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区域治理》杂志社有限公司怎么样?

几且伪哉
目之与形
《区域治理》杂志社有限公司是2011-12-27在山西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太原市小店区大昌南路14号。《区域治理》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010058851583XX,企业法人王健枫,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区域治理》杂志社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设计和制作印刷广告,利用自有《区域治理》杂志发布国内广告;庆典礼仪、企业营销策划、组织会务、展览展示、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山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80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1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26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优秀。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区域治理》杂志社有限公司信息和资讯。

经济学家韩志国被迫停止发表微博,请问是哪些部门和权力人物给施加的压力?

东北方
电梯间
经济学家韩志国:强烈建议中纪委和监察部立即介入。韩志国,经济学家、教授、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先后在国家计划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从事研究工作与领导工作。著有《中国股市不会崩盘也不会逆转》、《股市再创新高已经为期不远》等经济学家韩志国日前发微博称:新一任证监会主席上任以来,以每周10只的速度狂发新股,给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为未来留下重大隐患,但证监会置市场的强烈质疑于不顾,仍然我行我素地大发特发,并且接连祭出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奇葩监管举措,使得市场无所适从。统计发现,自证监会新主席上任一年多来,共发行新股并上市445家(这个全世界真没有!)。其中,新主席的家乡江苏就有74家,从上年的第四名一跃成为全国第一;新发行的9只银行股中有6只来自江苏,占比66..67%。在各省的省级区域银行还大都没有上市的情况下,张家港银行、江阴银行、无锡银行、常熟银行,吴江银行等次级银行纷纷上市,江苏银行更是在业绩连年下滑的情况下令人瞠目地登上A股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周核发的10只新股竟然有3只来自江苏!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铁一般的事实让人们不得不怀疑证监会正假借扩大直接融资之名以权谋私,也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肮脏的权钱交易。强烈建议中纪委和监察部立即介入,叫停新股发行,以此为线索对证监会和发审委进行全面调查和系统审查,并把调查与审查结果公之于众,还市场以真正的公开公正公平!

怎么办个杂志社?

