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
受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副主任应光女士盛情邀请,有幸参加了2012年11月10日在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举行的 “第五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论坛不仅云集了关注或从事家庭教育之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高端人士、专家、学者,还吸引了一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调动资源之深广,探讨问题之恳切,可以说在国内各类高峰论坛中都是难得一见的。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家庭教育的实践与创新”。9点10分,论坛开幕。首先由男女学生共同朗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播放家庭教育宣传片、介绍与会嘉宾等环节之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执行总裁陈向东代表论坛主办单位致辞。陈向东强调了家庭幸福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孩子的幸福对于整个社会幸福指数提升的特殊重要意义,提出了如何增加家庭中孩子幸福成长的正能量问题,提出了父母与子女如何才能相互读懂的问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英杰代表学术支持单位致辞。郗英杰指出,父母和家庭在一个人的一生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父母正则子女易行善,父母民主则子女易生平等之心。家庭是一切教育的根。为此,他提了四点建议:营造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氛围;加大家庭教育研究的力度,发挥理论先导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系统正规培训;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体性融合。开幕式之后,论坛的重点是三个主题报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 作了题为《教育,从家庭开始》的主题报告。一、家庭是教育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人的一生经历子宫、家庭、教室、职场这四个场所,人只要活着,只有家庭是终身学习或曰终身教育永远离不开的场所。由于人类童年的秘密至今还没有被成年社会所发现,才导致了现今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失误多多。主要由家庭承担的幼年教育,决不仅仅是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做准备,这一人生阶段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真正的人的形成过程,家庭是真正的人诞生的摇篮。家庭教育的这些重要性还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以至于在家庭教育之路充斥着无证驾驶的事件,家庭教育实施者之间的矛盾让孩子无所适从,由此表明在教育的总体格局中,家庭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二、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在人的一生发展和成长中,父母的教育影响作用要远比老师重要的多,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父母是天然的老师,但又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就是,一方面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不是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又用错误的教育观念来影响孩子,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智轻德的功利化、娇宠溺爱、过分严厉甚至暴力管教、自己不学却要孩子苦学等等的倾向,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应忽视的心灵伤害。不要期望孩子成为什么状元、学习尖子,要让孩子成为ta自己,教育孩子要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孩子,享受教育的过程,要在孩子生命中播下善良和智慧的种子,而孩子不管学习成绩是不是尖子,则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三、阅读是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既然教育从家庭开始,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阅读,也要从家庭开始。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就人的精神发展和心灵成长而言,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读书,就是热爱读书的兴趣和能力,父母要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最美好的童年,做到这一点,那就要父母与子女共学共读,才能用自身的积极上进影响孩子的个性成长,在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进步当中使家庭趋于幸福和谐。《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主编 吴伯凡 作了题为《学习型家庭——家庭教育的困局及破局》的主题报告。吴伯凡是我25年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究生时不同专业的前后级同学,在校时所谈甚欢,毕业后一直未见,这次见着自然比较激动。这一激动走神了,竟忘了来前所定要专心听讲、尽力记录的心箴,以至于他的具体思路都没有理清,但伯凡兄的若干观点却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如“学习型家庭”的提法,来自我们共同爱好的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的启发,与我要推行“《论语》进家庭,打造学习型家庭”的文化顾问服务之初衷,有某种程度上的不谋而合。