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是亦因彼
正也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是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勘查地球物理(物探)和勘查地球化学(化探)科研创新基地,担负着我国地学领域中勘查地球物理与勘查地球化学两大学科的研究开发及推动相关技术进步的任务,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物探与化探两大学科应用基础理论和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集散地和辐射源。在职职工37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3人、辅助人员101人。专业技术人员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任职资格129人、中级人员72人、初级人员72人,具有博士学历3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52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120名。科研人才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1人,部级人才计划7人,省级人才计划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优势研究领域包括弹性波场探测、电(磁)场精细快速探测、位场探测、地下物探、多元信息集成与可视化、深穿透地球化学与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与方法、生态环境地球化学与多目标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应用基础地球化学与分析测试、油气物化探理论与方法技术。副所长徐刚峰研究员副所长胡平研究员副所长徐龙强高级工程师所长、党委书记韩子夜研究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是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是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电磁法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地球化学勘查监督检测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应用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依托单位,也是全国拥有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8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共承担(参加)各类科研、地调项目58项,项目经费总计0.96亿元。其中国家科技项目(课题)30项,经费4815万元;地质调查项目22项,经费3088万元;省级财政专项6项,经费1667万元。全年有8项科研成果通过了专家评审验收,其中5项成果被评为优秀,3项成果通过验收(不评定等级)。200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辽宁丹东—大连地区航空电磁法测量:属地调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孟庆敏、李文杰、李军峰、高卫东、陈晓东、赵毅等。项目获得了高质量磁测数据,编制了航磁、航电剖面平面图、△T等值线平面图;提供了局部异常解释推断一览表、推断区域地质构造侵入岩分布略图和找矿靶区预测图;编制了三种频率的航电视电阻率平面图,并据此圈定了海侵界线,对测区内构造模式提出了新认识。为丹东—大连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地质评价工作提供了区域地球物理调查资料。Y12航空物探综合站大勘探深度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研制方案预研究:属地调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李文杰、李军峰、孟庆敏、高卫东、丁志强、吕国印等。项目对国外双极性正弦波脉冲类型及方波类型的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的研制和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做出了较全面的技术评述,对国内早期的时间域航空电磁方法技术研究进行了归纳,为我国今后研制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资料;对我国今后开展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研制的方案,提出了具体建议,为国家高新技术重大计划(“863”)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研制课题的设立和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样品分析测试:属省部招标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张勤、马更田、樊守忠、孙晓玲、范辉、胡瑞莲、张芳、李淑娟、胡外英、张雪梅等。项目制定了71种分析指标的16种分析方法的配套分析方案。首次实现了多目标地球化学样品71种元素的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分析,首次取得了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丰富、高质量的地球化学资料等4项创新性成果。项目组科研人员在讨论问题项目组人员在机舱内作业中心实验室分析测试大楼X射线荧光光谱仪青藏高原非地震油气勘探方法技术综合研究:属国家油气专项,主要完成人员:胡平、钟清、方慧、孙忠军、刘畅往、李晓昌、卢景奇、高宝屯、肖都、郭友钊等。项目系统总结了羌塘、措勤等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地层、基底及火成岩体的物性特征,分析了盆地内可能存在的主要密度界面、磁性体及低阻标志层。提出在青藏高原应用非震物探技术开展油气勘探工作具有一定的地球物理前提,以重、磁、电为主的综合非震物探技术可以对新生界、中生界和古生界地层为主体的三个构造层,以及火成岩体进行半定量、定量描述;开展了方法试验;全面分析总结了重、磁、电及油气化探等非震勘探方法技术解决不同地质目标体的有效性及局限性。初步总结了适于青藏高原油气勘探工作的非震技术有效组合方案。阵列式轻便电磁方法应用试验:属地调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林品荣、徐宝利、郭鹏、郑采君、石福升、李勇、李建华等。项目历时4年,采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开发的阵列多频相位激电、阵列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时间域激电中梯等物探方法技术,分别在西藏、内蒙、福建、北京、海南、云南、湖北和广西等8省(区、市)的15个矿区开展了试验应用工作。除在已知矿体上获得明显的物探异常外,还在未知区发现了多个物探异常,后经钻探及工程验证,为矿致异常引起,为矿区的进一步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野外住地羌塘盆地野外测量工作照某铅锌矿区阵列相位激电(90m深度)与地质综合成果图铁矿石和铬铁矿石标准物质研制:属地调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程志中、顾铁新、黄宏库、刘妹、鄢卫东、张勤、樊守忠等。项目完成9个铁矿石中14个元素和4个铬铁矿石中18个元素,共两个系列13个标准物质的研制工作,填补了我国尚无这两种矿石低含量标物的空白。富钴结壳铂族元素标准物质研制:属大洋矿产资源研究项目课题,主要完成人员:顾铁新、王毅民、高玉淑、王晓红、鄢明才、史长义等。项目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技术规范要求,研制了两个具有超细粒度的富钴结壳铂族元素标准物质MCPt-1和MCPt-2。测试项目达68个,确定了Pt、Ru和Os两个铂族元素的保证值,3个铂族元素的参考值和其他主、次及痕量共62个元素的信息值。本批标准物质将成为世界上首批大洋矿产资源的PGE标准物质系列。标准物质样品及生产许可证外国专家参观标准物质展室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伊苏
鬼谋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构造地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应力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气地质及矿田构造、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领域。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和古地磁专业委员会挂靠该所。主办学术刊物为《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地质力学研究所实到经费8816.35万元,包括地质大调查项目3418万元、科技部项目1649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3.6万元、国土资源部项目2218.56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41.02万元、横向合作项目976.17万元。承担各类项目173项,其中包括地质大调查计划项目3项、工作项目22项、国家(科技部)项目(课题)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土资源部项目23项、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40项、横向合作项目42项。2009年获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特别金奖1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共计114篇,包括SCI检索期刊共计22篇,EI检索期刊2篇,国内核心期刊76篇,出版专著7部。所长龙长兴(中)、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何长虹(左二)、副所长赵越(右二)、副所长李贵书(右一)、副所长侯春堂(左一)2009年重要科研成果《全球构造体系图》编制出版:属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为苗培实、周显强研究员。在孙殿卿和马宗晋两位院士指导下按照地质力学整体观、系统论,由苗培实、周显强等通过“由地球看宇宙”和“从太空看地球”编制而成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综合性大型图件。该项目提交了1:2500万《全球构造体系图》1幅和说明书,1:7500万辅助图件6幅及说明书和附表。该图展示了11种不同型式、不同规模的构造体系,新建立了全球棋盘格式构造格架;发现并厘定了:全球大扭转构造体系、南大洋裂离式旋转构造体系、大洋裂谷系经向构造体系、大西洋—马里亚那非对称型壳裂式构造体系;建立了块缘歹字型构造体系概念;认定北古老地块系及南古老地块系,分别组成了3个超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和4个超巨型经向构造体系,围绕北极是一个挤压型同心圆辐射状超旋转构造体系。