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著名文学期刊有哪些?

目欲视色
捉放爱
文学类核心期刊如下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 3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4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5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现代文学馆 7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8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9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10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11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2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 13 文学自由谈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毕业论文想写有关”十七年文学”的,有什么好的选题吗?

浪男队
爱会赢
推荐给你三本书看看吧 一本是武汉大学樊星教授的《永远的红色经典》,当当网上有卖。一本是北京大学李杨先生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这个应该只有电子版的,还有一本是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这三本书,都是以“过来人”的眼光,用最前沿的理论,去解读十七年文学(陈的书跨度更大,可以做当代文学史)我觉得 ,有一些比较好的课题,可以提供参考一下,当然我没有仔细去研究,只是你这么一问,我突然想到。1 是,十七年文学中的现代性 《红旗谱》《青春之歌》与巴赫金的”成长小说“ 2 是 十七年文学中的政治道德一体化 《林海雪原》中,最突出,好人的死 坏人的死的用词,还有模式化、概念化、脸谱化。还有个人的命运悲剧淡化在喜剧的时代背景中3 是 十七年中关于身体政治的观念 《青春之歌》最明显,江华、于永泽、卢嘉川分别代表了不同阶级、不同阶层。4 是关于时期年文学中的“家”的概念 英雄无家 样板戏(不属于十七年文学,但是其原型,比如芦荡火种--沙家浜的原型剧本)大多都是没有完整的家的。还有《红岩》里的几对。5 十七年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原型 妖道斗法(林海雪原、红灯记)、三男一女(沙家浜,刘三姐)6 还有比如与解放前现代文学中农业题材的对比,都是合作社 有很多不同。多看资料,看完认真思索,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实在发现不了,就问问自己导师,看看导师有没有什么建议。加油~~

读一本好书,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写一篇读后感(包括中华名著,海内外名家经典,中华传统文化书籍)

核潜艇
性理
书是风帆,可以把我们推向浩瀚的大海,在我们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苍茫的宇宙;书是时代的波涛中航进的思想之船,使我们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教我们辨别真与假、善与恶,分清爱与恨、美与丑;书是我们的忠实伴侣,苦恼时,书能给我们安慰;迷惘时,书能给我们信念;消沉时,书能给我们乐趣。为了提高个人素质,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特拟订读书计划如下: 一、读书目的 1、树立“以书为友”的思想,将朴素的“读书是一种需要”上升为“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学习与工作的恰当结合,努力提高与时倶进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个人教育素质。通过读书拓展自己的知识,使胸襟变得宽广. 2、通过读书让自己能学会享受阅读、享受教育、享受人生,提高生命质量。逐渐学会转型,适应现在的生活。让学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3、在读书的过程中培养意志力,改善自己情绪,消除消沉、焦虑和压抑情绪,促进身心健康,以良好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通过阅读有益的书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提高自己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4、通过读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师生管理,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5、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业务精良,胜任新课程教学,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 二、计划阅读书目 1、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诗经》、《孟子》、《古文观止》及四大名著等; 2、中外现、当代文学部分:《平凡的世界》、《骆驼祥子》、《鲁迅文集》、《百年孤独》等; 3.专业书籍:《教育大境界》、《魏书生的民主教育》、《新课程教师必读——经典案例》、《“五课”活动与教师专业成长》、《心灵启示录》、《班主任专业成长》|、《实践新课程》 4、中外古典名著: 孔子的《论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5、最新党中央的相关文件和精神。 6、励志哲思书:《学习改变命运》、余秋雨的《人生哲言》等。 7、国内外的期刊杂志:《读者》、《青年文摘》等。 三、计划与安排 1、每周阅读一小时,每月听一次讲座,写一篇读书心得; 2、在保证完成每日计划的同时,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培养安静、平和的心态,阅读内容可涵盖政治、科技、文学等各方面; 3、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以了解最新社会动态. 4、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质; 5、合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资源进行学习,及时了解各方面知识,努力实现“一专多能”。 四、读书选择 1、读书选择。积极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1)《教育新理念》、(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3)《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2、避免形式主义,走过程,紧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管理。将阅读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习成效;将专业阅读和多元化阅读统一起来,注重提高综合素养。 