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丽
专栏作者
推荐
最新
查看
-
目前国际上存在两种类型的医学在职博士学位,即专业/职业学位和科研/学术学位。前者是从事临床研究的应用型学位,如美国的医学在职博士(MD);后者是学术理论研究学位,如美、英的哲学在职博士(PhD)。中国的医学在职博士与日本类似,覆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科研型医学在职博士的培养模式体现着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上的差异,可以将它们大体划分为欧洲“经典”模式(包括法、英、德)、美国“改良”模式和亚洲“移植”模式(包括日、中国大陆和香港)。欧洲“经典”模式。法、英、德三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在职博士教育的发源地。其培养模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得到普遍公认、仿效、遵循并不断继承和创新,吸收和包容。因此称其为‘·经典”模式。在在职博士生招生方面三国都没有人学考试的要求,即所谓的“零考试”制度。“零考试”并不意味着“零考查”,他们不求“多”但求“精”,通常以论文形式考查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在指导办法上,法、德国采用导师小组制,英国则采用单一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上,法国有少量课程学习.英、德国都没有硬性的课程要求,主要是从事有关的课题研究,完成在职博士论文。美国“改良”模式。美国在借鉴德国培养哲学在职博士的经验基础上,与本土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培养模式。由于美国模式把培养研究型的学术精英扩展到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因此成为许多国家认可并争相仿效的主流模式.称其为“改良”模式。与欧洲模式相比.美国模式在在职博士生招生上设置了全美通行的标准考试,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对于科研型医学在职博士的招收并不囿于相关的专业背景,反而更倾向于招生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导师小组制的指导办法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课程学习有系统的学位课和专业课要求。修业时间灵活机动,弹性较大。亚洲‘·移植”模式。大陆和香港的培养模式产生过程较为相似,都并非大学经过漫长发展而自发形成的产物,而是在移植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称其为“移植”模式。正因为此,这种模式或多或少有着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的痕迹。日本的培养模式更接近于美国模式,如设置人学考试,注重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小组指导,研究生院管理等。大陆的培养模式相对保守,总体上也接近美国模式,但课程学习的系统性不如美国,导师指导也较单一。香港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时则更为大胆,包容性也强,基本是欧洲模式(主要是英国)和美国模式的融合。浏览本文的人还浏览了:科研型医学在职博士培养模式的共性科研型医学在职博士培养的发展趋势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