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有自习室吗?

武辅
红纸船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有自习室。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它的建立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1951年,毛泽东同志为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周恩来、彭真、陆定一和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题词。在历任院领导中,贺敬之、王蒙曾以文化部部长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希凡、曲润海、冯牧、张庚、王朝闻、郭汉城、冯其庸、陆梅林、马彦祥、胡风、杨荫浏、葛一虹、周汝昌等学者或艺术家都曾担任院领导或顾问。现任院长为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主管,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创作和教育机构。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最高学府,被称为全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国家队”。这里汇集着中国当代各个艺术门类的一大批最优秀和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曾经坐落在北京前海西街古建筑恭王府内,现位于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于1954年的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绘画研究所。毛泽东主席曾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内设艺术管理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涵盖了艺术研究的几乎全部学科,是国家艺术学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专业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设有研究生院、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及艺术创作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中国书法院、中国设计艺术院、中国雕塑院、中国油画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当代艺术院(筹)等创作机构;还有文化艺术出版社、图书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有《文艺研究》、《美术观察》、《中国音乐学》、《红楼梦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评论》、《中华文化画报》、《中国文化》、《书法》、《戏曲研究》、《中国艺术年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丛刊》、《中国摄影家》、《传记文学》、《中国艺术时空》,以及《艺术科学通讯》等16个杂志社、编辑部。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界的排名怎样?

人与之鉴
服务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主管,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创作和教育机构。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最高学府,被称为全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国家队”。这里汇集着中国当代各个艺术门类的一大批最优秀和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曾经坐落在北京前海西街古建筑恭王府内,现位于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于1954年的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成立于1953年的中国绘画研究所。毛泽东主席曾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中国艺术研究院现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内设艺术管理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涵盖了艺术研究的几乎全部学科,是国家艺术学科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专业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设有研究生院、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及艺术创作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中国书法院、中国设计艺术院、中国雕塑院、中国油画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国当代艺术院(筹)等创作机构;还有文化艺术出版社、图书馆和中国工艺美术馆。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有《文艺研究》、《美术观察》、《中国音乐学》、《红楼梦学刊》、《文艺理论与批评》、《艺术评论》、《中华文化画报》、《中国文化》、《书法》、《戏曲研究》、《中国艺术年鉴》、《非物质文化遗产丛刊》、《中国摄影家》、《传记文学》、《中国艺术时空》,以及《艺术科学通讯》等16个杂志社、编辑部。