6张辅助图件还分别揭示了全球构造对固体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全球构造对地震和火山活动规律和分布的控制意义以及全球构造对洋流、热带风暴和自然灾害的控制作用、发生与发展规律,为减灾、防灾提出了建议。全球构造体系图新构造与重要经济区和重大工程安全系列图件编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项目负责人为马寅生研究员。编制完成了1:500万中国新构造图、中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图、中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中国区域稳定性评价图及说明书,编制完成了1:20万京津地区区域稳定性与城市安全图、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安全图及说明书。通过编图和野外调查,更新了中国新构造图的地质信息,总结了我国不同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进行了新构造分区;总结了中国现今地应力方向和大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地区地应力的变化特征,建立了中国地壳表层现今地应力测量最大主应力值分级标准。从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动力条件或激发条件、现今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区划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以地壳结构、地质构造背景、活动断裂、地震活动、现今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地应力、地热和地质灾害等作为评价因子,进行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指出了影响京津地区区域稳定性和城市安全、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安全的主要地质问题。认为影响京津地区区域稳定性和城市安全的内动力因素主要是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外动力因素主要是地面沉降、地裂缝、崩滑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新构造活动与工程地质特性可分为北京一济南、济南一徐州、徐州一上海3段。影响铁路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包括地震活动、活动断裂、岩土体性质和地质灾害。中国现今地应力状态图中国区域稳定性评价图中国新构造图中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图华北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格架厘定: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负责人为朱大岗研究员。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确定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的分布和特征,建立了华北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典型地层剖面,开展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区划和多重地层划分;根据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时代和年代学研究结果,确定和重新划分了山东古近系、新近系的年代地层,建立了华北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的年代序列;根据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时代讨论、山西平陆地区古近纪地层的重新厘定与划分、山西榆社地区新近纪地层的补充与完善、山西保德—静乐地区新近纪地层时代讨论等方面的综合研究,重新厘定和划分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建立了华北地区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格架;根据环境代用指标测试分析结果,对华北地区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的古环境与古气候变迁进行了综合研究,确定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地质环境演变过程和古环境演变序列:自65.0MaB.P.至2.48MaB.P.,伴随着华北地块的快速凹陷,华北地区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经历了由亚热带潮湿气候→温带潮湿气候→温带偏干气候的变化过程。对华北地区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华北地区古近纪—新近纪湖盆形成演化与陆内造山之间的关系。2009年12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对项目成果进行了评审,结果为优秀。部分项目组成员野外合影(山西榆社新近系)山西平陆古近系灾区次生灾害隐患排查与工程设计示范:属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课题,课题负责人为张春山研究员。通过对重灾区14个县的次生地质灾害、堰塞湖、溃坝险情水库、受损堤防等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调查和统计数据。阐述了各类次生灾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分析了次生地质灾害的易发地层和工程岩组,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分区,对个别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价和排序,对重灾区的次生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危险性评价。编制了次生灾害的分布图、工程地质条件图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分区图(1:50万)。课题提出的有关堰塞湖风险等级评判方法已经被水利部相关标准采纳。初步建立了灾区次生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模型和评价方法,提出了各类次生灾害应急危险性评价的技术流程和方法。对典型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和模拟计算,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和措施,对其他灾点防治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取得了大量的环境分析测试数据,开发了一套高危化学品和放射源远程监测系统。为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重建规划、特别是场地选址、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急需的次生灾害方面的基础资料,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了基础科学依据。重灾区地质灾害分布与工程地质岩组分区图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地质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结果图改造后的空心包体三轴地应力测量系统外形空心包体三轴地应力测量系统升级改造:属科技部条件平台项目,项目负责人为董诚。对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空心包体地应力系统进行了大幅度改造,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空心包体精密原岩三轴地应力测量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特点:①体积小,集成度高。利用先进的微处理器和单片机技术,将应变测量、定位器、平衡箱、数据预处理、存储单元、通信单元等功能全部集成安装于直径88mm、长度230mm的耐压仪器舱,可直接放置于解除钻孔中。②设置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灵活多样的设置控制使得每个通道的3种桥型和5种量纲(应变、应力、重力、位移、温度)变换自由。通过参数设置能够自动独立完成所有井下测量、数据存储等工作,具备了对竖直孔进行长期监测的能力。③实现了自动巡回检测。利用先进的电子开关技术,实现了1s~12h采集控制时间间隔,解决了机械触点的弊端。④配备强大的计算软件。PC端软件可通过实时通讯获取应变、方位、倾角等数据,计算钻孔附近岩体的三维应力状态并绘制曲线。改造完成后,经过多次实验室和野外实测验证,仪器各项参数都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使测量过程得到很大简化,测量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该套仪器为进行快速、准确的地应力测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该系统不但可以用于地应力测量,也可用于其他需要测量应变。项目组成员在野外采样和选样托林组第三岩段( t)中的犀类额鼻角犀亚科(Dicerorhininas)第三蹠骨化石广西岑溪市佛子冲铅锌矿矿产预测:属国土资源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负责人韦昌山研究员。以成矿作用“三条件”→控矿因素“三位一体”→矿产预测“三步骤”(三·三程式)指导思路,提出了早期隆坳构造次级盆地边缘成矿作用的重要性,总结了燕山期“灰岩(泥质灰岩、钙质泥岩)层位+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NNE向构造破碎带”的“三位一体”有机组合控矿、三者缺一不可的新认识,建立了综合找矿模型图表,提出了6个成矿预测区;结合面积性物探工作圈定了8处激电异常带(其中2处矿致异常),提出了矿产预测验证方案,所施工的2个验证钻孔分别见到厚达9m和6m的富铅锌(铜)工业矿体。结合前期探矿工程见矿情况及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本次矿产预测佛子冲背斜西翼334?级别资源量估算为Pb+Zn(+Cu)66万吨。所总结的矿产预测思路、找矿标志及预测准则,不仅为今后在佛子冲背斜两翼的扩大找矿提供了重要信息,而且通过全程指导后续勘查项目实施,为矿山新增Pb+Zn(+Cu)333资源量64万吨,成为目前危机矿山专项中通过矿产预测项目工作有效地指导勘查工作,并新获大型资源量规模矿床的少有成功实例之一,实现了我所近期矿田构造指导深部矿产预测的新突破。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建造及其构造意义: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为朱大岗研究员。