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安徽省蚌埠市的这4所军事高校,陆海空俱全,能上就不是一般人米夏尔

安徽省蚌埠市的这4所军事高校,陆海空俱全,能上就不是一般人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蚌埠校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坐落于北京西南,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素有“陆战之王的摇篮”美称,是全军重点建设院校和全军首批教学优秀单位陆军装甲兵学院以原装甲兵工程学院、原装甲兵学院、原装甲兵技术学院为基础重建,辖院本部、蚌埠校区和士官学校学院设有基础部、机械工程系、控制工程系、指挥管理系、技术保障工程、信息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外训系等8个系部共30多个教研室,设有18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武器系统与工程、装甲车辆工程、作战指挥、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无人系统工程、指挥信息系统工程、仿真工程等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蚌埠校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副军级建制,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1953年2月,蚌埠空军中级指挥员训练班创建。2012年4月28日,空军第十三飞行学院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蚌埠校区学科专业设置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综合性,航空机务专业覆盖了空军现役的多个机种;二是唯一性,航空飞行与指挥、飞行指挥与控制、军事情报、仿真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航空侦察设备、航空救生7个专业均是全军或空军院校独有专业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事交通学院(蚌埠校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隶属于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是全军唯一培养军事交通运输和军用车辆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高等学历教育院校”,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一所多专业、多层次的综合院校,为全军培养军事交通运输方面的高级工程和指挥、管理人才下设院本部(天津)、镇江校区(江苏镇江)、汽车士官学校(安徽蚌埠)和军事交通运输研究所(天津)学院除机关外,下设基础部和军事交通系、汽车指挥系、汽车工程系、装运机械系、外训系、学员旅及汽车训练大队、军交运输研究所,开设16个专业层次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士官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蚌埠士官学校是全军创办最早的士官院校之一,1986年1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蚌埠士官学校在原海军第二航空机务学校的基础上宣告成立是一所具备军事高等职业教育能力,以培养海军水面舰艇和作战保障勤务专业士官为主,学历教育和岗位任职教育并举的综合性士官学校,被誉为“海军士官的摇篮”。现编制等级为正师级

喝咖啡

蚌埠市教育局召开智慧教育研究院建设规划专题研讨会

4月28日,蚌埠市教育局组织召开智慧教育研究院建设规划专题研讨会,蚌埠市教育局总督学段元丽、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新义、教科所所长罗时新、电教馆馆长张从军、副馆长吴瑞光、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朱兰帜、科大讯飞A.I.教育学院副院长郭红杰等近20人参与了会议。活动现场讨论会上,科大讯飞A.I.教育学院副院长郭红杰就蚌埠市智慧教育研究院的整体设计规划进行了详细的汇报。她介绍,未来,研究院可以从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教研教学、大数据洞察、区域示范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充分发挥研究院的引领作用,打造人工智能助力因材施教的蚌埠特色。“短期是建设问题,未来则是发展问题”,电教馆馆长张从军表示,智慧教育研究院的建设将对蚌埠市智慧学校项目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务之急要尽快落实领导班子,让后续工作进入正轨。副馆长吴瑞光从培训、教研、电教等层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强调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科所罗时新在会上提出研究院工作需要做到“四大明确”:明确定位,明确分工,明确预期成效,明确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评价工作的落实。蚌埠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新义强调各部门要遵循“应用为王、问题驱动、目标管理”的原则,齐心协力探索出一条适合蚌埠市的智慧教育发展之路,为中国基础教育界提供参考借鉴;副校长朱兰帜则表示智慧教育想要呈现实实在在的应用效果,前期工作就一定要做扎实,实现目标的量化和可操作性。会议最后,教育局总督学段元丽总结发言,并对接下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她要求,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将工作做细做实,围绕着课题、培训课程、命题资源等,充分挖掘出蚌埠智慧教育模式的应用成效与特色。段元丽表示:智慧教育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始终要注重实效,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目的要为全市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区域的教学教研质量提升等提供全面的服务。

灵异日

蚌埠市食药检验中心三个项目获国家级实验室能力验证“满意结果”

