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澳门博士留学|2021-2022澳门理工学院IPM博士招生简章三乘

澳门博士留学|2021-2022澳门理工学院IPM博士招生简章

澳门理工学院(Macao Polytechnic Institute)简称理工、IPM,成立于1991年,是一所公立的、多学科的、以实践为导向的高等学府。前身为原私立东亚大学理工学院。澳门理工学院以学生为本,办学质量卓越,是亚洲首家通过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UKQAA)院校评鉴、全国唯一两度获亚太教育质量奖、全澳唯一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校。澳门理工学院博士专业介绍及费用一、应用科学学院(1)1.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制:3年总学费:97,500澳门币2.语言与翻译学院(1)1.葡萄牙语博士学制:3年总学费:97,500澳门币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1.公共政策博士学制:3年总学费:97,500澳门币注:博士奖学金:全额奖学金*为2万澳门币/月;半额奖学金为1万澳门币/月。* 全额奖学金的博士申请人,还可以享有学术会议交通津贴1万澳门币/年。澳门理工学院博士申请条件学术要求具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或正修读上述学历课程最后一年(须于办理入学登记前获得相关学历及学位证书)。申请材料近照身份证明文件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及成绩总表报读课程要求的其他文件往届学士毕业生提交应届内地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仅适用于硕士学位课程考生)研究计划书(仅适用于博士学位课程考生)报考人士尚须以邮寄方式向本院提交推荐函两封个人简历★注:1、正修读学士或硕士学位课程最后一年的报考人士,须提交在学证明及载有所有已完成学科单元/科目的成绩总表(澳门理工学院应届毕业生豁免此项)。2、所有提交的文件应为中、英或葡文文本,其他语言的文件须同时附有由相关发行实体、公证署或领事服务的官方译本。

大田

博士项目|澳门大学2021年博士方向及录取要求

博士学位学生录取要求: 1. 申请要求:持有认可大学之硕士学位,及具有优秀的学术成绩 2. 英语要求:国家大学英语考试(CET)六级430分或托福80分或雅思6.0及以上(单科不低于5.5) 个别课程的英语要求请浏览一下网址: http://www.umac.mo/grs/。 3. 学制:博士生的修读年限一般为三至五年,最长为八年。 4. 申请日期:2020年8月3日-2020年10月29日&2020年10月30日-2021年2月26日(第一学期入学,通常8月底或九月初开学)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BA)申请截止日期为2020年6月30日;2021年6月1日-2021年7月30日(第二学期入学,通常第二年1月开学) 5. 学费:111,760澳门币 ,工商管理总学费为830,000澳门币6. 奖学金:金额:20000澳门币/月,为期四年7. 申请条件:申请人须持有学士或碩士学位并具相关学术方面证明(包括学位证书、学术奖项或出版物等),拥有杰出的学术成就或潜力。申请人必须报读澳门大学开办之全日制博士学位课程。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人文学院 PhD in Applied Linguistics (Portuguese) 葡萄牙语应用语言学PhD in History 历史PhD in Linguistics (Chinese) 汉语语言学PhD in Linguistics (English) 英语语言学PhD in Literary Studies (Chinese) 汉语文学PhD in Literary Studies (English) 英语文学PhD in Literary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Portuguese) 文学与跨文化研究PhD in Philosophy and Religious Studies 哲学及宗教学Faculty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工商管理学院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工商管理-ACCOUNTING 会计学-BUSINESS ECONOMICS 商业经济学-DECISION SCIENCES 决策科学-FINANCE 金融学-GAMING MANAGEMENT 博彩管理-HOSPITALITY MANAGEMENT 酒店管理-INFORMATION SYSTEMS 信息系统-MANAGEMENT 管理学-MARKETING 市场学Faculty of Ecation 教育学院Ecation 教育学 Faculty of Health Sciences 健康科学学院 Biomedical Sciences 生物医学Faculty of Law 法学院 Jurisprudence and Legal History 法学与法律史Constitutional Law, Basic Law and Administrative Law 宪法、基本法与行政法学 Civil, Proceral and Commercial Law 民法、诉讼法和商法Criminal and Proceral Law 刑事诉讼法European Union Law 欧盟法学 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and Dispute Resolution 国际商法学和争端解决 International Law 国际法学 Comparative Law 比较法学 Law on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科技法和医学法律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学院 Communication 传播学 Economics 经济学 Psychology 心理学 Sociology 社会学 Public Administration 公共行政 Political Science 政治学Facul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科技学院 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电气及计算机工程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机电工程 Computer Science 计算机科学 Mathematics 数学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应用物理与材料工程研究所Applied Physics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中华医药研究院Biomedical Sciences 生物医学

人犹效之

2021年澳门城市大学硕士、博士已开放申请!要求及专业汇总

近日,澳门城市大学2021年硕士、博士入学申请均已开放。意向申请硕士及博士的同学,还需尽早准备。一起来和小编了解一下吧!-2021年硕士/博士申请 -▼澳城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澳门特区政府批准设立的非牟利性综合性大学,为粤港澳高校联盟、世界翻译教 育联盟、世界旅游组织、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国际葡语大学联合会、 亚洲规划院校联合会成员高校。经教育部主管部门批准,大学具有学士、硕士以及博士三级学位的颁授权。设有10个学院、共提供9个学士学位、16个硕士学位及12个博士学位。-01-申报资格 | 对象硕士一般要求:*应届毕业生定义:2020年9月—2021年8月毕业的学生。应届毕业生必须在2021年9月前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博士一般要求:应届生、往届生均可以申请。-02-申报流程| 申请时间保荐生申请时间:2020年11月25日—12月31日普通考生申请时间:2020年11月25日—2021年3月31日-03-入学方式| 申请时间考试入学:英文笔试和中英文面试。免试入学:985/211/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学术成果特别突出者,择优录取;985/211/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托福/雅思/六级英语成绩优秀者,择优录取;985/211/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参加2021年内地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且初试成绩达到国家规定的一区分数线的考生(考研专业与报读澳城大专业一致或相关),择优录取。免笔试直接面试入学:参加2021年内地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且初试成绩达到国家规定的一区分数线的考生可免笔试,直接面试。与澳城大签订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书的内地院校保荐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保荐资格审核 通过,可免笔试,直接面试。-04-选择专业 | 课程硕士学制为2年,博士学制为3年。-05-费用 | 学费、住宿费硕士学费/宿舍费:博士学费/宿舍费:小编提醒:目前香港、澳门各校硕士、博士均已开放申请。无论是意向申请香港或是澳门的硕士博士,都需要尽早准备,尽早申请。

酷学院

澳门博士申请指南2.录取要求详解

期待有志于学业精进的小伙伴能读到此文。键盘上敲下的每一词,都在播种。了解,领会,承诺,苦读,成就。学业成功的萌芽,非常幸运地播撒下来。上一篇介绍了澳门主要大学的各类专业分布,今天说一说录取要求。总体来讲,澳门与欧美有两个最大的差别。第一,澳门喜欢入学考试,包括面试和笔试。申请最好在秋季,面试和笔试多数安排在春季。面试常有,笔试在欧美不多见。第二,仅部分专业需联系教授,匹配和讨论研究方向。众多专业可以投递了再说。其他方面的程序比较接近,整体上采用申请制。录取最具难度的是澳门大学。顺便提一下,2016/2017学年后,澳门大学博士正常修读4年。其他大学多数为3年。本文不讨论推免和保荐入学。部分内地高校与澳门有合作与保荐协定,仅限少数大学享有此等通道。下文详述的要求均只面向普通申请者。先从澳门大学开始。澳门大学1. 托福80以上或者雅思6.0以上,单项不低于5.52. 硕士毕业方可申请。少数情况下,可接受本科优等成绩,且有研究经历和成果者3. 推荐信至少一位来自大学教授,另外一份可以由大学教师或雇主提供4. 修读博士的研究计划,须在15页内,容量小于1MB5. 个人简历6. 理论上全年均可报名,实际上最佳投递时间为每年秋季,多数专业10月-12月为佳7. 通过入学笔试和面试澳门科技大学1. 提交博士研究计划,2000-3000字2. 推荐信两封3. DBA等专业要求工作证明信4. 硕士毕业学术材料,学位证,成绩单等4. 通过入学笔试和面试5. 澳门科技大学的中文授课项目较多。语言要求:中医学硕士、中药学硕士、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法律硕士、刑事司法硕士为中文授课 ;外国语硕士为中文及英文 / 葡萄牙语 / 西班牙语授课 ;其他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为中 / 英文授课。通常英文授课的专业雅思要求5.5-6.07. 除商学院、法学院、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医学院、国际学院之博士申请人,报读其他博士学位课程者,报名前应当联系拟选择的论文指导老师。澳门城市大学1. 博士研究计划,3000字左右2. 推荐信两封,应参考官方范本,可选择中文或英文3. 通过入学笔试和面试(部分优秀申请者可免笔试,考试时间每年的3月-5月)4. 多数课程中英双语授课5. 申请时不用联系导师(入学后熟悉各位导师研究方向后再议定)澳门理工学院1. 博士研究计划2. 推荐信两封澳门旅游学院1. 博士研究计划,3000-5000字2. 推荐信两封3. 雅思6.54. 简历5. 两份推荐信6. 个人陈述500字以内7. 全年滚动申请

