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山大学应用数学专业考研用什么参考书和习题集好?

鲫蛆甘带
大学城
你好,根据中山大学2012年研究生招生目录,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专考的是302数学属二,考301数学一的专业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估计你说的是这个专业吧?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301数学一(4)871信号与系统(A)复试专业课:F3501电子工程基础综合参考书目:《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四版),吴大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复试:①微机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周杰英 张萍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第三次 印刷)。②电路基础:《电路基础》(第5版),丘关源,高教出版社,2008年。③C语言:《 C程序设计(第三版)——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 》, 谭浩强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中山大学英语专业考研考什么

黑白间
纪念碑
一般中大外语抄考研英语专袭业四个科目,1是基础英语,2是二外,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选一个,3是专业课,比如语言学的方向考的是北大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4就是政治了。除了政治,这几年其他3门都是用外语考。方向中大这边一般有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翻译,英语教育这几方向,当然外国语学院还有什么法语专业什么的,估计不是你问的。考中大的外院研究生一定要把课本弄得很熟,像专业课没仔细得过5.6遍,把东西都背下来是要吃亏的,考得并不难,难就难在基础上面,基础不扎实是不行的。我的经验是基英要专八的题目做到一定水平,二外不难但一样是考基础,你不重视基础一些很容易的翻译你就翻不出,都是书本的东西。专业课是最郁闷的,多做笔记,看看历年的题目,去年考那东西我这科差几分挂了

中山大学考研有哪些专业不需要考数学?

时不可止
伴郎团
考研时否考数学?各个学校的要求不同,你在报考前要详细咨询你要报考的学校版和专业.一般有权如下专业可不用考数学:1.采访编辑(都属新闻专业)2.管理类方面(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工商管理要考数学;行政管理看情况而定)3.图书管理学 4.劳动与社会保障5.旅游专业(大部分不用考看学校来定)6.工业设计7.服装设计8.装潢设计(看学校而定)9.园林设计(主要看农业学校而定)10.艺术类(声乐、美术、体育)11.医学类(看学校而定)12.心理学(由学校而定在应用心理学中需要考统计学)13.社会学14.法律15.生物科学(由学校而定)16.英语(科技英语有的学校要考)建议您考法律硕士或法学硕士,算是最好考的研究生了

中山大学金融考研

挞玉毁珠
拉丁区
1.你说的是对专科生等的要求,你是本科,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放心!2.录取人数每年都会根据国家政策变动,今年就加大了录取人数,所以这个不能具体说一个确切的书!金融联考有统一的大纲,不是全国统考,是参加联考的这些院校统一出题,考生作答,所以具体的专业课书籍也没有具体规定,但是你可以参考下考研教育.网老师给大家整理的参考书:科目 参考书目 出版社 作者 备注 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 2005年 第三版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 (推荐) 上海人民出版社 尹伯成 第四版 24元 《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 2005年出版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尹伯成 24元 《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 (宏观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尹伯成 22元 金融学原理 《金融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达 2003年12月出版 58元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推荐) 复旦大学出版社 胡庆康 35元 《国际金融》 南开大学出版社 钱荣堃 2002年11月出版 18元 《国际金融新编》(推荐) 复旦大学出版社 姜波克 第三版 36元 《金融工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林清泉 2005年出版 《金融工程》(推荐) 高等教育出版社 郑振龙 200年出版 32.4元 《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何孝星 2004年8月出版49元 《商业银行经营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戴国强 2004年1月第二版 29.5元 《投资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红忠 2003年版 31.4 元 《金融市场学》(推荐)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亦春、郑振龙 2004年第二版38元 具体你可以在百度上搜一下《2010年考研金融联考参考书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山大学考研最好的专业是什么?

