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有业内人士来说说合能地产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三统
高地战
中国已进入“万元”时代前瞻使用历年来中国商品房销售额除以商品房销售面积得到当年的商品房均价。根据测算的商品房均价走势来看,中国即将踏入“万元时代”。 2019年,中国商品房均价为9308.8元/平方米,同比上升了6.53%;在2020年1-11月,中国商品房均价为9878.4元/平方米。从增速来看,在2014年,由于受到“高库存”的原因,中国商品房均价增速下跌到了1.43%。在2015-2018年,在“去库存、棚改、降准降息”等多重利好的背景下,其商品房均价速度惊人。近年来,伴随着“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增速有所放缓。在2020年12月21日,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截至2020年11月,全国房价平均水平突破万元大关,均价达到10071元/平方米,同比增长7.9%。“十四五”时期 住房拐点将来临2020年,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整体呈现前松后紧的节奏,楼市调控政策与救市政策并存。展望未来,仍以“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大背景为主基调,以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根据《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第一,2021年全国房价平均上涨5%左右;第二,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可能将保持正增长,并创历史新高;第三,房地产投资速度将会有所下降,持续保持在7%左右;第四,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复苏较好甚至出现过热,其他城市复苏较慢,部分城市甚至陷入衰退,分化可能有所扩大;第五,市场风险有望进一步下降,但仍存在大起大落的风险。此外,中国社科院预计,“十四五”时期,住房拐点将来临。《报告》指出虽然总量可能下降,但是基数较大,住房需求、供给和投资的总量仍然较大。从家庭类型看,虽然中上收入家庭住房可能已经出现过剩,但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尤其是保障性住房需求要弥补的缺口还很大。整体来看,缺口主要集中于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次中心、周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二线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和快速交通沿线的中西部三四线城市以及休闲旅游文化城市。——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学生作文:城市的未来发展

非也
红眼病
今年是2010年,也是“世博年”,这个具有非常意义的年份在我们大家的翘首已待之中悄声而来。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城市的未来与我们的未来生活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要共同创建一个卫生、和谐的生存环境,构建一座美丽、环保的花园式文明城市,是我们每个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城市的未来是我的责任。那么,在这个“世博年”之中,我该做些什么呢?到了5月1日,必定会有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来上海参观世博盛会。当我遇上他们后,一定要热情地尽自己的所能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帮助。然而,这么做首先要掌握的,便是一口流利的英语。因此,我的2010年,将会是充满了英语学习氛围的一年。我们要让外国人看看,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上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怎样的城市! 上海世博会的标志是绿色的,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只有充满绿色的城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绿色,是人类永恒的理念;绿色,是文明的象征;绿色,显示了大自然的灵感与美丽。让我们从现在行动起来,让城市更加美好,为城市添一份活力,让世博成为我们内心永恒的记忆。 在世博的号角下,人民踏着精神文明的春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清晨,鸟语花香,到处是晨练的人群;傍晚,万家灯火美不胜收,一派祥和安宁!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图画呀!可是,各位朋友们,当我们尽情地享受城市带给我们的方便和繁荣的时候;当我们踏着经济腾飞的步伐;当我们感受翻天覆地地变化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也在承受着城市的污染和喧嚣;可曾看到过不和谐的音符飘荡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可曾意识到,我们也有维护城市文明卫生的义务和责任。城市是我家,创卫靠大家!那么,在洁净的街道上,突然飘来一片纸屑、一个塑料袋,您会主动把它拣起来吗?当漫步在公园、广场,会自觉地把吃剩下的果皮扔进垃圾箱吗?当您在为孩子讲着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时候,是否自己也在躬身力行? 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爱我那美丽的家园,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让我们用爱心去关注我们周围的变化,用我们的行动去肩负创卫的重任。那时,我们的家园会变得更美丽!世博的明天会更辉煌!从现在行动起来,让城市更加美好,为城市增添一份活力,让世博成为我们内心中永恒的记忆!

