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作为最高级别的学位,不是随便啥大学都能独立授予的,能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首先得有博士点,博士点的申报对高校的学科、师资水平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在安徽,能独立授予(不含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的大学并不多,首先坐落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肯定是有的,其他的还有一些大学也有,一起来看看吧!配图(源于网络)中国科技大学,是安徽境内唯一的双一流建设大学了,理工科领域在全国也是牛逼的存在,最近又成立了医学部,正式向综合性大学进军。科大两院院士多达49人,在全国高校中也处于前列水平。在学科建设上,中科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多达27个,其中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非常强大的一所大学,招生规模上,科大2018年拟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600余名。而根据最新消息,中科大获得了新增学位点自主审核单位资格,全国仅20所大学获此资格,这就意味着中科大以后可以自主新增一定比例的博士点并自行审核了。中科大(源于网络)合肥工业大学:是211、985及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在师资上合工大也拥有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现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18年,合工大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合计共220名。安徽大学:211工程大学,也是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目前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18年的招生数据没有看到,2017年安大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为87人,看来比合工大在数量还是少了很多。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属重点大学,现拥有拥有临床医学、药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18年该校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77名,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56人。合工大(源于网络)安徽中医院大学:属安徽中医类的最高学府,现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该校2018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25名。安徽农业大学: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现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招生计划暂未知。上面六所校址都在省会合肥市,在省内其他地级市,也有一些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大学,一起来看看吧。安徽师范大学:坐落在皖江明珠的芜湖市,是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该校现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017年该校招收博士研究生约为56名。安徽大学(源于网络)安徽理工大学:位于皖北的淮南市,师资力量上该校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学科建设方面,现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该校拟招收博士研究生50名。安徽工业大学:校址位于钢城马鞍山市,现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18年,该校拟招收博士研究生30名。安徽全省目前只有9所大学拥有博士点,招生人数上,科大占绝对的大头,其他8所也就相当于科大招生规模的零头。说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山野老王高教聚焦系列原创作品,百家号发布,欢迎订阅百家号:山野老王
安徽省内拥有的高校并不算少,其中理工科院校就占了很大一部分,不过除了省会城市的中科大以及合工大能够在国内有名一些,其他高校的发展都可以说很一般。安徽工程大学就是安徽省的一所省属重点高校,它并不在安徽省会,而是位于安徽省第二大经济城市芜湖,其实它的发展在安徽省的许多高校中也并不能算出众,不过近几年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看点。现如今的高校都喜欢向上追溯校史,如果从校史的角度来看,安徽工程大学还是可以算得上历史悠久的一所高校,校史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35年的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之后也经历多多次院校隶属变更,曾经也是一所直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的部属高校,也曾作为合肥工业大学的教学点,最终划归安徽省管理,经历了多次校名的变更,最终在2010年确定了现在的安徽工程大学这个校名。在专业建设方面,安徽工程大学近些年来也是在不断的努力,现如今所开办的60余个本科专业中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就有14个,而国家级以及省级试点改革专业也有15个之多,卓越工程师专业也有十多个。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内多新工科专业的需求量增加,安徽工程大学也申请开办了很多诸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等专业。依托着学校近几年开设的新工科专业,安徽工程大学组建了安徽省高校中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并且人工智能学院中的一些专业在国内都可以排得上名号,这也是难能可贵的。虽然有一些专业仅仅开设不久,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可见安徽工程大学在这些方面还是有着很不错的能力。同样,安徽工程大学近些年的学科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在2019年安徽工程大学获批为安徽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单位,这也是可以证明近些年来安徽工程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是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这也仅是省级立项,距离真正能够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还有很大的距离。拿安徽省的另外几所高校来说,安徽财经,安徽建筑等高校数年前就已经开始此项工作,但至今依旧还没有成功,由此可见安徽工程大学的博士点建设工作一定不会是一帆风顺。再者从2017年开始安徽工程大学就开始与芜湖市合作准备建设国际工程师学院,这个学院拥有一个单独的校区,并且未来的发展模式也将会是全新的。在建成之后,将会对学校现有的院系以及专业进行重新分配,也就是说,这个国际工程师学院并不是以往的独立学院一样,它是在原有院系的基础上,划分部分专业到这个新的学院。无论是新建的国际工程师学院,还是获得省级博士立项,这都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安徽工程大学的成就,也是安徽工程大学近些年来发展过程中亮点。不过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安徽工程大学能否持续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不得而知了。你对这所院校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有怎样的看法,下方评论区等着你哦!
