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请问考研的志愿时怎么填的

得使之也
三号而出
搞笑点的回答就是, 用笔填写的第一:确定自己的实力水平。自己是属于很好的水平呢,还是一般的水平,这个直接关系到你所填报的考研志愿的问题。对于较高水平的同学,可以选报一些比较好的学校和专业,对于感觉自己水平一般的同学,应该选报稍微竞争小一些的学校和专业。因为考研只有一个志愿,多数人都只有第一个志愿能起到作用,所以学校的选择是相当重要的。第二:确定好自己的实力水平后,就要初步定下自己有意愿的几个备选学校。有一些同学会认定一个学校就不放,势在必得。其实,我个人的认为是,在考虑学校的时候要把一年的时间也记入机会成本,这样,有些同学为了某一个学校奋斗n年,这种精神固然可贵,但是从机会成本上来说,却是花费不少的。第三:关于志愿调剂的问题。有些同学期望与志愿的调剂,事实上,好的学校绝大多数都不会有名额留到二志愿的,有调剂指标的学校,要么这个学校本身就不是很好,要么这些专业也不是很好,所以,同学们不要期望在考完以后靠调剂来重新选择学校,应该在填志愿的时候就把握好,填一所自己力所能及的学校。 填报考研志愿应注意的问题 2001硕士生报考工作即将开始,根据工作中的经验,考生填报志愿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报考学校应以自身实力和水平为依据。 任何事物都有重点与非重点、主与次、高与低的区别。招生单位也有重点与非重点、办学水平高与低之分,像教育部直属院校、中科院各研究机构、设有研究生院的单位,这些招生单位的综合实力、导师的学术水平明显高于一般院校和省属重点院校。研究生招生单位是有一、二、三类之分的。一般而言,教育部直属院校、设有研究生院的院校和中科院各研究机构属一类招生单位,省属重点院校属二类招生单位,省属一般院校属三类招生单位。同样,每位考生的能力水平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有的考生学习成绩一向很好,能力很强,而有的考生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能力相对差一些。报考研究生首先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相应的招生单位报考。 2.选择报考学校还要兼顾专业和兴趣。 选择专业很重要,一定要选择自身感兴趣、很爱好的专业,否则,即便考上了,也会所学无成,将来很难就业或很难在工作中做出成绩。这几年,有很多考生跨学科、跨专业报考,这些考生当年上大学时迫于父母压力或者其它因素选择了不爱好的学科、专业,结果大学学习期间疲于应付学习、考试,多数将学业荒废了。因此考生们在选择考研志愿时一定要认真查阅各学校的招生专业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有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己所向往的招生单位没有可选择的专业,这时考生可以在同类院校和低一级的院校中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也不要一味向往名牌大学而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 3.选择报考单位应注意信息收集。 考生在考试前尽可能早地收集招生单位的招生信息,如招生人数、保送生占有的名额、联系导师、教材的联系和索取资料考题。(山东师范大学研招办 张维军 王敬政) 关于专业的选择和跨校跨专业考 1. 考研第一步:确定报考志愿 一旦决定考研,第一步决策就是确定报考志愿。与高考志愿类似,考研的第二志愿作用不大,绝大多数考生面对的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可以说,选择志愿是个风险很大的博弈过程。 报考志愿的决策可以分解为3个基本步骤: 形成专业选择意向; 确定报考单位; 最后两者结合,综合考虑,确定第一志愿,并考虑第二志愿。 最终报考目标的确定,其实是专业选择和学校选择的综合。专业和招生单位的不同搭配就形成了报考的4种基本模式:本专业本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跨专业本校报考;跨专业跨校报考。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一、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这是最为轻松的选择,一来本专业课程已经在本科阶段仔细学过,而且熟悉教师的授课重点和命题风格。二来只要不是被系里老师深恶痛绝,一般多少总能获得考试范围、命题重点、阅卷判分等方面的优惠。据统计,对普通专业而言,本专业本校报考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其他三种情况。 二、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他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相比本专业本校报考,有两点不利:一是专业课程内容和重点可能有些区别,甚至区别很大,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别很大;例如人民大学的国民经济专业侧重宏计划,而北京大学的国民经济专业则侧重财政金融;二是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及时获得,老师等不太熟悉,难以获得额外的优惠。 三、跨专业本校报考。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比如,法律专业转为财政金融的难度就要大于从经济学转为财政金融。所好的是仍然在本校,可以就近利用课堂、同学、教师等各种资源。 四、跨专业跨校报考。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然而这种情况有时也能激发起人的斗志,通过艰苦奋斗,往往能出奇制胜。对2000年北京几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调查发现,大约有30%的专业状元是跨专业跨学校报考的,或许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那么,考生到底如何确定报考专业和招生单位呢?那么,考生到底如何确定报考专业和招生单位呢?我们认为,贯穿整个决策过程始终的,是两个关键的要素: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完全而充分的信息。这实际上也就是报考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里面又有3个主要因素: 1.专业意愿。一般来说,确定是否换专业主要看考生自己的意愿。许多考生高考时的专业选择并非自己做主,而是家长和老师的一厢情愿;或者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这个专业,这样考研就成了一个改换门庭、实现自己兴趣和抱负的绝好机会。还有许多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将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考生在判断专业前途时,就要目光长远一些,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理性地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专业的前途,不要盲目跟风。 2.考研目的。考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影响很大。就应届考生而言,一些考生就读于名校热门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考研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好的机会,成则更好,不成亦可;而许多本科专业和学校不理想的考生,则将考研作为人生转折的惟一机会,志在必得。在职考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部分考生工作很好,考研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另一部分考生则是要通过考研跳出原来的小天地,创造新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应届考生还是在职考生,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考一个好专业好学校为主要目的,二是只要能考上就行。