。那是不是意味着,每年就只有这么多比例的医学生愿意穿上“白大褂”呢?温州医科大学就业服务指导办公室副主任申恒运告诉钱报记者,年鉴中统计的是全部医学相关的专业,包括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中药学类、法医学类等等。但只有临床医学、牙科、中医、预防医学、眼视光科等几个专业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成为执业医师。这些专业的医学生在全体医学生中占比有多少?没有系统的数据显示这部分医学生的占比,不过根据一些公开的医学院招生计划估计,通常占比在 20%~50%左右。而那些有资格的医学生里,也并非所有都能一次性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国家医学考试网曾公布过2014年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浙江考区的执业医师通过率位列全国前列,实践技能通过率为82%,综合笔试通过率为70%,这意味着那一年有42.6%的人没有通过。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也就是说,一些医学生在毕业时还没有去考临床执业医师。因此,并不能把医学生和潜在的执业医师画上等号。“60万医学生10万从医”从数据上看没有错,但这数据并不能体现医学生从医的态度。超八成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疗卫生单位临床医学专业比例更高那么医学生从医的积极性究竟有多高?钱报记者从高校医学院了解到,医学生从医或者进入卫生医疗系统的比例仍然很高,且比较稳定。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2018届医学专业本、专科生毕业人数2266人,除去升学、留学等去向共1440人就业,1183人到医疗卫生单位就职,占总就业人数的82.2%。培养一线医生的临床医学专业比例更高,达到98.26%。2018届医学专业研究生894人,医疗卫生单位就职比例79.87%,临床专业比例为84.7%。申恒运说,不可否认,每年都有部分医学生到药企、医学美容机构、甚至与医学毫不相关的单位工作,但这种情况仍属少数,“大部分可能是考虑到事业起步阶段的薪资待遇,这些岗位的收入比医生头几年的收入更有吸引力。”“门庭若市”的三甲医院自然不缺病人,也容易吸引到医生,进入县市级医院的医学毕业生又有着怎样的态度?李泽(化名)是温医大2018届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刚回到家乡的一家三级乙等医院就职,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他告诉钱报记者,他们班三十几个学生,全都进入医院成了医生。他的室友里,只有一个没有从医,但也考取了卫生系统的公务员。李泽高中毕业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但由于高考分数不够,入校时被调剂到信息专业。凭借大一出色的表现,他成功转到临床医学专业,再继续读了五年。他说,学习信息专业的朋友,毕业后从事IT行业,有的月薪已经达到2万元,而他现在试用期的收入是2000元/月,转正后是4000~5000元/月,规培结束之后平均月薪大概是7000~8000元。但他并没有把收入看得那么重,“我觉得当一个医生,在家里可以照顾家人,在外面可以救死扶伤,挺好的。收入以后总会慢慢高起来。现在更大的压力是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这样三年之后才能独当一面。”读了七年医学最后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那些最终没有成为医生的医学生,大多也从事与医学相关的工作。但也有一小部分人,他们跨界、转行,几乎与曾经苦读的医学专业彻底决裂,他们怎么回看曾经的医生梦?从国内某985高校医学院毕业后,林渊(化名)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到附属医院工作,而是进入会计事务所,成为一名审计,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职业道路。年少时的医生梦,是在本科最后一年的院内实习时破灭的。当时,林渊被安排到急诊ICU实习,“每天的工作环境都很沉闷、压抑,感觉自己被戾气包围,对我的影响特别大。”有一次,一个病人被送来抢救,明明还有救治的希望,但家属因为经济原因要求放弃治疗。当时带他的老师苦口婆心劝家属,不要放弃治疗,最后反而招致家属的大吵大闹。他第一次感受到医生的无力,“很多东西不是医生能够决定的。”研究生阶段,他为了摆脱这种负面情绪,特地选择了妇产科作为自己的方向,“当时是觉得,产科医生是迎接新生命的,医患关系应该比较和谐。”但他还是在医院实习时感受到了过多的负能量,哪怕已经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最终还是放弃当医生。毕业时,某会计师事务所来学校校招,因为不限制专业,他就去试了试,很快就顺利被录用。现在,他参与的大多是医疗领域的项目,这也是他和医学唯一的联系。班里还有另一个女生也没有成为医生,去某世界500强企业做了管培生。林渊说,这不仅和自身因素有关,还和他们特殊的学制有关。他们拿的是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毕业后还要进医院规培两年。而现在普遍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满五年后,接下来三年直接进行规培。2015年后,高校不再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医7年,最后从事和医学完全无关的工作,家人自然是极力反对。“其实直到现在,他们都不能理解我的决定,但也只能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林渊说,虽然他自己没有成为医生,但仍然觉得医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职业。那些从医的同学,已经慢慢收到病人的感谢信、锦旗,“这种成就感大概也很难从其他职业中获得。”(来源:钱江晚报)
