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人才市场

快斗
回东之齐
  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日前已出版发行,该报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人才状况分析报告。记者于10月8日采访了该报告的负责人、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的李建钟博士。李建钟表示,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无论是从人才的总量、高级人才的储备以及人才与经济结构发展有效配置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中国人才发展呈现三个主要特点  “人才队伍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人才的素质逐步提高;人才向第三产业过度集中;人才地域分布仍呈东强西弱态势,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正处于历史性转折过程中,这是现在我国内地人才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李建钟介绍。  一、第三产业人才有过度集中的趋势  报告表明,目前,我国人才产业分布的突出特点是,人才产业结构与国民经济的产业布局分布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专技术人才数量明显偏低,就业人员的学历状况急需改善。从三个产业的产值看,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是15.3%、50.4%、34.3%;从就业人员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是50%、21%、29%,而中专技术人才的比例分别是5%、18%、77%,大专以上的学历人才比例分别是1.2%、15.2%和83.6%,差异太大。这就意味着第三产业在集中大批人才的同时,人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产业,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发展制造业大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二、非公有制单位将是接收人才的绝对主力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形成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也带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的根本性变化。其突出表现是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和人才总量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持续下降。1996年,我国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包括公务员)为10949万人,到2001年,仅为740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以上;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999年以来减少了130万,下降4%;党政人才减少59万,下降7%;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1998年的262.5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212.3万人,2003年又有所回升。与此同时,1994年-2003年,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分别增长了29倍和3.4倍;非国有单位职工总数和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占全国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提高了23%和11%,报告预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将会成为我国人才就业的主要方向。  三、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很不合理  这主要表现在:一、不同所有制单位人才分布不合理。目前,占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主要分布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二、产业和行业分布需要调整。例如第三产业内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金融管理、房地产、商贸餐饮以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人才比例偏低,这些都需要补充和加强。三、学科或专业分布机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类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以上,而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仅占总数的18%。在从事研究与发展(R&D)的专业人才中,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类专业人才短缺。  中国人才市场发展存在四大问题  报告认为,虽然中国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已展开,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人才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户籍制度的制约。因为现行的户籍制度,很多毕业的大学生考虑到落实户口,很多人不愿意到私营企业里找自己合适的工作,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户仍然受到严格限制,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的跨地域流动,成为影响人才要素市场的重要因素。  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滞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单一的国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并存的新形势;现行的“人档分离,收费管理”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办法不符合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传统人事档案的采集利用制度也不符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  三、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但是由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辞退、辞职的暂行规定与公务员辞职、辞退的暂行规定的不完善之处,影响了国家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造成了想出去的人出不去,不胜任的人该走却走不了的局面,这些都导致了人才市场供需主体难以完全到位,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市场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就全国范围而言,很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的执法检查制度,未对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活动实行日常即时性的监督管理,人才市场的就业歧视、职业安全、权益保护问题突出,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链接  我国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  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至少缺1746万  报告统计分析表明,人才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从年均增长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03年,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年均为7.34%,实际经济总量?穴GDP?雪的增长速度年均为9.38%,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  “十一五”期间  第二、三产业人才最为短缺  报告预测,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为1746万—26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缺口为211.5万—224.3万人,第二产业为1172.8万—1266.6万人,第三产业为3170.7万—3421.7万人,新兴产业为414.6万—440.8万人。从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看,与发达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低水平(11%左右)相比,差距在2%—3%之间。与“十五”中期(2003)相比,人才总量缺口为2618万—2968万人,第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缺口分别52万—64.8万、352.9万—446.7万、864.5万—1115.5万、86.2万—112.4万?熏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差距为5%—6%。  “十一五”末 全国技能人才8000万  总体看,“十一五”期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存在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从总量上看,预计到“十一五”末期,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将达到8000万人,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将达到5%,其中高级技师120万人,占1.5%,技师280万人,占3.5%。每年平均新培养高级技能人才24万,5年新增120万,同时培养高级工2000万、中级工3200万、初级工2400万,分别占技能人才的25%、40%和30%。  从结构上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更为突出,这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强。顺其自然!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院部机构