前者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时当然主要看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后者则要更加注意权衡选择,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3.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很强的考生,自然可以往高处考,往好处报;而竞争实力一般的考生则应注意避开白热化的竞争点,报考稳妥一些的志愿。 确定报考志愿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获取全面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抉择。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考生在基本确定报考专业后,应该进一步选出设置了这些专业的学校,并根据其他一些主客观条件,圈定目标单位,进而对这些目标单位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比较,最终选取适合的志愿。 1.目标单位的竞争态势。第一是看目标单位的录取分数线。有一些好学校的总分和单科录取分数线有可能会高于全国统一最低分数线。第二是看所要报考的专业院系的录取的平均分和最低数。第三是看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两者之比即为考录比,数值越大,说明竞争越激烈。这些数据应该尽量往前多收集几年,可以看出一个趋势,比如说录取门槛逐步降低还是逐步抬高,是基本稳定还是剧烈波动。逐步抬高的难度比较大,而波动剧烈的风险比较大。 2.目标单位的录取情况。由于研究生招生是由各招生单位自主负责,各专业院系的权力很大,因此必须详细摸清录取情况,例如实际录取名额到底是多少,录取是否公平公正等。有些招生单位和专业院系内部保送名额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招生名额不少,但扣除保送名额后就所剩无几;有些单位和院系一贯奉行自家人优先的原则,优先录取本单位和本院系的考生,外来考生难以享受公平待遇。凡此种种,都是考生朋友一定要事先搞清楚的。 3.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考生应该尽力收集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例如历年考试专业试题,考试命题所依托的教材,考试复习的参考书目,复习的重点范围,命题教师的命题风格等等。这些信息对于复习和考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种报考模式当中,本校报考的两种模式在收集信息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而跨校报考的两种模式都缺乏这方面的优势,因此凡跨校报考的,必须将信息的收集和比较作为前期工作的 重中之重,这样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断,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和报考单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考研第一步的志愿选择工作应该是越早越好,以便迅速进入复 习状态。当然,志愿没有确定,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开始复习。数学、英语等公共课程都是 复习量大、耗时长的学科,现在应该开始复习了。需要注意的是,这四种情况下,开始准备 考研的时间是不同的。跨专业跨校的应该起步最早,本专业本校的可以晚一些。 下面是我们在对大量成功者访谈后总结出来的开始准备考研的时间表、 类型 难度 最佳开始时间 至迟不超过 本专业本校 较小 大三下学期 大四前暑期 本专业跨校 一般 大三上学期 大三下学期 跨专业跨校 较大 大三上学期 大三下学期 跨专业跨校 很大 大二下学期 大三寒假前 2. 关于选专业的建议 跨专业有以下原则:理转工易,理工转文易,经济类转纯文科易,反之则难.任何一个专业都有一支柱理论,这也是中学“打基础”的目的。所有专业大致根据基础理论不同专业可做以下划分: 数学分枝:计算机,信息管理类,统计类,交通运输,金融,系统工程类。 物理分枝:电学,力学,控制类,机械类建筑类,通信类土建类,各种工程类。 化学分支:化工类,食品造糖类,纺织,医学,生命科学,农,林。 化学分支:化工类,食品造糖类,纺织,医学,生命科学,农,林。 至于文科,其基础理论不如理工类划分明显。 以上划分不是绝对的,象控制类,对数学要求很高,农林对数理统计要求高。中医,建筑学的支柱理论游离于前几者之外。每个分支之间差别也大,如计算机与数学。 选志愿最忌讳不管自身特长,条件钻“热门”造成专业间差别悬殊,一边是:“独木桥”一边是无人问津。其实任何一门学科,只要不是太冷的哲学,考古,核工程(这类专业国家已严格控制数目)只要有兴趣,能发挥特长,都能干出名堂。相反,热门专业不是自己擅长的,也只能平庸一生。以前高考有许多数理化很好的同学报考医学,建筑学,殊不知前者强调背书,后者更象艺术工作,结果他们就象鸟被捆扎翅膀一样,根本没有充分发挥的余地,而只能委曲求全。而相反有些人数理化奇差但就会编程,现举几个热门的专业: 计算机:只适合计算,离散数学类,通信类,数学系的同学都知道基础数学与离散数学的差别之大。当然这里排除象BILL GATES的编程天才,其他所有专业均不适合。 经济管理类:许多人都认为这类专业容易,也难怪,伏明霞等许多奥运冠军退役后都选择此类,殊不知经济中对数学要求高于理工类,因为前者离散现象多,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热点,后者多是连续现象,理论已相当成熟。真正学通数学的同学都有概率,线数远难于高数的体会,道理也在于此。但这类专业分应用和理论两种,后者只适合数学类,统计类转.前者适合对数学感兴趣且擅长的所有专业考生,因为他对数学的要求毕竟没有那么高。许多理工类考生都认为自己数学“好”,其实不然,要不怎么每年数学一二都考分如此低。其实考研数学对数学系而言再简单不过了,在数学系,“高数”要分成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等几门课学,在数学系有解析几何,微积分,高等代数(对应工科“线数”)为“低等数学”而高深的泛函,群论,拓扑,李代数才是“高等”的说法。真正在数学有优势的专业是数学,统计,控制,力学,电学,系统工程类,处于劣势的是建筑类,地质类,材料类,土建类,机械类,海洋类,测绘类,化工类,生物类,医学。大家只要大致翻一下各专业的教科书就能很清楚地看出。这里要提的是:MBA另当别论,严格来说,MBA不是研究生,只是一个硕士头衔。 另外,纯文科如法律,中文等由于理论不多,更侧重于感性认识,所有专业都可尝试,但有一重要前提:必须真正感兴趣而不是为考上而考上。 讲了这么多,看来最适合跨专业的确实是数理化专业,他们在大学主要学习理论而没学技术,他们找工作较难,但学习的理论与工科的水平绝对不能同日而语,理论学习才是研究生最主要的要求,有许多本科学得很好的学生研究生读得很辛苦,就是不适应抽象的理论学习,与本科相比,研究生更强调“定量”要用数据说话(再不可能是象本科那样,毕业还用初等数学方法了,对研究生说,微积分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许多在校学得好考生考数学纷纷落马,就是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行,这也是教育部设置考数学的目的。数理化考研时专业选择空间是最大的,而其他专业理论学得浅,基本已定型,要转的可能性很小,毕竟隔行如隔山。 专业选择的步骤 选择专业其实又包括两个步聚:一是正确地判断一个专业;二是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到底哪个专业比较适合自己。 ●热门专业。热门专业主要指那些切合时代热点,社会需求强劲,因而显得就业前景灿烂的专业。这样的专业还是很多的,例如建筑、土木工程、微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药物化学、财政金融、贸易、会计、民法、经济法、新闻等等。这些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报考人数爆满,因此竞争激烈,考录比往往达到10:1以上,录取线比全国最低线高出好几十分,别的专业第一、第二名的分数,很可能在热门专业里面刚够排队资格。 ●冷门专业。传统专业主要指那些由于社会总体需求量有限,或者从事的研究比较“冷”,跟社会热点不合拍,因而似乎“钱”景暗淡的专业。如文学、语言、历史,有些学校的党史专业、教育专业、心理学。但是,许多冷门专业知识积淀深厚,教学体系完备,治学要求严谨,很适合于有志于研究学问的考生。 ●新兴专业。