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请问《中小学教学研究》怎么样啊?认可度高不?

鬼饭店
留情
刊名: 中小学教学研究 Teaching Research for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主办: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周期: 月刊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CN: 21-1396/G4邮发代号: 8-234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小学教学研究创刊时间:2000在中国知网上查到的 不算很权威,但肯定是正规刊物

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学研究与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迹冢
穷于商周
  坚持“以教研推进课改,课改促进教学,教学提升质量”的办学之路,建立“教育教学课改——教科研——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反映时代精神在教育观念上的革命性改革。民主、科学、开放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它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明确课改的目的,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去实践。  实施新课改后,学校的教学将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健全心理的高度结合。因此,教学工作应首先抓好课堂教学与其补充和延伸的科学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学生治学做人的方法,授人以渔,让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进行思考、操作、实践,形成主动的教学场景,产生省时、博得“共振”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增设各学科的训练环节,强化学生自我训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坚持不懈地开发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从课改实践中提出课题,进行教学研究,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以各学科的教研课题研究为契机,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科研攻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力量的教学办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道无终始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Epoch81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的提出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话题。我们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作为全区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从现实需要来看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对全区的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调研了解,课堂教学中低效或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还大量存在。因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领悟不够深刻,或课堂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过程形式化,或教师迷信于讲、练、迷信于死记硬背,或因循守旧、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理念下,客观的要求与低效的课堂教学已形成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二、从改革需要来看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总是以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为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创新能力和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活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又必须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归结。4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情况

中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凡之亡也
能使
课题研究就是用一定的理论作指导,选择具体的内容,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一定的研究步骤,逐步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成果的认识实践过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规范的形式来解决学校发展、课堂教学、教师成长、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总结课程改革中成功的经验,反思教育教学中行为,推广应用先进成功的科研成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认识实践活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份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升与飞跃。” 附件:《》下载。

课题研究指导: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追命枪
不监于道
一、课题研究概述 1、什么是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中小学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密切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 2、课题研究的特点: 系统性,有计划,多因素。 规范性,区别于纯粹的经验行为。 整体性,研究的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规律性,尽可能合乎教育规律。 创新性,有理论和实践的新意。 3、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的关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形式。 常规教研活动应该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不必追求人人参与。 课题研究必须与常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不要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4、课题研究的积极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5、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缺乏研究意识; 教师普遍有畏难情绪; 不知道如何下手; 形式主义严重;研究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 功利主义严重。 6、课题的类型 教育科研课题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从研究的性质看,科研课题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教育规律的探索、方法论的研究、有关现象的特点的揭示、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分析等都属于理论性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不针对某一具体教育现象,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广泛的指导意义。象“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等课题;针对教育的具体实践,为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象“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等。应用性研究的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际。 二、课题的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选择研究课题。 源于工作实际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语文、外语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数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如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等等。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 源于工作困难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意义。