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警钟长鸣:安徽教师在假杂志发表论文48篇,被行政警告!万物一齐

警钟长鸣:安徽教师在假杂志发表论文48篇,被行政警告!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教师张前龙,在2016年度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期间,上报64本杂志,其中60本杂志中有其发表的论文61篇。经查,其发表的61篇论文中,有48篇论文发表的杂志为假杂志。张前龙学术不端行为,违反了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2017年3月,张前龙受到行政警告处分,5年内不得申报正高级教师职称,追缴学校给予其发表论文奖金1.3万元。安徽省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对相关问题下发了通报批评文件。教师评审正高级职称是从2016年启动的,而张前龙的这些论文多数是2016年前发表积累的,说明张前龙发表论文并不是为了晋升正高级职称舞弊的。张前龙会不会写论文?其实,张前龙是一位喜爱动笔写作的老师,在六安市裕安区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有写作才能的老师,并且他本人还出版过三本书。凡是喜爱写作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在参加征文比赛活动中获奖,或者通过刊物发表出去。这是一种荣誉,也是对自己劳动的一种认可。应该说在2000年以前,文章发表多数还是通过邮局邮寄的形式投稿,那时候网络信息也不发达,发表后还有稿费。22年前,我在安徽《小学生导读》头版头条的发了三篇,开始是90元稿费,后来都是120元。20年前我在湖北《班主任之友》的“教坛群英”发表的,稿费是150元。2000年以后,当时的“县市教育委员会”就成立了“电教馆”开始培训电脑技术人员,一些文章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徒有虚名的人,也开始通过下载论文的形式,开始参与县市教育局教研室论文评选获奖。安徽1992年,开始有了职称评审,后来评审文件中有一项是“教研科研”成绩,可以用论证证书,或者文章发表。网上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论文欺诈的骗子。这些骗子开始是以发小广告的形式宣传,后来直接在网上大张旗鼓地营销,还有地方上的一些“聪明人”直接在当地代理教师队伍的代写代发业务。以前发表一篇论文一个页面需要500元或者700元钱,现在需要1500,或者2000多元。有的还能在“知网”上查到。刊物也是商业化经营,有些刊物为了生存也是脑洞大开,在社会上找出一些业务联络员,专门寻找晋升职称有需求的人。发表一些“内部刊物",或者一些“增刊"上,但在知网上也能够查到。杂志上“CN刊号”、“邮发代号”都有,知网上也能查到,就是与正常出版的月份期刊不一样。参加职称晋升的人是看不出来的,但内行人士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张前龙发表论文不是通过正当渠道投稿发表的,而是怀着急切心情联系网络人员发表人员,走捷径用钱发表的。如果按每篇500元计算,他还要花费3万余元呢。这些骗子,说不定把他的文章早已给转卖了两头盈利,因为网络上还有一些教师需求“代写代发"论文的,骗子就用这些论文,给有需求的人再发一次。希望老师一定要了解文章发表的一些相关知识,以免上当受骗!期刊号是杂志类的书籍使用的号,出书需要书号,杂志是刊号。由于刊号申请是需要一些钱,所以现在社会有的人在使用一些非法期刊。期刊的刊号包括国内刊号(CN)、国际刊号(ISSN),在选择期刊投稿的时候要提前了解清楚期刊的刊号,因为论文只有在正规的期刊上投稿才奏效。网络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诈骗陷阱多多,骗你不商量!希望老师们一定要多张一个脑子警钟长鸣,三思而后行!对于论文发表这一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一起在评论区交流哦~

垂冠

安徽教育厅的“禁学令”,让家长和老师直呼:爱了爱了

今天是中小学原计划开学的第一天,家长们都在网上交流第一天网上上课的情况。安徽省家长和老师的反应最可爱,家长和老师直呼爱了爱了。“禁学”并不是指禁止学习,而是指部分年级不准学新课。前几天国家教育部也提醒过,国家教育部提醒,安徽教育厅先行。是什么事情让他们那么爱?分级分类进行网上教学。第一类是初三年级。初三年级的学生今年面临着中考,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年级。原计划开学时间到正式开学时间,可以通过线上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第二类是高三年级。高三年级的学生,今年面临着高考,和中考的学生一样,原计划开学时间到正式开学时间可以通过线上教学方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教育厅对高三网上授课,进行了特别说明和强调。督促各级调研部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录课,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或者是电视频道进行播出。这是对高三老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在家不停学,还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平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第三类是其它年级的学生。其他年级的学生一律不准讲授新课,可以在线上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还可以进行寒假作业辅导。初中生可以进行预习,但是以辅导寒假作业为主,老师可以在网上进行答疑解惑。为什么教育厅的这种规定让家长和老师那么爱?对于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和家长来说,现在的时间太宝贵了,临近中考和高考,现在他们需要争分夺秒地学习。教育厅的这个规定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且给他们提供了各种保障,这种关爱让家长和学生感动。这种时候除了家长和学生急,老师和他们同样着急。放弃假期时间,老师提前到学校去录课,也毫无怨言,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对于小学生和家长来说,他们不希望老师在假期讲授新课。在家里面学习,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并且网络拥堵,好长时间登录不上去,即使登录上去,效果也不理想。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的视力下降,不愿意孩子长期拿着手机或者看着电脑学习。不支持中小学生网授新课,并不表示对学生放任自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有效的阅读,对学生来说特别有好处。学生做一些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老师在线上给学生答疑解惑,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辅导学生作业,弥补学生知识漏洞。初中的学生还可以领着他们进行预习,减轻开学以后的学习压力,这些都是家长理解支持的。线上教学有利有弊,我们应该科学管理,务实不跟风。