新兴专业就是那些过去比较默默无闻,现在由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而迅速“窜红”的专业。保险精算、行政管理、社会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宝石学等等。这些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广阔,同时兴起不久,报考人数一般也还不太多,从而竞争程度要小一些。 选择一个好专业,还要靠自己动脑筋。那么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 ■首先要把握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走势,判断社会各行业微观需求; ■其次要了解行业特点,分析需求总量; ■再者可以参照国外情况; ■最后必须了解专业办学情况; ■兴趣是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 ■学科基础; ■学习实力; ■性格与抱负。 ●家庭与其它负担。 ●是志在必得还是后路宽广。 换专业考研要注意什么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考研实力,或者对目前所学、工作的专业已经厌恶透顶,你不妨去选择考热门专业,或你喜欢的专业。当然只要是名校,换专业也许并不很重要。换专业考研要注意以下几条: 1、你要在确保基础课没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够考虑换专业的问题;否则,你连基础课都没有把握,却想换专业,那真是难上加难。 2、在你对所换专业课没有入门之前,不要轻易决定是否换专业。因为你在入门之前,不知道自己要花费多少精力才能入门。一旦入门之后,你起码能够大体估算出你每天需要花多少小时才能将专业课学好。而如果你还没有入门的话,你一定要给入门提供足够长的时间,因为入门常常要消耗许多不必要的时间,和不得不走的弯路。如果你还没有入门,定计划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3、一定要搞清楚报考专业招生的具体情况,最好自己或托熟人到所报学校去一趟,找已经考上的同学打听一下,通过以往几届的录取分数线,确定它的大体的录取分数线。 4、最好能搞到前几届的专业课考题,有条件的最好聘请前几届专业课考分很高的同学辅导一下,例如打一个招聘广告,或直接到他们的宿舍询问是否能给予专业课辅导。 5、要保证专业课的分数比较高。除非你的数学、英语特别强,否则你还得靠专业课来提高总分。 关于跨学校跨专业报考 许多同学在报考时会选择其他专业,他们常常担心专业课的难度。的确,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毕竟要从头学习自己陌生的东西。其他的学科我不太了解,但就管理这一块,系内与系外的学生的专业课差距并不大,甚至可以说人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纵观全国各校管理系所要考的科目,不外乎管理学、市场学,财务管理一类的课。这些课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自学性强,即使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管理专业四年本科学习,你也完全可以考得很好。因为这些课都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基本功,如管理学考的都是管理学方面的基本内容以及你本人的理解程度,它并不要求你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和理论体系。管理类、经济类,以及大部分文科系所学情况都是这样。像我们班上大多数人都是从理工可学校考来的,他们只是从考研复习才开始接触管理方面的东西,但考试成绩往往压过管理系系内的学生。不可思议吧!机遇对大家都是平等的! 一旦选择了跨校或跨专业的决定,在进行复习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如条件允许 ,要去报考的学校好好了解一下情况,买一份最新的招生简章,按其上面的规定买齐相关的教材。如果有机会同出题的老师见见面,向他讨教一下,你一定会有些收获的;如果没有机会,那么弄一份该老师上课的笔记也不错,这样你可以摸清他的大致方向和重点。有人会说,这两件事恐怕我都做不到,怎么办?没关系,好好看书就行了。自然胸有成竹。即使你见了出题老师,请他划一下重点范围,没准今天一个划法,明天一个划法,出题时又一个样子。尤其对于管理类的考生,试题出得都很活,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就看你的基本功和理解能力,以及你的知识面宽不宽。说到底,一句话,成败都在于你能否肯扎扎实实地进行漫长而艰苦的复习。  跨院校、跨专业考研该注意些什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都有对某一专业的特殊爱好和兴趣,但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而在大学里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考研,则提供了第二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 跨专业考研,比考本专业肯定要困难的多,因而在作出选择前,就必须心中对此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确定是自己感兴趣,而非专业的所谓热门而选择。跨专业考研的准备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没有兴趣爱好作支撑很难坚持下来。 光有了兴趣还不够,还需要对所报考专业有足够的了解,要了解该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最新关注热点。特别是对于所报考学校院系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倾向要有清楚的了解。如新闻专业,有的学校注重理论,有的学校注重业务,一定要搞清楚,有所侧重的复习准备。 另外还要了解该校的传统特长在哪里,其骨干教师的最新关注点在哪里。对此的了解,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获得。一是查阅该校该专业教师的著作和论文,从中洞悉他们的最新学术动态;二是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亲自到该校听听课。在上课的时候,注意老师的特定逻辑思维方式和学术关注点所在。这种课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在考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三是去找刚刚考上该专业是一年级研究生,向他们请教,了解考什么,不考什么,重点考什么,非重点考什么,以及适应该校的答题的特定逻辑思维方式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考生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考外专业,理解的功效大于记忆。因为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无论他下多大功夫,其对考试内容的背诵记忆也往往比不上本专业考生,因而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背诵记忆上比不过本专业的,完全可以在理解感悟上超过本专业。对专业的理解感悟,建立在平日的积累上。多看一些学术期刊对开阔自己的视野和培养感悟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考生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而且能对该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有所了解。考试的内容,往往不都是指定书目上的内容,很多是在学术期刊上正在讨论的新思路、新名词、新观点。 对考试超出指定书目范围的考题,如果对该专业的学术动态有足够的了解,就能加以综合分析,作出看似做不出的考题。对学术期刊,一定要有一定的选择,不必求数量,而要求质量,看过多太滥的期刊反而会得不偿失。 考研:名校比一般学校好考 在选择考研的学校时,考哪个学校是和考哪个专业一样重要的问题。考名校还是考一般的学校,考本校还是外边的学校,这是个问题。 毫无疑问,名校对个人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所以大家都想考名校。僧多粥少,