时中

「港澳升学」澳门城市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申请攻略

澳门城市大学前身为成立于1981年的东亚大学, 2011年2月更名为澳门城市大学,是澳门特区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认可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大学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面向内地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学生毕业后获发《毕业证书》,并被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澳门城市大学开设有中文制、英文制、葡文制的博士、硕士、学士、等课程。大学设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旅游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城市管理学院等6个学院,并建有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科学研究院(筹)、葡语国家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澳门旅游博彩研究所及语言研究所。澳门城市大学本科申请攻略申请对象:内地应届高考学生;申请日期:每年上半年,一般在5月开放申请(设计艺术类专业,一般在2月开放申请);申请要求:必须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并须参加各省市组织的当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高考),成绩达到该省市本科第二批录取分数线以上(设计艺术类专业申请人必须参加应届的省级美术类专业联考,须过本科线),择优录取;英语要求:申请人同年高考之英语科成绩须达100分或以上(150分制)有录取优势。申请方式:网上申请。注:大陆学生要申请澳门城市大学本科,必须参加高考,而且必须参加应届高考!不需要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与面试!!澳门城市大学硕士申请攻略申请要求:若申请人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报读所有专业课程;若申请人为往届本科毕业生,除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课程以外,其他专业课程的申请都需要参加应届内地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达到国家A区分数线;申请人须获得本科/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可跨专业申请;申请人学士学位毕业总平均分(GPA)达到相等于C+或以上之成绩;申请人必须具有报读课程所要求之语言能力(详见以下);通过初审的申请人,会被邀请参加学校的入学考试(如需)及面试。注:GPA一般要求2.3(4分制),或70分(100分制)。英语要求(大致要求,细分到每个专业且有不同的要求):如果申请人所获得学士/硕士学位之教学语言不是英语,申请人可提交以下任何一种英语能力证明(如不提交,一般需要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国家大学英语考试 (CET) 六级 430 分;托福 (TOEFL)书面考试550分/网上考试80分;雅思考试(IELTS)总分6.0或以上且每项分数不低于5.5分;英语专业考试四级 (TEM 4) 或八级 (TEM 8);注:托福及雅思成绩需为两年内有效。申请日期:一般在开学前一年的11月开放申请,开学同一年的5月截止申请;申请方式:网上申请。【注意事项】1、澳门城市大学硕士课程申请,一般都会有入学考试与面试(提供满足要求的英语考试成绩,可免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可参考四六级考试形式!!2、往届本科毕业生,申请非工商管理专业以外的课程,需参加入学当年的国内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达到国家一区分数线!!!!澳门城市大学学费及其他费用1、 学费a、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每学年 港币 7万元,文化产业管理硕士/教育学硕士每学年 港币 6万元, 其他硕士每学年 港币 5万元。b、博士:工商管理博士/教育学博士/应用心理学博士每学年 港币 8万元,其他博士每学年港币 7万 元。c、录取艺术学硕士的学生须额外缴交材料费 港币 5,000 元。d 、学生一经注册学籍成功,正常就读年级学费将不受大学学费调整之影响。e 、学费不包含书本、讲义等费用。f、学费一经缴交,恕不退还或转让。2、 住宿费:录取之新生可向大学申请住宿, 宿费每学年港币 2.4万 元。3、 保证金:每名新入学学生须一次性缴交保证金港币 5,000 元, 用以扣除在校期间可能发生的罚款和欠费, 学生完成学业或退学手续后可申请退回余款。4、 其它费用:重修科目、旁听科目、延期毕业等不属于正常学习计划内的情况,需额外缴付相关费用。除上述保证金外,不论基于何种理由,所有已缴交之费用不予退还或转让(未注册之学生申请退保证金之截止日期为 2020年9月10日)。澳门城市大学入学考试方式1、免试入学a、 985/211/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参加 2020 年内地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且初试成绩达到国家规定的一区分数线的考生(考研专业与报读我校之专业一致或相关);b、985/211/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托福/雅思/六级英语成绩优秀者;c、985/211/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大学的毕业生,学术成果特别突出者。2、 免笔试直接面试入学具有教育部批准推免资格的内地院校推荐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推免生);参加 2020 年内地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且初试成绩达到国家规定的一区分数线的考生可免笔试,直接面试;就读于本澳,符合保荐资格之应届毕业生可免笔试(具体保荐办法可查阅大学招生网之保荐办法),直接面试;·已与本大学签订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书之内地院校保荐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免笔试(具体保荐办法可查阅大学招生网之保荐办法),直接面试;·学术成果优异,经专家评议,可免笔试,直接面试。3、 考试入学·考试形式:英文笔试和中英文面试。入学考试之详情,请查阅大学网站:招生资讯》 招生网》 入学考试指引。录 取1、大学将审核考生的个人资料(专业背景、前置学历、学术科研成果、工作经验等),结合笔试、面试成绩,择优录取。2、大学向被录取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录取结果可登入网上报名系统查询。3、获录取的考生按缴费通知书指引在限期内缴交相关费用并提交缴费凭证。大学收到缴费凭证后寄出澳门政府高等教育局签发之《确认录取证明书》,用以申请办理来澳门之逗留 D 签注。人 证1、学生毕业后获发《毕业证书》,并被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获不同层次学位表明具有相应的学历。2、内地全日制学生在澳所获证书可在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办理学历学位认证,且须遵守留服中心之逗留天数等有关规定。

似口

全国艺术学门类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布情况,需要的拿走

艺术学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5个一级学科。2018年3月26日,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9号),新增列一批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最新的全国艺术学门类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培养院校信息如下:一、部分院校拥有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1、拥有5个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3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2、拥有4个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3所)上海大学(缺音乐与舞蹈学)、南京师范大学(缺艺术学理论)、中国美术学院(缺音乐与舞蹈学)。3、拥有3个艺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5所)(1)拥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2)拥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二、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布1、1301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2所)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大学、东北大学、河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2、1302音乐与舞蹈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13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3、1303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16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4、1304美术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19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5、1305设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1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

钢铁山

艺术学博士聂松绘画作品欣赏

聂松1978年生于山东济南。艺术学博士,副教授。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现代水墨研究方向,获硕士学位,导师阎秉会先生;201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山水画创作研究方向,获博士学位,导师姜宝林先生。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青年画院艺委会委员,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南开大学艺术校友会副秘书长,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当代中国水墨研究所副所长、现代水墨工作室主任,雄安丹青书画院院委。齐物·与古为新 68.0cm×69.5cm 纸本墨笔 2020年天风 37.5cm×67.5cm 纸本墨笔 2020年写生·莒县风景34cm×34cm 纸本墨笔 聂松 2020年百年沧桑(为南开大学百年校庆而作)124.0cm×184.5cm 纸本墨笔 聂松 2019年荷儿 33cm×29.5cm 纸本墨笔 聂松 2020年齐物·太华夜碧95.0cm×69.5cm 纸本墨笔 2020年欢迎后台投稿