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如何鉴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就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至今没有科学答案的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作为教师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源于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就形成许多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关于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关于校长负责制改革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既能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微观教育问题的解决。 源于经验总结 很多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育经验。但往往又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也未经科学检验。因此,这些经验往往个人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推广应用。若运用经验总结法或实验法予以科学检验与总结,并给以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就成了科研成果。例如“单元教学法”、“边讲边实验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这些途径得来的。 源于教育现象 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若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悉心思考,深入调查,也会从中发现和形成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班主任、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平时的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加强他们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完全可以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源于课题指南 上级科研部门每个五年计划均有课题研究指南推出,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课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此外,作为基层学校,我们不具备特别的研究能力,不能承担一些大型的项目研究,但可以申请成为实验基地学校或直接参加其中的子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这里介绍几种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 即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材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法。基本步骤为:选择课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文献法 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包括图书杂志、电子资源、档案文件、会议资料等。基本步骤为:确立课题→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做好摘记→分析文献→得出结论、提炼观点。 实验法 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假设—求证”活动。基本步骤为:提出研究假设→选择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开始实验→进行后测→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案例法 以具体的事例、题例、课例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更为积极的教育方法的过程。基本步骤为:确立案例→呈现案例发生的过程→分析和诊断案例→归纳结论、得出启示。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强对实践活动及其所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步骤: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行动研究可以理解为,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或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做到“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 叙事研究法 所谓叙事研究就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其基本步骤为: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访谈(记述事件)→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教学反思)。 叙事研究可以使教师看到平时司空见惯的事情的意义,通过对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对待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叙述,达到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的目的。 必须注意,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难以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进行研究。例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四、课题研究过程 落实好研究过程是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课题组的自我管理是研究过程落实的关键。 1、制定好年度研究计划。 每年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将开展几次研讨活动、将形成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下一步该怎样做。等等。 年度计划可以简单,不必像研究方案那样复杂。 年底对照计划,看看研究工作进展得怎样? 每个成员应该有一个个人的研究计划,也可以简单些。 2、寻找课题研究的重点 课题的重点和关键问题是什么? 将重点和关键问题分解,从而降低研究的难度。 课题组能够完成的工作有哪些? 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完成研究重点? 3、结合日常工作开展研讨活动。 课堂教学的观摩与研讨活动:如教研组的听课与评课,参与市级学科教学竞赛等。 教育理论与政策的学习活动:如专题学习本课题的某一理论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优秀教学方法的学习、电子课例的观摩与学习等。 开展课题组内的专题研讨。可由每个成员设计一次专题研讨活动,定好主题、形式,并负责全程组织。 组织论文写作。要是论文写作真正成为一种研究活动,而不能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抄袭、拼凑。 组织成果交流。如:相互修改论文和教案;组织校本成果汇报课;组织校内课题之间的成果展示(教科室的工作)。 与校外专家同行一起开展交流和研讨。发挥专家印领和同伴互助的作用。 4、做好年度小结,邀请专家进行阶段论证。 5、注意积累研究资料。会议资料、教案资料、课例(案例)资料、论文资料、学习与培训资料、研究数据等。课题组要建立课题档案。 6、外出学习与交流。要联系自己研究的课题去交流,向同行请教。 7、经常发表成果。杂志发表、学术活动评选、网络发表等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是落实研究计划、执行实施方案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的接点。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组织开题报告会 当课题批准立项后,课题负责人要召集课题组成员(也可根据需要邀请有关专家、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参加),召开开题报告会,由课题负责人作开题报告,让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开题报告会就是课题研究的动员会,标志着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式启动。 (2)理论、技术培训 教育科研工作必须用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理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控制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同时,相应的研究技术也是完成研究任务的基本保证。例如,“新课程教育的测量与评价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者必须具备教育理论知识、测量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必须掌握诸如数据处理、样本分析等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 (3)召开例常会议 课题研究是建立在个人研究基础之上的集体研究,因此,应当象集体备课一样,通过例常会议交流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反映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通过例常会议收集整理一些原始资料数据、推介一些课题研究策略。 (4)做好阶段总结 大部分课题研究是分阶段进行的,且每一个阶段都有研究的侧重点。按照课题研究管理的有关规定,每一个阶段或每一个年度都要求有阶段或年度总结,以起到总结经验和教训、明确下一阶段工作重点的作用。首先,实验教师要做好个人阶段总结。研究进行了一个阶段或一年后,要求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认真回顾前段的研究工作,把个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体会、经验、疑惑及个人成长等都如实呈现出来;其次,课题组要认真做好阶段总结。要在全体实验教师和研究人员认真回顾、反思前段工作的基础上,对照实施方案既定的目标,共同总结本阶段或本年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总结和提炼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的教育教学经验,认真解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对策,明确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第三,整理阶段成果。