乃合天德
行气
这个特别详细 你可以好好看看 我转过来的申请刊号的关键 申请刊号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负政治责任和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由其出面申请。为什么大家申请难,就是没有主管单位 1.1什么是主管单位 在我国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有如下副厅以上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包括行政机关、学 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国有企业),或正县一级政府机构以上,(包括政协、人大、法院、检察院)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如地市的新闻出版局,宣传部、广播电视局、日报社、新闻办、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民族自治地区的科委,侨乡地区的侨办,大的出版社或其他认可的主管单位(如我国十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副厅级单位和某些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具体可以查寻当地的年鉴。 1.2.怎样寻找主管单位 由于要负政治责任,一般单位主管单位都不太愿意,根据经验。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找到一个副省以上领导,退下的也可以,由他出面联系。另一个就是从下往上走,找到主管单位一定级别的主要领导。这很重要,没有他们支持无法申请。 2.申请流程 中国刊号申请归口有四个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国仪劝欤 夥啪 苷 尾俊R话闫诳 ü ∈行挛懦霭婢直ü 倚挛懦霭媸穑 萍祭嗤ü ∈行挛懦霭婢趾褪】莆 ü 铱莆 俚叫挛懦霭媸稹G瓤 ü 仪劝煸俚叫挛懦霭媸稹? 3.民间办刊关键 目前民间办刊的五个出口, 1) 科协、 2) 工商联、 3) 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深圳综合研究院或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另外有50个大的民办大学中有部分相当副厅级的); 4) 某些国家字头的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论坛(他们一般是部省级别领导下来办的事业单位,是民间协会。 5) 中图渠道和省新闻出版局的出版社渠道。 4.申请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般申请需要先办6期以上的杂志,一般是用丛刊、协作出版、书号形式、光碟号形式、增刊形式、内部准印证形式。(千万不要用国际刊号)。要求期发行量如消费经济类在20000份以上、技术经济类5000以上、学术类1000以上(不能底于500份),我国目前有几百种发行量在500份左右的学术期刊,这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但许多期刊是通过这样说服主管单位的或找到主管单位,一定要有过程。 还有在申请时一般是专门成立新的主办单位,以事业单位为好,(也可以公司制)以适应要出版期刊的出版宗旨 (如许多人挂靠地方上的,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他们一般专门成立如XX经济发展中心,XX企业战略研究会,XX研究会,XX人才研究会,XX职工技术改革研究,XX企业文化研究会。最好是以跟出版内容相适应机构。我知道有纪律委员会办的文摘杂志,他们的主办单位就是XX战略研究会 。 5.如何通过挂靠主管单位合作出版 1) 直接申请,请几个副省级别的领导或院士出面做顾问,一般3个人以上,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经费保障。向新闻行政单位或市科协,国家科协申请。 能请到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以上领导,会很快。 2) 如果是所在地区指标缺,可以请主管部门出面,到其他地区调一个刊号,一般也是选同行业方面的,将他的刊号转过来,他们的内容可以合到其他杂志。或他们的内容用协作出版的方式用书号出版。国际刊号不变。类似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形式。 3) 以上都是过程,有时申请可能需要一两年,对时机而言,时间太久,风险大。可以用收购合作的形式办,我们讲收购期刊也要通过主管单位进行。有省内收购和出省收购。有省内收购一般可以逐渐用新的主管单位接手。出省收购则需要用合办的形式或者购买一个新指标补偿原有的地区。 4) 与新闻出版局下的出版社合作,他们派编审,费用10000--15000元每期。他们可以帮你用增刊号的形式,或安排某杂志合办的方式。这一般是新办杂志的过度。 5) 打主管单位本身杂志的主意,捆绑在一起的方法,待市场培养较好后再创刊一种是A、B卷形式将A卷为《要办的杂志》, B卷为原来的主管单位杂志,定价不变还是原样。但A卷为《要办的杂志》进入用打折的方式零售市场,如只卖?元等。另外是将主管单位杂志改书号协作出版将其刊号用于《要办的杂志》出版,但这样最好能改月刊或半月刊安排的好可以变成三四本杂志(如科普版)(综合版)(学术版)(专题版)价值才大 6) 走丛刊道路,与出版社协作出版或用内部准印证的形式捆绑其他杂志发行,这需要好好找,需要有资金保证 。利用增刊号申请邮发,解决订户问题。一年出版2期正式期刊, 7) 最坏情况用内部准印证的方式发行,在许多同类杂志上交换广告如XXX等进行会员发展,用会员方式征定。或用邮购形式零售,如许多内部杂志目前是免费,但其邮费则很贵,如无线电定向要8元,中国无线电要12元。还有20多的,30多的。通过快递发行落地。不需要有资金保证 。到一个发行临界点再申请正式刊号。 6.注意事项 有的地方刊号的指标非常紧张,申请要注意看他们的刊号走向,你可以查《媒介》 杂志上面有一个出版公告,一般在申请刊号时,内紧外松,地方上要挡驾,国家会支持,但技术经济类杂志他有个总量规划布局,如果一种类型太多他可能会限制,但可以用自己设立主办单位的方式规避,如文化类申请困难,可以用经济类,以经济文化内容为主。 科技类杂志特别是地方协会办,一般当地的省市科协会会挡驾或强调很难。这时你们需要强硬一点,质问他们,同不同意办一本科技杂志,一般情况他们没有理由,如果他们没有理由,请他们支持就盖章行文,或者先让支持办一个省内的连续内部准印证。上面新闻部门批不批是一回事,你们报不报又是一回事。新闻部门政策性强,人员修养高,只要你坚持,不会为难,还会给建议,出主意在权限内,就都会批准。 许多地方协会就是这样给档回,一般北京的机构为什么容易拿到刊号,原因在此,我知道只要主管单位同意,新闻部门就挡不住,因为现在一切都是依法办事,他在规定的时间不答复,你们可以对其行政诉讼,诉行政不做为。一般到这地步,他们会给你一个丛刊号或协作出版书号,让你们出版,几期后根据他们的考核标准,再批准,给正式刊号。 7.刊号需要多少钱 刊号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的手续费用非常少。但是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有一个总量平衡的问题。数量有限,壳就有一个价格,根据评估如消费经济类在100万以上、技术经济类50万以上、学术类30万以上新闻类要150-200万以上,报号要200-500万。 (是对现有刊号指特定情况的最低评估,需要请出版部门的高层协助。能够交易的价格。但学术类有许多可以改类(如改新闻类),所以价值很高) 我的分类是按国际上的一种分法。消费经济类相当大众期刊,技术经济类相当小众期刊。新闻类是指刊期在2周内的。 8.国际刊号 WTO后中国的出版没有放开的内容,同时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国际刊号他是一个图书馆的检索标志,不是出版许可。中国刊号包括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他实际是出版许可证,有国内刊号可以出版)在香港和许多国家不承认国际刊号 ,通过他们的机构直接到法国申请是免费的。 ⊙—⊙同时香港的出版许可证也是免费的,但很少有人申请,因为监督管理和市场容量的原因,如香港每年出版10000种期刊,但只有750多种登记,(在香港有俗语害人劝他办杂志)在香港杂志出版需要月内按时送样,没有送样一期罚2000港币,还有版权问题处理困难。 ⊙—⊙在香港除必须零售才登记,从某种意义没有登记也是违法的,好在香港商业印刷品可以不登记。所以标的国际刊号也没有意义,我观察许多发行中港台的杂志没有国际刊号,但都有当地落地许可的标 DM广告媒体刊号如何申请 ?(转帖) 目前我国还没有DM广告,国家工商局在1996年2月有一个内控标准,即在出版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出版不包含政治新闻和文学作品内的信息内容。目前我们看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全部是广告内容的印刷品,可以按区域或行业许可审批,但每一次需要按印刷品广告审查。目前邮政DM,电信运营商的DM,金融办的DM,或工商部门办的DM,商业部门办的黄页DM。都是这种形式,由于不含信息内容,不能定价、可读性差和成本高,经营很困难,发展不好。实际DM的广告业务收入在西方广告总量70%。如果DM能放开。以上机构都会成为巨无霸。 二、商情类,发行2000份以上,这是信息管理部门用纸媒质许可证的方式发的一种印刷品,把广告做为信息发布,写各省的管理条例不一样,但一般要通过新闻出版部门前置审批,有纸 媒质许可证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有纸媒质许可证号是一次性申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逐次审查批准。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DM。但审批困难,有许多地方不批,可以拿一本《慧聪商情》类的DM,跟新闻出版部门做工作,一般他们请示上级后,2个月内会批,(会有主管领导面谈,学习出版和广告条例,获得广告审查证)面向特定群体的还可以获 得工本费许可。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 如果申请的话,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需要注意版权问题,按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需要在引用软文时联系,或者20个字修改一次。各地对DM一般不批,需要挂靠政府信息中心单位或者新闻机构(如电视台)或协会(如广告协会、工商联),年鉴办、工商服务中心等其他部分符合广告宗旨事业单位。申请时先做几期样板,一般用激光打印(彩色也如此)。送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他们会报省级单位的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批准。派2个律师和精通法律的顾问跟进,一般2个月会批下。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 费用大概需要多少? 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或者需要提供担保。地方或区域性的专版类DM杂志。新闻出版和工商广告方面的协调要好。大众类不建议,行业内可以考虑。开办费用大众类投入地区20万以上,省级200万。除非是有足购的广告资源,建议不要轻易进入。