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测试分析和综合研究,重新划分和建立了札达盆地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地层序列,确定了札达盆地晚新生代以来河湖相地层的年代序列;首次在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发现了的两个不整合面;首次在札达盆地上新世地层中采集到犀类和鼠兔类化石;首次确定了札达等盆地的成因、构造属性及其演化过程,划分了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层序地层,厘定了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层型剖面及其构造属性,并与青藏高原及邻区的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确定了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突变事件的地层层位和年代,揭示了水动力、湖水盐度变化过程和构造事件的关系;确定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过程,划分了古环境演化阶段;厘定了札达盆地南缘西喜马拉雅山在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的隆升速率和强度;进一步探讨了青藏高原隆升、古湖泊变迁、古环境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本项目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13篇、SCI收录论文2篇,培养硕士2名。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坝址深切河谷地应力分布规律和卸荷裂隙形成机理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为谭成轩研究员。以锦屏一级水电站深切河谷为例,综合考虑区域构造应力环境演化、河流下切和地壳抬升过程、河谷形态演化、边坡岩体结构构造、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岩性组合、岩石物理力学特性、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深入开展复杂地质要素和复杂结构面组合的深切河谷地质建模研究。配合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测试,按重力、构造作用力、地震作用力等不同组合应力边界条件,运用三维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基本查明锦屏一级电站深切河谷谷坡和谷底应力降低区、应力增高区及原岩应力区的空间分布范围和应力量级,揭示其深切河谷地应力的分布规律、边坡岩体结构的表生改造和时效变形,以及边坡卸荷裂隙的形成机理、发育类型、展布规律、主控因素及其相关性,并与地应力测量、实际工程地质问题等相佐证。该项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西南水电、交通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坝址左岸深部卸荷裂隙博格达山(东天山)新生代再造山的隆升特征和演化: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为王宗秀研究员。通过系统批量采样,运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与沉积响应相结合,对博格达山链新生代的隆升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如下重要结认识:①博格达山链新生代抬升过程存在3个明显阶段:5.6~19Ma、20~30Ma和42~47Ma,其复活造山隆升的起动时间不晚于65Ma。②中新世是山体最显著的一期整体隆升,20Ma到5.6Ma之间山链表现为不均匀—差异隆升状态,而且随着年龄变新,隆升速率有加快的趋势,这与西天山以及青藏高原北部同期的构造事件相似,说明该期隆升意味着青藏高原向北扩展已经影响到了天山一线。③山体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的隆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点,表现为冷却年龄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有逐渐变新的趋势。博格达山3次隆升都有显示,而东侧的巴里坤山主要为中晚两期隆升。④博格达—巴里坤山链中新世以来的2期隆升很可能是青藏高原尤其是北部演化的响应。至于博格达山链中生代末期的缓慢隆升可能与西伯利亚板块的作用有关。博格达山韧性剪切带中黄铁矿的多期旋转构造形成的压力影博格达山脉新生代再造山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湖北宜昌地区下三叠统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高精度磁性地层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为孙知明研究员。通过湖北宜昌地区大峡口和安徽巢湖地区平顶山早三叠世地层剖面磁性地层研究,获得了早三叠世地层剖面的磁极性序列。巢湖剖面下三叠统印度阶磁极性序列总体以反极性为主,包含3个明显的、较宽的正极性带和两个非常薄的正极性。奥伦尼克阶最底部处在反极性带中,位于正极性带(WP4n)以下0.6~1.0m,结合该剖面已获得的国际通行的牙形石和菊石等生物地层为主线的生物地层研究资料,认为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PTB)位于下三叠统底部正极性带的下部,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的界线位于印度阶上部反极性带的顶部,巢湖剖面正极性带(WP4n)可以作为奥伦尼克阶/印度阶界线标志之一。以上研究成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国际下三叠统印度阶及二叠系一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磁极性年表,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以及早三叠世地层的精确划分与对比提供磁性地层证据,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下三叠统层型剖面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研究水平。湖北宜昌大峡口野外工作波速剖面位置波速剖面结构解释图面波频散、波形及接收函数的三维非线性联合层析成像研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为冯梅博士。传统的层析成像方法在岩石圈探测中一直存在一个明显的困难,即体波层析成像在岩石圈上地幔垂向精度低,而面波层析成像的横向精度低,且两者难以进行联合探测。针对此科学难题,本项目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成功开发了一种具高精度、高扩展性,可实现面波和体波等多种地球物理观测进行联合反演的高效岩石圈三维结构探测方法。该方法得到国际同行认可,介绍该方法的科研论文已经发表在JGR-SolidEarth杂志上;利用该方法和公开地震观测数据对中国大陆岩石圈地震热学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中国大陆及邻区400km以上高精度三维横波速度结构模型以及地壳和岩石圈厚度模型。这些模型为中国大陆的构造格局和新生代以来的动力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深层依据。波速模型显示高速的印度岩石圈板片在50Ma左右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以后,可能在约20Ma左右发生了折断(左图中代表印度岩石圈板片的segment1和segment2在标识为break的地方断开),而青藏高原地壳急剧增厚也正好发生在大约20Ma以来。这些证据表明俯冲至青藏高原下方的印度岩石圈板片可能在20Ma左右发生了俯冲角的改变,早期的可能为大角度俯冲,而20Ma以来则变为近水平俯冲(碰撞)。研究成果已发表在Lithos杂志上。西藏中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速率的冰川沉积物年代约束: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负责人为吴中海副研究员。项目围绕西藏中部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地区,在晚第四纪冰川作用、正断层作用过程及全新世古地震等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详细厘定了该区的第四纪冰川序列,确定该区至少发育了6套冰碛物,可大致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18~12, 8,6,4或3,2和1等一一对应。同时,发现老于MIS6阶段的冰碛物有2~3套,最大冰期出现在MIS6阶段之前,最老冰碛物可能出现在距今约80万~90万年左右。系统恢复、估算了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断裂带晚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的断层活动速率。结果发现,该断裂带约15ka以来的活动速率变化幅度较大,而之前的活动速率比较稳定,且前者(1~3mm/a)明显整体上大于后者(0.5~1mm/a),显示典型的非线性断裂活动特征。首次对亚东-谷露裂谷的全新世古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雄—羊八井段在全新世至少发生过4次M8.0级左右的大地震,谷露盆地在距今约6000年以来发生过M7.5级左右的古地震事件3次。该区全新世古地震的时间间隔最长5700a左右,最短1600a左右。当雄盆地主边界断裂的古地震探槽揭露的多期古地震崩积楔和探槽编录过程念青唐古拉山东南麓当雄段(上部)和谷露段(下部)的古地震事件逐次限定图山东省招远市玲珑金矿田成矿规律和深部外围预测:属山东省黄金局横向合作项目,负责人为吕古贤研究员。提出“胶东金矿”产于剪压造山带,是中生代活化改造花岗绿岩带的产物,主要围岩差别表现为“玲珑—焦家式”等矿床;深化胶东“入字型断裂蚀变岩、脆—韧性剪切带和雁列带等控矿规律,通过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数据,预测深部发育第二富集带,并得到探矿工程证实。提出“构造作用力通过改变物理化学参量而影响地球化学过程”的思路,推动了构造物理化学研究。建立了矿源岩系列概念,提出以矿源岩系为指导的找矿路线,在九曲矿区和玲珑断裂带深部及大庄子金矿实测构造蚀变岩相预测靶区,已取得明显找矿效果。根据项目研究成果在矿山靶区勘查新增金金属量33吨,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约7年。项目首次预测玲珑金矿田黄金资源总量超过1000吨,建议将其作为矿保工程整装勘查的示范区。玲珑金矿矿区2009年12月27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山东省招远市玲珑金矿田成矿规律和深部外围预测”项目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认为,项目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胶东金矿”成矿模型、构造物理化学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一项产学研相结合、长期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优秀成果。项目成果评审会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科院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哪个比较好,有没有考上的学长学姐什么的...