3、经常积极主动参与以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会、课题研讨会等交流研讨活动,让各种思想在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从而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壮志,领略浩瀚书林中的亮丽风景. 4、促进深刻反思。坚持撰写教育随笔、读书笔记、案例反思等。及时消化,及时反思,从而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智慧,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五、个人阅读的措施 1、定期定量阅读上述的书籍,并及时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读书中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可在午后懒懒的阳光下,沐浴着轻风,沏上一壶清茶,躺在摇椅上,一页页地翻着,慢慢地浏览,渴了呷上一口茶,让淡淡的茶香萦绕心头;或在淅淅沥沥的雨夜,背靠着软软的枕,开一盏桔黄的灯,听着雨打树叶沙沙的声响,埋在书中的故事里,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忘却喧嚣浮躁的尘世,忘却世俗的纷争。每天阅读如《萤窗小语》、《心灵鸡汤》等优美短文,舒畅心情的同时荡涤心灵,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升华人生的境界。 2、记好笔记,写好随笔。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只有在思考中的阅读,才能跳出书籍,而获得。因此,在“勤读、勤做、勤思、勤写”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使自己不断成长。相信通过努力,书中的阳光会照亮我的心灵,指引我前进的道路。反思与读书同步进行。联系自身,实际,才能全面的,客观的,更大化的汲取到书中的精华。 3、读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书籍。了解专业前沿信息,既拓宽知识面,又巩固专业技能。读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4、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抓住培训、听课、博客等机会,努力向专家、名师、优秀教师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大的发展和成功。多学习他人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目标。 5、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除了阅读书本之外,每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百家讲坛”等节目观看,聆听名家对一些书籍的独特见解。多观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百家讲坛所邀请的讲师无疑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知识精英,有幸聆听他们的治学心得是人生大幸,各位讲师把自己毕生治学心得浓缩在40分钟的时间里。聆听大师的讲课,不但是人生大幸,也是大享受。 6、课余背诵唐诗宋词。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熟记唐诗宋词,是对中华古典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是千年不破的真理,让现代文化的浮躁气息在诗词中慢慢升华,让生活在读书中日渐丰盈滋润。 7、每学期精读一本书。本学期,我要再度阅读中华传世名著《红楼梦》。细细感受宝玉的多情、浪漫,黛玉的多愁善感,王熙凤的精明强干,袭人的善解人意……《红楼梦》一书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光辉典籍,还是一部启迪人们心智的心理学的研究材料。她告诉人们很多道理:茫茫人海,知音难求。生活中酸甜苦辣重复往返,我们应以平常的心地去化解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不要想一步登天,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宽厚待人,慈爱行善,不因斤斤计较而分心,不因默默无闻而劳心,不因地位高低而费心,也不因成败得失而伤心。而处于现代繁华都市中的我们,往往容易被灯红酒绿迷醉了眼,正如作者开篇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书籍是我们采掘不尽的富矿,是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晶,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最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航灯,是文化传承的通道。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尽力执行上述计划,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努力做到读书明理,从而提高自身素养。认真读书,快乐读书,终身读书,使读书真正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并受益终身。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从而开始了一次与死神决斗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风暴海啸,全船除鲁滨孙无一幸免,真正的生存挑战才刚刚开始!流落孤岛,他为了找到合适的住所,在岸上跑了一整天,在一个山岩下找到了一个栖身之所。鲁滨孙在小山下搭了一个帐篷,而且尽量大些,里面再打上几根木桩来挂吊床。第二天,他把所有的箱子以及木板、做木排的材料,堆成一个临时性围墙,作防御工事。但只过了十几天,突然发生塌方。鲁滨孙不但把落下来的松土运出去,还装了天花板,下面用柱子支撑起来,免得再次出现塌方的灾难。永不放弃,鲁滨孙奠定了生活的基础。一次,鲁滨孙无意中掉在墙角的谷壳,竟然长出绿色的茎干,不久,长出了几十个穗头,这真是老天的恩惠。从此,鲁滨孙一到雨季就撒下半数种子来试验,以得到的粮食。最糟糕的一次试验,大麦与稻穗的收成仅获了半斗而已。但是,经过这次试验,使鲁滨孙成为了种田高手。知道什么时候下种,现在他知道一年四季播种两次,收获两次。永不放弃,鲁滨孙有了生活的口粮。造船回乡,鲁滨孙又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无数的心血。光砍树就是数月。但由于事先没有考虑周全,船离海边太远,他怎么也无法让船下水。这下,数年的心血白花了,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直到星期五的出现,这个希望才重新油然升起!鲁滨孙是个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7年。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有条不紊。他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本书教会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实干比信念更重要……我的人生也会随着这本书而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放弃!