安徽省虽然说高等院校很多,几乎每一个地级市都有最少一个本科院校,但是好的院校却并不是很多,除了位于省会城市的像中科大、合工大、安大等院校之外,很少能够有特别出色的院校。就像在皖南地区的两所工科类的大学,不仅是容易被人忽视,也非常容易将这两所高校弄混淆。安徽工程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仅从校名来看这两所高校是仅有一字之差,并且两所学校都是位于长江边的城市,并且这两所城市距离也是非常的近,这也就让很多对这来那个所高校不清楚的人经常将其混淆。很多人在说到安工大是就会分不清究竟是说的哪所学校,其实安徽工程大学一般称其为安工程,而安徽工业大学则被称为安工业,这也是为了将两所院校很好的区分。安徽工业大学位于安徽省的工业重镇马鞍山市,最早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58年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在之后又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学校,当时是华东地区唯一的钢铁行业的本科院校。之后更是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划归于冶金工业部直属,其实这个时期正是这所学校最风光的时候,更何况是有一个“华东”这个地区性名词作为校名。不过在2000年划归安徽省管理,并且最终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同样作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高校的安徽工程大学位于安徽省经济第二的城市芜湖,如果从校史来看,这所学校相对更加悠久一些,最早可追溯到1935年的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不过这样的校史其实是比较虚的,在1951年皖南区芜湖工业学校其实更为实质,之后经过多次更名停办,在1962年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改名为一机部芜湖电机制造学校,可以说曾经的安工程也是一所部属院校。之后又是几经变更,在1977年作为合肥工业大学的教学点开始进行本科招生,不过在1978年底就正式成为一所独立办学的本科院校,更名为安徽机电学院。再到之后安徽工程大学经历了校址迁移以及再度更名,最终在2010年才正式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说起来安徽工程大学的办校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从校史来看,这两所院校都曾作为一所部属高校存在,只是在成为部属高校的时候这两所院校并不是一个等级。虽然两所院校都曾经历过多次变革,最后都成为了安徽省的省属重点高校,又都是以工科为主,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还是有很多的,即使安徽工程大学看上去历史更加悠久,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比不了安工业。其实如果从学科建设等方面来看,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两所学校之间的差距,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得比。安工业是科学技术部与安徽省联动支持的高校,像全国性的名头其实就更是数不过来,再者安徽工业大学具有推免资格,具有推免资格这一点其实就可以看出这所院校的优势之处。安工业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开设的学科专业中有三个可以排在国际学科前%,这都可以看出安徽工业大学的办学能力。而安徽工程大学就相对弱了很多,虽然在2010年就正式升格为大学,但是至今仍无博士学位授权点,仅是在2019年获得安徽省博士立项单位,这也证明了安工程在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上又跨出了一步。虽然至今仍无博士学位授权点,但是硕士学位授权点却有三十余个(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总和),同时也是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入选学校。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安徽工程大学近几年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除了上述的博士学位立项建设之外,在2019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并且与芜湖市政府合作开办了一个新校区(国际工程师学院),决议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在专业建设方面,近几年连续新开设了多个专业,其中人工智能专业不仅是安徽省内首批,在国内的排名也是很不错的。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虽然说两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不过从总体来看,还是安徽工业大学整体更好一些,不够有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对于这两所同在长江边的工科院校,你觉得它们未来的发展将会是怎样的,赶快留在下面的评论区吧!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据安徽省人社厅网消息:近日,《安徽省博士后研究人员高级职称评审认定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印发。办法明确:博士后可不受所学专业、年限和资历等限制,申请认定副高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职称系列(专业)应按照博士后在站期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专业确定,原则上应为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和社会科学研究系列。本办法适用于经安徽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办公室审核,在我省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满后的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博士后须留在我省各类企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工作协议或招收函)。博士后申请认定高级职称,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一)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设站单位规章制度。(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积极创新,学风端正,科研和学术方面无不良诚信记录。(三)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较好的履行岗位或约定的工作职责。(四)任职考核合格等次以上,博士后研究工作期满业务考核为优秀等次。(五)参加继续教育公需课培训,在站期间和出站工作期间达到相应学时要求。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可直接申请认定副高级职称1.