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年中国百货零售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化转型推动门店增收+提效

2018年中国百货零售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数字化转型推动门店增收+提效

1、2018年中国中国百货零售行业规模增速创新低,且行业高度分散中国百货行业自1978年商品解禁以来,行业自身的发展大致历经了40年发展沉浮,可以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2000年的野蛮生长阶段,此时的行业以大型自营式百货商场为主要形式,且由于消费放开,竞争态势呈现迅速扩张模式;第二阶段为2001-2007年的外资入侵阶段,外国巨头给中国百货业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涌现出了大量转型升级成功的中国本土零售巨头,外商入侵倒逼国内百货行业摆脱了之前盲目扩张、无序竞争的环境,此时大量的百货企业由自营模式转向更高效的联营模式;第三阶段为2008-2010年的经济危机阶段;第四阶段为2011-2016年的电商冲击阶段,这一阶段电商冲击+抑制三公消费,百货行业处于持续低迷阶段;截至目前,国内百货行业处于第五个阶段,为行业复苏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地产造富效应等推动下的消费回暖,叠加电商红利的逐渐丧失,以及消费者对线下购物体验的重视,国内百货公司纷纷在2016年开始实现较好的同店增长。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百货零售业的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超市、百货、专业店和专卖店四个业态增幅分别为6.8%、3.2%、6.2%、1.8%,我国百货业增长持续趋缓。另外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调查数据,中国90家百货行业骨干企业2018年销售额为7456亿元,较2017年仅增长4.2%,增速创2014年以来新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零售形成买方市场,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百货公司开始以联营方式经营,直接进驻百货店经营的各大品牌形成了大区、各省、多级授权的经营模式,百货业由此形成区域格局。如今,随着电子商务销售额剧增,百货公司越来越认识到局限于某地的弊端,越来越渴望走向全国。由于国内百货零售行业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的时间尚短,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具有较高市场地位的垄断性百货零售企业,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百货行业的集中度略高于超市行业,但CR10基本保持稳定,CR5出现轻微下滑趋势,2018年分别为14.3%和8.3%,市占率最高的王府井占比为2.5%。为了提高行业集中度,各巨头纷纷进行收购并购来整合自身的业务。尤其是2015年以来,百货行业收购并购频发,电商等多个巨头纷纷转移线下,打破了百货行业过去多年行业整合较缓慢的格局。同时,行业的整体低估值为电商等企业收购中小型或区域型百货公司带来了估值和整合优势,实现全国布局的机会。2、经营模式目前以联营为主,自营占比中长期有望逐步提升短平快发展使得我国百货经营模式成联营模式主导,自营比例不足10%。短平快的联营模式使我国百货在过去二十年里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布局,也同时为今天的行业困境埋下了伏笔。联营模式一方面使百货公司遭遇了毛利率天花板,毛利率始终维持在20%左右,较美日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使其始终未能习得对消费市场的敏锐度,以及对供应链的控制力。如何运用数字化赋能,使得百货公司对客户偏好重新得到抓取能力,以及适当提升更符合消费者喜好的自营门店已经逐步成百货公司目前发展重点。3、百货打造多元化业态,体验式消费为转型焦点随消费结构升级,成本上涨和电商崛起,百货企业为提升竞争力,纷纷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经营,打造多业态格局,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调查,超7成的百货企业涉足百货以外的零售业态,包括超市、便利店等。除此之外,为顺应电商发展趋势以及推进自身全渠道发展,部分传统百货如王府井、茂业百货、重庆百货、银泰百货等自建电商平台。如新世界试点推出“新闪购”网上商城,组织爆发及特惠网上商品,在线下单,线下提货;百联、欧亚等提供自设到家服务。另一部分则借助电商巨头发力线上,与京东到家、饿了么等生活服务平台合作,推进门店数字化,以消费者为核心积极拓展全渠道销售。如阿里银泰开展战略合作;天虹联手腾讯形成“虹领巾APP+天虹微信+虹领巾PC端”全渠道模式,开发快速买单小程序和智慧停车小程序;腾讯、京东入股步步高,三方共同发展智慧零售和无界零售。现阶段,国内95、00后越来越追求全方位购物体验及时尚的生活方式,许多百货企业致力于打造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体验式消费场景,引入亲子、IP、艺术、文化、娱乐、餐饮、科技等元素,创造全新体验,刺激消费欲望。近年来,面对入驻品牌同质化趋势,加上联营模式的弊端,加大特色品牌自采比例,设立买手店,开发自营品牌已成为百货业转型变革的焦点。另外,在消费新时代,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关注商品的性价比,在此趋势下,传统百货企业积极开发自有品牌,形成差异化品牌识别。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18-2019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有78.7%的受访百货已经实行自采自营模式。在开展自采自营的企业当中,有30.7%的企业自行开发经营自有品牌。4、数字化转型推动门店增收+提效,龙头优势有望扩大线上用户渗透红利已过,互联网巨头转向布局线下。2015年起线上阿里与京东等平台的新增用户成本开始明显提升并超过了其对应的边际毛利贡献,对应着网络购物的用户增量红利逐步进入了尾声,以阿里和腾讯为两者阵营的互联网企业开始转向对线下零售渠道的战略投资和合作,包括阿里入股银泰和苏宁、成立盒马生鲜,腾讯入股京东、永辉、步步高,以及与天虹股份签订战略合作。线下的百货企业则同样经历了4年的线上冲击后,开始确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方向,期间为代表的包括天虹成立电商事业部,发力到家业务和虹领巾App,百联与阿里签订战略合作共同探讨大数据及互联网应用等。来源: 前瞻网