东郭顺子
管制塔
院领导办公室机关党委(监察室)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办公室)人才工作处(研究生处)学科发展处科研计划处基建条件处财务处(审计处)交流与合作处成果与推广处信息与经济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创新示范中心

2017职称评定有哪些大变化

汤斌
蹦蹦侠
1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以实绩论英雄  随着职称制度的改革,取消职称外语的“硬杠杠”也成为本次改革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事实上,职称外语考试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曾印发三个有关职称外语的通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调整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称外语考试所存在的问题。  本次职称制度改革明确规定,对职称外语考试不作统一要求。“需要注意,不作统一要求,并不是说大家可以不用学外语了。”人社部专技司司长俞家栋说,“随着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也日益增多,都对人才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从导向上而言,我们仍然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外语。”  此外,改革明确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  “职称改革确立了一个导向,就是评价人才要用品德、能力、贡献来评价,而不仅仅是靠一些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这些,就是大家所说的,让工作称职的人能够评上职称,让那些干工作的人、有贡献的人能够评上职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说。  2下放职称评审权限——破除评聘脱节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对职称评定进行科学评价、注重实绩,必然要求对评价机制进行创新。只有身处本领域,对此有深入研究和深刻体会的评价主体,才能够对人才作出更科学的评判。  以往职称评定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评聘脱节现象,即评职称的不是用人主体、用人主体恰恰没有评职称的权限。大部分的职称评定都是由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尤其是高级职称的评委会基本是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成立的评委会。这就导致评审人对于人才的评价难以深入其工作一线了解观察,进而导致人才职称的评定最终只能通过论文得以反映其工作,久而久之形成了唯论文、唯资历等消极现象,而这也间接催生了学术造假、花钱发论文等不正之风。  与此同时,评聘脱节也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困扰。只看职称或论文聘用来的人才可能并不符合实际用人需求,而工作实绩突出的人才却因评审僵化导致评不上与其能力相称的职称,人才发展因此受限,用人单位也陷入尴尬。  为此,职称制度改革从两方面着手改进。  一方面,丰富职称评价方式。  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吴江认为,这一改革体现了“内行看内行”精神,评价人才的方法很多,但是要注重业内评价,“比如搞农业的,就得农业专家来评定职称,搞中小学教育的,就得搞中小学教育的专家来评定,不能让大学教授来评中小学教师,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评定人才水平的高低。”  另一方面,下放职称评审权限。  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一些高校、大型企业,他们的人才评价标准可能比政府组织的评委会标准更加严格,也更加符合用人实际,评价自己用的人可能也会更加谨慎。这就可以把评审权下放给他们,让他们自己评价人才。”俞家栋说,“这在节约政府运行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好事后备案,也要做好监督。”  3拓展评价人员范围——评职称更公平  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新兴经济领域里的人才职称评定问题也逐渐显现。以往27个系列的职称评定多面向体制内人员,非公领域里的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等人才的职称评定存在机制上的不顺畅问题。  “以演员为例,国家话剧院的演员职称评定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但一些‘北漂’演员,一些小的话剧院或者影视城的演员,如果按照以往的制度,他们的职称评定就是个难题。”俞家栋说,“这次职称改革就要破除体制内外的界限,只要是专业人才,就有职称评定的权利。”  《意见》提出,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民办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与公立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审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评价范围扩大了,评价主体也多元化,一些行业组织和协会,还有专门的评价机构,都可以通过政府授权以后,提供评定职称的服务。但是,评审权下放了,评价主体多元化了,还得用好职称评定这个‘指挥棒’,不能想怎么指挥就怎么指挥。”吴江说。  加强职称评审的监管,转变政府职能,则成为本次职称制度改革的题中之义。评审权的下放并不代表政府主管部门可以撒手不管了,评审范围的扩大和多元化,也不代表职称评定可以随性而为。  因此,《意见》提出多项措施加强评审监督,如完善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管理制度,明确界定评审委员会评审的专业和人员范围,从严控制面向全国的职称评审委员会;  完善评审专家遴选机制,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积极吸纳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学会、企业专家,实行动态管理;  企事业单位领导不得利用职务之便为本人或他人评定职称谋取利益;  建立职称评审回避制度、公示制度和随机抽查、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机制,加强对评价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以前政府主管部门习惯审批,现在要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这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既是角色转变,也是全新挑战。”俞家栋说,“我们需要逐渐学习和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并加强制度建设,让职称评定更加公平公正,成为衡量人才的准确标尺,也成为进一步释放人才红利的催化剂。”具体的数据可在职称官网上看看