在我看来,《论语》进家庭,中国文化就在家庭里扎下了根,父母与子女共读《论语》,持续地领悟孔子那种“让生命无往而不在学习中”的生命学习精神,是建构学习型家庭与终生学习之人格的切实有效途径。再如,伯凡兄把一个人一生中在家庭教育当中最应该学到的东西比作电脑的基础性操作系统,而在学校和社会上的以后所学只不过是应用软件。操作系统不好,应用软件再好,也无法运行,这与人在0-5岁阶段将打下一生发展的人格基础的教育科学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告别“川菜式教育”而倡导“粤菜式教育”的提法,则深刻形象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给孩子增添多少外在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开发孩子的本然天性和内在潜质,在于让孩子成为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真正的人,这是教育之为教育的内在真精神,是古今中外一切真正教育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伯凡兄还提到子女之所以会承受太多太多父母的期望,是因为父母对于子女的权利意识太强,在权利意识的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性人格教育的,只能培养出懦弱而暴虐的奴才人格。教育是一种权利,但父母通常在家庭教育中行使的是交易性权利、强制性权利,最应该行使的共识性权利和爱的权利却基本没有行使或很少行使。父母与子女人格是平等的不是一句空话,要在与子女的交往过程中一生努力消解身为父母的权利意识,才会有与子女的人格平等,家庭才能成为政治民主的摇篮,成为社会仁爱和谐的缩影。教育的全部基础是爱,家庭教育更当如此。许多父母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常常引发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如家庭教育宣传中一位母亲所说:“我为孩子做了许多事情,但孩子却感受不到爱。”伯凡兄以欧亨利的小说名篇《麦琪的礼物》为例,说明真爱会发生误解,但不会起冲突。父母们所说的爱,多半是欲念幻想或功利期待,而不是对他人需求和悲苦的灵敏感知,不能感知他人的悲苦和需求就是麻木不仁。爱也需要沟通交流,需要对被爱者进行欣赏性探寻,不然也会在亲子之间造成误解。比如周星驰儿时 吃肉总是吃一口就弄到桌子上甚至地上,很惹母亲生气,直到几十年之后母子共同参加一个电视节目,周星驰才说出自己孩子时这样做是想让母亲也吃一点肉。所以有时候爱得深反倒不容易形成沟通的情景。(笔者感言:教育之所以应当从家庭开始,无须重复“家庭是人生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这些老话套话,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家庭是人贯穿一生的生活场所和教育场所,父母则是人贯穿一生的生命学习之老师。朱永新非常深刻地指出这一点是有重要意义的。他提到,作为男人,一生中有两次长大的机会,就是成为父亲和失去父亲的时候。说明他的立论是以个人独到的生命体验做基础的。朱永新论证了教育应当从家庭开始的充足理由,揭示了目前家庭教育当中存在的诸多误区和问题,换句话说,深刻独到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研究课题,至于这个课题如何去完成,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做出长期持久且具有创造性的不懈努力才能奏效。至于对吴伯凡报告的感言和评说,前文的叙述已经占了很大比重,调侃地说,对吴伯凡报告述评当中所包含的创新性思想,应当是我们共同的研究成果。)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作了题为《让孩子在体验中健康成长》的主题报告。李希贵从台湾的学校很重视文学教育谈起,文学重在培养人的体验和感受能力(孔子非常重视诗教,原因就在于此),尤其是生活实际当中的感受和体验更重要。女作家张晓风谈到教女儿认识前后左右,怎么说怎么教都不奏效,直到一天她跌了一交,摔伤了左腿,他突然高兴地说:“妈妈,我现在知道怎么分辨左右了。”所以,教育首先是生活教育,当说教行不通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孩子的感受体验能力。社会生活当中,需要合作能力、协商能力,需要换位思考,这些属于情商的范围,而说教是很难改变情商的。(所谓情商,我的理解就是对于特定生活情境的感受、领悟和体验能力)十一学校的戏剧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戏剧课要求学生每人在班级选定剧目中自己选择扮演一个角色(如选这个角色的人多,就分为a角到n角),当一次剧务。开始时,搞得非常混乱,人人自我中心,目中无人,个个象大爷。可一个学期下来,临到学期末公开展演之前,再看他们,不仅整整有条,而且都善于领悟同伴的意图,默契合作,人人象孙子。这就是体验教育的效果。十一学校的体验教育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从了解社会到体验生活。教育不是要给孩子添加一些生命之外的知识技能,而是要发现和唤醒其内在本有的潜质、潜能和禀赋,从而达到认识自我,自己给自己一个生活角色定位的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当下生活,服务于学生实际生活能力的提高。学校的校庆活动,我们作为学生为主导的生活和活动学习的课程对待,由学生唱主角,校长老师作指导。学校的咖啡厅、小卖店、小餐厅等,还有不少公司,都是由学生自主经营,财务、管理,一如社会上正规的公司一样,学校为了鼓励和帮助学生创业,还组建了两个投资开发银行,行长通过竞争上岗。这些都在于培养学生在公民社会的生活能力,属于我们从自理生活到自谋生活的体验式教育的内容。二、从苦口婆心到创设情境。教育仅仅讲空泛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校长、老师与学生之间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所培养的就不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现代社会的公民,而是带有某种消极顺从性格且缺乏创造胆识和能力的顺民。学生记者采访校长,李希贵就告诉他们,作为校长不仅要说小事、管小事,还要脚踏实地地做小事,从即日起自己负责学校某一区域的垃圾捡拾,学生也自觉照此办理,学校的环境卫生处处有人管。学校的泼水节拉近了校长、老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使师生之间真正有了平等的朋友式的感觉,第二天学生学生见了老师、校长,就没有了敬畏感,而多了些亲切亲近感。