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文化

数如佚汤
朝圣者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摘编)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中国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相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发展至今,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研究会的主要职责

阴阳刀
见体
中国文化研究会的行政管理部门,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以优质高效的管理水平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资料

弟为盗跖
伦勃朗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中心概况

回声
往者勿止
该校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学科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楚文化研究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方面形成一定的优势。鉴于这种情况,学校于1996年4月成立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这就是本申报机构--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前身。本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辑刊。全中心现有专职科研教学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校内兼职人员5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在校内专兼职人员中,共有16人分别从英国、德国、中国复旦、华中师大及武大获得博士学位。科研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富有朝气和敬业精神,高职称和高学历者较多,科研能力强。这支队伍精明强干,善于深入学术前沿,从事综合性、创发性的研究。在人员配制上,我们注意突出中国文化研究的综合、交叉、边缘学科的优势和互补。我们聘请了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担任我中心的兼职教授,如北京大学的陈来教授、复旦大学的王振忠教授、中山大学的李宗桂教授、荆州博物馆的彭浩研究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工藤元男教授等。萧 父教授为我中心顾问。我们还聘请了十数名中外知名学者为顾问。 经过四年的努力,本中心的硬件设施具有相当规模。此次重新组建本中心,学校在用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仍毅然腾出人文馆(逸夫楼)东侧五楼和七楼之全部及九楼之大部,专门供我中心做办公用房和资料用房,面积已逾500平方米。中心现有电脑 台,科研人员人手一台(均在家使用),已出现了办公自动化的趋势,办公室拥有电脑32台,传真机2台,打印机4台,扫描仪3台,复印机2 台,服务器2部,网络交换器1部,UPS10个,各专兼职人员均已上网,人均终端数为1.2个。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文、史、哲三个资料室的图书资料外,本中心还购置了更加专业化的图书资料6100册,中文报刊71种,外文报刊34种,基本上能够满足需要。我中心在利用图书资料方面得天独厚。所在的人文馆(逸夫楼)有四个相当丰富、实用且又集中的图书资料库,它们分别是:(一)学校图书馆的分馆--国家教育部武汉大学文献信息中心,其中有西文原版书近38000册,现刊及报纸500余种,文科工具书4000余册港台报刊40余种;(二)哲学系资料室,其中有中文图书54550册,外文图书7140册;中文期刊677种;外文期刊224种;(三)历史系资料室,中外图书8.0000万册,中外港台期刊270种;(四)中文系资料室,中外图书6万册,合订本期刊1万册,港台书1000册。此外,距离人文馆不远处,还有校图书馆特藏部,其中有线装书 册。所有这些,使我中心专兼研究人员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十分方便。如果本中心能够被批准为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将能使我中心的研究设施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我中心以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中国哲学博士点、中国语言与文字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为依托,培养中国文化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中心主办的《人文论丛》辑刊(已出版四辑),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为主,并在研究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转型上独具一格,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心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重心。全中心相继承担国家、国家教育部和省级重点项目、国际资助重大科研课题、企业委托课题等45项(其中专职人员29项,兼职人员16项),如国家社科项目“战国时期楚系简牍的综合研究”、“近50 年出土之哲学文献与中国哲学史”、“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从国门打开到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传入之比较”、“20世纪中国哲学学派与思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等;教育部社科及教学研究项目9项,如“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现代化”、“清代盐业管理与盐业政策研究”、“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等;省级重点项目4项,如“古今中西之间--中国文化及社会的近代转型”、“楚国简牍的综合研究”、“英国近代文化中的清教精神与英国的近代化”等;外资项目3项,如“近代日本人的禹域踏查研究”、“丸山真男的近世日本思想史研究”等。专兼职科研人员总计获得各项科研经费 万元。自1996年以来,全中心已正式出版学术著作58部(含合作完成,其中专职38部,兼职20部),萧 父的《明清启蒙学术流变》、《吹沙二集》、冯天瑜的《明清文化史散论》(第2版)、《人文论衡》、陈伟的《包山楚简初探》、郭齐勇与吴根友的《诸子学志》、陈锋等的《中国俸禄制度研究》、杨华的《先秦礼乐文化》、昌切的《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等专著出版后,引起了同行专家的称赞和关注。其中冯天瑜的《东亚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李工真的《德意志道路--德国现代化研究》还受到了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本中心以第一署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专职243篇,兼职85篇;其中国内刊物319篇,国外刊物9篇。萧 父、冯天瑜、郭齐勇、龙泉明等论文多次为《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有影响的二次文献转载;徐少华、彭富春、李少军等分别以英、德、日文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陈锋、张建民、陈文新、李维武、吴根友等在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深受同行专家的好评。截止2014年来,专兼职人员共有1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专职人员获奖9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3项),兼职人员获奖8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其他奖项1项),其学术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心以学术研究为主,同时也进行高级人才的培养。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有关中国文化的各门课程,如冯天瑜教授为博士生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元典精神与文化”、“明清文化史”及“文化史研究方法论”,郭齐勇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儒家哲学”、“哲学史方法论”,陈伟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楚地出土文献研读”、“先秦历史地理与文化研究专题”,徐少华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楚文化研究”,陈锋教授为硕士生及博士生开设的“清代经济史”、“清代财政史”,张建民教授开设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专题”、“区域社会史研究”,陈文新教授开设的“明清文学专题研究”,李维武教授开设的“人文科学概论”,谢贵安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史料介绍”,杨华开设的“先秦文化史”,等等。自1996年以来,本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注:是否不包括校外兼职人员?另还需要加入招收的研究生)招收硕士83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46名,兼职人员招收37人),博士研究生64名(其中专职人员招收33人,兼职人员招收31人),其中33名硕士(专职招收的23名,兼职招收的10名)和19名博士(专职招收的13人,兼职招收的6人)已经毕业并获学位,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冯天瑜教授的博士生段超,已承担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应用”,并已于2000年9月出版了《土家族文化史》专著,受到了同行学者的好评。郭齐勇教授的博士生丁为祥的博士论文《张载哲学研究》、丁四新的《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均得到学术界好评,并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中心还接受了多名国内访问学者。事实说明,本中心正逐步成为国内培养中国文化高级专门人才和国内同行研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

