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讯(记者 胡旭)11月16日,省长李国英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谋划“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程到合肥市开展调研。他强调,要深刻认识“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副省长何树山参加调研座谈会。提升关键设备自主研发制造水平,是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欣奕华智能机器、芯碁微电子装备等企业,李国英考察真空蒸镀、直写制版光刻等填补国内空白设备的研制情况。他强调,要广泛集聚人才等要素资源,强化专用配件和零部件制造能力配套,促进研发和制造能力有效匹配、系统提升,支撑更多关键制造设备取得从0到1的突破。在全色光显科技公司考察激光投影产品研发情况时,李国英要求加快突破性技术成果产品化开发、工厂化制造,努力创造新需求、培育大企业、壮大新产业。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任务。在联宝电子、凯旋智能停车等企业调研时,李国英详细了解新产品研发、数字化制造等情况,要求把握新的需求增长点,强化应用场景支持,引导企业加快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调研中,李国英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及合肥市工作汇报,征求相关企业负责人建议。他指出,抓好“十四五”时期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为目标,着力加固底板、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方向,培育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十大产业,逐一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要谋划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在量子计算、类脑科学、质子医疗装备等领域抢占制高点。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促进供需良性循环。要强化保障条件,优化产业生态,协同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布局,推广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等做法,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发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安徽省白酒产量安徽是白酒产销大省,2018年白酒产量位居全国第五位。安徽是全国知名的白酒产销大省,目前安徽白酒企业约有5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2家。总体产量上,2018年安徽白酒(折65度)年产量为43.13万千升(排名第1的四川省产量为358.28万千升,排名第4的北京是46.45万千升),占全国白酒产量4.95%,全国排名第5,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平均产量为0.39万千升。在白酒消费上,安徽皖北地区酒风彪悍,皖中地区消费水平较高,皖南地区饮酒风气相对比较弱,但消费档次比较高。根据天猫线上酒水消费报告显示,安徽省白酒线上消费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四川省。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安徽省白酒行业销售现状分析2018年安徽白酒销售规模约250亿,徽酒占60%。根据渠道调研数据,2018年安徽省内白酒市场规模约为250亿,次高端产品占销售规模的15%左右,体量为30-40亿,300元以下档市场容量约为140亿,按销售规模算徽酒占全省白酒总体量的60%。安徽省内白酒消费集中在300元以下价格带,80-300元基本是古井贡酒和口子窖产品为主导,80元以下白酒价格带相当密集,平均每20元就能形成一个价格带,30元以内基本以5元为单位区分一个价位段,并每个价格带都有强势品牌。整体来看,安徽省内本土白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省内龙头古井贡酒和口子窖,外阜产品以洋河为代表,主导价格带在80-300元;第二梯队以迎驾贡酒、宣酒、金种子酒和高炉家为核心代表,主要产品分布在40-80元价格带;第三梯队没有强势突出的品牌,在市场上小区域特性比较明显,主要竞争价位基本在40元以下,目标市场是消费水平较低以及品牌认知相对较弱的乡镇市场。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安徽市场是白酒行业公认竞争最激烈的省份之一,行业内素有"东不入皖,西不入川"的说法。安徽省内酒企普遍重视营销和渠道,并且安徽白酒从产品到价格已形成森严体系,消费者对本土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和认可度比较高,再加上各地区的地方保护导致外省白酒很难打入安徽市场。只有少数企业才能在安徽市场分得一份羹。安徽省内白酒品牌众多,除了较为知名的上市公司古井贡酒、口子窖、金种子酒和迎驾贡酒之外。2018年古井贡酒、口子窖、迎驾贡酒、金种子酒省内白酒业务收入分别为59.64亿(按省内70%计算)、35.60亿、19.52亿和10.58亿,对应市占率分别为23.86%、14.24%、7.81%和4.23%,四家公司合计占比约50%。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三、安徽省白酒产业消费前景展望随着省内消费升级,近年来白酒主流价格带持续上移。随着安徽经济稳步增长,政商和个人消费白酒档次逐步提升,白酒消费主流价格带从2000-2006年的40-80元提升到2007-2011年的60-100元。2012年后的三年口子窖5年、6年和古井献礼版拉动价格带进一步提升至80-120元,2015年后至2017年古井5年开始放量使得价格带上移至90-150元。到2018年省内古井8和口子窖10年的持续爆量,预计2-3年内主流价格带将提升至200元以上。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同时《安徽省"十三五"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未来安徽省将挖掘本土白酒的文化底蕴,培育壮大徽酒品牌,将支持安徽省重点白酒企业的兼并重组,组建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白酒企业集团,冲进白酒行业第一方阵"。在安徽省政府支持以及省内白酒消费升级带来价格带提升下,徽酒龙头的市占率有望稳步上行。提升品牌力以及省外扩张是徽酒的破局之道渠道投放推力减弱,品牌将是核心竞争力。在白酒快速消费升级过程中,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聪明,更加精打细算和更注重品牌。在低价位段时,可能会为了5元或10元的价差而选择品牌知名度相对不那么高的产品。但一旦消费升级到一定的高度,徽酒消费者会将视线会聚焦在古井与口子两个品牌,而之前靠渠道制胜,但品牌力较弱的企业必将受伤。预计未来企业将更多投入到消费者互动中,买店渠道投入等费用会弱化,渠道的返利促销也将逐渐缩小,企业会更多地将费用投放到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提升上。不进则退,省外扩张是徽酒企业成长的不竭动力。在竞争日益激烈,集中度高速提升的白酒行业,偏安一隅之地也许短时间能享受一定的消费升级红利,但长期来看,势必会面临同档次全国性酒企的竞争,规模不增长就会被更激进的酒企挤压份额。因此,在整个行业还没到最终的稳定格局之前,徽酒企业仍有机会拓展全国化,依靠抢占品牌知名度更小,渠道管理更差的企业份额来实现自身增长。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6日发布的《2018年安徽旅游市场大数据报告》(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1月至10月,该省累计接待游客6.4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237亿元人民币。