作为校长老师让学生尊敬并不难,但学生敬的是你端着的架子,只有放下架子,在实际交往中与他们真正人格平等,学生对你才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三、从集体主义到团队精神。学生围绕教育目标,进行了深刻的课程改变,把所有课程分成三类:分层课程(数、理、化理科类课程,每门课程分为5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爱好自主选择不同的层次),分类课程(文、史、外语等文科类课程,则分若干类别供学生自主选择),综合课程(音乐、美术和戏剧课)。这样一来,没有任何两个学生的课程表是相同的,每人一个课程表,原有的行政班取消了,老师从警察队伍退役,手里的行政权力没有了,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压服的办法不管用了,只能通过交流沟通让学生信服才算达到了目的。学生不在被动地隶属了一个班集体,而是参与到不同的学习团队中去,由此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公民意识。四、从对异性的神秘到得体的异性友谊。异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教育必须正面对待的一个问题。如果学校不能为男女学生创造一个异性之间大方得体的正常交往的平台,异性之间的交往就会转入地下,而一旦转入地下,必定属于非正常的并且有可能给孩子造成心里损伤的交往。十一学校的男女学生正常交往平台就是戏剧课,通过角色扮演的戏剧课,异性之间的神秘感消除了,交往也自然大方得体了。最后,李希贵调侃地说,每一个贪官都存在包二奶、养情人的问题,如果他们读中学的时候开设了戏剧课,何至于这样呢?(笔者感言:李希贵在山东时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教育家型的教育行政领导,从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室,到他现今在十一学校的体验式教育,在我看来,其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一脉相承的。教育不是僵化机械的、没有生命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立足于或着眼于实际生活过程的个人独到之生命感悟和体验。从这一意义上说,不仅读书是学习,生活,做事,演剧,游戏,都是学习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其实,这一点和孔子文、行、忠、信四教是有内在精神之传承关系的。据说李校长个人很能读书,也大力引导老师和学生自主读书。我对读书的体会是,不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经常读新书,至少还要有一本反复读、持续度以至于伴随终身的书。不仅要读外国或曰西方最新出现的教育、哲学、文化等方面新的思想理论著作,还要通过对一部传统经典的终身领悟理解接通这些外来思想文化因素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血脉联系,才能更好地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扎根,在个人文化生命的深处扎根,长出来的才是中国文化之树。我认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最应该终身领悟理解和体验的传统经典,就是《论语》。投身于“终身不离《论语》,活在与孔子的心灵对话之中”的文化行动,是中国文化的希望和未来所在,是中国教育的希望和未来所在,也是中国人保证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前提下,形成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创新性凝聚结构的必由之路。学同一种汉语,读同一部《论语》,应当成为中国人之为中国人最鲜明突出的文化标志。正因为如此,我期待着“《论语》进校园”能够在中国的学校里泛行动起来。另外,我听到有与会者盛赞李校长的发言,也有与会者认为李校长的发言没有涉及家庭教育,与会议似乎有些跑题,我宁愿认为,家庭是更需要体验式的教育,他的体验式学校教育能给家庭教育的体验教育提供诸多启发和借鉴,这就够了。)上午的最后时间是宋少卫担任主持人在俞敏洪与杨澜之间的一场家庭教育对话。杨澜的机智,俞敏洪的幽默给论坛营造了很好的气氛,并以他们各自的亲身经历,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人们提供诸多深刻独到的启示。下午的活动分为家校合力、心灵陪伴和专业指导三个平行论坛,笔者分身无术,只参加了第一分会场的论坛。在几位发言和对话嘉宾当中,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的发言《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护理》值得关注。他的发言比较专业,关于心理咨询工作者要“自信而不自恋,谦虚而不懦弱,顽强而不偏执,出色而不炫耀”的说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感言:论坛非常成功,意义重大,影响也必将会很深远。在民间,也只有新东方拥有这样的调动资源的能力,为中国教育做了一件大事。但我还是觉得,论坛举办了五届,没有一届把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不能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这不仅是一个作为学生应当尊敬老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孔子的文化生命当中,在中国的第一经典《论语》当中,有中国教育创新、中国文化创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资源,把《论语》读活了,读透彻了,你就开掘到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之内在生命的源头活水。非常可惜的是,关注中国文化和中国教育的人们,还远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家庭教育而言,孔子绝对可以说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祖师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视家、最重视家庭关系的民族,在中国从事家庭教育,这份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而又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