中国艺术研究院 见到的 帮介绍校院信息

海洋热
  您的位置:首页 >> 考研院校 >>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从建国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绘画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毛泽东同志1951年为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算起,已有56年的历史。  经过56年特别是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的全面建设与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具备了与国家级艺术科学研究机构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基本建制和学科设置以及相应的规模。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共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等12个专业研究所。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创作研究中心、宗教艺术研究中心、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影视制作中心、录音录像制作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艺术管理研究中心、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创作院、中国书法院、文化发展战略中心、篆刻艺术研究中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美术材料与绘画修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动漫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和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专业研究中心和创作机构。有研究生院、文化艺术出版社、图书馆等3个专业机构,院刊为《文艺研究》杂志社,另主办有《美术观察》杂志社、《红楼梦学刊》杂志社、《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中国文化》杂志社、《世界汉学》杂志社、《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传记文学》杂志社、《艺术评论》杂志社、《中国音乐学》杂志社和《中华文化画报》社,有《艺术科学通讯》编辑部、《戏曲研究》编辑部等12个杂志社、编辑部。在职人员近600人,其中在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各艺术门类专家学者180多人(离退休专家学者有300多人)。几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曾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黄宾虹、王朝闻、蔡若虹、朱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郑雪莱、吴晓邦、侯宝林、冯其庸、李希凡、周汝昌、陆梅林等,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56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级、部级、院级重点科研项目近300项,在艺术科学研究领域的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国戏曲、中国音乐、中国美术、中国舞蹈、中国电影、文艺学等领域的史论研究方面,完成了一大批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如《中国戏曲通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话剧通史》、《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先进文化论》等等,为我国艺术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全国艺术科学高级研究机构的地位。在挖掘、抢救、保存民族优秀艺术遗产和文化传播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如经典民族乐曲《二泉映月》等一大批优秀艺术遗产正是由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抢救,才得以流传于世。中国艺术研究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保护和研究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的世界性主要机构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公布的中国首批5家研究保护机构,全部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音响资料收藏,以其丰富性和民族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第一个列入名录的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还承担着文化部委托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论证、评选工作,近年来已有效地建立起了规范的申报的论证评选机制,中国昆曲艺术与古琴艺术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单位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  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2001年和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先后成功地将中国昆曲和古琴艺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第一批和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从2002年到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连续3年成功地召开了三届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大型课题《昆曲艺术大典》进入实质工作阶段,这是有史以来对分散的昆曲艺术遗存规模最大,最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保护、抢救、整理与研究活动。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聘任了首批30位民族民间艺术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将高层次的科研力量同民间草根创作传统相结合,这种方式在国内可以说是一个创举。继昆曲和古琴艺术之后,受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从近20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中国维吾尔族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地申报为第三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外,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为了进行系统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经过集体攻关,课题已完成初稿。  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学科建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的基础。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在财政部、文化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等立项达近百个科研课题。其中,2005年设立的重要课题有《中国艺术科学大系》、《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等,正在进行中的重要课题,除上述《昆曲艺术大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外,还有《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国当代艺术大典》、《中国近代戏曲文化研究》、《中国宗教艺术基础数据库》、《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与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话剧艺术通史》等。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成绩十分显著,全年共发表出版学术专著60部、论文近400篇、评论147篇、学术报告44篇、文献资料13种,共计3400多万字。我院的学术成绩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2005年底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向社会公示,在7个一等奖中,我院获得了4个,即《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华舞蹈图史》和《中国先进文化论》,在全部94个奖项中,我院获得了25个。在文化部首届科技创新奖评选中,我院申报的科技成果也获得了一等奖。另外,有不少学术成果获得其他部委和全国文联等的奖励。  在科研论著和课题项目之外,学术讲座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日常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全年各所举办讲座30多个。在各研究所举办的学术讲座基础上,自2004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高层学术论坛,邀请著名作家王蒙、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和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分别发表学术演讲,并与本院专家交流研讨。2005年,又延请国际著名数学大师、美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担任论坛主讲人,就数学与中国文学发表了卓越见解。将学术讲座制度化,有利于科研人员交流信息,开阔视野,同时也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建设的一个特色。  研究生教育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为首批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止2005年仍是唯一的一家。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研究决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按照一级学科的学科设置要求,在原有的“戏剧戏曲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5个博士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全面完成了艺术学一级学科8个博士点建制的学科建设。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又出现重要进展,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都大幅度增长,取得了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同时,经教育部考察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2006级博士、硕士研究生,这对于提升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海外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其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不仅形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传统,也完整地建构起研究生教育思想的框架,形成了以科研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同学科密切互动,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倡专业精深,兼容博采,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  作为综合性学术机构,改变单一艺术研究的发展途径,实现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努力实现的发展战略。为此,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成立了艺术创作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中国书法院等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机构,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三场系列展览,分别是“南北山水·当代中国山水画学术交流展”、“南北人物·当代中国人物画学术交流展”和“南北花鸟·当代中国花鸟画学术交流展”。借助“南北”这种地域性的框架,这个系列展览以高屋建瓴的全国性的视野,展示了南方与北方的美术家彼此不同的眼光、体验、理念和风格,表现出相当宏阔的艺术抱负和学术内涵。此外,在中国画、书法和陶瓷艺术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多场个人作品展,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重要成果。  对外交流是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外同行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积极开展与法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美国、韩国、古巴、伊朗、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广泛交流,一些外国著名艺术家和著名学者应邀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参观访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团也对法兰西艺术院、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奥地利科学院音响档案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伊朗艺术研究院等海外知名艺术研究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考察。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考察团前往意大利、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先后参观访问了罗马大学、柏林艺术大学和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中国艺术研究院还组成学术考察团访问土耳其、埃及,考察了伊斯坦布尔大学艺术学院和开罗大学等,就现代艺术教育体制、培养方式、教育理念以及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同国外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合作,组织专家撰写了5卷本《澳门艺术从书》,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粉墨春秋——中国戏曲文化展”,作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的献礼。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继续以学术科研为中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形成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争取早日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知道了