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研究现状极其前沿水平,急需,谢了

坏东西
三乘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 [摘要]: “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无题诗的感伤情调和佛道意趣对诗歌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无题诗; 感伤; 佛道; 多义; 悲美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用“李樊南深情绵邈”之句概括李商隐深细婉曲的诗风,是极有见地的。而义山诗中最能代表其纤巧凄美风格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这部分诗典雅华丽。音韵和谐、感伤凝重“惊采绝艳”①到了“五色令人目迷、五音令人耳乱”的地步。无题诗之所以能“味无穷而炙愈多,钻弥坚而酌不竭”(《韵语阳秋》载杨亿评义山诗语),其原因在于成功地抒写深挚的感情与佛道意趣。感伤情调是无题诗共同的情感基调。 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深层研究,虽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感伤真挚的特征,然而多拘泥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摘撷发微,抑或固守在社会大背景中去考辨探觅,却尚未把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与佛道的理解加以综合起来进行阐发,也就很难以真正地体味到无题诗的情感体验与多义性。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实际探讨无题诗的感伤情绪与佛道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出诗人的创作心态,并提出解读无题诗的新技法,以期说明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是无题诗的巨大魅力所在。 一、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古风的学术反响:

弟子勉之
咖啡镇
A、专著类:(一)《意境探微》的学术反响:1、《扬州大学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学术报道,共3次;2、《扬大研究生》、《扬州晚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徐州师大学报》、《东方丛刊》、《江海学刊》、《书品》发表书评文章共10篇;3、《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文学前沿》2003年第7辑、《中国美学年鉴》2003年评论共3次。(二)《当代文艺美学的多维思考》的学术反响:1、《扬州大学报》、《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报》学术报道共3次;2、《文艺报》、《澳门日报》发表书评文章共2篇。B、论文类(共转载97篇次,含重复论文):(一)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2篇: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0篇;2、《文艺理论》6篇;3、《美学》1篇;4、《文学研究文摘》1篇;5、《文化研究》2篇;6、《语言文字学》1篇;7、《中学语文教与学》1篇。(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7篇。(三)《新华文摘》转摘5篇:1、全文转载1篇;2、观点摘要4篇。(四)其他报刊全文转载16篇:1、《读者》(1997年第1期) 1篇;2、《诗刊》(1997年第10期) 1篇;3、《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陕西师大主办) 6篇;4、《比较文学报》(四川大学主办) 2篇;5、《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 1篇;6、《中学语文》(2003年第3期教师版) 1篇;7、江苏省美学学会编:《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1篇;8、忽培元主编:《新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1篇,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9、白烨选编:《2001中国年度文论选》,1篇,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10、葛红兵主编:《20世纪中国文艺思想史论》(第二卷),1篇,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五)网络转载47篇次(含重复论文):1、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文艺学新周刊》(网刊),4篇;2、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办:文艺学网《教授文集》(古风卷),24篇;3、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美学网,5篇;4、全国美学研究网:6篇;5、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学类,6篇;6、学术中国网:2篇。C、学术争鸣:1、远锋文,《中国教育报》1989年11月21日第3版,商榷“灵感思维”问题;2、王振复文,《复旦学报》2004年第5期,商榷“意境”问题。D、学术评价:1、吴慧洁、黄慧薇文,人大复印资料《美学》1999年第9期,评论意境研究,被誉为意境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2、黄维梁文,《海南师院学报》2006年第3期,评论意境研究。3、童庆炳文,《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冬之卷,第8页,评论意境研究。4、董学文著:《文学理论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339页,评论和引用“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5、毛庆耆、董学文等:《中国文艺理论百年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页,评价“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6、董学文、金永兵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1978-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4、97页,评价和引用“文学理论关键词”研究等。7、曾繁仁主编:《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4、111、112、314页,评价和引用关于“话语”、“关键词”等论文3篇。