桑户

课堂秀|创新设计学院第二季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工作坊即将启动

2020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第二季YOUNG to young国际联合设计教学工作坊2020.6.15-7.15 即 将 全 面 启 动YOUNG to young 是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设置在第三学期(又称小学期)的国际课程项目,是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尝试区别于传统教学单元的跨班融合的全球联合教学实验。延续第一季的Open Call,今年我们再次向全球优秀的青年设计师、艺术家、科学家、创新者发出真挚邀请,最终共有48位青年导师入选这场活力激荡的教学行动。第一季YOUNG to young以“Playshop”作为主题,“Playshop”是“Workshop”的一种变体,中文翻译为“玩吧”(Come to Play)。我们将所有的教与学都潜藏于“玩”中,又同时以“玩”为目的,创造了一场活力激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验。第二季 YOUNG to young 国际联合设计教育工作坊,我们以“Illusion幻觉”为题,来集体发明与思考当代科技与艺术语境下的新感知体系。“幻觉”一度被定义为艺术的基本存在方式,艺术语言对可见世界的指称方式既通显又神秘,迄今仍奥妙深藏,在视觉变异的历史中,我们习得了视错觉(optical illusion)、歪像 (anamorphosis)、虚幻图景(phantom image)、刺激模式(stimulus pattern )、仿真镜像,这一切使我们置身“同一性幻觉”之中,在被模拟物包围、被幻影支配的视觉控制之下,用最彰显的“虚假”制造出了“超真实”(Hyper-Reality)的感知。更有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脑洞”观点:宇宙可能只是一个巨大的幻影,宇宙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宇宙中的事物完全只是被投影的幻象!“幻觉”让我们在知觉理论与错觉实验之间启动了可能性,使科技与艺术有机会在此碰撞与协力,共同“创造与发明”“制作与匹配”(making and matching),探索世界中的惊奇与奥秘。导师组合方案02:08Illusion — 幻觉 | 主题学术讲座 Thematic academic lecture #1讲 / 讲座名称:艺术的生物学Lecture Name :The Biology of Arts2020.06.18 14:00-16:00主讲:西湖大学 / 许田教授#2讲 / 讲座名称:主观感知的神经基础Lecture Name :Neural basis for subjective perception2020.06.19 14:00-16:00主讲:西湖大学 / 孙一教授导师介绍:2018级导师组 1课程名称:辨幻作物Course Name: Illusory and Speculative Artifacts导师组:Ayodamola Tanimowo Okunseinde、马川、程之璐助教:方绮婷学生:2-1-A+2-1-B课程简介:《辨幻作物》课程旨在质疑与确认思辨设计与参与式设计作为框架在调研和生产新奇的原型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对未来的感知往往是通过媒体、文化档案、精选读物以及既成的事实来推测的。在这个过程下,我们甚至无意识地接受了特定的观点。《辨幻作物》要求我们通过思辨设计、协同设计以及参与式研讨会来重新设想未来。这个课程将通过叙事和原型设计来重新审视过去和思考现在,通过阅读文献档案以及使用非传统的设计方法,解构虚幻的和先前持有的未来概念。主要方向:思辨设计 / 协同设计和参与式设计 /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 / 未来主义你将收获:1.了解思辨设计、协同设计和参与性设计2.概念化和成品化一件思辨设计人工制品3.使用Raspberry Pi和或Arnio进行数字/模拟输入和输出4.了解Python、Javascript和NodeJS的核心用法5.使用Python和NodeJS创建web服务器6.了解网络系统的要素7.在Processing library p5js中实现实时数据可视化8.了解艺术设计的原型(prototype)的重要性9.了解强大的概念性开发的重要性作品拼图:(上)/Ayodamola Okunseinde—(中)/马川 —(下)/程之璐Ayodamola OkunseindeAyodamola Tanimowo Okunseinde (ayo)是一位居住和工作在纽约的尼日利亚裔美国艺术家、设计师和时间旅行者。他的作品包括绘画和推测性设计、物理互动作品、可穿戴技术和“技术回收”的探索。Okunseinde是Dissident Display Studios的联合创始人和创意总监,该工作室和艺术画廊位于华盛顿特区,创作了多部互动表演作品,并在墨西哥、芬兰和克罗地亚等多个国家演出。他曾在第11届上海双年展、翠贝卡故事景观展、EYEO音乐节、布鲁克林博物馆、麻省理工学院的《摇篮之外》和《非洲乌托邦》等展览中展出。他的作品本身存在于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之间,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要求我们通过技术,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重新想象种族、身份、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他拥有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和技术硕士学位,目前是该学院的兼职教授。马川 MA CHUAN独立设计师,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本科并于2014年免试推荐为人与交流方向研究生,2016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 产品设计硕士学位(Design Procts MA) 。本科期间连续三年获得学年一等奖学金, 三好学生称号,中国美术学院校级优秀毕业生,浙江省级优秀毕业生。于2017年起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致力于材料技术研究、产品设计研究、思辨设计研究以及感性工学研究,在学科边界探索跨领域的实验教学和设计实践的可能性。设计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各类展览中展出并获奖,连续多年参加意大利米兰设计周、Salone Satellite、英国伦敦设计周、上海设计周等并引起广泛关注。曾获中国新锐设计师、Salone Satellite一等奖等荣誉,同时受到了《Wallpaper*》《ELLE Deco》《欧洲时报》和中国设计中心(China Design Centre)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程之璐 Zhilu Cheng程之璐,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首饰专业,本科毕业于英国伯明翰珠宝学院首饰与银器专业。现任北京服装学院珠宝首饰专业教师,国际时装院校联盟(IFFTI)教育分会理事,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授课专家。她的研究方向是探索和构建首饰与身体的深度关系。作品《由外及里》作为华人代表入选德国慕尼黑Talente国际竞赛特展以及英国百分百眼镜设计大赛,她曾参展于包括伦敦设计节、伦敦商业设计中心、伯明翰国立博物馆和美术馆以及慕尼黑首饰周等,其作品曾发表在国外杂志《Icon design》《1 Granary》《Current Obsession 》等。2018年10月中国国际时装周举行《未来身体》个人首饰作品发布会展览与演出,先后被北京电视台、 Vogue杂志、芭莎、Cosmo杂志等媒体报道。导师组 2课程名称:将来时-如何使用3D成像软件Maya来做艺术Course Name: Future Tense – Utilizing 3D Imaging Technologyfor Conceptual New Media Art Making导师组:傅韵雪、俞同舟、王志鹏学生:2-2-A+2-2-B主要方向:3D软件Maya,新媒体概念艺术你将收获:建立3D数字建模工具Maya的基本技术技能,以新媒体艺术作品创作拓展和探索人类未来的影像作品拼图:(上)/Snow Fu —(中)/俞同舟—(下)/王志鹏Snow Yunxue Fu 傅韵雪国际新媒体艺术家,纽约大学帝势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承担新媒体艺术和后摄影3D成像艺术,以及视频装置艺术的教学课程。她曾任芝加哥艺术学院影视新媒体动画部和继续教育部讲师,她也曾任芝加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助理副教授。曾应邀到国际平台ISEA、SIGGRAPH、SIGGRAPH Asia、Ammerman艺术和科技中心、芝加哥大学等做讲座。 近期在纽约办有个展并且作品被刊登在纽约时报,她的作品在国内和国际上包括均有展出,包括威尼斯建筑双年展、Current新媒体艺术馆、纽约 TRANSFER 画廊、香港艺术中心、深圳华侨城实验性动画双年展、Ammerman 艺术与技术中、芝加哥博览会、墨西哥城数字文化中心、芝加哥的周氏兄弟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家联盟、芝加哥电影制片人协会、美国当代艺术馆等等。俞同舟 Tongzhou Yu跨媒体叙事者和数字图形设计师,相继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读,获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工科学士,综合设计艺术硕士,以及数字导演文学硕士 ,形成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美学。在2016年至2018年间,他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影像装置、表演、球幕电影等作品相继在杭州、上海、伦敦、耶拿、巴塞罗那等多地参与展览及电影节播映,现阶段创作着力于运用增强现实、影像装置的技术手段构造沉浸式超媒体叙事环境,探索未来媒介的无缝连接极限,探讨后人类的人权问题。王志鹏 Zhipeng Wang新媒体创作人,创作方向包括声音视觉现场演出,数码图像生成,多媒体剧场,实验电子声音等。目前生活于杭州。导师组 3课程名称:欢迎来到真实的沙漠Course Name: Welcome to the desert of the Real导师组:InsPUMP、谭彬、杨可助教:涂宇嘉学生:2-3-A+2-3-B课程简介:工作坊将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方式,完成在空间中的数字化呈现,课程将在如科技馆、博物馆、商场、大学等若干被模拟的真实空间中打穿空间虫洞,通过若干性质不同的拟真空间串联起一系列事件流。正如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所说,“现实就是现实自身的最佳表象”。我们通过拟像的技术手段,来打穿真实界(the Real)、象征界(the Symbolic)、想象界(the Imaginary)的虫洞,在真幻之间往来观复,形成一个意识的真幻剧场。主要方向:空间叙事;虚拟现实;游戏;跨媒体你将收获:叙事能力——数字空间营造+数字空间叙事技术能力——1.掌握空间数字化能力课程中对UE4、C4D、ZBrush媒体呈现技术的初识。2.数字媒体在物理空间中呈现的能力:AR、VR、XR等技术在空间中的应用技术。3.空间媒介技术的底层应用逻辑:针对不同空间的技术选择逻辑。作品拼图:(上)/InsPump —(中)/谭彬 —(下)/杨可InsPump(直觉泵)专注于叙事空间设计和数字媒体交互技术研发的创作团队。团队位于上海,拥有一支丰富经验的设计与开发团队。综合运用创意科技手段,开创了多个行业第一。迄今为止,为上海自然博物馆、CCDI大数据中心、电影科技馆、阿里巴巴集团、LVMH集团、华为、欧莱雅、上海大世界、HHB等各大品牌与商业空间带来了众多成功的案例。张琛 Zhang ChenInsPUMP主理人,交互媒体设计师,展示空间设计师 。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主要致力于空间中的媒体叙事和跨界艺术装置的创作,未来商业空间中新零售空间的体验设计与互动装置的研发。实践项目:曾参与设计了阿里巴巴9号馆展示中心设计(杭州 2013年),上海自然博物馆装饰性投影(上海 2014),厦门诚毅科技馆深化设计(厦门 2013),主创设计项目包括:内蒙古科技馆儿童馆(呼和浩特 2015年),贵州CCDI大数据中心 (贵阳 2015),西安电影科技特效馆 (西安 2017年),佛山科技馆科学轨道车 (佛山 2015年),超越魔方Google美国大展THE BOX互动体验空间(上海 2015),阿里巴巴20周年全息投影酒盒的智能包装设计研发(杭州 2019),阿里巴巴达沃斯论坛四季的颜色互动装置设计研发(瑞士 2019年),上海大世界魔都记忆沉浸式展演秀 (上海,2019)HHB musichouse空间及视觉展项交互设计(2020,上海)三体时空沉浸式展览交互媒体设计(2020 ,上海)王喆 Wang ZheInsPUMP空间体验设计师。现在生活工作于上海。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叙述性环境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叙事性空间,通过空间传递故事信息,实践探索人与空间的环境关系。注重人在空间中的活动体验,给观众营造一个难忘的空间体验感受。项目实践:Marriage Made in Heaven 空间体验设计,(伦敦 2019 ),建筑改造:伦敦Smithfield Market CSM与Arup 英国总部 合作项目 (伦敦 2018),未来城市交通系统概念设计 CSM与Volkswagen 大众汽车德国总公司 合作项目 (伦敦 2017) ,Co-Living in 2030 共享居住空间设计 CSM与宜家SPACE 10实验工作室 (伦敦 2017)谭彬 Tan Bin教师、艺术家,现生活工作于杭州。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作为青年艺术家,其创作实践涉及到装置、摄影、绘画、现场、事件、文字等媒介领域,长期关注以“阳台”为模型的公私场域、中国空间的展演性等面向。作品曾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展区》(今日美术馆,北京,2014)、《大地备忘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追梦时空——上海雕塑艺术邀请展》(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2014)、《吴语·方言——上海艺术家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2016)、《我织我在——第二届纤维艺术三年展》(浙江美术馆,杭州,2016)、《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2017)等展览。曾参与策划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特别项目“中山公园计划”(2012)、一个人的丝路:尔冬强视觉文献展(中华艺术宫,上海,2014)等展览。杨可 Yang Ke教师、设计师,目前工作生活于上海与杭州。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造园方向及东京造形大学的室内建筑方向。作为教师,其教学领域主要涉及景观规划、景观装置设计、传统造园、造景、室内设计等基于空间语境下的教学实践。把中式文人造园和日式匠人造园的对比研究作为其研究的主要方向, 应用到平时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译著《禅与禅的庭园》(枡野俊明著)。作为设计师,其设计作品涉及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办公空间、展会空间、寺庙及部分公共空间等,长期关注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在造景与造园中的实际应用及在人文语境下的造景空间描述。