若是

将小学生散文发在核心期刊主编将受处理,再见了《我的主编父亲》

最近学术界有两件事情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两起事件其实性质类似,而且发生关系上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是第一件事情的爆发引发了第二件事情的热议。在进入2020年之后,人们赫然发现,在我国的核心科研杂志《冰川冻土》上发表了一篇夸师父师娘的一篇文章,结果该涉事主编就引咎辞职了,在这起事件之后,有人发现我国另一所核心科研在职《银行家》杂志上,主编把自己还在上小学的十岁的儿子的散文发表在上面了,紧接着该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目前该期刊的主管单位山西省社科院对此作出回应,并且表示该主编将会受到处理,结果将在第一时间内发布。可以说这名主编被辞退应该是在所难免的,这名主编的儿子在小学期间所享受的主编爸爸带来的福利待遇,应该也到头了,也可以说我们至少在这个杂志上,要对《我的主编爸爸》这一类的文章说拜拜了。一直以为,这种在电影中才能看到的桥段,在我国的核心科研杂志上居然这么常见,多少还是让外界比较意外的。其实这种事件的连续爆发,可以看得出来我国的科研杂志目前整体存在的一些问题,至少在审稿不严这个方面是有很大问题的。审稿不严,就目前来说,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就是主编的实际存在感太低的问题,就拿《冰川冻土》来说,这个科研杂志的问题是这名被夸的主编,也就是写那篇吹捧师父师娘的文章的作者的师父,是一位院士,但是这名院士实际上是没有做审稿的,主编之职只是挂名,名存实亡的。实际上这名院士如果自己亲自审稿,按照原则是不会让这个文章发表在这个核心杂志上的,底下的这些人将这篇文章写出来并且发表,实际上对这名院士构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当然这名院士应该要知道自己挂职主编,就应该要承担责任,如今在晚年的时候因为这篇文章名誉受损,也算是为这种不负责任的挂名付出了代价。另一方面则是主编的权力过大的原因,就拿《银行家》这个核心期刊杂志来说,主编可以任意地把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的散文发表上去,就看得出这个杂志基本上是由一个人说了算,其他的编辑没有反对的意见,主管部门对于这种不严肃的发文丝毫没有意见,或者是有意见也不敢发表,亦或者是有意见也不知道去哪里发表。上级主管部门对于这种在核心的科研杂志上刊印自己的父子集的行为,实属主编权力过大的原因导致。其实不管是主编的“名存实亡”还是主编的权力过大,都只有一个原因导致的,那就是在我国的这些核心科研杂志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官本位思维,主编作为一个严肃的科研在职的主导者,对这名主导者的溜须拍马的文章可以公然地发表上去,其余地编辑们对于这种文章发表在严肃地学术期刊上,一点都没有意外,也可以将严肃地学术期刊,变成自己家地父子集,下面地编辑们都不敢对这种行为做出异议,还是对主编过分地顺从了。科研学术期刊,对于我国的科研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几乎每一个版面,每一个块区,都对于科研人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不严肃地文章地发表,造成了很多我国地严肃地研究人员的文章不能及时地出现在这些核心期刊上,这对科研而言,会造成非常大地损失得,我国的科研杂志主办方,要通过这两起事件,对于我国的科研杂志的乱象,要做出积极地整顿,尽量让我国的科研杂志办得更加专业才好!

