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苓
造纸业面临资源危机 : 近年来,中国造纸工业形成了三大造纸产业集群---珠江三角洲集群、长江三角洲集群和环渤海集群。造纸产业高速发展,产能急剧膨胀,已成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的支柱产业。 但种种迹象表明,资源危机正迫近造纸产业集群。一些业内专家担心,产能不断增加必然对集群内有限的水、原料等资源形成强势竞争,应该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资源制约产业集群发展 从全国范围看,2003年纸及纸板产量超过00万吨的省份有山东、浙江、广东、河南、江苏、河北、福建、湖南和四川9个省,产量合计已达3402万吨,占全国纸及纸板总产量的83%。2003年,东部地区2个省(区)市,纸及纸板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2.5%,比上年提高0.5%;中部地区9个省(区)所占的比例为2.8%,比上年降低0.2%;西部地区9个省(区)市所占的比例为5.7%,比上年降低0.3%。 从全国各省纸及纸板产量完成情况和造纸区域布局变化看,东部地区已成为中国造纸工业生产的主要基地,生产集中度已越来越高。 产业集群对造纸工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即形成资源紧缺的不利局面。比如,我国的造纸工业大省---山东省,造纸工业用水约占全省的47%,2003年耗水为4.3亿立方米。山东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344立方米,仅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六分之一。山东造纸业要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水资源短缺。目前水费大幅提高,无疑将对山东造纸行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近两年,由于山东纸业产能增长迅猛,而麦草原料资源有限,使得山东省内的麦草价格2003年几乎翻了一番。更令企业叫苦的是,这些麦草不但质量差、水分高,而且杂质多。许多山东的企业不得不到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省份大量购买麦草,甚至到东北购进芦苇,增加了成本,影响了经济效益。另外,对于耗能大户的纸业来说,由于能源紧张价格上涨、原材料的涨价等因素又进一步制约了纸业的效益。 建立淘汰机制缓解资源压力 专家认为,要使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必须用好两大淘汰机制。一是市场自然淘汰机制,二是政府政策干预形成的淘汰机制。2003年,中国的造纸工业遇到了纤维原料、煤、油供应紧张和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打击。企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却提升艰难,利润空间减少,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然而然地启动了优胜劣汰机制。 除了市场行为,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环保等政策也在加大对小型造纸厂的淘汰力度。近几年,为解决淮河污染问题,淮河上游的河南省先后关闭了20余家环保不达标的造纸企业;为减少原料结构性污染问题,山东省先后关闭了40余家麦草制浆生产线,同时鼓励大型企业搞生态纸业。 中国造纸产业发展的远景目标,可以用国家环保总局专家的话来概括:"造纸行业不是一个污染行业,而是一个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业。"利用政府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我国对造纸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建设生态环境要求。 完善生态循环产业链 如何解决造纸产业集群带来的资源紧缺问题?专家认为,一方面,有关部门在审批大型造纸项目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对原料和水做充分的考虑;另一方面,企业要做好原料的生态循环使用。 近年来,造纸业发达国家走的都是原料生态循环使用之路。所谓循环使用,是指林纸结合的大循环和废纸回收利用的小循环两种。这两种循环构成纸业原料循环使用的完整链条,它保证了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八五"期间,我国的一些造纸企业在选址上,考虑靠近原始森林。后来,国家严禁砍伐原始森林的政策出台,这些企业吃到了决策调整结下的苦果---纷纷垮台。 据专家介绍,回收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如果全国每年400万吨废纸能够回收利用,就可以生产20万吨好纸,少砍2.38亿棵大树,节省4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目前,中国废纸回收利用率只有30%,日本的废纸回收率为78%以上,德国为83%,芬兰城市里的旧报纸、杂志回收率几乎达00%。 专家估计,到2005年,中国废纸的年进口量可达00万吨,占世界可供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正在建设和已批准待建的造纸项目中,有十多个项目(年产量几乎都在20万吨以上)是以废纸为主要原料,国内对进口废纸的需求量将继续大幅上升。从《2003年中国造纸年度报告》中不难看出,中国纸业无论是国产废纸,还是进口废纸的用量,都在提高,但这仅仅停留在小循环上。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纸业的原料使用只停留在大循环理念上。因为中国的第一拨纸林还没到砍伐时间,况且育林面积有限,不能满足造纸工业的需要。因此,中国纸业必须走原料循环使用的路子,在提高小循环的基础上真正把大循环理念落到实处,才是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