梦巴士

2019-2020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CCAGM与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联合撰写《2019-2020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于近日发布。此报告基于103家以百货经营为主的零售企业和近300家样本门店的具体经营数据,并结合相关宏观经济数据综合分析、编制而成。报告显示,虽然2019年企业的门店和销售增速同比进一步放缓,但在平效、毛利率、净利率、客单价等关键指标上,百货业态的质量有所提升。数据显示,103家以百货经营为主的样本企业2019年企业销售总额7653亿元(包含百货、超市等业态),增长率2.8%,其中超市增长率4.0%,百货增长率1.0%,购物中心增长率6.8%,奥特莱斯增长率9.8%,电器专业店增长率-1.5%,网络零售增长率11.7%。企业门店总数7740家,增长率1.3%。总营业面积6300万平方米,增长率4.7%,其中自有面积占45%,正式员工数46万人,比2018年减少7.1%。样本企业提供百货业态数据的100家,销售总额3588亿元,较2018年小幅增长1.0%,其中51%的企业正增长,49%企业负增长。同店对比,2019年同店平均增长率为0.3%,2018年为2.0%,其中,52%的企业同店对比显示正增长。企业的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情况,样本企业2019年三项费用总额比2018年下降2.9%,2019年企业的三项费用率平均为18.1%,比2018年减少0.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2019年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有所缓解。2019年样本企业正式员工数平均下降3.8%,正式员工总数(所有样本企业正式员工人数加总)下降7.8%,员工薪酬总额下降6%。百货业态正式员工数下降8.7%,平均下降幅度3.7%。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20年亿万富翁报告2020上半年美国广告行业报告2020年奢侈品市场概览亚洲金融发展报告:普惠金融篇COVID-19对全球旅游业造成影响评估COVID-19对全球广告投资的影响报告2020年全球电子废物监测报告2020年传播、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调查报告中国K12在线教育市场调研 及用户消费行为报告2020年冠状病毒对数据和营销行业的影响2020年度亚太知识产权报告建立货架意识:量化广播对FMCG品牌最后一分钟的影响报告2019中国企业数字化采购发展报告2020年全球人力资本趋势报告(127)2020年客户历程管理和客户体验测量报告2019中国电子商务报告(182页)报告:首席营销官的难题和优秀营销人员的标准2020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2020年6月移动市场报告2020年网络新闻报告(112页)2020年Q1软件业报告2019年美国网络广告收入报告2020年中全球媒体行业预测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营销报告Z世代亚太版:亚太地区内的互连、互动和成长新青年新消费观察研究报告报告:电动汽车能否战胜冠状病毒危机2020年Q1教育应用报告2019年欧洲广告报告报告:消费者体验指数2020年能源发展报告(204页)COVID-19对游戏行业的影响报告2020社交媒体趋势报告2020年基于账户营销报告亚洲广告程序化购买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趋势报告2020全球零售银行报告2019年性福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网络媒体行业报告报告:COVID-19对学校和教育的潜在影响金融科技在香港银行业的采用和创新2019年App Store全球报告2019年美国博彩行业报告聚焦游戏领域:2020年度报告新冠疫情前后的化妆品行业观察与展望2020年工作和生活平衡报告报告:利用营销数据制定更好的决策人工智能芯片之争报告:技术战中的中国挑战(69页)报告:COVID-19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报告:消费者、可持续性和ICT报告:新冠疫情危机或使全球赤贫人口增至11亿2020年Q1全球市场研究报告报告:实施COVID-19复苏COVID-19全球调查报告:对内部业务的影响2020年CRM数据管理报告2020物业行业专题报告2020年春季消费者心声研究报告2020 年数字化转型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保险报告2020年第二季度消费者参与报告2020年第6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指数报告2020年全球云服务市场报告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19/20202020未来的消费者报告2020年全球媒体行业报告COVID-19期间语音助手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报告:从可靠性到弹性报告:CCPA塑造隐私格局2020年全球能源报告COVID-19时期的广告业2020年智能音频报告(55页)2020年B2B网络体验报告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和机遇2020年第一季度亚太地区投资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移动广告指数报告2020年营销报告商务电子邮件营销报告COVID-19影响之消费支出报告2020年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报告:COVID-19如何永远改变消费者的行为第四版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就业监测报告COVID – 19相关出行限制:全球旅游概览报告2019-2020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报告(97页)2020年印度零售报告| NOTICE |

象外

商品力:百货业差异化的“护城河”