晏晓斐的艺术履历

乃非己也
尘归尘
晏晓斐,原名晏小飞,字玄达。1979年3月出生于湖南岳阳。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06年9月入京游学,先后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先后沈鹏先生、王镛先生、胡抗美先生、曾翔先生、陈文明先生。曾工作于中国书法院办公室,担任专职书法家、学术秘书六年,期间全程参与“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担任申遗片书写者。现为文化部青联委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秘书,永和书社社员,国书会成员,三联书社社员。书法作品应邀参加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毛里求斯等国际大展,并多次参加国内书法展览,个人专题、文章和书法作品散见于新浪收藏、百度百科、《光明日报》、《艺术时空》、《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东方艺术·书法》、《艺术时空》、《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北京晨报》、《北京商报》、《王羲之书画报》、中国书法网、书艺公社、当代书法网等杂志报刊及全国各大专业网站;作品被多家学术机构收藏,并镌刻碑林、牌匾,出版有《晏晓斐书法作品集》、《中国书画博览精英卷——晏晓斐》。1988年起跟随父亲学习书法,研习《多宝塔碑》;1994年,师从田正前先生,研习行楷;1998年,师从陈文明先生,接受中国美术学院专业训练,研习诸体;2000年,加入永和书社,书法作品五件入展“永和七子“书法篆刻展(长沙、岳阳),同年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岳阳分校聘为书法教师,书法作品一件被湖南省图书馆收藏;2001年,在中国首届“南方长城杯”书画大奖赛中获铜奖;2003年,入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征评展”(北京),入展“法非法——永和书社第二回书法篆刻展”(岳阳),荣获湖南省2003年度“书法之星”称号;2004年荣获岳阳市文联文学艺术创作奖; 2005年,入展“永和书社第三回书法篆刻展览(长沙);在岳阳市政协第二届“团结杯”书法大奖赛中获一等奖;书法作品一件被岳阳市档案馆收藏。2006年9月,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期间多次担任文艺晚会主持、学术研讨主持;10月,参加“京湘墨潮” 永和书社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部分师生书法篆刻作品展暨永和书社第四回书法篆刻艺术展(湖南省图书馆);入展中国书法群落精英联盟展(北京皇城艺术馆)。11月,书法作品荣获湖南省第五届“三湘群星奖”;书法作品一件被岳阳楼景区收藏并镌刻碑石。  2007年4月,《书法产业报》专题介绍《来自洞庭湖畔的青年书家晏晓斐》;5月,入展“渊源与流变——二王及帖系书法研究展”(中国书法院主办);6月,参加07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研班结业作品展;7月,荣获“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书法艺术展”优秀奖(中国书协主办);8月,《中国书法法院学习小结——飞雁数行啄蔓藻,京郊十月发青兰》文章(约2万字)发表在《东方艺术﹒书法》总140期。9月,受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担任办公室学术秘书。10月起,相关新闻报道及学术文章陆续发表在《东方艺术﹒书法》、《艺术通讯》、《中国书法院学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艺术时空》等报刊杂志。  2008年1月,特邀入展“翰墨春光”——书法网年度书坛精英展”(北京);2月,《永和九年小记》一文发表在《书法报》;4月,入展“2008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家(苏州)提名展”,在苏州当代书法院举办书法个展,并出版个人作品集,《歇罢狂心——八面风侧记》一文发表在《东方艺术·书法》总第157期,同时发表书法作品两件;5月,参加文化部青年抗震救灾捐赠活动,参加书艺公社抗震救灾捐赠拍卖活动,参加中国首届百名中青年书画名家助残作品展(湛江),入展全国第二届百名著名书法家邀请展(青岛)。6月,入展“激情奥运,扬帆青岛——中国书法院精品展”(青岛),参加中国长城书画院抗震救灾书画义捐活动;7月,入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主办);8月,“思齐之旅——晏晓斐书法作品展”在山东淄博荣宝斋大厦展出,《顺节夫人李氏墓志》临摹感言及作品发表在《东方艺术·书法》总第164期,入展“中国千名书法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志愿活动”(中国书协主办),书法作品被国家体育馆永久收藏;9月,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正式参与“中国书法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负责相关文案起草,同时担任申遗片书写者;11月,书法作品两件入展“不屈的脊梁”四川省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主题美术作品展(成都),入展全国著名中青年书画家承德展”(承德),入展“中国普陀山佛教文化名家艺术书法大展”(舟山)。  