智能大厦和智能小区今后的发展如何

名溢乎暴
失之也死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 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商对建筑智能化日益重视,高档商业楼盘、政府办公楼、智能化家居、体育场馆等建筑对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智能化功能的要求也更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与此同时,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都与智能建筑联系密切。在市场自发需求和政策鼓励的推动下,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前景十分乐观。职业定义 智能楼宇管理师是指从事建筑智能化系统管理及设备管理、运行与维护等工作的人员。 主要工作内容:(1)管理与维护楼宇布线;(2)监控、使用、维护建筑设备;(3)管理通信和网络系统;(4)使用与改进智能建筑管理系统;(5)管理火灾报警与安全防范系统。 素质要求 楼宇智能化涉及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但又是楼宇和住宅建设中的新亮点,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 从业必须熟悉或了解智能楼宇各子系统的原理、组成结构,参与或组织智能楼宇的管理、维护等活动,必须具备建筑设备自控系统、通信网络、信息网络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组织管理分析能力等。 参加专业认证培训将有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培训内容包括智能楼宇管理基础理论、消防联动系统、温感系统、自动报警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有线电视、通信网络信息系统等。 现状与前景 智能楼宇管理是伴随着我国楼宇智能化而出现的朝阳职业,智能楼宇管理师是体现未来城市发展特征的先导型职业人才,目前从业人员约70万人,目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重庆、杭州、宁波、大连等大中城市。 由于楼宇智能化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人才难觅特别是专业人才稀缺已经成为突出问题,北京智能楼宇管理师人才缺口至少达10多万,2008年奥运会前夕,北京市将有200多座智能大厦和智能化小区投入运营,长期以来负责维护管理的电工等人员不能满足智能楼宇的维护工作,现在迫切需要尽快培养一支庞大的智能楼宇管理技术人才队伍 楼宇智能化是现代工业高科技的结晶,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节点,是进入"数字时代"新兴的产物。美国智能楼宇超过万幢,日本新建的大楼几乎都是智能大厦。在国际上已经向着"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发展。 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多次召开"数字化城市研讨会",许多大城市已提出若干年内实现数字化城市和信息港等建设目标,很多中小城市也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的规划。可以预言,全国的智能建筑市场容量将有很大的突破。 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建筑智能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规划、建设、管理及服务理念急需更新,运用科学、整体、系统的思维来营造现代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已成为必然趋势。房地产行业及我国智能建筑市场迅猛的发展,将直接拉动对智能楼宇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请教各位社会高手,什么是大城市论???~~~求

六合为巨
进京水
  大城市论:是城市发展三种模式种的一种,30年来三种模式一直处于争议中。  这三种模式起源于江苏昆山,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昆山自费办开发区,开启了一条后来被全国的城市广为学习的“三位一体”的城市化之路,学界称其为“昆山之路”。分别为:“小城镇论”、“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  大城市论是说:相比较小城镇模式,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大,聚集效应造成了经济的高度繁荣。  经济繁荣和人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在超大城市的发展中,周边卫星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卫星城与中心城市相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但“大城市论”的反对者认为这种模式“造成交通拥挤、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城市病”。  大城市论并不是一个人提出的,而是一群人的普遍观点。  下面是网址,你可以参考下:  http://cul.sohu.com/20100413/n271481600.shtml  ●大城市能明显提高经济聚集度  ●大城市更能节约资源  ●大城市数量和规模都显不足  反方观点:  ●大城市病日益严重  ●警惕拉美陷阱  与“小城镇”论所对应的是“大城市论”,持有这样观点的人认为,相比较小城镇模式,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商业、服务业的需求和消费数量巨大,聚集效应造成了经济的高度繁荣,而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密集也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  像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就曾指出,未来5~10年,我国应当走以大城市影响、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路子。其理由主要有:  首先,城市化程度与经济聚集度密不可分。大城市能明显提高经济聚集度,从而形成面向国内外的规模经济,并由此促进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大城市的影响和带动。这是因为,城市规模越大,其带动能力越强。比如,世界GDP的25%是由仅占世界土地面积0.3%的城市地区生产的。  其次,受人口和资源的约束,应当走重点发展大城市的道路。这是因为由于规模效应,较大的城市里不仅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更高,而且往往更能节约资源。例如2005年,我国超特大城市每平方公里面积承载人口1262人,特大城市是645人,大城市是457人,中小城市只有189人,超特大城市人口密度是中小城市的6.7倍。  同样倾向于“大城市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也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数量增加较快。但和其他大国,如美国相比,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的规模太小,不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限制了城市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总体来说,中国尽管有一些超大城市,但许多城市仍然没有达到各自最有效率的规模。”  对“大城市论”持反对意见的人则指出,随着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包括就业内、出行难、就医难等一系列“大城市病”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像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张松教授甚至认为,我国目前的“大城市病”已经远超西方。  他指出,城市化并非就是把城市规划建设得越大越好,其实城市不在于大小,而在于生活是否舒适,效率是否高,环境是否优美,是否适宜人居,尤其是否适宜不同类型的人发展。  而魏杰则更进一步分析说,“大城市病”带来的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不仅成为限制农村人口的进入城市的主要障碍,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使得企业的效率受到影响。“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现在仍然主要依靠成本的比较优势来增加出口的国家来说,影响可谓巨大。因此,个人认为,单纯发展大城市确实不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除了“大城市病”的现实烦恼,是否会重蹈拉美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更成为反对“大城市论”者最大的担忧。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惟英教授就明确表示,“必须避免以大城市急剧扩张为中心的城市化道路。”  