中国商务新闻网 2020年,北京SKP实现销售收入177亿元,疫情冲击下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杭州大厦在2020年2月下旬恢复营业当天5小时实现销售超千万元,12月中旬的内购会实现4.5亿元的销售,刷新历年纪录;2020年无锡恒隆广场物业组合的总收入同比增长26%至3.63亿元,其中零售额上涨 72%……商品力是零售企业经营能力的核心体现,无论何种渠道、何种方式,让顾客能持续买到好的商品,是零售商能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综观2020年业绩较好的百货店,其增长的核心主要源自商品力。在第十八届中国百货零售业年会上发布的《2020-2021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指出,提高商品力也可以引申为提高产品组合的价值和魅力。商品力强,百货商店的竞争力就相对较强,利于与同行形成商品差异化,从中脱颖而出。“后疫情时代”随着政府各类激活零售市场政策的出台,提高商品力、激发竞争力成为百货零售业的下一个目标。“整体来看,目前,大部分百货店商品同质化严重,对消费者没有吸引力,其原因与联营模式、供应链能力、资金实力、买手能力等都密切相关。业绩较好的百货企业,大多在引进差异化商品、扩大自采自营、实现线上线下同价等方面做文章。”冯氏集团中国区总裁冯裕津说。自采自营是百货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代表企业具有较强的商品经营能力。目前,中国百货店主要采取联营模式,自营占比不到10%。联营是把双刃剑,优势是轻资产,百货店在商品上不占压资金,人工成本也较低。相比普遍采取自营方式的美国百货业在疫情之下因周转而停滞,多家百货遭遇破产重组的窘境,联营似乎成了国内百货行业的“避难所”。但联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它严重削弱了百货店的商品经营能力。正在开展自采自营业务的企业表示,该业务的最大挑战是“资金占用多,压力大”,其次是“难以培养专业买手团队”。在自采自营模式下,百货企业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进货,出样和库存均需一定周转资金。举例而言,一家年销售30亿元的百货公司,若10%自营,即自营销售实现3亿元,按年周转6次来算,用于商品采购的资金约为5000万元。现实中,大部分百货不具备这样的资金能力。另外,如果自采造成积压和亏损,大部分企业对负责人的容忍度也较低,即激励机制不匹配。除自采自营外,通过与上游制造商在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合作开发自有品牌,强化自身供应链优势,也是不少百货企业打造商品差异化的一大抓手。近年来,百货企业尝试开发自有品牌,希望借此强化企业品牌形象,形成差异化的品牌识别。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利丰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36.1%的受访企业表示已开发自有品牌,与2019年的比例相近,另有26.5%的企业表示有计划在未来开发自有品牌。同时,66.7%的受访企业表示会在未来12个月内扩大自有品牌比例,高于2019年的57.1%。需要注意的是,开发自有品牌也存在一定风险。调查显示,百货零售企业认为开发自有品牌面临最大的挑战依次为“获得市场认可时间过长”“资金占用多压力大”“高库存风险”。相对于超市自有品牌的客群,百货零售业面对的客群对品牌有着更高的要求。企业只有通过树立长期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准,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才能让其自有品牌快速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此外,开发自有品牌的百货企业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和资金实力。开发自有品牌需要触及供应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比如前期需要进行市场调研、选定产品项目,中期要开发商品并监控产品的生产过程,后期则要进行宣传推广、构建物流配送渠道等,这对向来以联营为主的百货企业来说有一定挑战性。另一方面,开发自有品牌也绕不开高库存风险。一旦推广不顺,库存过高,将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因此在开发前期应考虑库存比、适销率等问题,将个别品类作为树立企业自有品牌的突破口,在积累经验后再针对性地扩大品类。

沦于不测

2019年长沙商业市场调查报告 部分个案分析-房地产调研

2019年长沙商业市场调查报告 部分个案分析-房地产调研长沙目前有五一、袁家岭、东塘、火车站、溁湾镇、伍家岭、红星、高桥等成熟商圈五一商圈:王府井百货、新世界百货、东方百联、平和堂、春天百货、黄兴步行街、金满地地下商业街等;东塘商圈:平和堂东塘店、金色家族、友谊商场;雨花亭商圈:嘉信茂购物广场(沃尔玛)袁家岭商圈:友谊名店;火车站商圈:美美百货、友谊阿波罗商业广场;溁湾镇商圈:通程百货;伍家岭商圈:岁宝百货、新一佳、泰阳商城;高桥商圈:上河国际商业广场、大润发;红星商圈:通程商业广场、德思勤、天虹百货等延伸阅读:2020为什么要买房广州楼市凭什么给被深圳点燃了?你会买房吗?别买错了全省第一枢纽易主!北站站场规模超南站!花都未来吊打番禺?广州睡城指南 下一个新城在哪里