据蚌埠日报消息 近日,市食药检验中心参加了2020年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活动,市食药检验中心的肉糜中苯甲酸测定、乳粉中菌落总数计数和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测定等三项能力验证项目均获得“满意结果”。据了解,为持续提升我国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和质量保证水平,确保检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开展了2020年能力验证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所属的检验检测机构参加能力验证。验证结果分为满意、可疑和不满意三个档。此次蚌埠市食药检验中心参加的三项能力验证项目为肉糜中苯甲酸测定、乳粉中菌落总数计数和对乙酰氨基酚片含量测定。为确保能力验证活动顺利开展,市食药检验中心精心组织参加验证项目的科室一线检验人员,认真研读检验标准,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制订操作规程,科学实验,保证检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功夫不负有心人,三项能力验证项目在国家级实验室能力验证中均获“满意结果”。市食药检验中心历年来已多次参加国家级实验室能力验证,均获得了满意结果。通过参加今年的实验室能力验证,再次提高了市食药检验中心检验检测能力和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也验证了中心具备通过规范实验、为服务对象出具科学真实准确检验数据的能力,为筑牢我市食品药品安全防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记者 曹梦晴)

静也

用中国芯再铸新“徽”煌!214所、经开区与16家驻蚌企业共商蚌埠智能传感器发展大计

据蚌埠日报消息 1月20日,兵器华东光电器件集成研究所(214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智能传感谷”的决策部署,与经开区共同举办“中国智能传感谷”产业发展座谈会,邀请16家驻蚌企业代表共商共谋智能传感器发展,市发改委、经信局、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金融监管局、招商合作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到会指导。座谈会上,214所两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214所智能传感器核心芯片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蚌埠市传感器产业发展报告》的报告,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中国智能传感谷”建设初步方案,市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支持政策和意见建议。参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愿意加入传感器产业链,实现更大更好的发展。214所拥有国内一流的MEMS传感器研发团队、工艺技术体系和工艺生产线,在服务5G通信、人工智能、智慧生活等产业链中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参加蚌埠市“中国智能传感谷”建设,既体现了国企的社会责任,也是实现自身民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通讯员 程国姿)

快活林

副省长张红文来到蚌埠调研 汪莹纯王诚陪同

据蚌埠新闻网消息 12月12日至13日,副省长张红文来蚌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贡献。省发改委副主任徐成然、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韩永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红君参加。市领导汪莹纯、王诚、郑东涛、陈忠卫分别陪同。一到蚌埠,张红文就来到龙湖科创园·中航科工航天技术成果转化(蚌埠)基地,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运营情况,强调要放开眼光、拓宽思路,发挥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智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4研究所、中电科第41研究所等地,张红文详细了解研发和成果转化情况,希望科研院所立足安徽、立足蚌埠,科学谋划制订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努力取得新的创新成果,推动在创新“高原”上树起更多“高峰”。打造世界级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制造中心,是蚌埠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产品都有哪些应用?”“市场占有率有多少?”在中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园,张红文深入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0.12毫米超薄电子信息玻璃生产线,询问了解企业研发和生产情况,鼓励企业发挥好创新能力优势,结合市场需求,朝着柔性化、超薄化方向继续攻关。在丰原集团,张红文深入了解聚乳酸新材料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应用等情况,希望企业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把聚乳酸新材料的品牌做大叫响,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千万加蓝天菜市场、中恒蚌埠义乌国际商贸城、海吉星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宝龙大润发超市等地,张红文认真查看冷链食品的票据台账等资料,强调要始终将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严格把关冷链食品流通采购、运输、贮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及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确保冷链食品来源可溯、质量可控、去向可查,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张红文在调研中指出,蚌埠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基础好,高校院所多,创新驱动发展有潜力。要聚焦培育产业,进一步激活创新潜力,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加快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依托硅基、生物基、5G等优势产业,聚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要瞄准市场需求,围绕医疗服务、检测设备等民生领域不断拓展技术应用、实现产品升级,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推动转型升级发展。要强化开放合作,做好产业对接,加大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省内外企业间的配套协作,积极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蚌期间,张红文一行还先后来到市民政园、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展示中心、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市双环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蚌埠医学院和蚌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地,调研了民政、市场监管等工作。(记者 李扬)