大巧若拙
费直
专业本身是没有绝对的好坏的,只能说从专业实力来说,中山大学在文理医方面专实力突出属,工科相对要弱一些,中山大学具体各专业实力在全国的排名如下(教育部官方学科评估结果):全国名次 学科1】生态学 3】哲学 3】工商管理 4】社会学 4】海洋科学 4】临床医学 5】中国史 5】基础医学 5】口腔医学 5】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5】公共管理 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6】物理学 6】大气科学 7】中国语言文学 7】考古学 8】马克思主义理论 8】地理学 8】生物学 8】护理学 9】理论经济学 10】化学 10】药学 12】世界史 12】地质学 15】心理学 15】统计学 16】数学 17】法学 17】外国语言文学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1】环境科学与工程 23】软件工程

中山大学研究生什么专业比较好

春花开
健忘症
中山大学的各学科总体是相对均衡的。其比较有突出名气的学科有医学、岭南的回管理、网络工答程等。管院的企业管理有7个方向: 01国际企业管理 02战略管理 03第三产业经济与服务管理 04人力资源管理 05创业管理 06公司治理 07体育产业与管理考试科目为:(1)101思想政治理论(2)201英语一(3)303数学三(4)832微观经济学与管理学复试专业课:F1402企业管理832 微观经济学与管理学: 本科目考试范围为: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管理学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其实践性应用。包括当今世界管理环境、管理学主要理论流派、计划与战略、创业与创新、组织理论、人力资源规划、领导与激励理论、控制论等。不再提供参考书目。F1402 企业管理: 本科目考试范围为:国际商务、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理论与近期研究发展,以及与中国情景密切相关的研究议题。不再提供参考书目。请问专业课有什么必看的推荐书目么?2009年的参考书是:①《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②《管理学原理》(第五版),毛蕴诗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2010年的参考书是:①《微观经济学》(第六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②《管理学原理》(第五版),毛蕴诗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16年中山大学研究生历史专业要考什么科目

盗尸者
卡拉斯
一般中大外语考研英语专业四个科目,1是基础英语,2是二外,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选一个,回3是专业课,比答如语言学的方向考的是北大胡壮麟的语言学教程,4就是政治了。除了政治,这几年其他3门都是用外语考。方向中大这边一般有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学,翻译,英语教育这几方向,当然外国语学院还有什么法语专业什么的,估计不是你问的。考中大的外院研究生一定要把课本弄得很熟,像专业课没仔细得过5.6遍,把东西都背下来是要吃亏的,考得并不难,难就难在基础上面,基础不扎实是不行的。我的经验是基英要专八的题目做到一定水平,二外不难但一样是考基础,你不重视基础一些很容易的翻译你就翻不出,都是书本的东西。专业课是最郁闷的,多做笔记,看看历年的题目,去年考那东西我这科差几分挂了

中山大学英语专业考研

神明
磨刀工
08年的参考书目是比较旧了,现在最好以10年的参考书目为准。不知你具体想考英语哪个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有两个方向:  01语言学  02文学与文学批评考研科目为:(1)101思想政治理论(2)242俄语或243日语或244法语或245德语(3)622基础英语(4)832语言学概论(用英文考试)复试专业课:F1501语言学(用英文考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语言方向)(01方向)F1503英美文学(用英文考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向)(02方向)参考书目(2010) 基础英语:①英美概况部分参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上、下册,朱永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②其它部分不列参考书。 语言学概论(用英文考试):①《语言学教程》(第3版,英文版)胡壮麟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语言学(用英文考试):① 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语言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英美文学(用英文考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方向的考生):①《美国文学简史》(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第二版,常耀信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②《英国文学史》(四卷本),陈嘉编,商务印书馆,1981-1986,新版。如果是其它英语专业如翻译请百度联系我,我再给你相关信息

中山大学文科有什么好的专业?