爱心铺

一个李佳琦能“单挑”一座百货,线下百货近年怎么样了

“双十二”到来,不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百货,都在进行年末最终业绩冲刺。上月,北京SKP商场于11月14日至24日举办周年庆活动;16日,该商场单日销售额破10.1亿,刷新了高端百货行业单日销售纪录。然而单日10.1亿元的销售记录,相比目前众多零售业新业态来讲,已算不得什么“神话”。“双十一”期间李佳琦带货,抵传统百货一年?百货业式微,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当下,仅凭一个头部网红团队的力量,就可以“单挑”一座商场。双十一前,据阿里巴巴高级副总裁钟天华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预估,双十一“口红一哥”李佳琦的直播带货,将撬动10亿元的订单。如果这个估测属实,这个体量甚至可以抵上某些商场一年的营收。今年,“商业地产门户”赢商网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该调研统计了中国72家重点商场在2018年的销售额。它们之中大部分一年的销售额,都在50亿元以下。调研显示,各家百货商场之间的年销售额相差悬殊。调研中,2018年一年的销售额最少的,是北京龙德广场,仅有10.2亿元;而销售额最多的商场,就是北京SKP,该商场2018年销售额达到了135亿元。据《经济日报》报道:百货业曾是零售行业中的“老大”,一度风光无限。近年来,在零售新业态的冲击下,这个曾经的“王者”不得不面对增速放缓、负增长甚至闭店潮带来的阵痛。一方面,电商、超市、购物中心等来势汹汹,不断压缩着传统百货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传统百货业自身转型升级乏力,重压之下的百货业,亟需找到突围之路。传统百货看似回暖,但销售额增速仍极缓慢今年3月份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下称《零售业报告》)总结道:2018年,百货业态经历了多年的痛苦转型,整体有触底回升迹象。2018 年,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调研显示,他们调研的90家样本百货企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4.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6.4%;58%的样本企业在2018年销售额同比增幅为正数;42%的样本企业销售额的增幅呈负数,这说明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在去年呈下降态势。对此,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表示:“从主营业务利润等关键指标看,整体情况还是回暖向好的。”然而,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零售业的各个细分领域中,百货店的销售额同比增速为1.9%,是各个业态中最低的。亟待转型的传统百货,“跑通”的路径有什么?要吸引人们从屏幕走到线下逛逛,百货业者该怎么做?转型购物中心,算是相对清晰的一条路。前文中所列举的十座年销售额超过50亿的商场,大部分可以归类为购物中心。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两者,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在购物中心里,你能找到的不仅是美妆、服饰、餐饮,可能还有书店、滑雪场、小型主题乐园等等,而百货商场里可能只有专柜。从商业本质上区分两者,百货店通过提供商品给消费者来赚钱,而购物中心通过分租物业给零售商,从而赚取租金,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相对传统百货,购物中心的确更能赚钱。以百货头部企业上海百联财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百联近年来增加了购物中心的营业面积;大型综合超市、综合百货的营业面积明显减少。2019年上半年,百联的综合百货的毛利率为16.99%,购物中心的毛利率为20.84%。毛利率是一个粗略测算赚钱能力的指标,在营业成本相当的情况下,毛利率越高,营业收入越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几年中国各地购物中心越建越多了。一位商业地产人士曾向财新表示,百货业态的转型具有必然性:传统百货统一收银的联营模式限制了品牌方的现金流回转,直接影响品牌研发、生产、新店投入等,最终影响销售;百货商场的品牌更新慢、重复率高,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千篇一律;结款周期、商场体量等因素限制了品牌营销活动的形式。相比之下,购物中心的自营模式从源头上保障了品牌方的现金流收入,从而盘活了品牌的全产业链。财新文章认为,目前,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开始“去百货化”,留给线下购物中心的百货类别主要是与时尚相关的商品,比如高端服饰、化妆品、箱包等。除了转型购物中心,这几年线下百货尝试的转化路径还有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同货同价、采用新科技、创造体验式消费等。应用的一些新科技,包括自助收费系统、摄像头抓取消费行为、动态轨迹做客流分析等;而创造体验式消费的措施,包括在商场里开办文创IP主题展览、引入艺术化元素等。然而,《零售业报告》调研了众多应用了新科技的百货企业,大部分受访企业表示,在商场中应用了这些新科技元素,却仅是能“略微”提高客流和销售效果。长远来看,百货业会驶向何方?在百货业市场不乐观并且增量有限的情况下,上文的《零售业报告》除了提到这些百货转型的情况外,更加着重了未来大型百货的并购事件将会持续增加这一转变;由于中国零售业的集中化程度仍然很低,行业并购整合,会有很大空间。