根据研究课题的类型,把相应的案例、报告、论文等集结起来,充实课题档案,为形成最终科研成果和结题验收作准备。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在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成最终成果。或者将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别有各子课题的成果形式和总课题的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形式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有目标地根据分工,积累材料,为结题作准备。 (1)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类型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研究的任务不同,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科研报告,另一类是教育论文。 根据教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的不同,教育科研报告也有不同的种类,它包括实证性研究的报告和文献性研究的报告。实证性研究报告是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描述研究结果或进展的报告,如对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成的调查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对某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后写成的经验总结报告等,这类报告都是以直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为基础,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指出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文献性研究的报告即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的报告,如教育研究中的文献考证的报告,这类研究报告以对文献的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并展示文献的考证过程,说明文献的来源与可靠程度。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做出新的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 应该指出,科研报告和论文在内容要求和表述形式上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论文比较简洁精炼,它仅仅突出表达一项研究、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科研报告则不限于新的或创造性的内容,整个研究工作的重要过程、方法和环节都可以包括进去。论文的内容中包含着较多的推理成分,而科研报告则要凭数据和事实说话。当然,科研报告与论文之间并不存在截然的界线,就它们的性质和作用而言,都是科研工作结果的记录和总结。可以说,以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理论性研究报告,如有创见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本身也算是论文。 (2)教育科研报告及论文的撰写方法 教育调查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调查后,经过整理分析写成的文字材料。调查报告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题目 一般通过凝炼、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篇内容,点明被调查范围。 引言 简明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交待调查的方法,报告主要调查的内容,使读者对调查报告获得总体认识;或提出社会、师生所关注和迫切需要调查了解的问题,以引起关注。 正文 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成若干项目加以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鲜明。为了增加形象性,使人一目了然,对一些数据尽可能用图表表示出来。 讨论或建议 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结论 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简单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上几个部分,写时可以灵活安排,适当合并,无需面面俱到。 教育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报告是教育实验之后,对教育实验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是。 题目 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出教育实验的对象、领域、方法和问题。 引言 简明扼要地说明实验课题的来源、背景,实验进展情况,实验对象和规模等,表明解决该课题的实际意义。 实验方法 这是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使人了解研究结果是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通过什么方法、根据什么事实得来的,从而判断实验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并可依此进行重复验证。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中最重要的是提出数据和典型事例。数据要严格核实,要注意图表的正确格式。典型事例要能使人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结论 它是对整个实验的一个总结。下结论必须慎重,语言要准确、简明,推理要严密而有逻辑性。 分析与讨论 即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来分析和讨论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是讨论或研究教育问题的文章。其基本结构是: 题名(标题) 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求准确恰当、简明扼要、醒目规范,便于检索。 署名 署名表示论文作者声明对论文拥有著作权、愿意文责自负,同时便于读者与作者联系。署名包括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应写全称并包括所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 摘要 摘要(或英文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该项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萃取出的、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条目的单词、词组或术语,一般列出3-8个。 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是用论据经过论证证明论点而表述结论的核心部分。大体包括理论分析、研究方法、结果分析及讨论等部分。写作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层次分明、合乎逻辑。 参考文献 在论文中,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未列出参考文献表。著录格式一般为: 标引项顺序号 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标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六、申请结题 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申请课题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鉴定。其主要工作程序为: 送交鉴定结题材料 包括课题科研报告、工作报告、结题鉴定申请书、经费使用情况报告、成果材料论文、论著、案例集、学生作品集、获奖证明以及相关音像制品等。 专家鉴定 成果鉴定、结题验收一般由主管单位组织同行专家到课题单位进行会议鉴定,经过相应的鉴定程序,提出修改意见,写出课题的结题或鉴定结论,填写评审书、颁发成果鉴定证书和结题证书。

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学习策略的研究

阐提
爱琴海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调控策略的实践研究结 题 报 告白石小学科学课题组 付日亮执笔一、课题的提出科学课较之自然常识课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学目标变革,引起学习内容、活动组织、课堂形态、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革新,最终落实到课堂上,表现为教学的主体性和开放性。这给学生的科学学习提供了自主和选择的空间,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开放和创新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积累科学事实与现象,丰富探究经历。因此科学课的开放性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主要表现在教师对科学课堂的组织和调控上。在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支柱,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围。但现实中教师要实现课堂真正的民主开放,做到“乱而不散”,却并不容易。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这也就决定了科学课活动多,材料多,实验多。