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水
广州日报报道 9月份一开学,从复旦大学传来消息,该校今年录取的3871名新生中,男生1847名,占47.7%;女生2024名,占52.3%,这是该校历史上女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 与此同时,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山大学,该校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中女生比例逐年走高——女生和男生的比例从2004年、2005年的6∶1上升到2006年的近乎7∶1。 广州日报报道,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敏强教授跟记者说:“一进阶梯教室,一片‘紫嫣红’的女儿国,养眼是养眼,但是也让人担忧啊!” 事实上,女多男少的现象正从外语专业类院校、师范类院校逐渐向综合性大学蔓延;甚至在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院校里,女生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即使是临床医学这种男生占优势的专业,女生也从“绝对劣势”过渡到“微弱优势”。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中男女比例还不至于失调,但高校女生比例尤其是高学历层次女生比例上升的“神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现状 “这是近几年的事,突然发现女生怎么一下子多了起来——每次上课的时候,教室里面竟是一片‘紫嫣红’,半天才能找到几个男生。”广东多所重点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们都在向记者传达同一个发现——现在大学里的女生是越来越多了。 在记者日前参加的一个生态旅游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高校界一共有三个博士参加了会议的发言,巧的是,这个“博士团”居然也清一色是娘子军,而且生态旅游属偏理科专业,这种巧合不免让人有些诧异。 文科专业女生占绝对优势 统计显示,在1999年扩招前,我国的大学生中女生比较少,只占20%左右,今年直升至40%左右。 目前,在全国尤其是以城市考生为主的地区,女生升学的比例递增速度非常快,去年,上海、北京、天津、新疆等地,高考录取比例已经出现女生反超男生的现象。 对此,广东统计部门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但是从各个重点高校反映的情况看,广东高校中女性的力量同样强大。 文科专业中,女生的优势地位由来已久,但目前这种状况正被日趋进一步强化。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担任辅导员的王老师,一谈到这个事情,直呼大伤脑筋。她告诉记者,自己在中文系做辅导员,简直像活在“女儿国”——在她所带的2006级本科生中,女生145人,男生仅21个,只占总人数的12.6%。 外语类高校和专业就更明显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招生办徐科长告诉记者,“广外女生一直以来就比较多。近年来有些小语种的班级出现男生绝迹的现象是常有的情况,不过学校一直在尽量保持性别的平衡。”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女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8%左右;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一数字更高达75%。 理工科女生也不示弱 如果说,在大多数人眼里,文科类专业女生占多数见怪不怪;在综合性高校的偏理科专业甚至理科院校里,女生人数的迅速上升就显得典型了。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志告诉记者,该院研究生也出现了女生占多数的状况。就他目前所带的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一共有16个,其中就有9个是女生,占了其中的一半以上。 临床医学曾经被认为是男生占优势的专业,但根据中山大学近几年的统计显示,医学部的本科生中,女生在人数上也从“绝对劣势”开始过渡到占“微弱优势”——今年的临床医学八年制的100名大学生中,女生就占了53个。在中山大学的统计中可以看到,一向被认为是男性学科的生物学,在读硕士已经是男女“平分天下”。 学历越高女生越多 从事20多年教学工作的张敏强教授对此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这个问题已经让他困惑了很久,“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还曾经带过两届学生,没有一个女孩子。我最早关注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在中山大学任教,我感觉应该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这个变化就慢慢产生了。” “以前我在招生时一直有意控制着男女生的比例为一半对一半,但这个防线已经被冲破了。我的上两届研究生还是三女两男,这一届是四女一男,上一届最突出,是五女一男。”很早就开始注意到该问题的张敏强,对此感到有点无奈。 “不过,这种状况并不是发生在我一个人的身上,华师的心理学系招考,女生上线人数居多的现象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拿今年来说,总共招生一百来人,女生就有八十多个。”