迷情记

连锁零售便利店品牌的市场性调整与新策略|36氪研究

“千店千面”的终极模式带动经营模式不断迭代,渠道和控店相结合是便利店发展方文 | 李坤阳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中,超市百货形态与便利店相互夹杂,业态重叠度高。尤其在以京东、苏宁、天猫分别发展三四线城市的零售业态后,京东便利店、苏宁零售云、天猫小店和阿里零售通逐渐渗透至下沉市场。拥有1000种以下SKU的百货形态传统夫妻店逐渐被同化至便利店的讨论范畴内,主流城市由于日系便利店先入为主的早期教育,便利店密度网越来越大,与超市百货形态并存,呈层状分布。区域化呈现规模化效应,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门店品牌数量多,差异化相对较小,门店运营策略和辐射人群画像决定单店销售额。其中,上海、北京、广东、台湾地区渗透率极高,核心商圈或大流量社区地带便利店品牌在5~10个,门店数量保持在10~25个,单店销售额范围在5,000~20,000元。一线城市人流密集商圈多,社区门店流水高;日系便利店早期教育成效高现如今,在台湾、上海和北京,便利店的城市密度逐渐扩大,城市之间的便利店品牌颗粒度高,日系便利店集中地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业圈,以高毛利的快餐鲜食和树立自有品牌为突破口。主要原因在于快餐鲜食商品的单品盈利能力强,但对门店管理要求高,供应体系标准需要更成熟的体系。即食食品离不开供应链体系的保障,自建中央厨房和与国内鲜食工厂合作也意味着将要投入更高的成本,但不做意味着到店率的流失以及其他商品的购买频次下降。7-eleven、全家在国内合作的鲜食工厂,均为买断经营,而本土品牌鲜食商品的拓展也需要行业资源的运营支持和鲜食供应链的开发。 处于鲜食导入期的中系便利店和成熟期的日系便利店,则在门店投入和人效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连锁便利店困局:商业地产去库存在便利店密集区域带动“到家模式”迫使到店需求下降困局一:商业地产去库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5月~8月,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地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竣工面积等均同比减少,供给趋紧;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下降,需求减少。 便利店落地区域势必是人口密集度高的地区,而商业地产去库存后,租金的上涨迫使毛利率低、规模小的传统夫妻店及果蔬店都退居下线城市,造成高频的消费品如果蔬购买优先选择价优的线上端,“到家”优于“到店”,到店消费频率下降,对便利店的现金流造成影响。 困局二:供应链能力和自有品牌的建立——供应链的问题本质要解决供产销的效率问题,也就是降本提效。受困于供应链体系,地理位置上在地方性区域优质的连锁品牌,几乎都没做成全国性的连锁品牌,如成都的红旗连锁、北京好邻居、山西的唐久便利等。石油系便利店尽管在全国性区域范围内拥有广泛的门店,但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油品市场的产业成熟度高,门店定位清晰、拥有自建供应链体系,运营手段和运营思路也区别于连锁零售便利店。日系便利店相对于地方品牌则一早就进入了一二线城市,培养用户消费行为,打造了中高端的品牌形象。同时,日系便利店早期重视城市的自建中央厨房,鲜食和加工食品的流通能力与销货能力在大量用户消费数据和消费行为积累下,早已完成了周期更迭,进入长阶段的成熟期。36Kr research此次对便利店研究范围的定义是门店面积在80~300平方米,营业时间在16~24小时,在单个地级市区域拥有100家以上门店或4~5个地级市区域拥有共300家以上门店,提供300至1,800类SKU和丰富增值服务的连锁型门店(石油系便利店不囊括在内)。本报告分为四个章节,对连锁零售便利店品牌进行分析。重点将输出我们对连锁零售便利店的市场性调整、零售便利店痛点分析与转型成果、典型门店品牌案例探究与分析、投资角度考虑、未来趋势等多方面的观点。本报告共30页,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阅读。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李坤阳 likunyang@36kr.com,关注供应链、零售、新科技。