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省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活动项目B类、C类资助或省辖市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活动A类(第一档)资助,并取得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2.在站期间,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作为主研人员(排名前5)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子课题、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申请认定前项目实施完成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以项目合同书、成果证书或项目验收材料为准,下同)。3.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或省(部)级科技奖一、二等奖1项或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2项。申请认定正高级职称从严掌握,评价采取专家评审和面试相结合方式进行博士后出站前已担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或担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二,可直接申请认定正高级职称:1.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资助、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加快推进安徽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引进项目或省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活动项目A类资助,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2.在站期间,作为主研人员(排名前3)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子课题、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2项,认定前项目实施完成并通过主管部门验收1项。3.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科技奖二等奖以上,或国家级科技奖三等奖(排名前5)、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排名前5)、二等奖(排名前3)1项或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排名前3)2项。
日前,人社部下发通知,安徽省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入选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其中,4名博士后研究人员为高校引进,我市的安徽华能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首次入选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的企业。自2020年起,全国博管办与黑龙江、北京、天津、福建、安徽、西安交通大学等6个省市和大学试点合作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主要是资助部分优秀外籍(境外)和留学博士到国内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该项目给予安徽省单独划分指标,对符合条件的入选博士后研究人员资助为期2年共计60万元。资助经费由全国博管办,省人社厅、博士后设站单位共同承担,其中全国博管办和省厅各资助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博士后设站单位配套资助每人每年10万元人民币。资助经费用途包括在华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个人的生活开支、住房补助、社会保险及来华往返国际旅费等。【来源:芜湖市人社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在安徽省排名前三的大学是固定的,也是实至名归的,因为它们是安徽省仅有的三所国内名校,曾经都是“211工程”高校,现在也都是“双一流”大学;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那可是国内最顶尖的高校之一,一直位列国际各类机构国内排名前十,更重要的,它是C9之一和华东五校之一,名副其实的“常春藤”大学;至于在安徽省能够排名第四和第五的高校,还真说不好!安徽省排名前三的大学,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其中中科大最牛,曾经的985/211工程大学,目前的“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在历年来和无论哪个机构实力排名,都理所当然地排名安徽省所有高校中的第一名,综合实力与学术成果直接可惜甩安徽其他任何高校十几条街;排在第二位的是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老牌的全国重点大学,各类高校评估机构都一致认可,它是安徽省综合实力当仁不让的、名列第二的高校;第三名是安徽大学,它是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防科工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外交部选拔录用公务员定点高校,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地位一直位居安徽省第三!安徽省高校中的老四和老五,一直争议都比较大,从各类机构排名来看:软科认为是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艾瑞深校友会认为是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THE认为是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QS认为是安徽财经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武连书认为是安徽医科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ESI的排名则前两位没变化,排名3~5名的分别是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综合各类国际国内知名高校排名机构的认可情况来看,安徽师范大学应该是安徽省所有高校中综合实力的第四名了;安徽师范大学简称安师大,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硕点30个,专硕点14个,本科专业88个,是省属重点大学!安徽省高校中排名第五位的,笔者认为是安徽医科大学,具体理由有三:①它是一所拥有近百年校史的省属重点大学,并且是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国家卫健委、国家教育部三方共建高校,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排名安徽省第4名;②ESI作为学术性实力排名,最新排在安徽省第三名,全球前1%学科有5个,“高被引论文”有50篇,尤其是ESI学科排名全球1%数目与合肥工业大学一样;③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再加上,学校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安徽排名前五的大学是哪几所”的问题,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医科大学。