其中,安徽入境游客量达515万人次,台湾游客占比近三成,成安徽入境旅游最大客源地。该《报告》以监测大数据为基础,从游客来源、游客行为分析、游客点评反馈等方面,多角度剖析安徽旅游市场发展情况、趋势和特点。根据《报告》,安徽十大入境客源地依次是台湾、韩国、香港、澳门、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及英国。其中,德国、日本、美国游客同比增长速度较快,分别为20.06%、17.97%、13.67%。《报告》指出,黄山风景区、九华山风景区、宏村景区位居安徽旅游热门景区前三位;徽菜美食及文化伴手礼深受喜爱,个性化体验的自由行产品更受欢迎;旅游消费市场整体升级,价格不再是影响出游体验的核心要素,游客更偏好于追求品质化服务体验。当日,第四届2018安徽旅游互联网大会在合肥举行。来自中国旅游和互联网业界领军人物、科研院所的专家等相聚安徽,就当前智慧旅游的热点话题进行研讨,共谋行业发展新思路。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袁华介绍,互联网科技对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出行方式、支付渠道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展智慧旅游是旅游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安徽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的指导意见》。“发展智慧旅游,要坚持以数据为基础,以游客为中心。”(张强 夏莹)
安徽美景入画来。 吴兰 摄中新网合肥3月13日电 (记者 吴兰)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13日发布的旅游消费体验式调查报告显示:安徽旅游市场整体环境良好,旅行社与旅游平台的服务评价、景区平均分、旅游特色小镇平均分均超过7分(满分10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国民消费的热点和经济重要增长点。安徽作为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安徽境内。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560个,4A级景区170个,5A级景区11个。据介绍,此次调查是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国庆”“元旦”“五一”三次假期前后开展了省内旅游服务消费体验式调查活动。活动涉及合肥、黄山、池州、六安、宣城、芜湖、安庆、马鞍山、滁州、铜陵、宿州、亳州12市的55个景区,18条旅游线路,21家旅行社(含旅游在线平台),7个旅游特色小镇。调查结果显示,安徽旅游市场整体环境良好。本次调查对旅行社与旅游平台的服务评价为7.4分,景区平均分为7.9分,旅游特色小镇平均分为7.2分。安徽美景入画来。 吴兰 摄其中,调查的55个景区中,5A级景区11个,4A级景区42个,3A级景区2个。景区调查的内容包括门票、交通、环境卫生、接待管理水平、安全保障、总体评价等6个方面22个指标。调查的5A级景区中,黄山市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景区等服务评价均在8.5分以上,九华山风景区服务评价8分,三河古镇、天堂寨、万佛湖景区服务评价均在7分。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一定的问题,例如调查发现,旅行社在宣传单和网页上的低报价,通常不包含餐费、景区交通车费、索道费等费用,实际旅游花费远高于宣传价格。调查人员在参加安徽天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牯牛降二日游”时,合同约定第一天游览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时间为2小时。实际行程中,导游变更了游览行程安排,且限定游客1小时内游览结束。由于景区较大,徒步往返时间不够,每个游客只能补交40元景区交通费。此外,“拼团”“拼车”在旅游市场十分普遍,但服务质量很难保证。调查发现,一些地接社没有按照委托合同提供相应服务。调查人员通过旅游平台携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委托社为安徽华谊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组织的“九华山、黄山、西递、宏村4日3晚跟团游”中,遭遇了导游服务不到位、住宿条件差、接送车不准点、平台和旅行社处理问题互相推诿等诸多问题。本次调查中还发现,46.67%的旅游合同中没有明确告知住宿酒店名称和标准,只是模糊表述“准三星标准”“舒适酒店标准间”“商务型酒店”“A等农家酒店”等。部分旅行社为游客代购了意外险,但合同中却没有明确告知保险公司的名称和保险内容。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做好旅游+互联网,打造旅游品牌;加强行业管理,严格杜绝违法违规行为;经营者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能,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周到的旅游服务;提升维权能力,做文明理性的消费者。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记者从1月20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年,安徽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名,较上年上升2位,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省强化原始创新,保障高质量科技供给。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量子创新研究院建设加速推进。稳定运行和发展“一室一中心”,新认定第二批8家“一室一中心”。新认定4家省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方面,安徽省依托安徽创新馆等建设安徽科技大市场,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科技成果转化提质增量,初步统计,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将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省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700多亿元,均较上年增长六成以上。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已累计完成募资9.02亿元,批准设立6支子基金,基金总规模20.86亿元,共投资11个项目,总投资额2.86亿元。我省完成科技担保18.74亿元、服务企业522户。扶持的22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中,已有102个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合肥芯碁微装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另外,自2015年起,安徽省科技厅设置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系统部署、集中资源,支持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推动自主研发、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在重大专项支持下,累计创造专利、标准、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7000多项,开发推广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2000多项,拉动产业投资近600多亿元。饶璋诚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编辑:唐恒钢