夫何
中山大学的文科主要集中在人文学院,有中文、历史、哲学、人类学四个系。其简介如下:中国语言文学系是中山大学历史悠久的学系之一。1924年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创办之初,便设有中国文学系。1926年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语言历史研究所,以研究学术、发展文化为宗旨,内设考古、语言、历史、民俗四学会。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语言历史研究所)改组为文科研究所,设中国文学部和历史学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1939年,中文系又称中国文学系。抗日战争时期,中文系师生迁至云南瀓江和广东坪石、梅县等地,在艰苦条件下继续办学。1946年,语言学系成立。1953年院系调整,中文系又改称中国语言文学系,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系与语言历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语言学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1954年,语言学系合并到北京大学,该系部分教师转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设新闻专业,次年,该专业并入暨南大学。1981年,中文系设立汉语培训中心,1992年,该中心并入外国语学院。多年来,中文系本科只设汉语言文学一个专业。 中文系人才荟萃,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先后在本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鲁迅、郭沫若、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罗常培、陆侃如、冯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冼玉清、黄海章、楼栖等。这些著名学者为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进取的创新精神,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突出的写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一定的电脑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从事高等院校或研究部门的教学、研究工作,新闻出版单位的记者编辑工作,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高级秘书等工作。 1994年12月,我系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2002年3月,经教育部专家组评估验收和高教司批准,本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2004年6月,经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和教育厅批准,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4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我系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本科教学。如加强对基础课教学的投入,改革基础课课程体系;认真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切实建设好一批省、校级重点课程。坚持固本培元,加强学生厚实的中国文化基础;同时,开设多种类型的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扎实的学术基础与开阔的学术视野。我系一贯坚持倡三风(自觉地学习、刻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抓三文(作文、古文、英文),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系长期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强化写作训练”和“全程导师制”计划,要求一年级学生写作百篇作文,二年级学生写作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学生写作学年论文和参加教学实习,四年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学生在学期间,其写作和学习活动,均有导师进行全面指导。这个计划已实施多年,颇有成效。我系的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分别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目前,我系在校本科生达500多人。近年来,研究生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准逐年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近400人,其中博士生160余人。 我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编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8人。我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我系为博士、硕士授权一级学科(现有8个博士点、7个硕士点招生),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以及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均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学术传统深厚,学术梯队整齐,是海内外公认的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及文体学的重要基地。中国戏曲史是本学科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由王起、董每戡在20世纪50年代奠基,迄今已成为全国戏曲研究的中心。近年来,以该学科为主体完成的《全元戏曲》(十二卷),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001年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学科还出版了一批研究古代戏曲、小说及诗文的专著,在学界有较大影响。古代诗文与诗文理论亦是本学科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文体学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良好声誉。汉语言文字学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古文字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甲骨文、战国秦汉文字及相关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问题;二是出土文献与汉语史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包括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训诂等方面;三是现代汉语研究方向。该学科在研究成果、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该学科出版的《金文编》、《长沙楚帛书文字编》、《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等著作,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三个研究方向,该学科致力于打通现当代文学的时限、海内外文学的地限,文学和文化的界限,具有创新意义。该学科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1903——前夜的涌动》等著作,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文艺学学科包括文艺理论与批评、美学、文艺美学等研究方向,已经取得一批富有特色的成果。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理论和应用语言学。该学科在方言学、汉语语法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文学/文化批评理论比较研究,尤其关注妇女、性别与文化再现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献和岭南文献。