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焉
专栏作者
推荐
最新
查看
-
在本科学历、硕士学历较为普遍的情况下,如果求职人员或是公司职员未能获得更高证书水平的话,那么发展机会也会受限,大家也许会数十年如一日的待在同一个岗位上。所以便有在职人员们想要改变这种情况,想要咨询2019年在职博士的报考难度能否降低?其实在职博士的报考难度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般大。在职博士的报考难度既可以与全日制博士的报考难度相同,也可以比该模式的报考难度小,具体取决于考生们想要进行怎样的学习。如果想要小一些的报考难度,那么可以报考单证在职博士,考生们不用参加入学考试,可以直接进行博士层面的课程学习。所以如果考生们不想要参加双证在职博士的入学考试,可以考虑为自己报考该方式,这样也能满足大家的报考需求。或者哪怕考生们决定报考双证在职博士,那么考生们只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备考其入学考试,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一点一点地循序渐进,这样大家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点,参加考试的过程中,可以不用慌乱。大家也能获得自己期待的成绩水平。所以报考在职博士,想要其报考难度降低的话,要么考生们直接选择相对简单的模式进行报考,要么选择较难的模式进行报名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降低其报考难度。那么在职人员们决定通过哪种方式降低报考难度了吗? 更多
-
尽管当前的政策体系正在逐渐把中国的城市投融资体制导向一种以地方政府的建设专项债和土储专项债为主导,少量经营性的基础设施PPP项目为辅助的体系,但这个体系在10-15年之内,恐怕还不能够满足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的需求。这个体系强调了透明可控,自上而下管理和额度分配的意味非常浓重,地方政府能够做的努力相对比较的薄弱。其融资逻辑是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以安全和风险控制为基本的出发点。但目前我国的城市的扩张逻辑却不是这样的,如城市规划出一个新区,实际上是凭空产生了大量的投资需求。这个需求并不是基于当前的财力来做的,而是基于城市已经积累起来的整体发展能力来做的。所以区域综合开发不是一个线性的基于现状缓慢延伸的这样的一种投资逻辑,而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投资需求逻辑。像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及长三角等规划出来的大量的新城、战略产业区,这些凭空被规划出的区域,是不可能基于地方现有的财政实力慢慢去发展实现的。未来10到15年,我国的城市化还处在扩张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区域综合开发项目仍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或许到2035年,绝大部分城市到了本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尾声,大部分城市不再有扩张性的城市发展需求时,区域综合开发才会慢慢的退出我国历史舞台,以发债为绝对主渠道的政府投融资体系才能够彻底形成。因此,区域综合开发作为一类通常以自求平衡为设计基础的投资项目,在未来10-15年的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区域综合开发在被狭义PPP模式划出圈子之后,其落地政策途径更多的见于地方性的一级开发政策或者是基于平台公司授权开发模式的政府间接投资项目管理规定之中。在2019年的的政府工作会议中,提出了要用好开发性金融工具,尽管这种提法更多的指向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化解,却也值得我们思考,在城镇化的扩张阶段,如何结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建立开发性的投融资体制。 更多
-
考研调剂是考研考生在第一志愿没有通过自己报考学校考试,初试成绩符合复试调剂基本分数要求但在原报考单位没有复试资格,可以申请调剂。每年会有很多考生通过考研调剂进入理想院校,成为一名准研究生。关于各大院校发布的考研调剂信息考生一定要及时关注,抓住时机果断入手。小编整理“广东各大研招院校2020年考研调剂信息汇总”内容,希望能给备战2020考研考生提供帮助~PS:各省市各大研招院校2020考研复试公告汇总(持续更新)广东各大院校2020年考研调剂信息汇总 广州大学暨南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汕头大学五邑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以上是为考生整理的“广东各大研招院校2020年考研调剂信息汇总”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更多考研院校调剂信息尽在调剂信息频道,敬请关注! 更多
-
吴会军职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招生专业: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生)研究方向:建筑节能,隔热保温,气凝胶,静电纺丝,空调节能基本信息:吴会军,男,汉族,河南清丰人,1978年12月生,建筑设备工程系系主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负责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点负责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教育背景2000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12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3M创意一等奖、埃索奖等荣誉和奖励;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Fellow)、研究员(ResearchFellow)。工作经历2005年4月至6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屋宇设备工程学系任研究助理(ResearchAssistant),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香港理工大学纺织与制衣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Fellow)、研究员(ResearchFellow),2009年1月作为高层次人次进入广州大学任教,12月经广东省教育厅评审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建筑设备工程系系主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负责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点负责人。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州市高校“羊城学者”青年科研骨干、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2011年被认定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后备人次)。主讲课程:主讲本科生课程“传热学”、“建筑环境测试技术”、研究生课程“高等传热学”、“高等流体传热学”、“专业英语”等,参与建设的“冷热源工程”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和广州市精品课程,并指导学生参加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和挑战杯竞赛。主要科研成果:主要从事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和静电纺微纳米纤维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三年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广州市羊城学者科研项目等在内的十余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在SolarEnergy、InternationalJournalofHeatandMassTransfer、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calSimul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rmalScience、PolymerTesting、JournalofAppliedPolymerScience、JournalofTheoreticalBiology、CatalysisToday等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近20篇研究论文,还在《太阳能学报》、《化学工程》、《功能材料》、《无机材料学报》等国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被SCI收录20篇、EI收录31篇,申报美国和中国专利5项,其中获美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曾任2004年第三届强化传热与过程节能国际学术会议(ntandEnergyConversion)组委会委员,现为EnergyandBuildings、AppliedEnergy、SpecialTopics&ReviewsinPorousMedia-AnInternationalJournal、TextileResearchJournal等国际期刊审稿人,教育部、广东省科技厅和教育厅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主要教学成果:参与建设的“冷热源工程”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和广州市精品课程,并指导学生参加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和挑战杯竞赛。联系电话:020-39366955电子邮件:wuhuijun@tsinghua.org.cn如果发现导师信息存在错误或者偏差,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以便进行更新完善。(联系方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