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加工厂
玄鸟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cyjdw110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问题研究内容摘要:1990年12月和1991年6月,以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建立为标志,中国证券市场正式诞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沪、深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证券市场交易技术手段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股票、基金、债券全部采用无纸化发行和交易,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但是尽管如此,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譬如缺乏足够的司法力度,行政监管的缺陷,自律性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是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当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随着我国上市股票的全流通,证券市场监管对促进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以及维护投资者方面的利益意义更加重大。本文着重从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出发,剖析了证券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关键词:证券市场;证券监管;行政监管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Regulation ResearchAbstract:December in 1990 and June in 1991 separately se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wo stock exchanges inShanghaiand Shenzhen, which marks the birth of Chinese security market. With nearly 20-year’s development, our country’s security market the advanced level in the world; paperless issuanc

中国有哪些好的经济类杂志

缪拉
经济类核心期刊: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管理世界 3.经济学动态 4.改革 5.经济学家 6.世界经济 7. 财贸经济 8.财经研究 9.经济科学 10.宏观经济研究 11.财经问题研究 12.经济评论 13.当代财经 14.当代经济科学 15.经济管理 16.当代经济研究 17.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8.南开经济研究 19.经济问题 20.经济问题探索 21.现代财经 22.上海经济研究 23.财经科学 24.国际经济评论 2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7.经济纵横 28.中国经济问题 29.经济与管理研究 30.中国经济史研究 31.经济经纬 32.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33.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34.生产力研究  F11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世界经济与政治 3.世界经济研究 4. 国际经济评论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国际贸易问题 7.国际贸易 8.当代亚太 9.亚太经济 10.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11.现代国际关系 12.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3.世界经济文汇  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改革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上海经济研究 峰 4.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5.经济体制改革 6. 中国经济管理 7.特区经济 8.开放导报 9.南方经济 10.宏观经济调控 11.中国改革 12.中国劳动 13.城市发展研究 14.城市问题 15.国际经济合作 16.改革与战略 17.中国流通经济 18.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财会月刊 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 6.审计与经济研究 7.中国审计 8.中国农业会计 9.广西会计 10.中国会计电算化 11.财会研究(兰州) 12.事业财会 13.财经理论与实践 14.会计之友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农业现代化研究 5.农业技术经济 6.林业经济 7.中国土地科学 8.林业经济问题 9.生态经济 10.农业经济 11.调研世界 12.乡镇企业研究 13.中国农垦经济 14.农村经济 15.乡镇经济 16.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17.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18.世界农业 19.农村经济导刊  F4/6工业经济  (含F27)  1.中国工业经济 2.管理世界 3.经济管理 4.经济研究 5.改革 6.外国经济与管理 7.经济问题探索 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9.企业管理 10.企业经济(南昌) 11.汽车与配件 12.中国建材 13.煤炭经济研究 14.中国电业 15.建筑经济 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17.企业活力 18.上海企业 19.集团经济研究 20.管理现代化 21.经营与管理 22.国有资产管理 23.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24.工业技术经济 25.电力需求侧管理 26.铁道经济研究 27.交通企业管理 28.旅游学刊 29.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商业研究 3.国际贸易 4.商业经济与管理 5.财贸经济 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消费经济 8.国际经贸探索 9.商业时代 10.国际经济合作 11.国际商务研究 12.价格理论与实践 13.中国商贸 14.商场现代化 15.江苏商论 16.销售与市场 17.商业经济文荟 18.中国物价 19.中国市场 20.财贸研究 21.价格月刊  F81 财政.国家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税务与经济 4.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5.财贸经济 6.中国财政 7.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8.财经问题研究 9.涉外税务 10.财经论丛 11.财经研究 12.中国税务 13.当代财经 14.财经科学 15.江西财税与会计 16.财会研究(兰州)  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证券市场导报 4.投资研究 5.金融论坛 6.保险研究 7.金融理论与实践 8.上海金融 9.财经理论与实践 10.金融与经济 11.浙江金融 12.武汉金融 13.中国金融 14.西南金融 15.南方金融 16.现代金融 17.农村金融研究 18.国际金融 19.银行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室的部分参事