而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总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他们喜欢各种操作活动,却缺乏自制力,该制定实验方案他们却盲目地急于操作,往往教师良苦用心准备的材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为他们随意玩乐创造了条件,造成课堂纪律的混乱,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科学合理的课堂调控能高效地传递教学信息、整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目的,所以课堂调控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然也就更加直接地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区别的,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策略对课堂进行合理调控,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二、课题的界定课堂调控是教师对课堂上学习情境的创设控制,对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对达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策略使用,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用。课堂调控策略是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不断地生成,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的一些教学方法、技巧。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与调控意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有机整合、重组课堂生成的新的有效的资源,灵活运用课堂提问、教师角色转换、课堂信息重组、课堂评价等策略,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行动者,个性化地展开与教师、文本、环境诸因素的对话,从而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研究的理论依据1、符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并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2、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策略、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理念,逐步构建起儿童的外部世界知识,从而使得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3、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理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学生在探究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受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学生主体的这种不成熟性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主体,探究活动还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来进行。而不是放弃教师的主导,放任自流。教师的“导”正是为了使学生逐步成为真正独立的探究的主体。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一)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科学课堂教学“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有机组合。它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区别的,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经历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过程,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收获?这一切,取决于教师所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取决于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对科学课堂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准备好了有结构的材料,并非就能构建一堂好的科学课。只有合理、有效地对材料进行搭配、使用,才能有效调控科学课堂,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如何使用有结构的材料呢?1、对材料进行适当处理。并非所有的材料取来便能使用,要想利用材料构建科学课堂,还需对材料加以适当处理,使之与教学实践更为紧密结合。材料是死的,怎样使材料活起来?这就需要加上教师的智慧,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成为“有结构的材料”。如教学科学五上《阳光下的影子》,通过测量竿子在阳光下影子长度、方向的变化来掌握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学生扶着竿子,晒在太阳下,不适合;如果不扶,竿子又无法始终自行直立于地面。对这些材料加以处理,在竿子下加上底座使其能自行直立,或改用细长筷子,插入装有沙子的杯子中,如此处理后,就便于学生能长时间地进行准确观察与详细记录,从而了解有关影子的科学知识。又如教学科学三下《流动的空气》,按教材所示,通过花露水香味的传播使学生感受到空气在教室里的流动。而在实际操作中,花露水的香味传播不是很快很明显,学生体会不深。对此材料进行处理,改用有较强挥发性,且气味明显的汽油,效果大大增加。学生在短时内便能明显感受到汽油的气味在室内的传播。另一活动:通过观察香点燃后的烟的飘动,了解空气的流动。因香的烟细而淡,很多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对此材料进行处理,在点燃的香后挂上一块黑布,在黑布映衬下,烟的飘动相当明显,学生能有较形象地感知。2、注重材料提供的方式。要使材料有结构,不仅要注意材料的种类、材料的组合,还要考虑根据不同课型,选择不同的材料提供方式,通过对材料的控制来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1)教师指定式。在科学教学中,有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都有严格的实验操作规范和要求,不能有任何改动和调整,这时教师只能给学生提供指定的材料进行操作。如,酒精灯的使用、测量水温的方法等等。(2)自主选择式。课中有多个问题要研究,或者有多种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只需要将充足的材料集中放在一起,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组材料合理搭配使用,去证明自己的设想。如教学科学五下《测量摆的快慢》,学生需要探究摆速与角度的关系,摆速与绳长的关系,摆速与摆重的关系,为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探究时间,因此课堂上重点让学生选择一个因素开展研究,而不同的因素,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也是不同的。因此,让学生选择研究哪一个问题,明确如何探究,需要哪些材料之后,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活动。而不是将一大堆材料都提供给学生,反而会对学生的探究活动造成干扰。通过提供几组实验材料供学生挑选,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有一种指导作用。学生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的无形支配下,会有各种较为合理、科学的实验方案,避免了学生思维的漫无边际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从而使学生经历“选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这一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创造力有了充分表现的时机。(3)依次呈现式。随教学进度依次提供给学生,材料的提供时机一定要恰到好处,切忌简单机械、整齐划一。有些课需要逐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那么,每组材料之间就得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就得分阶段提供各类材料。这样,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同时,材料的依次呈现,也可在无形中调控课堂纪律,避免学生随意操作而影响教学活动。如教学科学五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教材在编排上就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模模糊糊感觉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体积有关,在后续活动中又感觉到沉浮与轻重、体积无关,最后又感觉到与轻重、体积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这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肯定到否定又再次肯定的历程,都依赖于有结构的材料。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只有随着学生思维的步步深入而依次提供才能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乐趣,使探究活动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呈现,不仅无益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反而会因为学生随意瞎摆弄而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又如在教科学四下《简单电路》一课时,给学生1个灯座,1个带电池的盒,2根导线,问学生你能用这些做什么?很快学生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路。我再发给学生1个灯座和1根导线,问:你能在这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加1个小灯座吗?学生依照我的提示和材料显示出的信息,动手组成了一个串联电路。