国境线

贝壳研究院:预计2021年全国商业零售行业销售额占比依旧处于低位

百货商场曾经是商业零售行业的代名词。然而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集中入市并逐渐蚕食原本属于百货商场的市场份额;近20年内,百货业态新入市的体量却较为有限,不少曾经的标杆物业却因经营不善,或被收购,或被改造成写字楼或者其他商业形态,逐渐淡出市场竞争。据赢商网统计,2019年全国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商场有132家,其中百货和其他业态共计不足10个,其余均为购物中心。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50家百货企业在2020年春节期间的平均销售额不及去年同期的1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限额以上超市、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的累计增长率对比中,百货业态的销售额增长率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20年各季度的累计增长率更是排名垫底。贝壳研究院预测,2021年全国百货业态在商业零售行业的销售额占比依旧会处于低位。购物中心百家争鸣以北京为例,上世纪陆续开业的百货业态如北京市百货大楼、友谊商店、贵友大厦和翠微百货,无一不是当年的时尚焦点和逛街首选。但进入21世纪后,购物中心开始发力,国贸商城自二期开始逐步稳固了自己在全市的高端零售地位;金源时代购物中心作为当时全市体量最大的商场,主打“一站式”购物体验;金融街购物中心专营顶级奢侈品牌,立足西城,辐射全市。时间步入2021年,北京的商业零售市场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版图划分。位于CBD商圈的国贸商城在完成了北区的建设后,以巨大的体量和覆盖率极广的产品线,并受益于自身所处的核心写字楼商圈,一跃成为全市顶级购物中心,据赢商网统计,2019年国贸商城销售额为117亿元,位列全国购物中心第一;根据中国国贸2020年三季度财报,国贸商城平均出租率达到94.3%,同比增长0.8%,并未明显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位于三里屯商圈的太古里代表了全市的潮流风向,并成为国内外品牌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店的首选。据赢商网统计,2020年三里屯太古里开业首店19家,数量位居全市之首,其中亚洲首店1家,全国首店和北京首店各为9家。根据太古地产2020年半年度财报,三里屯太古里平均入住率为96%,虽然受到疫情影响同比下降了4个百分点,但仍居高位。西单大悦城和朝阳大悦城作为中端购物中心的代表,根据赢商网数据,在2019年全年销售额位列全市前五;根据大悦城地产披露的2020年未经审核营运数据,北京西单大悦城、朝阳大悦城及天津南开大悦城的平均出租率录得97%的高位。龙湖地产2020年半年报显示,“天街系”产品在北京共有4座,分别位于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和门头沟区,出租率均在92%以上,其中北京长安天街达到满租。华润置地的万象城系列和凯德集团的凯德Mall系列,在全市也都有所布局。百货商场一枝独秀虽然购物中心的产品线已经几乎全面覆盖了市场,但在消费层级最高的顶级奢侈品商场中,却一直有着百货业态的身影,来自北京的SKP和杭州的杭州大厦就是典型代表。据SKP副总经理谢丹介绍,2019年北京SKP单店实现了152亿元的销售收入,每平方米销售产出单店排名全球第一,单店销售产出全球第二。2020年北京SKP全年销售额达到177亿元,继续稳居全国榜首。据联商网统计,杭州大厦2020年销量80亿元,稳居全杭州第一,全国前列。高端百货利用自身坪效较高的优势,并引入较多高扣率的业态如化妆品、珠宝等,在有限的体量内达到收益最大化。然而,对坪效的过度追求也成为了百货业态吸引客源的主要障碍之一。商业零售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在线上电商高度发达的今天,消费者对线下购物体验的要求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贝壳研究院认为,目前国内大多数百货商场依旧相对拥挤,业态分布单一,对购物动线几乎没有规划;面对室内空间更加宽敞,业态分布较为灵活,更加注重体验和服务的购物中心,消费者的倾向性显而易见。转型之路任重道远“坪效”一词源自中国台湾,指的是每坪的面积可以产出的营业额,一坪约等于3.3平方米。传统百货从追求坪效的角度出发,在单位面积内尽可能布置更多的专柜,每个楼层的商品同质化严重,消费者在百货商场里几乎不会做过多的停留,购物完毕后就会离开。经营状况较好的购物中心则会建立自己的特色,仔细打磨自家产品线的业态分布和购物动线,尽量延长消费者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同济大学沈凯丽教授在文章《购物中心消费者停留时间对交叉购买行为的影响》中表明,在购物中心停留时间更长的消费者,消费的金额往往越高;对购物中心而言,停留时间长的消费者在购买中往往会花更多时间在不同店铺进行商品的比较和选择,更容易刺激其交叉购买行为。该结论也同样适用在百货业态。北京市百货大楼近年来不断在吸引客流方面发力,2017年引入英国玩具店品牌哈姆雷斯,为该品牌全球最大旗舰店,占据了主楼南侧的1至3层部分面积,打破了百货业态单一楼层仅展示同类商品的传统;2019年,还原出真实老北京生活的“和平菓局”在北京市百货大楼落地,成为了热门“打卡地”。我国百货业态的经营模式主要以联营为主,自营比例很低。多家机构的研究表明,全国百货行业的自营比例不足10%,绝大部分百货商店都在实行联营模式,业主不能够决定商品定价,只能向品牌商按照销售额收入约定比例的扣点来获得利润。从增加营业额的角度,百货业可以在控制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提高自营比例,打造自有和独家代理品牌,在丰富业态组合的同时降低代理成本。北京华联自2018年起开始发展自营买手店“SKP Select”,通过多年运营高端品牌积累下的经验为目标客户采购时尚单品,建立“一站式”购物体验。“SKP Select”目前遍布在北京SKP、SKP-S和西安SKP的多个楼层。2019年底,来自意大利时尚集团IGFD旗下的LE TEMPLER自营型百货正式在上海开业,业态分布广泛,并利用前卫艺术风格打造室内空间,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购物体验。然而,提高自营比例虽然可以带来更高的毛利,但也会大量占据资金和货源,风险和收益并存。2020年4月,天虹股份发布公告,宣布取消“百货自营事业部”;针对季度亏损原因,天虹表示实体门店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冲击,业绩大幅下滑;但线上业务增长迅速,之后会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在数字化全面进入人们生活的今天,百货业也需要拥抱互联网,完成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近年来部分百货商家都开始从单一的线下实体销售向数字零售的转变,达到全天候服务消费者的目的。天虹的“超市到家”业务在近五年得到快速增长后,于2019年上线“百货专柜到家”业务,消费者可以实现“线上挑选,线下送货”。银泰百货的数据显示,2020年有432万用户在深夜使用银泰喵街app。百货商场由于建成时间较早,通常位于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段。但随着传统的运营方式明显落后于时代,在电商的冲击下实体购物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刚需,对位于核心区域的老旧百货直接进行改造翻新或许比转型更加迫在眉睫。北京市商务局在2019年开始针对长安商场、西单广场等位于核心城区的10家传统商场试点“一店一策”升级改造。2019年底重新开业后的长安广场模糊了传统百货和购物中心的界限,重构多元化的复合业态;西单广场自2020年起将以每年一期的进度分三期进行全面改造,重塑室内空间和业态布局。结语传统百货曾经是商业零售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受到广大购物中心和电商的冲击下,亟需做出改变。贝壳研究院认为,无论是对产品业态的重新设计,还是对室内动线的合理规划,或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都是为了吸引客流,并尽量延长顾客在室内停留的时间,达到充分释放消费者购买力的目的。对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升级改造成本高企,并且本身已经经营不善的百货物业,也可以考虑改变使用用途,转为写字楼或者其他商业形态,尽可能盘活存量物业。(文章来源:中国网地产)