其始无首
桃咲
沈梦培性  别 : 男出生年月 : 1936.3党  派 : 民 建聘任时间 : 1998.7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高新科技防震减灾研究与应用工作。谢又予性  别 : 女出生年月 : 1937.11党  派 : 民革聘任时间 : 1998.7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地貌 与沉积学研究工作。郭廷结性  别 : 男出生年月 : 1939.8党  派 : 无党派聘任时间 : 1998.7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交通科技信息和软科学研究工作。李 烈  性  别 : 女  出生年月 : 1954.3党  派 : 中共聘任时间 : 2011.2辽宁黑山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及创新研究。2011年2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王石奇性  别 : 男出生年月 : 1950.7党  派 : 中共聘任时间 : 2011.2山西稷山人。中共党员。国家信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央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长期从事国情社情和政策理论研究工作。2011年2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夏斌性 别 : 男出生年月 : 1951.5党  派 : 中共聘任时间 : 2002.9上海市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国务院发展研 究中心金融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 从事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等金融战略问题研究及金融市场监管研究工作。

在中国大陆股票市场上市监管中,负责实质性判断的部门是

鹤胫虽长
问的应该是一道多选题吧?如果是的话,答案是ABCD。 选A的理由:在公司进行上市辅导及申报材料制作阶段,中介机构(以保荐机构为首并协调审计、律师及评估(如需要)等机构)需要对拟上市企业从规范运作及持续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判断。 选B和C的理由:题干中没说具体在哪个板块上市,如果拟在主板或中小板上市,则申请材料由证监会发行监管部负责初审;如果拟在创业板上市,则申请材料由证监会创业板部负责初审。初审均为实质性审核(对拟上市企业进行实质性判断) 选D的理由:由证监会发行监管部负责初审的材料,由证监会发审委经45分钟的会议进行终审;由证监会创业板部负责初审的材料,由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经45分钟的会计进行终审。这个阶段也是实质性判断。 提示:如果再给出一个选项 “E.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那也要选上。

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的理事成员

黄山伐
乐广
名誉会长:田纪云会长:王珏 常务副会长:周为民 常务副会长:王瑞璞 副会长:杨启先 副会长:贾春峰 副会长:刘伟副会长:周明生 副会长:郑荣德 副会长:阎启英 秘书长:李连明 副秘书长:赵长茂副秘书长:段若鹏副秘书长:徐志强杜 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叶继善 原国家电力部经济调节司司长、总会计师杨伟民 国家发改委 秘书长郭廷栋 全国人大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红灿 国家工商总局法规司原司长任 珑 国家发改委政策法规司 司长路政闽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办公室主任杨益民 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易昌良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处长常晓村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张晓静 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处长邹逸桥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稽查局局长徐世贤 解放军总后军需军事代表局局长陈 立 国家计生委办公厅主任卢映川 北京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秉国 国家财政部条法司巡视员安金明 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黄文夫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巡视员吴桂英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张良驯 团中央青工部副部长李京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志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经部副部长洪银兴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魏加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经部副局长黄泰岩 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孙选中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王子先 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海 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院长王 斌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长宋洪远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建成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书记房汉廷 科技部经费监管中心副主任李 翀 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刘尚希 财政部科研所副所长董秀成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

供需两端发力 年内超百次调控降楼市“虚火”

仙流
鬼线人