不知道大家认可我的看法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 磊 王海涵单从人口基数看,地处大别山东南麓的安徽潜山,一个以山为名的县级市,全市仅50多万人,近年来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2020年高考,全市有7人考上清华、北大。相较之下,该市还有一个以水为名的村子——逆水村,称得上“神奇”:只有3500多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相继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均不重复计算)。外人将逆水村称之为“博士村”。事实上,这一“封号”由来已久,多年前就有相关报道在网络上四处流传。这段时间,因为一条博士村“盛产”高学历人才的短视频极速传播,又把它推上了“热搜”的风口,乡村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乡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不能忽视的是,城市化进程给乡村教育带来的冲击也在显现,一些昔日辉煌的乡村学校,如今因为生源流失,徘徊在被撤并的边缘。这一背景下,逆水村赓续40多年的教育“神话”,让人看到了现实的另外一种可能,乡村学校的复兴之光兴许就蕴藏在此。在逆水村,能否探寻到乡村教育的成功密码?我们带着深深的疑问上路,从省城合肥驱车潜山市区,再换乘当地的车辆,历时4个小时,穿越大山的层层怀抱,一路蜿蜒、急转,终于来到了沐浴在冬日暖阳下的宁静村落。逆水初中女足队员合影“神话”起源大山是公平的,有着慈爱的一面,也有着严酷的一面。逆水村距离县城60公里山路,位于两县交界,尽管交通不便,但是森林覆盖率达到80%,处在“三富之地”的核心区域,山清水秀,土壤富硒、富锌,空气富含负氧离子。在当地村民的普遍认识中,自然条件孕育了逆水村人的聪慧禀赋以及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那些博士、硕士无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人生的根脉还扎在这里。逆水村与生俱来就有一层神秘色彩,自然法则似乎在这里被改写,因为山势的强行阻挡,造就了河水自东向西流的特殊地貌,该村也因此得名“逆水村”。群山的阻挡,未能让祖祖辈辈的村民低头,反倒在他们身上激发出“逆水行舟,力争上游”的倔劲。直到今天,不少人家的中堂上还挂着“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的条幅,时刻勉励后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年过八旬的储浩川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带领村民改变集体命运的人,也是乡村教育的“恩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村支书的他就提出,面对“七山半水两分田”的贫瘠土地,唯一的出路是多栽树、栽好树,有了好生态,才有村民的铁饭碗。储浩川大胆拿出4000元的家底承包荒山种树,不久赶上了全国各地大办乡镇企业的好时光,成立了一家村办林业企业,定位林产品深加工,开办纸制品厂,产品畅销全国。不少村民还记得逆水村一度的繁华,当年来自天南海北的大货车排队停在村里,等着纸品装车运出大山。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教育注入了“第一推动力”。因为贸易,逆水村人第一次走出大山,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在接待四方来客、走南闯北跑市场的社会交往中,仅有初中学历的储浩川看到了这里与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敏锐地意识到振兴乡村教育迫在眉睫,由此,他的事业重心开始由“植树”向“树人”逐步转变。逆水中心小学的原址是由祠堂改建而成。上世纪50年代,学校坐落在河对岸,师生出行困难。校舍破旧,也没有像样的操场。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政府决定将小学搬迁至村里的中心地带,储浩川带头响应,捐出30万元,解决了土地征迁费用。作为村办企业的当家人,他又果断拍板,村小学生的学费、杂费、教育附加费全由企业埋单;此外,民办老师的全部工资,企业来承担,标准达到全县最高。在捐资助学的道路上,储浩川为村里的后辈立下了标杆。逆水中心小学原校长储昭益说,“从逆水出去的大学生,不仅仅是考取功名,更想着反哺桑梓,一些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帮学校修大门,建幼儿园。”他的学生储柏青是一名身在外地的企业家,从1996年开始,每年定点捐助5到10个村里的孩子。储昭益说,一人有困,众人帮,即使在过去的年代,逆水村也极少发生因贫辍学的事,因此确保了教育基数。“走出一名大学生,往大里讲,是为国家作贡献,对小家庭来说,等于踏上了脱贫之路,也减轻了政府压力。”他说。“从小到大,身边从没有孩子考上高中,家里不让读的情况,如果想考硕士博士,家长东拼西凑、砸锅卖铁也要支持。”一位逆水村走出的博士分析,这也是该村高学历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逆水初中女足队员在篮球场上训练民风学风师风1998年,逆水村中心小学搬入新址,储昭益担任首任校长。此后几年时间,村小持续扩招,每个年级都达到了6个班的规模。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念书,储浩川设立个人助学基金,村里的孩子,考取大学奖300元、中专奖200元、高中奖100元,这在当年是个不小的数目。“教育经费虽然有限,但再苦再难,对老师的奖励还是舍得的。”储昭益回忆,当时学校根据全县统考的成绩对老师进行奖励,奖金由学校和储浩川的企业共同分担。“1995年,自己工资每月才100元出头,一位数学老师拿到的奖金就高达1000元”。“这一切都是为师生树立榜样,让大家看见,只要努力就能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认可。”直到今天,储昭益提起那些视生为子、视教如命的同事仍感动不已。“据我所知,至少有3位老师,都是太热爱教学和学生,最终倒在了讲台上”。汪令贵老师来自沙畈村校,教授语文和数学,工作兢兢业业,长期患有肝炎,一直带病工作。储昭益带着校领导多次劝他去医院治疗,但这位老师舍不得离开课堂,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2002年,他病情恶化,实在坚持不住,住进了医院,可惜再也没有回到讲台,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据储昭益介绍,上世纪90年代,曾经连续两年,潜山全县统考,逆水小学的平均成绩拿下全县第一。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校的教学质量比城里很多小学都好。1988年出生的汪静姝博士来自逆水村,正在重庆理工大学任教。她回忆,小学时,有一个同学几天没来上课,座位一直空着。老师走了20公里的山路,前去家访。原来该生家里有人受伤,需要他在家照顾。老师没有责怪,连续一周时间,晚上步行前往学生家义务补课,帮他跟上进度。“中间隔着一座大山,来回要走很远的路,老师毫无怨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她感慨道。正是这些舍命燃烧自己的“乡村红烛”,擎起希望的火束,代代相传。逆水初中副校长汪节胜任教30多年,也曾多次受过村里的“重奖”。不过,更让他享受成就感的是,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遇到每一位村民,都能从对方的言语中感受到亲切。很多脚上带泥的普通农夫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大学生,有的已经在中央部委工作,有的已经任职于国际机构,他们都曾是自己带过的学生。汪节胜说,村民遇到插秧、上梁、婚庆之类的大事,都会把老师请到场,奉为上宾,一起见证分享这个家庭的欢乐和荣耀。在村民眼中,老师的地位最高,往往在家族议事中也拥有至高的“话语权”,作为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汪节胜说,有时邻里之间的矛盾,老师去调解很管用。“他们朴素地认为,老师的话一定要听,因为孩子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有一个村民组,家家户户都是大学生。有的人家,一户好几个博士。”