考研调剂怎样填写多个调剂志愿?

务义
哭泣衰垤
考研调剂志愿填报注意什么1、选择考研调剂的招生单位、专业门类、研究方向与自己的考试成绩要符合国家的考研调剂政策;2、考生接到招生单位发出的待录取通知后,要在单位规定时间内登录考研调剂系统确认,否则招生单位可取消待录取通知;考生在考研调剂系统中确认待录取通知后,才算成功完成整个考研调剂流程。3、考生一旦确认接受待录取通知,表示考研调剂完成,将不能再填报考研调剂志愿、接受复试或待录取通知。考生如欲取消已确认的待录取通知,要征得已被待录取单位允许,在招生单位取消待录取通知,且考生登录考研调剂系统进行确认后,方可继续填报考研调剂志愿、接受复试或待录取通知;4、未网上确认接受复试通知的考生不能被招生单位设为待录取(一志愿考生例外);5、只有上线考生方可查询由招生单位设定的缺额信息,填报的考研调剂志愿要求是招生单位设置缺额的专业研究方向。考研调剂“潜规则”1.母校一般不会嫌弃自己的学生,考研调剂选择母校,成功率会高很多;2.考研调剂时只要与你报考的专业相关就可以,没必要完全一样,这样可以增大选择的余地;3.考研调剂时发送的自荐信不要表现出对发挥失常的懊恼情绪,而是应表明你考研调剂的希望,尽量不要用"希望"这个词,可改成"恳请";4.老师接电话时回复"我们学校从不接受考研调剂生,今年也一样,没有名额。",则表明你进入这家院校的可能性很低;如果回复是"可能有空缺,请你等网站通知"或者找你索要简历,则表明你考研调剂到这所院校的希望很大,应隔几天联系一次,不断强化招办老师对你的印象,让他们一有名额就能想到你。

考研志愿填报及录取原则是什么?