为命

中国的科研教育水平需要西方的QS和SCI来认定吗

中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大学,最多的科研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国家,却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大学的办学水平如何,科研成果如何,都要看它在QS上的排名。大学教授的评聘,科研人员的认定,甚至是研究生毕业都要看他在SCI上发表论文的多少,不觉得有点荒唐吗。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曾经批评说,中国论文数超过美国,但垃圾文章太多。在各个单位,不论是晋升还是考量绩效,都会把专利、发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数和文章所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作为标准,而且这一风气越演越烈非常认同施一公教授的这个观点。就拿我们这个偏远的小县城来说。因为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时候,其中有一项指标就是论文发表。学校为了不被扣分,就在教师考核里面设置了论文发表的加分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加三分。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加两分。在市县级刊物发表论文加一分。同时发表论文也是职称评聘的一个重要条件。老师为了考核排名和职称评聘,都不遗余力的发论文。不过很少自己亲自写,都是找相关的中介代写代发,然后付费就可以了。(其实很多人还是希望自己写,毕竟发一篇论文几千元的费用,对一个每月只有四五千元的小职员来说还是有点心痛,但现实是自己写的很难发表,也就只好找中介了)来自QQ、微信的征稿启示据有关统计,自2016年以来,我国科研机构和个人仅发表在SCI上的论文就达到了30万多篇,国内刊物上发表论文都要大几千元,要在SCI上发表,花费是不是更多,大把白花花的银子就这样送给了人家。难怪有专家说,中国的科研人员养肥了那些国际评价机构和期刊。花钱也就罢了,关键是人家的一些评价内容不一定就适合中国,不然怎么会有某大学为了增加留学生人数,采取陪读的办法吸引外国留学生。还有某大学给外国留学生安排学校最好的宿舍等等,让外国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其实都是为了满足QS认定指标,提升排名而已。虽然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也都在SCI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美国还是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之一,但这些国家都不会把发表论文和个人考核放在一起,没有直接的厉害关系。而我们就不同了,因为发表论文和个人考核晋升有直接关系,很多人都是为发论文而发论文。因为这其中存在一定的利益输送,反而会降低了论文质量,也会让人家更看不起我们。认为中国干什么都会弄虚作假,这锅背的冤不冤呀。有报道说疫情刚刚在武汉出现,还没有弄明白是咋回事,国内的一位疾控专家就急忙在某国际刊物上发表了有关武汉疫情的论文。据报道这位专家前后已经在各种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500多篇,我就弄不明白他究竟是搞科研的专家,还是发论文的专家,是自由职业专家,还是国家公职人员专家。发这么多论文有用吗?哪些当年研究两弹一星的老一辈科学家,大半生都隐蔽在戈壁深处,有几位发表过论文,不是一样把两弹一星送上了天吗,他们一个个都成为国家的英雄,人民的功臣。与其挖空心思发论文,不如实实在在搞研究,弄出几样成果出来比啥都强闻一多雕像还记得当年的西南联大吗,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一间像样的教室、实验室都没有,更不要说在国际上的排名了。就是这样的一所大学,却为大中国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2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名师巨匠。一大批重量级的,敢于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专家教授学者,为新中国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学之大,在于大学所培养的人的学问之大,在于大学的精神气质之大,在于大学的学与术之大。大学能将一般人培养成杰出的社会精英和大人物。大学具备了这些,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考评机制就是指挥棒,具有导向作用,它决定着学校,老师的努力方向和教育成果。不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不论是学校考评还是个人考核,国家都应该尽早改革考评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积极引导科研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促进社会公平,民风淳朴,不要让那些真正干事的老实人吃亏。