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 序 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多版本的故事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这是最危险的: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杂志的操盘手,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 第一大问题: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 期刊盈利模式: 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 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 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 ,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杂志当然在媒体人和投资人外要有第三者,杂志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读者利益置于中心(当然是在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和新闻规范的前提下),这将直接决定杂志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实现赢利。进入实操阶段,媒体人和投资人最容易出现代问题是:媒体由于定位不清,得不到读者和广告主的认可;或是思路清晰,但市场不成熟,投资商没有耐心等下去;或是也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市场规模不大,竞争却很激烈,依然是赢利无望(当然除此之外,其他外部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如政治政策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无妄之灾)……这些是双方不愉快的环境因素。 大家为什么看好期刊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呢?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的投资小,也不容易出事(政治风险和心理风险小些)。传媒投资近年来持续升温,而期刊在各类媒体中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且人均创利能力最强,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人员少、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杂志的赢利的确实很强,可以说一本好杂志就是一棵摇钱树。因为媒体后期投入成本并不大,设备无无非就是几台电脑,投资期刊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多。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背负上了较高的赢利期望值。 任何投资都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得到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和广告营销定位,没有关于有效发行量、有效覆盖地区、有效版面规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版面强度等数量效益界限的计算与把握,以及一系列相应营销措施的配合与跟进,投入很可能会“打水漂”’。 新杂志创刊前,在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最好是由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确定杂志的定位。而新期刊按照的定位,运作几期后,必然会咨询来自该杂志定位时假想读者和杂志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咨询结果通常会显示: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的是否定杂志的定位。这时,投资方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怀疑定位或执行有偏差。有的投资人开始对期刊的专业管理工作参与过深,而且固执己见,要求被投资人必须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不管决策正确与否。一种是指手画脚,对办刊人的专业管理工作横加干涉,往往理念不和造成合作破裂,《新××》杂志采编骨干集体跳槽就是这种典型。还有一种是监视和说教,对职业经理人像家长看小孩一样总是监视和不信任的态度。 其实,我的看法:一是主管、主办、投资方应该开明一些、有耐心一些,干涉不能太多。遇到问题要从治理结构上去解决分工、责任和权力的问题。二是要清楚:市场对新生事物,是很难接受的,总是会发现他的一些小毛病,然后放大这些小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市场接受是需要付出时间做交换,是有一个过程的。新刊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定位,一年后你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三是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遇到相关冲突,这里我强调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一定不能用政治的所谓“谋略” 曲线救国来处理。 有的投资方走得更远,因为个人意气,炒掉操盘手,这面对的必然是重新找人替换整个团队,意味着追加一笔不菲的投资,要付出时间和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要命的是,可能这个团队整体不如上个团队,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建议投资人需要学会在观望中忍耐,要尽量策略谨慎地处理。 第三大问题:双方严密规划,商定“过程监测、结果评估、赏罚奖惩”的规则 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热点,同样也存在种种风险。因而对这些风险的论证和防范应具体和量化,这很有必要,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风险在哪里?如何运作?投资的底线是什么?投资方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实际的计划,怎么确定执行者的进度。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投资方自己和媒体人最好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可执行的三年内各年度的目标及各年度的分季度分月目标,按杂志的投入产出基本规律,通常将杂志发展分为导入期(一般为3—6个月)、成长期(一般为第6-第36个月)、成熟期(一般为第36-第54个月)及衰退期(根据发展而确定时间)。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时,应重点做好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预算。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即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超过预算的费用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否则一律按计划操作。我认为花钱要谨慎、有计划,浪费是品德的问题,不是经营的问题,经营上当花的一定不能省。所以,不管多大财力的投资者投资报业,合理控制成本,永远是必要的。其中,在投入产出的核算中,必须精确地列出在各个动态发展阶段的预算: 1.印刷成本。根据需要先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但要确保印刷质量和时效。一本杂志100多页,印1万册,用铜板轻涂纸,一期印刷费大概要5-10万,要看具体页数和印场。 2.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原则。 3.管理成本。应尽量减小中层人员,缩短管理等级,强调高效的集约化管理。 4.采编成本。通常对采编成本应进行总量控制。编辑成本每页算1000元(不算高吧), 5.广告成本。此项成本主要用于客户联谊、广告推广会等方面。 6.发行成本。实行不同阶段的费率控制,强调有效发行比片面强调发行总量更有意义。 7.品牌推广成本。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规模的投入。 8.工资、福利、稿费、差旅费、交通、通讯、税费等相关费用。 9.发行、广告及相关副业的产出。 除了对前期硬件投入、工资、稿酬、运营成本、差旅、印刷、发行、推广、流动资金等进行匡算计划以外,还需要执行人 的具体操作方案。各高管层人员(包括兼职)到岗后,应该在20天内根据杂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及各人的岗位职责,将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并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各阶段的操作方案。每个人都必须提供主要包括:1.工作目标(包括时间限制和最终完成成果);2.工作思路(如何完成,其过程,所需资源设施人员);3.管理理念及风格(团队的选择标准及选择方案);4.下属人员的结构、数量、素质、工作职责、考核办法、人员进退制度等;5.风险防范;6.团队配合的工作计划等。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在把握杂志发行广告的特殊规律和周期前提下,抗风险措施的核心是加强财务预警和财务监督;并在建章立制及缩短投资回收期、增收节支方面下功夫,尤其要控制成本、费用,减少发行盲目布点与退刊损失。 结尾: 生意经有条基本规律就是“不熟不做”,投资方在具体杂志运作过程中必须尽快熟悉,对期刊产业进入深入了解的阶段,这是可以与操作方取得“共同语言”并对自己投资负责的一个途径。 投资当然是一种风险,但对期刊投资风险有过分的恐惧,导致迟迟不敢投入,结果可能错失良机。早期国康实业投资《三联生活周刊》就是谨小慎微,结果反而由于过于保守被清除出局了。传媒业投资虽有一定的政策风险,但只要一开始设计好合作模式,把握住大的方向和原则,还是可以大胆地投资,否则将失去最佳的进入时机。尚未准备真的投入却已经在计算着何时回收的;或精细到似乎要将杂志上的每一个字儿的费用都计算一遍的投资人可能不投资倒更好一些(对内容质量、市场份额等“精细”是我十分热爱的)。 投资杂志失败中,其中有人的因素,有机制的因素,有政策的因素,还有其他外部因素,最好不要是因为人的因素,不要在开始结亲那一刻就埋下了隐患,这是我希望的,毕竟投资人资金血本无归,也会给媒体自身一大打击,一拍两散的是最傻的结果,对投资方和操盘手双方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对一个团队则是一个集体的失败。 万能的商业思维在没有商业化的中国传媒业中似乎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其万能的力量。资本还不能完全驾驭传媒,传媒业也没有充分借助资本的翅膀飞翔,这需要双方拿出的耐心磨合,在合作中不断调整期望和预期。投资人与传媒人要互相学习、互相认同,而不是相互抵触、不以为然。只有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和其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沟通、合作,让资本与媒体达到共赢