当代文学知识点问题:

鸳鸯
伯利恒
  巴金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 四十岁  〔桂林——贵阳——重庆〕  春 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肖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送肖珊到四川旅行。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六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十月 《憩园》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并讲话。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巴金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克复。  七月 27日,桂林克复。  本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伪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肖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尧林与索非同住霞飞路霞飞坊五十九号三楼。  十二月 8日,和郭沫若、茅盾等十八人联名致电昆明各校师生,悼念因国民党特务和军队袭击捣毁学校而遇害的师生。  三哥尧林病故,亲自安排入殓、安葬。三天后回重庆。  16日,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生于重庆。  17日,上海文艺界聚会,成立文协上海分会,巴金虽未出席,仍被选为分会理事。  本月 建国前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集《小人小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四六年(民国三十五年) 四十二岁  〔重庆——上海〕  一月 20日,和茅盾等21人联名发表“陪都文艺界致政治协商会议各委员书”,信中呼吁废止文化政策,确立民主的文化建设政策。  本月 中篇小说《第四病室》由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  四月 10日,散文集《旅途杂记》出版。  月底,肖珊和女儿返上海。  本月 和张澜、沈钧儒、郭沫若等联名发表《致美国国会争取和平委员会书》。  五月 5日,出席全国文协在张家花园召开的庆祝文艺节大会。11日,出席文联社发起的文艺座谈会。21日,离开重庆到上海。  六月 和马叙伦等上海各界人士上书蒋介石、马歇尔及各党派,呼吁永久和平。  这期间负责文化生活出版社全部社务,并开始编辑《文学丛刊》第八、九、十集。  七月 16日,与茅盾、叶圣陶等二百六十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八月 《寒夜》开始在“文协”上海分会的刊物《文艺复兴》上连载,在这之前曾在《环球 》画报上刊载一些章节。  十二月 31日,长篇小说《寒夜》结稿。这是建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 四十三岁  〔上海——台湾——上海〕  三月 《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六月 为亡友鲁彦编辑《鲁彦短篇小说集》,并作《后记》。  七月 19日,和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胡风等十三人致电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控诉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罪行。  下旬,到台湾旅行,住台北黎烈文家。  八月 从台北到基隆,乘船回上海。  本月 散文集《怀念》出版。  九月 编辑自选集《巴金文集》,次年由春风书店出版。  十一月 参加编辑“文协”主办的《中国作家》杂志。  一九四八年(民国三十七年) 四十四岁  〔上海〕  三月 译作《快乐王子集》(英国王尔德著)出版。  四月 开始翻译妃格念尔的回忆录。  五月 31日写信给法国学者明兴礼,谈及自己所接受的西欧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六月 译作《笑》(奈米洛夫等著)出版。  七月 为亡友缪崇群编辑出版散文集《碑下随笔》,并作《后记》。  八月 改订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黎明》,易名为《西班牙的曙光》,于次年1月出版。  九月 译完妃格念尔的回忆录中的第二卷《狱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继续翻译第一卷,但未能出版。  本月 散文集《静夜的悲剧》出版。  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 四十五岁  〔上海——北京——上海——北京——上海〕  三月 开始译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10月出版。  四月 上旬参加马宗融公葬仪式。  五月 25日,上海解放。下午与黄裳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察看,然后走到南京路上看解放军入城。  夏 文化生活出版社协商增加董监事人数,提名巴金、朱洗、吴朗西、毕修勺、章靳以为常务董事,朱洗为董事长,康嗣群为总经理,巴金为总编辑。  六月 从上海到北平。  七月 2日,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写《我是来学习的》。19日大会闭幕,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该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八月 月初回上海。  九月 1日起将文化生活出版社社务交康嗣群。  本月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旬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体会议。  十月 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十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蒲宁与巴布林》,12月出版。  十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契诃夫》,次年1月出版。  1950年 四十六岁  〔上海——北京——苏联、波兰——北京——上海〕  一月 4日,出席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的讨论柳青《种谷记》的座谈会。  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4月出版。  