(留学SoEasy)2015年,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测序,获知自己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达87%,毅然选择乳房切除术;2015年,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使她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些年,有关生物科技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像连锁反应般不停发生着,二十一世纪注定是生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生物科技,也成为许多高中生的梦想。那么,学习生物医学技术一定要去欧美名校吗?实际上,香港大学的生物医学专业同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毕竟,对于中国的学生而言,香港离我们不像英美那么遥远,而在港大,同样会受到全英文国际教育环境的历练,从港大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到世界五百强求职的命中率,会相当高。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了解一下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学士(BBiomedSc)培养项目。01 走近“神秘”的李嘉诚医学院 该学院成立于1887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院系。香港医学院的前身是香港中医学院,1911年大学开设时,该学院被授予首席学院的地位。2005年,该学院被命名为李嘉诚医学院,承认李嘉诚先生给香港大学慷慨捐赠10亿港元。在过去的130年里,该学院一直在医学教育和培训方面发挥着先锋作用。该学院不断更新其本科课程,以考虑到医学和健康科学,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电子学习和专业要求的新发展,目标是保持高标准和专业认可。2004年,该学院主动建立了医学与健康科学教育研究所(IMHSE)(2015年更名为Bau医学与健康科学教育研究所BIMHSE),不断在医学和健康科学教育领域促进卓越、专业、创新和协作。该学院由14个系组成,包括生物医学科学学院、中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以及一些专注于各种研究优势的研究中心。学院的14个教学部门是:麻醉学、临床肿瘤学、诊断放射学、家庭医学和初级保健、医学、微生物学、妇产科、眼科学、骨科和创伤学、儿科和青少年医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药学、精神病学和手术。该学院目前共提供六个学士学位供申请人申请,每个学位的具体名称、申请代码,以及第一学年的招生数量可以看下图:02 生物医学专业真的很高大上吗? 生物医学,是综合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理论方法而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学科,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借助生物学及工程技术手段,来研究、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相关问题。生物医学学科涉及到的知识体系比较繁杂,而且非常前沿,例如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影像技术、基因芯片、纳米技术、新材料等等,可以说,生物医学是21世纪人类为了提高自身健康而重点推进的学科。香港大学的生物医学科学学士(BBiomedSc)培养项目于2012-2013学年推出。这是一个为期四年的全日制学分课程,旨在授予生物医学科学学位。该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关键生物医学学科核心知识的毕业生。他们将接受良好的培训,以发展广泛领域的职业,如大学、政府或医学实验室的研究;制药、诊断、医疗设备和实验室仪器行业的研究和开发;与制药、诊断和治疗产品有关的管理和业务发展;临床试验管理;媒体与传播;政府部门的健康促进,医院管理和医疗保健规划。他们还将获得MPhil / PhD级别未来学习的良好基础。03 生物医学科学学士(BBiomedSc)都要学点啥?BBiomedSc课程旨在实现结构和灵活性的平衡,以满足学生对跨越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计划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学生必须在整个4年制课程中完成240学分的课程:A)核心课程(96学分)核心课程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分别是: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生命至关重要的过程;过程、机制、疾病模式和治疗策略概念的基本原则;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当代信息技术技能。学生将有不同类型的学习经历,包括传统讲座、实验室实践、基于问题的学习教程、基于网络的学习,以及研究项目。入门级课程:入门课程巩固学生的解剖学、人体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知识,这些都是理解人类生物学基础和生命必需过程所必需的。下图即为入门级的课程设置明细:高级课程:高级课程为学生提供人类疾病的细胞、分子和遗传基础以及诊断策略。最后一年项目构成了学生的顶点体验,使他们能够整合他们的知识,并应用实验和信息学技能,通过研究解决既定的问题。下图即为高级课程设置明细:B)共同核心课程(36学分)学生必须在第一年和第二年内完成6门共同核心课程,每门6学分,每门课程至少一门课程。C)语言增强课程(18学分)D)辅修/选修课(90学分)除了上面列出的课程,学生还可以使用剩余的学分计划学习。他们可能会选择参加BBiomedSc课程或其他课程中提供的辅修或选修课程,但需遵守时间表限制并获得主办学院的批准。生物医学科学学士课程将为学生提供2017/18年度“生物技术与临床研究”和“运动机能学”的两门新的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生物医学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并加速学习。成为与健康有关的专业人士。结合现有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选项,BBiomedSc课程共提供3门选修课:遗传学和基因组学辅修(36学分)生物技术和临床研究辅修(36学分)运动机能学辅修(36学分)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生物医学科学学士(BBiomedSc)专业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儿,这么好的专业到底录取什么样的学生?雅思又要求多少分?学费和动辄四五十万的英美名校相比,能优惠多少?这些小伙伴们关心的话题,我们下回接着聊(留学SoEasy)^_^你在香港大学读书时的费用贵不贵?纯英语教学多久才适应?毕业好找工作吗?欢迎小伙伴们在评论区留言^_^