主持并参与案例包括《嘉兴福源禅寺整体规划》、《金华武义璟园整体景观规划及灯光系统设置》、《杭州天堂E谷整体氛围改造案》、《杭州尚城1157局部规划》《上海2016届DRT国际潜水展展会设计》等。导师组 4课程名称:“活着”的幻觉:感官复活的新方法Course Name:Illusion in the Flesh: New means for resurrection of the senses导师组:Pietro Olioso、郑超、苏雅婷学生:2-4-A+2-4-B课程介绍:隔离和封锁的经历让我们正处于因缺乏真实的感官体验而导致的复杂心理危机之中。这个过程中,人们最怀念的莫过于身体的触碰,而这也是在视频通话中无法被数字化的体验。事实上,触摸可以带给我们强烈的感知和极高的满足感,从温柔的爱抚到甜甜的微风,甚至是起鸡皮疙瘩的感觉!本课程需要学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探索设计和艺术可以触发的视觉刺激及其之外的所有感官刺激的不同方式。课程将以一些相同的感知片段作为起点,让每个学生释放他/她的意识流,去设计物品、装置、或借助各种媒介来唤醒我们已经休眠的感官,补全片段未知的部分,书写自己所认知的结局。“结局”呈现的形式不限,可以是一个物理模型、一个雕塑、一段影像,或者是一个表演,我们鼓励任何跨学科的方法和对不同媒介的探索。主要方向:空间设计、体验艺术你将收获: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见解、集体讨论和个人创作的方式,探讨艺术、建筑和设计之间的模糊界限。学生将学习贝尔尼尼,布兰库西,埃利亚松,布雷克威尔等大师的作品,了解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利用空间和环境去营造沉浸式感官体验的。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面对设计挑战时的跨学科学习态度2.学习关于艺术、建筑和设计之间潜在相互作用的理论知识3.获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创新的概念4.培养分析空间关系的能力5.强化学生理解和探索空间环境属性的能力6.在实现想法的过程中提升实操技能7.以用户为导向,培养体验式设计的敏感性作品拼图:(上)/Pietro Olioso —(中)/郑超—(下)/苏雅婷Pietro Olioso意大利建筑师,毕业于Politcenico di Milano建筑硕士学位。在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学习了一年,并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参加了一个主题学习项目,专攻公共空间设计。硕士论文《天安门广场:当代中国的空间宣言》是与Stefano Boeri教授共同完成的,最近发表在IQDesign杂志上。曾在国际公司工作,如伦佐皮耶罗建筑工作室(热那亚)和仁和建筑(北京),在世界几个国家的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上进行合作。一直参与跨学科研讨会,比如夏普欧洲公司(Sharp Europe) 2018年举办的“未来职场”(The workplace of The future)。其研究和实践不断跨越建筑领域,主要探索视觉和表演艺术领域。他对表演和戏剧充满激情,曾与一些意大利导演合作,如伊莎贝拉·卡瑟塔和亚历山德罗·安德洛尼。Pietro Olioso精通意大利语、英语、法语,他还是划龙舟运动选手。郑超 Zheng Chao在取得医学学士及国家注册执业医师后转学建筑学,并获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其建筑设计作品曾多次参加展览:2013年,作品参加米兰理工大学视觉语言的科学与艺术展;2014年,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1000 Human environments;2015年,Ri-Formare Milano项目,在米兰城市展览中心Emanuele二世回廊展出;2016年,弹性城市-Imperia沿海区域的再生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7年,就职于意大利Stefano Boeri建筑事务所,参与南京垂直森林项目后期方案设计。同年,参与妹岛和世犬岛项目研究课程。2018年合伙创立工作室,相继完成了国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厂房规划设计、昆山乡村振兴规划展览馆等项目,具有中、意两国的设计实践经历。2018年参与苏州大学建筑学建筑设计(一)、建筑设计(二)等课程的教学。2018年至今,在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参与人文基础和造型基础的课程教学。苏雅婷 Su Yating于2014年获得利物浦大学建筑学工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本科与研究生期间,其建筑设计作品曾两度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4年,“旧城区的复兴方法论的探讨”及2016年“弹性城市-Imperia沿海区域的再生”)。同时,担任201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英国馆的解说员。曾任职于PTW Architects和Macalline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与合伙人共同创立工作室,相继主持设计了国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厂房规划、上汽荣威汽车体验中心以及昆山乡村振兴规划展览馆等多个项目。同年,任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客座导师,完成了建筑设计(一)、建筑设计(二)课程的独立授课及室内园林设计、设计色彩(二)等课程。曾发表《对沈阳方圆大楼的批判性思考》《新德国商馆设计中先锋派理论的思考与探讨》等文章。2018年底,受邀参加苏州国际设计周,任“青年设计师在苏州”沙龙主讲人及“Reflecting Garden”联合策展人。2019年2月至今,在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参与人文基础和造型基础的课程教学。导师组 5课程名称:镜像——幻觉与反射Course Name: Mirroring displays — Illusions and reflection.导师组:王依琳、陈雷、HugoTutor group:Wang Yilin, Chen Lei, Hugo助教:郑叶颖Teaching assistant:Zheng Yeying学生:2-5-A+2-5-BStudents: 2-5-A+2-5-B课程介绍:拉丁语中的“mirror(镜子)”一词是speculum(窥镜)的意思,这给了我们推测的意味。一开始的推测是指借助镜子观察天空和星星。通过这种精神上的思索,镜子作为反射表面,成为了知识领域中丰富而有力的象征。它反映了什么?真相,真实,诚实抑或是灵魂?本课程是围绕“镜子”概念的研究和实验课程。我们将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今年小学期的"illusion”幻觉主题,进行探讨与回应。本课程将着重于新媒体艺术作为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跨学科交汇点。学生将设计实验性网站,投影装置,增强现实应用程序,仪式面具装置等。他们的创作将反映出对主题的思考,对当下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他们将会探索镜子如何作为一种物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工具。前两个星期课程的重点是集中熟悉技术和概念上的工具。学生将进行试验,并对空间,身体和面部的再现进行迭代,质疑身份和现实,同时将探索这些感知的美学和历史,通过相关教程与讲座,介绍并带领大家对图形资产,数据呈现,3D建模和图像处理进行相关实验。之后的两周课程将集中于进一步概念的拓展。从先前的实验中,学生们将聚焦于关于”镜”的某一形式和方面,并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主要方向:艺术历史,美学,数字编程(Javascript,WebGL等),3D创作(Blender,Cinema4D),数据叙事,跨媒体制作等你将收获:工作坊的最终产出可能但不仅限于实验性网站、投影装置、增强现实app等,欢迎各种教育背景的学生,但更推荐有使用Unity经验或尝试过创意编程(unity,javascript,processing,python中任一有尝试过或简易基础均可)的学生。作品拼图:(上)/Hugo Hilaire —(中)/陈雷—(下)/王依琳Hugo Hilaire居住在法国巴黎的新媒体艺术家和创意编程员,曾在巴黎和蒙特利尔学习设计和视觉艺术。从2012年起开始尝试编程,2014年在法国交互工作室Soixante获得了开发者的职位,迄今为止服务了多个品牌客户如Dior、YSL,、爱马仕等,并为蓬皮杜和Gaite Lyrique、FRAC等艺术中心进行创作。从2017年开始,他成为了自由职业的设计师,将重心放在更多个人创作上,开始与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合作,如Anne-James Chaton或Nils Braun。同时,他创立了Lucien Prunenec,一个音乐视觉工作室,又名“Fubar”,做一些关于视觉,数据,情绪,像素的实验项目。从2017年起,他开始在Ecole Estienne对数字设计专业的研究生进行教学。陈雷 Chen Lei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艺术硕士,中国美术学院多媒体专业学士。从2014年至今担任香港蜂巢设计有限公司及深圳市蜂巢讯图创意有限公司合伙人兼创意总监。在香港生活工作十余年,现居深圳。曾在Yu+Co设计公司,、阳光卫视传媒集团担任资深设计师、创意总监。擅长跨媒体设计,创作领域涉及企业品牌形象,线上推广、信息设、MG动画、纪录片美术指导、交互装置等。服务过的客户包括:腾讯、阿里巴巴、中国南方电网、华大基因、中信银行、搜狗、绿色和平,、世界自然基金会、OMA建筑事务所、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中国旅行社(香港)等。王依琳 Yilin Wang工作与居住在上海,目前任教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同时是一名数字媒体艺术家与设计师。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专注于后人类相关理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等。作品包含2D及3D数字影像,增强现实、交互装置、新媒体剧场等。在英国期间,其数字媒体作品曾参与多个展览及数字媒体剧场项目,并多次尝试跨学科合作。关注未来主义领域的思考,并探索如何使用数字媒介将未来主义的情境设想通过作品进行传达。导师组 6课程名称:媒介幻象-超越知觉局限的创造性玩法Course Name:Media Illusion: Creative Play Beyond the Limits of Perception导师组:Jesse Harding 、尹娆、秦臻学生:2-6-A+2-6-B课程介绍:通过认知心理学和演化心理学等知识定义人的认知界限,学生们将能够创作出在观察客观世界和突出人的主观性感知后的幻象设计作品。在工作坊中,学生们将学习到感知和理解人的局限性的方法,并研究数字媒介如何利用我们的知觉系统的局限性,以及探索这些局限性,为我们铺设出媒介作为引导人类行为和心理幻觉的手段,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人类可理解的表象体验。主要方向:数字交互作品、可交互原型、动态影像、产品、媒介装置创作你将收获:我们将重点探索如何利用人类的感知局限来传递有趣的想法,并结合人类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知识,如何利用综合利用多种媒介方式,将“感知”玩出全新的创造性表达,探索你喜欢的主题。作品拼图:(上)/Jesse Harding —(中)/尹娆—(下)/秦臻Jesse Harding艺术家、教师和制作者,主要从事互动创作。在纽约市新学校帕森斯设计学院的设计+技术课程中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课程,在BMCC管理着一个制造者空间,并在纽约大学的ITP训练营中担任过课程的负责人。他曾设计并教授过的课程包括表演性雕塑、维度成像、声学与仪器学、观察周期性、可记录的艺术与媒介的失败等。除了学术背景之外,他还曾是一名专业的材料制造者,从事木材、金属、塑料、机制和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等材料的制造工作。尹娆 Rao Yin本科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联合办学的创新设计工程(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双硕士专业。她专注于结合科学、技术、工程的严谨和精确与设计的灵感和创造力,关注各领域交叉融合带来的颠覆性行业创新与新的社会生产力。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合作未来乐龄设计(Design for Future Ourselves),参加Goglobal新加坡乐龄项目设计展,与法国Arocene公司合作,探索未来空间垂直领域的发展潜力,参加法国Palais de Tokyo、Aerocene、 Marble Breeze项目展,参加伦敦 ICAH Demo Day Showcase展览。秦臻 Zhen Qin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同济大学交互设计、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媒体建筑双硕士专业。曾为中国大学MOOC等多个设计教育机构提供设计咨询和课程工作坊服务,主要设计并教授过的课程包括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智能硬件与系统开发、媒介感知、创新材料实验等。除此之外,还曾研究建筑与可交互媒介交叉背景下的Digital Interactive Environments相关项目,获国家艺术类人才培养计划奖学金,曾参加德国Go4Spring等设计展。研究领域涵盖以教育为中心的交互环境、虚拟现实、智能硬件等相关设计探索,并围绕体验创新、服务设计、交互装置等软硬件结合的设计领域展开教学和研究工作。导师组 7课程名称:艺术家作为转译者Course Name: Embedded Meaning: Artist as Translator导师组: Aarati Akkapeddi,、韩旭 Xu Han、舒怀,阳芷倩中方:Aarati Akkapeddi、Xu Han、Shu Huai、Yang Zhiqian助教:毛梦园学生:2-7-A+2-7-B课程介绍:本课程将介绍“转译”作为种艺术的思维和创作方法。我们将探索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创造性地将信息或概念“转译”为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形式。当新媒体艺术家们开发出的转译法时,首诗可以翻译成幅画作,一段音乐可以翻译成雕塑,组数据也可以转换成一种味道等等。学将创建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运用到艺术的创作中。学将主要借助三种不同的数字技术具,分别是p5.js的编程,增强现实(AR)以及简单的机器学习,从以执行“转译”化的作品。教学成果:1. 学将能够提出创造性的作品概念以及强有的执表达。2. 学将对Javascript(特别是p5.js)有个粗略的了解,以便进信息的可视化。3. 学将致了解增强现实(AR)作为一种媒介,并了解如何构建己的简单AR应用程序。4. 学将对机器学习的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并能够运简单的机器学习软件(如RunwayML和Playform.io)进作品制作。5. 学能够将新兴的数字工具应用于艺术实践的概念表达中。