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职业教育人才交流中心颁发的证书有用吗?

是问穷也
韩国版
没听说过,应该属于拿钱发证的那种。在国内含金量比较高的证书一般都是人社部或者主管部门发的证书,个别国外的行业协会发的证书在国内也有认可的,这种一般都是做国外项目才用到。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论文

论则贱之
驰其形性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回答: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认为,应当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古建筑,是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二是建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建筑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建筑应当是多元化的。三是尽快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要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必须从教育入手,在大学开设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课程,全面讲授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传统。四是加大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力度。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至今没有取得一系列成果,也没有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得到广泛宣传。五是抓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工作。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的风格问题越来越关心,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评选自己喜爱的建筑作品,还对建筑创作发表评论。曾经风行一时的欧洲风格建筑逐渐失去吸引力,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日益受到欢迎。

中国建筑文化的文化内涵

韩檀
护山神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 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 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 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 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 反思自身,我们缺乏建筑文化的自强意识和保护的政策。21世纪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希望直接借鉴西方现成的发展经验,加快自身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尽管我们意识到WTO打开大门以后,西方建筑文化的“狼”来了,但是,如何应对,如何与“狼”共舞,我们缺少思想上、组织上以及政策上的准备,没有适时提出建设方针和行政指导,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这是造成我们现在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 日本早在30年代就开始众多的设计大赛,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有日本特色”。战后复兴时,主管部门和建筑师取得共识,要求新建筑物一定要传承日本的文化。即使科技和材料已经发生变革了,还要通过混凝土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80年代,在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他们转为全方位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从空间把握传统文化,通过内部构造的研究,对日本建筑文化做出了积极的传承。至今,日本众多新建筑开发仍在积极寻求保持深厚的日本建筑文化特色。不能不说,在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政策指引和保护措施是其建筑文化得以传承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中国和日本的历史不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但如果我们在“狼”来了之前对本土的文化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文化自强的精神,一旦西方建筑文化随着外资投入与技术引进进入市场,我们也不会丧失文化的竞争力,不会出现崇洋的攀比,也会在新一轮的建筑开发中让中国建筑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究竟哪些是中国建筑文化传统?其精髓在哪里?传统中哪些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呢?我认为,其中包括: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园林景观的构成原则。 中国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并不落后,反而与西方文化的追求很相像。比方说我们许多古城的规划很有文化性和地方性,注意了环境的有效利用,成为了今日的风景名胜。而现在我们一般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区大多只注意道路的宽阔,缺乏个性化。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展示了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德,这种美德就是现代西方建筑所探讨的生态性和共生论;而现在很多开发项目受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忽视了这些美德,在豪华的小区、宏大的会所中,大多都在延续同一个模式,重复同一个思路,违背了因地制宜、因环境而宜的原则。