她指出,错误的城市化道路是拉美陷入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拉美地区开始工业化并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时,大部分人只看到了其中的积极因素,认为这种快速而集中的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市场和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当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并随之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时,他们认为这是城市化所固有的。其结果却是过度集聚化的城市发展,使得人口、投资向大城市集聚,为了应对大城市人口无节制的增长,政府只能加大对大城市的投资,于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又引发新一轮的人口迁移。  张惟英认为,这样的趋势在我国也已经出现,值得引起关注和警惕。举例来说,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显示,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4000亿元和3000亿元,但其他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均在500亿元以下。河北人均GDP与北京相差五六倍。在北京周边存在着大面积的贫困带,京津周围贫困人口达到272.6万。北京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人口资源不断向北京集中,造成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迟缓,进一步拉大了区域差距。北京形成了孤岛式的特大城市,极易陷入拉美特大城市的恶性循环中。“不过,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已经把首都的发展放在区域发展中筹划,提出按照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开发的整体部署,发挥首都科技创新和研发中心集聚优势,这为避免北京陷入‘拉美陷阱’创造了区域条件。”  http://www.ceh.com.cn/ceh/llpd/2010/8/21/67738.shtml  具体查看该网站!参考资料:http://cul.sohu.com/20100413/n271481600.shtml有利观点:一是城市规模效应;二是大城市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孕育更大的市场;三是大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能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不利观点:一是“大城市病”是长期困扰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难题;二是大城市效益高,但投入也相对较大,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没有到大规模建设大城市的阶段。

企业人才战略规划怎么做

达有三必
半象门
企业人才战略规划要做好五点1、人才获取招聘和人才获取的过程,专门用于识别、吸引、评估和招聘合适的员工。2、人才开发帮助公司管理每个员工的发展、继续教育、认证以及其他学习活动。3、人才评估运用员工绩效管理,用于协调、监控、评估、授权以及提高员工绩效的持续性流程。4、人才激励通过薪酬管理,将激励、奖励与员工绩效预期和企业目标相关联。5、人才规划通过规划与分配人力资源,将具有工作激情、拥有合适技能与经验的员工安排到对应的职位,并为人才识别和开发合适的候选人做参考依据。扩展资料:人才战略规划意义1、重视人才使用,努力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根据国家的“十五”计划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合理调整人才资源结构。要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动态机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流动,提高第三产业的人才比重;引导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逐步解决大城市人才积压、浪费和中小城市人才缺乏的矛盾;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合理分布。2、重视人才吸引,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制度、机制要营造符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涌现。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3、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提升人才工作战略地位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认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国人才工作会议将肯定“党管人才”的原则,对于推动人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才战略

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谈谈我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不累于俗
觉照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道路选择及其对策研究   关键词: 城市化;道路选择;思考基点   摘要:城市化过程中,硬性地在大、中、小城市发展道路中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都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最终将吞噬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阶段性成果,建立一个思考的基点和基本的分析框架将对政府决策、学界理论探讨、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 城市化;道路选择;思考基点   问题的提出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对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城市化以工业化为前提,工业化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来说,城市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1989年,我国制定的《城市规划法》第4条明确提出:“国家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毋庸置疑,这一方针对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和问题。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出:建议修订《城市规划法》第4条“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大城市确定不同的环境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几个大都市带的形成;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各类城市对新增人口的吸纳能力;积极探索促使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以此作为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体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五”计划研究课题组认为,“十五”和更长时期内我国城市化的方针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律和规模经济的要求,适应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积极、有序、全面、协调地发展各类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大力对中等城市扩容,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市,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之间建立起符合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条件和更加优良的生活空间。   可以看出,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总是处于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但同时也不难发现,在探索过程中,总缺少一个基本的思考基点和分析框架。这一基点和框架的缺失,使得近几年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出现很多的失误或进入难以自拔的陷阱,在学术界引发了许多不必要的争论,本文首先尽量建立一个思考的基点和分析框架,然后具体解释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的几点困惑。   