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是个什么级别的杂志?(国家的还是省级的),有刊号吗?

正正之旗
株林
国家级别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空白领域还有吗

有滋有味
所治愈下
开展《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整合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充分发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纠正、克服中学历史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全面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必然趋势、主要模式、应注意处理的关系等方面。主要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通过研究探讨,可知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有如下突出价值:能极大丰富历史课程资源,拓展历史空间;能提供多重感观刺激,使学生在浓厚兴趣中学习历史;能逼真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历史;能实现强劲交互功能,使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学习历史;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协作氛围中学习历史;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习历史。通过研究,本人己摸索出以下五种主要模式:课堂演示模式,情境学习模式,随机学习模式,资源学习模式,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模式等。当然,要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有效实施与中学历史教学的整合,还必须妥善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信息技术与传统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目标、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学策略、教育思想的关系,以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等口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明日复见
召旻
一、引言关于目前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明确规定除了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之外还需要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科目,任选三科的学业水平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成绩高的科目计入高考总成绩中。在这个《决定》中,历史科目表面上是不参加高考的,并不是所有中学生会自主选择历史科目。同时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认为历史学科是冷门学科,而且文科没有理科好找工作,所以在选择科目的时候会让学生选择理科科目。这就为中学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历史教学中注重对中学生学习历史心理进行研究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目前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缺乏学习兴趣是学习需要的表现形式,所谓的求知欲、好奇心、爱好等都是兴趣的体现。[1]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无论是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还是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养成,都是伴随着学生的心理活动的。”首先,现行高考制度,历史科目是和政治 、地理综合考试的。所以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结果更为关注,将历史学习成绩与自身以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其间接兴趣较为明显。所以历史学科成绩好的同学,基本上对历史学习也感兴趣。其次,学生从始至终都认为历史是“背多分”,死记硬背的多,并不像理科有挑战性。同时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理科的选择面更广,就业面更广。所以文理分科的时候,毅然选择理科。例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文科班就只设了两个班,高一文科总人数91人,可以看出社会上对于文科并不看重。再次,虽然高一、高二理科班也会学习历史,并有同学对历史学习有着表面层次的感兴趣,觉得历史故事性很强,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紧张学习的添加剂。大多数理科生在他们所谓的副科课堂上会选择做主科的作业,忽视历史课。最后,同时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重点关注高考的考点,注重教学时间。而忽视历史的故事性与情境性,以至于整个历史教学相对是比较枯燥的。所以即使文科班的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大都不浓厚,这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毕竟,高中生在紧张时间里接收历史信息,教师是主要的来源之一。现行中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大都是来自于高考的压迫,对历史学习兴趣缺乏,随着新一轮高考制度的改革,是否激发高中生历史学习兴趣呢?三、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对历史学科的挑战在新一轮高考模式改革下高中生不再像现行文理科进行捆绑式考试,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兴趣和特长,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同时结合一些高校在招生对科目成绩的要求,所以历史学科也是不能够忽视的。四、中学历史教师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由于学生有自主选择权,所以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师生需要建立信任的关系。鉴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的情况,师生建立信任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重要的一步。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会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兴趣浓厚;然而,师生关系僵化,就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对任课教师和所教的学科引起倦怠和反感。其次,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课堂教学氛围等。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学生会因为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形象生动的教学而被打动。因此,历史教师不仅要丰富自身的历史内涵,提高教学手段,挖掘教学内容的特点,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充分了解学生的阶段学习心理特征。如,在新高考改革下,学生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那么在讲授历史课时不仅要知识点和情境性相结合,而且还需要教师侃侃而谈、轻松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教师的魅力一般都是在课堂上而展现出来的。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积极情感态度和适当的威信。教师的心态、情感在教学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方能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的情绪很容易带动学生的情绪。同时教师需要适当威信,让学生不自觉对教师产生敬畏、信服之情,进而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评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语)[4]在课堂适时给予学生积极评价会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五、结语在新高考制度改革虽然给历史学科带来了不少的冲击,但也是一种挑战。是教师对自己的挑战,挑战如何更好地做到知识与故事相结合,如何脱离现行只求结果枯燥的教学模式,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文就新高考改革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师将要面临的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希望在将来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在巨大的压力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怎样学好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