现在流行的造园艺术也大多停留在公园式的建筑上,既没有发掘中国园林的生态平衡措施,也很少塑造人与自然的精神共鸣,造成了园林与文化的断裂。假使我们摆脱崇洋的迷信,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中国建筑文化将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意在寻根,志在崛起 当然,我们现在不是主张复古、倒退,也不是针对现有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提倡大家搞义和团式的行为,而是意在寻根,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从而启动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积淀民族的自信,提升自己的平台,真正变与“狼”共舞为引“狼”共舞。 创造中国的建筑文化一定要引进西方的建筑文化。他们沉淀出的建筑文化有不少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但西方19世纪、20世纪的文化成就不可能是解决中国今日建筑大潮所遇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新的建筑文化。我们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用中西建筑文化激发我们的创新。上海的金贸大厦因为启动了中国传统古塔的神韵而在投标中获胜。最近一批有胆识的开发商开辟了像“观唐”、“九间堂”这样一系列的中式住宅,融合中西文化,创新别墅市场,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潮流。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也出现了演绎新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楼群。我自己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创作过蓝海酒店和中国文化中心等项目,也有一个体会:吸引、引进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需要民族化、当地化;同时,继承建筑文化传统,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发展对其加以现代化;两者不可偏废。 当然,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花开遍地,文化的崛起需要有一代代人的努力。另外,创新中国建筑文化,只有建筑师的努力是不够的,特别要有发展商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如果只有一方面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内涵就是四个字等级次序。 我先声名,我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学的专业是城市规划,但是头三年学的都是建筑。 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什么是建筑,看了那么多大师的作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设计的。老师让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也是想到哪做到哪。我们平时学的什么中外建筑史都哪去了,一做实际的东西,那些东西就和没学一样。 一说中国古建的文化内涵,都知道是天人合一、崇尚皇权,可是现在呢!现在的建筑还有什么内涵么?建筑,本就没什么大是大非,这就让很多有内涵的建筑作品埋没了。如果你没有名气,那么你的作品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真不知这些人在干吗! 内涵?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就是内涵! 中国元素由南而北,可以提取的元素很多 中国建筑精髓在于组团和协调,这与中国社会文化分不开,西方则终于个体一优秀,在西方主导人们审美价值观的时代,比我们东方建筑抢眼,可惜中国人很少看到,追求时尚,太躁了 先申明,我是粗人一个,楼上说的那都是不占边的话,没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思想,要学, 要做,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说白了现在的设计师都是受利益的驱使来做每个方案,而不是抱着发场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做,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团结起来所有的设计师都往一处使劲,相信很快中国有能做出自己的,具有时代文精神的建筑出来,这也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重要的一步!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怎样才很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古代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坂口
老伴儿
古代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建筑本身体现着一种文化,也就是必然有文化的内涵。本书分为十二章予阐述,内容有古城建筑文化、楼阁文化、殿堂与会馆建文化、祠庙建筑文化、佛寺文化、古塔建筑文化、古建筑小品文化、陵墓建筑文化、旅游建筑文化、土木工程文化、门与窗的文化以及居民文化等,依次分析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扩展资料: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在北方黄土地区,古代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筑墙,以此筑成房屋,或构筑成窑洞作为住居。后来又用黄土烧制砖瓦,用以盖房既方便又耐久。在南方,气候潮湿多雨,人们便以竹木为建筑材料构筑房屋居住。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常用竹木搭成杆栏式建筑。而青藏高原,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则多砌筑厚墙式平顶碉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建筑