吴先生
失言
根据教育部《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考研志愿在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考生在初试和复试都通过后,进入拟录取名单,经过公示和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政策审核后,方能确认最终录取。拓展资料: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计划余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和复试都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初试由国家统一组织,复试由招生单位自行组织。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是硕士研究生录取的必要环节,复试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招生单位要在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教育部有关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及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的补充规定,根据本单位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办法以及考生初试和复试成绩、思想政治表现、身心健康状况等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录取工作要依法保护残疾考生的合法权益。

考研志愿填报指南:考研志愿怎么填

七金刚
妃子笑
填志愿要根据教育资源、名校优劣、适合自身、专业适合、地域选择全方面考虑。1、教育资源首先,名校自身的软硬件条件都很优秀,师资队伍、科研条件、就业前景等因素都吸引着大批学生报考。其次,高校研究生扩招导致普通研究生毕业就业竞争力降低。再加上社会对名校的优先认可等各种原因,使得如今许多大学生对考研有种很强烈的“名校情结”。2、名校优劣并不是名牌大学的所有专业都是最好的。在一些综合性的知名大学中,有些非传统、非强势的专业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增设的。这些新增设的专业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不一定强过普通院校,不少普通院校的某些专业是优势学科,在该学科领域中占有很高位置。3、适合自身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加之半年的复习,我大概能达到什么分数水平,有望考到哪些学校?这些问题是你择校之前必须思考的。学校和专业就在那里,而适不适合你,才是最关键的思考点。4、地域选择对于不跨专业跨院校或者“三跨”的考生来说,地域问题同样是择校需要考虑的一方面。有必要看一看院校的所在地是否符合自己今后长远的发展需求。很多人在研究生毕业之后会继续留在读研的那座城市打拼。参考资料:报考条件(一)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要求报名时通过学信网学历检验,没通过的可向有关教育部门申请学历认证。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身份报考。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硕士研究生考试

考研怎么填志愿的

美狄亚
歌情人
考研志愿和高考完全不一样~因为考研是只能报一个学校的,没有“几个志愿”一说,报名的时候,填写你的个人信息,然后选择一所学校的,专业也只能选择一个,所以也只有一门特定的专业课,具体考什么可以到学校研招处主页看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考研只能报一个学校。 如果选好志愿,思想政治、数学、英语是全国统考,而专业课是按照报考学校的命题来考。

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志愿是怎么的具体填报呢?

生死斗
可不慎邪
硕士研究生每年9月份上网预报名,10月份网上确定,11月份现场确认.1月中下旬考试(2008年1月19日20日考).在预报名时就填志愿,填所报考院校的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及代码(各校招生简章上都有)。考试时有验证码,贴在指定的位置即可。