汪节胜说,在逆水村,村民不比吃穿比孩子学习的民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他们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学风。汪静姝记得,人生的第一个“对标”是自己的表叔操云甫,他也是村里最早走出的博士之一,如今已是中科院的软件专家。父亲一直拿表叔的例子教育她。现在汪静姝返乡时,又会现身说法,勉励自己的弟弟妹妹考上理想的大学,继续提升自己。她至今还感谢当年“老对手”储根柏的砥砺,第一次记住对方的名字是在逆水中心小学举办的数学竞赛上。“他是第一名,而我成绩不佳,所以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初中时,汪静姝和储根柏同校不同班,但二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初三第一次月考,储根柏年级第一,汪静姝第二;第二次月考时,二人位置“互换”。二人长期交替占据前两名,一直暗暗较劲。高中时,他们又在一所学校,每次公示全校排名前20名,二人都在其中。2004年,他俩双双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同步读完了本硕博,同学十几年,最后也都选择投身科教事业。“在学习上,同学、亲戚之间不仅相互竞争,也相互勉励支持。”汪静姝通过线上沟通,指导自己的表妹和表姐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在她的带动下,一位非名校出身的亲戚,考取了中科院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在读博士。这样“传帮带”的案例,在村里比比皆是。逆水中心小学的教室里,正在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让教师安心逆水村出来的博士、硕士几乎都在本村小学接受第一站的启蒙。2017年,凌节春调入逆水中心小学担任校长时,眼前的校园已是今非昔比,教学楼不仅是全村最好的建筑,比起城区学校也毫不逊色。这里硬件设施完善,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并且人心稳定。学校本部目前有155名学生,23名教师,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分配来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而且一半来自外县。在逆水村这个高山村,青年教师如何能留得住,干得稳?2016年以来,潜山市结合境内山区、畈区交织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积分调动”的管理办法,给包括逆水村在内的偏远乡村的老师吃了一颗“定心丸”。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向往城区生活是人之常情,与其把他们“强堵硬留”在农村,不如搭建公平公正的制度平台,实现有序流动,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也能通过流动,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全市学校师资配置更加合理。“过去想调到城郊去,大家习惯性想到‘找关系’,现在则是凭积分,你不要急,积分达到了,自然有机会。”凌节春分析,积分管理办法要求,山区学校必须干满5年才能申请调动,像逆水中心小学这样的山区学校,干一年就有1.2分,而普通学校只有1分,这也是对山区偏远学校教师工作的鼓励。“此外,教师的评优、获奖在积分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旨在鼓励他们立足岗位多出成绩,推动青年教师的进步。”凌节春说,“当然,教育部门还要对各校的调动指标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同一学校多人调出,影响教学质量。”“相比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目前更为现实的是环境留人。”潜山市教育局局长石敬忠也是乡村教师出身,深知坚守山区的不易。他曾听闻,一位毕业生刚刚到校,第二天一早就给校长打电话请辞。“可能是生活不适应,安居才能乐业,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我们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给他们家的温暖”。这件事情让石敬忠内心酸涩,为此他要求教育部门狠抓教师周转房工程,一定要优先解决乡村老师的住宿条件,真正做到“一切资源向乡村倾斜”。目前在潜山,35平方米的周转房,卫生间,洗漱池……正在成为乡村教师宿舍的标配。逆水中心小学教师储咏松任教30多年,他从未想过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逆水村。依据安徽省现行的相关政策,在乡村连续任教30年,申报职称可以不再受到学校指标限制,他于2020年顺利评上了副高职称。此外,像他这样的老师享受到的乡村工作补贴,每月加起来能有千元。值得一提的是,一切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导向,促使潜山教育系统出现了教师“回流”乡村学校的现象。“据我所知,就有好几个老师主动从城区学校调到了乡村学校。”潜山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储成杰说。近3年来,潜山市新招和新调的450多名教师,90%以上分配到了农村学校。无论在哪里,流动的机制激发出他们的活力,乡村教育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新时代怎么教在逆水中心小学六年级教室里,师生人手一块iPad,90后语文教师殷文灿每节课教授新知识时,都会习惯性地用上智慧教学系统。通过智慧课堂,中心小学的优质课程还可以向村小“直播”。墙上的大屏,手中的小屏,师生目光来回转换。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逆水村已成为历史。“十三五”期间,潜山市把智慧学校建设纳入民生工程,2020年以来,优先覆盖贫困偏远地区及山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建设54所智慧学校,这让山区孩子抢先一步享受到教育技术的红利。“在传统教学以书本、纸笔为主的基础上,智慧教学更具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殷文灿和学生一道,逐渐度过了智慧教学的适应期。她发现,“课堂上27个孩子个个都有劲头,现在连字迹都变得工整了。”“老师不能再一味地灌输知识点,不能再局限于课本,要带着学生一起体会课文背后的深意,结合山村孩子生活环境的实际,多介绍当地的文化知识。”殷文灿坦言,智慧教学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与日俱增,“现在连村小的老师都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相互学习的氛围已然形成。”新的时代,教研活动必须走出去,不能关在山里闭门造车。逆水初中校长李向东介绍,外出开展教研活动,出行、住宿等方面费用较大,学校尽力给予保障,所有活动经费都向教研倾斜,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市教育局也都针对小规模和乡村学校下拨专项经费,2020年就给了我校17万元”。不过,对于逆水初中这样只有16名老师的“小学校”来说,有的学科只有一两名教师,教研缺少氛围和规模。为此,该校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线上培训平台和智慧教学的资源库,组织老师线上学习,同时采用“片区教研”的形式,与周边学校联动,各校轮值主持,“抱团”开展活动。“先将老师分批次送出去听课,具备一定基础后,再将城区学校的名师挨个请到学校指导,面对面交流。”李向东说。“刚来一年的英语老师在全市英语优质课大赛上获二等奖;一位老师被推荐到安庆市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2019年在全市考评中,近40所初中,逆水初级中学排在第11位……”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李向东心里明白,乡村教师付出了成倍的努力。苦一点,累一点,没有关系,不过每逢开学得知生源流失时,所有坚守逆水村的教育人心头都会掠过一丝失落。