接下来我再提供1根导线,问:你能在原有的电路基础上再用上1根导线,改装成一个新电路吗?学生会思考这根导线加在什么地方最合适,从而自己组装出一个并联电路。以上的实验材料,紧扣“你能利用它做什么”依次提供给学生,“它”就是结构材料,是“它”在调控着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而非简单地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在原有电路的基础上改装,使学生尊重自己的研究成果,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避免那种盲目将已经装好的电路拆开再重装,浪费宝贵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获得有价值的成果。整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的材料上,无暇顾及其他的事,避免课堂上“乱”而“无序”的现象出现,教师既调控了教学,又把握了课堂的“秩序”。综上所述,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调控课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是需要广大科学教师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不同,提供的材料方式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师只有精心的设计、选择、提供相应的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利用材料调控学生的思维,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使他们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也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教与学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但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完成,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探究学习的实质,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二)利用科学、有结构的语言调控课堂教学在科学课堂中,引导课堂教学开展的因素,除了有结构的材料外,还有一种重要的载体,那就是教师的语言。科学教师的语言,体现出一位科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科学课堂中有结构的语言是指教师的具有引导功能,能体现探究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并能够引导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语言。它能够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典型行为和思维过程。教师如何通过对语言的调控,突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艺术性,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气氛的渲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1、有结构的语言是科学的语言科学的语言首先应该是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合理性。应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语言,这样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科学”的环境,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求学与严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教学中要使用科学专业术语。科学的语言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专业术语,而不应该使用日常用语。这样为学生学科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昆虫单元中,教师往往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把昆虫的口器叫作“嘴”,把蟋蟀的触角叫作“须”。这些微小的一个字、一个专业词能给学生带来点点滴滴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用词要准确。科学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讲究用词的准确性,科学课课堂上不应该是出现“语言味”,有些学生喜欢把语文课内学来的生动字词运用到科学课上,在这时教师就需要纠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概括的准确、简明,有一定的明确性、描述性。比如,在描述猫的脚掌时,可以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很小”,而有些学生会说“猫的脚上有一个梅花状的肉垫,能够使它行走时无声无息”。同时,如果学生使用“小猫很调皮”等拟人化的语言,教师应该加以纠正。2、有结构的语言是必要的语言在科学课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叙述要有针对性,要层层推进有根有据。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去参与对智慧的挑战活动亲自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智慧的“生活”。科学课课堂出示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少而精的,是最简单而且又能指向科学概念的。有研究者发现,在一堂课中,不合格的教师讲话的时间占到80%,而成功教师的讲话时间只占20%。因此,科学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少而精的,在关键的时候要能给学生指点迷津,引导科学探究的深入开展。教师讲的越少,学生自己的发现就会越多,探究活动开始以后,要尽量不向全班学生讲任何东西,因为那样做会使学生停止探究和思维,迫使学生注意听教师的讲解,不得不将教师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行为,转移自己的积极思考,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收。(三)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效调控科学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我们的课堂变得更为重要。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阵地”,因此课堂的调控能力成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要素质之一。尽管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学生毕竟是学生,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这里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学生一方而言),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们的思路。对于这些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课教学的失败。因此,科学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地巧妙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效地调控科学课堂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突发事件呢?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同一件事情,有的教师处理地好,教学的整体损失较小;有的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能处理好,且给全班同学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习上较大的损失。由此可以看出,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多么得重要。但是,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要讲方法和艺术的。该如何做呢?1、教师在处理方式和方法上一定要灵活机动。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在此,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家庭背等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活,自尊心很强;而有的属于外向型,活泼开朗;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2、采取的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否则学生如果了解到你的“那两下子”就会进行抵触式的“抵抗”。所以教师应尽量利用无声的眼神、表情、动作与有声的语言配合,方法多样进行教育,尽量使学生在心理上取得认同,并要防止学生行为上的反复。3、教师的语言运用要恰当。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判断要准,要做到“一针见血”,不能然学生抓住你的“不是”,并且使用的语言要恰当准确、严爱有加,切不可过多的使用非教学语言,更不能讽刺挖苦。评价也要恰当准确,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全体同学的反感。4、课下处理要即时到位。对于课下要处理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及时到位,切不可拖延。否则,一是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同样的问题以后还会出现;二是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你产生一种“不严谨”、“好忘事”的印象。