他坦言在担忧的同时也只能接受女生越来越多的现实。 “大专生是赵敏,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更可怕,是东方不败!”这是早前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更有甚者强行将女博士从女性群体中“孤立”出来成为“世界上第三类人”。然而现在,也许是该对女博士正名的时候了——随着高学历中女性人数的逐渐增加,这些“李莫愁”、“灭绝师太”们正在摆脱“异类”的名号,回归平常女儿家。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 部分班级男生成“边缘人” 伴随着数量的增长,女生在高校中当家作主的地位也进一步凸显出来,其中相当典型的是——高校不少班级上,男生正处于“边缘化”状态。中山大学金融系某班的学生小冯告诉记者,在他们50多个人的班级里面,女生更热衷于竞选班干部,除了一名男生当选外,其他职务几乎都是女生。女生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谈起班上的学生,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系辅导员吕老师一脸的骄傲。“这些还要得益于班上众多的女生干部,她们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支撑。有言道,女生多的地方是非多,但是这些女生干部,她们的组织策划能力非常强。” 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的辅导员王老师则坦言:“很多事情交给女生做更放心,因为她们普遍更细心,态度很积极,可以说在群体生活中更加活跃。” 从另一个角度看,女生太多的环境也许使男生更加怯于或不屑于表现自己,从而放任自己处于边缘化状态。小许是新闻学院2003级新闻专业的一名男生,当过很长时间院报的总编辑,社交活动能力很强,可是面对四分之三都是女生的班级环境,始终觉得有些气短。“上课的时候女生都欢叫着坐到前面,课堂上热烈讨论,积极发言提问,我们男生却不敢凑过去,多数是躲在教室的后排,一声不吭。” 解密 三大原因造就女生强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试与评价研究所许燕教授认为,出现高校里女生多的现状,是因为现有基础教育体制更有利于女生脱颖而出。“女生好静、勤奋,在当前以记忆为主的考试模式中更容易胜出;同时,女生对偏重于形象思维的文科更感兴趣。” 女生在心智上成熟较早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伟民认为,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能说现有的教育制度就适合女生发挥,只能说目前我们的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评估方式偏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客观得到的后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出现了一定的性别对比。他强调,这是一个客观后果,并不是一种主观的设置。“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人才教育模式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把知识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传授给年轻人更合适?” 但是曾经担任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的张敏强不认同这种看法,“不是考试形式更适合女生,而是女生比男生更用功。” “我有一个学生,每天都领着她的男朋友,‘督促’他去上自习。只要你在校园里稍微转转,就会发现图书馆看书的都是女生,在球场上打球的都是男生。”张敏强教授谈到目前高校里男生的学习状态,有些不满。“感觉现在女孩子都比较懂事,男生太不成熟了。” 他认为,从生理和心理上来看,青春期的女孩确实比男孩成熟得要早。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从小在家庭教育中灌输给她们的观念就是,女孩子应该早些为家庭承担责任,这样就教给了她们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她们在学校中很清楚自己的使命,所以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她们比男孩要用功得多。 “在课堂上,女生发言更加积极,在课下,她们也会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主动找老师探讨。而很多男生的思想还比较幼稚,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不能自拔。所以,在大学这个阶段,女性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把握得更好一些。”张敏强认为,这是女性在高校中尤其是高学历阶段开始显现优势的主要原因。 女性独立自强意识加强 女生越来越多,有专家从社会学中寻找原因,“根本还是归功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李伟民认为。 专家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任何一个家庭都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养儿防老”已经成为过去时,女儿也是家中的顶梁柱。