请问杂志是怎么办的,具体的,我一点都不懂,请高人指点。

多能明之
不拜
正式对外发行的? DM直投? 还是内部资料性出版物?楼主应该讲清楚。如果正式发行的,楼主做好花钱的准备吧,刊号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如果要办直投,做好市场调查,选好投放地点,拉人手,拉广告。。。。如果要弄内刊,肯定是有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关系,那就按《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来就行了。总之,网上都能查到,去你所在地区的新闻出版局网站上看看就知道了,可以直接拨他们的咨询电话。1、创办免费DM杂志---自己印刷设计、招商,通过渠道发放,赚取广告费! 2、与具有渠道资源的企业合作创办--比如航空公司-创办杂志 3、与知名杂志合作开创子杂志(地方版) 3、与出版社合作,向其提供杂志创办项目计划书,由其申请刊号,你来全权操控项目运营。申请刊号的关键 申请刊号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负政治责任和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由其出面申请。为什么大家申请难,就是没有主管单位 1.1什么是主管单位 在我国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有如下副厅以上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包括行政机关、学 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国有企业),或正县一级政府机构以上,(包括政协、人大、法院、检察院)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如地市的新闻出版局,宣传部、广播电视局、日报社、新闻办、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民族自治地区的科委,侨乡地区的侨办,大的出版社或其他认可的主管单位(如我国十四个副省级城市的副厅级单位和某些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具体可以查寻当地的年鉴。 1.2.怎样寻找主管单位 由于要负政治责任,一般单位主管单位都不太愿意,根据经验。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找到一个副省以上领导,退下的也可以,由他出面联系。另一个就是从下往上走,找到主管单位一定级别的主要领导。这很重要,没有他们支持无法申请。 2.申请流程 中国刊号申请归口有四个单位,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科委,国仪劝欤 夥啪 苷 尾俊R话闫诳 ü ∈行挛懦霭婢直ü 倚挛懦霭媸穑 萍祭嗤ü ∈行挛懦霭婢趾褪】莆 ü 铱莆 俚叫挛懦霭媸稹G瓤 ü 仪劝煸俚叫挛懦霭媸稹? 3.民间办刊关键 目前民间办刊的五个出口, 1) 科协、 2) 工商联、 3) 相当于副厅级民办大学和研究机构(如深圳综合研究院或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另外有50个大的民办大学中有部分相当副厅级的); 4) 某些国家字头的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论坛(他们一般是部省级别领导下来办的事业单位,是民间协会。 5) 中图渠道和省新闻出版局的出版社渠道。 4.申请技巧和注意事项 一般申请需要先办6期以上的杂志,一般是用丛刊、协作出版、书号形式、光碟号形式、增刊形式、内部准印证形式。(千万不要用国际刊号)。要求期发行量如消费经济类在20000份以上、技术经济类5000以上、学术类1000以上(不能底于500份),我国目前有几百种发行量在500份左右的学术期刊,这是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但许多期刊是通过这样说服主管单位的或找到主管单位,一定要有过程。 还有在申请时一般是专门成立新的主办单位,以事业单位为好,(也可以公司制)以适应要出版期刊的出版宗旨 (如许多人挂靠地方上的,地市级总工会、纪律委员会、政法委、编制委。他们一般专门成立如XX经济发展中心,XX企业战略研究会,XX研究会,XX人才研究会,XX职工技术改革研究,XX企业文化研究会。最好是以跟出版内容相适应机构。我知道有纪律委员会办的文摘杂志,他们的主办单位就是XX战略研究会 。 5.如何通过挂靠主管单位合作出版 1) 直接申请,请几个副省级别的领导或院士出面做顾问,一般3个人以上,强调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经费保障。向新闻行政单位或市科协,国家科协申请。 能请到副委员长或政协副主席以上领导,会很快。 2) 如果是所在地区指标缺,可以请主管部门出面,到其他地区调一个刊号,一般也是选同行业方面的,将他的刊号转过来,他们的内容可以合到其他杂志。或他们的内容用协作出版的方式用书号出版。国际刊号不变。类似目前许多学术期刊形式。 3) 以上都是过程,有时申请可能需要一两年,对时机而言,时间太久,风险大。可以用收购合作的形式办,我们讲收购期刊也要通过主管单位进行。有省内收购和出省收购。有省内收购一般可以逐渐用新的主管单位接手。出省收购则需要用合办的形式或者购买一个新指标补偿原有的地区。 4) 与新闻出版局下的出版社合作,他们派编审,费用10000--15000元每期。他们可以帮你用增刊号的形式,或安排某杂志合办的方式。这一般是新办杂志的过度。 5) 打主管单位本身杂志的主意,捆绑在一起的方法,待市场培养较好后再创刊一种是A、B卷形式将A卷为《要办的杂志》, B卷为原来的主管单位杂志,定价不变还是原样。但A卷为《要办的杂志》进入用打折的方式零售市场,如只卖?元等。另外是将主管单位杂志改书号协作出版将其刊号用于《要办的杂志》出版,但这样最好能改月刊或半月刊安排的好可以变成三四本杂志(如科普版)(综合版)(学术版)(专题版)价值才大 6) 走丛刊道路,与出版社协作出版或用内部准印证的形式捆绑其他杂志发行,这需要好好找,需要有资金保证 。利用增刊号申请邮发,解决订户问题。一年出版2期正式期刊, 7) 最坏情况用内部准印证的方式发行,在许多同类杂志上交换广告如XXX等进行会员发展,用会员方式征定。或用邮购形式零售,如许多内部杂志目前是免费,但其邮费则很贵,如无线电定向要8元,中国无线电要12元。还有20多的,30多的。通过快递发行落地。不需要有资金保证 。到一个发行临界点再申请正式刊号。 6.注意事项 有的地方刊号的指标非常紧张,申请要注意看他们的刊号走向,你可以查《媒介》 杂志上面有一个出版公告,一般在申请刊号时,内紧外松,地方上要挡驾,国家会支持,但技术经济类杂志他有个总量规划布局,如果一种类型太多他可能会限制,但可以用自己设立主办单位的方式规避,如文化类申请困难,可以用经济类,以经济文化内容为主。 科技类杂志特别是地方协会办,一般当地的省市科协会会挡驾或强调很难。这时你们需要强硬一点,质问他们,同不同意办一本科技杂志,一般情况他们没有理由,如果他们没有理由,请他们支持就盖章行文,或者先让支持办一个省内的连续内部准印证。上面新闻部门批不批是一回事,你们报不报又是一回事。新闻部门政策性强,人员修养高,只要你坚持,不会为难,还会给建议,出主意在权限内,就都会批准。 许多地方协会就是这样给档回,一般北京的机构为什么容易拿到刊号,原因在此,我知道只要主管单位同意,新闻部门就挡不住,因为现在一切都是依法办事,他在规定的时间不答复,你们可以对其行政诉讼,诉行政不做为。一般到这地步,他们会给你一个丛刊号或协作出版书号,让你们出版,几期后根据他们的考核标准,再批准,给正式刊号。 7.刊号需要多少钱 刊号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的手续费用非常少。但是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有一个总量平衡的问题。数量有限,壳就有一个价格,根据评估如消费经济类在100万以上、技术经济类50万以上、学术类30万以上新闻类要150-200万以上,报号要200-500万。 (是对现有刊号指特定情况的最低评估,需要请出版部门的高层协助。能够交易的价格。但学术类有许多可以改类(如改新闻类),所以价值很高) 我的分类是按国际上的一种分法。消费经济类相当大众期刊,技术经济类相当小众期刊。新闻类是指刊期在2周内的。 8.国际刊号 WTO后中国的出版没有放开的内容,同时任何国家都有出版管制,国际刊号他是一个图书馆的检索标志,不是出版许可。中国刊号包括国际刊号和国内刊号(他实际是出版许可证,有国内刊号可以出版)在香港和许多国家不承认国际刊号 ,通过他们的机构直接到法国申请是免费的。 ⊙—⊙同时香港的出版许可证也是免费的,但很少有人申请,因为监督管理和市场容量的原因,如香港每年出版10000种期刊,但只有750多种登记,(在香港有俗语害人劝他办杂志)在香港杂志出版需要月内按时送样,没有送样一期罚2000港币,还有版权问题处理困难。 ⊙—⊙在香港除必须零售才登记,从某种意义没有登记也是违法的,好在香港商业印刷品可以不登记。所以标的国际刊号也没有意义,我观察许多发行中港台的杂志没有国际刊号,但都有当地落地许可的标 DM广告媒体刊号如何申请 ?(转帖) 目前我国还没有DM广告,国家工商局在1996年2月有一个内控标准,即在出版部门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出版不包含政治新闻和文学作品内的信息内容。目前我们看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全部是广告内容的印刷品,可以按区域或行业许可审批,但每一次需要按印刷品广告审查。目前邮政DM,电信运营商的DM,金融办的DM,或工商部门办的DM,商业部门办的黄页DM。