今年以来,为应对“打新潮”“万人摇”“二手房跳价”“法拍房升温”等楼市“虚火”的蔓延,应接不暇的热点城市楼市调控政策相继落地。截至目前,多地陆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已累计超过百次。从具体内容看,限购升级、增加用地供应、加强房贷管理、打击市场乱象等成为关键词。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楼市调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房住不炒”、让房子回归本身的居住功能。调控持续升级降“虚火”今年以来,多地楼市调控政策不仅层层加码,其方向也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延伸。比如,4月5日,合肥市出台深化住房限购的楼市新政。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限购是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中较为常用的交易限制措施,在房地产市场运行中起到“减速带”作用,快速扭转部分过热地区的市场预期,有效抑制投机投资购房需求,同时又能起到保护首套刚需购房群体的作用。具体来看,此次合肥市提出,暂停市区范围内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他区域指定学校的学区范围内购买二手住房;同时,暂停向法人、非法人组织出售市区范围内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经批准的人才公寓、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除外);另外,通过司法拍卖或招投标中心公开拍卖方式取得市区范围内商品住房的,均应当符合本市住房限购政策,并设置为竞拍条件。事实上,不只是合肥市,纵观今年以来多个热点城市出台的楼市调控内容,加强住房限购,不仅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限购的扩围还与“限售”等措施互相搭配使用。例如,对于今年屡屡占据楼市调控热搜榜的杭州市来说,3月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在加强住房限购方面,规定参与本市限购范围内住房司法拍卖的竞买人,须符合本市住房限购政策;再比如,3月30日西安市发布《关于建立房地联动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进一步将限购人群的覆盖面,延伸至新市民和刚需群体,与此同时,还配合延长限售时间。许小乐认为,限购的覆盖面扩围,可以说是楼市调控深化完善的必然结果。即新房被限购后,场内带有投资、投机性的资本就会开始涌入二手房、法拍房等之前楼市调控的空白区域,而限购类型从新房向二手房以及法拍房等的扩围,无疑能堵住这部分的政策漏洞,以保持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调控趋势。仅从楼市调控角度来说,事关限购从无小事,尤其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限购松绑政策。以3月24日南昌市发布的《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例,“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居民购房同权进程”,改变“限房价、竞地价”单一土地出让方式等内容,就被看作是为限购松绑。据悉,该政策发布仅一天就被叫停。同时江西省政府约谈了南昌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责令南昌市立即纠正,消除负面影响,确保市场稳定。而住建部也已派出督导组赴南昌市现场督导。另据记者了解,住建部已将南昌市列入房地产市场监测重点城市名单,并加强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对记者表示,针对需求侧的限购政策是房地产调控的重要一环,一旦热点城市的限购闸门放开,势必将导致短期内实际购房数量的大比例提升,而市场的供不应求又将推动房价非理性上涨,从而快速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在张波看来,目前限购政策在一线、二线等热点城市执行力度已属偏紧,预计未来的限购政策会在“打补丁”层面进行落实,部分过热的三线城市也可能进一步强化限购政策。总的来说,楼市限购政策的市场效果已经开始显现。土地供应开闸为楼市降温为有效缓解住房供需矛盾及为“高烧”楼市降温,加大住宅用地的供应力度成为多地楼市调控政策的“座上宾”。例如,为满足居民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稳定市场预期,3月30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合肥市202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市本级)》显示,今年合肥市区住宅用地计划供应66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供应计划为600公顷,占计划总量的22.78%;租赁住房用地(单列)供应计划为60公顷。3月31日,北京市发布今年的集中供地计划,以及首批30宗挂牌土地的详细信息。按照计划,北京市将于3月份、7月份左右、11月份左右分三批次发布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公告。其中,首批挂牌的30宗土地,总用地面积约169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约345万平方米,挂牌总价超1035.81亿元。同日,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苏州市202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和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显示,苏州市区(含吴江)202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2231.7公顷,其中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为615.2公顷,占计划总量的27.6%(其中租赁住房用地55.9公顷,商品房用地460.8公顷,其他用地98.5顷)。谈及增加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对楼市降温的意义,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记者表示,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楼市调控要稳定房价,就要同步从供给与需求两端着手,促进供需平衡。虽能通过阶段性抑制需求来引导房价,但需求往往不会消失而只是延后集中释放,届时可能造成房价的快速拉升。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货币政策与楼市调控的结合来限制投机性购房,突出房屋的居住属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增加土地供给,满足合理的居住需求。只有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才能促进楼市供需结构的持续改善。据Wind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100个大中城市供应土地规划建筑面积逐年提升,对应到房价表现上,百城住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显著放缓,波动性也明显减小。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首先,从总量上增加住宅用地供应进而增加新房市场供应量,旨在解决因供需不平衡带来的房价上涨过快,以及引发的一系列市场不规范行为。“近日,多地出台调控政策,都在政策中明确提出增加年内土地市场供应量,此举一方面缓解热点城市土地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减少因竞价带来的土地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为新房市场储备供应量,预计明年起新增供应量开始逐渐入市,将有利于缓解新房市场供需矛盾,从而稳定价格,为楼市降温。”潘浩说。他认为,集中供地政策的推出旨在“减少土地公开出让过程中,关联信息不充分带来的对市场预期的影响,纠正信息披露随意性、碎片化、不确定等不规范问题,防止市场主体由于不掌握重要关联信息带来的竞争”,此举重点在于稳定预期和减少竞价带来的市场热度非理性上升,从而起到稳定地价和房价的作用。在董忠云看来,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土地出让制度和相关程序,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监管。其次,要继续落实“人地挂钩”政策,各地方政府应对本地人口结构、人员流动情况加强监测与预测,结合人口与产业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并及时调整土地供应规划,减少土地闲置和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多地加强房贷管理房住不炒要求下,涉房贷款严监管仍在继续。