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副院长是啥职位

则民
草戒指
省级为何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的组织框架

邓小平
而本无气
名誉院长:任继愈(已故) 季羡林(已故) 程千帆(已故)星云大师(台湾) 蒋树声 院 长:赖永海副 院 长:徐小跃王月清薛 晖 学术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丁 帆: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许 钧: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 忠:南京大学副校长陈谦平: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小跃: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赖永海: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

中国文化研究会的组织章程

麻婆岛
鬼天使
中国文化学会章程 第一章 总 章第一条 中国文化学会(英译名 China Culture Society 简称:CCS)。第二条 中国文化学会是由有志于中国文化事业的专家、学者和实际文化艺术工作者自愿结合组成的全国性民间高级文化学术团体。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掘、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扩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文化向现代化与国际化迈进,为中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第三条 中国文化学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有序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提高我国的文化艺术水平,向海内外人士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为加强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和人类的和平事业服务。第四条 中国文化学会对会员进行联络、协调、服务,并在各项会务活动中进行业务指导。第五条 中国文化学会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常驻会址设在北京。第二章 业务范围第六条 挖掘、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保护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艺术,创新开发现代的各艺术门类的文化产品。第七条 编辑出版文化艺术门类为主的书刊、画册;编撰中外文化名人、传记,地方史等。通过会刊发表和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研究成果。第八条 举办各种形式的文艺、书画、摄影、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网络科技等各类学术讲座(论坛)和短期培训班。第九条 承接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法人、自然人委托的文化艺术学科体系中的科研题目和文化课题研究和调研活动,提供文化咨询服务;第十条 对优秀的文化艺术研究成果(含调查报告)举办大型专业化的评奖活动;第十一条 举办文艺演出、公益活动;协助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宣传地方的历史文化、发掘保护地方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等。第十二条 与国内外有关文化学术的团体、高等院校建立联系,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下,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组织专业人员外出考察学习;举办国内外艺术家的艺术交流和展览;邀请港澳台学者来内地和外国学者来华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第十三条 组织、举办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的会展。第十四条 组织影视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专业人士外出考察;影视文化艺术类最新产品及发展趋势的高峰论坛;影视文化艺术类精品展览;经典回顾展览;影视文化艺术项目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第三章 会 员第十五条 本会的会员分为团体会员、专家会员、专业会员和个人会员。第十六条 凡赞成本会《章程》,自愿接受本会监管的,合法经营文化艺术类商品及出版物、文化艺术教育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可向本会提出申请,经理事会批准,即为本会团体会员。第十七条 凡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拥护本会章程,履行会员义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加入本会:(一)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理论研究上具有一定建树者;(二)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对艺术创作和表演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者;(三)由本会专家或专业委员介绍,或经各地文化艺术团体推荐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第十八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一)提交入会申请书(附个人简历、免冠寸照2张及研究创作成果介绍);(二)经理事会审核并讨论通过,报本会会长审批;(三)缴纳会费。(四)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颁发会员证书。(五)个人资料存入学会文化人才资源档案库。

求一本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书

大运河
回声
  中国古代文化史  作者:阴法鲁、许树安  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套书是教育部推荐的文科教材。它汇集了三十一个专题,包括了中国哲学史、文学史、通史所不能容纳或语焉不详的内容。它所提供的知识,连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是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所必须研究的问题。本书的三十多个作者,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如裘锡圭、王世襄、罗哲文、杨泓、孙机、杨曾文等。本套书1993年获北京大学505中国文化奖,1996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本书是为大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而编写的教材。由北京大学等单位三十多位专家集体撰写。本书的内容侧重以下各方面:(一)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绍了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社会生活、历史贡献以及迁徙流动等情况。(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绍了农业生产、纺织工艺、建筑艺术和交通工具等。(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和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儒学。(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绍了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丧葬制度、官制、选举及科举制度、礼仪制度、货币制度等。(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绍了礼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六)在古代礼俗方面,介绍了礼仪制度、宗教、民间神道、民间禁忌、民间节日等。(七)在古代地理学方面,介绍了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八)在古代艺术方面,介绍了陶瓷、髹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九)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介绍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天文历法及度量衡制度等.

中国强国文化研究会是个什么单位

风流债
难于知无
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是由海内外国学界专家学者共同组建的,集学术与交流为一体的、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没有强国文化研究会中国文化研究会是经中国政府注册的、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国家一级学术社团。中国文化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10月,其前身为中国文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