万物皆化

36氪研究|连锁零售便利店品牌的市场性调整与新策略

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中,超市百货形态与便利店相互夹杂,业态重叠度高。尤其在以京东、苏宁、天猫分别发展三四线城市的零售业态后,京东便利店、苏宁零售云、天猫小店和阿里零售通逐渐渗透至下沉市场。拥有1000种以下SKU的百货形态传统夫妻店逐渐被同化至便利店的讨论范畴内,主流城市由于日系便利店先入为主的早期教育,便利店密度网越来越大,与超市百货形态并存,呈层状分布。 区域化呈现规模化效应,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门店品牌数量多,差异化相对较小,门店运营策略和辐射人群画像决定单店销售额。其中,上海、北京、广东、台湾地区渗透率极高,核心商圈或大流量社区地带便利店品牌在5~10个,门店数量保持在10~25个,单店销售额范围在5,000~20,000元。一线城市人流密集商圈多,社区门店流水高;日系便利店早期教育成效高现如今,在台湾、上海和北京,便利店的城市密度逐渐扩大,城市之间的便利店品牌颗粒度高,日系便利店集中地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业圈,以高毛利的快餐鲜食和树立自有品牌为突破口。主要原因在于快餐鲜食商品的单品盈利能力强,但对门店管理要求高,供应体系标准需要更成熟的体系。即食食品离不开供应链体系的保障,自建中央厨房和与国内鲜食工厂合作也意味着将要投入更高的成本,但不做意味着到店率的流失以及其他商品的购买频次下降。7-eleven、全家在国内合作的鲜食工厂,均为买断经营,而本土品牌鲜食商品的拓展也需要行业资源的运营支持和鲜食供应链的开发。 处于鲜食导入期的中系便利店和成熟期的日系便利店,则在门店投入和人效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连锁便利店困局:商业地产去库存在便利店密集区域带动“到家模式”迫使到店需求下降困局一:商业地产去库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5月~8月,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地的房地产开发投资、竣工面积等均同比减少,供给趋紧;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下降,需求减少。 便利店落地区域势必是人口密集度高的地区,而商业地产去库存后,租金的上涨迫使毛利率低、规模小的传统夫妻店及果蔬店都退居下线城市,造成高频的消费品如果蔬购买优先选择价优的线上端,“到家”优于“到店”,到店消费频率下降,对便利店的现金流造成影响。 困局二:供应链能力和自有品牌的建立——供应链的问题本质要解决供产销的效率问题,也就是降本提效。受困于供应链体系,地理位置上在地方性区域优质的连锁品牌,几乎都没做成全国性的连锁品牌,如成都的红旗连锁、北京好邻居、山西的唐久便利等。石油系便利店尽管在全国性区域范围内拥有广泛的门店,但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油品市场的产业成熟度高,门店定位清晰、拥有自建供应链体系,运营手段和运营思路也区别于连锁零售便利店。日系便利店相对于地方品牌则一早就进入了一二线城市,培养用户消费行为,打造了中高端的品牌形象。同时,日系便利店早期重视城市的自建中央厨房,鲜食和加工食品的流通能力与销货能力在大量用户消费数据和消费行为积累下,早已完成了周期更迭,进入长阶段的成熟期。36Kr research此次对便利店研究范围的定义是门店面积在80~300平方米,营业时间在16~24小时,在单个地级市区域拥有100家以上门店或4~5个地级市区域拥有共300家以上门店,提供300至1,800类SKU和丰富增值服务的连锁型门店(石油系便利店不囊括在内)。本报告分为四个章节,对连锁零售便利店品牌进行分析。重点将输出我们对连锁零售便利店的市场性调整、零售便利店痛点分析与转型成果、典型门店品牌案例探究与分析、投资角度考虑、未来趋势等多方面的观点。本报告共30页,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阅读。报告PDF版本可点击链接下载关于36氪研究院36 氪研究院是 36 氪子品牌,专注于一级市场的行业研究,通过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研究新兴行业与企业,欢迎大家积极与我们交流讨论。分析师:李坤阳 likunyang@36kr.com,关注消费、科技。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和奕咨询“卖场调改样板企业 调研推广”活动

自2015年起,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和君商业零售研究中心、和奕咨询共同主办年度零售研究分享会,分享会精选零售行业最新案例,系统整合年度零售变革创新理念及落地实践,定向与中百协核心会员进行独家分享。2018年至2020 年,面对零售业的改造升级潮,分享会连续三年推出卖场调改系列,包括2018年的“新消费时代的卖场调改”,2019年的“以卖场调改和运营效率变革赋能零售升级”,2020年的“后疫情时代的卖场调改和经营重塑”。分享会内容主要来自于丁昀老师及其团队基于调改研策的一线操刀实践及行业内优秀变革案例,所总结提炼调改所遵循的基本商业逻辑和落地方法;分享会也包括了当年零售行业发展的热点分析、优秀案例的介绍等内容。三年来共有来全国各地150余家零售企业的500多位高管参加,包括首旅集团、王府井集团、百联集团、天虹数科、大商集团、利群商业集团、欧亚集团、海信、广百控股、信誉楼百货、北国人百、南京新百、新世界百货、汉商集团、商之都、西藏拉百、柳州工贸、无锡商业大厦、珠海免税商场、内蒙民盛购物中心、黄商集团、安徽华联、北雁商城、万顺达购物广场、中国石化、伊利集团等。会后,很多企业嘉宾将学习成果应用于调改实际工作中,有效推进了企业转型落地、迭代升级与业绩提升。为使卖场调改分享会成果持续产生影响作用,更广泛地促进企业转型交流,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与和奕咨询推出“卖场调改分享成果落地样板企业调研推广”活动。通过定向对样板企业进行深度访谈,形成典型调改案例文章,在行业内进行广泛传播推广,同时重点推荐参评由协会主办征集的“2020年度零售业转型发展”优秀案例,并报送商务部等政府相关部门用于作为全国优秀商业案例的备选参考。活动形式:一、协会与和奕咨询定向邀请企业,安排专人进行对接,收集资料,进行访谈,整理形成案例文章;二、在协会各媒体平台上宣传推广,并向外部媒体介绍;三、重点推荐参评由协会主办征集的“2020年度零售业转型发展”优秀案例。卖场调改样板企业案例文章将陆续在协会公号刊发,敬请关注。