都是这种形式,由于不含信息内容,不能定价、可读性差和成本高,经营很困难,发展不好。实际DM的广告业务收入在西方广告总量70%。如果DM能放开。以上机构都会成为巨无霸。 二、商情类,发行2000份以上,这是信息管理部门用纸媒质许可证的方式发的一种印刷品,把广告做为信息发布,写各省的管理条例不一样,但一般要通过新闻出版部门前置审批,有纸 媒质许可证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有纸媒质许可证号是一次性申请,内部准印证号,印刷品广告号逐次审查批准。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DM。但审批困难,有许多地方不批,可以拿一本《慧聪商情》类的DM,跟新闻出版部门做工作,一般他们请示上级后,2个月内会批,(会有主管领导面谈,学习出版和广告条例,获得广告审查证)面向特定群体的还可以获 得工本费许可。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 如果申请的话,要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需要注意版权问题,按付版权费的按50元/千字或协商支付,需要在引用软文时联系,或者20个字修改一次。各地对DM一般不批,需要挂靠政府信息中心单位或者新闻机构(如电视台)或协会(如广告协会、工商联),年鉴办、工商服务中心等其他部分符合广告宗旨事业单位。申请时先做几期样板,一般用激光打印(彩色也如此)。送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他们会报省级单位的信息办、新闻出版局、工商局批准。派2个律师和精通法律的顾问跟进,一般2个月会批下。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 费用大概需要多少? 公开费用很少,每期的审查费用大众广告内容的在1000/期。或者需要提供担保。地方或区域性的专版类DM杂志。新闻出版和工商广告方面的协调要好。大众类不建议,行业内可以考虑。开办费用大众类投入地区20万以上,省级200万。除非是有足购的广告资源,建议不要轻易进入。 怎样办一个赚钱的新的经济类杂志 序 这不是一篇充满了术语,看似逻辑严密,盈利的可能性十足的专业媒体投资分析报告(我还不能够教投资方怎样办一个赚钱的经济类杂志)。 本文写来,实在是有感于我所看到和经历到的是在一些新的媒体中,刊物执行总负责人和传媒外的投资方一直上演着重复发生的悲喜连续剧。多版本的故事梗概无一例外都是这样:开始时的相敬如宾,后来是剑拔弩张,最后不欢而散的多,很少见到大家相处愉快。这是最危险的:一是令我们一些具体执行、完成杂志使命的中层就很是为难,二是大乱军心,人心一散,团队不再,这会严重影响杂志社的发展规划,有时就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哈,我认识的一些媒体朋友们可不要对号入座啊,我只是将一个普遍地现象作一归纳,个案太多,大家的所见所闻都太多,就不举例说明了。) 其实,投资和媒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媒体人和投资人想的问题、想问题的角度都不同,表达方式及语言也差之千里。开始时,大家能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般来说,投资方选择操盘手(刊物执行总负责方)就是选择一个自己投入真金白银希望着尽快产出的项目,但他们又不了解内容(编辑部)、销售(广告部)、发行三大部门的操作流程和业内的潜规则,更不理解杂志的盈利是需要有个过程和周期的。杂志的操盘手,更多的是一些文人,他们骨子里比较傲气,对投资者他们可能从心底里,认为他们没有专业,不懂传媒,修为差一点的,傲气也就写在脸上了;同时,内心也还有一种危机感和一种不安全感,对操盘手来说,找到一个展示和实现自己抱负的舞台不容易,操作了半年或者一年,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能力,实现不了他的个人抱负,也一定已经是一件很令他恼火的事了,再遇到……这是双方战争上演着的心理基础。 跳出来回头审视,我想:如果在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之前就沟通好,将杂志的DNA――杂志是怎么赚钱的?杂志的市场运作与合作风险规避、我的杂志能赢利吗?退出程序……这些所有的可能出问题的方面沟通清楚,双方理解,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这不比有了问题再来互相责怪的好吗? 第一大问题:期刊盈利模式和周期的共识 期刊盈利模式: 一发行收入,这是最为普遍的盈利模式――杂志的定价一般高于其成本,广告收入少,盈利主要依靠发行收入。 二是依靠广告收入,这是当前国内期刊业最为热衷的盈利模式。一批新兴杂志开始放弃依靠发行盈利的模式,采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发行,扩大发行量以吸引更多的广告。 第三种盈利模式则是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衍生产品。在有一个好的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方式通常有:重印或合订本、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数据库、网站、会展、客户名单、品牌授权和主办会展论坛活动等。活动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也成为新的盈利点。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刊物资源、影响力为依托,用更开放的思路、更多样的路子、更有效的服务,寻求新的盈利途径,真正实现经营刊物的目的。现在有些刊物已在这些方面进行初步的摸索,如办班、购书服务、举办论坛等。总体看,在依托刊物资源的同时,又受到了刊物本身的局限。 媒体行业无论是产业形态、政策与法律环境,还是盈利模式、投入产出、治理结构、进人与退出机制等都与其他行业有本质的不同,因此用通用的商业分析方法恐怕还不能看透传媒业。这也是为什么以前一些投资银行、券商、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机构出具的媒体研究报告让人有浮于表面的感觉,观点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偏差和谬误的原因所在。 在传媒界流传甚广的西谚: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就让他去办杂志;如果你恨一个人,那么也让他去办杂志。现在这句话也可以演化为:如果你想赚钱,那么就去投资杂志,如果你想赔钱,那么也去投资杂志。期刊的确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也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如果运作得法,印杂志就像印钞票一样,能够产生丰厚的利润;反之,印出来的杂志卖不掉,广告上不来,就像把钞票变成废纸,“印钞机”就变成了“老虎机”。 不论任何形式的媒体,都有自己容易和困难的地方,杂志最难的地方是一年只有12期,最多只有12次调整与表现的机会,而事实上,如果一本杂志在一年内犯了三次以上的错误,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时间白过了。因为一次错误通常需要2-3期才能发现并挽回。同样,杂志一年的出彩机会也只有12次,如果投入不大,不大可能做到每期都要极高的质量。我们经常都听到很多人说杂志需要3年时间才能盈利或者看出胜败。这就需要投资方够耐心,《三联生活周刊》坚持七年,才奠定了中国《TIME》的地位。 很多投资人做惯了其他盈利较快的行业,对期刊较长的市场培育期不能理解,也不能忍受,结果导致合作破裂。比如做工业产品的卖出去就赚钱,房地产商挖个地基就开始卖“楼花”,就有钱进账,可投资一份期刊两年了还没持平呢。其实那份杂志可能已经做出一定的影响了,再稍微坚持一下就能赢。很多期刊投资就是这样,往往在水已经烧到90度还差一点就开时挺不住了,十分可惜,这样的例子不少。关键还是对期刊的“影响力经济”的特征和“二次售卖”的盈利模式没有吃透。 另外,新创期刊的不确定性更大,品牌和市场培育的时间较长,即使经过市场调研,所得的数字也存在很多变量,分析也都是预测的、未知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现与想像的差距很大,因此投资风险极大。但一旦成功回报极高,尤其在培育期过后的3-5年内都会保持极高的年增长率。成熟期刊有成熟的品牌、稳定的受众,清晰的盈利模式等,是实业投资和财务投资理想的目标。但成熟期刊对待投资的态度往往是:一)不缺钱,拒绝投资;二)代价高,出让小股融巨资;三)利用老刊的品牌优势为扩张新刊融资,这就又带有新刊投资的色彩了,可能比单纯投资新刊风险相当低一点,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上谈的是第一个问题,我想解决的是婚姻的双方处于“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危险的防范,我把这些讲清楚,可能双方美好姻缘的几率会大一些?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什么时候该来了,这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的。让业外不懂传媒的投资者能够轻松掌握期刊业的特征和规律,这是我的第一目标。 