习心

SCI崇拜 别把中国科研带偏了

视觉中国供图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近30年的SCI一定想不到,自己会从一个最初是为了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找到与自己研究工作密切相关论文索引的工具,发表国际论文的示范并引导中国学者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推动者,逐步变成某种程度异化和扭曲科学研究目的,绑架科研和学术评定,让国内学术共同体爱恨交加、心情复杂的核心评价指标。科研是为了认识世界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论文只是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由于我们对科研活动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把复杂的科研活动简化成等同于论文发表,再用论文发表的载体区分研究者水平高低显然是不靠谱的。如同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必须进行主动或者被动调整类似,如今破除SCI崇拜并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一环。当然,一切问题的根源,不是SCI,而是异化它的力量。SCI引入中国的前世今生上世纪60年代,《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在美国正式出版。之后又拓展到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领域并发行了网络版Web of Science,成为世界上权威的科学文献引文数据库和功能完善的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与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并称世界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从本质上说,期刊和所发表的论文只是SCI的统计样本, SCI的核心是科技期刊和论文索引(Index),就如同图书馆内的图书分类卡片。在资讯不够发达的年代,SCI对于科研人员查阅最新文献、减少期刊订阅成本、追踪国际科技前沿以及具体的课题研究时有较大的帮助。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SCI原来的本质功能逐步衰减。然而,它通过统计大量的论文以及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的功能,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因为改革开放之前,科研水平高低、科研经费的拨付,并没有什么量化标准,也没有同行参与评价,完全是由行政部门官员说了算;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同行评审,但当时直接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数量有限,学术圈子非常小,评审不够严谨,主观性太强等。当然,改革开放也让中国科技界放眼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用SCI量化指标来衡量科研人员水平的评价方法,并在之后被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吸收沿用,逐渐成为主流的学术、科技评价方式,对于引导国内学者在全球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提升中国科研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接轨国际前沿科技,在当时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SCI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当时的SCI给我们提供了科技评价客观的尺子,历史地看,是一种进步。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SCI逐渐被神化,在科技评价中,唯SCI、ESI的做法越来越严重、普遍。为了迎合这种量化指标性的评价模式,有的学者靠热点、拼凑、抄袭等,短短几年发表数十篇甚至百余篇SCI论文,却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任何意义;有的高校为了SCI的光环,在进行人才招聘的时候直接“明码标价”,要求3—6年内要发表多少篇SCI文章,否则不能留任;有的省份甚至将SCI、ESI指标纳入到高校建设指标中……SCI本身有其天然不足与缺陷,一旦唯SCI,其先天的缺陷对于科研整体的误导和弊端就显现出来了:第一,SCI“偏科”严重。不同学科情况不同,SCI无法“一概而论”。由于SCI侧重基础科学类期刊的收录,因此主要适用于以发表论文为主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基础学科的成果,对很多工程应用学科并不适用。即便在基础研究领域,不同学科之间也是冷热不均,如生命科学、化学、材料学等容易发SCI论文的学科就应者云集,而物理、数学等学科就举步维艰;即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的偏理论,有的偏应用,有的热门,有的冷门,此消彼长之下,学科内部的发展也会出现极大不均衡。这种忽视科学研究提高对自然界认知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而仅仅以SCI为风向标的功利性倾向完全异化了科研的目的。不仅如此,学者需要发表SCI论文,高校也需要SCI数量光环加持。可以说,SCI、ESI等评价指标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和格局。第二,用确定的时效绑架了不确定的科研产出。正常的科研活动需要做深入研究并长期积累,如果用SCI论文发表的时效、数量来评判,那科学史上很多著名科学家都会被“淘汰”。以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时年59岁的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为例,作为55年以来该奖项唯一的女性获奖者,她仅有6篇论文代表作,其中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还只是发在影响因子1.0左右的学术期刊上。第三,引用率准确性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论文的引用率与论文的质量成正比。然而,论文被引用的原因比较复杂,有肯定性引用,也有否定性引用,有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的引用率并不高,比如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很多数学的公理因为是常识而不会出现很高的引用率。而也有不少论文虽然在发表后获得了极高的引用率,后来却发现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去年曝光的前哈佛医学院安维萨教授的31篇与心肌干细胞“c-kit+”相关的论文,不仅引用量很大,还有很多模仿研究,最后因涉嫌伪造和篡改实验数据被撤稿。所以仅仅根据引用率来评定科技成果,就很难全面评定出可经受起长期考验的科学成果,甚至可能评出错误的结果。第四,英文期刊占比过高造成影响因子偏向性过强。截至2019年6月,SCI期刊库收录了全世界1.1万多种期刊,其中主要是英文期刊。这就使得英文语种期刊之间和论文之间有很高的引证率,影响因子随之水涨船高,而其他语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则相对较低。由于SCI期刊较少收录中国期刊,因此很难用SCI这个评价标准涵盖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的中国学者,客观上造成大量的优秀学术成果都涌向国外学术期刊,并使得国内学术期刊严重“营养不良”。第五,很多重大的科技成果无法用SCI评价。论文的发表和引用仅仅发生在学术团体内,也就是说,只有写论文的人才会引用别人的论文。科研是探索未知世界和改造世界,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重要研究成果并不一定是以论文的形式来呈现,很多论文可能启发或指导了工程技术人员解决了实际问题,但他们不一定去写论文,就不会产生引用。