我准备考研,不知道报考需要哪些条件,求师兄师姐讲解一下

一两
可言可意
(一)考研的整个程序有哪些 1.与学校联系,确定具体的学校、专业,获得具体的考试信息 如果确定了要考研,确定了要报考的大致学校和专业范围后,要和学校联系,获得最新的招生信息,要及时把握最新的学校里的动态。这样才不会无的放矢。 2.先期准备 获得了充分的专业课信息后,找到了完备的复习资料后,就该踏实看书复习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一旦确定了目标,便要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复习中。复习中,一定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 3.报名 报名时间一般在11月,这几年都是10-14号。在校生报名时由学校统一报名。在职人员报名一般在地市一级教委的高招办或者报考的学校,也可以异地报名,即因为出差等原因在外地报名和参加考试。 报名时填报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可以填两个: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试题是各个招生单位自己命题,考生要按报第一志愿的试题来考试。 4.初试 初试一般在1、2月份的春节前1、2个星期。考试要持续2天,进行4门考试,每门考试3个小时,考试地点一般在地市一级教委高招办设立的考点,或者招生的高校,考生在报名时可以选择这两种考点。 5.调剂 大约在寒假过后,春季开学后1、2周,专业课成绩差不多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可以打电话向系里和研招办询问。再过1、2周,公共课的成绩也出来了。这以后到发复试通知的一段时间是很关键的,如果名次不是特别理想,录取在两可之间,就要多和报考单位(系里)和导师联系,实在不行就看有无可能读自费和委培,或者调剂到别的学校。 6.复试 复试一般在5.1前后,过去一般是等额面试,现在基本上都已改成差额面试。每年都有一部分考生在复试中折戟,因此竞争非常残酷。这就要求考生朋友们要精心准备面试,在面试中要有一个自信,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果决、流畅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7.录取 复试通过后,学校将发函到你的档案所在单位,将你的档案调往学校,审查没有重大问题后(主要是政治性问题),将会发放录取通知书,将你所有的关系,包括组织、户口、工资关系,转往学校(委培培养除外)。 (二)如何填报志愿 有人说,选好考研的第一志愿就是成功的一半。与高考志愿类似,考研的第一志愿作用重要,如果选不准,那就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专家认为,选择志愿者是个风险很大的博弈过程,考生要把自身的意愿和条件结合起来,考虑好第一志愿。 要做到准确填报志愿,考生还要全面了解真实的信息,权衡利弊,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抉择。尤其是那些竞争实力一般而又志在必得的考生,更要借助于信息的收集,选择录取可能性最大的专业和招生单位。 招生简章是集中反映该单位的招生情况的重要信息,所以每个考生都应尽早得到一份报考单位的招生简章。有时,为了便于比较选择,还希望全面了解有关单位的招生情况,得到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但是,各单位的招生简章一般都要到十月份左右才出,索要颇费周折。这样,如果等到招生简章拿到手,比较确定后才开始复习备考的话,恐怕为时已晚,错失良机,遗憾终生。那么,怎么办呢? 你可以提前到当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图书馆去查阅历年全国各单位的招生简章。当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包括各高校的招生办公室)、图书馆(包括各高校的图书馆)一般都有历年的全国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招生简章(本书的第二部分中详细附有全国研究生招生详细通信地址及联系电话。据此先初步确定报考意向,如意欲报考什么专业,哪个研究方向,哪些科研机构等。而后你不妨先按意向着手复习,同时与意向单位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当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或你与在意向单位的亲友、同学等及早取得联系,以便尽快得到新的招生简章,以便及时调整复习。 招生工作有一定连续性和类同性,即就同一院校、科研单位而言,基本情况如招生专业方向设置,招生名额,竞争激烈程度,考试科目等与上年相似;就各单位之间比较而言,同一专业方向考试科目类同。这就为复习备考提供了可行性。当然,区别还是有的,有些情况还可能出现较大变动。这就又要求你必须尽快拿到新简章,根据新简章迅速调整。 (三)获得最新的招生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如果确定了要考研,确定了要报考的大致学校和专业范围后,要尽快和学校联系,获得最新招生信息,并最后确定下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获得有关专业方面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招生简章。一般在7-8月份出,由各个学校的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研究生院和研究生处)公布。上面会列出:招生单位名称、代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招生的专业人数(有的以系所、院、中心等整个具体招生单位为单位,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专业)、导师(有的不刊登,多属于集体培养);有的还会列出委培、自费等人数,但保送、保留学籍的名额一般不列出来(但这对于考生却是非常关键的信息)、考试科目、使用的参考书。 2.系办印发的说明。为了弥补招生简章的不足,应付考生不停地打电话询问一些有关信息,有的招生单位(一般都是具体的招生单位如系、院、所和中心等)特别公布一些说明,比如:历年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录取比例、录取分数、参考书目等等。 3.导师。能和导师联系上,得到他的一两点指点,无疑会如虎添翼。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导师一般都很忙,即使联系上也要注意打交道的方式。 4.在读研究生。和导师相比,在读研究生要好找一些,能提供的信息也要更“实用”,说的话更实在一些。 5.各种平面媒体刊登的考研信息。 6.网站。现在有很多考研的网站,能提供很多信息。 (四)如何选择学校及专业 虽然近年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量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在个别学校的热门专业,即便是总分超过350分(四门课总分为500分,一般最低线为325分),也未必能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据了解,目前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理工科专业上,文史类、经济类专业报考者一般较多。如在北京,理工类专业的报考与录比例一般在2:1~4:1之间,但文科专业的报考与录取的比例则高达6:1~9:1。具体专业与学校之间,这种不平衡则更为突出。