继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之后,包括合肥、西安等地也发文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4月5日,合肥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强个人住房贷款首付资金来源、最低首付比、偿债收入比、贷款资质的审查,严肃查处经营贷、抵押贷流入房地产市场行为。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法人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不得超过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规定的上限。《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房地联动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防范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问题,各金融机构应严格按照监管机构审慎管理政策要求执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房地产市场总原则是防止杠杆过高,以金融审慎的态度未雨绸缪,防止房地产周期性价格波动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而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和中国经济发展大方向不符,会进一步以高杠杆助推房地产泡沫。尤其是经营贷,当前国家鼓励企业经营对经营贷实施利率优惠,如果资金通过低利率经营贷流入楼市,违背了国家通过经营贷发展实体产业的初衷。3月底,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旨在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提出加强借款人资质核查、加强信贷需求审核、加强贷款期限管理、加强贷款抵押物管理、加强贷中贷后管理、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强化协同监督检查、继续支持好实体经济发展等多项具体要求。“加强房贷管理可以在现阶段稳定楼市预期,防止杠杆过度,将房地产价格限定在合理区间,实现金融审慎。”盘和林表示。事实上,监管部门对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处罚一直保持力度。今年以来,银保监系统多张罚单剑指“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例如,4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丽水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导致项目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行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丽水分行被罚款25万元;因违规发放借冒名贷款行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行为,浙江遂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被罚款85万元。虽然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现象并未销声匿迹。为加强房贷管理,未来各地各部门发力点有哪些?盘和林表示,房贷管理还是要各部门配合,比如如何引导银行对经营贷流向实施追踪、如何打通信息壁垒,都需要多个部门配合。一笔贷款,对于银行来说,一旦跨银行转账,银行就很难继续追踪贷款资金流向,所以需要各地方政府从整体层面去监控经营贷资金流向,打击违规行为。重拳出击治理市场乱象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对房地产调控力度不松劲,通过层层加码,对房地产市场乱象重拳出击,“打击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秩序”已成为多地楼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合肥市提出,“严厉打击各种房地产市场乱象”;西安提出,“规范中介机构房源信息发布行为”;3月8日,海南省发布《海南省2021年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清理整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规避限购政策骗购、变相涨价、违规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1月21日,上海市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代理企业和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监管,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房地产市场各类乱象长期存在,多地出台措施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体现了对房地产市场坚决严格调控的政策导向,有助于更加彻底地落实‘房住不炒’政策,提升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果。”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举措若严格落地,将压降部分非刚需的购房需求,压制房价,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合理运行。”资深美股投资人,Anlan capital执行董事陈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二手房的定价由房东或市场来决定,房东的定价大多是以同一小区的挂牌价格作为参考,而房东看到的挂牌价格都是来自中介网站,这些价格可能存在水分,房源也不一定真实,中介有操纵二手房价的能力和可能性,所以虚假房源一定要遏制,也是重点打击的对象。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地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记者表示,从各地的调控政策内容看,二手房价格明显上涨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炒作氛围浓郁的区域,投资客聚集,价格管控有利于市场的稳定。从市场趋势看,预计全国一线、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管控将成为趋势,的城市可能“加码”二手房价格挂牌管控。从政策效果看,深圳等城市出现了二手房报价下调现象,预计近期房价上涨趋势将明显放缓。监管部门在开展整治工作,打击房地产市场“害群之马”方面也毫不手软。比如,今年以来,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乱象,目前共立案查处房地产案件7宗,结案1宗,罚款98.8万元;据上海房管局3月9日发布的消息,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上海市区房管、市场监管和城管执法等部门坚持管执联动,加大行政监管和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并通报6起典型案例。谈及接下来在净化房地产市场环境,遏制乱象滋生方面还需如何发力,陶金认为,一是需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二是需要形成常态化的监控机制和制度化的管制办法,形成更加细密的监管网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目前来看,还需强化对二手房的监管,同时对于各类自媒体和各类微信群推广楼盘等行为给予关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对记者说。