高考季即将来临,在参加完紧张刺激的高考后,同学们又会面临另一个难点。如何选择专业。热门专业有很多,接下来小编将会为大家逐一介绍,首先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医学类的专业。医学类的专业相对来说是比较热门的一个学科,很多的人都知道学医又苦又累,但还是愿意选择该专业,因为学医出来之后,就业是很不错的,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即使是专科毕业的学生,都能找到工作,并且这个行业是越老越吃香的,所以选择的人很多,在这么多医学类专业中,哪些是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NO.1 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现在国家的医保政策广泛铺开,医院几乎都爆满,各地随处可见的在报道就医难。现在医院病人多,医生忙,许多医院都在打算扩建地盘、扩招人员,而且临床专业毕业后可以安排到很多不同科室。NO.2 口腔医学口腔医学学生主要学习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口腔及颌面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修复和预防保健的基本能力。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现在整牙、洗牙、安牙的人特别多,作为牙科医生,是一个比较赚钱的职业。口腔专业毕业生只要不是对工作单位及条件要求过高,就业一般不成问题。尤其我国地、县级医院或口腔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医院等都非常需要口腔科医生。NO.3 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就业前景很好,毕业生主要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或放射治疗工作或医学教育及医学科研工作,也可到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工作。NO.4 麻醉学 麻醉学由于其专业特点明确、适用性强等特点,其毕业生就业方向较多,一次就业率也较高。麻醉学专业作为现代外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外科手术、急救、心脑肺复苏、疼痛的研究与治疗等众多方面。麻醉学毕业生主体将进入各级医院麻醉科,通过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麻醉科医师。因我国部分医院独立设置急救科、重症医学科和疼痛科,也有部分麻醉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被急救科、重症医学科或疼痛科录用,成为急救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或疼痛科医师。以上就是棠溪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相关的热门医学专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的自主就业方式大大增加,使医学类业人才有了更广泛地利用,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Science:新冠低质量论文泛滥 科研人员不该“趁疫情危机”丢掉道德使命卡内基梅隆大学道德与政策中心主任、Clara L. West 的伦理学与哲学教授 Alex John London 和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伦理部教授兼主任 Jonathan Kimmelman 在 Science 杂志网站发表文章,他们呼吁全球研究界,不应以当前 COVID-19 疫情爆发的紧迫性为理由,在病毒研究和疫苗研发等方面降低科研标准。大规模研究表明 羟氯喹治疗新冠患者无效5月11日,Eli S. Rosenberg等人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 在线发表题为“Association of Treatm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or Azithromycin With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New York State”的研究论文,在纽约都会区COVID-19住院的患者中,用羟氯喹和/或阿奇霉素治疗,或两者均用两种方法治疗,均与院内死亡率差异无显著相关性。新冠病毒入侵之门ACE2 在男性血液中的浓度更高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心脏病学系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顶级医学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研究通过分析数千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数据表明,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受体ACE2,在男性血液中的浓度高于女性。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男性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伦敦大学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癌症死亡率至少上升20%伦敦大学学院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预测,受 COVID-19 大流行病的影响,在未来 12 个月内,英国新诊断出癌症的患者死亡率至少增加 20%。这些新增死亡病例包括一部分感染 COVID-19 的癌症患者,还有因诊断较晚或延误了化疗等治疗机会的患者。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三联疗法对新冠轻中症有效 袁国勇团队发表临床试验结果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袁国勇院士团队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结果,在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轻中症患者中,早期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干扰素β-1b的三联疗法,显著加快了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和症状改善,缩短住院时间。研究团队介绍,这是比较该三联疗法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独用药的首个随机对照试验。