这份失落,不仅体现在老师的教研中,“规模”的掣肘也一直是乡村教育的“隐痛”。发展教育,不能没有适度规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多,乡村中学的“萎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山区表现尤甚。只剩下80多个学生的逆水初中,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李向东做过粗略统计,学校所辐射的3个行政村范围内,大概有三四百户,父母在外打工,大部分孩子跟着父母在外面读书。“留下来的学生中,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的比较多,我校就有30多个学生,过去曾是贫困户”。依据安徽省的统一政策,省级示范高中“指标到校”,逆水初中每年分到固定的指标让在乡村学校排名靠前的学生拥有更大的机会进入重点高中。让李向东感到欣慰的是,现在经常听到重点高中的老师反馈,“虽然进来的分数有差距,但是山里的孩子后劲足!”事实上,对于乡村教育人来说,他们并不在意,学生最后是从哪里考出去的。教育就是一场接力赛,所有老师都是参与者、贡献者。“不管学生是在哪里就读的,即使是在城里上的初中,只要能从这片土地走出,我们都感到自豪。”李向东所迫切希望的是,“相关部门能否搭建一个常态化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博士、硕士常回来看看,把成功的经验和人生感悟分享给家乡的孩子。”逆水中心小学的教室宿舍品格教育,同一起点如果非要问,逆水初中有什么教学成果在全市是数一数二的?那可能要属校园女足了,它的战绩算得上逆水村的又一个“神话”。还是从人口基数的角度看,只有80多人的学校,女生大概占到一半,其中一半被选到20多人的足球队,挑选空间非常之小。但是这样一支在篮球场上训练出来的乡村校园女足,2018年获得安庆市中小女子足球联赛季军;代表安庆市参加安徽省校园足球联赛,获得第7名的好成绩;2019年又捧得安庆市中小女子足球联赛冠军。“要知道,我们的对手可都是规模两三千人的大学校,开展足球运动多年。”该校唯一的体育老师兼足球教练方金润一个劲儿地重复:“只能说,我们的孩子能吃苦、不服输,人家的女孩子舍不得踢足球,我们的家长特别支持。”“足球不仅是体育,更是一项品格教育。”这也是方金润的深刻体会,他见证了这群女孩子的蜕变与成长。2016年,他首次带队参加安庆市的比赛,面对紧张的比赛气氛,女足队员们有些“怯场”。她们呼吸急促,动作僵硬、变形,结果三战二负一平,排名垫底。孩子们哭成“泪人”,围着方金润表态:回去一定好好练!方金润向外校的老教练拜师求教,一边制定训练计划,一边在网上找来视频,看比赛,学技术。学校起初没有训练装备,他就地取材,想出了很多土办法:从食堂找来生火用的木棍,绑成绳梯,训练队员的灵敏性和反应力,把体操垫铺在水泥地上练身体对抗,对着垃圾桶练习射门精度。重返赛场的铿锵玫瑰令人“生畏”。有对手感慨,“她们身上像装了铁一样,撞都撞不动。”方金润清晰地记得,一次比赛中,一名主力队员受伤,鼻子里都是血,躺在担架上,还不忘拉住他说,“不要换人,我还能上!”“足球运动让孩子更得懂规矩,更团结,他们明显懂事了、长大了。”方金润介绍,每年暑假,有一半时间集中到校训练,早上5点半起床跑步,学生从不叫苦叫累。学校还专门安排老师,为他们义务补课,确保学习成绩不掉队。5年来,女足队员或是考上了省示范高中,或是考上了县里的定向师范生。尽管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校园女足队员身上依然能够看到逆水村人不变的精神传承,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一个人的成功都绕不过品格的支撑。安徽省野寨中学党总支副书记徐富贵感慨:“在品格教育上,城乡学校都站在同一起点,品格教育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手段,对农村学校来说,尤其重要!”他所在的学校是潜山市最好的省级示范高中,同样位于大山脚下,绝大部分逆水村的学子,都在这里完成最后一站学业,从而踏上人生的跳板,一跃飞出大山。在他看来,当下优质教育资源都在向大中城市集中,单纯从知识获取来看,农村孩子并不占优势。“但对于山区孩子而言,养成品格教育的‘素材’和有利条件可能会更多”。比如,在逆水村,孩子从小上山下水,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帮着家长做家务、做农活儿,养成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有些东西不能和大城市比,但是有一点,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做好,就是把孩子的品格培养好,除了尽力做好知识传授,要狠抓品德教育,这会让孩子终身受益。”他说。“品格教育是‘做’出来的,把说教转变成体验。”徐富贵介绍,野寨中学持续7年探索品格教育,潜山市教育局已将该校的成功经验在全市中小学推广,通过“德育微行动”“品格青年评选”等活动载体,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我们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教育不是为了逼着学生考高分,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这些年来,众多案例证实,集中精力抓品格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学生成绩,反而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在石敬忠看来,潜山教育在新时期“独辟蹊径”的探索,其实是对教育本真的再次回归。当年逆水村的孩子,正是沿着这条“品格之路”走到了成功的彼岸。结 语到这里,我们的追寻暂时告一段落。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是大部分逆水村学子完整的教育路线图。沿着这条线路,我们向每一个采访对象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博士村的奥秘究竟何在?”略有遗憾的是,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可以表明,是某种特殊、甚至神奇的单一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逆水村的教育现象其实并没有神话,也没有什么可供快速复制、推广的秘诀,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缩影和样本,它是众多教育人和一届届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成果显现。当然,我们无法割裂历史,回望身后的这片绿水青山,不仅是金山银山,也是文化厚土,孕育出进取向上的文风家风,营造着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泽被后世。在这里,山水生态与传统文明完美融合,让耕读中国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储成杰对此文亦有贡献)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针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毕业后什么都有了。据官方消息,安徽一所省属高校新校区将在8月底投入使用,这就是自2017年便开始建设的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在安徽工程大学官方公布新校区内部图片之后,毕业生纷纷都酸了,又是一起“毕业就有”事件。虽然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非省会城市的双非省属高校,但是这所高校近几年的发展却是不俗的,国际工程师学院建设,2019年开始首批留学生招生,还有便是新开设多个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等新兴专业,安徽工程大学也在2019年正是推进博士单位立项工作,也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安徽工程大学将会培养自己的博士研究生。而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作为安徽工程大学的一个新的教学单位,它有着自己的一个独特性,也是安徽工程大学唯一一个与主校区独立的学院。