萨里

蚌埠考古有重要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据蚌埠发布微信消息,11月25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等5项重要考古发现。蚌埠禹会村遗址发现并确认一座龙山文化城址,为迄今考古发现的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实物资料。蚌埠禹会村遗址发现并确认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4100年,整体规模超过18万平方米。现存东、北两段城墙,长300米—600米,以往发现的“祭祀台基”应是城址东城墙的一部分。城墙均堆筑而成,仅存城墙基础,宽18—25米,城墙内外分别挖有壕沟。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发现淮河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区文明化进程的重要实物资料。链接禹会村遗址位于蚌埠市涂山南麓,因“禹会诸侯于涂山”的历史记载而得名。考古发现双墩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文化遗址规模达到200万平方米。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的城垣进行了解剖发掘,揭示了北、东城垣的堆筑过程,以及城垣内、外壕沟的结构。城垣内外壕沟出土的陶器标本均属于龙山文化早中期,测年范围为距今4400—4100年之间。北城墙现存长度约300米,东城墙现存长度约600米,西、南城墙已被淮河冲毁,以往发现的“祭祀台基”应是东城墙的一部分。根据已发现的城垣走向,复原城址规模至少18万平方米。禹会村龙山文化城址内分布有密集的人类生活遗存,外围还发现有大量龙山文化遗迹。城垣及内外壕沟环绕的城址结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外壕浅而平缓,内壕深而狭窄,推测不仅与堆筑城墙的取土行为有关,还应该是城垣特殊的防水、排水功能的体现。(记者 何沛)

妃子笑

市计量所一行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参观调研

1月12日,市计量所党支部书记戚仁江带领导班子及业务科室负责人到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调研硅基产业发展,并就筹建“安徽省硅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进行座谈交流。蚌埠玻璃设计院物化所、节能技术所、功能玻璃所、薄膜技术所等部门负责人及研发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会上,戚仁江书记首先介绍了市计量所此行的目的。按照省局和市政府要求,计量技术机构要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建立完善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三全一前”(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为加快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跨越发展夯实科技之基。随后,市计量所各实验室负责人与蚌埠玻璃设计院科研人员就“硅基”产业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服务,以及科研创新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双方均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围绕以“硅基”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和支撑产业发展为使命,以计量测试技术和计量科技创新为手段,纵向延展产业链服务,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蚌埠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太始

蚌埠,欢迎您!

淮河为媒 携手奋进谱新篇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千百年来,淮河奔流不息,哺育着两岸儿女,孕育了璀璨文明。现如今,千里长淮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出奋进新时代的铿锵步伐。2018年10月16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填补了淮河流域国家区域政策的空白,开启了淮河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征程。这是一条合作纽带,这是一座发展平台。两年来,蚌埠市积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紧紧围绕中心城市定位,以务实开放姿态,携手淮河流域各兄弟城市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合作新举措,在合力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彰显蚌埠担当、展现蚌埠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对接前景广阔4000多年前,大禹劈山导淮成功治水,这样变堵为疏的创新举措,不仅造福了万民,也在这方水土深深烙下了创新的底色。创新,也是蚌埠的最强基因、最大优势。作为安徽省创新资源第二大市,蚌埠市拥有14所高校,汇聚了中国兵器214研究所、中国电科40/41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院所。蚌埠正依托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大国家级创新战略平台,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和5G等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工业强市战略,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与此同时,蚌埠市还努力放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外溢效应,携手推动沿淮产业错位发展,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柔性和可折叠是显示产业发展趋势,可以使信息显示终端更加便携和功能多样化。8月13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成功开发出30μm柔性可折叠玻璃,再创一项玻璃新材料领域中国第一,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电子玻璃领域的世界领先。超薄电子触控玻璃连续刷新世界纪录,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产品正式下线,制成中国首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全面掌握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中国电科41所联合中国移动等发布了5G测试技术白皮书,大富科技与客户联合设计出全球体积最小、重量最轻、耗电最低、结构最优的5G有源天线系统产品……一项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不断走向生产线,为了释放创新优势,蚌埠不断从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入手,着力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实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目前,蚌埠市初步构建了硅基新材料新型显示、光伏玻璃、特种玻璃产业链和泛石英材料产品群“三链一群”产业体系和生物基新材料聚乳酸等“四聚”产业体系,拥有世界领先的首条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以及中国第一条规模化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一座特色鲜明“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发展脉络愈发清晰。下好创新先手棋,抢滩发展新高地。创新这张靓丽名片,正成为蚌埠发展日益倚重的核心竞争力。生态优先美丽淮河水清岸绿生物降解可替代,绿色发展有未来。2019年以来,随着《关于推广应用生物基可降解塑料制品防止白色污染的实施意见》的出台,蚌埠市在安徽省率先开展“禁塑”工作。向白色污染宣战,成为蚌埠广大市民的一致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蚌埠市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放在突出位置,高标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湖长制改革,探索建立淮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与兄弟城市一起合力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淮河。龙子湖是蚌埠的一张靓丽名片,却一度因为水质污染让市民忧心。蚌埠下定决心,全面排查和整治19处雨水排口,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进龙子湖周边环境整治和水生态环境治理,让市民和游客又见到了一座水清、岸绿、景美的龙子湖。在淮河干流治理方面,蚌埠市先后实施淮干蚌浮段行蓄洪区调整、淮水北调固镇段、蚌埠闸分洪道除险加固、淮干一般堤防加固等工程,并在沿淮干流和主要支流划定了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生态管控区;在城市水污染防治方面,实施了鲍家沟应急治理工程、天公河连通工程、城市圈堤外滩地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城市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通过验收,入列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蚌埠还参与了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在推广聚乳酸新材料的同时,蚌埠还积极推广应用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节能产品。推动建立省内流域城市水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先后与宿州、亳州、淮南、滁州签订《跨市界河流水污染纠纷协调防控与处理协议》。开放带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9月21日,国务院公布了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实现了合芜蚌自主创新与自由贸易的珠联璧合。以“带动沿淮、辐射皖北”为发展方向,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皖北地区科技创新和开放发展引领区,作为自由贸易的新晋之地,自贸区蚌埠片区开启了开放发展的新征程。按照“借力江淮、融入合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的发展思路,蚌埠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深入谋划项目和合作事项,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创新升级。立足《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中蚌埠的目标定位,编制了《淮河流域和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规划》《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全力构建蚌埠“米”字形铁路网,积极争取亳州—蚌埠—滁州—南京(扬州)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跨区域铁路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和省规划,大力推进亳蚌、淮宿蚌、合新高铁等项目。今年以来,蚌埠站改造、水蚌线外迁工程全面施工、进展顺利;淮宿蚌城际铁路、合新铁路年内将实现开工;沿淮铁路淮蚌五段完成预可研;蚌埠南站扩建方案编制完成,将纳入淮宿蚌城际铁路一并实施。开放的蚌埠,正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近年来,相继开通了蚌埠至上海、宁波、连云港的铁海联运专线,拥有二类水运口岸和淮河干流首条外贸航线,蚌埠港成为河海联运的综合性大港,而不断提速的蚌埠港水运二类口岸、长淮卫港口作业区、新港二期集装箱码头建设,正进一步提升蚌埠作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的枢纽作用。着力打造全国民用运输机场网络中的重要支点,日前,蚌埠民用机场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希望点燃激情,奋斗成就梦想。现在,淮河的目光正汇聚蚌埠,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描绘淮河流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业与城市发展同步并进的美好蓝图,全面建设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带。【来源:蚌埠】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龙虎盟