量论
汝独不欲
当然中国地质科学院好,中科院写论文做实验到地科院做,仪器都在地科院,不信你私聊问问楼上而且国土资源部所有项目都是地科院作,你可以查查矿产普查和区调项目,包括咱们用的图鉴什么的,你查查前言,那个不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人编写的,去了地科院毕业找工作业内(地矿)绝对承认,中科院一些不知名的小单位都没人听说过。。。而且导师都牛,不像中科院全是教员,读完硕士老师可以推荐你到一些地区省属单位,博士的话可以推荐你到研究所,总之工作不愁,虽然中科院也都能找到工作,但毕竟不如推健,(原因是好多单位领导是你导师的关系人员或学生,你算他的嫡系)总之你到玉泉路去问问中科院地物所得就知道,他们绝对后悔没去中国地质科学院。两院分都不低,考北京外的最好370,考北京最好385,英语一定保证55总之好好复习吧 我毕业7年了,原先同学考地科院的都做到处级了,真的,聚会大家很羡慕他,而原先有两个中科院的,现在还在为副研究员发愁,不过也看你有没有人,中科院走后门太严重了,特别注意北京的,现在风气是这样没办法,我中科院地物所得,现在去看老师,老师总说走后门太厉害。。。

张金昌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吕坤
整整齐齐
张金昌 ,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唐县人,1959年1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专业核心期刊《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编委。教育及工作经历 :1981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探矿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1月分配到勘探所钻机三室从事科研工作。1987年7月任工程师专业技术职务。1987年6月---1991年12月在勘探所从事科研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1992年1月---1994年8月在勘探所从事科研工作。1992年12月被评聘为高级工程师。1994年9月---1995年9月到美国进修学习。1995年10月---2000年3月在勘探所设备工程室从事科研工作。1996年7月--2000年3 月任研究室主任(正处级),并担任党支部书记。2000年4月至2009年1月,任勘探所副所长(副司局级)、党委委员,分管所科研管理工作。2001年12月被评聘为探矿工程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1年1月---2005年12月任第七届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6年1月起任第八届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2003年7月起任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5月---2006年7月在国家行政学院参加第七期国土资源厅局长培训班。2006年8月起任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及重大项目评审专家。2006年12月被廊坊市委、市政府聘为廊坊市第三届专家咨询服务委员会委员。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任勘探所副所长(主持工作)、党委委员。2010年12月至今,任勘探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 研究方向:从事地质岩心钻探、水文水井和工程施工设备设计、工艺研究以及科研管理工作。 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达16项,其中部级课题10项。国家863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 负责人地质调查科研计划项目:2000m以内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 负责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 负责人 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加或主持完成了部、院、所及横向市场科研项目16项,其中获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一等奖一项。参与完成的“水文水井气举钻探新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全国30个省、市、区,并广泛应用于国外水井钻进工程中,产生经济效益数十亿元,1993年度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六);主持完成的“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器具及施工工艺研究”项目,是原地质矿产部“九五”地勘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已于2001年通过部级鉴定。该项研究成果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大口径全套管冲抓施工设备,成果总体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桩基施工中。2005年“CG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2006年以来,又研制成功四种型号的旋挖搓管机,并出口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011年又成功进入北美市场。2001年5月,担任编委副主任编辑完成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技术译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主要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技术的译文集,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8—2009年,在青海省木里海拔4200米的高原冻土区成功实施“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1—DK-4科学钻探实验孔”,在130-170米之间发现了3个天然气水合物层。在高原冻土地区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在世界上尚属首次,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和取样钻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2007年开始担任863重点项目“2000m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地质调查计划项目“2000m以内地质钻探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负责人。带领课题组,利用“2000米地质岩心钻探关键技术与装备”在山东乳山金青顶金矿区成功实施一倾角80度终孔深度达2212.8米的生产示范孔,标志着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0m深孔全液压动力头地质钻机系统研制成功,其中多项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将大幅度提升我国深部岩心钻探装备设计、制造和配套实力,打破西方少数国家对深部地质岩心钻探装备市场的垄断。这两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使我国2000m以内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形成了系列化(300米—2000米),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地质岩心钻探效率提高的关键工艺技术问题,使我国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和装备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筹划“十二·五”2000—5000m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与装备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课题12000—15000m“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方案预研究”进展顺利。1、兀型钻架(桅杆)静动载及稳定性研究。2、SPC-150型水文水井钻机。3、SHB140/100气举反循环双壁钻具。4、SPJC-300型水文水井钻机。5、水文水井气举钻探新技术研究。6、SJ-1500型水文水井钻机。7、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及施工艺研究。8、高压旋喷注浆技术研究与开发。 1 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若干问题 臧臣坤; 张金昌; 冯起赠 探矿工程 2009-02-252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及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8-253 2000m地质岩心钻探成套装备研制工作进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6-154 CG型全套管搓管成孔设备的研究和应用 宋志彬; 冯起赠; 和国磊; 王年友;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9-06-155 再接再厉,创新钻掘技术 甘行平; 傅秉锋; 张金昌; 刘三意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6-02-256 回顾与展望 甘行平;张金昌; 刘三意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7-09-257 钻探技术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任务 张金昌; 冉恒谦; 刘芳霞 探矿工程 2007-09- 258 CG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及施工工艺 宋志彬; 冯起赠; 王年友; 张金昌 探矿工程 2007-09- 259 国产旋挖钻机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周红军; 蒋国盛; 张金昌 探矿工程 2008-08-2610 岩溶地区水文水井钻探新技术 张金昌; 宋志彬; 冯起增 西部探矿工程 2005-12-3011 