如何评价中国传统建筑,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麻雀王
囧态郎
: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回答: 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马炳坚认为,应当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搞好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古建筑,是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的工作。二是建造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建筑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建筑应当是多元化的。三是尽快在大学开设中国传统建筑课程。要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必须从教育入手,在大学开设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课程,全面讲授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传统。四是加大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力度。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至今没有取得一系列成果,也没有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得到广泛宣传。五是抓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普及工作。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创作的风格问题越来越关心,他们不仅积极参与评选自己喜爱的建筑作品,还对建筑创作发表评论。曾经风行一时的欧洲风格建筑逐渐失去吸引力,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日益受到欢迎。

中国建筑特征和中国文化的联系

林勇
人之所引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一 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意念中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精英文化的诸子百家还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民间信仰和风俗,大多可以归纳到“以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明的范畴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于这样一种经济生活当中。这种农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响力,无孔不入地左右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尤其是官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在许多方面表露出与之相应的特征。1 务实精神农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特征渐渐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农人在农耕活动中认识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真理。这种农人的务实之风也感染了文化人,于是“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便成为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形成了实用、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科学玄想的特征。“重实际而轻玄想”的另一种表现在于对待宗教的态度上。自周秦以后2 000余年,基本上没有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实用理性逐渐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装饰。中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从椽、檩、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学传承,关系非常清楚。不仅如此,有些看似装饰物的构件,也有其结构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为了解决立面构图问题而发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于一种构造上的需要演化而来的。又如室内装修的“彻上露明造”。为了避免屋顶构架的木材朽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处在一个干燥通风的环境之中。因此,很多时候不在室内另作天花,而是让构造完全暴露出来,对各个构件作适当的装饰处理,就形成了“彻上露明造”。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纯粹装饰的构件是很少的。构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构造的情况下,加以有节制的装饰完成的。适用则可,绝不无谓添加。其二是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在审美方面,中国建筑给人设定的路径决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个个院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审视的。故而在建筑设计中,匠师们仅就院中视野所及进行仔细推敲,而对目光不及的侧面则彻底不管,任其质朴平淡,从而形成了立面构图的“场景式”特征。步移景异,则是以面为单位在变,而不是如西方的以体为单位进行。这种“二维”审美特点,是真切认识古建设计的一把钥匙,可以纠正长期以来以西方审美观点来判定中国建筑的误区。2 恒久变易观念农业社会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大体呈静定状态。这样的环境便易于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好常恶变,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一种求“久”的观念,《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反映在民间则是对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求延绵永久。反观建筑,恒久观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如以不变应万变、世界在改变而我心以不变待之等心理。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预计到使用情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同样应用。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就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经久耐用和广泛适应性便成为其追求的目标。与恒久观相辅相成,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并形成“寓变易于保守之中”的特点。历代革新,无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复古以变今”的思路。这正是农耕经济养育的中华文化在古与今、常与变的问题上的独特表现。建筑则一方面推行灵活多变的“通用”设计原则,另一方面则渐渐形成成熟的“标准化”建造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化则满足了这种恒久与变异的社会心理的要求。空间与序列的丰富多彩最终落实到平实而定型的标准化框架之中,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方式。再深一层次,以不变应万变之心理,在对待事物上,则须有深刻的反观内省的能力,于是在中国对“参悟”情有独钟。注重感受、注重点拨与觉悟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古代建筑的每一个层次。例如,中国建筑不注重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尤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物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建群体独有的内涵。3 中庸思想“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这一点实际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所谓“君子讷讷于言”。施之于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可以认为,君子之建筑亦是“讷之于言”的。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建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二 宗法特征与建筑设计意念中华民族以农业社会形态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决定了后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征。主要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业乡村最终形成了中国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注重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及长幼尊卑的秩序伦常,成为维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东西。“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成为一种沿袭久远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宗法制度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功能。虽然历经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构成中国社会基础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组织——家族。“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开始的。家,是社会思考的基本单位。这一点,在建筑上有着深刻的反映。以家为起点的特征,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住宅”为发展原型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明显的特点表明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为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间的含义是没有分别的。最早的时候称为“宫室”,后来叫作“居处”。居处就是生活起居,以至于包括一切户内工作的地方。在这个总概念之下,似乎无须再作什么房屋种类的详细划分。三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套深受农耕意识影响、与宗法社会相谐调的体系,它在设计意念上是以“家”为思维起点,以住宅为原型而不断衍生的产物。此结论,则是古代建筑体系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初步看法。

浅谈中国宗教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泰姬陵
其名高明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键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至于音乐方面,公元3世纪,中国己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1975年6月,毛泽东在会见一位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时强调说:各国革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照抄中国。接着,他以佛教为例,援引鸠摩罗什的话说:“学我者病。”鸠摩罗什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五分中:“虽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之。谓俗王为僧立制,不依经本也。非我所制,余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即依王法而用,不得不依。”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或结合不同民族之具体情况所建立的佛教,正是此佛戒义。无怪乎,马克思、恩格斯说佛法是辩证法。纳丹(新加坡总统):“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 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汇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佛教词汇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探索对我们今天的设计实践的意义。