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论文可以写什么题目

酱肘子
鸡之与鸡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教学网| 会员登陆 | 会员退出 | 会员注册 | 会员列表 管理视野管理思维课堂同步教学相长教学指导案例集粹资讯链接 当前位置:山东理工大学管理教学网 > 阅读新闻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时间:2005-12-15 13:54:42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管理教学网 阅读1954次 1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市场营销2 复杂环境下高技术企业营销风险研究3 供应链管理结构模型的分析与研究4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5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6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7 新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企业营销创新8 企业营销的战术策略9 提高市场占有率常见的错误及对策10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11 企业绿色营销与我国对外贸易12 我国中小企业提升市场营销能力的战略选择13 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14 客户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及其管理15 试论企业营销能力的培育与增强16 我国企业实施整合营销战略的对策17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及其建立与改造18 论营销渠道模式转型19 论企业的网上病毒性营销策略20 对国有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探讨21 浅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市场创新22 构造三维市场营销 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23 合作营销战略研究24 企业与中间商25 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营销创新26 企业绿色营销探析27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28 企业市场营销组合决策的神经网络模型29 提升中国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客户关系管理30 我国科技企业营销体制中的观念导向31 营销社会化刍议32 新产品试销评价方法研究33 论中国转型市场中企业营销的预警管理34 网络环境下企业创名牌的营销策略35 论现代企业分销渠道建设36 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其解决方案研究37 企业营销失灵的原因及对策分析38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物流的合理化研究39 浅论“知识营销”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40 基于环境管理的企业绿色营销对策41 试论企业营销战略规划42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43 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思想与战略管理44 面对全球竞争的企业营销对策45 论企业营销的市场导向46 “客户顾问制”与营销创新47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发展48 21世纪企业营销新理念49 企业的网络营销策略50 浅论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的核心——忠诚度51 对当前企业营销问题的点评52 世纪之初我国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 对绿色营销的探讨54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55 用服务“粘住”你的顾客——略论企业的服务营销56 中小企业应确立营销新观念57 现代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探讨58 可持续性发展与企业绿色营销59 企业网络营销的策略选择60 企业营销活动的“催化剂”61 供应链企业外部绩效评价子系统研究62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63 互联网技术与关系营销的实现6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业务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65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66 企业营销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67 略论采购成本的控制68 供应链中的合作与模式匹配的研究69 论绿色营销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70 企业如何面对和参与供应链竞争71 我国企业营销策划的困境及对策72 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73 客户档案知识的挖掘方法研究74 论市场秩序与企业信用75 项目管理在组织市场调研中的应用初探76 浅析新时期的合作营销关系77 基于电子商务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设计78 论网络营销与企业谋略79 论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80 中国加入WTO后的企业营销对策81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战略82 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营销e化83 企业供应链的结构类型研究84 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85 供应链管理方案的设计与选择86 试论企业内部控制点的增设在企业材料采购中的作用87 论企业建立顾客导向营销观念88 加强商品审美研究 搞活企业市场营销89 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分析90 企业市场营销创新是全球化营销的必经之路91 企业虚拟经营的营销战略思考92 网络时代企业营销策略整合93 浅谈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战略94 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95 企业市场策略常见缺陷分析96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97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98 中国企业实施营销战略的现实意义99 信息传递障碍与营销效率研究100 模仿创新的特性与营销环境分析10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102 以客户关系为中心的业务流程重组103 企业现代物流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104 销售经理的基本素质105 