我国水文水井钻机发展综述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5-09-3012 防渗加固高压旋喷注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宋志彬; 张金昌; 冯起增; 杨大根; 孙正基; 王年友 探矿工程(岩土钻 掘工程) 2003-01-2513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4-02-2514 江河堤坝垂直防渗高压喷射灌浆技术 张金昌; 宋志彬; 杨大根; 王年友 探矿工程 2000-09-2515 CG1900型全套管冲抓成孔设备、器具及施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 张金昌; 宋志彬; 王年友; 杨大根 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2001-11-2516 我国水文水井钻机发展综述 张金昌 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2005-09-0117 2004年亚、非、拉水文水井钻探技术培训情况介绍 张金昌; 冉恒谦; 孟庆鸿; 张林霞 “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 2006-12-0118 钻探技术新进展 张金昌 第十四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7-10-0119 全液压动力头水井钻机国产化若干问题 臧臣坤 张金昌 《探矿工程》2009年2期 2009-02-0120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及其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 张金昌 《探矿工程》2009年8期 2009-08-0121 中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张金昌 《矿业装备》2009年10月号 2009-10-0122 2000m地质岩心钻探成套装备研制工作进展 张金昌 《探矿工程》增刊 2009-10-0123 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 张金昌《地质学报》2010年6期 2010-06-01 1.1993年度获得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2003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才”。3.2008年、2010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各一项。张金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金昌,甘肃天水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智泽华软件公司董事长。先后出版《财务分析与决策》、《现代企业经营理财》、《企业经济学》(合著)、《21世纪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组织变革》(合著)、《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打造国际竞争力》、《财务分析学教程》等专著。主持“加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研究”、“21世纪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变革展望”、“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成因和对策研究”等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重要论文100多篇,其中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香港,《中国评论》杂志,2000年6期)、“中国养老保险部分积累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Ma. USA VOL. 53,2000 No.4〉、“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USA-China Economics Review,2002.vol.2, New york,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4期)等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反响。主持开发了《智能化财务分析系统》(2001)、《中国建设银行财务顾问专家系统》(2008)、《财务危机预警系统》(2006)、《中国农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预警系统》(2009)等软件。1986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工程专业,1986-1993年在首都钢铁公司从事企业管理专业工作,期间考入南开大学研究生班并派往法国尼斯大学深造,获得法国DESS-CAAE学位。1993年回国到社科院从事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竞争力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与社会保障问题。2001年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8-2009在美国布鲁克大学以研究教授级访问学者名义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杜十娘
奚若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职职工22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级职称57人,副高级职称63人,中级职称101人;有博士学位的137人,硕士学位48人。内设机构包括6个职能处室、12个专业研究室、1个成果转化中心,2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中心、核心期刊《矿床地质》和中国地质学会下属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和同位素地质专业委员会挂靠资源所。2013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横向和其他类科研项目213项,总经费2.18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09项,经费3041万元;部级项目95项,经费1.73余亿元;横向项目12项,经费1275万元;省级地勘项目3项,经费139万元。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6篇,其中,SCI收录国外论文33篇,SCI收录国内论文17篇,EI收录论文26篇,国内核心101篇;出版专著5部;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4项。全国矿产资源利用国情调查获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中),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右二),副所长毛景文(左二),副所长王宗起(右一),副所长邢树文(左一)袁顺达荣获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3人分别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突出贡献奖;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3人入选首批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科技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人分别获得第14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银锤奖;4人入选第三批地调局地质英才计划;1人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和程裕淇优秀学生论文奖;1人获得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人担任经济地质学家学会理事,1人担任国际矿床成因研究协会稀缺金属工作组秘书长,1人新担任第六届同位素专业委员会委员。领导班子由5人组成,所长、党委副书记王瑞江,党委书记、副所长张佳文,副所长毛景文,副所长王宗起,副所长邢树文。年度重要科研成果林西组上部发现含大量苔藓虫、海绵等典型海相生物格架的灰岩透镜层和生物礁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上部发现海相化石。古亚洲洋在兴蒙地区的最终闭合、兴蒙海槽褶皱隆起的时代是地学界长期争论的重大地质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以林西组为代表的晚二叠世构造—古地理环境。本次研究在内蒙古东部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上部首次发现多个海相灰岩透镜层和厚层块状礁灰岩,其中含有大量苔藓虫、海绵、钙藻等典型海相化石,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Z值平均为116.1,接近海相灰岩经验值120,结合其他剖面相同层位发现的海相沉积,表明兴蒙地区在晚二叠世晚期仍属海相或以海相为主的沉积环境。这一发现对厘定兴蒙海盆的最终闭合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并将促进东北—兴蒙地区晚二叠世战略接替新层系常规油气、页岩气(油)和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产勘查部署思路的调整。西藏班怒成矿带中段找矿取得新突破。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作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拼贴的两条主缝合带之一,不仅是研究全球大陆动力学的窗口,而且造就了极其优越的成矿条件,孕育了丰富的多金属矿产资源。雄梅斑岩铜矿是近年来在藏北空白区开展遥感异常检查时在成矿带中段找到的地表露头矿,通过矿区大比例尺填图,初步查明了铜矿体的规模和形态,目前已控制地表铜矿(化)体东西长近1000米,南北宽近800米,具有大型矿床潜力。该矿床的发现和评价为班怒成矿带中段地质找矿带打开了新的局面。雄梅铜矿含矿斑岩露头及其铜矿化华南西部地区晚白垩世成岩成矿作用深部背景与过程示意图西藏班公湖—怒江和雅鲁藏布江两条斑岩铜矿带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床研究取得新认识与新进展。研究表明,在晚白垩世,个旧地区的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区内锡多金属矿集区的矿化与同期发生的岩浆作用存在密切成因联系,提出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区矿床模型蒙古—鄂霍次克洋构造演化与大兴安岭北段多金属成矿关系。