不主故常
道理
梅德隆(“鸟巢”设计者之一):这个设计有三方面的概念,一是它是当代的、中国的建筑;二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相当的联系;三是它在技术上是可靠的。这个体育场是为21世纪设计的,而不是为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上世纪90年代的设计表现的是技术,但是我们在新的世纪,除了要表现技术之外,还要反映当代的人文问题。……这不是一个纪念碑,它是为人而设计的。……看台的设计使观众获得很好的视野,运动员也拥有很好的比赛场地。当看台坐满观众的时候,人群就自然地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一个好的体育场是建立在观众能够与运动员保持良好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的。这个体育场对运动员来说应该是最好的,这里必将诞生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成绩。首先我要对这个提问质疑,建筑师有国界,但建筑是没有国界的。既然为了设计,为了建筑的发展,我认为对于竞争的问题,完全是在讨论能力的问题。毕竟选择谁的作品也是中国人说了算。暂且不谈竞争,先来看看近几年几个中国著名现代建筑的设计者对自己作品的评述: 梅德隆(“鸟巢”设计者之一):这个设计有三方面的概念,一是它是当代的、中国的建筑;二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相当的联系;三是它在技术上是可靠的。这个体育场是为21世纪设计的,而不是为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上世纪90年代的设计表现的是技术,但是我们在新的世纪,除了要表现技术之外,还要反映当代的人文问题。……这不是一个纪念碑,它是为人而设计的。……看台的设计使观众获得很好的视野,运动员也拥有很好的比赛场地。当看台坐满观众的时候,人群就自然地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一个好的体育场是建立在观众能够与运动员保持良好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的。这个体育场对运动员来说应该是最好的,这里必将诞生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成绩。 安德鲁(国家大剧院设计者):要保护一种文化,就应发展它,使它有生命力。发展它就会冒险,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发展。如不想冒险,我们就呆在平地上好了,但要看到更美的风景,就得去爬山去。当然这要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我想指出两点:一是这个设计体现的不是丧失理智、疯狂的想法,而是理性的设计。第二,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就不在乎在生活中冒一点险。但我不是在完全抹杀中国传统,我希望20年后,这个剧院会被称为中国的建筑。 库哈斯(CCTV大楼设计者):北京不像悉尼与毕尔巴鄂,它更像罗马、巴黎,它也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今天还能够看到。……如果CCTV大楼会成为一个地标,那它也只是北京的100个地标中的一个。……把CCTV大楼与悉尼歌剧院类比,可能产生无意的误导。50年前悉尼歌剧院方案出来后,全世界一片欢呼,认为新的可能与商业机会到来了。而现在,建筑师的生存环境是险恶的,留给你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窄,你已很难表达自己的价值,而更多的是在替业主说话。如果在今天,谁敢提出悉尼歌剧院那样的方案,它压根就不会被接受。 谁能感觉到他们在抢中国建筑师的饭碗?他们不是为了生存为了抢饭碗而设计,是为了设计为了建筑的文化而设计。 近些年,外国建筑师拿到我国一些大型建筑的设计任务,这些北京新建筑的设计方案有的就出自外国建筑师之手,这种情况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建筑发生“变异”,毛病就出在这里。 一位建筑师对国家大剧院、“鸟巢”和央视新楼的建筑设计严加批判,说它们是外国建筑师“把中国当成新武器试验场的妖魔鬼怪建筑物”。 《北京青年报》曾有文章说:外国建筑师“将他们的价值与文化观念强加于我们”,“其结果是,慢慢地我们用外来的观念来观赏建筑,用外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建筑”。作者认为这是“文化殖民主义”。 名为《CBD TIMES》的中文杂志于2005年刊登文章,大字标题是《外国建筑设计师强势入境——狼来了,羊该怎么办?》下方是群狼奔突的彩照,十分抢眼。文章作者将外国建筑师比作狼,其势汹汹;把中国建筑师比成羊,可怜兮兮——打悲情牌,流露出不正常的弱国文化心态。 建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建筑物,带有公共艺术品的性质,人们对其提出意见和批评是正常、正当而且有益的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人可以对那些建筑物提出不同的看法,赞赏或厌恶各随其便。上引那些见解是对新建筑风格出现原因的一种解读,认为是外国建筑师“侵入”的结果。 但我认为,不应把到中国来做建筑设计的外国建筑师看成狼。一、他们是技术和艺术知识分子;二、他们来此并非要戕害中国人,此并来抢中国建筑师的饭碗;三、他们是应我们的召唤而来的,并非强入我境。 他们是为了建筑为了文化而设计。 说他们是侵略,把中国当试验场地,更是无稽之谈,举几个例子,悉尼歌剧院是丹麦建筑师设计的;澳大利亚首都的议会大厦是美国建筑师的作品;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扩建是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建的巴黎台方斯大拱门,又是丹麦建筑师的作品;柏林的德国议会大厦的改建是英国人完成的,等等。能说这些文化交流是文化侵略吗?能说他们在做试验吗? 建筑问题需要综合考虑。有专家将“鸟巢”与别的一些体育建筑比较,批评用钢量太多。比较研究是有益的,但对该体育场作结论还得考虑其他的要求与因素。如果单抓节省材料这一面,世界上许多建筑杰作,诸如雅典帕德农神庙、印度泰姬陵、北京天坛、悉尼歌剧院,怕都出现不了啦。 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在我国举办的奥运盛会主场馆,人们要求它除了能满足严格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是一个宏伟、有较高审美价值、有独特意匠,能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奥运场馆。“鸟巢”上的一些钢构件,如许多著名建筑物上的雕饰和大柱子一样,多余,但增添了艺术表现力,有无用之用。 好了,说到这里我的观点自然明确,希望中国建筑文化与世界建筑文化加快接轨,中国建筑师多一些学习和努力,少一些批评和讥讽,为世界建筑多做贡献。如果觉得有道理,别忘了加分喔•••