作品拼图:(上)/Aarati Akkapeddi XU HAN—(下)/舒怀 阳芷倩Aarati Akkapeddi工作于纽约,印度裔美籍,跨学科艺术家,教育者及程序创新者。获得帕森斯学院(Design & Technology)颁发的艺术硕士学位,同时也是The New School的兼职教师。她专注于诗学和政治学的数据形集。她通过不同方法收集,维护与呈现数据,私人与机构的归档法,来探索针其特性以及对历史性的描绘。在研究中结合计算机分析以及程序模拟来探索科技技术具备的连续性以及持续结构的多种可能性。目前阶段,她正在通过对家庭照片的搜集,维护以及分析法进行文化内涵的研究。她在多地都举办过展览,如:The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Foundation Conference in Montreal,Mission Cultural Center in San Francisco,The Irregulars Art Fair in New Delhi and Chinatown Soup Gallery in New York。她也有丰富的学院的讲座及工坊教学的经验,如:Eugene Lang College,Girls Who Code,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 (Theorizing the Web Conference),and Barnard University。XU HAN 韩旭新媒体艺术家,平面设计师,教育者。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先后留学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硕士MFA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技术专业,并荣获全系最高校长奖学金。现任普瑞特设计学院讲师。作品曾获2018纽约媒体实验室创新技术奖,2019现未来艺术与科技入围奖,GDUSA美国平面设计奖,Indigo设计银奖等。她一直从事艺术和技术,并有兴趣在人类的交流方式中寻找不同的语言视角,包括阅读、倾听、肢体语言和情感。舒怀 Huai Shu本科毕业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英国AA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并在AA发表论文‘Planning of the Station District’,英国RIBA协会会员,获美国LEED AP BD+C认证。创建英国iLink建筑设计工作室及杭州创造组建筑设计工作室同时担任项目负责人。曾带领团队参与国内项目:四川广元巨石温泉酒店项目,浙江缙云石窟文化建筑空间研究项目,四川广元展览馆及规划馆项目,云南海东思睿天地综合体项目等。曾带领团队参加国外设计及竞赛项目:伦敦Peckham区域规划项目,哥伦比亚Bogota城市基础建设规划提议,Jarfalla’s Public Park in Swiden,Music Centre in Japan,Concordia Lighthouse in Italy,CoolSchool in Mongolia等。阳芷倩 Yang Zhiqian厦门大学文学学士、美术学硕士,负笈于阿姆斯特丹G·R皇家艺术学院,现美术学博士就读于澳门科技大学。她的创作以微观行动的方式探知个人与计算机算法拟态下的互为干预,并使用动态图像和多媒介装置进行呈现。作品入选慕尼黑TALENT国际竞赛特展,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Uncut项目,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优秀女性摄影师提名等。此外,她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延展至策展实践。近期策展项目:不在服务区-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策展研究项目第一回;喂,吸力小子!-2019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导师组 8课程名称:(人类)意识、机器与生态Course Title : Consciousness, Machines and Ecologies导师组:Michael Just, 孙姝婕,蔡文超助教:胡欣茹学生:2-8-A+2-8-B课程简介:人类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的艺术、设计和建筑实践都是围绕人类个体展开的。一方面, 作为人类活动行为新纪元的人类世大规模的作用于地球;另一方面,在对人体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增强方面,机器的表现超越了人类智慧。在文化上我们需要对此新的观点和迫切的清形作出回应。课程将从幻觉的概念出发,检视与人类以及有机生命相关联的概念。比如意识、个体的统一性和身体,以及和现实结构有关的基本普遍假设,例如模拟和多世界的阐释。目的在于对历史中生命概念和它物理性表现的局限性和等级(层级)结构提出质疑,以此重新定义生命的概念。引发我们思考人类与非人类,有机与无机的关系,避免将其孤立而嵌入网络和复杂系统中。课程也将邀请国际顶尖专家分享他们各自在机器人、机器学习、信息技术、神经科学和艺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以此让学生有跨学科的独特观点来认识技术将如何增强和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的生活。在具备基础知识的架构之上,通过扩宽学生对文化实践可能性和世界观的认识,创造性的解决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系统中所面临的复杂性。你将获得:1.我们将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一起从人类文明、科技发展以及文化进程中理解人类意识、机器和生态的关系。2.在课程中我们会领略到跨学科的思考方法以及工作路径。3.我们将致力于通过媒介、方法和策略,并鼓励实验与合作,以有形或无形,物理或数字的方式展示呈现一个月的集体学习和创新实践。作品拼图:(上)/Michael Just —(中)/孙姝婕—(下)/蔡文超Michael Just1979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是一位现居住并工作于德国柏林的跨学科艺术家。他师从Daniel Buren,2007年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获得艺术学位,2009年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MFA艺术硕士学位,并于2010年至2011年参加了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独立研究项目。他将于2020年开始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目前正在进行跨学科的驻留和研究项目CASTED(奥地利美学、社会、技术和生态话语中心)。2007年及2008年,他曾获得DAAD研究生奖学金以及阿登纳基金会(Konrad-Adenauer-Foundation)的EHF基金。他曾授课于多所国际艺术院校: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意大利那不勒斯艺术学院 、美国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意大利罗马艺术学院 。孙姝婕 Shujie Sun教师,专注于视觉设计与媒体表达,现生活工作于上海。200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多媒体专业。2012年曾赴荷兰格罗宁根汉兹艺术与设计学院交流学习。2007年至2014年先后工作于厦门大学出版社,现代传播集团下数字媒体杂志iWeekly。视觉设计作品《一瞥·家》获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优秀毕业设计金奖,展览于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综合材料装置系列作品《干细胞》获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设计铜奖,参展于M50新锐艺术家群展,并巡展于艺术金融博物馆(北京、上海、苏州)。多次参与和策划美术馆大型展览视觉设计项目,书籍设计作品与绘画作品先后入围美国纽约印刷设计奖和英国约翰·摩尔绘画。教学方面主要集中在数字出版与数字媒体实践。蔡文超 Cai Wenchao独立设计师,专注于视觉传达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试验性表达,曾任职于阳狮广告(Publicis China)资深美术指导和UID WORKS 创意副总监,为阿迪达斯、可口可乐和欧莱雅等品牌提供设计服务。任《百年上海设计》《上海现代美术史大系-艺术设计卷》编纂负责人之一;入选“文化与旅游部艺术司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参与策划“上海设计10×10”国际大奖展、2019 GDC Show 上海站等多个展览及论坛;作品参展并获奖于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纽约ADC银立方体(银奖)、第八届全国书籍艺术展、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海报展、西班牙马德里Gráfica海报展、澳门设计双年展、GDC设计奖、ASIANEXT 2015亚洲海报前卫实验设计展、2017ADCK亚洲邀请展、斯洛伐克户外海报设计展、360设计奖年度创意奖、立陶宛“汉字现象”海报邀请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40余次。2017年-2018年赴台湾交流学习,2018年起外聘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现为上海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生。导师介绍:2019级导师组 1课程名称:光迹迷航Course Name:Visions in Light导师组:Ziv Ze’ev Cohen 、陶然、李心夷Tutor group:Ziv Ze’ev Cohen, Ran Tao, Xinyi Li助教:陈依清 、房梓Teaching assistant:Yiqing Chen 、Zi Fang学生:1-1-A+1-1-BStudents: 1-1-A+1-1-B课程简介:卢米雷兄弟第一次放映“火车进站”的影片时,人们看到向他们开来的火车都落荒而逃。我们以为可以很容易地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然而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由机器操控的虚拟世界,另一个是我们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相信哪一个?什么才是真实?答案是非绝对的。这门课程将通过对自然、科学现象的探究(包括光、色彩、光学和机械动力等),来揭示我们的感知是可以被操纵的。学生将运用多种媒介来探索“现实制造”和“感官操控”。.主要方向:多媒介感官实验设计学方向/美术学术方向你将收获:1. 学会区分视错觉的类型和它们的作用方式;2. 通过学习自然现象的科学知识,探索人类和机器的视觉系统;3. 在虚拟和现实的多维度环境中练习视错觉制作;4. 参与在线制作/自制社区;5. 从美术学和设计学的角度接触创作过程和项目开发,在结课项目中自由选择使用媒介。作品拼图:上/Ziv Ze’ev Cohen —中/李心夷 —下/陶然Ziv Ze’ev Cohen一位注重技术的视觉艺术家。在他的实践作品中,不断挑战人类和机器的感官,反思机器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对具有可能性的未来进行推测。出生于以色列的Cohen现在芝加哥发展,拥有芝加哥艺术学院(SAIC)的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任Art & Design Studios的导师。Cohen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展出,例如最近在奥地利Ars Electronica音乐节上的展出。受到创客运动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启发,Cohen认为社会蜂巢大脑是我们未来的工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Cohen的使命是引导学生自身如何适应快节奏的技术发展,将数字模拟加工、电子元件、编程和3D模型软件的基本技能,作为推动与扩展年轻头脑的工具箱。李心夷 Xinyi Li多媒体艺术家,创作涉及装置、影像、版画等多个领域,作品主要利用科技与材料的多重性、可变性来营造空间,利用感官的多重维度来探讨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的变化。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专业。曾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金奖;芝加哥艺术学院“New Artist Society Scholarship”奖学金。现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陶然 Tao Ran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前往日本千叶大学设计科学专业攻读博士,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用户行为研究、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服务系统开发。主要关注智能家居和人的生活方式研究,并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设计类教材编写,并与方太公司合作智慧厨房项目、日本富士通公司合作2020东京奥运会城市服务系统等多个设计项目。导师组 2课程名称:破解黑匣——艺术创作中的多元路径Course Name: Opening the Blackbox—— Alternative Ways of Artistic Proction导师组:Joo Vasco Paiva、张婷、张斌斌助教:濮仕珊、包乐君学生:1-2-A+1-2-B课程介绍:在当今世界,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沉浸在娱乐行业的噱头中。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个世纪以来,艺术不断用各种看似“不可能”的幻觉和效果技巧来迷惑观众的感官体验,让人们惊叹和膜拜。然而,通过拆解这些“幻觉”,发现生产和制作背后的密码,我们就有可能利用同样的媒介去探索出一种全新的应用方式,发展出批判性思维和一种对于视觉文化更广泛的理解力。从早期观念艺术中所使用的策略开始,到当今艺术家、影像制作人和游戏设计师所使用的方法,本课程将邀请学生们去重新思考创作动态影像等数字媒介的方法,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艺术媒介的使用和创作的策略,以解构我们长期习惯的格式化创作方式。课程将采用实验室方式,通过案例展示、理论和实验,学生将通过拆除大众传媒技术中惯常使用的机制,去创作挑战“错觉”的作品。透过一系列以观念为导向的工作坊,鼓励学生重新思考影像制作的现有形式和常规。他们将发现通常在最终成品中看不到的流程,以及为讲故事而开发出的方法。这些流程将通过不同的技术探索来实现,而这些技术不仅将质疑叙事的主流创作,也将促进新方法的发现和创新。受制于目前网课的现实条件,本课程将着重于数字媒介的表现,然而,学生也将被鼓励使用任何他们认为更适合工作方案的媒介。主要方向:1. 低合成动态影像:节奏、构成、场景拟态、蒙太奇。参考资源:早期电影、实验影像、先锋艺术;2. 特定媒介和在地性,即兴创作和实验创作;3. 解构“叙事性”的创新实验;4. 过程驱动的创作手法:以重复、游移、失败作为创造力催化剂。更多思考过程而非结果;5. 模仿:以既有的规则和约束,组织和规范,来生成新的艺术;6. 时间影像和运动影像。你将收获:1. 学生将能够在作品的创意和制作方面主动识别、理解、探索和应用不同的观念和方法;2. 