市场细分和定位技术在后发企业的应用106 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与物流系统中的战略价值107 “青年文明号”在企业营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108 “越区销售”问题的分析及对策109 企业营销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110 提高顾客价值意识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111 企业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112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113 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的创新方向114 影响顾客忠诚度因素探析115 论生产企业对分销渠道成员的管理116 信息化、标准化是供应链管理实施成功的关键117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导入与实施118 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与策略浅议119 论加强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绩效120 让客户关系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121 我国企业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析122 市场对接过渡期的企业营销策略123 无缝营销管理——企业战略联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124 试论企业分销渠道的创新125 企业营销管理研究——“顾客中心论”的企业营销战略126 浅谈企业如何控制销售信用风险127 上市公司关联购销交易实证研究128 电网经营企业的营销战略129 基于知识经济的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130 WTO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131 WTO与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市场营销132 营销管理支持系统及其内在运行机制133 “差异化策略”在企业营销中的运用134 企业物流一体化研究135 论内部营销策略组合及其应用模型136 论企业物流的营销战略137 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发展的理论研究138 信息经济中的管理锁定策略及其应用139 试论企业绿色营销的发展140 论协同合作式的供应链管理141 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142 现代企业如何保证物资采购效果143 加入WTO后制造企业销售通路建设的思考144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145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方式与营销渠道的变革146 略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内涵、类型与管理147 客户关系管理视角下的分销渠道整合148 客户行为与区域市场渠道策略149 企业名牌战略与营销策略问题初探150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对策151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结构152 谈知识营销在企业营销创新中的杠杆作用153 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关系比较与选择154 企业开拓目标市场策略新论155 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156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及道德风险的防范157 基于顾客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初探158 论现代企业的顾客满意观和顾客资产观159 面对WTO中外企业营销落差比较160 CRM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实施与应用161 当代企业营销策略创新162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构建163 论产品的知识营销164 方法-目的链短化的原因浅析165 CRM在药品营销渠道管理中的应用166 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67 基于移动Agent建立企业动态供应链168 当前环境变革中我国企业营销理念的转变169 中小企业实施CRM方案的误区与对策170 WTO与中国企业市场营销171 新世纪的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172 加入WTO对我国企业营销的影响及对策17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联合定价决策模型探讨174 网络经济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175 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双赢研究176 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理论及应用探讨177 论网络营销对企业的影响178 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179 客户忠诚与客户关系生命周期180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意义181 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182 顾客关系管理:对顾客网络及其知识管理的系统剖析183 中国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所需条件分析184 探究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新型管理模式185 理解客户关系管理——谈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意义186 关于企业物流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187 当前企业营销观念及其规则分析188 文化营销——企业营销能力构建的战略选择189 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创新190 创造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顾客价值191 顾客忠诚的价值驱动模式192 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保障机制193 新经济下的企业网络与超市场契约194 供应链竞争力的厂商均衡分析195 绿色营销初探196 高技术企业市场营销特殊性分析197 网络经济与客户的数字化管理198 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199 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营销创新200 组织市场上购买决策者的结构类型与企业的营销对策201 论企业网络营销中的物流策略202 论企业营销活动策划的专业化203 西方的顾客忠诚研究及实践启示204 以企业营销新理念迎接入世挑战205 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模式与营销渠道变革206 企业营销创新的内容和重要性207 