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学习也不独为男孩的专利了。而现代家庭教育伴随着时代而产生的变化,左右着女性在心智上的成熟不但比男生更早,也比过去要来得更早。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已成老观念,开放的社会心态已经让她们得到了最好的洗礼。凡事应该靠自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现代女孩独立自主的意识很强烈。她们很明白社会生存的法则,学有所成,才会增加自身的含金量,才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才能最终建立一个如意的家庭。也就是说,要嫁得好,自己也要学得好。”张敏强认为。 就业压力导致追求高学历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原因,也是促使很多女生去作出读研读博的无奈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党志教授告诉记者,他手中的女硕士女博士有很多人都出于这个原因选择继续深造。本科毕业找工作,男生明显优于女生,女生只有通过提高学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很多女生也是出于对未来的打算,想获得一份稳定的职业,譬如说当老师,这样有时间兼顾家庭。 考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的小谢坦率地承认,自己当时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继续读博,“现在在校园里面呆久了真的不愿意出社会了,希望能够有机会留在高校教书,这就是我最大的梦想。” 反思 男女比例需要干预吗? 高校女生比例迅速上升,带给我们的观察和思考,也许并不仅是追溯因由这么简单。在感叹高学历群体中女性崛起现象的同时,不少专家提醒必须注意分析这一现象的种种外延。 高学历女性撑起半边天 “我身边的朋友家庭中,妻子学历比丈夫高的随便一想都是。”媒体工作的小刘感慨万分。 他说“女性学历越来越高未必是坏事,现在的家庭组合中,妻子学历比丈夫高的现象多起来了。这在以前的家庭当中是不可能接受的,但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这样的家庭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大有裨益,传统观念中母亲只需要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但现在,在对孩子的学业和人格培养上她们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了。” 机关工作的张先生毫不隐讳地承认,因为妻子的学历比他高,收入也比他高很正常。他认为,两个人对家庭贡献的只有量上的区别,没有质上的区别,有个高学历的妻子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不过,在高校里,女教师能够评上教授职称的已经是凤毛麟角。虽然现在这种状况可以改变,但这个表现与她们在学校里的辉煌相比,就有些不对等了。 对于这个问题,党志教授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社会资源对女性的公平程度。现在高校做项目其实是“跑项目”,这就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处理“跑”,而女性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劣势。她们不太热衷于去做这些事情,也是受她们自身心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目前女性在高学历群体中所占的只是“量”的强大,在社会人才上却未必有“质”的优势。 高校准备好了吗? 面对可能成为趋势的“女生潮”,传统在数量上都是男生占优的高校是否应该做一下准备? 高校内的教育专家在思考这一问题,首先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改革开放以后,目前很多高校还是按照上个世纪80年代的模式建设的,从学生宿舍到娱乐设施大多以适应男生要求为主,如学校里的活动场所只有适合男生的球场等,适合女生活动的场所根本没有或少得可怜,“大学里的女生不是去图书馆,就是去逛街,没什么娱乐可言。” 部分高校也坦言,学校一下多了这么多女生,在后勤上恐怕也难以跟上。如女生宿舍,目前不少高校的老校区还是沿用集体卫生间和集体浴室的旧宿舍,对女生日常使用非常不方便。 同时,张敏强还指出,由于女生本身的心理特征是趋于感性而且早熟,对于感情投入度大,因此心理出现问题的几率比男生多,加强高校心理辅导特别是对女生的个性辅导,是一个急需引起重视的问题。 男女生分数线不同? 去年北京大学小语种招生过程中,该校外国语学院对男女生设置了不同的分数线。此举引来各界的激烈反应,但是不少高校教授对这种做法却并不全然反对,甚至承认目前在不少高校这都已经是“潜规则”,“只是不明确说出来而已。” 张敏强认为,任何一个学校在招生的时候都会注意到男女生比例协调,但是要注意方式。“很多学校预先就设定好男女比例,在招生的时候会打出某某专业只招男生,或者男生女生按什么比例录取,这种方式就比较乐于让人接受。” 李伟民则认为,高校更需要思考的也许并不是男女比例问题,而是应该在具体的课程专业设置上注意引导,注意发挥人才的能力,从深层次看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女生一样有创造能力,也不是所有女生都只会死记硬背的,关键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