市场监管助推高质量发展,服务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消费者权益,成效显著。其中,商事制度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显著增强。2016年至2019年,全省市场主体户数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率达20.29%。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0.38万户,其中企业165.84万户,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了110.34%和155.59%。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市场准入更宽松便捷,市场竞争更公平有序今年,安徽碧草连天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从铜陵市整体搬迁至宁国市。公司经办人员刘秀娟表示,现在办理企业跨区迁移不需要注销也不需要重新登记,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十多分钟就能搞定。“十三五”以来,安徽省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先手棋,持续优化市场准入环境,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证照分离”改革深入推进,“五十七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目录由60类压减至10类,工商登记后置审批事项从194项压减到137项,安徽省成为长三角审批事项最少省份。日前,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韩永生向记者介绍了企业开办集成服务情况。安徽省构建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全面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行“一次采集”,整合“一套材料”,落实“一档管理”,实现“一日办结”;同时,对新开办企业提供一套三枚印章“免单”服务,对证照、公章、发票和相关文书材料等实行免费邮寄。“六个一”体系的建设和应用,提升了企业开办便利度,降低了企业开办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坚持“放活”与“管好”并重,在持续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全覆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入推进;价格、广告、网络市场监管执法全面加强,广告市场秩序持续好转。在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方面,安徽省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三五”以来,安徽省在市场准入、数据共享、执法协作等20个领域与沪苏浙开展合作并取得突破,“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纳入一市三省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重大签约事项,30项涉企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实现“一网通办”,统一启用“310”号段的长三角标准一体化编号,共同发布多个区域协同标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持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市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十三五”以来,安徽省筑牢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全省没有发生较大以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以及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省、市、县三级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全面建立;省级药品、医疗器械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9%和94%;在全国首批开展电梯按需维保和检验改革试点。同时,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累计召回缺陷消费品3897.63万件,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从“十二五”末的93.14%提高到2019年的94.27%;全省建成国家质检中心7个、省级质检中心14个。今年4月中旬,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口罩质量专项整治提升行动。 “我们采取摸清底数、全面检查、靶向抽检‘三管齐下’的做法,迅速掌握全省2977家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总体情况,组织对口罩生产企业现场检查5074家次,先后三次组织开展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 ”韩永生说,针对摸排检查发现的问题,监管部门分类明确整治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提高口罩质量合格率。同时,安徽省采取深化首席质量官制度、加强质量帮扶等措施,全面提升口罩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水平,桐城市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非医用口罩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对冷链食品的追溯管理,是做好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 2020年12月10日,由省市场监管局牵头建立的“安徽省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上线试运行。该平台采取“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的管理模式,与国家平台全面对接,对进口冷链食品在安徽省流通开展追溯管理,从而实现“来源可溯,去向可追”。截至2020年12月14日,全省9868家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部注册上线。“十三五”期间,随着质量管理工作全面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大力开展,安徽省市场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群众消费满意度不断提高。 12315“五线合一”全面完成,全省12315累计接处消费投诉举报咨询200多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近5亿元;全省4A级以上景区全部建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线下无理由退货制度启动实施;放心消费创建进乡村覆盖全省75%以上行政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统筹资源形成合力,加快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近年来,安徽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有力支撑了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和每万户市场主体注册商标拥有量分别达到14.1件和1489.1件,分别比 “十二五”末增长229.44%和110.62%;全省有效发明专利和注册商标总量分别达到8.99万件和76.60万件,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244.87%和293.67%。 