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村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0202 邵炳军尽管我在高校任教已经二十五年了,但担任研究生导师仅仅只有十个年头,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是名副其实的“新兵蛋子”。“新兵”与“老兵”相比,自然显得幼稚,自然会有些“童趣”,自然没有“老江湖”那么“老道”。但“新兵”或许有“新兵”的好处:因为“新”,往往懂得去珍惜时代赐予自己的机会;因为“新”,常常会激发自己去思考“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我认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毕生的追求应该是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恐怕是每一位导师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首先,要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时常会有一些研究生抱怨一学期甚至一学年都与导师见不上一面,为师生关系的淡漠而寒心。不过,这种淡漠的师生关系,在殖民文化根深蒂固、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上海,绝非一人一校所仅有。自孔子兴办私学以后,先秦诸子都试图从道德伦理方面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亦师亦友”,都是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观念在道德伦理方面的表述。事实是,孔门师生之间在许多问题上是有分歧的,甚至时常会发生激烈的争论;孔子会十分严厉地批评自己的学生,学生也会毫不留情地当面对老师的言行提出质疑。但总体而论,七十子对孔子以父兄事之,孔子对七十子以师友待之。遗憾的是先秦诸子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师生关系,后来却有些变味儿了:汉代出现了一些年轻学子们时常去攀附士林领袖以抬高自己身价的现象,他们之间没有师生之实,却有师生之名,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傍大款”;隋唐以后负责科举的考官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势力,几乎毫无例外地认那些即将步入仕途的新科举人、进士们为自己的“门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暴中,一些政治投机分子鼓励学生批斗自己的老师,至今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些老师摇身一变成为“老板”,而学生们倒成为老师的“打工仔”,实际上扭曲了纯洁的师生关系。因此,在现代教育制度与教育体系中,如何弘扬中华民族关于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果我们剔除古代社会师生之间的“私属”关系等封建糟粕的话,自孔子以来所形成的纯洁的师生关系的思想观念自然有可取之处。说实在话,我是把自己的研究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的。我的这种做法未必是对的,但总比师生关系淡漠要好一些。因为,一名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朝夕相处了三年,导师必须要对他们负责任,必须严格要求他们完成自己的学业。所以,在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导师,应该提倡在政治上关心学生,在思想上开导学生,在学业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这自然是当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首要条件。其次,要认真指导研究生选好学位论文题目。我时常和同仁们谈论,学位论文题目选得好坏主要是导师的责任,学位论文撰写得好坏主要是研究生的责任。这是因为,学位论文题目选得好坏所体现的是导师的学术水平与学术眼界问题,学位论文撰写得好坏所体现的是研究生自身学术修养与表述能力问题。当然,在学位论文选题时,要根据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不同培养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硕士生,我主要采取“命题作文”式的选题方法,即从学生刚刚入学后就指定学生去做我事先已经选定的研究课题。我于2002年到上海大学任教后,便指导自己的研究生进行“《诗99国风》地域风格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我将课题分解为十三个子课题,每一位研究生承担一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从2005年起,我又开始指导自己的研究生进行“先老子、孔子时期先秦诸子散文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我将课题分解为六个子课题,每一位研究生承担一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上述两个研究课题,是具有学术前沿性的研究课题,也是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课题。03级与04级的五位毕业生有三位的学位论文被校外专家“双盲”评审为“双优”,有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同行专家的关注。事实上,我的研究生所从事的这些研究工作具有预研究性质。这样既使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学位论文,又为我们下一步的整体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对于博士生,当然不能采取“命题作文”式的选题方法,而是启发他们自己选题。在他们刚刚入学后我便告诉他们选题的五个基本原则:一是选题要具有学术前沿性,不能去进行“炒剩饭”式的重复性研究。二是选题要优先选择根基之学。我招生的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其中先秦文学是本研究方向的根基之学。所以我鼓励他们选择先秦文学领域的研究课题,以便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三是选题要优先选择“显学”,即选择重要专书、专题与作家进行研究。当然,不是边边角角的“非显学”的题目没有必要去做,而是鼓励他们通过做“显学”类的题目来进行“拔出萝卜带出泥”式的研究。四是选题要尽可能与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相关。一个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完学位论文后,基本上具备了该研究领域所需的理论素养与文献积累。如果以此为基础展开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研究工作,自然会做得更加精深。五是选题要具有可持续开拓性。博士学位论文往往代表着一位博士生一生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会为今后终生研究奠定良好的学术基础。因此,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往往决定了他一辈子吃什么饭的问题,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自然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再次,要耐心引导研究生端正就业思想。在目前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研究生往往会显得十分迷茫与苦闷,甚至会感到十分无助与无奈。作为研究生导师,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学生去推荐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毋庸置疑的是,导师有责任去引导研究生端正就业思想。我们培养研究生不仅仅是专门培养专家、学者的,而应该培养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工作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我经常会明确告诉自己的学生,一个研究生毕业以后不论是黑道、红道还是黄道都可以走,也就是说不论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都可以去做。我有时候和学生们开玩笑说,上世纪“文革”期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无产阶级的革命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如果你们这些有真才实学的硕士、博士不去从政,不去经商的话,总不能让那些怀里揣着假文凭的人去从政、去经商吧!这虽然仅仅是戏言而已,但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培养政治家、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点也不比培养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小。我时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该明白三句话,即你将来愿意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所谓“愿意做什么”,指的是就业兴趣,就是你将来喜欢从事什么职业。所谓“能够做什么”,指的是个人素质,就是你的个人素质是否适合你将来喜欢从事的职业。所谓“可以做什么”,指的是客观需求,就是社会可以为你提供什么就业岗位供你选择,而不是固执地一味追求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当然,还有些研究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在职业、地域、薪金等方面都十分挑剔,他们往往在人才市场上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此,导师有必要教育自己的学生在择业时,在职业、地域、薪金诸因素中懂得取舍,要让他们明白只有善于取舍的人,才是大有可为的人。另外,相对而言,导师的社会资源比学生多一些,应该在坚持学术优先的前提下,积极为研究生毕业前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为学生毕业择业打下一个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