未来五年中国最紧缺的人才

大灾难
曼鼓疯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将达1220万人,而第三产业人才缺口预计达325万人。1、护理学就业前景看好据卫生部统计,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2、民航业人才缺口24万以目前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3、精算师将成高端人才目前,我国仅有百余名精算师,我国未来5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但目前每年高校精算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几十人。4、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汽车业在我国是重点产业之一。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人,维修人才缺口80万人。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5、微电子高端技术人才有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对该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从职位看,每月需求量有200多个。可以说,微电子专业属于人才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 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随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未来的城乡规划将统筹,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7、物流类物流领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行业内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8、动漫设计目前,动漫正成为中国一项热门行业,而动漫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9、房地产经营与评估房地产业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行业内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0、现代医药类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潜在的战略性产业。入世后,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一是农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二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三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四是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五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按专业技术人才的口径(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统计,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相当于发达国家1/3-1/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中专以下的人员占一半以上,高级人才仅占5.5%。此外,美国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其总量的80%,而我国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全国总数的40%。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4类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工程技术人员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性短缺。二是行业、产业布局不均,农业、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法律等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分布失衡,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四是产学研脱节严重针对补充的补充:漫画行业算是国家比较扶持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60%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中国管理科学院是什么单位

适百里者
非所言也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简称中管院)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和裴丽生、马洪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于1986年9月1日经陈云同志批示,在宋平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1987年6月2日,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的国家事业单位。这是中国第一家经国家批准的专门从事管理科学和相关交叉科学研究的新型科研咨询机构。为国际管理学者协会联盟(IFSAM)的理事单位。扩展资料:中管院坚持依法建院,依法治院,决心紧跟中央战略部署,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锐意开拓、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事业和开创我国管理科学研究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人力资源做题

自给自足
不足谓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源已上升到第一资源的重要位置。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王通讯认为,人力资源之所以为第一资源,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具有主观能动性。如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一问题,则需从人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5个里程碑谈起。 第一里程碑:人的有用才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地把工人技能的增长视为社会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源泉。他说:“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的有用才能。” 第二里程碑: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第一个认识到,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本。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说:“所有的投资中,最有价值的是对人本身的投资。” 第三里程碑:资本也包括无形资本。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资本与收入的本质》及《利率理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资本概念。他说:任何可以带来收益的东西(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称之为资产,而这些资产的市场价格就是资本。 第四里程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将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 第五里程碑:专业化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罗默尔、卢卡斯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学者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这种理论在古典经常学生产函数中加进了人力资本要素,故又称之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认为,“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高于物质投入 王通讯说,第一个把关注的目光“从物质资源转移到人力资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是他最早创建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舒尔茨理论观点的影响下,有关人力资本、人力资源的论著大量出现。1971年以来,共有5位经济学家因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 舒尔茨指出,在美国经济半个多世纪的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舒尔茨教授还指出,从1919年到1957年,美国38年中的生产总值增长额,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在舒尔茨之后,经济学家萨卡洛普洛斯分析了61个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社会与个人教育投资)状况,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20世纪60年代的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为15%,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为20%;70年代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3%和15%。这位经济学家指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意义尤为重大。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要素的新演绎 王通讯说,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经济始见端倪的今天,可以从劳动贡献、收入分配和资产价值3个方面说明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劳动贡献方面,工业经济时代的一位熟练工人,充其量只可以完成一般工人工作量的1.5到1.6倍。而今天,一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可以完成普通软件工程师工作量的30倍。 在收入分配方面,工业经济时代造一辆汽车,其成本的85%以上是支付给一般的工人和投资者。而在今天,以上两种人的所得仅占6%,其余84%支付给了设计师、工程师、战略家、金融家、广告商、营销师和经理人员。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其劳动力成本一般仅占10%左右。 在资产价值方面,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总裁多为钢铁大王、石油大王,他们的资产鳞次栉比、富可敌国。而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其设施最大、库存最多,资产价值400亿美元,但世界首富却不是它。真正的首富,是靠知识致富、以开发软件取得成功的比尔·盖茨,他的资产总量已经达到了2000亿美元。