79件注册商标新获驰名商标扩大保护认定,驰名商标总量达331件,3个地理标志产品入选第一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获批,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位居全国前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有力举措的推动。据韩永生介绍,安徽省统筹各方资源形成保护合力,建立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商标品牌战略领导小组,将知识产权保护绩效纳入各级党委综合考核、政府绩效考核及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组建8724人的知识产权专员队伍,覆盖全省7000余家科技型企业和上百家科研院所;全省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逐年递增。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也在全面提升。安徽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手段,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利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十三五”期间,“铁拳”“溯源”“护航”等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扎实开展,累计查处知识产权案件2.42万件。下一步,安徽省将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快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安徽)分中心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记者 田婷)
2020年以来,桐城市全面落实《关于建立产业“链长制”推动产业大升级的实施意见》,以建链、补链、延链、融链、强链为主线,立足绿色包装、机电装备两个首位产业,坚持以战新产业为引领,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了高位增长势头。战新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果。一年来,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高位增长,产值首次突破150亿元,达157亿元,增速达36.3%,位居安庆市第二位。中建材浚鑫和润藤电缆的产值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成为桐城战新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科创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安庆汇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安徽省新能源商用车悬架系统、安徽微威胶件集团有限公司的安徽省磁流变弹性体智能材料成功获批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市汽车零配件行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同时,以金田集团和安徽高分子质检中心为首的多家单位正积极谋划成立绿色包装产业创新中心,为绿色包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政策支撑取得新进展。以中核为首的医用检查检验仪器及服务重大专项成功兑现463.28万元政策奖补资金。以中建材浚鑫为首的太阳能产品重大工程成功获批。同力新材料获省2020年度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支持,安盛医疗获省2020年度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支持,全市13家战新企业共计获批奖补资金180万元。(周全)【来源:桐城市】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记者近日从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安徽省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科技攻关,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科学中心处处长朱的娥告诉记者,安徽省2020年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挂牌运行大健康研究院、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启动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规划建设。2021年,将突出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环境“四大研究院”,推进以“十大装置”为基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除以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还将新创建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谋划并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争创若干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处处长方秀向记者介绍。此外,还要做大做强省级平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再组建10家左右省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2020年,我们启动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母基金直投,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项目实施,推进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新增2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还推荐认定9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13个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省发展改革委产业处处长刘文峰说,2021年,组建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性材料等领域,分批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记者 郑莉)