学生将深入艺术作品的剖析,并在不同的媒介当中,使用结构技术来进行创作;3. 学生创作的作品将鼓励观众积极观看、聆听,并拓展感知能力和心智体验。作品拼图:上/Joo Vasco Paiva —中/张斌斌—下/张婷Joo Vasco Paiva 周奥1979年出生在葡萄牙科英布拉,毕业于葡萄牙波尔图艺术学院,2006年移居香港研修艺术硕士课程。2008年毕业后,周奥开始使用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并不断探索城市空间如何成为美学作品的催化剂。他喜欢观察大都市中复杂而显著的混乱特质。繁华街道的声音与秩序、快速行驶的地铁与密集空间,正是其作品的核心主题。这些主题特征在经过记录与抽象化的过程后,能分解成为可被解读与具有丰富信息的事实。周奥主力探索结构复杂的都市空间,并从中创造出一组标符,以视为一种通用的都市符号。他的目标超越了对城市观察之单纯简化,实质在寻找共同语言,发掘一种多个国家可共享的语言系统,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超级现代性”时代的本质。周奥被视为香港优秀的新兴当代艺术家之一,展览遍及世界各地。最近,周奥于葡萄牙里斯本希亚多国家当代美术馆举行了个展。在第八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期间,周奥联同亚太区媒体艺术空间在澳洲布里斯本举办了个展和市内公共装置。同年获Alexie Glass-Kantor邀请,于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艺聚空间展出装置作品。周奥曾驻留于德国柏林Lichtenberg Studios、荷兰Witte de With、南韩首尔Artsonje、OC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馆并参与群展。此外,他还在澳门东方基金会和苏黎世Counter Space举行个展。周奥曾获得香港艺术新秀奖和葡萄牙Calouste Gulbenkian基金会所授予的国际艺术家支持奖。作品被以色列耶路撒冷博物馆永久收藏。张斌斌 Zhang Binbin曾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现从事创意策划和导演工作,曾参与多项城市宣传片和独立电影项目策划和执行,因获中国美术学院国际艺术学院联盟奖学金,赴德国学习。在德国的学习和工作中,她更多关注纪录影像和即兴电影的创作,多次参与了中德相关艺术项目,并在上海设计学院欧盟五国创意营担任助理工作。2017年参与中国美术学院“拓路踏歌行”主题毕业展影像部分策划和导演工作,2018年作品Na?在歌德学院法国马赛Videodrome2影像展展映,新电影项目《Beside the River》获汉堡电影促进协会资助正在制作中。张婷 Zhang Ting自2001年起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博物馆学研究方向在读博士,独立策展人。曾策划或联合策划的展览有“赛博格考古实验室”(歌德开放空间”项目)、“中国直达--新世代青年影像艺术展”(奥克兰)、“材料的后果—中挪丹加陶瓷艺术展”(卑尔根Kunstgarajsen艺术馆)、“第四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科隆青年艺术家双年展”(科隆)、“墙,不墙”(武汉合美术馆)、“艺术家不在场,艺术在现场”(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世纪60年代起的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展”/“20世纪下半叶意大利表现性艺术展”/“厄瓜多尔绘画大师奥斯瓦尔多·瓜亚萨明画展”/ “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第三届上海国际版画展”(中华艺术宫)等。曾获邀参加各类国际研究和交流项目,如歌德学院“2015德中文化管理交流项目”;2015奥斯陆开放艺术节;2017卡塞尔文献展和明斯特雕塑项目;2019挪威当代艺术研究等。长期为《艺术当代》《典藏》《画刊》《艺术世界》《公共艺术》等媒体撰写专业文章。曾借调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活动策划部亚洲澳新片区主管,负责44个参展国文化活动,历获“上海市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世博优秀工作人员”、“世博园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联合作品《龙酒》参加第六届意尼斯拉古娜艺术奖,并被威尼斯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联合作品《纸的温度》参加第九届意大利卢卡双年展。导师组 3课程名称:选择的幻觉:日常设计中的权力、选择与体验Course Name:The Illusion of Chocie :Power, Choice and Experience in Everyday Design导师组:菲比 科瓦尔斯卡、范敏、朱自瑛助教:钱欣妍、刘致良学生:1-3-A+1-3-B课程介绍:课程通过关注日常设计与用户行为,旨在激发学生从设计师、生产者和使用者等不同视角,思辨日常设计与交互行为中不同参与主体的权力关系与选择权衡,激发学生作为创意主体的批判性思考。课程围绕三个关于“日常设计”的问题展开,即设计师/制造商/用户者各拥有何种权力,设计师如何批判性地实验用户的选择以创造美好未来,设计师如何利用用户的选择以营造最佳体验,继而引导学生关注设计中不同主体的权力关系,学会使用批判设计或用户体验等不同方法开展设计实践。课程内容包括一系列与“幻觉”和“选择”相关的人类感知与认知理论、设计思维与思辨设计方法、用户研究与交互设计方法、产品评估与检验方法等,鼓励学生思考哪些“心理幻觉机制”可能影响设计师和用户在日常设计或日常交互中的感知、选择、行为与体验,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机制进行创新设计。主要方向: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概念设计你将收获:本课程适合对设计心理学与设计方法论感兴趣的学生。课程成果为数字或模似形式的概念原型设计,包括装置艺术、智能产品、移动应用、游戏、服务设计等形式。作品拼图:上/Phoebe Kowalska —中/范敏—下/朱自瑛Phoebe Kowalska英国曼彻斯特的设计师和博士学位学生。其兴趣在于消费者与设计物之间的日常交互和意识,重点关注领域包括设计策略,批判性思维和通过模拟未来创意法探索体验经济。她的博士研究由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资助。她专门研究消费者如何通过使用行为重新定义日常用品的用途,以便评估用户(消费者)与设计师(生产者)在此过程中各自的价值。她的研究探讨消费者的权力,并研究消费者是否可以通过与设计物的日常交互,从生产者/公司/制造商那里索回其部分权力。先前的作品包括:“Downfalls of Progression”,通过制作一套救生服以保护穿戴者,从而以应对社会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另一项个项目叫做“It Is What It Is”,Kowalska运用产品语义分析方法来试图回答“人类的选择是否真为随机”这一难题。作为人类,我们可以为自己的即席想象力或随机能力感到自豪。然而,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影响力与隐性记忆一起构成了每次活动或信念的契机。通过影像记录,Kowalska旨在观察参与者在与日常设计物交互中的生理活动和道德感。范敏 Min Fan交互设计研究者和设计师,博士学位毕业于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交互艺术与技术专业,后留校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研究兴趣是以儿童教育为中心的智能实体交互设计。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设计相关理论、设计思维与交互设计方法、交互产品的开发与检验等。曾多次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与国际科研项目,在人机交互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发表 20 余篇SSCI、SCI等高水平论文,长年担任多项国际交互设计顶会(CHII、TEI、 IDC、DIS)审稿人,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青年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其论文在2017 获得 CHI 前 5%最佳论文提名奖。其交互作品数次在国际顶级大会上展出,并获得“最佳原型展示奖“等奖项。朱自瑛 Zhu Ziying交互研究学者,产品交互设计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她的本科与硕士毕业设计作品均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金奖。研究生期间她赴德国斯图加特国立艺术学院研修,探索人与空间的交互关系。毕业后曾在腾讯手机管家(现更名应用宝)用户体验部门负责产品视觉与交互设计工作。目前她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负责交互设计、视觉传达、服务设计、思辨设计的课程教学工作,并同时主理公众账号"交互IOODAY" 。其主要研究方向是多模态交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针对多模态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与效果展开探索,对象包涵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空间、人与系统以及环境。导师组 4课程名称:每日幻觉剧场Course name: Illusory theatre of the everyday导师组:Suhee Kim、柳盈川、冯宇纯助教:傅春江、金鑫学生:1-4-A+1-4-B课程介绍 :我们天生对不可见之处心生窥探:想象力是知觉与幻界的通道,这条通道本身光怪陆离。从某种方面来讲,幻觉在某些情况下是可能发生的世界,也或者是另一个可能发生的世界的一部分。戈特施德提出,尽管虚构世界的环境在某些方面与真实世界的环境不同,但是故事成为谶言的概率取决于虚构的事件与真实的自然法则的一致性,尤其是人类的自然社会法则。每日幻觉剧场是一场以“屏幕”作为“舞台”,通过重构一种情境或重建一种日常现场所展现的虚拟、现实空间,本课程将围绕感官的局限与可能性展开一个动态混合了历史,哲学和经验的探索,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沉浸式学习、思辨性讨论和游戏性实验来发展学生艺术实践中的批判性和直觉性方法。最终,我们鼓励冒险、超越表象、倾听他人、敢于改变、勇于试错,并从中获得乐趣!主要方向:表演、实验、批判性思维、叙事性思维、自我反思与合作。你将收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讨论、批判性回溯和学习基本数字媒体技能(如Premiere、C4D、Audacity等)实验过程来进行尝试,并共同完成团队作品。作品拼图:上/Suhee Kim —中/柳盈川—下/冯宇纯Suhee Kim毕业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2014年),在那里,她开始兴起了自己最初的兴趣,即对指称和指称之间的不稳定关系以及我们的情感和推理的局限性。她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暴露出我们的局限性和不完善之处的时刻,并通过她的实践在其中找到了人类的美丽。她的作品和项目曾参加个人展览和团体展览,放映和表演,包括:为我们工作,SOMA博物馆,首尔,2019年;DohwaSongdo,仁川国立大学艺术空间,2019; Germinal,新媒体画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016年;金种子吉克吉(Jikji the Golden Seed),清州市艺术中心,韩国清州市,2016年;Suhee Kim独奏表演活动,伦敦莱顿画廊,2015年;其他地区,下古尔本基安美术馆,RCA,伦敦,2015年;音乐的发生,莱顿美术馆,伦敦,2015;Sybarite之夜,伦敦莱顿画廊,2015年;唤醒电话,英国电影学院(BFI),伦敦,2014年;合成美学,没有直线,没有真实的圆,V&A,伦敦,2014年;重生的错误,霍克尼美术馆,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14;伟大的艺术家,浦项制铁美术馆,首尔,2014年;测量发明温度,KCCUK,伦敦,2014年;展览RCA,RCA,伦敦,2014; WIP展览,上古本班美术馆,RCA,伦敦,2014年;绘画挑战,泵房画廊,伦敦,2013年;结晶:韩国和英国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伦敦老比林斯盖特,2013年;大声说出的话,特纳当代艺术公司,马盖特,2013年;开放计划:2013年,伦敦出发基金会,格雷斯教堂街55号,普通;Galleyway的作品(与Vesta Kroese合作),伦敦皇家艺术学院霍克尼美术馆,伦敦,2013年;声学图像,RCA,伦敦,2013年;《 RCA研究双年展-颠覆》,RCA,伦敦,2013年;海报艺术150,伦敦交通博物馆,伦敦,2012-2013年。柳盈川 Liu Yingchuan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她的创作以童话的叙事、综合媒介的艺术语言,探索人在寻求人性解放的进程中,面临当代社会的复杂面象所体现出的矛盾情感以及其中的美和诗意。同时专注于以艺术实践的方式参与到当地社区及特殊需求人群中开展集体性创作,探索叙事和材料媒介在艺术疗愈、心理学以及更广泛的社会语境下的多种可能性。冯宇纯 Feng Yuchun学院背景:2018-2020 MA Fine Art,一等学位,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 伦敦艺术大学;2014-2018 BA Fine Art,二等一学位、一等学术论文,伯明翰城市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BIAD;实验作品以身份认知出发,探讨艺术本体在社会中的真实性,涉及摄影、绘画、装置、影像等多个领域。近期展览经历:2019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在半个迷宫中” 执行策展人;2019 “Inter-World-View”,策展总统筹,分策展人;2019 作品“Ultimately Harmonious”,The Cookhouse Gallery,皮姆利科,伦敦;2019 作品“Untitled X”,参与并组织群展“Sympathetic Visage照面之下”,31Church St,马列波恩,伦敦 .导师组 5课程名称:通感世界 —— 声音、影像、时尚Course name: Synaesthesium – Sound, Image, Fashion导师组:Adam Hart 、亓梦婕、向逸助教:王一冰、 於涵阳、沈钰学生:1-5-A+1-5-B课程简介:情感和感知充满了全人类的生活空间。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中,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和语汇来表达情感和对空间、社会和自身的感知。声音和音乐体现了时间、空间和情感,影像呈现了自然世界的对比与共存,时尚展现了身体的结构以及内心的意识。通过我们感知的途径和各种艺术词汇的各个方面,我们重新审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联系。音乐一直是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作为观众的一部分一起创作音乐,还是分享生活中的配乐,音乐都会把我们聚集在一起,构成我们社交活动的框架。本课程将探讨社会化背景下的声音艺术和音乐创作技巧,并将这些技巧与其他创造性学科结合起来。在课程的前半部分,学生将在一系列课程中获得相应技能,并将探索如何将这些技能结合起来制作视听作品。