第二大问题: 面对第三者,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相互配合与容忍 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的关系就好象一对男女的相亲,既然要论及婚嫁,除了男女双方彼此要相配和喜欢外,还要讨好双方都很在意的亲朋好友(也就是杂志传媒与广告主都在意的读者,也同时是消费者) ,取得读者(也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和认可。其实,一些有经验的男女都知道,本来夫妻双方都是恩爱的,但一加上父母亲朋好友的因素,双方的关系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 杂志当然在媒体人和投资人外要有第三者,杂志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将读者利益置于中心(当然是在符合国家的宣传政策和新闻规范的前提下),这将直接决定杂志能否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否实现赢利。进入实操阶段,媒体人和投资人最容易出现代问题是:媒体由于定位不清,得不到读者和广告主的认可;或是思路清晰,但市场不成熟,投资商没有耐心等下去;或是也进行了市场细分,但市场规模不大,竞争却很激烈,依然是赢利无望(当然除此之外,其他外部风险同样不容小觑,如政治政策的影响等可能会成为无妄之灾)……这些是双方不愉快的环境因素。 大家为什么看好期刊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前景呢?相对于报纸来说,杂志的投资小,也不容易出事(政治风险和心理风险小些)。传媒投资近年来持续升温,而期刊在各类媒体中也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且人均创利能力最强,具有投资小、见效快、人员少、成本低、利润高等特点,杂志的赢利的确实很强,可以说一本好杂志就是一棵摇钱树。因为媒体后期投入成本并不大,设备无无非就是几台电脑,投资期刊的成功模式和成功案例最多。所以杂志一开始就背负上了较高的赢利期望值。 任何投资都是为了取得投资收益,得到投资回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和广告营销定位,没有关于有效发行量、有效覆盖地区、有效版面规模、获得相对竞争优势的版面强度等数量效益界限的计算与把握,以及一系列相应营销措施的配合与跟进,投入很可能会“打水漂”’。 新杂志创刊前,在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最好是由媒体人和投资人双方确定杂志的定位。而新期刊按照的定位,运作几期后,必然会咨询来自该杂志定位时假想读者和杂志人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咨询结果通常会显示: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多的是否定杂志的定位。这时,投资方第一反应就是:开始怀疑定位或执行有偏差。有的投资人开始对期刊的专业管理工作参与过深,而且固执己见,要求被投资人必须言听计从,令行禁止,不管决策正确与否。一种是指手画脚,对办刊人的专业管理工作横加干涉,往往理念不和造成合作破裂,《新××》杂志采编骨干集体跳槽就是这种典型。还有一种是监视和说教,对职业经理人像家长看小孩一样总是监视和不信任的态度。 其实,我的看法:一是主管、主办、投资方应该开明一些、有耐心一些,干涉不能太多。遇到问题要从治理结构上去解决分工、责任和权力的问题。二是要清楚:市场对新生事物,是很难接受的,总是会发现他的一些小毛病,然后放大这些小问题。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进行自我修复的,市场接受是需要付出时间做交换,是有一个过程的。新刊贵在坚持,坚持自己的定位,一年后你会看到胜利的曙光。三是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按市场规律和经济法则办事,把风险降到最低点。遇到相关冲突,这里我强调用市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一定不能用政治的所谓“谋略” 曲线救国来处理。 有的投资方走得更远,因为个人意气,炒掉操盘手,这面对的必然是重新找人替换整个团队,意味着追加一笔不菲的投资,要付出时间和很大的机会成本,而且要命的是,可能这个团队整体不如上个团队,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建议投资人需要学会在观望中忍耐,要尽量策略谨慎地处理。 第三大问题:双方严密规划,商定“过程监测、结果评估、赏罚奖惩”的规则 杂志市场与资本市场联姻是一个前景看好的投资热点,同样也存在种种风险。因而对这些风险的论证和防范应具体和量化,这很有必要,投资的目的就是逐利,利从哪里来?风险在哪里?如何运作?投资的底线是什么?投资方必须对自己的目标是清楚明确的,否则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自己都没有实际的计划,怎么确定执行者的进度。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投资方自己和媒体人最好有大家一致认同的可执行的三年内各年度的目标及各年度的分季度分月目标,按杂志的投入产出基本规律,通常将杂志发展分为导入期(一般为3—6个月)、成长期(一般为第6-第36个月)、成熟期(一般为第36-第54个月)及衰退期(根据发展而确定时间)。在进行投入产出核算时,应重点做好导入期和成长期的财务预算。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即在一定原则性的基础上,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超过预算的费用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否则一律按计划操作。我认为花钱要谨慎、有计划,浪费是品德的问题,不是经营的问题,经营上当花的一定不能省。所以,不管多大财力的投资者投资报业,合理控制成本,永远是必要的。其中,在投入产出的核算中,必须精确地列出在各个动态发展阶段的预算: 1.印刷成本。根据需要先进行委托加工生产,但要确保印刷质量和时效。一本杂志100多页,印1万册,用铜板轻涂纸,一期印刷费大概要5-10万,要看具体页数和印场。 2.固定资产投资。通常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原则。 3.管理成本。应尽量减小中层人员,缩短管理等级,强调高效的集约化管理。 4.采编成本。通常对采编成本应进行总量控制。编辑成本每页算1000元(不算高吧), 5.广告成本。此项成本主要用于客户联谊、广告推广会等方面。 6.发行成本。实行不同阶段的费率控制,强调有效发行比片面强调发行总量更有意义。 7.品牌推广成本。根据品牌建设的规律,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规模的投入。 8.工资、福利、稿费、差旅费、交通、通讯、税费等相关费用。 9.发行、广告及相关副业的产出。 除了对前期硬件投入、工资、稿酬、运营成本、差旅、印刷、发行、推广、流动资金等进行匡算计划以外,还需要执行人 的具体操作方案。各高管层人员(包括兼职)到岗后,应该在20天内根据杂志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及各人的岗位职责,将自己的工作思路理清并加以细化,从而形成各阶段的操作方案。每个人都必须提供主要包括:1.工作目标(包括时间限制和最终完成成果);2.工作思路(如何完成,其过程,所需资源设施人员);3.管理理念及风格(团队的选择标准及选择方案);4.下属人员的结构、数量、素质、工作职责、考核办法、人员进退制度等;5.风险防范;6.团队配合的工作计划等。 在实际操作中,现实情况的表现不尽人意时,投资方对原则问题不能妥协。在把握杂志发行广告的特殊规律和周期前提下,抗风险措施的核心是加强财务预警和财务监督;并在建章立制及缩短投资回收期、增收节支方面下功夫,尤其要控制成本、费用,减少发行盲目布点与退刊损失。 结尾: 生意经有条基本规律就是“不熟不做”,投资方在具体杂志运作过程中必须尽快熟悉,对期刊产业进入深入了解的阶段,这是可以与操作方取得“共同语言”并对自己投资负责的一个途径。 投资当然是一种风险,但对期刊投资风险有过分的恐惧,导致迟迟不敢投入,结果可能错失良机。早期国康实业投资《三联生活周刊》就是谨小慎微,结果反而由于过于保守被清除出局了。传媒业投资虽有一定的政策风险,但只要一开始设计好合作模式,把握住大的方向和原则,还是可以大胆地投资,否则将失去最佳的进入时机。尚未准备真的投入却已经在计算着何时回收的;或精细到似乎要将杂志上的每一个字儿的费用都计算一遍的投资人可能不投资倒更好一些(对内容质量、市场份额等“精细”是我十分热爱的)。 投资杂志失败中,其中有人的因素,有机制的因素,有政策的因素,还有其他外部因素,最好不要是因为人的因素,不要在开始结亲那一刻就埋下了隐患,这是我希望的,毕竟投资人资金血本无归,也会给媒体自身一大打击,一拍两散的是最傻的结果,对投资方和操盘手双方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对一个团队则是一个集体的失败。 万能的商业思维在没有商业化的中国传媒业中似乎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其万能的力量。资本还不能完全驾驭传媒,传媒业也没有充分借助资本的翅膀飞翔,这需要双方拿出更多的耐心磨合,在合作中不断调整期望和预期。投资人与传媒人要互相学习、互相认同,而不是相互抵触、不以为然。只有知道对方的所思所想和其特殊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沟通、合作,让资本与媒体达到共赢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91869279.html