中国建筑的人文特点

人大喜邪
导演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所有的资料都表明,中国人一直都在建造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和建筑体系。从史前一直到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之前,从北国到南疆,从西域到东方,都流传着同样的一种文化体系和建筑体系。建筑本身是文明的一部分,文明的发展也充实着建筑的设计理念,使它变得精致而具体。可以这样讲,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而且这种建筑必然会体现文化的某种精髓部分,体现文化所有者的追求和气质。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这一点从故宫到苏州园林都看得清清楚楚。中国建筑的美,也通过美的个体和美的整体表现出来。成为世界建筑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和发展了中国的建筑文化,独特而丰富的建筑文化注就了金碧辉煌的中国建筑。中国文化与中国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什么?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中国文化的特点:什么是文化,至今争论不休,没有一个公认、确切的定义,人们更多的是从一定角度对其本质特征加以揭示和描述。据有关专家统计,国内外关于文化的定义达160多种。由于文化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在深化,给文化下一个永世不变的定义,是难以做到的。但是,经过人们一百多年的研究,文化还是有为多数人可以接受的与其它相近概念区别开来的基本内容,这是对文化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人们认为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等(见黄麟雏,孟宪俊《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192页)。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文化。由于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它会随历史的发展和文化交流而不断变化发展。因此文化具有历史性、地方性、民族性和发展的过程性等特性。 一种文化与别的文化的不同之处就是它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张钦楠先生认为,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从本质上讲,我国是一个贫资源国,由于这种因素,决定了我国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文化传统。首先,中国文明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文明,是一种不断继承与创新的文明。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其次,中国文明具是极强、大一统模式,中国凭借这种模式,得以长存至今;第三,中国文明在古代物质尚不富裕的情况下,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中国利用贫资源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和文化遗产。 中国之所以会这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从远古开始,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全面地规划、调度和利用我们的自然资源使中国文明具有极其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中是极其罕见的。中国以农立国,对自然抱有尊重的态度,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的尊敬与西方人的征服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文化追求与自然的统一和和谐,这是另一种的大一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维护和平,爱惜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观点。中国人对生死交替看得很淡漠,有一种朴素的天命循环生死观。中国古代多使用土、木作为建筑的材料。土是万物之源,木是生命的象征。而且土木建筑多不长久,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不求原物之长存。 中国文化有崇尚节俭的道德观。虽然中国王朝的灭亡大多由于骄奢而亡。但即使是中国的宫廷,也多是以比例、尺寸、韵律取胜,而不同于西方以豪华的内外装饰取胜。道德观与宇宙观在审美观上即体现为对意境的追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作过详细的描叙。民间建筑中的曲径通幽、借景等都是在小空间内创造大景物而追求意境的卓越手法。 中国文化有森严的封建宗教礼法等级制度。强调名正言顺。 中国文化的以上原因同时也极具有地域性,以致它成为东方文明的典型代表。 我个人认为中国文明最重要的特点应该是大一统观念的千年延续,这种大一统不仅仅表现在地理、政治,还表现在中国文明的各个方面,与自然统一。中国文明是一种农业文明,在贫资源下,中国人不得不精耕细作,协力共进,树立了统这种必然的心理。大一统观念首先是建立在氏族基础上,后来氏族发展,成为大部落和国家。正是由于这种大一统的观念,不仅使得中国文明流传千年而不衰,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保持了稳定和强盛。这种大一统的观念是针对异族而言,所以封建王朝的更迭并不意味着对大一统的挑战,相反,更替后的王朝比前一个王朝更热衷于统一国内的地理、政治和最重要的文化统一。 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度同衡的政策无疑是中国最早的大统一,汉代的董仲舒提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文明史上的又一大统一。这种统一观对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建筑的特点: 什么是建筑文化?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认为,建筑,是人类运用一定工具、技术、工艺和自然界的物质材料,经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即建筑既包括人的建筑活动,又包括建筑活动的成果--建筑的物质产品。