国家紧缺人才有哪些,紧缺人才的专业有哪些

钢铁城
桓宽
IT行业还行

中国最紧缺的十大人才!

尽见
森熏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2010年,第二产业人才缺口将达1220万人,而第三产业人才缺口预计达325万人。1、护理学就业前景看好据卫生部统计,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2、民航业人才缺口24万以目前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3、精算师将成高端人才目前,我国仅有百余名精算师,我国未来5年急需5000名精算人才。但目前每年高校精算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几十人。4、汽车服务人才全面紧缺汽车业在我国是重点产业之一。有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50万人,维修人才缺口80万人。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包括汽车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5、微电子高端技术人才有统计数字显示,北京市对该专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从职位看,每月需求量有200多个。可以说,微电子专业属于人才缺口比较大的专业之一。 6、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随着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未来的城乡规划将统筹,给大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7、物流类物流领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行业内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8、动漫设计目前,动漫正成为中国一项热门行业,而动漫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9、房地产经营与评估房地产业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行业内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10、现代医药类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潜在的战略性产业。入世后,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一是农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和现代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二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三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参与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谈判人才;四是了解国际惯例、符合需要的外语人才;五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按专业技术人才的口径(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并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统计,我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相当于发达国家1/3-1/4;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7.5%,中专以下的人员占一半以上,高级人才仅占5.5%。此外,美国在企业从事研究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占其总量的80%,而我国在企业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不到全国总数的40%。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4类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工程技术人员远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复合型创新人才整体性短缺。二是行业、产业布局不均,农业、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法律等行业的人才严重不足。三是分布失衡,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量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四是产学研脱节严重针对补充的补充:漫画行业算是国家比较扶持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60%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请问一下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这个单位如何?

废一于室
无染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2001年转制为国家电网公司全资科技型企业,是中国电力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 拥有11个研究所、10个专业公司、一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部级质量检测中心(含9个质检站)和研究生部及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科研开发、承担重大工程、进行质量检测、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  中国电科院现有员工163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4 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97人,具有博士学位者60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4人。  中国电科院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5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 973 计划”2项、国家发改委重点项目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5项,获国家专利41项,第八届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各个标志性阶段,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电科院现有主要科研设施:亚洲最大的电力系统仿真试验室、高压试验场、高压直流实验室、大功率试验站、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试验室、能量管理系统开发试验室、电力系统电能计量标准试验室、电力负荷控制试验室、低压电器试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检测试验室、电力电子试验室、电磁兼容试验室等。  中国电科院的战略目标是:服从、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大局,服务于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创建“支撑坚强、成果优良、服务优质、人才优秀 ”的国际一流电力科研机构,成为国家电网公司在电力技术领域的研发基地、试验基地、服务基地、培训基地。  功能定位是:紧密围绕建设坚强的国家电网,以基础性、前瞻性、先进适用性技术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为核心业务,自主创新,近期重点在特高压技术、大电网安全稳定技术、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城市电网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电力科技进步,占领世界电力科技的制高点,在国家电网公司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先导作用。  同时,中国电科院将秉承“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积极打造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创建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力高科技产业集团,为电力行业各单位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  看职位咯。。  但这单位还是很好的。。  因该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