给我网织花的资料

蛐蛐
千晶
  是王志华吧?  王志华,男,1941年3月出生。  从1958年至今,曾先后在民航院校教师、教研室主任、宣传部长的岗位上,从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研究工作41年,获得讲师,高级政工师、天津市高校第三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带头人的任职资格,先后被聘为中国航空教育学会、中国民航、天津市教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事理,中国民航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他撰写的论文《从实际出发,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特点》,调研报告《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民航学院教师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文学《从想当和尚到要求入团——一个在学一的思想转变》三篇文章,被全国航空教育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作为重点论文录用和宣读。《用联系的观点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待论文,先后在《航空教育》、《天津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刊登。合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教科书,被天津高校录用。论文《对中国民航学院校风、学风的探讨与修订》,获得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研究杂志社举办的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跨世纪的思考》大型学术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中国民航学辽精神文明硬件建设的探讨》,获得天津市校园文化研究课题一等奖。对《扭转民航运输安全生产被动局面,关键在人才》的研究,1999年3月撰写的调查报告《治理整顿社会气功活动刻不容缓》,均受到相磁方面的高度重视。  王志华,教授,1960年9月生于山东省高唐县。  分别于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学系)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专业,  1985年取得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  1990年取得清华大学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negie Mellon University)做博士后进修。  1993至1994年在比利时鲁汶天主大学(K. U. Leuven)访问进修。  1994年6月回国工作。  1983年7月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助教  1988年1月晋升为讲师,分别于1994年2月和1997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  1994年任线路与系统教研室副主任  1996年起任电路与系统教研室主任,  2000年9月始任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亿恒科技CT0;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实验室主任、威盛CTO;清华通信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王志华教授还是IEEE固态电路学会北京分会主席、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中国委员会C专业委员会主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和山东省济南市客座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王志华教授长期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数字音频与视频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3部专著和教材。完成科研成果10多项,曾获得多种奖励。1987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原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获原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过“七五”攻关项目:第三级ICCAD系统(熊猫系统)开发及实用化,1993年该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教材)。并获得1996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1997年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和1997年北京市优秀教师。

叶祥松的学术论文(核心期刊以上)

过家家
示儿
(均为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1] 当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基于国际产业转移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A1类期刊)[2]宏观经济、金融稳定与产业发展——金融稳定与产业发展论坛综述,《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A1类期刊)[3] 德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管理世界》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8期全文复印。(A2类期刊)[4] 我国环境规制下的规制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1999-2008,《财贸经济》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生态环境与资源》2011年第6期全文复印(A2类期刊)[5]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八大难题,《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5年第10期全文复印。(B1类期刊)[6] 戴维·卡德与艾伦·克鲁格对经验微观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动态》2015年第5期。(B1类期刊)[7] 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理性思考,《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5期。(B1类期刊)[8] 网络组织研究的最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6期。(B1类期刊)[9]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5期。(B1类期刊)[10]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完善,《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9期。(B1类期刊)[11] 美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9期全文复印。(B2类期刊)[12] 论美国货币市场构成及其特点,《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3期。(B2类期刊)[13]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兼评国有企业改革中若干不同认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年第1期。(B2类期刊)[14] 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历史考察,《经济评论》199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6年第3期索引。(B2类期刊)[15] 上市公司国有资本股权结构和主体问题,《经济管理》2001年第1期。(B2类期刊)[16] 中外公司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2003年第1期。(B2类期刊)[17]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经济学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全文复印(B2类期刊)[18] 劳动价值理论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B2类期刊)[19] 深化改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B2类期刊)[20] 几个重大所有制关系的梳理与重构——兼论“和谐所有制”理论体系的构建,《经济评论》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B2类期刊)[21] 旅游集团异质群体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以陕西旅游集团为例,《旅游学刊》2006年第8期。(B2类期刊)[22] 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探——“农联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B2类期刊)[23] 推进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法人制理结构,《求是》2002年第12期。(B2类期刊)[24] 显性契约还是隐性契约——公司和农户缔约属性的影响因子分析,《学术研究》2015年第5期。(B2类期刊)[25] 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到现代虚拟经济,《学术研究》2013年第6期。(B2类期刊)[26] 新加坡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学术研究》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8期全文复印。(B2类期刊)[27] 意大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学术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7年第6期全文复印。(B2类期刊)[28]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几点想法,《广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南大核心)[29] 发达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两个问题,《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南大核心)[30] 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市场经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专辑。(南大核心)[31] 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江汉论坛》199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4年第6期索引。(南大核心)[32] 论我国发达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条件,《江汉论坛》1994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索引。(南大核心)[33] 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系统分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1995年第1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34]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若干对策,《江汉论坛》199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5年第11期索引。(南大核心)[35] 海外华人经济国际化趋势及其原因,《当代亚太》1996年第1期。(南大核心)[36] 海外华人和华人经济,《当代亚太》1996年第2期。(南大核心)[37] 论粤港经济运行机制的衔接,《当代亚太》1996年第3期。(南大核心)[38] 关于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中的三个糊涂认识,《福建论坛》199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6年第5期索引。(南大核心)[39] 韩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当代亚太》1996年第4期,载《东北亚论坛》199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10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40] 英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国有资产管理》1996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6年第11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41] 巴西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河北学刊》1996年第4期,载《财经科学》199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6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42] 日本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当代财经》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6年第7期索引。(南大核心)[43] 西欧各国国有企业私有化对我国国有经济调整的启示,《当代亚太》1999年第11期。(南大核心)[44] 海外华人经济国际化趋势及其原因,《当代亚太》1997年第1期。(南大核心)[45] 现代企业制度呼唤现代企业家,《江汉论坛》199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1997年第8期索引。(南大核心)[46] 关于国有企业托管的几个问题,《学术界》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10期索引。(南大核心)[47] 国有企业托管中的误区,《财经科学》1998年第4期。(南大核心)[48]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的目标模式,《国有资产研究》1999年第4期。(南大核心)[49] 马克思的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中州学刊》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10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50] 试论对小平经济理论体系,《开放时代》2000年第2期。(南大核心)[51] 对上市公司国有资本股权结构和主体问题的探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南大核心)[52] 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经济经纬》2000年第4期。(曾载于《社会科学家》2000年第4期。)(南大核心)[53] 论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结构,《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54] 国外农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南大核心)[55] 论控制内部人控制,《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南大核心)[56] 不同国家公司治理结构及其比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南大核心)[57] 两种不同国有公司治理模式及其评析,《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南大核心)[58] 论我国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结构,《广西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59] 论我国国有公司治理模式,《开放时代》2001年第2期。(南大核心)[60] 论国有公司产权关系问题,《桂海论从》2001年第5期。(南大核心)[61] 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当代亚太》2001年第7期。(南大核心)[62] 略论东南亚华人经济,《当代亚太》2001年第8期。(南大核心)[63] 西部大开发之逻辑演进,《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南大核心)[64] 要素投入与创新支撑:广东制造业增长路径的实证分析,《南方经济》2013年第6期。(南大核心)[65] 2011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暨岭南经济论坛综述,《南方经济》2012年第2期。(南大核心)[66] 关于国有公司的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问题,《南方经济》2001年第4期;《吉林省经济管理班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67] 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与治理行为初探,《现代财经》2001年第2期。(南大核心)[68] 关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两个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南大核心)[69]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八大难题,《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2年第10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70] 两种不同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模式比较分析,《现代财经》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71] 论现代公司的产权关系,《上海经济》2002年04期增刊。(南大核心)[72] 国有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几个基本问题,《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3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索引。(南大核心)[73] 论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性缺陷,《求是学刊》2002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9期、《工业企业管理》2002年第12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74] 内部人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失效,《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1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75] 推进独立董事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著,第一作者)《求是》2002年第16期。(南大核心)[76]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变,《当代亚太》2002年第4期。(南大核心)[77] 独立董事制度的问题研究,(合著,第一作者)《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南大核心)[78] 对设立独立董事制度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西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南大核心)[79] 从价值理论到价格论的演变,《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5期。(南大核心)[80] 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4年8期全文复印。(南大核心)[81]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模式初探——“农联”模式化的改革道路,《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南大核心)[8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农联”模式的集体化之路,《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南大核心)[83] 国有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研究综述,《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南大核心)[84] 我国“三农”问题形成原因的系统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南大核心)[85] 基于经济学视角对我国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分析,《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南大核心)[86]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南大核心)[87] 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与内涵研究,《经济问题》2008年第7期。(南大核心)[88] 不确定性与我国农业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南大核心)[89]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创新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南大核心)。《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7期摘要。[90]我国农村机构改革存在问题及改革策略研究,《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南大核心)[91] 威廉姆森对企业理论的贡献与未来发展方向,《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南大核心)[92] 评“社会劳动价值论”,《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南大核心)[93] 在发达农村地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两个问题,《广西大学学报》,1990年04期。(南大核心)[94] 农业中的三维契约及治理机制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1期全文复印。[95] 关于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的几个问题,《岭南学刊》2001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企业管理》2001年第8期全文复印。[96] 关于国有公司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问题,《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0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全文复印。[97] 泛珠三角制造业结构转型的特点及演进趋势,《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2007年第3期全文复印。[98] 我国跨国经营的步骤与组织机构的探讨,《对外经贸实务》1995年第6期。(北大核心)[99] 关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经营范围问题,《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北大核心)[100] 科技进步、市场经济、第三产业,《广东商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北大核心)[101] 国有公司新老三会关系论,《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第1期。(北大核心)[102] 关于国有独资公司法人财产权问题,《学术探索》2002年第3期。(北大核心)[103] 独立董事的涵义、职责、角色定位的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北大核心)[104]国有股减持的理论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3年第1期。(北大核心)[105] 评“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北大核心)[106] 应如何繁荣和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与许兴亚教授商榷《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5期。(北大核心)[107]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必需解决的几个问题,《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3年第1期。(北大核心)[108] 我国纺织业如何应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商业时代》2007年第5期。(北大核心)[109] 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商业时代》2007年第7期。(北大核心)[110] 改进SA8000认证体系与市场秩序之我见,《商业时代》2007年第12期。(北大核心)[111] 广东民营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特区经济》2007年第12期。(北大核心)[112] 构建和谐社会研究综述,《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4期。(北大核心)[113] 广东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北大核心)[114] 论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系,《特区经济》2008年第4期。(北大核心)[115] 我的学术研究之路——近20年学术研究综述,《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4期。(北大核心)[116] 广佛同城化的博弈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北大核心) 1.《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三联书店出版社,2014年出版,独著。2.《国有公司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7月。独著。3.《东南亚华人经济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专著(第一作者)。4.《现代企业前沿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独著。5.《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独著。6.《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借鉴、启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独著。7.《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主编。8.《宏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主编。9.《微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主编。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主编。11.《政治经济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主编。12.《政治经济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主编。13.《政治经济学》,武汉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主编。14.《实用政务大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10月,副主编,撰写10万字。15.《土地有偿使用理论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11月,副主编,撰写4.5万字。