基于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产品定价问题研究208 供应链系统的物流规划模式209 供应链的自动补货模式及其价值210 博弈理论与营销创新211 激励机制在现代人事管理中的运用212 对客户忠诚创造价值问题的探讨213 现代供应链联盟问题研究214 顾客满意度中的顾客竞争性评价215 建立企业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想216 绿色营销与企业经营策略分析217 论企业产品营销策略中的道德问题218 有形产品的服务提供方式研究219 顾客价值提升的定位及途径220 我国企业知识营销现状与对策221 客户关系营销——现代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222 论营销流程再造223 谈企业营销费用分析和会计处理原则224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225 面向过程的供应链工作流管理研究226 企业应对价格战的策略227 客户关系管理的困惑与发展228 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与对策229 借鉴ISO9000的管理思想精髓优化供应链管理230 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及备件订货问题研究231 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232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233 牛鞭效应的危害及其对策234 基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性能检测指标研究235 企业电子商务盈利策略探析236 基于企业整体模型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237 供应链性能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38 基于零部件归并问题的采购策略模型(英文)239 企业对市场需求的能动作用研究240 经济危机时期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营销策略研究24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242 客户全生命周期利润预测方法的研究243 谈新经济时代的营销创新244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学245 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略246 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47 企业产品试销中若干问题的探讨248 基于资源利用综合水平的采购量分配方法249 我国企业间促销管理的实证分析与对策250 企业物资供应与管理改革探讨251 信息传递障碍与国有企业营销效率研究252 我国企业营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运行253 论交易成本与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54 客户关系管理核心思想浅析255 基于机制设计的供应链优化整合决策效应分析256 21世纪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研究257 诚信营销与企业发展258 企业营销风险的防范与控制259 论关系营销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260 全球绿色营销趋势和我国企业的策略261 试论营销策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262 企业供应链构建与优化对策研究263 市场营销战略失误与民营企业“流星现象”264 试析企业客户资本管理265 关于构建中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体系的探讨266 阻碍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与对策267 营销创新——21世纪中国企业营销的必然选择268 现代企业实施关系营销的对策269 VMI供应链系统的经济效果评价研究270 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下的市场营销271 浅析营销适宜度272 基于相对熵的营销机会模糊评价273 现代企业的物流革命与营销创新274 电子商务下企业CRM的实施研究275 现代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76 试论关系营销277 企业营销理念与品牌提升策略创新278 入世后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及企业营销对策研究279 论企业营销形象内在素质的塑造280 21世纪企业营销变革与创新方向281 过程工业供应链计划调度模型及算法的研究进展282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深层原因及其对策283 基于客户发掘、客户全面解决方案的科技型企业盈利模式探究284 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实现“两个转变”的关系285 论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顾客忠诚管理286 试论市场营销组合4PS向4CS的转变287 VE原理在营销策略中的应用288 质量文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融合作用289 客户资源的特征及CRM模式在企业中的实施290 企业内部营销及其实施策略探讨291 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浅析292 供应链系统运行评价研究293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294 浅论企业的营销腐败295 供应链中的道德风险问题296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运作模式297 基于过程的供应链重构模式与选择298 电子营销与中国企业营销策略的变革299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管理的博弈论分析

宝马销量造假被罚,或再度引发信任危机

不将不迎
普契尼
因被怀疑“销量造假”,宝马的信誉正在经历新的危机。据央视财经《正点财经》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监管机构怀疑宝马在美国存在“销量造假”行为,一旦坐实将会被课以巨额罚款。这是继2019年12月20日宝马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华晨宝马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备案召回多达31万辆“漏油”3系以来,宝马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遭遇的第二次突发事件。值得一提的是,华晨宝马早在2018年1月初,就因同样原因对于上一代3系进行过小批量召回(16504辆)。涉嫌销量造假意味着宝马在产品层面出现漏油问题之外,市场策略也在发生扭曲,或引发新的信任危机。一位行业人士表示,这是宝马在业绩重压之下的“动作走形”。SEC调查宝马销量造假据央视财经12月25日报道,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对宝马的“销量造假”行为正在调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监管机构怀疑宝马在美国市场存在“销售打孔”行为,即为了夸大销量,指使销售人员将还未售出的车辆登记为“售出”。宝马发言人已经证实了监管机构对宝马进行相应调查的消息,称将“全力配合”。根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报道,早在2016年宝马北美CEO路德维希?威利施就曾经承认在北美市场存在销量造假的情况。