能攸然乎
鳄鱼河
小学7岁入门,我认为

如何理解中学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谛
枪冢
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中学,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师尊”的“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一改自上而下的传授方式,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辅导学生时,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历史教学(高校版)》是不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黄海怀
囧态郎
  刊物简介:《历史教学(高校版)》旨在沟通学术与基础教育,力图将史学研究产生共识的成果及时介绍全中学历史教师。本刊关注前沿的课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在史学刊物中独树一帜。  主要栏目有纺谈专栏  史学研究  教学研究  关注新课改  教材研究  教学资料  基本信息:主管单位:天津市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天津古籍出版社历史教育社  编辑单位:《历史教学》编辑部  社 长:刘文君  主 编:任世江  主 任:王公悫  地 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邮政编码:300051  邮发代号:6-4  定 价:6.5元/期  刊名: 历史教学(高校版)  History Teaching  主办: 历史教学社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天津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0457-6241  CN 12-1010/G4  邮发代号 6-4  曾用刊名:历史教学  创刊时间:1951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04)  同类期刊  校园英语  新作文(高考作文智囊)  新作文(中考作文智囊)  中等数学  中学教研(数学)  中学数学教学  中学英语之友(初三版)  中学英语之友(初一版)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核心期刊是几年一评  不知道你的那个09和10年收录没有是的