在专业上,工科的计算机、自动化等一直是热门,文科的法律、财经则一直是热门。在这些专业中,报考与录取的比例往往高达 20:1以上,甚至更高。北大、人大等名校则是众多考生集中的地方。在这类学校,个别系的考生就可能超过1000人,没有绝对高的成绩,基本上难以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建议同学可避开这类学校及这类专业。当然,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仍存在一些相对的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地报考。 (五)如何看待跨专业考研 “没有考不了的,只有想不到的”,近几年,跨专业考研的队伍愈发壮大,许多考生不仅跨考相关专业,甚至还有人进行文理科间的“大转行”。众所周知,“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的难度系数在考研中是最大的,“剑走偏锋”,既有“满盘皆输”的危险,也可能会带来出奇制胜的效果。 那么,对跨专业专研的情势进行冷静的分析,并根据自身情况“对症下药”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情况下,跨专业考研应遵循以下规律: 第一,跨专业占有优势的学科一般是数学和外语,因为这两个专业的学生首先在全国统考中就占了“便宜”。而且,理工类各门专业基础课都与数学相关,学好了数学,转经济、自动化、计算机就具有“比较优势”,基础也比较扎实。第二,相对而言,考生比较认同的规则是“理转文易,文转理难”。纯文科如历史、中文等专业更侧重于感性认识,所有专业都可尝试报考。但是文转理就不同了,高等数学就是第一个大门槛。所以,文科转理工科要慎行。第三,转专业的方向最好遵守 “就近原则”,即寻找相近专业或相关学科来跨考。最安全的方法还是找同一门类下或同一基础理论下的不同分支,如果自身实力不是特别雄厚,切忌跨度太大。第四,跨专业考研也要“投石问路”,就是说在备考时找准相关院系和导师。有的学校和院系欢迎鼓励跨专业报考。 从近几年的考研情况来看,跨专业考研的所跨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 经济类专业要考数学,对于理工科学生选择该类专业要考虑以下两点:一、该专业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可能对理科生有利,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系的金融与证券专业。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会计学等要考数学(一);二、考的专业课科目比较少,这样理改文考生成功的可能性也许会更大一些。 社会学是一门领域广阔的学科,根据历年的招生情况看,应届考生居多,社会科学专业出身的比例也较大,带着其他学科背景进入社会学,都有其独具的优势。社会学相对于其他专业性更强的学科而言,比较容易入门,只要准备充分,复习得法,考取希望还是很大的。 法学院在读研究生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非科班出身,这个事实本身就证明了专业的鸿沟并非是不可跨越的。非法律专业的考生往往能融专业素质于法律学习中,他们视野广阔,看问题的角度新颖而独特,要是再加上复习得更加充分,成功的几率是非常大的。 理科之间跨专业报考,选择专业时,最好选择与自己本专业相近的专业,隔行如隔山,文科、社会科学之间还稍好一点,理工科之间差别更大,报考其他专业就要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学习,自然要付出的辛苦。当然,这座山也不是翻不过去的。 总之,决定是否跨专业报考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慎重选择,不可追逐一时的热门、潮流,要尽可能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报考。 (六)报考不同类别的硕士研究生应注意哪些事项 目前硕士层次的研究生除传统意义上的研究生外,近年又增加了许多注重应用的新型“专业硕士”。它们分别是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建筑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程硕士等。与多倾向于“研究”的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在培养方向上更注重实践与应用,培养时间也短(两年)。 一般来说,因为培养方向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因此,专业硕士的专业课水平要求较浅,的是考一些主要课程的基础知识。另外,专业硕士招生学校数目虽少,但一般招生量较大。鉴于此,对于一些换专业考试的考生来说,似乎报考专业硕士更合适一些,至少可以在专业课上不被“科班出身”的考生拉下太大差距;对于“科班”出身的考生而言,则不妨扬长避短,报考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生。 特别要提醒的是,近年许多学校都增加了计划外名额,有自筹经费、委培等多种形式,最后的实际招生名额往往远远高于所公布的数字(计划内)。如果你想上个好学校,上个好专业,超过最低分数线的把握也较大,你也可以考虑计划外名额,但要自己准备学费。招生简章上公布的数字往往含有保送生在内,如果以此为据来考虑竞争程度及把握大小,显然就不准确了。因此报考前,最好与学校取得联系,弄清实际数字。 (七)如何与研招办打交道 每年十月份起,各研招办收到大量考生来信来款,询问有关信息,索要简章等资料,有时每天收到近百件来函来款。但是,研招办所处理的只占极少部分,大量来函积压在研招办的橱柜里,这里的原因是:研招办的人手有限,工作非常繁忙,招生简章要买,工作人员无法免费寄给你,也不大可能去信说明价钱,许多研招办没有专门机构为考生资料服务,不可能为你跑邮局去取款,购买所需资料和办理邮寄。所以,你与研招办打交道时须注意: 1.索要招生简章的同时寄5元左右人民币;2.所提问题要具体,将回信的信封填好,寄给招生办。这样你才能及时迅速地得到所需简章等资料和所提问题的答案。 (八)怎样了解专业课命题情况及参考书目 业务课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评卷,这是研究生招生中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对你了解所报考单位命题特点和复习参考书目十分重要。一般说来,多看看你所报考的招生单位的历年试题,尽量用它们的教材,是一个诀窍。 最便捷最可靠的做法是向上一年刚考上该校该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咨询,即使素昧平生,也不妨冒昧地登门拜访。上届研究生一般都会热心相助的。 除了向上届研究生请教外,你还可以根据招生简章给意向中的导师去信,向老师请教。向导师请教的好处是能使导师有机会了解你,这对录取也有影响。给导师去信介绍自身情况既要实事求是,让导师觉得你诚实,又扬长避短,让导师觉得你潜力大,有培养前途,请教问题要谦逊,给导师留下一个你是虚心进取、勤奋好学的印象。总之,你的目的是要让导师赏识你,愿意收你为****,并愿意帮助你,为此应该利用什么手段,你完全可以运用你的智慧去闯。登门拜访导师也是常有的事。 (九)应否参加考前辅导班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由各学校自己命题,由于各学校的教材不同,学术流派不同,教师的研究方向各异,因此,即便是同一专业的考题,各个学校的差异也较大。为此,在注意收集所报考学校推荐的复习用书及历年考试外,还应尽量参加报考学校的专业课辅导班,尤其是各系自己举办的辅导班。