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
日本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在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在小型战斗还是在规模较大的战役中,无论是对待平民还是战俘的态度中,无论是处理内部士兵关系还是外部敌方关系的过程中,日本人的残忍行为随处可见,这种残忍有时甚至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然而,正是这些行为被贴上“残忍”标签的日本人,在战争结束之后的几十年里,却一直没有中断到遥远的中国战场遗址拜祭。随后,在二战的废墟上,他们20世纪60年代跨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7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似乎是一个充满了矛盾性的民族。在古代,由于日本人对中华文明的仰慕和吸纳,中华民族充盈着自豪的感情;在近代,由于战争,仇恨的感情占据了上风;在现代,由于杀戮,愤怒的感情弥漫开来。在当代,由于历史进程的延续,仇恨与愤怒的感情也在继续;由于日本技术的领先,亲睐有加的情绪并不缺乏市场。这一切,究竟是自己民族的感情在产生着变化?还是客观事实也即对方民族的本质属性在发生着改变?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变化,以对事物客观、全面的了解作为前提而得到的认知或评价都应该会更为切中肯定一些。在古代的历史进程中,事实上作为文化中心的中国形成了万方来朝的天国心态,认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在中国的历史记载和历史记忆中,除了“唐僧取经”到天竺学习佛学的故事,到外国学习的并不多见,倒是多少有些外来的学习者。虽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中,不乏关于日本的记载,但专门关注和研究日本或者日本民族的资料则付阙如。日本研究中国的主体包括了官、学、研三个体系。官是指政府投资的研究机构。日本政府中的外务省、防卫省、国土交通省、经济产业省、警察厅警备局和公安调查厅等都从各自的领域、职责对中国进行研究,外务省和防卫省几乎每年都会拨出大量资金委托民间研究机构进行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对华专题研究。学是指大学,也是日本研究中国的基地。著名的大学有许多终身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教授,也有专门研究中国各方面问题的专家。研是指独立法人研究机关。民间除了有诸如日本中国学会、现代中国学会等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一些大企业中都设有中国部。这种官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效率高、成果多。在这三个体系所构成的研究主体关注之下,日本对中国进行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仅仅在大学里,研究中国的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朝廷制度到客家语言等诸多方面;专家研究的问题则覆盖了政治问题、宗教问题、妇女问题、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粮食问题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