2009年1月,赴苏州参加“西园雅集”活动(苏州);2月,《黄庭坚书法赏析》一文刊登于湖南美术出版社历代法书系列《黄庭坚卷》;4月,与王镛先生、曾翔先生等访问韩国,参加“第二届国际书法年展”开幕式(首尔),入展“渊源与流变——简帛书法研究展”(长沙),接受书艺公社采访,《问答书坛对话晏晓斐》同期推出;5月,入展“全国中青年书法走进798展览”(北京);6月,入展“2009济南·第四届青年书法双年展”(济南);7月,由王镛先生题签的《晏晓斐书法作品集》由中国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散文《收到第五封家书》发表在《涉事》第二期,同时选登书法、山水作品两件;8月,入展“全国百人写经展”(洛阳),《在书法里找自己》一文发表在《中国文化报》总第5096期第六版;9月,参加“第二届泰山书法论坛”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泰山诗主题书法展”(泰安),入展“平川杯全国青年书画名家邀请展”(郑州),入展“织金书画邀请展”(织金),入展“中国书法家网——当代名家网络邀请展”(北京),书法作品两件被福建武夷山景区收藏,并镌刻碑林(武夷山);10月,入展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名家邀请展”(郑州),入展“南潮北风书坛精英联展”(临沂),入展“书艺公社七周年纪念活动”,评论文章《芳渚临流冷香凝——记美女书家史向琼》一文发表在《艺术中国》2009第十期;11月,书法长卷作品一件参加上海高尔夫爱心联盟(SGCU)举办的慈善拍卖,以现场最高价五万成交,所得善款全部捐赠四川地震灾区;12月,入展参加“林润生诗词名家书法作品展”(揭阳),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市场投资指南》(湖南美术出版社),参加“浓情泼墨新农村——西园雅集走进永联”活动(张家港),入展“湖南·山东中青年书法年展”(济南、长沙)。  2010年1月,入展第一届林州国际水墨双年展(林州、上海、北京);2月,在文化部的组织发动下,与曾翔先生等一行赴陕西地震灾区送春联下基层(宁强、汉中),《书家读书》一文发表在2010年2月23日《中国文化报》第十版;3月,参加“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大展”(庆阳);4月,入展全国首届篆书展(中国书协主办),入展“2010韩国风情国际扇面美术作品邀请展”(首尔),作为“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专家团”成员协助组织专家在湖南进行了为期一周左右的书法考察活动(长沙、永州),并作为荣宝斋出版社的特约编辑,编辑《中国书法院书法田野考察成果集——永州石刻卷》,个人考察手记《石孕精忠魂,文开天字山》发表在《中国艺术报》(2011年12月9日第五版),参加“中国书法院成立五周年成果汇报作品展(邯郸),参加“笔墨写七彩、真情感苍天——中国国家画院向云南灾区捐赠活动”(北京),评论文章《走在大路上——汪均书艺印象》刊登在《汪均书法作品集》;5月,评论文章《任逍遥》刊登在《郭强花鸟画集》,入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中国书协主办),入展全国第三届百名著名书法家邀请展(青岛);6月入展北京交通大学名家作品邀请展(北京),入展“二十一世纪写意书法大展”(武汉),入展“生命与形式”全国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惠安);7月,“楚卒过河——晏晓斐书法网络展”在全国十余家书法网站同时固顶展出;8月,参加“同舟共济”全国书画家为江西洪灾捐赠义拍活动(临川);《中国书画博览——书坛精英·晏晓斐卷》出版;9月,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创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胡抗美先生,入展“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走进昆明展”(昆明),入展“走进太阳谷”首届全国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德州);入展“情系西南——走进普洱中国茶城书画邀请展”(普洱);,入展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创刊30周年书画展(北京),参加并策划“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十二人学术展”(北京),入展“山海情怀——当代书法名家百人精品邀请展”(烟台),入展“全国书法小品邀请展”(北京);10月,入展“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 (66人赴法国、德国展);11月,入展“藏风聚气汇京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1年1月,《文化青年》2011年第一期专题介绍,入展《中国文化报》创刊25周年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北京),入展“第三届四川·北京书法双年展”(成都),参加文化部组织在京书法家赴大兴区西红门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北京),入展“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书写春联邀请展”(北京);2月,入展“当代书法百家横卷专题作品展”(北京);3月,入展《中国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展览,书法作品一件发表在中共财政部主办的《纪检论坛》上,入展百名书家书钱安华诗词作品展(北京);4月,《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总第57期专题介绍,“晏晓斐作品专卖”在中国琉璃厂开通,晏晓斐工作室落户中国书画大世界,晏晓斐艺术馆落户世界艺术馆,晏晓斐书法网落户中国书法网,晏晓斐网络展在中国书画论坛总固顶报道;5月,入展“经藏——全国书法名家写经展”(北京),入展“翰墨焦点-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北京),参与“翰墨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展”筹备工作,入展“翰墨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社团作品展”,同时编辑《翰墨千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作品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发展纪要(2004——2010)》,参加中直书协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著名书法家笔会”(北京);6月,入展“全国书法现代刻字名家邀请展”(合肥),入展西藏自治区党委全国名家书法邀请展(拉萨);7月,作品5件参加国书会首届书法展(北京太庙);入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炎陵县建县800周年“印象炎陵”书法作品展(株洲),《渊源流变,翰墨千秋》一文发表在《中国艺术时空》第一期;8月,入展“纸上清风——百家扇面书法作品展”(潍坊),评论文章《率真精神,抟庐气象——读老魏篆刻》刊登在《魏广君书画印作品集》,评论文章《我师容一乃大宽》刊登在《陈文明书法篆刻作品集》;9月,入展 “第五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暨第二届国际书法产业博览会”(中国书协主办),入展湖南省政协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法美术展”(长沙),《涉事》第五期推荐介绍;10月,入展第二届两岸汉字艺术节——“两岸传统与实验水墨双年展”(台北),《青少年书法报》专版介绍《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第一阵营——晏晓斐》;11月,入展第四届中日韩国国际书法年展(襄阳),入展“飞云诗歌名家书法展“(北京正阳门);12月,接受《北京商报》中国书画周刊主编采访,《晏晓斐——晓风成曲,斐然成章》专题专版报道发表在第2443期,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型笔会”(北京);入展“渊源与流变——晋唐楷书研究展”(北京),入展“当代湖南中青年书法50人晋京展”(北京),入展《东方艺术、书法》提名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作品展(北京)。  2012年2月,入展中国当代书画百家展(菏泽);4月19日,《北京晨报》翰墨名家专版刊登《澄怀观道——晏晓斐其人其书》,书法作品6件入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田野考察——永州石刻”成果汇报展(北京);5月,赴日本参加“中国首届百名著名书画家亚洲行——日本友好行”活动(日本),入展“文字文明——中韩艺术家交流展”(北京),入展“东边以东”——书画联展(北京),“晏晓斐书法百件新作展”在当代书法网总固顶展出;6月,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山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秘书,书法作品两件参加“太平洋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以4000元/一平尺的价格正式成交,入展“守望——中国书法名家政法益阳行作品展”(益阳),入展“赣州书法院成立暨特邀名家作品展”(赣州),入展“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温州);7月,入展“建安文学杯——全国实力派书法家邀请展”(临漳),入展国书会第二回展览(廊坊),入展“潍坊书法院成立暨特邀名家作品展”(潍坊);8月,《东方艺术·书法》总第260期书坛中坚栏目刊登晏晓斐书法专题,入展“风清气正迎党的十八大——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苏州),入展全国文化系统青年职工书法美术展(中国美术馆);9月,参与策划并入展“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枣庄),入展“陇上文馨——庆祝西北师范大学一百一十周年华诞暨西北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成立”大展(兰州),《中华楹联报》总第84期第四版刊登《晏晓斐联墨作品选登》,入展“气象洞庭——中国书法院岳阳十三人书法作品展”(岳阳);11月,《羲之书画报》通版报道晏晓斐书法作品选;12月,被河北美院聘为特聘教授,设立晏晓斐书法工作室,负责本科一年级及大专毕业班书法教学工作(石家庄),加入中国三联书社,入展《东方艺术·书法》提名的“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作品展”(北京),入展“歌翰”——当代中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北京),《艺术画廊》专题专版报道,被文化部青联选为第三届委员。2013年4月,受邀参加永新万人书廉启动仪式(井冈山);5月,入展“相约南书房——当代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东莞);6月,入展“笔墨东方——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并受邀参加开幕式活动(成都),入展国书会第三届书法展(兰州);7月,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同月分配至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8月,受邀参加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主办的文化进部队慰问活动,《佛光诗书画》第40期第二版名家专栏刊登晏晓斐书法专题,入展纪念梅兰芳诞辰一百一十九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9月,受邀参加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三联书社主办的文化进学校慰问活动,作品两件入展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赴毛里求斯书法作品展”(毛里求斯),作品两件入展“我舞月徘徊——荣宝斋长沙中秋全国书法名家赏月书法小品邀请展”(长沙),“晏晓斐书法作品展”在郑州当代美术馆展出(郑州);10月,《文化艺术报》总3503期书画专版专题介绍《晏晓斐·印象》,特邀入展“首届芙蓉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长沙),11月,《云社学刊》第三期专题介绍,“有凤来仪——曾来德、裴书鸿、晏晓斐、沈小皴书画联展”在山东淄博开元文化城主办(淄博)……