该学科在元明清戏曲、小说、诗文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显著特色。民俗学学科是与人类学系共同建设的博士点学科。该学科继承了中山大学民俗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又进行了创新,在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该学科整理出版的《中山大学典藏民俗学丛书》,让海内外学界得以重新全面审视中国民俗学最早生成时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我系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已与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和香港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制度,并与高雄中山大学中文系开展定期的学术交流。 中山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24年,是中山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系之一。建系初期,傅斯年、顾颉刚等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曾在本系任教。1952年,与岭南大学历史系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历史系。陈寅恪、岑仲勉、梁方仲、刘节等中国近代历史学的开拓者们奠定了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优良学术传统。 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本系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开设了历史学科各门基础课程;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山大学历史系设立了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孙中山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所、艺术史研究中心、敦煌学研究室、明清经济史研究室、国际关系史研究室、亚洲史研究室、校史研究室等专门研究机构,其中,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传统中国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宗教文化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等学科有着较强的优势,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系具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是国家设立的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国际关系史、中国社会经济史)、世界史、历史人类学等专业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本系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史广东省重点学科。作为国家建设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历史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本系有着比较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拥有藏书15万册的图书资料室、电子阅览室房、多功能讲学厅、多媒体教室和多间小型学术会议室等,配备有100多台计算机,建设了将教师、研究生和有关办公室所用电脑连为一体的局域网,拥有专门的因特网服务器,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目前正在建立数字化的历史研究文献资料中心。 本系与海内外学术界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有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研究,本系也有多位教师被邀请到海外访问和交流,美国耶鲁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大学的学者曾先后与本系教师开展各种课题的合作研究。目前受聘为本系客座教授,并为本系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的知名学者,有日本东京大学滨下武志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科大卫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朱鸿林教授等。中山大学哲学系概况中山大学哲学系,建立于1924年,为中山大学创建之初最早培植的学系之一。著名学者冯友兰、李达、吴康、朱谦之、周辅成、罗克汀、马采等都曾为她的成长浇灌了血汗。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撤消建制。1960年,中山大学哲学系复办,杨荣国、刘嵘、李锦全、胡景钊、林铭钧、章海山、黎红雷先后担任系主任。 复系40多年以来,中山大学哲学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系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哲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具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点的博士与硕士,拥有 “国家重点学科”2个, “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 我系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得风气之先,近年来在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我系明确提出"培养人类哲学精神的承担者与体现者"的目标;在本科层次,形成了以"基础哲学"、"专题哲学"、"领域哲学""应用哲学"为框架的新的课程体系;在研究生层次,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强调学术传承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我系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训练,专门聘请海外学者,为本科生开设全英文专业课,为研究生分别开设巴利文、梵文、希腊文、希伯莱文课程,为学术研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我系充分发挥国家哲学基地的辐射作用。在校外,积极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哲学问题,努力成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源、各行业领导人才的培养点、决策管理的思想库;在校内,通过"读书-征文-选修-副修-双学位"等途径,对全校非哲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哲学素质培养。10年来,我系坚持平均每周举行一次以上的哲学学术讲座,在校园内营造出十分浓厚的哲学氛围。 数十年来,我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活跃于国内外学术领域中的知名学者、一批又一批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的领导人才,被誉为“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企业家的摇篮”。目前,全系师生秉承中山先生手订“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以及本系“尊德问学”的系风,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正在为把中山大学哲学系办成国内外著名的一流大学哲学系而奋斗! 1979年,梁钊韬开始筹建人类学系工作,他设置了专业方案、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师队伍以及建系的论证报告。经过多方奔走,1981年春,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山大学建立人类学系,本科设置民族学和考古学专业,研究生设置文化人类学专业。