全省第二!蚌埠又一处获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据蚌埠新闻网消息 记者从市经信局了解到,近日,由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牵头组建的“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成功获批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这是继硅基新材料创新中心、聚乳酸新材料创新中心之后,我市在制造业领域布局的第三家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截至目前,蚌埠市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仅次于合肥市,居全省第二位。“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是由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等近十家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拥有专业技术和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共同打造的智能传感器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高水平的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立足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前沿,利用创新中心联盟成员在智能传感器设计、制备、封测、应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将重点开发MEMS陀螺、MEMS加速度计、气体传感器、MEMS压力传感器、光MEMS传感器、射频MEMS传感器、EMCCD微光图像智能传感器、氧传感器等产品。”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的成立,能够进一步汇聚智能传感器领域创新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智能传感器重大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能够推动更多智能传感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孵化,将其发展成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的智能传感器研发、制造中心和人才集聚培养基地,助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获批安徽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对蚌埠市意义重大。在产业升级上,依托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全市将孵化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高技术企业,实现部分技术和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蚌埠成为集研发、制造、服务等于一体的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区。在市场开拓上,依托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蚌埠市智能传感器将在3至5年内发展到年产3万片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带动智能传感器应用市场约300亿元。在创新发展上,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的获批建设,将进一步完善蚌埠市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全市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顾楷 刘长勇 )

缉毒警

用创新点亮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蚌埠新技术进高校

用创新点亮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由蚌埠市科技局、蚌埠市人社局主办,蚌埠市江淮创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办,蚌埠新技术进校园活动邀请到凯盛集团、丰原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中国兵器214所的技术负责人走进高校。此次活动旨在宣传超薄玻璃技术、生物材料科技、芯片科技、军民融合科技等蚌埠主导产业新技术,让驻蚌高校学子了解蚌埠、融入蚌埠、爱上蚌埠、投身蚌埠。活动第二场于4月17日下午走进安徽科技学院新校区,安徽凯盛集团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华东授课,带来《0.12毫米超薄玻璃新技术》专题课程, 蚌埠市江淮创业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卓奇,安徽科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创业导师韩少华,安科化材学院的近百多名学生出席讲座。摄影: 田万荣文: 蚌埠市江淮创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