潘铭燊 (1979):宋代地方官学与印书 books and printing in sung china

不将不迎
后重前轻
潘铭燊文学研究成新热点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潘铭燊文学研究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读者、图书馆和大学机构开始关注潘铭燊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教育和教材编写部门将其作品编入各类教科书,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比如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广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一些学者、研究生撰写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文章,成为文学研究的新热点。潘铭燊博士,研学于太平洋两岸的著名文化学者、作家、翻译家。祖籍广东中山,生于香港。在官立中学英皇书院接受完整教育至香港中文大学毕业,随后留学美国,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学位和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香港中文大学等三所大学任教。后移居温哥华获得加拿大国籍。2003年返回美国,受聘出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馆资深中国文学、历史、图书馆学专家,任亚洲馆中蒙事务主管,参与管理除中国国家图书馆外的世界最大中文图书收藏系统、负责37万册中文图书、期刊的选择、收集、整理和收藏。为美国国会议员、思想库、智库、联邦机构、外交部门了解、分析、制定中国事务政策提供重要的学术参考依据,也为未来几代美国人提供学习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文化打下重要的学术文库基础,更为向世界传播、弘扬和保存中华文化以及为华裔美国人后代留下无比珍贵、灿烂的民族遗产。潘铭燊博士主持举办了国会图书馆多项重要国际学术活动,特别是数十项中华文化的交流和展示活动,接待上百个中华地区访问团和学者来访学习,同时数十次应邀赴亚洲区大学讲学。潘铭燊博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图书、文献研究和管理专家,同时也是一名卓越多产的作家和翻译家,治学方向兼文学、历史、书志学,职业取向则兼大学教授与图书馆研究馆员。除大学时代投稿学生报用过笔名外,写学术论文及文艺创作一律用真实姓名,几十年来他的30余本学术专著和经典译著被香港、加拿大、新加坡、台湾、美国和中国的著名出版社出版,为西方世界了解、研究和欣赏传统中国经典文学、诗歌作品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潘铭燊博士现居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 主要作品独著■ Books and Printing in Sung China, 960-1279. PhD dissert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9.■ 红楼梦人物索引. 香港: 1983.■ 中国古典小说论文目. 香港: 1984.■ 三言两拍提要. 香港: 1988.■ 石头记年日考. 香港: 1988.■ 广东地方志传记索引. 香港: 1988.■ 断鸿篇. 香港: 1988.■ 三随篇. 香港: 1989.■ 车喧斋随笔. 香港: 1989.■ 温哥华书简. 香港: 1989.■ 加华心声录. 温哥华: 1990.■ 廉政论. 北京: 1991.■ 温哥华杂碎. 温哥华: 1991.■ 人生边上补白. 温哥华: 1992.■ 非花轩杂文. 香港: 1994.■ 小鲜集. 温哥华: 1995.■ 转向. 北京: 1995.■ 魔鬼夜访潘铭燊先生. 上海: 1996.■ 为螃蟹翻案——潘铭燊散文选. 香港: 1997.■ 不栽花者. 北京: 1998.■ 天地一书囚. 香港: 1998.■ 热闹的寂寞. 新加坡: 1999.合著 / 合译 / 合编校■Longman Learner's Dictionary of Idiomatic English= 朗文实用英语惯用语词典 (English-Chinese). Hong Kong: 1993. (Co-editor)■Longman Handy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朗文袖珍英汉双解精选词典. Shanghai & Hong Kong: 1994. (Co-editor)■ 中文修辞自学通——新修辞学. 香港: 1999.■Longman Learners' Guide to Prepositions= 朗文教你英语介词 (English-Chinese). Beijing: 2000. (Co-editor)■ 网上寻法中国篇. 香港: 2007. (Co-author / Chief Editor)■Book of Three Arts. Guilin: 2014. (Co-translator)■ 潘铭燊研究■ 潘铭燊作品评论集(潘亚暾编). 广州: 1994.■ “小鲜大国”: 潘铭燊散文研究(邓东山著).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主要参考文献书籍■ 卢子健、何安达编《香港名人录》. 香港: 天地图书公司, 1995年. 页572.■ 香港作家联会编《香港作家小传》. 香港: 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年11月. 页412-424. ■ 蔡敦祺编《一九九七年香港文学年鉴》. 香港: 香港文学年鉴学会, 1995年5月. 页649.■ 王为松《文字的诱引》.(上海: 文汇出版社, 1999年1月), 页156-159.■ 刘登翰主编《香港文学史》.(香港: 香港作家出版社, 1997年8月), 页476-478;(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4月), 页596-599.■ 范培松编《中国文学通典 散文通典》.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 页804-805.论文■ 余光中“烹小鲜如治大国——序潘铭燊的《小鲜集》” 《星岛日报》(香港: 1993年4月8, 9, 10日)■ 喻大翔“潘铭燊的散文论” 《海南师院学报》(海口: 1995年2, 3月) ■ 钱虹“笔路清畅, 学养丰足的小品妙手——香港学者潘铭燊和他的散文小品” 《语文学习》(上海: 1996年), 页14-17.■ 钱虹“从‘断鸿’哀鸣到‘小鲜’入筵——评香港学者潘铭燊的散文创作” 《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福州: 1997年5月)页29-31, 35.■ 刘介民“潘铭燊美文的艺术构思” 《广州师院学报》9卷2期(广州: 1998年2月)页14-20, 98.■ 李俊国“东南西北人, 天地一书囚——香港学者潘铭燊散文散论” 《火浴的凤凰 · 恒在的缪思》(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7月)页343-349.■ 周燕芬“潘铭燊的杂文风格及其意义”《火浴的凤凰 · 恒在的缪思》(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7月)页343-349.■ 林诗泓“远见与奉献---《为未来记录今天》功臣潘铭燊”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艺术中心,2012年8月)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篆刻家汤雅琁女士设计篆刻的潘铭燊用印“天地一书囚”浙江大学艺术学院篆刻家刘含之博士设计篆刻的潘铭燊用印“东南西北人”

谁知道郑连根老师的暑假作文去哪上吗,就是约读书房出的那个

阿免姨
不时
名胜名馆共体验上午参观圆明园,此情此景倾听郑连根老师讲述在圆明园内发生的历史往事;参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下午,将前往恢弘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三位,在这里孩子们将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图书,享受图书馆里读书的静好时刻。晚上,孩子们和老师团聚在一起,夜读诗歌分享睡前故事,聊聊两日的收获。【Day3】 大学读书课堂孩子们最爱的读书课堂来了。今天,孩子们将在北京接受作家、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萌老师以及知名作家、学者郑连根老师的悉心解读,拓展延伸阅读书目。主讲书目:《红高粱》《阿Q正传》《故事新编》《透明的红萝卜》【Day4】 名家写作课堂真正的挑战来了。今天,孩子们将接受正规的写作课程,孙萌、郑连根老师将倾力指导学习写作的基本技巧,掌握写作技巧。讲述中小学作文应熟练应用的作文题材、结合参与活动4天以来的切实感受,着重掌握部分常用写作手法。【Day5】 探索北京古都探索地坛,漫步在地坛,品读著名作家史铁生作品《我与地坛》,富有形式感的欣赏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行走在天安门广场,探密故宫博物院,追寻千年的历史足迹。穿越京城胡同,探寻北京文化……晚上来一堂写作训练课:经过连日的体验和学习,孩子们将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书写限时作文,并交给名家修改。这些习作将汇编成精美图书,带着两位名家的寄语送给孩子。【Day6】 教授为你颁奖今天,诗人、博士、山东政法学院教授赵林云将对孩子们的作文进行指导点评,并评选出奖项,赵林云教授、郑连根老师等名家将联合为举行颁奖仪式。中午用餐结束后,带着富足的收获迎接新的学期!8月14日——19日名家阅读写作集训营这个夏天,给孩子最好的学习礼物日期时间安排8月14日上午8点集合乘坐大巴车出发下午参观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馆、鲁迅文学院晚上与文学院研究生博士生交流8月15日上午参观圆明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下午参观中国国家图书馆、阅读喜欢的书晚上睡前阅读:我给小伙伴讲故事8月16日上午名家授课:孙萌、郑连根授课地点:北京高校下午晚上8月17日上午下午晚上8月18日上午探索地坛,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天安门广场下午探秘故宫博物院,穿越京城胡同晚上睡前限时写作训练8月19日上午作文点评、颁奖仪式下午返程联系他们就可以呢,也可以去约读公开课找一下,都有的