比如,互联网早期的研究根本就不许发表论文、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不是学术论文能够实现的、移动互联改变了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是在大量研究基础上取得的,但这些研究论文很难上得了“高被引排名”。用论文的引用率只适合评价个别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以发表载体评价论文水平,以论文引用次数评价研究人员水平,这肯定不是搞科研的目的,因此科研评价导向要尽快脱离论文指标的绑架。SCI是如何被扭曲的科技评价由改革开放前的行政部门说了算,到有一定数量指标作参考,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但过分重视数量指标导致了科研工作忘了初心。这些年对科技评价进行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可谓一浪高过一浪,报刊文章和论文很多,政府部门的文件意见也发了不少,但实际进展并不明显。以论文评价科研水平的方法改不掉的原因可能很多,归结起来可能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我们的职称与待遇挂钩体系单一,或者说只有评上某个级才能使其待遇得到保证。社会上经常质问,外科医生只要手术做好了,能治病,为什么必须发表论文?因为单一的职称与待遇挂钩体系,外科医生要评上职称,才能长待遇,制度上没有为外科医生、农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设计出其他合理增长待遇的渠道,他们也只能按要求拼论文。第二,在文化上我们往往追求显性的公平。显性公平就是要有可靠的数量指标比较,论文数量或被引用数量、期刊影响因子等数据容易计量,容易比较。如果不能用定量的数据来比较,用定性估计说谁的水平高,职称判评给谁,也许评审人是出于公心,但难免有人就有认为你有猫儿腻。第三,现行的以论文数量或引用量评价科研人员水平的方法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受益团体。对于从事生物、化学、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的人,对于善写和易写论文的研究人员明显有利,期刊出版界明显是受益者。如果改掉现行的评价方法,目前还看不到谁是明显的受益方,当然,分类评价更公平,对国家科技发展有利。第四,各个层次的科技管理部门勇于担当的领导少。口头上或认识上,不少领导都看到了以论文数量或引用量评价科研人员水平的方法产生的弊端,有些评价方法的改革,其实就是部门或单位领导下决心即可,但有些人还是犹豫不决。譬如:很多大学校长都认识到了以论文相关数量来评价教师水平对学科和学校发展带来的危害,但校长有权却很难下决心改变这种数量评价方法。很现实的问题,如,某个学校想取消对发表SCI收录论文的奖励,但我们学校改了,其他学校不改,我们排名下滑怎么办,校长能向学校交代吗?如今,有人戏称SCI、ESI等指标就是学术界的GDP,原因就在于这些指标与奖金、拨款等物质利益因素直接挂钩。很多项目评审组仅仅根据申报材料里的SCI论文数目和引用数量就得出评审结论,几乎不去考察论文的内容和实际水平如何;同时,众多学者的“帽子”、收入也与这些数量指标关系甚大,比如目前国内几乎所有大学都对学校员工发表在SCI收录期刊的论文实行奖励制度,而且把期刊分为不同级别种类设立不同的奖励金额,在《Science》《Nature》等所谓顶刊上发表论文的奖金更高……上述种种,自然就出现了“SCI崇拜”的怪圈。它使得大部分科研人员将科学研究的目的从解决问题演化为发表SCI论文,科研评价成了数SCI论文,这其实也就解释为什么“唯论文”会成为科研领域的大问题。由于学术共同体的认知模式已经被这套量化指标绑架,直接导致了一些学术不端现象屡屡发生,也让一些国内学者更愿意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造成了国内科技期刊水平“矮化”。“SCI崇拜”不破 新评价体系难立中国科技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导向,而破解“SCI崇拜”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科技评价机制能否成功确立,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以下几点:首先,应有效地扭转科技评价的功利化导向。鉴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积累性特点,对科学研究成果要进行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开展全面的综合评估,应将同行评议与其他多种评估手段结合起来,围绕着知识价值进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机构对比、国际比较等。评估内容不仅应包括近期论文的产出和引用,而且更应包括其多长期综合影响,突出同行评议的价值评估。学术界应该减弱对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神圣化,大学和研究机构应取消对发表SCI收录论文的奖励。当然,造成对SCI等指标的崇拜主要是利益的驱动,因此也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措施,从上下游系统的斩断这种链条,前提依然是建立有效、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学术和科技评价机制。其次,本土的科技期刊应该起到积极作用。中国科研人员用中文发表论文是责任也是义务,受国家科研经费资助的研究成果首先应该在国内发表,让国人能看懂才能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一些打着SCI收录、中文核心期刊的噱头,却因为某些评审看不懂国人的优秀研究论文连连拒稿,导致论文作者改投国际顶级期刊,并被封面报道的反转事件时有发生。国内科技期刊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钻研如何被SCI收录,不如多吸引高水平编委和评审,让优秀论文通过期刊真正体现出它的科研价值,才是迈向一流学术期刊的有效途径。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的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会议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这为中国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指明了方向。事实上,只有科研管理机构不再盲从SCI了,学术期刊不再打破头挤进SCI了,鼓励中国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在国内发表,才能达到提高中国科研水平国际影响力及保有科研数据知识产权的根本目的。作为学术论文的出口和重要终端,本土学术期刊能否崛起将成为确立中国特色新时代科研评价标准的关键一环。最后,过度重视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国内科技界学术不自信的表现。从国家角度来说,由于国内一些科技期刊的羸弱和评价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中国人的研究成果都争先恐后地拿到国外期刊去发表。科学无国界,但科研经费的来源是有国界的,技术的使用是有国界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更是有国界的。科研成果首先在国外发表,使得国内同行不能在第一时间受益,影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浪费了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这是个大问题,应该要得到根本改变。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从去年开始,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门破除“四唯”“五唯”的专项行动对于中国的学术、科技评价体系无疑是一个破而后立的重要契机,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等多维评价机制的探索将为中国特色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依据。(作者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委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jiaoyuyuanzhuo@sina.cn,等你发言。

