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聪
广西师范大学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学校现有王城、育才和雁山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114.9亩。校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1]。现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3114.9亩,馆藏图书约220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学校共有23个二级学院(含一个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和24个校属研究所。 2009年,拥有在职教职员工2255人,全日制本科生13949人,研究生4098人,留学生375人,函授、进修生等7904人。至2007年,学校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16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 在七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广西师范大学始终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努力培养各类师资和社会所需人才。建国前,特别是抗战时期,学校云集了薛暮桥、陈望道、林砺儒、黄现璠、欧阳予倩、谭丕模、阳翰笙、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名家荟萃,阵容盛极一时,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继承传统,彰显特色,引领和服务广西基础教育,充分发挥了广西教师教育的龙头作用[2]。悠久的办学历史,得天独厚的办学环境,名师荟萃的文化传承,积淀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是广西历史上最早的文教中心,文脉延续和传承了1000多年。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颜延之就在独秀峰下开辟了“读书岩”,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首次在此交汇;唐代,桂管观察使李昌巙在此创办了广西第一所公学——桂州学;宋代,曾在此建铁牛寺(元代改称大圆寺);明代,成为靖江王府,王城由此得名;清代,成为广西举行乡试的贡院;1921年,孙中山策划北伐,设大本营于此;新中国成立前广西第二师范学校、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相继在此办学;1954年成为广西师范学院所在地。学校充分保护和利用王城的文化资源,使诸如独秀峰上的摩崖石刻等文物,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安然无恙,王城是保护最完好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建校以来,林砺儒、曾作忠、梁漱溟、杨东莼、李四光、陈寅恪、薛暮桥、欧阳予倩、黄现璠、谭丕模、阳翰笙、陈岱孙、千家驹、陶大镛、贺祖斌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他们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谱写了桂林文化城的历史篇章。这些财富的孕育和积淀,铸就了学校发扬人文社会学科优势、服务广西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学校因此而成为“人文强桂”的台柱。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7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