下半部分课程中,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或者团队创作,在他们所选择的环境中发展这些技能,并运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专长来表达他们对社交现象的思考。主要方向:多媒体和交互音画创作你将收获:本课程的目的是制作一部以社交为主题的视听作品。我们将探索声音、视觉和音画交互的各种技术,以探讨这一主题。作品拼图:上/Adam Hart —中/向逸—下/亓梦婕Adam Hart 亚当·哈特英国索尔福德大学传媒音乐与表演学院的研究员兼教师,专业为音频编程,也可以表述为在数字化领域和声音打交道,设计音乐教育系统。其博士研究项目(2014-2018)建立于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致力于研究数字和与游戏相结合的音乐系统的开发,这种系统主要针对小学课堂。根据简单的创意活动开发了几个预定音乐系统,并在英格兰西北部的音乐课堂上投入了使用。对诸如如何将数字技术转化为视觉的或感官的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开发的最新音乐程序Paynter 是一个用来编配音效并作曲的触摸屏应用程序。目前一个叫Unity的游戏制作平台正在开发,并随后在2019年会成为一个免费的App。现阶段,这个App应用于一个学校和BBC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的项目中。小学生用Paynter编写的协奏曲,由这个乐团的访问团队的音乐家进行了演奏。这一进展探索了数字技术如何成为年轻学者和高级音乐活动沟通的桥梁。向逸 Yi Xiang中国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与应用专业硕士,国家服装设计师技师。主要承担服装材料与应用、服装立体裁剪、中外服装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学习及在职期间,参与及完成了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项,参编服装专业教材《服装材料与应用》《中西服装史》等书,发表专业相关论文12篇,获得服装设计外观设计专利授权5项。2009年参加上海财经频道“上班这点事”节目,获第一名。2014—2016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分获一、二等奖。2010年,参与“上海与旧金山友好城市30周年庆典服装秀”的设计与制作项目。2010年—2011年参与“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2011年元旦及贺岁形象宣传片”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2014年参与上海金枝玉叶品牌服装服饰设计项目。亓梦婕 QI Mengjie创作聚焦在交互乐和交互新媒体领域,探索多种媒体的融合,在舞台、空间、络等平台实现与科技的互动关系。她的作品在许多重要国际会议及乐节上多次演出。博毕业于中央乐学院电乐作曲专业,获国家留学基委奖学在纽约市学留学,现为中央乐学院智能乐博后研究员、中国乐派精尖创新中助理研究员。前,还担任美国学术络期刊 Intelligent Arts 副编辑,北京国际电乐节国际统筹、北京现代乐节项执,并担任教育部《实时络乐与多媒体表演》项的负责,参与的学术研究课题包括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项《中国电乐特研究》、科技部国家科技撑计划《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及应范》、北京市教委《“交互式新媒体乐技术的创新与应研究”项》等。担任新媒体音画钢琴剧场《跳舞的巴赫》音乐总监、作曲,新媒体钢琴剧场《你和贝多芬》创意及音乐总监。导师组 6课程名称:迷宫闲逛者:诗意路径的搜索达人Course Name:Maze Flaneur: Expert in Searching for Poetic Paths导师组:牛岛大悟、内田里奈、潘子申、顾文甲助教:郑心怡 甘晨曦学生:1-6-A+1-6-B课程介绍:迷宫作为幻觉的一种呈现载体,可以形象化幻觉中的迷失与沉浸感。通过认知不同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建立感知互通的身体经验。从迷宫的演化论中进行媒体考古,发掘新语境下的幻觉路径。通过对自我和他者的“迷宫”探索,试图完成对空间、经验和外部存在的新认知可能,更好的理解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运用SU、TouchDesigner、Arino等技术,结合感性材料完成装置、影像、声音等艺术创作,提升身体感知与科技控制的混合处理能力,加强艺术叙事与诗意表达的能力。主要方向:多媒体装置——迷宫盒子/视、听幻觉的演绎你将收获:学习独特的视角和多种技术手段,去探索与表现表象世界下可能被忽略的视觉、听觉的差异存在,扩展人与人的交流、感知的多种途径。作品拼图:上/牛岛大悟 内田里奈 —下/顾文甲 潘子申牛岛大悟 Ushi Daigo东京艺术学先端艺术表现系教师,东京艺术学艺术情報中心助理教授。1979年于日本神奈川,2004-2005年赴德国 HFG Karlsruhe大学留学,2008年东京艺术大学先端艺术表现系硕毕业,同年移居中国北京。2011-2014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外聘老师,2013年担任上海艺术设计展策展人。内田里奈 Lina Uchida当代艺术家,990年出生于日本东京。2016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纺织艺术硕士。曾举办自己的大型个人展览,例如“你和我的卫星”:浦和画廊gallery玉县拉夫,2014年;水与梦:秋叶原下城,东京,2018。她还应邀参加了一些群展,例如“邻舍项目”:日本千叶,2019年;2019年大邱中国艺术周:茨城·日本,2019年;“跨领域“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中国·苏州,2018年; 台东区补助金制度“ Pielet的婚礼3”:日本浅草[2018年11月];欺骗的快感:艺术之城MUC:慕尼黑,德国,2018年等。她于2019年获得了PARADISE AIR MATSUDO奖,作品曾被东京艺术大学博物馆收藏。潘子申 Pan Zishen空间多媒体叙事实践者和艺术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其创作涉及装置、影像、绘画等多种媒介领域,她的长期的作品计划关注身体、治愈、内外观等面向。曾举办的个展有“根茎花实、苗皮骨肉”,“赛博格考古实验室”;作品曾参加“第11届上海双年展”的艺术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废托邦2019iArt青年艺术计划”(原美术馆,2019),“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中央美院美术馆,2016),“林泉:书画与造园”,(西博会博物馆,2013)“绿盒子——重绘形貌:媒体现实的空间”(天鸿美和院艺术中心,2013)等展览。现阶段兼顾艺术教学。顾文甲 Gu Wenjia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空间多媒体工作室,硕士研究生学历。从事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跨学科艺术创作与研究,并且从事新媒体艺术教学与产品设计工作。参加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形象三部曲——存在的巨链》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6),“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015),“ 《最前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浙江省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2011),“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艺术文献展”(中央美术学院,2011);2015年,参与开发MTM线下体验终端——魔幻大巴-个性化西装定制/ 城市移动平台,并于2016年荣获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创智奖。导师组 7课程名称:精神-插画的想象世界Course Name: Spirit- The imagined world of illustration导师组:Karlotta Freier, 曾翔立,邬春妮助教:罗丽萍,汪晨虹学生:1-7-A+1-7-B课程介绍:插画像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它总是用图像来表现现实并且从未关注它自身。我们将会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引导学生熟悉和体验绘画的原始魅力,通过一系列交互课程的内容,逐步把学生引导入插画、设计相关领域中。在具体的专业领域中,学生将会学习到针对性的专业技巧和理论,并直接实践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去。最后他们将直接参与整个课程的推进步骤和结课展览的设计。主要方向:插画设计、印刷工艺、角色设计、视觉语言你将收获:带领学生们进行一场全新的插画探索课程,课程中的每个环节设置都会基于虚幻或自然世界里的规律和逻辑。我们将探索绘画的多种语言表达,插画艺术可以挑战的视觉形式的广度,以及色彩理论,角色设计方法,连续视觉等板块内容,并在材料工作坊里用不同材料和技法来进行试验探索。作品拼图:上/Karlotta Freier —中/曾翔立—下/邬春妮Karlotta Freier出生于德国柏林的自由插画家和漫画家。在葡萄牙和汉堡接受了部分教育之后移居纽约,并在那里的视觉艺术学院修习MFA课程。她为全球各种出版物工作,包括《纽约客》《纽约时报》和《企鹅兰登书屋》。她希望在自己的叙事作品中通过虚构,新闻和自传的方式创造同理心,将对认识论的兴趣和对人们的好奇心转变为视觉上有形的东西。她的作品在国际上参与团体展览以及个展和节日展览,她的报告性漫画使她她获得了ADC青年奖。曾翔立 Reeo zerkos插画师、自由艺术家,摄影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广告专业;201年获伦敦艺术大学 ILLUSTRATION BA 学士学位;2015年获伦敦艺术大学 ILLUSTRATION MA硕士学位;2016年在中国杭州开始设立个人工作室,同时行走工作于各个国家。致力于结合传统的手绘工艺和现代的数码技术。在不断地跨界合作中试图把东方元素揉合进现代感的插画中,让作品保持真实的质感也拥有数码的便利。2015年起他与英国卫报等多家英国主流媒体合作,以Editorial为主要创作方向。并获得了伦敦交通博物馆的青睐,为其创作Covent Garden的官方宣传海报。2016年工作室成立以来,他专注于互联网与广告媒体的项目,为阳狮,奥美等多家4A公司提供专业插画服务。2017和2018年,他与阿里巴巴、Johnnie Walker、联合利华合作,让插画与实体产品结合,创作个人的设计师联名款产品。同年他还受邀大英图书馆为其创作宣传海报,并与高端丝巾品牌SHRMLLEN签约,把插画应用到时尚奢侈品领域,2019年受邀为F1为设计第1000场中国站大奖赛的特别款赛车。邬春妮 Katherine Wu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国美环境艺术系本科,研究生。后留校任教。2002年,留学温哥华BCIT碑诗理工学院电脑动画专业。2002-2006年就职美国电子艺术公司(EA)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师。参与期间大部分运动类游戏。2006-2008年就职加拿大蓝城堡游戏公司(BLUE CASTLE GAMES)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师。参与2K8 棒球游戏,如《2K8 Rugby》。2008-2012年就职日本嘉富康游戏公司加拿大分部(CAPCOM VANCOUVER) 担任角色设计和建模以及道具场景设计。2012-2013年就职加拿大黑剑游戏公司(BLACK SPEARS GAMES),担任美术指导,参与网络游戏《LOVE MORE》。2013-2018年就职灯塔游戏公司(LIGHT HOUSE GAMES),合作其它公司开发手机游戏,完成项目有《音乐之城》《海盗学校》。2018年至今任职中国美术学院创新学院教师。导师组 8课程名称:幻象疗愈——个人安全区Course Name:A healing illusion – your own safe place导师组:Barbara Mydlak、林印吉、严聆然助教:顾少杰、王凡学生:1-8-A课程介绍: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形势下,每个人成为了独立的个体。我们被迫在家中隔离,远离家人和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或孤独或焦虑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可以提供安全感的空间或通过艺术手段建立一种艺术幻象,使得人们在这个空间中实现自我疗愈。学生将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通过图片、照片、视频等形式来实现作品的多种可能性,介绍有关于安全感的作品以及相关的创作方法和工艺技术。在课程中打开学生的创作思维,帮助他们通过更深层次的原因去思考和创作自己的作品。主要方向:结合手工和数字作品,创造艺术体验。你将收获:1. 有关于安全感的作品介绍以及相关的创作方法和工艺技术;2. 使用现有的可回收材料,使用不同的手工技术做出的各种结构、材质和形状的作品;3. 学生将使用PS、AE、PR等视频编辑软件中的简单动画功能,创建自己的视频作品。作品拼图:上/Barbara Mydlak —中/林印吉—下/严聆然Barbara Mydlak 芭芭拉·米德拉克波兰罗兹市瓦迪斯瓦夫美术学院的校友,正在波兰波兹南美术大学绘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什切青艺术学院纺织设计工作室讲师。她从事装置艺术,纤维艺术,实验电影制作和绘画工作。参加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团体表演,举办了多次个展,并参加了世界各地的一系列国际电影节。林印吉 Yinji Lin2011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理论与实践方向博士毕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研究员。 专业方向:视觉艺术研究、造型艺术研究,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公共艺术与公共空间设计,动画电影美术设计与色彩设计,研究视觉艺术现象,作品参加过多个国际国内展览、设计周和电影节,并由多个机构与个人收藏。严聆然 Lingran Yan研究生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实践系公共领域。以当代艺术为表达方式,探索个人与集体,空间与记忆的辩证关系。在过去的作品中以装置的形式试验物的时间性,使用非永久,可消失的材质作为媒介,寻找艺术物的剧场性与脆弱性。以行为与影像为语言,挖掘感官与感知的互动关系与不确定性。在作品展示与创作的方式上,大多以在地的形式,试图逃逸出白立方的主流叙事,在废墟,被遗忘的建筑等地,尝试更生动特别的艺术介入方式。助教团队主办 /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总顾问 / 许江 高世名总策划 / 吴小华 韩绪西湖大学学术支持 / 许田 孙一创新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吴小华、韩绪、段卫斌、俞佳迪、陈华沙、姜珺、李轶军项目总执行 / 刘益红 胡晓琛 向逸冯宇纯 张斌斌 苏雅婷 严聆然外事支持 / 金赛英 陆君霞 郦君主视觉设计 / 王骁勇视觉发布团队 / 濮仕珊 郑叶颖 涂宇嘉 刘致良 王凡图文 | “小学期”教学项目执行团队编辑|方 舟 赵雨岑 刘黄舒晨审核|徐 元 俞佳迪出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CAA全媒体工作室投稿邮箱:caanews@caa.e.cn