因此,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教师要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能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1、教师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要运用细致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捕获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并及时分析,正确判断,随时调整教学容量、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获得教学的主动权。2、教师要有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一定手段对学生听讲状态和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教师的调控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控学生听课情绪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获取知识;二是调整教师讲课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3、教师要有高超准确的解惑能力。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甚至是离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热情地予以解答和引导。为了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信息,以便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思、去问,不怕学生多问,深问,怪问。特别是对有“独到见解”或“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学生更应格外保护。总之,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果做得不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行为,可能会觉得学生很不好教。所以提高课堂的调控水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五、课题研究的步骤1、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8月)①制订实验方案。②成立课题组织。③确定实验班级。④收集资料,完善方案。⑤进行必要的实验前测。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09年7月)①依据方案制订分阶段工作计划。②制度化地开展和实施教师的学习研讨活动。③进行阶段性论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研究方案。④撰写论文,深入组织研讨。3、总结阶段(2009年8月—2009年10月)①收集整理研究的资料和成果。②撰写实验报告和课题研究论文。六、课题研究的成效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除以上归纳的几个调控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在课堂、教师、学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师生得到共同成长。 1、构建了动态的生成课堂(1)教学环节弹性控制。①提出弹性问题。“弹性问题”是指问题富有挑战性、包容性和针对性,能有效地激发和导向学生进行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②留下弹性时空。我们每节课至少要有1/3的时间甚至2/3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大家趋同时,让思维发散的学生发言,因为他的发言是引发点,能触发的生成性资源。(2)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并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③“对话式”。“对话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3)教学评价多样结合。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将即兴评价和延缓评价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灵感参与课堂交流,从而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的灵活性、生成性和丰富性。2、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有效的促进课题的研究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理论水平、课堂教学能力、课题研究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首先,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的要求有了较深入和明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在实践基础上撰写的论文和案例分析等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其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运用的方法和策略也比较有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教研室专家的认可。再次,教师的研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从不懂科研为何物到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再到把科研方法运用与日常教学研究中。可见,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课题研究课中,我们从典型的学生身上发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抓住要点讲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有问题意识,敢于质疑问难,发表意见,有独立的思想,善于总结学习经验,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既能表现自我的个性,有创造性,也能与学习伙伴认真合作,相互帮助,优化学习效果。从实验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善于观察,对探究的问题有独立的选择性,在小组活动中善于讨论,善于总结归纳小组意见,自主学习能力有了长足发展,学习成绩也有了飞跃式的提高。七、研究反思 1、生成性教学的多变性、复杂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每天都在进步成长的学生,如果我们仍固守着陈旧的经验去操纵教学,那么课堂生成将成为难得一遇的精彩。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课后的反思,经常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加厚自身的专业底蕴,不断锤炼和提高课堂驾驭和应变能力。2、“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案”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在何时点拨等构成导学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 3、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这就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4、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但也不能一味地跟着学生的兴趣跑,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千奇百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度”,分清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捕捉和发散那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利,也符合科学课价值观的生成,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无效生成。参考文献: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郝京华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3、《小学科学教育“探究-研讨”教学法》 (美)兰本达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4、《以结构性材料实现有效探究与意义建构的统一》 黄晓冬等 网络文章5、《科学究竟是什么》P46 张红霞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版6、《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P215 喻伯军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2005版7、《课堂掌控艺术》 蔡楠荣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版请问,你是家长,还是学生,这要针对回答。看你语气,是家长把,作为一个过来人(经历过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我想大多数孩子学到一定阶段会发生两个变化:从听家长的话学习,在逐渐厌学(一般家长不会发现,这个细枝末节,它和孩子的心理发育有很大关系,不可忽略),在认识学习的真正意义。当然,这些是孩子在家庭社会中逐渐变化的,最重要的是学校中的社会。他(她)其中经历成长的蜕变,和同学的攀比呀,考好了过于兴奋,差了自暴自弃,受不了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冷眼啊···这些不是你告诉孩子怎样,他就能怎样的,这就要学学曾子了。(鄙人看来,社会上那么多自杀者,心理承受能力弱者,街市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这与从小教育有很大关系!)学习是要有注意力,毅力,决心,扩散思维等几个因素共同决定的,良好的生活心里条件,是好学习的必要条件。关于此阶段,应注意对孩子注意力,能力的培养。理,强的就加强奥赛式训练(我小时候就这样);文的当然就加强文学素养,不是,你要他看多少,而是从看得中吸取多少,从字词,曲赋细节入手。这些现在看来效果不大,关键是上了高中,大学后,才明白它的意义有多大。当然,你不能硬逼孩子孩子做,要尊重孩子。切忌,你认为对孩子好的,让他自己看,不一定好!