至于SEC调查的原因,SEC副主任奇恩此前曾称新车销量是评价一个车企业绩的关键数据,能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极大影响,言外之意就是宝马夸大销量是为了在和竞争对手的销量大战中占据有利位置,并借此稳定股价。公开资料显示,宝马的股价在过去两年遭遇了相当幅度的下跌,已经从2018年初超过90欧元的阶段高点,最低跌至2019年8月份的60欧元一线,跌幅超过34%,直到最近才反弹至73.5欧元左右,但是相比高点跌幅依然达到了20.5%。宝马美国市场销量乏力到目前为止,SEC的调查结果还没有出炉,宝马在美国市场是否存在销量造假行为尚不得而知,但是销量不振的情况自从2019年以来一直困扰着宝马,直到年底才有所缓和。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前11个月,宝马集团在美国市场有6个月的销量同比呈现负增长,销量最差的1月份仅为20559辆,同比跌幅达到了6.3%。直到9月份,宝马集团才稳住局势,以30972辆的销量、5.5%的同比增幅,反转了销量走势,随后10月、11月连续两个月销量增幅都超过了7.5%。但是上半年的销量表现,已经拖累宝马在美国市场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仅为32.3万辆,同比微增了1.7%。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销量高达65.6万辆,是美国市场的两倍,同比增幅也高达13.6%。这意味着宝马虽然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取得了领先,但是在美国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销量压力。根据宝马披露的数据,第三季度汽车业务的利润率达到了6.6%,远高于去年同期的4.4%,但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强劲增长。而且宝马还面临电气化方面加大投资等高额成本支出,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宝马的利润率表现。但归根结底,宝马需要在市场上销售足够多的车辆,才能获得的主动权。或因效仿电商“刷单”仅从销量的层面去看,现在的状况跟2016年,也就是宝马北美CEO威利施承认销量造假的那一年,有颇多相似之处。当年宝马的全球销量达到了236.8万辆,创下了销量纪录,同比增长5.3%,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超过51万辆,同比增幅11.3%,但是在美国市场,宝马的销量为36.5万辆,下降了9.7%。这意味着经过了三年之后,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继续高歌猛进,而在美国市场基本上属于“原地踏步”。相对而言,2019年宝马在美国市场的销量情况还要好于2016年,毕竟实现了小幅增长,但是依然受到了SEC的调查。对于SEC调查宝马的“销量造假”,资深营销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魏加东表示,之前也有车企进行类似操作,(目的是)完成业绩、提升股价。“这都是销售策略。如果从营销造势角度看,和电商刷单、排队类似。数据会带来跟风效应”。但是他也认为,股价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尤其是海外(资本市场),股民相对更加理性,市场也比较成熟,(销量造假稳定股价)被扒之后,会对品牌造成冲击,形成一个不诚信的标签认知。对于CNBC报道的宝马早在2016年就曾有过销量造假的行为,他表示这才是这种营销策略的风险,“企业最好别搞这种玩法。一般也是真实市场效果不行,采用这种打法,被爆出来对品牌是个重大损伤”。造假或导致巨额罚单对于宝马在美国市场陷入“销量造假”漩涡,国内一位主机厂人士表示,从宝马三季报的数据来看,宝马的美国业务的确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他认为,宝马三季度在美洲市场总体下滑0.4%,美国市场销量微增0.5%,虽然经营数据还算不错,但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巨额投资也必须跟上,“所以重压之下动作走形也可以理解”。但是因为有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现已与PSA合并)的前车之鉴,宝马这次的造假行为一旦坐实,或将导致巨额罚款。根据路透社2019年9月底的报道,FCA因在月度销量方面作假误导投资者,被SEC罚款4000万美元。报道称,FCA在2012-2016年长达5年的时间里虚报新车销量,并指控FCA在其美国销售主管指导下,每月错误报告销量等相关数据。这桩官司最后以和解告终,FCA的代价是支付4000万美元罚款。FCA的案例带来的启示是,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调查,可能需要耗费长达数年时间,另外就是即便和解,也将面临巨额罚款。对于正在推进电气化转型的宝马来说,官司缠身和罚款都将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关于在美国市场涉嫌销量造假,以及在中国市场是否也存在类似状况,财经网联系到宝马中国相关人士,但并未获得明确回复。总结:宝马正在全球第一大市场迎来高光时刻——不出意外的话,2019年将会力压奔驰奥迪,首次夺得豪华品牌销量冠军,但是迟到的“漏油门”召回,以及此番在美国市场陷入“销量造假”风波,都对宝马的高端品牌形象造成了伤害,如果引发信任危机,甚至影响到宝马的电气化转型大计,这是个挑战,而且刻不容缓。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详情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乃召庄子
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简称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国务院证券委是国家对证券市场进行统一宏观管理的主管机构。中国证监会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成立以后,其职权范围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扩展。1993年11月,国务院决定将期货市场的试点工作交由国务院证券委负责,中国证监会具体执行。199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机构编制方案》,确定中国证监会为国务院直属副部级事业单位,是国务院证券委的监管执行机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证券期货市场进行监管。1997年8月,国务院研究决定,将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统一划归中国证监会监管;同时,在上海和深圳两市设立中国证监会证券监管专员办公室;11月,中央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对全国证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理顺证券监管体制,对地方证券监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并将原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证券经营机构划归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1998年4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国务院证券委与中国证监会合并组成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经过这些改革,中国证监会职能明显加强,集中统一的全国证券监管体制基本形成。1998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进一步明确中国证监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和明确了中国证监会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