帝王之功

莫让抄袭成风,还科研以净土

时间过得很快,历史却一再重复。比如去年的翟大博士事件,炒得全国沸沸扬扬,让一个不懂知网的博士给知网做了个免费广告。然后就是今年的胡美女校长抄袭被爆,又揭开了评职评优里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丑事。因为我们国家每年各类毕业生非常多,所以抄袭事件年年都有,不过今年的爆点有点儿大,所以大家就感觉些令人震撼。这些抄袭行为就像与人类共存的病毒一样,只要有了科研土壤,只要有了利益关系,大概它们就离不开这个温床。为什么国家屡屡出招,应对抄袭的坏行为,却屡禁不止呢?这些行为都是与利益名声挂钩的,大体像一条产业链。不管是努力刻苦地毕业了,还是靠抄袭(“幸运”得没被抓到)取得了证书,他们对于外人来说,是等同的。也就是说在外人眼里,他们都是顶着博士或者优秀教师的光环。别人不会知道他们为了这个证书,是辛苦实验积累数据写作论文得到的,还是心虚抄袭辛苦改写胆颤心惊得到的。但对于科研者本身而言,认真做科研得到的,得到后他们会长嘘一口气,心里感觉踏实了;而那些抄袭得到的,也许他们也会长嘘一口气,然后心里踏实了,但终是胆颤心惊。靠着抄袭拿到的一纸学历,出去就可以招摇好骗钱了。然而这样不努力播种耕耘而临到秋天摘别人果子的行为,却着实污了科研净土。他们让大家觉得努力付出没什么用,还不如到时候直接摘点儿别人的。这种想法,使得整个科研环境都变得污浊。就像当年在我们村子里,有一家人(确实是一家人,真的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们年年都不太种地,至少不像别人家一样认真地春耕秋收,但是他们家的粮仓却是年年最先满的。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只是不挑明了而已。大概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能得意一些,但是过不了多久,全村子的人都防着他们家人,最后大家基本上孤立了那一家。最坏的事情远不止于止,后来他们家的孩子想找对象,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家的“名声”已经在整个镇子里出名了,谁家都不愿意与他家产生关系。所以说,在科研领域,抄袭一时爽,爆时基本火葬场(听说美女校长就是以死求原谅的,不谅解她就寻死)。那些能引起公众关注的,都是领域内的大牛了,当然了,在未被发现之前是大牛,被大家发现了就成了“大鱼”。“大鱼”容易被抓,大概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抑或是“出头的椽子先烂”。对于那些小抄小闹的行为基本上没什么风险,即使有,也不会每个的都受处罚。这个也可以理解,各型论文等非常多,评审资源有限加上一些固有的科研裙带关系,更包容了这种行为。因为这个缘故大家可能会说在科研领域没有什么净土,只是看“污”的程度。但是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愿望,然后洁身自好,采取行动。我们不去这样做,就变相的为净化环境做了贡献。科研,要有长远目光,利益放在眼前,也许那真的是洪水猛兽。除了毕业,还有一些工作上的职称评定。这个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利益相关,评上了就可以赚更多钱。相对于这后来得到的利益,当初买论文的那点儿本钱也就不是大事了。得到了这些称谓,就可以得到一些便利性,进某些组织或者获得某些地位等。工作上有时候需要我做些总结,然后我就需要到中国知网上搜一些领域内的论文。搜着搜着就会发现,有些论文是近亲生产的,有些论文是原样扒下来的,因为有些论文是非常类似的甚至有些话都是原封不动的。这大概就是那些评职称的论文吧,反正有人出版面费,杂志社才不管那三七二十一,发呗,都是些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勾当。这种论文是按照不同级别,有不同价格的。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当年差一点我就帮别人写论文赚钱了,只是自己实在是没有这个能力,把自己从来没做过的东西堂而皇之地写出来发表。赚钱固然重要,但是昧着良心编东西,我实在是不忍心,我也没那个胆儿,尽管不是署我的名,我也过不了我这一关。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我想很多人已经讨论过了。对于教育部关于科研领域的论文及SCI的一些论断都非常好,如果能够坚持并且落地的话,那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就是评价体系,如何才能真正选出有实力认真做事的科研人员,如何有效甄别那些滥竽充数的“翟大博士”或者各色的“美女校长”,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也要评估SCI的作用,而不是一刀切地捧上天或者踩在脚下,有些东西我们还是需要的。我们也要明确专家评审的作用,这些内行专家,才能识别哪些人有真实的水平,不是光靠论文,还要加强审查。我们要鼓励创新,让整个科研环境清亮起来。只有把这股抄袭风刹住,才能让真正有才学的科研工作者更加积极与乐观,对科研有前景抱有更加清晰的未来。如果任由这些人胡闹下去,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最终是一颗老鼠屎,毁了一锅汤。

汝坟

科研期刊IF那些事儿

IFIF快到碗里来,带上IF去遨游IF是啥?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每年出版的《期刊引用报告》(JCR,全称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上的一项数据,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一个期刊论文被引用越多,说明论文质量越高,影响因子也就越高;而影响因子越高,表明期刊影响力越大。虽然IF与被引次数及论文数直接相关,但是影响其的因素却非常多,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论文、期刊、检索、学科及名人效应。基于目前,世界最顶级的三大期刊是Cell、Nature、Science合称“CNS”。因此,知晓IF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并确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期刊杂志、跟踪研究最新发展趋势;同时,帮助我们全面了解研究学科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快速掌握及捕获研究动态。看IF知分区期刊的IF并非固定不变,而处于不断波动之中。同一学科领域的期刊,依据IF大小可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根据所在区域可判别期刊水准和大致排位。相信大家对期刊排位并不陌生,但究竟其是如何进行分区排位呢?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分区:JCR分区:JCR将收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后根据学科将期刊按IF排序分为4个区:中科院分区:中科院将JCR所有期刊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共13个大类别。后将13个大类期刊分为4 个等级,即4 个区:如何查询期刊IF