三月 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常务董事职。  四月 24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董事职。  五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7月出版。  七月 24日,在上海解放剧场参加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历时六天,29日闭幕,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  28日,儿子小棠生。  八月 25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职务。  本月 译完巴甫罗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同月出版。  九月 译高尔基短篇小说四篇,连同旧译稿一篇,新编为《草原集》,11月出版。  十月 30日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前往波兰、苏联访问。临行前,代表团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短篇小说集《红花》。11月出版。  十一月 9日到达莫斯科,13日到达华沙,16日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开幕,22日闭幕。这斯间访问了奥斯威辛和克拉科城。29日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从华沙到莫斯科,先后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西伯利亚等地。  十二月 18日离开苏联的奥特波尔回国,21日返抵北京。  24日出席北京各界庆祝中朝人民抗美援朝胜利,欢迎和大代表团返国大会,朱德、宋庆龄、李济琛、沈钧儒等出席。  本月 返回上海  一九五一年 四十七岁  〔上海——山东、江苏——上海〕  二月 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编译《纳粹杀人工厂枣奥斯威辛》。将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血》和《西班牙的苦难》二书合编改名为《西班牙的血》。均于3月出版。  三月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一件意外的事》,6月出版。  六月 散文集《慰问信及其他》结集,7月出版。  七月 《巴金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25日参加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东分团,任副团长。同行的还有靳以、方令孺等。在一个多月里,访问了济南、沂南、镇江、扬州、盐城、兴化等城镇,八月底结束。  十一月 译完迦尔洵的《癞虾蟆和玫瑰花》,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二年 四十八岁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二月 在北京筹备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任团长。该团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十八人。自10日起开始进行入朝前学习。  三月 7日启程离京,15日到达安东,16日过鸭绿江,20日到达朝鲜前线,22日会见彭德怀司令员。25日写完《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28日彭德怀看过文章后复信巴金,提出修改意见。31日到达平壤。  四月 1日和其他二十位作家联名发表控诉书,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4日受到金日成接见,并参加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举行的座谈会,然后去开城前线。  十月 1日在开城附近和志愿军一同过国庆节。  本月 从朝鲜回国。  一九五三年 四十九岁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1日参加华东话剧工作者新年联欢。  二月 关于朝鲜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出版。  三月 24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通过茅盾、周扬、柯仲平、老舍、巴金等二十一人为全国文协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三月——七月 《新生》、《海的梦》、《雾·雨·电》、《家》、《憩园》、《旅途随笔》、《还魂草》以及《父与子》(新译本)陆续重新修订出版。  上半年 在上海写《英雄的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说,9月出版。  八月 再度入朝访问。  15日,在沙里院市参加黄海道五万四千人的群众大会,纪念朝鲜解放八周年。  九月 2日,在开城。  23日到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因在朝鲜未能出席,写了《衷心的祝贺》一文。  十月 1日,在开城前线前沿阵地和志愿军一起庆祝国庆。  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同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主席。  这期间,在朝鲜写成《保卫和平的人们》集中的散文、特写。  十一月 6日?日,华东作家协会在上海成立,巴金未能出席大会,当选为理事。  十二月 离开朝鲜回国。26日,由巴金等十五人组成华东作协创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等。  一九五四年 五十岁  〔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华沙——北京——上海〕  一月 14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第二次扩大会议,讨论1954年工作计划。  六月 译著《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修改本出版。  七月 13日到达莫斯科,应邀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14日参加契诃夫纪念馆的开幕典礼,法国小说家勃赖德尔、罗马尼亚诗人别纽克同车前去。与苏联作家费定第一次见面。15日上午到“新圣母修道院”公墓为契诃夫扫墓;晚,在工会大厦出席“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作《向安东·契诃夫学习》的发言。16日晚在莫斯科文化艺术剧院看《万尼亚舅舅》。17日下午,在高尔基公园露天剧院参加“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晚会。18日在瓦赫坦坷夫剧院看《海鸥》。21日起前往雅尔塔、罗士托夫城、大冈罗格、斯大林格勒等地访问参观。  