锐则挫矣

以艺术连接两地 澳门青年打造当地首个青年疫情艺术展览

图为澳门“苦尽甘来”话剧巡演团队合影。“苦尽甘来”巡演团队供图中新网北京7月1日电 (王捷先)澳门首个青年疫情艺术展览“韶华一瞬:《情系甘苦》”将于10日在澳门开展。多位澳门青年的诗画创作、平面设计、影片创作、声乐创作等作品将亮相。中新网记者从创作团队了解到,展览将同步在线上举办,内地观众可以同步观展。此次展览由澳门“苦尽甘来”话剧巡演团队打造,其成员均为澳门大学学生会戏剧社、霜冰雪创作实验剧团的青年学子。该团队曾于2019年举办“苦尽甘来”全国巡演,在内地12个城市巡演38场,并在澳门回归20周年当天登台国家话剧院。图为展览作品《乡情国梦 家心寄学》。“苦尽甘来”巡演团队供图新冠肺炎疫情下,团队暂时中断在内地的演出,但希望以不断的行动与内地同胞相伴前行。“看见全国不惜付出巨大代价,凝聚力量齐心抗疫,亦激励了我们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担起特区青年的责任,将对国家、对前线医护人员的感恩和感动化为创作。”创作团队负责人表示,希望在国家困难时刻,以艺术创作为内地及澳门贡献力量。“请再忍耐片时,转眼就是夏天了,野蔷薇快要绿叶满枝,遮掩了他周身的棘刺。苦尽之后会有甘来。”“澳门人,内地人,都是一家人!都要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有苦才有甜!”此次展览中,一幅十米卷轴将与澳门市民见面,这是澳门青年和内地同胞跨越各省各地携手完成的作品《情系甘苦,共度时艰》。卷轴内感言是团队向巡演时结识的学子和观众收集的留言,记录下疫情期间内地与澳门之间守望相助的深情。创作团队方面表示,展览在澳门开幕当天同步在线上开展,是希望将“情”从澳门传递到内地、从线下延续到线上,寄寓国家和澳门能苦尽甘来。(完)

悠悠荡荡

2位中国博士被“赶出”美国:手机电脑被没收,研究无法继续

2020年是极其特殊甚至荒诞的一年。近日,由于特朗普匪夷所思的签证政策,两位博士后被美国赶出了实验室,甚至没收了实验室中的手机和计算机,只因他们来自中国。纽约大学尼尔实验室负责人、医学家本杰明·尼尔日前在Twitter上爆料:在他创立的实验室中,两名来自中国的博士后,因签证政策被迫离开。甚至,被没收的电脑上还有正在研究的数据,这让其余同事无法继续接下来的工作。该实验室一直在进行卵巢癌、乳腺癌相关的研究。两位被驱逐的中国博士后也在做相关方向的工作。其中一位中国科学家名叫张爽,曾在中科院拿到了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分子生物学以及动物学;2015年起,张爽来到纽约大学研究卵巢癌和细胞相关内容。另一位中国博士后冉昊,于2015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朗格健康的高级博士后研究员,并且一直在从事“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相关的研究。有美国网友表示,让优秀的科研人员被迫离开实验室,简直是一种耻辱。实际上,不仅研究人员会被驱逐。新入学的学生,也面临无法入境的困境。7月24日,ICE发布新规:计划于今年秋季学期入学的国际学生,只要有一门“线下”课程即可获得学生签证进入美国;如果全部课程均为网课,则不会获得签证,不得入境。目前,哈佛、南加大等学校已通知境外的新生不能入境美国。如此看来“科学无国界”,也不过是一句谎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