提出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带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碰撞闭合,大兴安岭北段早中生代期间(250~160Ma)的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的影响,自160Ma左右才转为太平洋构造体系。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构造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并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金属矿床。即①250~225Ma(T1+2):兴蒙造山后伸展,蒙古—鄂霍次克洋活动陆缘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八大关斑岩型铜钼矿);②225~190Ma (T3-J1):蒙古—鄂霍次克洋陆内俯冲,陆陆碰撞阶段(代表性矿床如太平川斑岩型钼矿、沙麦钨矿);③190~175Ma(J2+3):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晚造山阶段(代表性矿床如乌奴格吐山斑岩型铜矿,红花尔基钨矿,三矿沟矽卡岩型铜矿);④175~160Ma(J3):碰撞造山后伸展跨塌阶段;⑤160~125Ma(J3-K1):造山后伸展垮塌与太平洋构造域陆缘岩浆作用联合作用阶段(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钼铅锌金银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时期,如岔路口斑岩型钼矿,二道河矽卡岩型铅锌矿、甲乌拉热液脉型铅锌银矿)。琼河坝覆盖区实现找矿突破的第一孔(ZK01孔)东准琼河坝覆盖区隐伏矿预测与找矿取得重要突破。开展了隐伏矿靶区优选和示范评价研究,识别并提出覆盖区隐伏矿地球物理异常关键标志,在东准琼河坝覆盖区发现多处异常。采用研究项目确定找矿靶区,基金预查项目适时跟进的策略,对拉伊克勒克靶区进行了验证,在厚覆盖区成功发现了斑岩—矽卡岩铜矿,仅在局部勘查已获得资源量(333+3341):铁矿石量为245.4万吨(平均品位50.4%);铜金属量12.1万吨,其中富铜矿4.4万吨(平均品位2.35%),通过综合资料分析,该矿成为大型铜矿的前景十分明朗,为东准地区找矿突破打开了新局面。大瑶山地区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钨钼铜成矿作用。提出大瑶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成矿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找矿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龙—倒水—夏郢和大黎断裂带两个找矿远景区,并在已知社垌大型矿床外围新发现了3个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铋矿床,在成矿理论创新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绩。广西大瑶山地区主要矿床时空分布图石英大脉型矿体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探矿工艺所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什么关系啊

法藏
老莱子曰
这两个单位都是直属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他们两个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简称探矿工艺所)成立于1978年8月,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接管理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的技术支撑机构,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方法、器具设备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开展西南地区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工作。这个名字该怎么解释 我给你打个比方吧 就好比济南大学 济南大学还有一个叫济南大学燕山学院的 你上清华大学官网上就查不到这个学院的 而且两个大学都不在一起 你可以查一下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直接管理单位和探矿工艺所的直接管理单位就知道了 朋友你是不是看中央10套那个《深部矿脉》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王道
东风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在构造地质、新构造与地质灾害、地应力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油气地质及矿田构造、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等研究领域具有专业优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纪地质与冰川专业委员会和古地磁专业委员会挂靠在本所,主办学术刊物《地质力学学报》。2008年承担各类项目总计18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2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国土资源部项目18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9项,其他类项目100余项。2008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总经费9568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经费390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195万元;国土资源部项目经费993万元;地质大调查项目经费2736万元;其他类项目(包括所长基金及横向项目)经费1735万元。2008年有12项科技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和验收,其中地调项目评审成果7项,6项优秀,1项良好;自然基金项目5项通过结题验收。本所作为第二获奖单位和第三获奖单位获得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作为第二获奖单位获2008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本所青藏高原新构造与古大湖研究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成果;阿尔金山东段铁矿找矿新进展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2008年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15篇,出版专著4部。副所长赵越研究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长虹高级工程师副所长李贵书研究员所长龙长兴研究员2008年度主要科研成果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张永双、胡道功、吴中海、张加桂、吴树仁、赵希涛、蒋良文、郭长宝、石菊松等。项目组开展了滇藏铁路沿线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首次编制了铁路沿线及周边夷平面分布图,对区内51条活动断裂(带)的展布、最新活动时代、分段性和活动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与铁路相交或近距离平行的20条活动断裂进行了重点调查、探槽揭露和取样测试,重新厘定了铁路沿线14条重要的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对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和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和预测评价,深入研究了铁路沿线特殊岩土体的主要工程地质特性,提出了实用性的工程判别指标。综合活动断裂、地震活动、地热场、构造应力场、地形变场、工程地质岩组及地质灾害等因素,采用基于Arc GIS的信息加权叠加方法,开展了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和工程近期规划段工程地质稳定性综合评价,提出了线路比选和优化方案,在指导铁路选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澜沧江断裂带项目组人员在进行断裂测量技术人员在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沙山安装微地震台站设备技术人员在安装微地震台站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属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负责的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及评价(XQ-2004-01)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的课题之一,主要完成人员:王小凤、马寅生、冯梅、安美建、史大年、陈宣华、区明益、王连庆、霍光辉、李会军、范桃园、李国岐、田晓娟、张西娟、蒋荣宝、李丽。总体目标任务是运用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进行英雄岭凹陷及周边地区深层地质构造解析,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地、物、化、遥资料综合分析,探索复杂地形区深部构造勘探的新方法。经过艰苦的野外施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波速反演和地质解释,首次在国内将微地震台阵网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应用于油田深部构造探测,在国内没有可借鉴实例的条件下,经过近4年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中等尺度微地震台阵网深部构造探测的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运用微地震台阵网进行中等尺度构造探测的台站部署原则、记录参数选取、高质量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处理工作流程;确立了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层析成像速度结构反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图件;初步形成中等尺度天然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地质解释的准则;获得了自然条件恶劣、地形地貌复杂、人工地震难以实施的柴西狮子沟—游园沟地区、干柴沟—咸水泉地区的深部构造信息;在油气资源评价新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成果曾被评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十大科技进展。