来源:格隆汇格隆汇获悉,安徽省近日印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全面支持数字经济各领域发展。“数字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十个方面内容,具体如下:一是支持数字技术创新。主要是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培育“互联网+制造”示范,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产业、软件“铸魂”工程等领域的国家级试点示范企业(项目)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100万元;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获得国家级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的,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每年优选一批智能硬件产品给予一次性奖补,每个最高50万元;对优秀的智能家居产品和成套智能家居系统给予一次性奖补,最高100万元;加快数字技术标准研究等。二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主要是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对总部(含研发总部和区域总部)新落户我省的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每户给予一次性奖补200万元;对首次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我省数字技术企业营业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10亿元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500万元;催生“双创”新主体,对获得国家级制造业“双创”试点示范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100万元;对获得“创客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的项目,每个分别奖补50万元、25万元、10万元。三是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平台。主要是推动“皖企登云”,每年优选一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和云平台,每个奖补50万元,优选一批工业互联网和云公共服务平台,每个奖补100万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基于互联网平台开放各类资源,面向公众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对平台内创业项目年收入总计超过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平台主体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完善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四是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主要是建设数字经济特色园区;构建数字技术应用生态,每年安排1000万元,奖补一批由我省企业自主研发并取得实效的工业APP;培育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对获得工业互联网领域国家级、省级优秀解决方案的,每个分别奖补100万元、50万元;培育数字经济创新共享服务联合体,每年优选一批联合体给予一次性奖补,每个最高500万元。五是大力发展“数字+”服务。主要是推广智慧学校、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发展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推进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发展,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广“数字+”建设等。六是加快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主要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统一政务云平台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等。七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支持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业内外网建设,每年评选一批“网效之星”企业,每个给予一次性奖补50万元。八是加强人才智力保障。主要是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数字经济创新人才,鼓励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加强重大贡献荣誉激励,每年评选10个“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给予每家企业一次性奖补100万元;评选10名“发展数字经济领军人物”,给予其领导的团队一次性奖补50万元。九是加强财税要素保障。主要是强化资金支持,省财政每年专项安排2亿元支持数字经济项目;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给予用电支持等。十是统筹组织实施。主要是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政策落实、加大宣传力度等。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媒体宣传、入企宣讲、系统培训等方式,加强政策宣贯,扩大政策知晓面,引导广大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发展。也拜托今天到会的新闻界朋友,帮助我们扩大宣传,把省政府的好政策送到企业家的心上。
记者近日从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我省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科技攻关,塑造更多引领型发展。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科学中心处处长朱的娥告诉记者,我省2020年加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挂牌运行大健康研究院、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安徽临床研究医院),启动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规划建设。2021年,将突出重大基础研究平台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人工智能、能源、大健康、环境“四大研究院”,推进以“十大装置”为基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除以上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还将新创建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谋划并争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争创若干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省发展改革委创新处处长方秀向记者介绍。此外,还要做大做强省级平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再组建10家左右省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优化整合。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 “2020年,我们启动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母基金直投,支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项目实施,推进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新增2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还推荐认定9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13个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省发展改革委产业处处长刘文峰说,2021年,组建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性材料等领域,分批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