思考基点和一般的分析框架   这几年,尽管很多学者、城市研究专家、政府管理部门都在探求城市发展道路的选择路径,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观点,但似乎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其中缺乏一个共同的思考基点和基本的分析框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出努力,提出一个较为详细的思考基点和分析框架,并利用其来分析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这个思考基点和分析框架如下:   (1)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规避城市化所引发的城市与乡村的社会区隔。城市化过程要考虑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的现状,要考虑我国亿万农民对城市文明的追求和心理承受能力,也要考虑我国耕地极为稀缺的现实以及我国农村人口的迁移成本。农村集聚了中国大部分人口,城市化过程和资金投入不应该屏蔽农村的发展和农村生态,更不应该以牺牲社会公平、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城市化,应建立在不抛弃农村,应建立在城市与农村居民社会认同、社会信任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资金的配置和流动偏好,受市场经济和政府行为的影响,而城市的集聚效应和经济启动效应,必然会吸引市场和政府的资金配置,这种行为必然带来对农村经费投入的减少甚至缺失。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但城市的边缘地带和广大的农村出现明显的凋敝,城市化后面是乡村的凋敝,农村很多地方很少看到年轻人,有些村庄成了空壳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普遍破坏失修,农业基本上成为一个无利可图的产业,农业认同的缺失、信任建构纽带的断裂都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就会加剧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排斥和边缘化。②   (2)城市化过程应把区域性特点和差异、区域性发展水平、时空的跨度大小纳入城市化考虑的范围,同时也应考虑城市的个性、城市的功能或潜在性的发展前景、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每一个城市的合理发展都应当与自身条件特别是自身的经济基础、综合实力与发展潜力基本一致,不能操之过急,盲目求大,漠视区域性特点而片面追求城市的规模或片面强调控制或放任大城市的发展都是危险的。   (3)城市化的过程和道路选择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不断创新,关注实践过程的突生性质,找到一种接近实践状态社会现象的途径,而不能用非实践的精神和方式对待城市化实践本身,加强城市化的本土和实践研究,预期选择与延滞效应和破坏性后果才能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4)城市化过程应考虑其所带来的社会溢出负效应是否严重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考虑其社会溢出负效应的消减和规避成本的大小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经济的关联性,应注意城市化的生态平衡规律。经济活动、城市建设会不同程度改变自然环境,不利的改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构成对环境的破坏。环境问题对经济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限制因素,被破坏的环境会提高经济活动的成本,影响城市质量,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因此,经济发展、城市化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是生态平衡规律问题。遵循规律就会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四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的内部结构、空间范围要求必须对每一个城市的人口结构、用地结构、产业结构、环境结构、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进行分析,注意城市本身的支撑体系能否达到稳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5)城市化过程要考虑城市经济规模净收益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应考虑其所带来的社会溢出负效应是否最终吞噬或耗尽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溢出正效应的可能性大小,所以过分追求短期期的经济效益与成就都是不可取的。   (6)城市化战略不能停留在量的提高,即片面强调城市的发展规模、人口的比重的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空间转移,应该重点强调城市化的质,即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改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最优,以实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7)城市化过程应对城市本身的历史基础、发展特点、产业趋势与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既要有战略眼光,也要实事求是,对于城市发展的区位作用、优势条件分析,不能过分夸大,要有历史的全面分析,以及城市之间的互补分析。没有条件的或条件不足的一些沿海港口城市不要去盲目追求“国际化大都市”或建设“香港式”的国际港口城市。   (8)城市化过程应加强对城市化本身规律性特别是内在动力机制的探讨和尊重,习惯从政府的角度去“安排”城市化道路,势必会引起未来城市化战略选择和实践的混乱甚至失误。我国城市化的真正障碍是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和城乡收入与消费的巨大差别,我国的户籍制度将户籍人口分为农业户籍人口和非农业户籍人口,不同户籍的人口在福利制度、就业安排等方面都有重大差别。这种政府控制城市化进程的行为与制度都是违背城市化本身的规律性和内在动力机制的。   (9)城市化过程应是由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战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让市场机制引导和调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方向、规模和方式,并促进各种城市化主体按照其利益需求和相互关系自主发展,相互协调。   (10)城市化过程应综合考虑几个发展制约因素,城市发展与用地、城市布局和行政区划、城市建设的资金渠道、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城市(镇)经营能力、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就业的发展空间、环境容量、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环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同时充分兼顾农村综合发展需要,促进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同时在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把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社会经济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作为核心内容。离开发展经济谈城市化,只能偏离方向。另一方面应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的转变。如果城市设施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滞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必然会带来“城市病”。还要实现城市经济结构转变,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孤立地谈发展大城市或小城市都难以达到目的。   基于以上的思考基点和认识框架,作者认为,城市化过程中,偏离和漠视这一基点,硬性地在大、中、小城市发展道路中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都将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风险,最终将吞噬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阶段性成果,将使得城市化的道路选择陷入一个不能自拔的陷阱和另类怪圈。这一思考基点和分析框架将对政府决策、学界理论探讨、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社会协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理论分析:有待解决的几点困惑   一、大城市的发展:是控制还是放任   大城市具有产业投入空间集中、区位突出、专业化水平较高、科技开发能力很强的特点,因此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具有形成资源空间配置的优化趋势,形成具有经济启动力与聚集力的第二、三产业的形成,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大城市确实外部成本较高,但规模合理的大城市有良好的聚集效应,由此带来的规模收益明显超过外部成本,经济效益远远高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③大城市比小城镇更能节省土地,可以吸收的乡村和小城镇人口,将会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土地资源。