八月 4日,离开莫斯科回国。  九月 4日,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四川代表)。15日至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  本月 编选《巴金短篇小说选集》并写《自序》,次年3月出版。  编选《巴金散文选》并写《前记》,次年5月出版。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出版。  一九五五年 五十一岁  〔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二月 《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三月 11日,在全国各人民团体负责人的联席会议上被推选为出席亚洲作家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郭沫若任团长。  四月 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5日,出席印度文化界举行的欢迎会,在会上致词。6日大会开幕,10日闭幕。  本月 经昆明回国。  五月 随笔集《谈契诃夫》出版。  25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主席团、作协主席团召开的联席扩大会议,讨论反胡风问题。同月写书评《谈别有用心的〈洼地上的战役〉》。  六——七月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和李 人交谈创作问题多次。  八月 1日,参加全国文联、作协主席团举行的联席会议,在会上介绍上海文艺界反胡风的情况。  十月 9日,与孔罗荪、唐6: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一代知识分子觉醒和痛苦思考的结晶”7:良知意识,即认错和反省

曾繁仁的学术研究

农学家
猫娘
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近十年来做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从2001年开始进行当代生态美学研究,自觉地以党的 “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目标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经验,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理论。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哲》等重要报刊发表有关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1部(再版1次),分发生论、基本内涵论、资源论与理论基础论四编比较全面地论述与初步构建了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体系;曾繁仁教授于2007年开始正式为研究生开设“生态美学研究”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已以《生态美学导论》为书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主持召开有关生态美学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内外主要从事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重要学者与会,进行了具有前沿性的学术对话;先后在日本、韩国与台湾、澳门、香港等地的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了有关生态美学的大会主题发言或发言。有关论著多次被《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转载。在审美教育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新时期审美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成员推动了我国审美教育学科的发展。曾繁仁教授从1981年即开始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出版专著《美育十讲》、《走向21世纪的审美教育》、《现代美育理论》等,主编《中外美育思想家评传》,并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当代中西艺术教育比较研究”,该课题最终成果《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于2009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在审美教育的性质、作用、地位与内涵等诸多领域有所创新;长期担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和高校组组长,并作为课题组长主持起草了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主持召开了2002年青岛“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中国新时期审美教育的发展”发言,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时期我国艺术教育的成绩和发展方向。曾繁仁教授在审美教育研究上的成就得到学术界的肯定,高教出版社与全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美育通讯》发表《与当代美育理论建构同行》一文,认为曾繁仁“所做的当代美育理论建构,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在吸收与融合中西方审美学说,关注审美教育实践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根据,张扬美育理论的当代性质和内涵”。经济科学出版社在首批推出的34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简介中,认可其本人主编的《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进行中西现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著带有填补空白的性质”。在文艺美学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山大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自2001年以来,主动开展了一系列文艺美学的学术活动,使得中心成为新世纪国内文艺美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先后主持召开了2次全国性的文艺美学学术会议,发表《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试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等重要论文;主持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艺美学教程》的编写工作,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10月出版。