课堂教学中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皆有所明
登山侠
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存在着课堂教学模式化、单一化的弊端,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构刻板僵化、教学模式仍然是凯洛夫的“五步法”,教学目标仍然是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仍然是满堂灌,活动角色仍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等现象。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教师把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连传统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难以完成。其结果就是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由此,教师不得不靠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中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课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往往是在教师的“强制”下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被动发展的结果是:(1)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能适应被动发展的学生就得到发展,不适应的就不能得到发展;(2)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思想受到束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3)以学生的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4)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和体验。总之,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个“教师一学生”的单向模式,它的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它使本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4.课堂教学密度量小、质差。课堂教学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它又可以分为一般教学密度和特殊教学密度。特殊教学密度指学习新教材所用时间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学习效率下降。而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于低层次学习任务的时间又过多,用于高层次创新思维的时间又过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题海式学习便是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更为复杂的是,在学生班额大、差异大的情况下,如果教师过多追求高层教学目标,部分差生就跟不上,出现个体密度量小的情况,如果把过多时间用于低层目标,优生又会吃不饱,出现教学密度质差的情况。这是当前困扰课堂教学的一个难题。5.课堂教学缺乏情感。情感发展不仅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模式的聚类分析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设计缺乏情感目标和内容。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基本上都限于书本知识传授这一简单功能,其实质是关于如何使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和理论化、系统化了的方法体系,固定化了的课堂教学程序,缺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心理健康的目标,单调乏味的理性生活成为课堂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多年来,我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存在“题海战术”、“满堂灌”等现象,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其具体表现:一是拖堂, 由于教师讲得多、讲得细,以至到了下课时间还讲不完,不得不延长上课时间;二是补课,由于课堂效益低,有许多问题本应在课堂上解决,但又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就利用寒暑假、星期六甚至星期天补课;三是大量重复机械盼练习,每种题型都要模仿着反复练几遍甚至几十遍,所以,课外练习量特别大,为了满足学生的练习,学校不得不购置了两台一体化印刷机来印练习题,既费时费钱又增加了学生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四是在教学活动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相当多的教师不能准确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目的要求,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差,教学中存在着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的现象;五是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呆板枯燥,学生老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愚公移山”式的教学方法虽然也起到了一点提高升学率的作用,但其负作用更大。学生的近视率不断增加,不少学生都存在着心理疾病。而且,现在形成了一种越挤占学生的时间,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差,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差教师就越挤占学生时间的恶性循环。怎样才能解决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我们认识到,要根治这种危害,关键在于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1.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效率低,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就要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来补课,这就挤占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为此,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要更新观念,在新教学观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学习指导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中小学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决定)精神,开创基础教育工作新局面》的讲话中更明确指示:“要努力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改变满堂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方式,大力提倡启发式教育,推行研究性学习。”由此可见,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2.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当前,教师为了提高平均分、升学率,大多靠的是“满堂灌”和“题海战术”,靠的是大量挤占学生的时间。现在的高中生一天要上七节课,还有早辅导,晚自习,甚至还有家庭作业,一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由于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背离教育规律,尽管师生双方都付出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中、小学生因伏案作业用眼时间太长造成的近视率高达80%,而心理烦燥不安、紧张、焦虑等心理疾病则更为普遍,有的学生因不堪重负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浙江省徐力弑母案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说,教学效益低是造成危害学生身心健 3.有利于推行新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高中增加了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中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场,也是评价课程改革效果的一个标准。课程改革必将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改革,因此,通过本课题研究,找到一种适应新课程特点的教学方式,就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能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研究依据 1.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坚持做到:(1)以系统加综合的观点作为处理教学工作的方法。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全面地研究其各类要素、结构、功能以及其他有关方面,从而创立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体系。(2)教学过程的优选。教师在具体条件下所遵循的,有科学依据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案的方法。(3)时间是衡量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最优化教学就是要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在他们已有的发展区之内,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如果学习的内容超过了他们现有的发展区,那么就需要教师从旁引导,或者学生需要一定时间自我摸索。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调节,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一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概况目前,与本课题相关的课题有山东滕州市教科所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崇明中学的《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素质化效能的研究》、广西柳州市教科所的《高中数学课堂活动教学研究》、我省隆昌县的《优化教学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叙永县的《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课题,这些课题分别从教师素质、教材、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所涉及,但都另有侧重,缺乏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所以,本课题研究可以填充这方面的空白,补充和完善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概念界定: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的说,课堂教学有效性包含以下意义:1.有效果:指对课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的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的考察来衡量;2.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即用最少的时间去获得最好的效果;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以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者低效的教学。五、研究目标 1.探索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2.形成高中课堂教学效益高的教学模式。 3.找到改革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培养参研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六、研究内容1.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怎样根据教学大纲精神,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2.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怎样根据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法原理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既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又符合学生实际,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课堂成为学生愉快学习的场所。