怏怏不乐

数说|一个李佳琦能“单挑”一座百货,线下百货近年怎么样了

“双十二”到来,不论是线上电商还是线下百货,都在进行年末最终业绩冲刺。上月,北京SKP商场于11月14日至24日举办周年庆活动;16日,该商场单日销售额破10.1亿,刷新了高端百货行业单日销售纪录。然而单日10.1亿元的销售记录,相比目前众多零售业新业态来讲,已算不得什么“神话”。“双十一”期间李佳琦带货,抵传统百货一年?百货业式微,新业态层出不穷的当下,仅凭一个头部网红团队的力量,就可以“单挑”一座商场。双十一前,据阿里巴巴高级副总裁钟天华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预估,双十一“口红一哥”李佳琦的直播带货,将撬动10亿元的订单。如果这个估测属实,这个体量甚至可以抵上某些商场一年的营收。今年,“商业地产门户”赢商网曾经做过一个调研,该调研统计了中国72家重点商场在2018年的销售额。它们之中大部分一年的销售额,都在50亿元以下。调研显示,各家百货商场之间的年销售额相差悬殊。调研中,2018年一年的销售额最少的,是北京龙德广场,仅有10.2亿元;而销售额最多的商场,就是北京SKP,该商场2018年销售额达到了135亿元。据《经济日报》报道:百货业曾是零售行业中的“老大”,一度风光无限。近年来,在零售新业态的冲击下,这个曾经的“王者”不得不面对增速放缓、负增长甚至闭店潮带来的阵痛。一方面,电商、超市、购物中心等来势汹汹,不断压缩着传统百货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传统百货业自身转型升级乏力,重压之下的百货业,亟需找到突围之路。传统百货看似回暖,但销售额增速仍极缓慢今年3月份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18-2019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下称《零售业报告》)总结道:2018年,百货业态经历了多年的痛苦转型,整体有触底回升迹象。2018 年,中国百货商业协会调研显示,他们调研的90家样本百货企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4.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6.4%;58%的样本企业在2018年销售额同比增幅为正数;42%的样本企业销售额的增幅呈负数,这说明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在去年呈下降态势。对此,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表示:“从主营业务利润等关键指标看,整体情况还是回暖向好的。”然而,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在零售业的各个细分领域中,百货店的销售额同比增速为1.9%,是各个业态中最低的。亟待转型的传统百货,“跑通”的路径有什么?要吸引人们从屏幕走到线下逛逛,百货业者该怎么做?转型购物中心,算是相对清晰的一条路。前文中所列举的十座年销售额超过50亿的商场,大部分可以归类为购物中心。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场两者,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在购物中心里,你能找到的不仅是美妆、服饰、餐饮,可能还有书店、滑雪场、小型主题乐园等等,而百货商场里可能只有专柜。从商业本质上区分两者,百货店通过提供商品给消费者来赚钱,而购物中心通过分租物业给零售商,从而赚取租金,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相对传统百货,购物中心的确更能赚钱。以百货头部企业上海百联财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百联近年来增加了购物中心的营业面积;大型综合超市、综合百货的营业面积明显减少。2019年上半年,百联的综合百货的毛利率为16.99%,购物中心的毛利率为20.84%。毛利率是一个粗略测算赚钱能力的指标,在营业成本相当的情况下,毛利率越高,营业收入越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几年中国各地购物中心越建越多了。一位商业地产人士曾向财新表示,百货业态的转型具有必然性:传统百货统一收银的联营模式限制了品牌方的现金流回转,直接影响品牌研发、生产、新店投入等,最终影响销售;百货商场的品牌更新慢、重复率高,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千篇一律;结款周期、商场体量等因素限制了品牌营销活动的形式。相比之下,购物中心的自营模式从源头上保障了品牌方的现金流收入,从而盘活了品牌的全产业链。财新文章认为,目前,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开始“去百货化”,留给线下购物中心的百货类别主要是与时尚相关的商品,比如高端服饰、化妆品、箱包等。除了转型购物中心,这几年线下百货尝试的转化路径还有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同货同价、采用新科技、创造体验式消费等。应用的一些新科技,包括自助收费系统、摄像头抓取消费行为、动态轨迹做客流分析等;而创造体验式消费的措施,包括在商场里开办文创IP主题展览、引入艺术化元素等。然而,《零售业报告》调研了众多应用了新科技的百货企业,大部分受访企业表示,在商场中应用了这些新科技元素,却仅是能“略微”提高客流和销售效果。长远来看,百货业会驶向何方?在百货业市场不乐观并且增量有限的情况下,上文的《零售业报告》除了提到这些百货转型的情况外,更加着重了未来大型百货的并购事件将会持续增加这一转变;由于中国零售业的集中化程度仍然很低,行业并购整合,会有很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