发现SARS-CoV-2的中和抗体《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A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blocking SARS-CoV-2 infection报道了一种能中和SARS-CoV-2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不过,仍需进一步探索该研究结果是否能转化应用于临床。研究:肺阻塞患者感染新冠后 死亡风险高达60%一项新研究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称,当前吸烟者和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人,罹患新冠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死亡率更高。这项研究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Jaber Alqahtani团队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上。李文斌团队发表首个针对COVID-19儿童患者首发症状为非呼吸道症状研究5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儿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及武汉妇幼保健院的研究人员在《儿科学前沿》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建议患有疾病和腹泻、伴有发烧或有新冠病毒接触史的儿童应被怀疑感染了COVID-19。英美科学家开发AI诊断工具 无需检测即可判断是否感染新冠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和健康科学公司ZOE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诊断工具,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来预测他们是否可能感染COVID-19。他们的研究结果于5月11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史卫峰团队《细胞》子刊发表论文:为驳斥“新冠病毒人造”阴谋论提供证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史卫峰团队在《细胞》子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研究人员描述了最近发现的一种蝙蝠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在基因组某些区域是SARS-CoV-2的近亲,它在病毒突刺蛋白的S1和S2亚基的连接处以类似于SARS-CoV-2的方式插入氨基酸。最新《科学》找到防止器官移植慢性排斥的免疫新机制《科学》最新一期,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和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主导的一支研究团队报告了他们在免疫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发现,为器官移植中的慢性排斥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策略。小鼠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这项发现对免疫细胞做相应的处理,让肾和心脏等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延长数倍。追踪喜马拉雅山的树线变化 我国科学家有新发现我国一支科研团队近日发布研究成果,认为除气候原因外,树木间的竞争和互利也导致了喜马拉雅山中段树线爬升速率的变化。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格局与过程团队研究员梁尔源及合作者发布,日前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知名刊物《生物地理学期刊》。枯叶蛾科昆虫马尾松毛虫基因组首次解析从中国林科院获悉,该院专家成功构建出包含30条染色体的马尾松毛虫高质量基因组,日前该成果在《分子生态资源》杂志在线发表。这是枯叶蛾科昆虫的首次基因组解析,将为马尾松毛虫和其他枯叶蛾科昆虫的功能和进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墨子号”实验卫星实现安全时间传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飞虎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为未来构建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奠定了基础。该成果5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物理》。大豆提高花椒树耐旱性研究获进展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潘开文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李自龙,以花椒单作、花椒-大豆和花椒-辣椒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极端干旱对不同间作模式中花椒和伴生作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eer J。机器学习方法提升太阳耀斑预报能力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空间中心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发现,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更完善地描述太阳耀斑活动区中性线梯度图像特征,提取出新的耀斑先兆因子,有利于提升耀斑预报能力以及预报提前量。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科学家发现侏儒黑山龙化石离龙类是一类已灭绝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中侏罗世,至中新世消失。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等与日本、英国同行合作,在辽宁黑山县下白垩统沙海组煤层发现了离龙类新属种——侏儒黑山龙。相关论文发表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邻近效应影响热红外遥感数据获解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遥感团队解析了邻近效应对高空间分辨率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影响。