该书不同于此前文艺美学教科书多以艺术的审美本质或艺术的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的理论框架,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以“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的出发点,以“培养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为学科主旨,构建了全新的文艺美学学科体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试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人文学科回归问题》一文中针对长期以来将美学与文艺学混同于一般社会科学从而模糊其性质的问题,提出应该回归美学与文艺学的人文学科性质;主持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我国文论发展与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建构”,最终成果《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时期文艺学发展历程。在西方美学与西方文论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新时期30年来始终坚持西方美学与文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1982年开始开设“西方美学”课程至今,先后出版专著《西方美学简论》、《西方美学论纲》等、主编《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参编胡经之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西方文艺理论教程》,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在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美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曾繁仁教授又结合新的形势致力于西方环境美学与文学生态批评研究,发表多篇相关文章。2009年10月,曾繁仁教授作为第一首席专家所申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西方文学理论》项目通过评审,获得立项。在学科建设等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负责人以及国家和教育部有关学术组织成员,为提升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的水平与影响以及学校的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2001年,由曾繁仁教授担任主任的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被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曾繁仁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检查评估继续成为重点学科。曾繁仁教授从1987年开始从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从1996年开始从事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并于2005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他本人作为学者长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特别在山大文艺学学科的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鉴于曾繁仁教授为山东大学与韩国成均馆大学校际合作交流所做出的重要贡献,2009年1月7日韩国成均馆大学校长徐正炖专门为他本人颁发了专门署名的奖牌,以表彰他“在中韩学术交流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涉及哪16个语种的文学?

大保镖
擒凶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具有深厚学术传统的研究机构,冯至、卞之琳、李健吾、罗大冈、罗念生、戈宝权、杨绛等前辈学者的学术成就在中国文学界和读书界影响广泛而深远。他们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方法为研究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四十余年来,通过几代学人共同不懈的努力,外文所已经成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研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研究所人才辈出,成果丰硕,在学科领域内外引起普遍关注,深受敬重。“十一五”期间,外文所在所重点项目的基础上承担了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院重大科研项目”及多个“社科院青年启动基金项目”,既有基础理论和文学经典的研究,又密切关注学科前沿问题与当代世界各国重大的文学现象,同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对话和交流,稳步推进学科建设,成果显著,为我国外国文学学科积累了宝贵的学术经验。文艺理论研究界和外国文学评论界思潮活跃,观点庞杂,外文所在纷纭多样的文化情势下,始终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在引导外国文学研究和评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是怎么评出来的

埃及人
一吟一咏