杨长槐的发表作品、个展、参展

力黑
吉日
1964年,《晨筏》《山坝新绿》等三件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 。1979年,作品《猎》、获贵州省美术作品二等奖;作品《截江造福》被长江航运局收藏,并发表在《民族画报》 。1981年作品《一江春水来》,1982年入选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美展,获佳作奖,并录入《中国新文艺大系》 。1982年,作品《醉玉满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顾森先生收藏 。1983年,作品《侗乡风情》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峨嵋山月》入选中国画展,赴芬兰等国展出 。1984年,作品《侗乡烟云》录入1979————1989 《当代中国画》 。1986年作品《清气》和《茶山青青》发表在《美术》(90.6) 。1986年《美术》第六期,由理论家夏硕琦先生著文《杨长槐的山水画》,在画家研究专栏中介绍,发表作品《镜中人家》等四幅 。1986年11月1日,作品《茶山青青》等三幅,在香港《文汇报》发表 。1987年10月7日,《中国文化报》由龙宣萍著文《依依乡情幽幽画意》,对画家杨长槐作介绍,并发表作品《一江春水来》 。1987年由贵州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杨长槐画集》;与宋剑锋,杨抱林、鲁风在哈尔滨、济南举办联展,参展作品近二十件;《浅绛山水》一幅,被北京图书馆收藏;《民族画报》8期发表作品《水村》,并对画家作简介 。1989年,作品《古木环廓翠岚生》赠与潘天寿纪念馆。(入选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的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展);《浅绿山水》一幅,入选中、日美术交流展;被录入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并被聘为编委顾问 。1991年1月,在遵义市举办个展(作品47件);《贵州画报》(1991.l)专栏登载杨长槐新作《晨曲》等四件,并由艾筑生先生著文评介 。10月,作品《侗寨春水图》,入选全国第一届《当代中国山水画邀请展》,并录入画集和被收藏;作品《夏翠图》等7件作品,在美国西雅图轩鹤画廊展出 。1992年,作品《清江图》,录入画册《宇宙摇篮计划发起基地中国贵州》,献给在巴西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环境与开发会议;11月,作品《水村几人家》,参加海外中国书画研究会在加拿大举办的第一届《枫叶奖》中国书画创作展,并获优秀特别奖和收藏 。同年,为毛主席纪念堂画八尺大画《娄山关》,为北京新火车站画八尺大画《玉满山溪》均被收藏 。1993年1月,作品《苍山水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收藏;6月,在贵阳举办汇报展,共58件作品;7月,在新加坡举办个展,展出80件作品 。1994年12月,作品《古木苍藤》获贵州庆祝建国四十五周年美展一等奖,并入选全国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展;同年作品《榕荫》,入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编辑的画册《中国画名家作品点评》 。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乌蒙七彩》等40余件作品参展,并出版《杨长槐画集》 。1996年,作品有《千年古树》等 。1997年,作品有《深溪清气连秋宇》等40余件作品,在兰州举办个展 。1998年,作品有《飞瀑穿岩》、《白水滔滔奔流》、《惊涛》、《碧野素练共生辉》等,在湘潭齐白石纪念馆举办个展,40余件作品参展:作品《遵义》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作品《苍山高崖纪奇勋》被刘少奇纪念馆收藏 。1999年,作品有《巨澜卷长龙》等。在烟台举办个展,40件作品参展,并出版《杨长槐画集》;同时出版中国邮政明信片——《杨长槐专辑》 。作品《春心图》参加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山水画大展 。2000年,赴俄罗斯考察,作品《好雨洗山来》被刘海粟美术馆收藏;作品《瀑飞欢歌》参加公元2000年中华艺术千禧展;作品《一叶轻舟入胜来》参加200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白水河飞瀑》参加在京举办的贵州文化周展。200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杨长槐激流飞瀑》、《王振中苗岭风韵》山水画联展;2002年,在广州举办以激流飞瀑为主题的个人学术交流画展;2004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个人画展;2005年,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08年,在北京中国德泰书画院举办由杨悦浦先生主持的个人学术交流画展;2008年,在贵阳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2010年,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峰岚、古木、激流、侗乡——杨长槐山水画作品”个展