如何推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

偶而应之
反衍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学历史学科的三个指导性文件,不断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审视,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改革的问题。主要是: 一、教学目标的固定化与封闭性。近年来,在确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分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一方面反映了历史教学研究成果,教学目标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另一方面,它内含的固定化因素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它造成了对这三项任务不能完全涵盖的内容的忽略和排斥。诸如,不同年级学生在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心理需求在历史课堂往往不被认识或重视,这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外,固定化也导致了相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各项目标之间有机联系的现象。其表现,一是知识目标定得多且细,课堂教学承载量过大;二是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往往流于空泛,存在着老师用教学大纲中“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等历史教育的宏观目标作为一节课的具体目标的现象。三是教学目标间不能统筹兼顾,常常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其结果,是使中学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学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在这种观念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活动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也造成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历史室根据近两年在各类学校所听的约四百节历史课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到的认识是:历史课上教师以自己为中心,讲述时间过长,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处在被动地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地存在。其结果是,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 三、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上。在评价课堂教学时,重视评教忽视评学,将教师“教”得怎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学习的实际效果缺少有效的考查。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也是从“教”的角度想得较多,从学的角度考虑得较少。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一是在确定学生历史课总评成绩时,一般只重视期末的考试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或者是有记录而与总评成绩无关;二是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几种常见的题型,很少有实践活动的考查;三是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较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学生认为历史考试必须“死记硬背”,形成惧怕或厌烦心理,或者平时不好好学,考试时临阵磨枪。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经过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一、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历史教育功能的深入挖掘,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更新和完善。要使历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第一,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的《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过去的大纲有了很大不同。首先是将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对人的发展而言,态度和价值观相对于能力和知识应该更受到重视,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时,应首先予以考虑。近来用“态度、价值观”取代“思想教育”目标的作法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有人将其进一步表述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种表述比之“思想教育”拓展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它可以涵盖原来思想教育目标不能包括的情绪、兴趣、动机和意志等各种情意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多元化。此外《标准》中还在“态度、价值观”具体目标中,提出了“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这是以往各版本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从未明确提出的。和“思想教育”相比,“态度、价值观”的表述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它提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得到的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从终生教育的大教育观看历史教学目标,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当然至关重要。 第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也说明了各项目标间开放、渗透和融通。北京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展示课《战国七雄》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作出了成功的尝试。首先,确定了以商鞅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教师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二、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第一,认识主体,就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还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尊重主体,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性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尊重主体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要在课堂上关注到学生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一些历史教师因材施教,实行了的分层教学。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种成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第三,发展主体,探索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活动程序是客观存在的,它受制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以讲为主”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思想和历史教学传承习惯的体现。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已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行动。经我们最新的调查表明,北京市历史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活动时间有了明显增加,由原来平均每节7分钟,增加到了15-20分钟。《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两节研究课,采用了人文学科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其课堂实录师生讨论的片断在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年会播放后,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并得到了莅会各方面专家的肯定。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探索和试验体现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可以不同,但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有共性的。首先,要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质量。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停留在一般感知层次的学生活动,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其次,要保证学生活动的足够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予学生系统的学法指导,还要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再次,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变换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还可使的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和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三、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从培养适应21世纪人才的角度思考,显然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和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课育人目标服务的功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第一,转变观念。一是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或认为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太麻烦、太难的畏难情绪。二是要改变已往把现代教育技术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看法,要看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动因,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运用,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www.k12.com)。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相联系的。第二,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已经开发的教学软件看,其设计思想基本上还是以“教”为中心,主要作用仍然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设计实际上同多年来统治我们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关。这也告诉我们,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我们主张,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和超文本、网络特性,开发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第三,因地制宜、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全市历史学科教育技术运用的状况是不平衡的,大致分为两种状况:一是以城八区为主,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得较快,有些区已经把让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软件视为教学基本技能。一是以远郊区县为主,由于设备、条件等硬件的限制,计算机辅助教学刚刚起步,教学媒体还以投影、挂图为主。我们主张应将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学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利用现已推出或上市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掌握一种工具平台技术制作优秀的教学软件,而市区教研中心应为实现全市历史教师软件资源的共享,变现今全市软件开发“人自为战、封闭”式的小生产模式为开放、共享的模式创设条件;另一方面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四、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教育教学评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形成素质教育机制带有关键性的一项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评价问题。中学历史学科要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第一,要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历史教育价值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的价值观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第二,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目前,应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对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的需要作灵活的处理和选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鼓励教师选择和创造适合学生主体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倡展开课堂讨论,师生合作、生生互动,通过研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考察教学过程,不仅要看教师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和重点、难点的处理,更要看教师如何“导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上的活动既要有量(即一定人数和时间)的保证,也要有质(即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考察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学生在课上的思维状况和学习情绪如何,测试学生具体的学习效果怎样。第三,提倡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习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历史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除了书面考试还要有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应计成绩。历史书面考试也要从重知识考查向重素质考查、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渐扭转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局面。第四,改进评价模式和评价策略。首先是变单向评价模式为双向评价模式。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教师日常教学情况怎样,是否适合学生,学生最有评价权。学校和教育督导部门在评价教师时,也应重视学生的看法。当然,让学生评价教师,有一个科学和慎重操作的问题。其次是合理采用量化统计和分析描述的评价策略。量化统计的评价策略重数据、重实验控制,表述精确,但难于全面地评价教育效果的丰富内涵。比如评价学生主体活动的情况,光用活动的时间和发言的人次显然不能说明实际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描述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活动中的表现。分析描述性的评价带有综合性,能够准确表达教学活动的意义,但没有一定的数据也会缺乏说服力,特别是在评比性的教学评价活动中,量化指标有时是不可少的。

新中考方案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尴尬现状与对策

德雷克
马里布
摘要: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本文分析了这一现状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关键词:历史教学;现状;对策作者简介:张秀娟,任教于安徽省宁国市宁国中学初中部。  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笔者通过亲身经历,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解决对策记录下来,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商榷。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轻视历史教学价值  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地有一位教育行政官员在当地一次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教育专题会上,公开发表了他的一番看法:  “我看,现在初中开设的课程中,有一些根本就没有必要开!比如说,我就不明白,开那个历史课程究竟有什么用处?搞课改、减负,我看就该把这些没啥用的东西先减掉!……”  也许这个事例太极端,但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此案例表明:在许多人——甚至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的。

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

刘劭
范蠡
  首先,史才,即驾驭史料用以叙述历史事实和撰写文章的才能。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  其次,史学,即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师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不能把自己的认识水平停留在与教材相同的浅层次上。要弄懂、弄通教学大纲、教本,理清线索,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  最后,史识,即一定的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者。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首先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等辩证关系和发展观、宗教观、民族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