艾琳娜

中国科大两项科研成果同时在《科学》杂志刊发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北京时间10月9日凌晨两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季恒星教授团队和赵忠教授团队的两项科研成果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上刊发,两个科研成果分别是新型电极材料助力锂电子电池快充技术,以及科学家发现植物干细胞广谱抗病毒机制。成果一 电动汽车未来可在10分钟左右充满电电动汽车愈发受到市场青睐,但漫长的充电时间也让人望而却步。传统燃油汽车仅需五分钟即可满油增程500 公里,而目前市售最先进的电动汽车则需要“坐等”充电一小时才能达到同样的增程效果。发展具有快速充电能力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一直是该行业的重要目标。记者了解到,一项最新研究突破使该目标更加接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季恒星教授研究组与合作者们在新型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全新设计的黑磷复合材料使兼具高容量、快速充电且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成为可能,该成果在《科学》发表。通过碳磷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黑磷复合材料具备更加稳定的结构和更高的锂离子传输能力。美术设计:董逸涵,石千惠,梁琰黑磷复合材料达到性能上的突破季教授介绍,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关于一款用在锂离子电池当中的新型电极材料。大家对于锂离子电池都不陌生 ,它是一款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发明。人们希望手机越来越轻薄,而决定手机是否轻薄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电池的体积和重量。人们希望电动汽车充电的时间和燃油车加油的时间相当。但目前最好的技术,让电动汽车充 满电的时间也在一个小时左右,达不到我们对于这些产品性能上的预期。如果想提高电池充电的速度,就需要一款充电的电化学反应速度很快的材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电极材料传导电子和离子的能力是否够强。“我们希望能够发现一款既能在综合性能指标方面给行业以期待 ,又能适应工业化电池生产流程的电极材料。”季恒星教授说。论文第一作者金洪昌博士介绍:“能量通过锂离子与电极材料的化学反应进出电池,因此电极材料对锂离子的传导能力是决定充电速度的关键;另一方面,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电极材料容纳锂离子的多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前人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发现,黑磷是一个优异的选择。首先,它的理论容量非常高,仅次于单晶硅或金属锂。同时,作为一款半导体材料,它传导电子的能力也很强。另一方面,黑磷具有层状的结构,锂离子可以在黑磷片层的层间快速传导,这三方面的优异性质,让黑磷成为一款非常有潜力的、能够实现锂离子电池快充的电极材料。但理想很丰满,现实比较骨感。目前一系列的研究报道发现,黑磷的综合性能指标跟预期有一定的差距。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团队研究人员一方面把黑磷跟石墨通过碳磷共价键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使它的结构更加稳定,锂离子进入黑磷颗粒的过程更加容易,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原本可能受限的锂离子传导。另一方面,他们给这个复合材料穿上了一层衣服,让电极在周围充满电解液的环境下,界面更稳定,更适合锂离子的进入。在这两个层面的界面优化下,这款黑磷复合材料达到了性能上的突破。十分钟左右充满电行驶五百公里“我们采用常规的工艺路线和技术参数将黑磷复合材料做成电极片。实验室的测量结果表明,电极片充电9分钟即可恢复约80%的电量,2000次循环后仍可保持90%的容量。”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辛森研究员介绍说,”如果能够实现这款材料的大规模生产,找到匹配的正极材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并针对电芯结构、 热管理和析锂防护等进行优化设计,将有望获得能量密度达350瓦时/千克并具备快充能力的锂离子电池。”具备能量密度350瓦时/千克的锂离子电池能够使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接近1000千米,而特斯拉Model S满电后 的行驶里程为650千米。而快速充电能力将使电动汽车的用户体验上升一个台阶。“在综合考虑压实密度,面负载量等工业界比较关心的一系列技术指标的前提下,我们有可能让电动汽车在10 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充满电,并能行驶约500公里。”季恒星教授表示,带着这样的一个愿景,科研团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层面和规模化制备技术方面,但是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团队将在基础研究层面和规模制备技术方面继续探索。“深入认识电极材料的微观结构、 理化性质和电化学反应过程等基础科学问题,掌握以界面工程为例的化学手段,同时了解产业界对核心材料的性 能需求是实现电池技术突破,推进相关领域如消费电子、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季教授说道,“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努力,使论文中的研究结果更加贴近电池产业的要求。”成果二 科学家发现植物干细胞广谱抗病毒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忠教授团队通过发育生物学和植物病毒学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关键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了植物干细胞的广谱抗病毒机制。该成果发表在《科学 》杂志上。植物干细胞广谱抗病毒机制示意图。美术设计:马子颂,梁琰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二大病害,植物一旦染上病毒将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比如在水稻中由稻飞虱传播的病毒(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一旦爆发,轻则减产16%左右,重则绝收。尽管国内外研究人员已经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RNA干扰,细胞自噬和植物激素等途径,但是对于植物干细胞存在广谱抗病毒能力的原因仍然不清楚。由于病毒种类繁多,已知的植物病毒就有1000多种,现有的抗病毒手段只能针对少数的病毒,且随着病毒不断进化,抗性也会逐渐减弱。“茎尖脱毒”是少有的可以应用 于大多数植物、清除体内病毒的最有效的生物技术,但其深层机理一直未被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忠团队另辟蹊径,以传统的茎尖脱毒技术为灵感来源,历经8年潜心研究,发现WUS是一个 存在于植物干细胞中的关键抗病毒蛋白。干细胞内的WUS是一个非常保守的蛋白,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中普遍 存在。这个蛋白受病毒感染诱导,并且通过直接抑制一类甲基转移酶基因,影响了细胞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主要细胞器-核糖体的组装,从而降低了蛋白质合成速率。这将直接导致病毒不能利用植物细胞完成自身蛋白质的翻译 ,以及病毒的复制和组装的过程,从而抑制了病毒的传播。同时,WUS蛋白也可以成为其他细胞抵抗病毒的“利器”,研究人员在植物其它细胞中表达WUS蛋白,可以保护植物免受病毒的感染。同时研究人员还检查了多种病毒,并证实WUS蛋白均可以抑制这些病毒对植物细胞的感染 ,说明WUS蛋白介导的干细胞病毒免疫具有广谱性。这项工作研究了植物分生组织存在的广谱抗病毒免疫活性,第一次发现在病毒抗性和分生组织维持基因之间存 在如此精确的分子连接。同行专家评论:“此研究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发育领域的一个开创性研究。”下一步,研究团队计划怎样将其应用到育种中,基于蛋白质人工进化技术,筛选高抗病蛋白,并利用生物技术转入多种作物中,以得到广谱高抗病的作物新品种。团队研究人员表示, WUS作为一个保守的干细胞调节蛋白,其同源蛋白存在于多种植物中。WUS蛋白介导的广谱抗病毒机制可以为多种作物抗病毒防治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可能为解决全球粮食稳产带来新曙光。范琼 李晓曦 赵小娜 胡冬寅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陈牧