他们从辐射传输模拟和地表温度反演两方面定量分析了邻近效应的大小,为热红外谱段的高精度辐射传输模拟与地表温度反演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环境遥感》。中国科学家在热液体系中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我国 “科学”号科考船的研究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RiP),在深海热液区观测到了自然状态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其拉曼谱峰在频移、半峰宽等光谱参数上与实验室内模拟获得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完全一致。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发布会上表示,为积极应对今年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在升学扩招、渠道开拓、就业服务、加强指导、支持湖北等五方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全国770多个招生单位已公布学校复试分数线教育部高校学生司12日公布关于高校考试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有关情况。其中提到,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高三年级学生均已返校复学,各地中学普遍根据调整后的高考时间优化调整了教学计划安排。多所试点高校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从简章来看,试点院校均做了科学设计和系统筹划,致力于打通评价、选拔、培养和后续发展等多个关键环节,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储备输送拔尖人才。大科学装置“补短板” 高功率高可靠速调管研制平台项目开建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承建的大科学装置用高功率高可靠速调管研制平台项目日前在北京怀柔正式开工建设。高功率速调管可提供高能微波,是高能对撞机、可控热核聚变装置、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散裂中子源以及子午工程等大科学装置的关键组成部分。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入网工作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获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45颗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工作,接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3颗卫星,使用卫星编号1提供服务。一箭双星 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发射2颗行云工程首发卫星北京时间5月12日9时16分,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将“行云二号”01星和“行云二号”02星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停滞40年!软X射线偏振探测窗口重启由于技术困难停滞了40多年的天文软X射线偏振探测窗口重新开启。11日,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冯骅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天文》杂志发表封面文章。该成果显示,清华大学主导的空间天文项目“极光计划”配备的X射线偏振探测器探测到来自蟹状星云及脉冲星的软X射线偏振信号,首次发现了脉冲星自转突变和恢复过程中X射线偏振信号的变化。15岁少年NEJM发表一作论文创该刊最年轻作者记录15 岁的加拿大少年 Thomas F. Khairy 在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 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名为“与重新消毒的起搏器和除颤器相关联的感染”(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的医学论文,这使他成为该刊史上最年轻的第一作者。中科院发布10条诚信提醒5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2020全院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视频会,会上发布了《关于科研活动原始记录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该诚信提醒根据日常科研不端行为举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总结当前科研活动中原始记录环节的常见问题或错误,予全院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以提醒,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统计学家阿德里安·史密斯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下任主席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宣布,统计学家阿德里安·史密斯爵士(Sir Adrian Smith)当选该机构的下一任主席,将于 2020 年 11 月 30 日接替现任主席、生物物理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的职位,正式上任。
