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为巨
我本科学工科,参加过三次新闻学院的研究生考试,属于跨专业考生。第一年对专业懵懵懂懂353435,一知半解,也因为无知所以无畏,上了考场倒觉得挥洒自如。结果嘛,考不上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分数倒是不算差。 毕业之后,顺利得到一份工作,由于有上次失望之余的那丝窃喜,我决定再考。虽然有三个月的发奋苦读,可惜现在看来实在有些过于闭门造车,事倍功半。去年在得到考试结果之后,我就开始到人大去听课了。今年的1月12号,上完外新史的最后一堂课,面对一周后的考试不敢说胸有成竹,至少是没什么恐惧了。我的经历简介,增强信心也好,自我反省也罢,请大家各取所需吧。 下面就几个常见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经验和看法。一.宏观层面上成功的必要因素: 考试结束之后尤其是分数出来的那段时间,对人大,很多同学感到气愤和郁闷。一来觉得史论出题既难又偏,使得很重考的学生还没有上次发挥好(例如纸纱草,特里维森,以及最后一道分析题)。二来,专业课整体给分太低,不给考生任何调剂的可能。 我想,第二点是客观事实,即便是在往年,在新闻类学校中,人大的分数总体也是偏低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高分,例如前两年(05和06年),考上的人中,史论分数在120以上的极为普遍,130以上也不止一两个。这些人,本人也有幸接触到几位,他们大部分都不是人大本校的学生,所以绝不会有老师给画范围,指重点,可以依靠的恐怕只有自己的艰苦努力。 今年的题是比去年要难,据说一位老师透露90分以上的都不多。我的史论将近110分,所以虽不敢说自己的水平有多高,但仍然可以断言,如果你真的复习到位了,绝对是可以达到90分这个门槛的。 假如看过陈老师《世界史》的非洲和拉美部分,纸纱草,特里维森我们总会有个印象,这10分总可以拿个大半。假如不抱投机心理,看到“邓拓”和“56年的新闻改革”这两个以前出过的题,我们只会窃喜而不是后悔。 至于最后那道题,也在提醒后来者看学术文章的时候不要仅仅走马观花地寻找知识点,对一个理论命题的展开和论述方式同样是我们应该去体会的。所以,如果你要考人大,就不要有调剂的打算,这是就代价之一。如果你要考人大,你的发挥只允许有些许平庸,而不能有任何的失败,在总分上可以互相弥补,单科考砸了可就无法挽救了。至少要在一门上拥有绝对的优势,英语也好,专业科也好。这同时会令你在复试的时候占据有利位置。。二.笔记和辅导班 笔记很重要,它可以让你在没有机会到学校上课的前提下,把握老师的讲课范围和框架,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及重点。所以如果你不能去听课,尽量要搞到一套笔记。 在网上流传的大部分所谓人大考研笔记,我都买过。一来自己是跨专业,不知深浅。二来也是希望利用这些价值不匪的资料,节省些时间。现在看来全部都事与愿违,网上的这些号称“人大听课笔记”没有一个是有人大的痕迹。PP兄的资料传播理论和新闻史部分虽然很细致,不过一看就是自己读书总结的,而且太过陈旧,早已失去了参考价值,太过专注于这份笔记甚至会对复习产生误导,实务部分的所谓笔记更本就是复印了《同等学历考研指导》,严重点儿说,涉嫌欺诈。但PP兄在几年当中,耐心解答了研友许多问题,这虽算是一种营销策略,也值得大家感谢。令我至今都感到气愤的是一个网名“慕名迩来”的人,直接将《同等学历考研指导》整本印了以人大笔记的名义在网上卖。浪费了金钱是小,关键使我整个暑假都被耗费在它身上,事后证明浪费了大量时间。 所以建议大家如果可能,还是要找到一个近年考上的研究生作咨询,实在需要笔记也要确认这个人听过人大的课,谨防上当受骗。 只能说上不上辅导班是因人而异,如果你是跨专业,经济又比较宽裕,上一个就当多认识个研究生也好。总比在网上买那些所谓笔记靠谱。 我再提醒一点,虽然考上的人分数都差不多,但复习过程可是各有各的特点,比如有些强人,英语根本都不用专门准备。文字功底好一些的,实务不怎么练,也能考120多。这些人的复习经验,你就得斟酌接收了。一定要学会自我分析,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复习计划。 人大出题绝对没有什么内部消息。如果说本校学生在专业课上有优势,那也是人家本科教育成功,是基本功也是硬实力。这一点其实大家都无可抱怨。啊~你说提供一些经典书目啊,其实多看看名著和课外书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