  [摘要]韩春燕:由贾平凹、张炜、迟子建、刘醒龙、陈晓明、王彬彬、张福贵、张清华、陈汉平9位作家、学者、编辑家组成终评阶段的评委会。采用通信评奖、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后的获奖者。获奖批评家合影  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东北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文艺高峰论坛:走向经典的中国当代文学——暨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当代作家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10日在东北大学举行。孟繁华、贺绍俊、施战军、白烨、黄发有被评为本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这个结果是怎样评选出来的?《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在颁奖典礼给出这样的答案。  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评奖说明  尊敬的各位作家、批评家,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虽然之前我们辽宁省作家协会的领导已经对大家表示过感谢,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再次感谢各位作家批评家能光临此次论坛和颁奖典礼。  《当代作家评论》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学评论类期刊之一,从1984年1月25日创刊至今,已经有32年的历史了,32年好像历史并不很长,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跨度也不过是30年,而《当代作家评论》这32年与中国社会的云涌风起相伴,与中国文学的潮起潮落相生,它不仅见证了32年来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一个印记,而且也积极参与其中,介入了当代中国文学的风云际会,成为当代中国文学风景的重要构成。  30多年来,《当代作家评论》始终以“坚持艺术信念,恪守学术立场,倡扬人文精神”为办刊宗旨,经过几任主编的不懈努力,成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两次获得“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称号,连续三届获“北方优秀期刊” 奖,《当代作家评论》无疑已位居中国文学期刊方阵的最前沿。  然而,《当代作家评论》只不过是一个平台而已,这三十多年来,在《当代作家评论》周围聚集了一批又一批才华卓著的文学批评家,正是这些优秀批评家们以智性的思想、激昂的文字、犀利的笔风,成就了《当代作家评论》的今天,同时他们也以文学批评的方式参与了当代文学史的建设。《当代作家评论》自2008年始,设立“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 四年一届,遴选和表彰为中国当代文学与批评的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批评家。  今年又是评奖年,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是《当代作家评论》以30多年来在《当代作家评论》所发表文章的数量、影响力和批评家个人多年研究成绩为参照,选出10名候选者进入终评,终评由贾平凹、张炜、迟子建、刘醒龙、陈晓明、王彬彬、张福贵、张清华、陈汉平9位作家、学者、编辑家组成“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评委会。采用通信评奖、记名投票,以超过三分之二得票数为当选标准的方式,由《当代作家评论》负责向9位评委寄出选票,评委投票后签名并将选票寄回《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由编辑部统计票数并将选票封存。最终评委投票统计结果为(以得票多少为序):孟繁华、贺绍俊、施战军、白烨、黄发有5位批评家得票数均超过三分之二票,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评委会决定授予这5位批评家“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  历史里埋藏着无数人的青春和梦想,也许我们的身体渐渐老去,但我们的内心仍然葱翠着不老的文学之梦。感谢缘分,让我们相遇在同一个时代,并且成为文学路上的同路人。感谢《当代作家评论》的历任主编,是他们的不懈努力让《当代作家评论》有了今天的成绩。  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的颁奖盛典,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一次对未来的郑重开启。  谢谢大家!  附:第三届“当代中国文学优秀批评家奖”授奖辞  白烨授奖辞  自投身文学批评以来,白烨在新时期、九十年代和新世纪以来的各个时期,都有基于自己眼光的理论观察,出于自己思考的批评成果。他的这些批评实践,以紧密跟踪当下文学新的发展走向,热情扶持新人新作,积极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等,形成务实求真的突出特点,留下与时俱进的鲜明足迹。在一定意义上,这也以他自己的方式,促动了文学批评的持续活跃,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切实发展。鉴于白烨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真诚付出,特授予当代中国优秀批评家奖。  黄发有颁奖词  黄发有的文学批评另辟蹊径,以跨学科视野不断推进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和当代文学制度研究。尤为难得的是,他的见解建立在史料发掘与阐释的基础上,言必有据。他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的探索,具有方法论意义。  贺绍俊授奖辞  贺绍俊从1980年代起开始文学批评活动,他始终站在当代文学的前沿,对文学创作进行跟踪阅读与批评,参与并见证了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历程。他以真诚的姿态和友善的热情进入到批评实践中,其批评文字率真而质朴,在温婉的语调中表达出坚实的自信和智性的审美。他的自信表现在他对“建设性”批评理念的坚守,他通过建设性的批评我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意义和有创见的价值参照。鉴于贺绍俊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影响,特授予当代中国优秀批评家奖。  孟繁华授奖辞  孟繁华是当代中国文学重要的批评家。他的批评熔铸着一贯的真诚、敏锐和激情,形成了他独特的格局、气象和视野。从自成一家的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编撰,到对世纪之交中国文化现象的关注,再到对新世纪文学研究的倡导,他始终站在文学现场的第一线,秉承着理想主义者的风姿,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数十年来,他以批评家的人格魅力和批评的文字魅力,直面世道人心,守护着文学的最高正义。鉴于孟繁华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特授予当代中国优秀批评家奖。  施战军授奖词  学院严谨的学术历练造就了他开阔的中外文学视野,将近三十年对文学现场的深度参与又形成了他敏锐的问题意识和艺术解读的美文特质。史识与悟性的融合、定位时的后顾与评析中的前瞻,让他的文学批评实现了梳理与引领的双重功效。鉴于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对中国文学尤其是青年写作的实际影响力,特授予当代中国优秀批评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