近年研究生考试中的 “近亲繁殖”现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些学校的研究生往往集中地来自于有限的几个学校,如北京一所学校招收的研究生很多来自山东和几所师范院校,其原因就在于有师哥师妹及时地为师弟师妹传递有关信息。曾有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参加某学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因工作关系未能参加其自信最有把握的一门专业课的考前辅导,结果该门课仅得了50分。虽然该考生外语考了全校最高分,总分也是该专业最高的,但据有关规定,仍被拒之门外。针对这一情况,考生在报考时,如没有时间到报考学校参加辅导,同时专业课也没有较大把握,不妨把目标定得现实一些,报考就近比较熟悉的学校,以保证“命中率”。 参加考研辅导班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考研辅导班的任课教师一般为多年从事本科教学和考研辅导员的资深教师,对于辅导的课程有精深的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参加辅导班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系统的复习,而且可以回避考生常见的误区,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十)是否一定要与导师联系 很多学生都关心是否需要与导师提前联系这个问题。 能有机会获得导师的指导固然好,但如果没有机会与导师取得联系,也不要有思想顾虑,导师在录取中并不起关键作用。因为,出题导师不确定,阅卷导师更是随机,录取时由院(系)与研究生院双层把关,所以一般情况下,导师不起决定作用。但是,与导师的学生联系还是有必要的,他们对导师的研究领域、近期主要成果、该学科有价值的参考文献,甚至导师的出题方式都十分清楚,所以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许多宝贵的信息。 如果你已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话,不妨写一封信给导师,在信中写明你的科研成果,导师也许有兴趣见你,实在联系不上就努力学习吧。再者,即使与导师联系,如果考试分数不够,也不能被录取。 但必须注意的是,个别学校对有些专业要求填报导师名,所以这些专业的考生要提前和导师联系。 (十一)如何做好考研的总体安排 考研,不管是对应届本科生还是在职人员,都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务求必胜,因此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整体安排。首先,有强烈的自信心。无志则事不成。考研准备时间一般至少长达5个月,有的还会更长。这么长时间的准备过程是体力和精力的巨大付出。如果没有强烈的自信心,不但不能承受考研所固有的精神压力和各方面的干扰,而且还会胆小怕事,庸人自扰,增添不少烦恼,干扰复习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要做好物质、人事等各方面的安排,尽量减少后顾之忧,以平和的心态进入复习。 最后,一定要制定一个复习计划。考研需要复习的功课很多,功课之外的事情也千头万绪,不形成一个计划,凡事靠临时决定,难免顾此失彼。因此在进入考研复习之前一定要抽一定的时间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对各门功课的时间分配、复习方式,对复习的进度,对各种相关事情的处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临阵磨枪,自乱阵脚。 (十二)怎样选择好复习资料 使用一套正确的,对口的书籍是相当重要的。开始复习前,最好能搞到近几年的考试样卷与指定教材,以及当年的招生简章。根据样题分析考题特点,出题形式,拟定该门课程的复习思路与复习侧重点,根据招生简章,弄清所报考专业备考的教材。公共课程在考研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政治英语辅导教材一定要用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发的大纲与复习指南。 选准专业课参考教材,复习时才能有处下手。尽管国家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不得给考生划范围,但绝大多数招生单位都会指定参考书目。有的在招生简章中指定,有的则在各专业的历年考题汇编中指定(简章和考题汇编一般从招生单位研招办都可购到)。复习的重点当然是指定的专业课参考教材,同时参考其他一些相关的专论和文献。因为专业试卷中,会有1~2道题测试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部分题,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 其实每套考研参考书都会将知识点按照当年的考试大纲罗列出来,差别只是在编者的风格和综合能力上。因此,只需选准一套考研参考书即可。挑选参考书时仔细比较,看哪位编者的风格更适合自己就行。谢谢是大三吗?明年是应届吧?这就可以啊谢谢

考研志愿选择如何选个最合适的

鲂鳢
  考研志愿注意四大选择:  一,以兴趣定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兴趣,自己对什么专业最感兴趣,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对哪方的研究领域最擅长,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兴趣是内在驱动力,是内因,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选专业看需求  社会需求也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的因素。  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如信用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等,却悄悄地“火”了起来,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三,以专业定学校通常来说,考生在考研报名时,首先会选择好学校,其次会选择差点学校的好专业。  建议考生,在定报考院校时,先选定专业,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学校。考生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可能会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伴随自己终身。  四,自身意愿和条件考生的专业意愿。确定是否换专业主要看考生自己的意愿。考生的考研目的。考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影响很大。3.考生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很强的考生,自然可以往高处考,往好处报

考研调剂是怎么一回事,报名的时候填几个志愿

刹那
死生
报名的时候只填一个,然后考试考完之后,会有两个分数线,一个分数线是国家线,一个是学校的复试线。国家线是最低基础,但是即使你过了国家线,也有可能进不了复试,比如学校复试名额只有10个,你是11名,虽然你过了国家线但依然进不了复试,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调剂了。比如你在这个专业这个分数进不了,但是在另外一个专业或者另外一个学校就能进复试了。当然,调剂专业要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