傅惜华的学术成就

自暴自弃
李孟夏
1931年,傅惜华在梅兰芳、齐如山等人创办的北平国剧学会任编辑部主任,代理事长,并参与主编了《国剧画报》、《戏剧丛刊》。他曾与傅芸子主编《华北日报·俗文学》周刊,1941年后,没有上过大学的傅惜华在北京大学开始讲授中国文学、戏曲。建国后,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任研究员、图书馆馆长等。正当其忙于笔耕、忘我工作时,病魔残酷向他袭来。中风使他半身瘫痪,右手不能拿笔写字。他以坚强的毅力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先后记录了万余张卡片。《北京传统曲艺总录》、《清代杂剧全目》、《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以及未能出版的《清代传奇全目》等著作,就是他重病之后编著的。著有《缀玉轩藏曲志》、《中国小说史略补编》,编有《戏曲选》、《中国古典戏曲总录》、《子弟书总目》、《元代杂剧全录》、《北京传统曲艺总录》 、《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上下)》(1981年,该书才得以出版)、《白蛇传集》,参加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傅惜华的部分著作,在文革结束以后相继出版和再版,但遗憾的是,他的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却没能结集出版;而他的力作《清代传奇全目》一书完稿后虽已交到出版社准备出版,但因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未能出版,手稿至今去向不明。现在,当我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常常会碰到一些在校的戏曲专业的研究生们,向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询问傅惜华《清代传奇全目》的一些情况。是的,人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在默默企盼着一个奇迹的出现,就是那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清代传奇全目》的手稿能够失而复得。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

百姓淫乱
可以全生
第一批委员1983年 1月26日成立,由文物、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第一任主任委员夏鼐,现任主任委员廖井丹。委员:尹达、王仲殊、王振铎、冯先铭、安志敏、苏秉琦、启功、吴良镛、单士元、张政烺、郑孝燮、贾兰坡、顾铁符、宿白、常书鸿。2005年委员(各专业组委员及增聘委员均以姓氏笔划为序)主任委员: 傅熹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主任委员: 耿宝昌(故宫博物院) 孙机(国家博物馆)史树青(国家博物馆)一、 书画碑帖组 刘光启(天津文物出境鉴定站) 张慈生(天津市文物公司) 杨仁恺(辽宁省博物馆) 杨臣彬(故宫博物院) 金维诺(中央美术学院) 周绍良(中国宗教研究所) 钟银兰(上海博物馆) 徐邦达(故宫博物院) 章津才(北京文物出境鉴定站)增聘9人:王连起(故宫博物院) 李凯(天津文物出境鉴定站) 李遇春(广东文物出境鉴定站) 许忠陵(故宫博物院) 肖燕翼(故宫博物院) 杨新(故宫博物院) 单国霖(上海博物馆) 鲁力(江苏文物出境鉴定站)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召集人:薛永年二、现当代书画组(增设)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 冯远(中国美术馆) 朱乃正(中央美术学院)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 常莎娜(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 雷振方(荣宝斋)召集人:邵大箴三、古籍组丁 瑜(国家图书馆)增聘5人:李致忠(国家图书馆)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 陈先行(上海图书馆) 杨成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黄永年(陕西师范大学)召集人:丁瑜四、陶瓷组汪庆正(上海博物馆) 陈华莎(故宫博物院)张浦生(南京博物院) 赵自强(广州博物馆)曾土金(广州市文物总店) 薛贵笙(上海市文物商店)增聘3人:王莉英(故宫博物院) 邵长波(故宫博物院) 穆青(河北文物出境鉴定站)召集人:陈华莎五、铜器组李学勤(清华大学) 陈佩芬(上海博物馆)增聘6人:王海文(故宫博物院) 王冠英(国家博物馆) 朱凤瀚(国家博物馆) 吴镇烽(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郝本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馆)召集人:王冠英六、玉器组云希正(天津艺术博物馆) 田凤岭(天津文物出境鉴定站) 许勇翔(上海博物馆) 张永昌(苏州文物商店) 杨伯达(故宫博物院)增聘4人:田俊荣(天津文物公司) 张广文(故宫博物院) 杨震华(苏州文物商店) 郭大顺(辽宁省文化厅)召集人:张广文七、货币组戴志强(中国钱币博物馆)增聘5人:刘建民(山西省人民银行) 周祥(上海博物馆) 黄锡全(中国钱币博物馆) 程纪中(北京钱币学会) 翦宁(国家博物馆)召集人:戴志强八、杂项组王世襄(中国文物研究所) 台立业(山东文物出境鉴定站)孙学海(北京市文物局) 李久芳(故宫博物院)郑珉中(故宫博物院)增聘8人:刘东瑞(国家文物局) 步连生(中国文物研究所) 张永康(云南省文物局) 张淑贤(故宫博物院) 杨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胡德生(故宫博物院)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 夏更起(故宫博物院)召集人:胡德生九.近现代历史文物组(增设)万冈(国家博物馆) 阮家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孙毅(北京鲁迅博物馆) 沈庆林(国家博物馆) 肖贵洞(国家博物馆) 相瑞花(国际友谊博物馆) 夏传鑫(国家博物馆)召集人:沈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