请问专业杂志社是如何运作的?如教育专业杂志社

如愚
瞳爱
个人办份杂志要经过的程序 ★●★★怎样申请刊号 █ █ 经常接到电话和邮件咨询,一些朋友有热情、有理想,但申请刊号困难,有20几年都没有申请到正式刊号。而我国在2003年的报刊整顿过程中,大量刊号急寻出路,年底共空出刊号近400个,2003年我国目前每年新出刊进400中,(数据来源《传媒》杂志,有投资报告也有数据是600种,(包括关闭后新办和新增),2003年中统计,全国期刊总数量9029种,(而19文件前只有8889种,期刊数量十年增长三成,平均每年新增300种。) ⊙—⊙情况如此,为什么还是非常紧张,因为我在2001年与朋友写过一份2万字的期刊收购报告,知道其中错综复杂。也通过北京朋友了解一些情况,我将部分了解,通过网友问答形式整理。 ★●★★申请刊号的关键 █ █申请刊号的关键是寻找一个能负政治责任和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由其出面申请。为什么大家申请难,就是没有主管单位 ★●★★什么是主管单位 在我国新闻行政单位认可的主管单位有如下副厅以上的行政和事业单位(包括行政机关、学校、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协会、国有企业)。 ⊙—⊙或正县一级 政府机构以上,(包括政协、人大、法院、检察院)或相当于县一级的如地市的新闻霭婢郑

冯根福的学术成果

动员令
晨年礼
截止2006年初 On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Banks And WTO Challenge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06(accept)Rural-urban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output,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under economic reforms,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Vol。32 No。1,2005On China's Rur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fter WTO Accession, 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Volume2,,issue 3,2004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中国工业R&D效率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5年第6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7 期中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 年第3 期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兼论进一步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新思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中国民航业市场结构的特征及其有效性分析, 经济学家,2004年第6 期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 期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自利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6 期公司股权的市场结构类型与股东治理行为,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6期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系统工程,2004 年第1 期中国上市公司总体并购活动的时间统计特征研究,经济学家,2003年第4期民航业的需求差别定价:特点和运用, 经济科学,2003年第5期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新分析-兼评国内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变动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级差效益不足的竞争性路桥定价的经济学分析,财贸经济,2002年第8期上市公司绩效理论及实证研究评述,《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西方企业并购的动因、属性及绩效,经济管理,2002年第16期中国上市公司绩效多角度综合评价及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12期关于建立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6期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绩效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1年第6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上市公司产业与区域分布、规模及绩效,经济学家,2001年第6期关于建立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中小企业外部监督机制的思考,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家,2002年第5期中国百货零售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0年第9期西安地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成效评价,人文杂志,2000年第2期专著:西安地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改组问题研究,第二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横向课题,浐灞河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发战略研究,主持人,2005年横向课题,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发战略研究,主持人,2005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与完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主持人,批准号:05BJL023,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运作模式研究”批准号:02JD790018, 主持人, 2002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陕西省上市公司绩效问题 研究, 主持人,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上市公司绩效多主体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实证研究”,主持人,批准号:02BJY130 ,2002年教育部资助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项目,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问题研究 , 主持人,1999年陕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 陕西省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绩效评价研究 , 主持人,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科研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治理问题研究, 主持人,1998年 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中国大中型公司治理结构模式选择的理性思考》(论文、独立作者)1998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莲花寺石渣厂脱困咨询报告》主持人,2000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国有重点企业脱困咨询报告一等奖”;《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陕西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孟卫东的基本信息

拜访者
购物车
男,1964年9月出生。现任中共重庆大学委员会常委、重庆大学副校长、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重庆市管理科学与工程首批学术带头人、重庆大学计划财务处处长。兼任重庆大学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心主任,重庆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全国系统动力学会理事,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改革》、《中外管理》、《重庆大学学报》(英文版)杂志社编委,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重庆建设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百货独立董事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战略管理、公司治理、证券投资等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1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7月任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1995年被遴选为重庆大学为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1992年破格评聘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评聘为教授。1995年4-5月到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作为国家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国际会计研究中心(CIERA)进修、合作研究。2011年7月,任中共重庆大学委员会常委、重庆大学副校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等国家级、部省级及横向课题20项。出版专著5部,在国际、国内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