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鬓眉交白

鬓眉交白

专栏作者

265

推荐

3

最新

45140

查看

  • 快讯,据郑州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15年郑州大学101100护理学考研报录比已发布,详情如下:院系代码院系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报考人数推免人数上国家线人数录取人数052人民医院101100护理学4000 更多

  • 性别男职称教授职务 电子邮件xurongfsi@126.com工作时间2004年7月接待日►教育背景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经济学学士1998年9月至200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经济学硕士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经济学博士►工作经历2004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FreemanVisitingScholar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2013年7月至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学术和社会兼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高级研究员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持证人,美国CFA协会会员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持证人,GARP美国金融风险管理师协会会员《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保险研究》等核心经济类期刊匿名评审人CFASocietyTheAnalyst编委国家开发银行特聘专家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评审专家苏州市软科学基金评审专家►讲授课程投资学公司理财保险资金运用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教学成果和荣誉2014以及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2013以及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优秀教学奖2012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1年第六届保险教育年会优秀论文奖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著作类优秀成果奖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2004年参与撰写著作获得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科研方向机构投资者行为金融稳定性金融市场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著作:2013,《监管与市场博弈中的投行功能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专著)2007,《资产定价与宏观经济波动》,中国经济出版社(专著)2003,《开放式基金投资》(第一作者),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0,《百年金融浪潮》(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论文:经济类核心期刊2014,“对上市与企业绩效改善关系的再检验——基于我国制造业配对样本的证据”《金融研究》第9期,(第三作者,与郑志刚、成为合作)2014,“金融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8(4):33-40。(第二作者,与吴晓求合作)2014,“BEYONDTHERRSP:IndivialPensionPlanscanhelpbusinessownerclientsretirericher”,TheAnalyst,September,(withDevinCrago)2014,“推动金融期货期权创新,提升我国金融话语权竞争力”,《上海证券报》,2014年6月26日,(第一作者)2014,“互联网大佬的保险逻辑”,《董事会》第5期(独立作者)2014,“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分析”,《金融监管研究》第3期(第一作者)2014,“中国独立董事制度面临做实机遇”,《东方早报》1月21日专论(第一作者)2013,《保证金存管制度变迁对证券公司金融功能影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投资与证券》2013,《法律环境差异会影响财险市场发展吗?——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金融评论2013,《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是否有助于投行声誉功能发挥?》,《金融研究》第7期(第一作者,与蒋庆欣、李星汉合作)2013,《公司治理与经理人的进取行为》,《金融评论》第1期(第二作者,与郑志刚、林玲、赵锡军合作)2013,《新农合对农户商业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研究》,《保险研究》第3期(第一作者,与张迪、吉学合作)2013,《中国IPO市场问题与监管机制有效性研究》,《金融监管研究》第2期(第一作者,与刘洋、尹志锋、陶长高合作)2012,《投资银行金融功能研究综述——基于IPO承销业务视角》,《金融评论》第5期(独立作者)2012,《产权保护、公司治理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来自中国A-B股的证据》,《经济研究》第11期(第二作者,与严武、史清华、汪勇祥合作)2012,《国企高管的政治晋升与形象工程》,《管理世界》第10期(第三作者,和郑志刚、李东旭、林仁韬、赵锡军合作)2012,《掏空还是效率促进:大股东认购定向增发股份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6期(第一作者,和刘洋合作)2012,《董事责任保险与公司治理机制的互动影响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保险研究》第3期2012,《效率促进还是掏空——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的效应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6期RongXu(2012),OntheCorporateDemandforDirectors'andOfficers'InsuranceinChina,ActualProblemsofEconomicsRongXu(2012),WhyDidInvestmentBanksTakeMoreRiskThanOptimal?ATheoreticalAnalysisofReasonsforSubprimeCrisis,ActualProblemsofEconomics,No.1,373-380RongXu,TangKeandWangWenjun(2012),SizeandPerformanceofChineseMutualFunds:TheRoleofEconomyofScaleandLiquidity,Pacific-BasinFinanceJournal,Vol.20,No.2,228-246(SSCI)2011,《最终控制人对公司价值影响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第6期2011,《公司章程条款的设立、法律对投资者权力保护和公司治理-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管理世界》第7期(和郑志刚、徐向江、赵锡军合作)RongXu,WangYongxiang,LiYue,andCaiMingchao(2010),Isthemoreablemanageralwayssaferfromtakeover?EconomicModelling,Vol.27,Issue.1(SSCI)RongXu,GuiHefa,WuWeixingandLiYue(2009),IsfirmlevelvolatilityincreasinginUSAfirms?ActualProblemsofEconomics,Vol.94,No.4,CorrespondingAuthor(SSCI)2008,《资本市场发展影响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9期(和吴卫星合作)2008,《金融稳定性研究的新进展―信用风险转移视角的理论综述》,《教学与研究》第7期2008,《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关系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第4期2007,《金融体系内风险转移及其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1期2004,《证券市场流动性、价格有效性与最优激励契约设计》,该文入选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证券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并入选会议论文集《治理结构、证券市场与银行改革》(平新乔、宋敏、张俊喜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发表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2期(和汪勇祥合作)2004,《以市场透明度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秩序:理论框架与现实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吴晓求、解志国、李悦合作)第1期,该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秩序研究”的子课题“资本市场秩序”研究成果。2002,《金融市场化趋势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财贸经济》第9期(和吴晓求合作)2000,《B股市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国际金融研究》第8期(和赵锡军合作)科研项目:201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目项目“政治关联影响公司价值的媒体报道渠道——基于媒体情绪指标构建的研究”2013,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母公司与地方子公司集团内部资金转移研究”2012,主持中国保险学会年度规划课题“农户商业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的互动影响研究”201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正向选择还是逆向选择——中国董事责任保险的实证研究”,2012-20132011,经理人超额薪酬:加强内部控制V.S.限薪?(项目批准号:71072143),国家自然基金子课题主持人,2011.1-2013.122011,主持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苏州市设立新三板证券市场的政策研究”2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71155): 基于高频数据的股市极端风险测度及其防范研究2011-2013,子课题主持人2009,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研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9,资产证券化对金融体系内风险转移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2008,我国民营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侧重于金融危机影响下浙江宁波地区的调研,年度社会调查项目2008,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研究2007,中国资本市场资产管理行为研究2005,IAIS保险监管法规研究►学术奖励2009,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著作类优秀成果奖2005,博士论文《资产定价与宏观经济波动—影响机制研究》荣获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4,参与撰写著作《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获得北京市第八届(2004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独立写作其中一章) 更多