大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只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资金回流机制,用于大城市建设的巨额投资就会得到充分的回报,不会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加速城市化和发展大城市将创造的就业机会,导致收入水平的更快提高,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社会稳定。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大城市的方针,城市化方针的侧重点应该是发展具有合理规模的大城市,带动其他规模较小的城市和镇的发展,并利用规模较小的城市和镇的发展分解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负效应,形成合理的城市结构和网络。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出: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提出质疑,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大城市确定不同的环境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几个大都市带的形成。通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各类城市对新增人口的吸纳能力。④   但是发展大城市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形成城市贫民窟,带来高失业、高犯罪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发展大城市需要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给政府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中国现有的城市在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扩张现有的城市,将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⑤城市在接纳新增人口的设施和能力已经严重短缺,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大量的农村人口,尤其严重的是,大城市的迅速发展必然引发与中等城市、小城镇之间在空间和资金劳动力竞争下的选择利益冲突,空间竞争和区位竞争必然引发生产要素在空间配置上的不合理,因为资金与劳动力生产要素总是流向预收益较高的产业部门,企业同样将选择聚集经济最显著的区位,这必然导致中小城镇付出惨重代价的可能性,牺牲中小城镇发展大城市在中国是不合理的。   事实上,大城市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具有综合效益的优势,具有规模经营和启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同时,大城市本身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比较大,能缓解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人口膨胀压力,而且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工业化,加快的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中小城镇出现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控制提供巨大的契机。因此,人为地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是有失偏颇的。但我们也应警惕盲目发展大城市的危险,发展大城市应充分考虑区域性特点和差异、城市用地问题、环境容量、人口承载能力、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同时,大城市的发展应考虑农民和流动人口对城市文明心理追求的承受能力,不应该牺牲和放弃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为代价,利用中小城镇和农村来分解大城市的负效应是错误的,控制和放任都是不可取得,也是危险的。   二、中等城市的发展:是扩大还是阻滞   中等城市的发展有着其不可避免的缺陷,中等城市分散性较严重,传统工业特点较强,发展成本较高,比较优势下降,产业比较单一,缺乏替代产业,加上产业层次底,缺少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中等城市区域性较强,政府难以宏观调控,加上垄断性较强,受地方资源条件的影响较大,往往形成盲目性生产,发展缺乏规划,会带来严重的重复生产。同时,重点放在中等城市的发展势必加剧资金的扩散,难以形成全国甚至全球性的集聚效应,难以提供启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现有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规模重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有难度,加上市场的有限性,使得市场缺乏对新技术的灵敏度,限制了全球性的现代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对规模要求大、资金要求集中的现代尖端企业和大规模生产的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这远远不能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等企业的发展难以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因此,片面追求中等城市的发展而放弃发展大城市是不可行的。   但现实是中国人口众多,有巨大的农村人口,区域间发展的水平和差异较大,工业化水平低,而仅仅去发展几个大城市,无法吸收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实现自然与人口资源的充分利用,大量的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必将会带来极大的迁移成本,而且会给大城市带来巨大的“城市病”,中等城市兼具小城镇和大城市的优点,又能相对地规避小城镇规模不经济现象;又能兼具部分大城市综合效益优势,避免大城市面临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的困扰,减轻大城市的扩容压力。中等城市是大城市滋生的摇篮,是大城市与小城市联系的纽带,中等城市更能适应区域性特点和区域性差异,更能实现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同时,中等城市更具灵活性和包容性特点。但如果追求中等城市的发展而放弃大城市的发展或者甚至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同样同是危险的   中等城市的发展不应该受到阻滞,根据区域性特点,认识区位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牺牲大城市的发展,可以鼓励扩大中等城市的发展,可以适当优化中小城市功能分工,创建和培育城镇品牌,导入新型产业模式,扩展产业链,以及扶持新主导产业,培育中等城市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和合理的城镇体系,同时聚集互补性质的优势,完善城市区域性与专业性的聚集优势。中等城市应以城市化为动力,促进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同时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提高中等城市的综合发展能力,以优势产品为龙头,促进产业的集约化,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加强中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高城市发展的环境容量。提高城镇社会发展水平,建设具有现代文明和区域性特点的新型城市,多渠道动员各类要素资源,增强城市经营能力。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五”计划研究课题组认为,“十五”和更长时期内我国城市化的方针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律和规模经济的要求,适应产业升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积极、有序、全面、协调地发展各类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大力对中等城市扩容,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之间建立起符合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条件和更加优良的生活空间。   