3.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怎样针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教学速度、教学密度、教学难度和教学时间进行灵活调控。4.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观,找到一个判断“怎样的课才是好课”的评价标准,制定出能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方案。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因为本课题是由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教学有效性进行研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进行教学,所以,行动研究是最好的方法。本课题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从个别案例中寻找一般规律。本课题还需要一边研究一边总结,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所以,同时辅之以个案分析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的对象 威远中学高中二00三级、二00四级、二00五级的学生。 九、研究的周期 本课题的实验周期为两年半,即从2002年9月至2005年3月。 十、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准备阶段(2002年9月至2002年12月) 1.准备参考资料。由主研人员分头收集近八年来的《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四川教育》、《教育科学论坛》、《上海教育科研》、《课程·教材·教法》和课题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文件、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的讲话、专家学者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论著,以及与本课题研究相近的研究成果等。建立课题档案。 2.成立课题研究组织。确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确定课题研究小组的主研和协研人员,并根据参研人员的实际能力进行分工,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任务具体。聘请专家为顾问,指导课题研究。 3.制定研究方案。由课题主研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并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制定出课题研究方案。 4.培训参研人员。在开题后即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内容以教育科研方法为主,突出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和资料的收集两个问题,并根据参研人员的分工情况,进行针对性培训。 5.进行前测。一是对实研究前学生的作业量、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学习时间等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二是制定“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表”,并利用该表对实验前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实施阶段(2003年1月——2004年12月) 1.提高教师素质 (1)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具体做法是:聘请教育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介绍教育改革形势,讲解课堂教学理论;组织参研教师出外参观、学习和借鉴兄弟学校的教改成果;要求参研教师每期认真学习10——20篇关于课堂教学理论的论文,写出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以上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水平。 (2)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具体做法是:要求每个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本学科和至少两门其它学科的文化知识;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本学科的教学大纲,了解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学校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文化考试。 (3)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具体做法是:由特级、高级教师上示范课,由师培教师上汇报课。组织教师对这两种课进行剖析、对比,从中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培训教师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作用,掌握备课的原则,做到备课时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每期举行一次分组的备课专题研究会,每年举行一次备课比赛。 ⑵提高上课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做到突出重点难点,突出启发思维,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效率,提出“师生互动”,突出思想方法。 ⑶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提问中,设计提问应做到目的明确,启迪思维,简单明了;提问时做到创设情景把握时机,灵活运用提问方法,重视差异面向全体,运用语态增强效果。 ⑷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具体做法是:重视基本概念,培养解题习惯,强调灵活运用,突出举一反三。在布置作业时,坚持做到不机械训练,不重复练习,不大量作业,不偏深偏难。要求教师提高练习的针对性,使学生每做一题都有所收获。 3.优化教学方法 ⑴合理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是:在备课、上课、练习、辅导等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吃得好”和“吃得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层次上得到最好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⑵创设问题情景。具体做法是:教师不拘泥于大纲,不囿于课本,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出生动活泼的问题或源于实际的新颖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快乐场所。 ⑶培养研究能力。具体做法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研究性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去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学会怎样查资料、怎样制定研究计划、怎样实验、怎样分析数据、怎样提炼研究成果等。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⑷暴露思维过程。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不仅要暴露成功的思维过程,也要暴露失败的思维过程,更要暴露如何转败为胜的柳暗花明的思维过程,或者要“重现”科学家发现真理的思维过程,不仅讲知识是什么,更要讲知识是怎样形成的,不仅讲怎样解题,更要讲为什么要这样解,不仅讲结果更要讲过程,不仅解“什么”,更要讲“为什么”,不仅讲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更要讲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⑸教会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选择和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4.优化课堂管理。 ⑴融洽师生关系。教师要把理解与微笑带进课堂,通过理解、信任、关心、爱护学生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学生热爱你教的学科。 ⑵营造课堂氛围。通过贴科学家画像、贴名言警句、写奋斗目标等措施来布置教室,以烘托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幽默、风趣、机智的教学语言艺术来制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教学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 ⑶控制教学节奏。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做到有紧有松,一张一驰,使学生能轻松愉快的学习。 5.优化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运用动态和音画效果来突出重点、渲染气氛,创设情景;要运用网络来帮助学生加强信息交流。 6.优化教学评价 探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课堂教学规律,探索科学评价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制定“课堂教学评价表”,以此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准则,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尺。

如何推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方案

大突破
救火员
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目标,以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为基础,针对目前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效率不高、课堂改革止步不前的现状,为了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和挖掘学生潜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效果,学习、借鉴“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和我校的“有效课堂”课改经验,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运用,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关注后三分之一,构建高效课堂。

如何使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夜叉
鬼干部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占远秀如何使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如今中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脱离课堂教学实践的现象司空见惯。一是部分教师的科研功利意识问题,只把课题立项作为搞科研的标榜,以取得科研相关证书,作为今后晋级的敲门砖,不做或不愿做扎实深入的研究实践。二是部分教师真的想搞科研,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学科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两层皮:备课、上课、评课偏离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学科课题研究教师的教案编制只关注常规教学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设计,没有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科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明确地落实课题研究内容和体现课题的研究目标,进而课题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上课)和课后评课、论课活动也就游离于学科课题研究之外。学科教学脱离课题研究工作(或者学科课题研究脱离学科教学),课题是课题,教学是教学,课后的评课就是以课论课,三者之间没有得到有机渗透和结合,形成备课、上课、评课与课题研究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惑着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  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应该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课题研究是消除教师思想误区、普及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研与科研如何有机结合,需要什么样的操作程序及有效策略,才能真正做到科研促教研,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