狮子沟地区地震反射剖面速度结构图东部叠合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成果为优秀等级。主要完成人员:龙长兴、周新桂、张林炎、刘和甫、范昆、李涛、王宗秀、肖伟峰。项目组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多学科结合,对渤海湾—南华北盆地深层油气成藏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盆地形成演化主要受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联合复合控制。首次提出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深部存在多层次滑脱拆离,晚中生代—现今为统一伸展背景下形成的盆—山变形系统的新模式;首次编制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1:100万前古近系和前侏罗系地质图,研究了中生代以来盆地叠加改造对古生界油气成藏的影响;首次编制了渤海湾—南华北盆地1:200万上、下古生界生储盖组合分布及其自生自储油气成藏潜力评价图,并结合3次资评、深层油气勘探及成藏必要条件,围绕“有效生烃区和有利保存单元”两个核心问题,评价了深层油气成藏潜力,明确指出了深层油气有利勘探区带。吉黑东部山区内生金铜矿床找矿模型研究:属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孟宪刚、邵兆刚、朱大岗、王津、韩建恩、余佳。经过野外调查与室内综合研究,本项目取得以下进展:查明了区域构造体系及其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控岩控矿作用,吉黑东部丰富的内生金铜多金属矿产的成岩成矿过程主要受新华夏系、纬向系、经向系和北西向构造带控制。划分了吉黑东部岩石圈单元和成矿区带,在本区进行了构造带矿化特征对比,构造层含矿性与构造演化阶段对比,划分了构造成矿序列。构建了本区宏观的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维地质模型,在宏观构造动力成岩成矿三维地质模型中,简述了金铜矿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过程。对典型矿床进行构造控矿分析,根据X光岩组和磁组构分析,进行了分阶段的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工作。总结了本区最特征的构造控矿类型,修正、完善、建立了8个控矿类型和模型,首次建立了吉黑东部地区的有限单元法数学模型和该区金铜矿床找矿模型。华北北缘东西向右旋逆冲断层带考察专家组验收项目成果现场小西南岔金铜矿北山矿脉与矿石产状九三沟铜金矿床矿化脉青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监测:属地质调查工作项目,项目负责人为吴珍汉研究员,项目成员包括胡道功研究员、吴中海副研究员、王双绪研究员、彭华研究员、陈群策研究员、苗放教授、王连捷研究员等。相关成果入选2006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对库赛湖断裂、西大滩断裂、温泉盆西边界断裂、安多盆北边界断裂、崩错断裂、谷露盆西边界断裂及当雄—羊八井活动断裂,通过高分辨率遥感解译、断错地貌分析、探槽工程揭露和高精度测年,揭示了晚更新世与全新世断裂活动期次、运动速率和古地震周期。在拉萨地块中段沿青藏铁路建立由15个测点组成的GPS观测局域网,完成3期GPS测量,为分析青藏铁路沿线现今地壳运动和断层速率积累了高精度实测资料。完成西大滩180m、五道梁150m、安多120m、羊八井300m、曲水150m地应力钻探和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获得青藏高原不同地块地应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建立西大滩体应变综合监测站、安多体应变综合监测站、羊八井体应变综合监测站、曲水三分量应力综合监测站,实现了监测数据远程自动传输,初步建成青藏铁路沿线应力应变综合监测系统。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和ANSYS软件,计算分析了断裂诱发移动冰丘的形成机理、灾害效应及工程影响;发现83道班移动冰丘与错那湖沙害等灾害隐患,为青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篇,包括国际核心期刊论文3篇,出版专著1部。安多盆地北部活动断层探槽剖面照片项目成员沿青藏铁路开展冬季野外观测吴珍汉研究员参加青藏铁路通车典礼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环境调查与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完成人员:赵志中、王书兵、乔彦松、王燕、徐刚、傅建利、李朝柱、姚海涛、刘宗秀、蒋复初、钱方、彭阳、李永昭、牟传龙、徐建民。成果如下:(1)通过调查,若尔盖土地沙化呈近南北向分布,主要位于山前冲洪积台地及山间盆地中。分析沙化因素,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几乎是同等的,降水和风速是草地沙化自然因素的主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量及开垦规模为主,提出对策建议。(2)川西黄土红土磁性地层均出现了B/M 界限以及贾拉米洛事件,川西黄土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川西黄土兼具风尘和冰川特征,说明物质主要源于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冰水沉积物。红土成因分析说明其为风尘成因。(3)昔格达古湖主要形成于高斯期,青藏高原东缘大湖阶段形成约4-3Ma BP。典型剖面记录了5个旋回,15个阶段,有机碳记录了凉→暖的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记录了4-2.6Ma BP间古气候环境周期变化规律。甘孜黄土剖面与磁性地层项目组成员在野外合影测量黄土地层剖面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属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主要完成人员:陈柏林、张永双、刘建民、董诚、彭华、刘建生、王春宇、吴乃芬等。取得主要进展:研究表明祁连山北缘断裂、河西走廊中西段盆地内断裂、龙首山南缘断裂和阿尔金断裂东段等断裂属于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发现高台车站断裂、新民堡断裂等是祁连山北缘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中最前缘断裂,形成时代最新、全新世活动性最强。首次获得肃北当今山口现今地应力数据,特别是肃南地震和民乐地震前后的地应力值变化的宝贵资料。通过14个地区稳定性评价因素的量化,计算了区内128个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参数,划分了3个极不稳定—不稳定区、2个次不稳定区。针对西气东输管线穿越极不稳定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新民堡、高台车站活动断裂、丰乐活动等地段进行必要的现今地应力监测和位移速率监测”的建议。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质构造略图西气东输西段(玉门—武威)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图西部地区主要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资源富集成藏规律综合研究(柴达木部分):属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类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王小凤、马寅生、陈宣华、李会军、王连庆、冯梅、李国歧、武红岭、蒋荣宝、李丽、安美建、田晓娟、王治顺、李中坚、王宝瑜、张梓歆、郭辉、尹成明、彭德华、江波。主要进展:从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石炭系地层特征与岩相古地理、构造应力场、流体势场和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资源前景四个方面对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资源富集成藏规律进行了综合研究。划分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明确了盆地大地构造归属;编制了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石炭纪各门类生物地层对比表,进行了石炭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编制了盆地地质构造系列图件;开展了盆地应力应变测量和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对石炭系、中新生界油气分布规律与油气资源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2008年12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对项目成果进行评审,结果为优秀。柴达木盆地盆地内向斜构造项目组人员在盆地内进行现场考察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新华联科技奖

容将形之
铳梦
2014年,评选出13位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杨经绥、赵一鸣、杨振宇、董树文4人获得杰出成就奖,奖金每人10万元;王登红、姚建新、张勤、张兆吉、章程、肖克炎、张永双、杨永亮、郝梓国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新华联集团和院领导为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体边界、蛇绿岩、活动陆缘板块体制、地幔岩、周缘造山带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体构造格架以及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有诸多重要发现:建立和厘定中国西部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的重要认识;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新发现二叠纪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改变了青藏高原地体格架认识,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的新认识;在西藏、俄罗斯乌拉尔和缅甸等地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将其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于2011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杨经绥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蛇绿岩和铬铁矿区开展野外调查赵一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铁矿床和矽卡岩矿床学科带头人。