三、小城市的发展:是培育还是抛弃   发展小城镇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我国的小城镇,绝大多数仍然处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文化落后、技术水平低、投资分散且效益低下的状态,片面强调发展小城镇,必然造成乱占乱用土地、重复建设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严重问题。在小城镇,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得到根本改变,小农经济的社会结构仍然难以打破,对外来人口仍有排斥力,不能把中国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希望和重任寄托在小城镇的发展上。⑦小城镇缺乏足够的产业聚集效应, 集聚能力低,集聚效益差, 综合经济效益差,对投资的吸引力有限,而且资源利用效率低, 对农村人口的吸纳力非常有限,不应对它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寄予过高的期望。如果主要依靠乡镇政府投资发展小城镇,还有可能进一步导致政企不分和投资无效益的老毛病。   但是由于我国在体制的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面临着许多障碍,现有的城市无法承受农民进城的冲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市的失业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大量的人口涌入,势必加剧就业压力,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扩张现有的城市,将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大城市的盲目扩张,势必形成严重的“城市病”,导致城市贫民窟蔓延,城市环境恶化,社会犯罪率上升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小城镇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市场需求,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⑧使大量的农民迅速非农化,较快地进入低水平的城市化阶段,而后再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   发展小城镇也符合我国建设资金短缺的国情。从资金投入的角度看,小城镇在吸收农业劳动力上比大城市更有优势。并且,乡镇企业对小城镇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使小城镇的发展无需过多依赖国家的财政投入。   事实上,对于小城镇的发展,我们不能采取偏激行为,应根据区域性特点,适当培育小城市的发展,不能因为其缺陷而抛弃小城镇,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更应该走出小城镇数量扩张的误区,推进城镇体系升级;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城镇经济竞争力;积极推进人口进入政策创新,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积极推进以科学规划为指导的宏观调控,保证城镇发展健康有序;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市场化,提高综合开发和建设效率。   结语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选择,没有必要局限在“大小”之争, 单纯强调发展“大”或“小”都不太切合实际。⑨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实现城市化的目标,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分流,那种人为地控制某一类城市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加上中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这就要求应从我国城市的实际出发,根据区域性特点和差异、区域性发展水平、城市的环境容量、人力资本积累的大小、社会溢出负效应的社会风险、城市农村的生态平衡机制,根据城市的个性、功能和潜在性的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以及它们的协调发展, 选择多元模式的城市化将是中国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事实上,我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应放开,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人为地限制某一类城市的发展,而鼓励另一类城市的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加速城市化的工作不是把人和企业人为地向城里推,去片面追求城市化的规模,而是要加速改革,加速扫除城市化的一切人为的障碍,加速创造城市化顺畅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推进信息化,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重新思考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构建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建立现代化的城市经济体系,支撑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把现实生活中城市化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   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性发展条件具有较大的异质性,面临的主要矛盾、区域性特点也不尽相同。东部地区的城市发展要与提高集聚效应、经济启动效益结合起来,开发大城市的聚集动力,优化资源空间配置,形成具有规模的具有经济启动力和聚集里的第二、三产业区位的形成,从调整大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入手,以提高城市化质量为目标,发展大都市带,以此作为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中部地区应致力于扩大吸纳农村人口,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积极引导、鼓励大中城市的规模适度扩大,大力发展小城镇,具备发展大城市的应注意资金和政策的倾斜,使中部地区成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战场。而西部地区的的城市化应定位于“大城市、小城镇”,通过人口和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大调整,形成具有区域性特点的互补优势、比较优势以及选择优势,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城市布局模式,要依托现有的大中城市,在少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形成较大的人口集聚核心。   另一方面在城市化战略的选择上,应避免出现个人偏好,提出以什么样的规模的城市作为重点来规定城市化道路的主张,尊重城市化本身规律性特别是内在动力机制,否则,如果习惯从政府的角度去“安排”城市化道路,势必会引起未来城市化战略选择和实践的混乱甚至失误。中国的城市化战略选择必须超脱以城市规模来决定城市化方向的思维定势。最后作者认为,中国未来城市化战略的正确选择应该是由市场主导型的城市化战略。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让市场机制引导和调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方向、规模和方式,并促进各种城市化主体按照其利益需求和相互关系自主发展,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   ①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关于“十五”时期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4期。   ② 孙立平,资源重新集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③夏小林,王小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分析,《改革》,2000年,第2期。   ④温铁军,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相关制度问题,《开放导报》,2000年,第5期。   ⑤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关于“十五”时期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几个问题,《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第4期   ⑥杜平,史育龙,高国力,关于促进我国农村城市(镇)化及中小城市综合发展的若干思路,《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2000年,第20期。   ⑦季建林,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问题与出路,《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   ⑧柳思维,关于发展农村小城镇与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若干问题,《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⑨刘茂松,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战略思考,《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8期。   