贺兰山

《知识文库》杂志属于什么级别期刊,能评职称吗?上知网吗正规吗

《知识文库》杂志征稿函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单位: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ISSN:1002-2708 CN:23-1111 / Z《知识文库》(半月刊)成立于1985年,是一本综合性的抽象出版物。目的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每年在国内外提供1,500多种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知识文库》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百个方针”,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的。教育科研和基于学科的理论研究,交流科学技术成果,促进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栏目设置卷首语、人物之林、史海钩沉、社会大观、世界之窗、军事纵横、成功之道、科技展顾投稿指南1.内容:思路新颖,观点清晰,内容充实,论点严谨,语言讲究,信息可靠,能够及时反映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该期刊特别欢迎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观点的手稿和专家手稿。2.《知识文库》的必要格式和顺序: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字,文本,注释或参考。长度应为2200-8800字。一页大约2200个字符。3.请在稿件末尾附上作者的详细地址。其中包括:省,市,区,街道,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收件人姓名以及收件人位置的个人要求等的名称必须准确。如果纸张上有图表,请确保图片和表格清晰并可以与文本相对应。4.该期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室,所有投稿均通过电子邮件(word文件附件)或QQ发送。严禁抄袭。本文对此负责。提交内容必须得到答复。提交内容将不会退还。您可以在10天内处理,恕不另行通知。5,本刊物的稿件由编辑直接审核,难点的关键稿件送有关专家审阅。该刊物坚持“公正,公正,公开,客观”的稿件审查原则,实行“三审三校”制度。6.稿件一经采用,该杂志将发出“稿件使用通知书”,该通知书将迅速出版,并且出版精美。在确认手稿出版后,将赠送当前杂志的副本。

千仞之高

为什么大学老师越来越难出科研成果?

某大学副教授:所有人都可以任意打碎我的时间,我现在很想把手机砸掉。所有的组织和课题都要建微信群,加上邮箱、短信、电话,它(手机)一会儿就响一下……我就像那个扯线木偶一样,联系的途径越多,身上的线越多,可以被控制得越精确。某大学教授:经常各个行政部门开会,一会儿发个邮件,一会儿填个表格。一会儿再交个材料。我们学校有两个校区,还经常让我跑到另一个校区去开会,开会还只通知开始的时间,什么时候结束看(领导)发挥,大段大段废话。时间都浪费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上了,你就看刚开学的这两个星期,我就没能坐下来(做研究)过。某海归研究员:像实验室买试纸、药水、组织会议、报销,国外都有专门的行政秘书来做,国内行政这块儿很不足,这些都是教师自己来(做),上班时间忙这个那个,基本没办法静下心来(做研究)。学术工作需要时间,不给教师足够的时间,怎么能有更多时间去查文献、读书、研究。好多高校教师白天时间被各种琐事占据了,为了出科研成果,只能熬夜加班,导致身体状况急剧下降。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国家人才,国之栋梁,最后被各种疾病缠绕在病榻上。一边要求备好课,上好课,安排那么多上课任务;一边分配科研任务,要求科研成果,不出就降级,转岗,老师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