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热
考研,是一场十分讲究阶段部署的战役,制定一个复习计划每天提醒自己紧跟进度,可以量化查验复习效果,清晰地定位自己。 (一)新闻传播史论复习计划:3月-7月熟读参考书阶段。在此期间,每本参考书至少要读三遍,第一遍,走马观花,不求甚解。第二遍,渐入佳境,心领神会。第三遍,知识内化,融会贯通。 8月整理复习笔记或补充笔记内容。在将书本全面吃透、理解之后,开始把知识点简化整合成为帮助记忆的复习笔记。毕竟知识点散布各个页面,如果不整理,难免会有遗漏。而且书中的具体阐释和案例在强化阶段也会分散背诵的注意力。如果购买了别人的笔记,也需要对照书本或者把新发现的知识点补充进去,使之更加完整。 9月-11月强化记忆阶段。这是最为辛苦和枯燥的一个时期,每天对照笔记重复地记忆。有时自以为掌握的很好的知识点,如果要复述或者默写下来,又会频频卡壳。遇到这种情况,的确会焦虑不已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对于笔记的背诵参见我在指南(四)中提供的方法,这一阶段的背诵即使不能达到七遍,也至少要背诵过五遍。 12月-1月初模拟冲刺阶段。对于笔记全面的背诵可以结束了,在多次反复记忆之后,应对考题有一定的预测及分析能力,只需对于核心和常考的考点再加深记忆。整合自己在复习中认为可能考到的知识点,甚至自己出一份初试试题。对于以往的真题,还可以拿出两套设定好时间,进行一量次模拟考试。一方面是测试自己的水平,另一方面提醒自己合理分配考试时间,还要谨防提笔忘字的现象。 以上是我设计的专业课复习的大计划,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行调整,这只是一个案例,提示各位同学如何计划复习进度,个人情况不尽相同,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的计划书对自己才更有帮助。 在每个阶段也要制定更加细致的复习进度表,在熟读参考书期间,每本书花费多长时间,每天要阅读多少页都可以设置一个标准。当然,行动并不可能和计划完全一致,推迟两三天完成总任务都是可以接受的。 (二)新闻传播业务复习计划: 业务考试的平均分一般低于史论考试的平均分。对于没有受过训练的跨考考生来说,业务考试可能会拉开15-20分的距离。所以对于实务切不可轻视,个人认为实务的投入-回报率较高,千万不要拿不会写做借口,平时不练,难道等到考场才写第一篇消息和评论吗? 在第一轮次的复习中,应该把我在上文中提到的3本业务书仔细通读。掌握消息的标题制作基本技巧、导语写作、倒金字塔结构,形成新闻策划的思维,了解评论写作的规律。这些知识是实务进阶的必备基石。 实务写作离不开多读和多写,逐渐培养感觉。写得多了,自然有了套路可言,不至于在考场上词穷语结。 现在考生大部分都有智能手机,新闻客户端也多如牛毛,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的新闻端使用率较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客户端方便查看新闻。此外微信也是智能手机的标配,腾讯每天会通过微信直接推送新闻,一般来说推送的新闻都是当天热点,可花少量时间快速阅读,注意这些新闻的标题和导语,达到学习的目的。 评论的写作更需要广博的积累。像“塔西陀效应”、“破窗理论”这些常用的评论术语都需要在大量阅读中积累。新浪评论是一个出色的综合性评论频道,其中的评论来自《人民日报》、《新京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钱江晚报》、《齐鲁晚报》等等大报,评论水准较高,同类题材评论方便开阔视野、散发思维,每天至少精读一篇评论,认真揣摩论证过程、独特观点、行文结构等评论写作要素。 人民日报的晚安贴【你好,明天】是出色的短评范文,每天在140字以内,建议每天抄写并背诵。这个短评的遣词造句凝练精当,观点高屋建瓴,可作为评论范本学习,按照其间架结构展开会是一篇相当出色的评论。而且的老师虽然思想都较为开放,但在考试中谨慎操作,掌握评论的尺度相当重要,批评或者笔触用力过度可能会引起反感。【你好,明天】的评论尺度就属适中,既有观点和改进方法,又不失激进。 在写作训练方面,可以从8月中旬开始,持续到12月中旬,推荐的频率是一周一次标题制作、一次消息写作、一次评论写作。报道策划可以一月模拟一次。4个月的时间,表面上是完成16次训练,实际上有不可控力的干扰,可能达不到这个数字。按照的实务给分规律,一般人能够达到95分,经过16次的训练,保守估计能够达到110分的水平(实务给分较紧)。一次不练的结果就是基本的95分,所以我认为实务的投入-产出比较高。重要的是,实务练习要有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批改,指出问题所在,否则就是在原地踏步。 英语和政治我不做详述,但是我要提醒的是英语的复习在初试阶段可以多分配时间,在9月之后的强化阶段需要控制在2-3小时之内,70%-80%的复习时间要花费在专业课的复习上。 最后,给你送上一张励志的数学公式图,希望你在考研的路上不松懈、不动摇,实现心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