The Models choice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Measurement ResearchPAN Ze-qu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brings forth the basic point in the choice of the models. It also expresses the viewpoint that making explicit decision which kinds of the city should be put in a privileged position is unfeasible. We should put a lot of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such as the district characteristics,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in the developing models choice, the variety of the achievement mechanism, which therefore, will exert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urbanization.   Key words: urbanization; the models choic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我国城镇化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无咎无誉
道通为一
  用“以产带城”的模式打造城市品牌形象  说到城市品牌一般我们都会想到是旅游的开发,而不会想到一个城市的产业。用旅游托起一个城市的品牌是较为常见和传统的做法。而用产业来带动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或者说认识一个城市,这在当下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显得非常独特。  产业能否带动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树立,通过这些年城市发展的走向与趋势,用产业特点承载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是完全可能的。  “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将有约2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经历了滞后城镇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后,中国城镇化进入到与重新工业化阶段相适应的城镇化基本实现阶段。  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是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每年平均以1%~1.2%的速度上涨,按此预测未来还需要15~20年时间才能达到70%,未来十年每年至少新增1200万城市人口。  这么多的人进入城市或者农村变成城镇,这些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产业创新上来。于是,各类城市用建立产业新城的方式来推动城镇化发展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当一个城市的产业形成了某种特点就可能成为外界认知这个城市品牌的焦点。这对于很多没有历史文化旅游传统资源的城市,特别中小城市突破城市品牌认知瓶颈起到了核心突破的作用。  用产业聚集的方式打造城市品牌形象,算是找到了品牌形象最为核心的支撑点。这比完全硬撑着搞哪些假的,还充满争议的所谓名人故里,哲人家乡,神话故乡要强不知多少倍。  前次我看到湖北一国家级贫困县,为了提振县域经济实力,欲在县城核心地带打造全国最大牛织女故里公园,建城后却无人问津;还有同样的思路,河南安阳号刨出了“曹操幕”,山东吉县刨出了“如娲遗骨”,山东阳谷、山东临清、安微黄山挣创西门庆;山东、河南、福建、甘肃、江苏连云港、山西娄烦抢孙悟空;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湖南会同抢炎帝等等,这些掘古、造古式动机无一不与旅游经济息息相关。  各级政府与其搞这些脑震荡式的旅游经济产品,还真不如直接切入产业经济模式,搞出一个产业特色来,促进城市和和谐发展,真正提高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  这种方式来得很直接,效果看得见。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以产业带城模式,一种用一个开发区、工业园区、试验区或先行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三化"建设,来对城市经济发展有所提升,这一般多为政府牵头运做,企业参与共建。像苏州工业园的建立就是用政府投资、政府运作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一种是用政府和企业共建的园区模式。也可以叫“自下而上”的产业新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基于产业特点打造一个具有鲜明城市个性的新产业聚集地。  如河北廊坊的一个固安工业园区就占到固安县工业产值比例达50%,可以说固安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由这个新园区带动的。而固安的经济增速也从廊坊市排名的靠后位置一跃为第一。  由此可见,产业带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正是因为这种产业的带动与发展,也传播告知了固安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旅游资源、人文资源小县城的城市形象。他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零部件与现代装备制造业为三大核心产业方向。在功能服务上清晰定位,在产业方向上严格执行,以确保他产业方向的精准高效。  以产业推动城市品牌发展是一种双轮驱动、双向提升的效果,产业新城促城市新形象的建立,城市新形象带产业新城全面发展。况且产业新城都要有自己唯一性的特点,要有绝对性的差异,才能形成产业优势,而这种优势力却正是打造特色城市魅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两者是共生共荣的,当然,主要是产业趋动城市形象品牌。  以业带城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区域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双向融合,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匹配和融合发展。以产带城模式既继承了传统园区的优点,又弥补了其不足。产业新城实施的理念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  以产带城产业选择与地域选择,一般都聚焦城市周边地带、快速轨道线的衔接地带、城乡落差较大的“洼地”。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可使政府的力量与企业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市场的各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产生产业链式的长效发展效果。  品牌传播“两路径”选择  和产品品牌传播一样,一个城市的品牌塑造,首先要解决“你是谁?”,“你在哪里?”,“你要到哪里去?”不把这些东西弄清楚,城市品牌将如何树立?当然,要把这些问题说清楚,就要实施“两路径”方法,即规划先行、建设跟上,招商为王。这是技术层面的,其次是由开发区“或先行区等其它说法都行”、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技术层面的就是要做好规划,规划之中要有观点,不要都是材料的汇集,要有定性的评论与要求。同时,各个专项的子规划与主规划不应相对立。建设跟上是要让产业圆区有内容可看,有功能来支撑,而不能完全是一个概念,纯概念不是一个品牌的全部内容。最后城市产业园区还要有的企业参与,招商不能凭空瞎说,而是字字句句都能落到实处。要做到这一条,才能形成以产带城,以产兴城的良好格局。  以产兴城,重要的是要把你这个产说清晰,说明白,一个谁都说不明白的产,是这无法进行品牌传播的。说这个产业之城的特点,卖点,买点,这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的认知选择都至关重要,只要找到了第一认知点。也可能是从位置入手,也可能是从价值入手,也可能是从环境入手,应该说,这个城市在哪个方面能优先让受众认知,就应从哪入手。先让别人认知你在哪,是干什么的,再认知你的价值也不迟。  如河北燕郊经济开发区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从位置出发的:北京东燕郊。因为他的目标受众是北京,诉求的信息就让别人知道他在哪就可以了。再如河北固安,在以前是人所未闻,虽离北京很近,为了获得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他也以位置角度为城市形象定位“我爱北京天安门正南50公里”。可能从位置角度切入是这些城市的最大优势与特点,因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以上两个例子来看,有时成功的城市品牌定位,并非要从核心的价值理念入手,从位置入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主要是形象的社会与市场层面的认知,用品牌形象力来传播城市的核心价值观与城市精神,并以此来凝聚城市人民的思想行为并能成为一种品牌理念的形为载体。只有这样,品牌形象才能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营销动力与产业项目的销售力量,为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共建幸福城市。文/郑新安原文地址:http://www.bfbrand.com/zangle/zangle00172.htm  