  • 基本信息姓名:李兆平出生年月:1966年8月10日毕业院校:北京交通大学性别:男民族:汉族职称:教授办公电话:010-51688129通讯地址:北京交通大学隧道与岩土工程研究所电子邮件:Lizhaoping@263.net个人简历一.个人简历:1984年9月——1988年7月:安徽理工大学(原淮南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本科。1988年9月——1991年3月:北京科技大学、矿山工程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年4月——1997年3月:冶金部马鞍山矿山设计研究院、地下采矿研究室、工程师、课题组长。1997年4月——2000年3月: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4月——2002年1月: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研究员。2002年2月——2004年8月:北京交通大学、隧道与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教授。2004年9月——至今: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特聘岗位教授。 研究领域二.研究领域隧道与地下工程环境影响的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隧道与地下工程结构设计理论,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科研项目三.科研项目(近年来以及现在正在承担的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受施工扰动影响的土体环境稳定理论与控制方法研究,该项目获得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横向项目:北京地铁隧道对地面建筑和地下管线影响研究3.横向项目:南京地铁1号线16、17标段施工关键技术研究4.北京市科委项目:盾构法地铁隧道分岔段围岩稳定性及施工技术5.横向项目:复合式衬砌膨润土防水毯及分子卷材防水板分区防水实验研究6.横向项目:深圳地铁裂缝控制技术研究7.横向项目:城市复杂环境下暗挖洞桩法标准工法研究8.横向项目: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奥体中心车站施工监测9.北京市科委项目:北京地铁工程施工对桥基、建筑和管线的影响及控制研究10.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浅埋暗挖大断面隧道地层沉降动态控制方法研究11.横向项目:盾构隧道近距离小角度上穿既有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12.横向项目:北京地铁15号线3标基坑施工监测13.横向项目:地铁四号线动白学区间空间立交、桩基托换与新型渡线综合关键施工技术研究14.横向项目:复杂环境下暗挖大跨双渡线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15.横向项目:地铁四号线动白学区间空间立交和复杂断面的施工过程力学分析16.横向项目:北京地铁15号线香江北路车站主体结构强度检算与校核论文及著作四.论文及著作近5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主要论文有:1.南京铅锌银矿地下采空区的治理,《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年第2期。2.考虑开挖扰动和基质吸力影响的基坑边坡安全性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年第5期。3.考虑降雨入渗影响的非饱和土边坡瞬态安全系数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01年第5期。4.非饱和土体在开挖扰动和降雨入渗影响下的稳定性理论与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1年第5期。5.地铁南京站下穿铁路站场施工技术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第6期,(EI检索)6.下穿大型铁路站场的地铁车站施工对线路变形影响的监测与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增刊,(EI检索)。7.采用矿山法构筑盾构隧道渡线段的方案设计《岩土力学》,2007年第6期,(EI检索)。8.多变量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在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预测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增刊2,(EI检索)。9.北京地铁工程邻近桥桩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对策探讨《岩土力学》2008年第7期10.邻近桥桩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方案及桥桩保护措施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增刊111.多变量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在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预测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增刊2(26)12.地铁南京站下穿南京铁路站场施工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3.区间盾构隧道联络道施工对隧道结构和周围地层安全性影响的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14.复杂环境下浅埋大跨地铁渡线隧道施工地层沉降控制方法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年第11期15.盾构隧道近距离小角度上穿已建暗挖隧道施工方案探讨,《都市快轨交通》,2008年第6期教材、专著及科研成果1.《地下工程》教材,副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参编北京市地方性标准:北京地铁五号线膨润土材料防水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3.参编北京市地方性标准:北京地铁五号线膨润土材料防水工程施工细则。4.主编《北京地铁工程邻近桥梁风险评估与施工指南》 指导研究生情况五.指导研究生情况指导的研究生已经毕业10名,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8名,工程硕士3名,并担任地下工程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副导师。获得荣誉六.获得荣誉1.2003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获华夏科技进步二等奖;2.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智瑾奖学金。3.获得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团体兼职中国建筑业协会深基础施工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工程分会理事,北京市建设委员会特聘专家。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