安徽工程大学官方公布的新校区图片指的就是这个国际工程师学院,那新校区究竟有哪些地方能够让毕业生感到醋意满满?新校区相对于老校区虽然有一些偏远,但是伴随着芜湖轻轨的建设,也就显得不那么遥远,因为新校区正位于轻轨二期工程中的梦溪路站旁,在二期建设完成后国际工程师学院的交通就更加便利。再者新校区不仅仅有轻轨,新校区位于方特梦幻王国和芜湖国家机器人产业园之间,是一个娱乐科研两不误的地址。让人羡慕的不仅是这个娱乐科研两不误的地理位置,更多的还是这个新校区的内部设计与整体环境。新校区是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整体的设计充满着理工院校的特色,同时又不失国际化色彩。在新校区中的内部设施更是让那些在老校区生活很久的学生感到羡慕,对于已经毕业学生来说就更是醋意满满。其实让学生最关心的莫过于寝室,标配的四人间,敞亮的地板,上床下桌、空调、阳台等一应俱全,硬件方面真的是超级给力。你以为宿舍就只有窗明几净的四人间?那就想得太简单了,新校区的宿舍不仅仅是为了住宿,更是包含了娱乐学习生活等多功能的场所,宿舍有专属的吧台与学习区,这也是让众多学生羡慕的地方。让人羡慕的还有新校区的图书馆,外立面科技感爆棚,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让人对它充满喜爱之情,还有食堂学习中心等等设施都可以说是充满着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据悉新校区在投入使用之后,将会从主校区搬迁一部分专业进入,其中就包括安徽工程大学新组建的人工智能学院,同时还有安徽工程大学的一些王牌专业,对于能够搬进新校区的这些学生,估计是有很多学生都感到羡慕不已。
NO.1 中国科技大学。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NO.2 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NO.3 安徽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和211建设高校,现有1个学科群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获得国家CMA计量认证的现代实验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分中心。NO.4 安徽师范大学。现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8个本科专业。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2个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NO.5 安徽农业大学。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现有ESI前1%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9个、入选安徽省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学科奖补资金项目各1个。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NO.6 安徽工业大学。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项,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7个,新工科建设项目2项。省级重点学科12个、特色专业13项、教学团队12项、科技创新团队10个,5个团队入选省重点人才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省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项目,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3个学科居全球ESI排名前1%NO.7 安徽医科大学。设有临床医学(“5+3”一体化)等31个本科专业。拥有临床医学、药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3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9个。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NO.8 安徽理工大学。“十二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其中 “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科研到校经费超6亿元;“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中国专利奖1项;获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2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00余件。NO.9 安徽财经大学。设有12个学院,1个教学部,2个省级研究机构,35个校级研究机构;62个本科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NO.10 安徽建筑大学。学校现有11个一级学科、4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1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发力高等教育,安徽坐不住了。“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少,学科建设水平低,引领发展、凝聚人才、支撑创新能力不足。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15所省属高校163个参评学科,仅5所高校13个学科获B等级,无B+以上学科……”2020年5月安徽省教育厅在回复网友留言时“自揭短板”。作为长三角的“新合伙人”,安徽省属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已无法与创新型省份的地位相称。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安徽多个地市刚刚出炉的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谋划。其中,支持当地的省属“学院”升格为大学成为重要内容之一。《中共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支持宿州学院创建宿州大学。滁州市委也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把支持滁州学院创建滁州大学纳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黄山学院升格黄山大学、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也被黄山市委列入了“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城市的“大学梦”宿州学院、滁州学院、黄山学院分别创办于1949年、1950年、1978年。本世纪初,三所院校先后升格为省属本科高校。为何三地都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学院”升格大学?“黄山大学梦是黄山学院人的梦,也是黄山150万人民的梦。”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汪枫告诉澎湃新闻。宿州学院校长张莉对澎湃新闻表示,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宿州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校地合作的大背景下,宿州市提出进一步支持学校的发展。安徽“第三城”滁州也希望弥补暂无“大学”的遗憾。“滁州快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呼吁滁州学院升格为大学来提供更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滁州学院副校长陈桂林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市校双方已经有了共识,将合力推动校地合作向纵深发展。