我市(瑞安市)各行各业的辉煌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发展变化;各条战线英雄事迹……

而知为孽
洒心去欲
这可多了去了,要以领域分吧。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我们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总的说来,就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国力的的增强,我们中国未来会更好。

工作履历

大王反国
好儿子
自我评价 事业心上进心很强,掌握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工作学习态度谦虚认真,能深切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能有独特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形成了一套很好的设计程序,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职业技能和特长 -- 非常熟练多种设计软件,包括AutoCAD、Adobe Photoshop、Sketch Up、 湘源控规、天正建筑、Autodesk revit以及Word、PPT等 -- 能解决设计中的很多细节问题,如软件应用、图纸处理技巧、图纸内容的标准等 -- 熟悉城市设计项目的方案构思 -- 很熟悉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项目进程,包括前期调查、绘图方法、大量图纸的管理程序等 -- 非常精通最新版设计软件以及电脑系统的安装应用,业余很乐意担任公司电脑的维护工作 求职意向 现任职业:规划设计师 目前薪资: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 到岗时间:面谈 期望工作性质:不限 期望从事职业: 规划设计师 期望工作地区: 上海 期望工资:面谈 职业目标:希望在单位长期稳定,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能够熟悉各项工程的进程、做好方案的表现与最终的贯彻实施以及负责项目的全过程,立志成为业界真正的中高层人员 工作经历 2007年08月— 2007年11月 : 同济院九域城市形态研究中心 【单位性质】:私营企业 ( 1 - 49人) 【公司简介】:同济大学副教授自有公司,设计项目按照同济规划院程序进行,城市控规 总规 城市设计项目很多 【所任职位】: /规划设计师 【工作地点】: 上海 【职责描述】:河北省邢台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黑龙江省逊克县城市总体规划 在前期做了大部分的工作 月薪 第一月2000元 第二月2500元 一份适合我、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工作,但最后因为学校开学,以及学校需要单位承担安全责任等原因而离开岗位 【离职原因】:实习结束,学校开学 2007年07月— 2007年08月 : 美国RHM国际设计集团(深圳) 【单位性质】:合资/合作(欧美企业) ( 100 - 499人) 【公司简介】:欧美公司,2001年在英国建筑杂志举行的全球设计公司50强评选活动中排名第二,此为1994年在中国深圳设立的集团全资附属公司,但里面实际情况稍差 【所任职位】: /规划设计师 【工作地点】: 深圳市 【职责描述】:参与小三峡旅游规划与洛阳市火车站城市设计,独立完成合肥市中心区城市概念设计方案 月薪1000元 【离职原因】:拖欠员工工资 2006年12月— 2007年02月 : 商丘市规划勘测建筑设计研究院 【单位性质】:国营企业 ( 50 - 99人) 【公司简介】:商丘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单位,直属于商丘市规划局,规划资质乙级、建筑资质甲级 【所任职位】: 规划科/规划设计师 【工作地点】: 商丘市 【职责描述】:独立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商丘市阏伯路城市设计中难度较大的工作 月薪900元 【离职原因】:实习结束,学校开学 项目经验 2007年09月— 2007年11月 : 黑龙江省逊克县总体规划 【项目描述】:中国边疆地区的一个县城的总体规划 【责任描述】: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半个月内组织小组(前后共2人)完成基础资料部分的成果绘制,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性质和方向 2007年08月— 2007年11月 : 河北省邢台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项目描述】:中小城市,30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责任描述】:在负责人的带领下,两个月内,到河北邢台各部门参与基础资料的调查和收集,负责组织小组(前后共5人)完成基础资料部分成果的绘制,初步拟定城市发展结构 2007年07月— 2007年08月 : 重庆巫山小三峡旅游规划 【项目描述】:中等旅游规划项目 【责任描述】:一个星期内负责公共设施布置,视线组织,规划结构以及其中的两个重要旅游接待点的规划 2007年07月— 2007年08月 : 合肥市中心区城市概念设计 【项目描述】:合肥市中心区城市设计 【责任描述】:一个星期内独立完成一个规划方案 2007年07月— 2007年08月 : 洛阳市火车站站前城市设计 【项目描述】:洛阳市火车站站前区域的城市设计 【责任描述】:一个星期内负责其中站前道路的交通组织规划 2007年01月— 2007年02月 : 商丘市阏伯路城市设计 【项目描述】:商丘市一条重要商业街的城市设计 【责任描述】:半个月内负责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古建筑群的立面设计和渲染,以及旁边的现代建筑的设计和渲染 2006年12月— 2007年01月 : 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 【项目描述】:商丘市周边地区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 【责任描述】:一个星期内负责整个项目的进程和完成所有成果包括规划平面,管线布置,景观规划,道路规划以及汇报PPT等 2005年07月— 2007年08月 : 宜昌市民生商务酒店设计 【项目描述】:宜昌市民生商务酒店,建筑共26层 【责任描述】:一个星期内负责完成一个立面方案 教育背景 2003年09月 — 2008年07月 : 三峡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 城市规划(五年制) 本科 【专业描述】:专业主要课程:素描、水粉、水彩、钢笔速写、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发展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规划、城市规划行政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城市防灾学、建筑工程制图、阴影透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学、中国建筑史与世界建筑史等 其中三年建筑学习,两年规划学习 培训背景 2005年06月— 2005年07月 : 百师特公司 商务礼仪 语言能力 英语 六级 IT技能 网页/平媒设计/AutoCAD: 使用48个月 精通 办公软件/Office PowerPoint: 使用36个月 精通 办公软件/Office Word: 使用48个月 精通 办公软件/Office Excel: 使用48个月 熟练 网页/平媒设计/Coreldraw: 使用1个月 一般 网页/平媒设计/3Ds max: 使用1个月 一般 网页/平媒设计/Macromedia flash: 使用1个月 一般 网页/平媒设计/Adobe Photoshop: 使用36个月 精通 证书信息 2006年12月: 大学英语四级 四级 2007年06月: 大学英语六级 六级 附件信息 证书 四级 证书 六级 其他信息 社会经验方面 :早期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以及多种基层市场营销活动,大三以后利用假期到多个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单位实习,积累了很多细节经验 理论知识方面 :在校期间大部分课余时间用于研究学习最新的设计软件以及优秀的建筑、规划、景观设计思想,尤其是佛兰克·盖里、瑞姆·库哈斯、阿德里安、安藤忠雄、贝聿铭、赖特、路易斯·巴拉干等的作品。另外知识面涉及企业管理、美术、音乐、文学、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学等 在校论文发表 :《城市居住形态研究——从规划、建筑、管理方面探讨邻里关系的处理》(题目非本意)《探讨AUTO CAD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学校二等奖) 兴趣爱好 :足球、篮球、音乐、电脑系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