通过对十余个典型铁矿床解剖研究,并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对中国铁矿床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研究,把我国铁矿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对我国数十个矽卡岩矿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铁矿内接触带发现广泛的钠交代现象,提出钠交代现象是矽卡岩铁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发现了岩浆期镁矽卡岩;首创锰质矽卡岩和碱质矽卡岩两类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铝透辉石、含水枪晶石、镁铁矿、锰热臭石等十余种罕见的交代矿物。主编出版Fe、Cu、Pb-Zn等单矿种资源图八幅。近年来,在内蒙古正蓝旗主持发现、勘查和研究了一个新类型大型锐钛矿矿床。有关成果获5项地矿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优秀图书奖。曾获“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赵一鸣(右)在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矿床勘探现场杨振宇在俄罗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亚二叠纪大火成岩省杨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构造与古地磁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973预)科研项目等。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挤压过程中印支地块早第三纪向东南方向滑移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及部分奥陶纪磁性地层学研究,对华北和华南地块的起源及与冈瓦纳大陆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下侏罗统磁性地层研究,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的周期性变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获得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外核心期刊论文68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德国艾尔福特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博导,院科技委副主任、学术委副主任;兼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委、执行局司库;国际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地球学报》主编等。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控矿规律,指导了深部找矿并取得重大突破;系统提出晚侏罗纪板块汇聚观点,重新诠释“燕山运动”概念;将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密切结合,探测造山带深部结构,揭示深部过程;发起并主持深部探测计划,开启我国入地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地位。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1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等。董树文在祁连山野外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批人选。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工作。较为系统地厘定了中国的矿床成矿系列,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等专著10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等。王登红在云南会泽铅锌矿考察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层对比、青藏与华南高精度定量地层对比、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事件与生物大规模更替关系、二叠纪—三叠纪不同相区地层对比、三叠纪地层建阶以及造山带地层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姚建新在西昆仑考察张勤研发新型全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张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研发、标准物质研制、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研制了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大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果被全国多家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发表论文90余篇,参加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张兆吉: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均取得了新进展,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各1项。张兆吉在雅安震区现场勘查章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岩溶地球化学和岩溶作用对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种参与短时间尺度碳循环的特殊地质作用;论证了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可显著改善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条件,为可干预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奠定科学基础;证实岩溶区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汇的重要组成。获多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肖克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研究。发展了成矿系列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有效指导西藏甲玛、东天山彩霞山找矿突破;研制了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指南和技术要求,指导完成了全国25种矿产潜力预测评价;开发了国内领先矿产预测评价系统,成为矿产预测科技人员和学生标准软件工具。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及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等奖项和荣誉。肖克炎考察新疆库姆塔格钼矿张永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结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别指标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探索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对高烈度山区防灾减灾理论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张永双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考察杨永亮: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在国内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中二A英类、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及东亚季风区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时黑潮仍流经冲绳海槽的10Be同位素证据以及东亚季风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年平均值的纬度分布呈现正态分布模式,且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达到极大值的观点。杨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区采集水样品郝梓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管理工作,所办刊物《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先后荣获国家期刊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20余项;开创性地建成了《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站》,带动了我国一批单学科网站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地学科技期刊国际化、精品化、网络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国60年有影响的期刊人和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郝梓国在阿斯哈图石林考察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中科院所有的研究所所在地???

梦巴士
孔繁森
科院有12个分院,分院名称就是代表分院所在的城市,新疆分院在乌鲁木齐。12个分院是:北京分院、沈阳分院、长春分院、上海分院、南京分院、武汉分院、广州分院、成都分院、昆明分院、西安分院、兰州分院、新疆分院。中国科学院,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确立了“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以及“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7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7.1万余人,在学研究生6.4万余人。拓展资料: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参考资料:中国科学院官网--院况介绍.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