安徽省级层面也对“十四五”期间省属高校的发展有所谋划。《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安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积极引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省属高校高峰学科建设,依托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打造一批特色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高校,加快提高省属高校办学水平。”升格“大学”非一日之功“学院”的升格更名之路并不好走。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升格为“大学”有一系列严格的量化指标。具体包括:大学的办学规模至少需要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同时应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作为主要学科,且至少有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师资队伍要求研究生比例达50%以上,博士生达2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和具有正教授职务的专任教师应分别不低于400人和100人。在科研水平上,人文社科类大学教育经费应不少于500万元,其它类大学应不少于3000万元。此外,大学一般至少应具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汪枫表示,对标教育部的要求,实现黄山大学梦,黄山学院在学科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经费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陈桂林也坦言,从滁州学院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初步具备了更名为大学的基础。但还有一些维度暂未达到教育部的硬性指标。“学校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达到教育部的评审要求。”“高校的发展不在于名称,而在于内涵,核心是师资和课程设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副理事长杨颖秀认为,学校的发展速度要和质量相匹配。“学院”升格为“大学”后也不应改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要坚决纠正部分高等学校贪大求全,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综合性、多科性发展的倾向,严格依据标准审批“学院”更名“大学”,切实引导存量高等学校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来。校地共筑“大学梦”作为共生共长的命运共同体,城市与高校“血脉相连”。“地方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省属高校有所支持,因为高校发展好了也可以为当地输送高质量的人才,这是一种双赢。”杨颖秀表示。在张莉看来,学校不仅要获得地方的支持,也要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目前宿州市已经落实了一批支持学校发展的举措,未来双方还将有更深入的合作。”“滁州学院为滁州冲进全省第三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2020年11月7日,滁州市政府与滁州学院签订《共建滁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滁州市长许继伟在当天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滁州学院多年来对滁州发展的贡献,双方的合作自此也开启了新篇章。“将滁州学院升格为大学是校地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陈桂林期待,未来滁州市能继续加大对学校建设用地和改善硬件条件的支持力度,作为学校也会持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近年来,我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地方的大力支持息息相关。”汪枫表示,黄山学院已将“坚持扎根地方,全面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列为2021年十大目标任务之一。汪枫介绍,今后黄山学院将建立健全学校与地方社会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依托项目合作平台、科技支撑平台、教师工作站平台、交流挂职平台和志愿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着力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徽州文化传承创新、社会事业建设等提供服务。“一体化”带来新机遇作为长三角的“插班生”,安徽与沪苏浙高等教育的发展尚有差距。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按下“快进键”,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也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踩准一体化的节拍,为自身争取尽可能多的资源,已成为安徽省属“学院”奋起的新动能。汪枫介绍,黄山学院刚刚召开的党代会已经明确,要大力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强化区域共建共享,深化与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及名山论坛高校联盟的战略合作,充分利用江浙沪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来皖设立分支机构的契机,探索与长三角地区高校开展干部挂职、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毕业生就业等各领域互动合作。2020年滁州跨级站上安徽“第三城”,快速崛起的背后,是滁州市充分抓住了毗邻南京的区位优势主动作为。“滁州经验”也得到了滁州学院的借鉴,陈桂林介绍,滁州学院已先后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就合作共建的事宜进行了商谈。下一步还会在更广的领域寻求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的合作。那么,怀揣“大学梦”的安徽省属“学院”如何才能吸引“大师”的加盟?“目前滁州学院的发展核心仍然是师资队伍的建设。短期内我们直接引入‘大师’可能存在困难,所以学校采取了多元化的人才引进策略。”陈桂林介绍,一方面对发达地区的资深专家学者滁州学院通常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即不改变人事关系,通过项目引进的形式,为学校发展赢得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实施了师资队伍的“博士化工程”,以住房优惠等福利政策吸引拥有博士学历的青年人才来学校任教。获得地方的加持后,接下来安徽省属学院如何接近自己的“大学梦”?“创建宿州大学是学校下一步中长期发展目标。‘十四五’期间我们会结合硕士点建设推进相关工作。”宿州学院校长张莉说。黄山学院党委书记汪枫则表示,下一步学院将围绕目标任务,明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举措,发扬“钉钉子”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争取早日实现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