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托宿于义

托宿于义

专栏作者

66

推荐

2

最新

844

查看

  • 2020考研成绩查询后各位考研考生需要及时了解院校发布考研复试公告并为后续考研复试做好准备工作。1元复试占座为研值助力,帮你一键定制复试备考方案。为帮助考研考生及时了解院校2020考研复试公告信息,小编整理“南方科技大学各学院2020考研复试公告汇总”相关内容,点击查看>>广东各大院校2020年考研复试公告汇总南方科技大学2020考研复试公告信息暂未公布,小编将及时关注更新敬请关注。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南方科技大学各学院2020考研复试公告汇总”文章,希望各位考研考生在考研复试工作中,能够积极做好复试准备工作,为实现研究生梦想而拼搏!更多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尽在复试频道。推荐阅读:广东各大院校2020考研复试分数线汇总各省市各大院校2020考研复试公告汇总各省市各大研招院校2020考研调剂信息汇总2020考研国家线及34所高校历年考研复试分数线汇总 更多

  • 新东方在线推荐:2018年考研一次顺利提分课程!!一科不过,全科免费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过程包括()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理观点是()。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3.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A.动觉B.痛觉C.平衡觉D.内部感觉5.()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传递信息的A神经特殊能量学说B模式理论C特异化理论D行波理论6.下列哪个现象反映的是视觉适应()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B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看到树叶的颜色总是绿色的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D值夜班的消防员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7.()能够很好地解释在某些情况下人为什么对一些刺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现象A衰减理论B过滤器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工理论8.人在每一瞬间,将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些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这一特点指的是注意的()A指向性B集中性C目的性D能动性9.幼儿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A典型事例B定义C言语讲解和概括D概念名称的组合10.学习形成两个或更多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即形成一系列的刺激与反应联结的是()A连锁学习B信号学习C辨别学习D概念学习11.具有加工信息和与存储信息双重功能的记忆是()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工作记忆D长时记忆12.内容效度主要用于考察()的有效性A智力测验B人格测验C特殊能力测验D成绩、技能测验13.既影响信度又影响效度的误差是()A随机误差B系统误差C抽样误差D评分误差14.考察学生某次考试的分数与教师评定学术等级之间的相关程度,应采用()A积差相关B斯皮儿曼等级相关C肯德尔和谐系数D二列相关15.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是()A集中思维B抽象思维C发散思维D直觉思维16.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是()A语言的加工B语言的理解C语言的表征D语言的产生17.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的活动来实现A神经系统B感觉器官C大脑皮层D传到神经18.看书时用红色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A选择性B理解性C恒常性D整体性19、在“目标熟悉性和任务难度对前瞻性记忆的影响”这一研究中,自变量是()A目标熟悉性B任务难度C前瞻性记忆D目标熟悉性和任务难度20、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形状和方向错觉()A佐尔拉错觉B冯特错觉C爱因斯坦错觉D潘佐错觉二、多项选择题21.F检验可以用于()A三个及以上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B判断连个方差是否来源于同一个总体C三个及以上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D两个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22.在声音掩蔽中会出现的现象是()。A.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B.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要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C.掩蔽音强度提高D.纯音的掩蔽作用和噪音的掩蔽作用相同三、简答题23.简述你是如何看待知觉和表象的功能等价问题。四、综合题24.试述注意理论及其实验证据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5DDBBC6-10DBAAA11-15CDABC16-20CAADD二多项选择题【答案】21.ABCD22.ABC三、简答题23、答:(1)表象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表现和知觉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心理学将表象看作已经贮存的知觉象的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Neisser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将表象看作是由相应的知识所激活的对知觉的期待。Kosslyn将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者类似图画的信息表征。这些观点都强调表象与知觉的等价机能。(2)其不同点在于:①知觉形象鲜明生动;表象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②知觉形象持久稳定;表象形象不稳定、易变动。③知觉形象完整;表象形象不完整。四、综合题24:注意的理论一、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一)过滤器理论模型由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认为注意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一些信息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对选择性注意的系统研究开始于ECCherry(l953)对鸡尾酒会效应的兴趣。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人们被各种谈话的声音包围着;人们只听到某些谈话,而听不到另一些谈话。如果别人议论到你,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异常敏感地听到它。1.Cherry(1953)的实验研究2.BroadbentD.E.(1954,英国)的实验研究。过滤器模型较好地解释了Cherry和Broadbent的实验结果。(1)在Cherry的追随实验中;被试只接受了来自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过滤器的作用,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几乎完全消失。(2)在Broadbent的分听实验中,大多数被试倾向于先报告从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后报告从另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而不是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这种现象是由于,当被试先报告来自一耳的信息,后报告来自另一耳的信息时,他们只在两个通道间进行了一次转换,因而成绩较好。相反,当被试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时,他们必须在两个通道间来回行多次的转换,因而成绩就差了。模型的评价(局限性)(1)首先,模型是根据听觉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通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它只是一个单通道模型。(2)其次,模型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选择的作用,而无法解释材料的语义联系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事实上,当实验是用有语义联系的材料来做时,被试者对不注意的材料是能够加工的。(3)第三,由于人们可能对语义进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根据的。(二)衰减理论模型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提出,认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可通过过滤装置,但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Treisman实验结果的解释,不被注意的通道也能通过某些信息。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作出更好的预测。两个模型的共同之处:(1)两个模型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由过滤器加以调节。(2)两个模型都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在初级物理分析与高级意义分析之间,耳不是反应选择阶段。两个模型的不同之处:(1)假设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注意选择的基础是对刺激物理属性的分析;衰减模型认为,注意分析更为复杂,可能由语义加工组成。(2)加工性质不同。过滤器模型假设,是“全或无”的方式;衰减模型认为,通道不是完全关闭的,而是关小或抑制。(三)反应选择理论模型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后经诺曼(D.A.Norman)加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的反应选择。(四)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约翰斯顿与汉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二、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心理学家卡内曼(D.Kahneman)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他认为,当人同时做几样活动时,如果活动不超过资源总量,这些活动就可同时进行,如超过,那么在进行第2、3项活动时,就会使第1项活动的反应退步。相关实验:Lewis(1970)的研究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早期(知觉)选择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的比较(1)差别:瓶颈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业性质决定,早期(知觉)选择模型是再认前选择,反应选择模型是语义分析。(2)相同:两个模型中都存在瓶颈;两个模型都承认注意的分配,几个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时受到注意。(3)在研究方法上应加以改进:知觉选择模型应多利用附加追随程序的双听技术,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反应选择模型应多用不附加追随程序的双耳作业,使注意分配到双耳。也应看到不同感觉道的特点,比较不同通道的差异。三、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1982.1992)提出,她对物体的特征(如颜色、大小和特定朝向的线条)和物体本身进行了区分,并根据这一区分构建理论。这个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很有特色。该模型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成两个阶段:(1)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2)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