聚焦“人”的历史: 疾病医疗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作者:余新忠《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7日 14版)万历黑漆描金龙药柜。资料图片扁鹊医病画像石。资料图片谈及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人们总希望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找寻各种对现实有所借鉴和启益的内容。不过,我们需要明了这种历史的借鉴和启迪很大程度上并非具体对策或者行动方案,因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包,指望相对笼统的相关研究能给现实中建立在专业之学基础上的工作对策提供直接指导,有时难免不切实际。事实上,历史学自有其特点与优势,一方面,历史学具有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认知特点,相对其他专门之学,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贯通的思维,有利于我们更宏观而历史地定位和认识自己关注和探究的对象;另一方面,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探究的是历史上人的经验和故事,相对更容易从人的行为和情感出发来认识和理解事物,从而赋予古往今来的事物以有利于激活和联通人们心灵的人文性。从历史的梳理和讨论中,我们可以通过拓展视野、转换立场,以及发现丰富多元的信息、人类智慧复杂的表达和人类核心价值的共通性来启迪思维,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省思现实的存在和前进的方向,同时,也可以让人们从以往人类的经验中获得启迪和慰藉。对于疾病医疗史而言,这些特点显得更为突出。结合在这次疫情中的研究和思考,笔者认为,从疫病的应对反思角度来说,疾病医疗史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现其现实意义:首先,呈现历史上人们应对疫病的经验和举措,一定程度上可以给疫情中人们的心理带来一些慰藉,部分消解人们的紧张和恐慌情绪;其次,引入历史视野和维度,可以让我们更好认识和思考人与疾疫的关系,多一些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再次,要让疾疫等灾难某种程度上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动力,必须借助于人类的理性省思和批评精神,而若缺乏历史意识和历史资源,这样的省思和批评可能就难以有效展开;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必然会形成一种或多种叙事,而这些叙事又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历史的演进,历史学者专业而理性的参与,应该可以让这一叙事更加全面而符合实际,从而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显而易见,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疾病医疗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得到了直接体现,事实上,疾病医疗史的研究并非只是关注疫病本身,故而这项研究的现实意义无疑并不仅限上述这些直接体现出来的方面,还可以从更为深远的角度加以思考。疾病医疗史研究,就是对历史上疾病与医疗的探究,在近代学术体系中,这一研究基本涵盖在“医学史”的名目中。早期的医学史研究,无论中外,基本都是在医学的门类下由医学界专业人士承担。进入20世纪后,随着疾病和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日渐受到医学界人士的关注,以及医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学本身的转变,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出现了医学社会史、医学文化史等研究方向,同时也出现了“内外史”(所谓“内史”主要是指由医学专业出身者承担,侧重医疗技术演变的医学史,“外史”则为由人文社科专业出身者从事,较多关注与疾病医疗相关的社会文化变迁的“医疗史”)之别。而到20世纪末,随着疾病医疗的相关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又出现了在跨学科视野下,努力融通“内外史”藩篱,汇合多学科力量,多视角地共同探究历史上疾病医疗问题的趋向。本文将这一研究名之为疾病医疗史,而非“医学史”或“医疗社会文化史”等,也是希望能从跨学科的视野、多元的理念和立场来理解和把握这一研究。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除了上述在应对疫情时为现实提供历史经验和思想资源外,至少还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助于世人更全面而系统地理解疾病和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从而推动当下的医学人文教育。目前,无论是在日常的认识还是学术层面,人们都会很自然地将医学(疾病学)归入科学的范畴,这自有其合理性。毫无疑问,医学(疾病学)是现代科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这是不是意味着医学(疾病学)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一样是单纯的科学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医学伦理学家埃德蒙·佩莱格利诺(Edmund D. Pellegrino)曾指出,“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当代诸多医学人类学的研究也一再显示,疾病并不只是科学可以测量的生理病变,同时也是病人的体验、科学话语、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等共同参与的文化建构,医学更不只是一门科学的技艺,同时也是拯救灵魂与身体的保健服务,以及市场体系中的公共产品。若仅仅关注疾病(Disease),而对病痛(Illness)视之漠然,那就并不能真正消弭人类的苦痛(参阅拜伦·古德:《医学、理性与经验:一个人类学者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凯博文:《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这些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可的论述表明,无论是医学还是疾病,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属性。而疾病医疗史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而真切地认识这一点,是十分有益而必要的。因为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我们很容易发现,疾病本身就是历史的,具有明显的时空性,同样的生理“病变”在不同的身体和疾病认知体系与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就会有不同的疾病分类和定义,而这些分类和定义又会影响人们的疾病认知和应对。现实中,不同民族中的一些疾病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社会文化因素参与建构而成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且具有真切疾病体现的“上火”等。