因此,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也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人们从事建造活动的原理、蓝图、计划、程序、方法、设备等;二是建筑物质产品及其反映出的哲学、文学、艺术、伦理、法制等方面的内容,建筑文化则是这两方面内容的总和。 ]中国的建筑文化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因此在自己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同中国文化具有完全的一致性。中国的建筑也体现了中国文明的特点。李先逵先生认为中国的建筑文化有三大特色。中国建筑文化含有深沉的文化哲理 中国建筑表象了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心理结构和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中国人对建筑本质的认识比国外先进。外国建筑体系认为建筑是人的庇护所,凝固的音乐,都是从某一方面阐述的。中国《黄帝宅经》中认为;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前者强调建筑的自然属性,后者强调它的社会属性。中国的建筑文化更加的深刻明确。中国建筑对于阴阳数理的运用时西方不曾有的,是一种纯东方式的建筑哲学。道家的《易经》中的阴阳变数,中国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建筑以奇数而造。比如台阶、门等都是奇数。 中国建筑中最高地位的是礼制建筑,象天坛,祈年殿,祭祀的殿堂。它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的最集中体现。它突出王族的至高无上和主流文化的宗教礼法,意识形态和哲理观念。在建筑的规格上甚至高于皇权建筑。中国建筑文化体现了很强的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儒家文化坚持中庸有度,不事张狂,宽容兼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国建筑的人本精神也体现了这点。中国建筑强调长幼、尊卑、礼制和名分。无论是北京的四合院,还是南方建筑,长幼居住都是有严格的道德规定的。 中国建筑一般不会使得个人产生一种相对渺小的感觉,而西方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建筑完全使人产生一种卑微的感觉,东方强调人,而西方更多地强调神。 中国建筑组成了一种有机的群落,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院落文化,在福建的土楼建筑体系中,这种文化简直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建筑文化特别强调天人合一的环境因素 中国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国文化中的风水说可谓是最早的环保理论,尽管它不无错谬,但不可否认的是风水特别强调良好的自然环境,风水学说推崇抱阳之地。 中国建筑文化崇尚自然的环境美学,追求了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境界,在《红楼梦》中,贾府的花园建筑就是这样布局和追求。 中国建筑文化的上述特点是它所特有的。也是它所有特色中最吸引人的,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中国汉族文化的所到之处,从日本到西域,从高丽到越南,几乎都体现了这种文化。尽管外表构筑有不同,但建筑物的内在美却惊人地一致。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中国文化中的大一统观念,对中国建筑文化的构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大一统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地理的统一,文化的统一,也包括自然与人的统一,伦理道德上的大一统,这是广义的大一统观念。 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对建筑本身的理解就是一种统一的认识。同时强调建筑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为一种有机的统一表述。对中国文化有很深影响的八卦图和道家思想,本身即为一种统一的学说。阴阳八卦、互克互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设计起了很大的影响。佛教思想对建筑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塔这种建筑的引进,就是一个明证。儒教思想对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的豪劲时期、醇和时期、羁直时期影响更为巨大。三大主流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对称,是中国正式建筑的特点。中国的宫殿、庙堂,居住的房屋都是对称的建筑,对称性更多是一种权威的体现。这也是一种大一统的体现。 中国文化中深厚的大一统观念构筑了中国光辉的建筑文化,尽管这种文化的哺育在今天已经显得不足,但中国的建筑文化界在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建立自己独立的建筑文化这个重要问题上,还必须更多地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果丢了它,那我们可能看到的,就永远是一种拙劣的类西方、类古典的混凝土堆了。宫殿——金碧辉煌、雕栏玉砌的建筑群体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传统观念保留得最集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种类型,它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据史书记载,夏商时期已有宫殿。秦始皇奴役农民建造了规模空前宏大的阿房宫,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也都大兴土木,营建豪华壮观的宫殿。元朝以前的宫殿建筑均已毁于战火,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北京的明清故宫和沈阳的清故宫。北京明清故宫以显示皇帝的权威为设计思想,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对称布局,以此烘托中轴线上天安门、午门、三大殿直至神武门等主体建筑物的不凡气势,一切构件都属于最高规格,因此,格外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