系主任为梁钊韬,容观夐和李松生任系副主任。1981年秋季正式招生,两专业各16人。1981年,梁钊韬被国家授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自此,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成为国内人类学唯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个教育层次的办学单位。1985年增设文化人类学研究室。梁钊韬之后,冯家骏、黄淑娉继及苏建灵先后担任系主任,其后陈运飘担任代系主任。1987年教育部批准在原文物馆的基础上建立"人类学博物馆",1998年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在英德建立"人类学系教学实习基地"。 2000年,周大鸣教授被任命为人类学系系主任。这一阶段,人类学系对内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外加强与系友和相关单位的联系,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本系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我系在对外交往中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在三个层次上开展了相关工作。首先是加强与省内地方部门的联系,例如与广东省民族学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公安厅、广东省药学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山大学法医学系、深圳市博物馆和中山市博物馆等单位的定期联系。其次是与国内的诸多科研机构的联系,例如加强与国家民委和国家文物局的联系,保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学术对话。通过这些联系,提升了我系在国内学术界的发言权和学术影响力。再次是国际联系,我们依托教师个人交往优势,以本系为实体,同时鼓励教师到境外进修或访问。 人类学系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提高了学术地位。例如1999年12月我系举办“庆贺容观夐教授从教50周年暨族群与族群关系学术研讨会”。2000年我系与国家民委等单位合作,在北京成功举行了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中期会议。2001年12月,“21世纪都市可持续发展暨纪念中国人类学百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我系为会议最主要的主办单位。2002年8月,我系举办“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2004年12月,我系举办“河流与文明学术讨论会暨全国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科研教学工作交流会。2004年12月,我系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举办“城市考古学术讨论会”。2005年3月~7月,我系与历史系共同承办“广州市文博干部高级研修班”。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系坚持引进人才与在职学习并举。引进人才时比较注意学校的来源,针对各校的学科优势,择优录取有能力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在学科建设方面,逐渐完善学科设置,我系现已完成教学研究改革工作,新成立了四个教学与研究室,即人类学教研室、民族学教研室、考古学教研室和民俗学教研室。我系招收人类学和考古学两个本科专业,现有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和民族学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在科学研究方面,我系制定了“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学科发展”的科研战略。积极开拓渠道寻求科研课题,例如在积极申报国家、教育部和省市科研项目的同时广泛争取横向课题。在考古学方面,积极与国家文物局,湖北重庆三峡文物办联系并获得研究课题,2005年9月,我系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签订“共建广东田野考古研究基地协议书”;在人类学方面,2004年我系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共建“凌云县教学研究基地”。2005年9月,与贵州各级政府合作,并在黔南三都县建立了“水书研究基地”,既解决了学生的田野实习问题,又扩展了教师的科研空间。我系还积极参与世界银行的咨询工作,并获得了一系列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课题。此外还争取国外的合作,如福特基金、露丝基金和哈佛燕京学社的相关课题。 获得奖励情况:几年来,我系教师获得了不同级别的学术奖励,例如刘文锁副教授获得200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邓启耀教授获得2001年度“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陈华副教授获得2001年度“中国数字化教育高峰论坛”优秀奖;郑君雷副教授获得教育部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1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周大鸣教授等获得“中山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奖”校级二等奖、“中山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奖”校级一等奖;黄淑娉教授获得2002年度“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2002年度“中山大学杰出教师奖”并获“桐山奖励金”;刘昭瑞教授获得2002年度“第三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何国强教授获得2003年度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20周年纪念奖;周大鸣教授和麻国庆教授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周大鸣教授等获得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培养计划支持。周大鸣教授获得2004年度相山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奖、2005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2005年度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我系有7人获得“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资格。人类学系获200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成果一等奖(集体奖)。 在学术研究平台建设方面,2000年,以人类学系为依托建立"中国族群研究中心"、"岭南考古研究中心",2001年我系与中文系合作建立"民俗学研究中心",与历史系合作建立"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2002人类学专业被国家评为重点学科。我系今后五年建设的主要目标,一是引进国内一流人才,加强前沿性课题研究,发挥该学科易于直接与国际对话的长处,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在全球一体化和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地方性知识与现代生态产业研究,民族文化、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方面产生和国际接轨的成果;二是创建历史人类学重点学术研究基地,跨学科设计课题,多渠道申请研究经费,以基地为依托聚集人才,在港澳考古、珠江流域文明起源、近现代民族与地方经济、民俗文物学、东南亚大通道、民族宗教问题、边缘人群与极端信仰研究等方面出一批开拓性的学术成果。2004年8月,我系与历史系,中文系开始共同建设“985工程-民间文化遗产创新基地”。 人类学系复办至今(截至2006年4月),教职员工3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助教1人。党政管理人员(含流动编制)6人,有教师一人兼行政事务。 合同制人员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