而有些疾病随时代观念的变化,变得不再是疾病。当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过去对疾病缺乏科学认知造成的,随着现代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对疾病的认识就会变得客观而科学,所以疾病和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就会日渐褪去。事实上,无论科学和技术发展到哪一步,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必将始终存在,而我们对身体和生命的认知和相关知识应该也没有尽头。不仅如此,深入细致的医疗史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去发现和理解现代医学的社会文化因素。尽管现代微观层面的医学研究,可能更多展现的是专业而严谨理性的科学,但当我们细致地梳理近代以来医疗卫生史,就会发现现代医学发展和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并不只是人类最重要的健康问题或疾病威胁,可能就因此更能真切体会到医学和卫生的社会文化性。不仅如此,医学作为具有强烈实践性的学科,其实践目标具有明显的历史道德感和伦理性,从历史的梳理中,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当代医生的职业道德和伦理,绝非仅用当下的经济关系和科学理性能够解释。诚如医史学家查尔斯·罗森博格(Charlese E. Rosenberg)通过医学史研究所感受到的:“医学不是生物学,虽然它应用实验室的发现并由于这些发现的效力而合法化。它也不仅仅是市场行动者,虽然它有时确实是这样。医学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道德史以及身份认同感。”(罗森博格著:《当代医学的困境》,张大庆主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这样的研究无疑有助于人们更系统地来认知疾病医疗的社会文化属性,从而为现实中更好看待和处理医学和医疗问题提供助益,比如加强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史和医学人文教育,不能将其看成一种锦上添花的点缀,而应当作为认识和理解医学的必需。其次,有助于从认识论的高度改善现实中的医患关系。近一两百年以来,人类社会的医学与医疗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这些发展整体上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质医疗保健。然而,吊诡的是,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既在享受现代医疗嘉惠的同时,又对其抱有不满。面对这一悖论,一些研究者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指出,从过去到现在,医学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获取了巨大的霸权,医疗中日渐凸显的技术主义与非人格化倾向,使得病人的声音在现代医学中逐渐消失(朱申著,曾凡慈译:《论医学宇宙观中病人的消失,1770—1870》,载吴嘉苓、傅大为、雷祥麟编:《科技渴望社会》,群学出版社2004年)。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中医患关系的紧张某种程度上是由现代医学模式本身造成的,将病人视为了功能异常的机体而非具有病患体验的“人”。这自然就有必要对现代医学模式展开省思,美国医学人类学家凯博文曾就此指出:“当疾痛取代疾病成为我们主要的兴趣时,我们就会以一个现在尚不流行的方向,重新思考医学。”(凯博文:《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这样的反思,自然就会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去观察思考传统时代的医疗和医患关系。比如传统社会拥有“药医不死病”这样和时代医疗水准大体协调的生命观,自然会让人们对疗效相对宽容。同时当时人们普遍依照人情来择医,医患互动中带有浓厚的人情色彩,从而对双方的关系起到了润滑作用。这些对于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和对医疗效果的过高期待具有启示意义。而且,医患之间的关系绝不像一般的商业行为,主要是物质和利益的流动,至少同样重要的还有情感的互动(余新忠:《明清医患互动中的人文关怀》,《人民论坛》2019年第36期)。尽管这类问题的解决必定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但立足历史展开的探讨可从基本认识的角度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启示。再次,有助于为提升现代公民素质提供有意义的思想文化资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降,随着历史学社会科学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普罗大众及其日常生活在历史研究中日渐受到关注,在文化转向和语言转向的思潮中,日常生活史、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等一系列新的史学思潮不断涌现,这些研究的诉求虽然各有不同,但根本上可以视为对以往历史学过度社会科学化取向的一种纠正,希望将具象的“人”引回到历史学的大厦中。史学界的疾病医疗史研究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兴起的。作为探究疾病医疗这一直接关乎人的生命与健康主题的研究,疾病医疗史研究无疑更利于践行上述学术诉求,也更容易让我们在历史中发现“人”。正因如此,笔者近年来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相关研究,提出了构建生命史学体系的主张。“生命史学”的核心是要在历史研究中引入生命意识,让其回到人间,聚焦健康。也就是说,我们探究的是历史上有血有肉、有理有情的生命,不仅要关注以人为中心的物质、制度和环境等外在因素,同时更要关注个人与群体的生命认知、体验与表达。虽然生命史学探究的范畴并不仅仅限于医疗史,但直接关注健康并聚焦于健康的医疗史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核心内容(余新忠:《生命史学:医疗史研究的趋向》,《人民日报》2015年6月3日,第16版)。其核心在于,藉由疾病医疗史这一新兴前沿研究的深入开展,不断引入新理念,实践新方法,探究新问题,展现新气象,在历史研究中通过对生命的关注和呈现来彰显历史研究的意义。(作者:余新忠,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