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成于天
美国把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研究生院制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1950年,斯坦福大学开创了大学与企业协作培养在职研究生的新模式。1985年,美国工业竞争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当代在职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采取高层次的工业与大学联合体的新形式,使一般的经费募捐变为自觉的合作。此报告预示了美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新的发展方向。(一)多样化的趋势1、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世界上一些国家不仅要求在职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现代科技人才,而且要求培养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其它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使得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呈多样化的趋势。多样化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的研究者;其次是培养在社会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第三是满足人再学习的需要。2、培养性质的多样化。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职研究生教育在继续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大批教学科研人员的同时,可能会转变在职研究生培养的价值目标取向,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技术型和应用性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其主要的追求目标。随着在职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扩大的部分应着力于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和新兴学科人才,形成在职硕士生培养以应用型为主体,博士生培养以学术型和应用型为主体的新格局。3、培养层次的多样化。国外许多国家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中已出现多种层次,而且这种分化已成为国际潮流。如美国的博士层次有哲学博士、专业博士和文科博士之分,硕士层次有哲学硕士、专业硕士之分,而且它们的要求亦各有侧重。在日本有学术博士和专业博士、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分,英国有哲学硕士和专业硕士、哲学博士和高级博士之别。目前我国在职研究生培养层次结构比较单一,尚未分化出适合社会多种需要的多层次研究生教育。4、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在在职研究生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和研究生来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原来的导师个别指导的方式必须加以改革。可以采用导师组集体指导,淡化导师对学生鉴定方面的..一言堂..的权威。在职研究生培养也可以采用完全学分制,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完成学位论文,就可以取得相应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二)弹性化趋势1、入学资格的弹性化。入学资格的自由度提高和不拘形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由于高等教育不断向通常所说的..正规生..以外的各种各样的人士开放,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的各类成人生源逐渐增加,学生在同一领域的修业水平出现差距,因此,必须变以往单一的在职研究生入学选拔考试,为针对不同对象的弹性选拔制度。为此,需建立一套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前提,以考察科研所必需的人格、合作精神以及非智力因素等综合因素为参考,以突出能力和创新潜能为核心的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评制度。2、学习年限的弹性化。目前许多国家的在职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较长,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缩短学习年限的趋势。在英国,2年制的MBA培养模式已为10~21个月不等的学习年限所取代,一年制的在职MBA培养模式目前在欧洲已很常见。日本在职研究生的修业年限是硕士2年、博士4年,成绩优秀者最短3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含硕士课程)。1998年日本大学审议会发表报告提出,拟将社会人员2年时间的硕士课程缩短为1年。3、学习方式的弹性化。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在职研究生教育的学习方式不再仅限于全日制了,部分时间制和各种远程教育计划开始盛行。英国半日制工商管理硕士生的数量已经是全日制学生的一倍,1994年首次开设了非全日制的博士学位课程,以满足的人攻读博士学位的需求。4.学位授予的弹性化。在英国,有相当数量的商学院将学生在公司里承担的课题项目作为学位要求,取代过去的论文形式,目前这已经成为一种一定范围内通行的标准。(三)多种模式的融合与创新1、融合。在素有学徒式培养传统的德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由企业中的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联合指导在职研究生的现象也日趋普遍,研究所所从事的大多数课题都密切结合生产实际。专业式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近年来,课程在在职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许多在职研究生课程是跨系和跨学科的,跨校的课程也越来越多。1992年日本东京大学改导师制(又称讲座制)为课程制,由多位教授按照事先制定的教育课程计划授课。从而改变以往学徒式模式单一导师制的做法,又融合了专业式与协作式的一些做法。2、创新。在各种模式相融合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培养模式。主要有:(1)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的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由丹麦的阿尔堡大学首创。该培养模式具有下列特点:围绕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以科研课题为组织形式开展教学,通过小组集体的跨学科学习,使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该方法部分地运用于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并广泛地运用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中,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效。(2)德国式研究生院。有着学徒式培养传统的德国近年来亦效仿专业式培养模式,建立了培养博士生的新模式德国式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的规模一般不大,人数在20~30人之间,其中导师或教授5~15人,加上10~20名博士生或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生院是以其研究方向命名的,便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在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求撰写研究论文并通过工作参加到更大范围的科研项目中以外,博士生还必须接受系统的课程训练,且课程内容不限于论文范围。目前德国这种研究生院的总数已超过200所,拥有4000名学生。从其良好的发展势头及政府和高校的积极态度来看,这一模式在将来还会有较大的发展。(3)民间机构参与合作型模式。以往在协作式模式中与大学建立协作关系的主要是企业、集团,但最近一些年来民间机构也加入到其中。如1997年日本国立神户大学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学科与日本国际电气通信基础研究所、三菱电机尖端技术研究所等9个民间研究所签定了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的协议,根据协议,神户大学从9个民间研究所聘任18名客座教授,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一起共同培养指导研究生。(4)网络研究生院。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性变革提供了可能性,有关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应用到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中。美国弗吉尼亚工学院已开始要求学生提供电子版论文。美国Webster大学通过计算机网络构建在世界各地办学的网络教育体制,为在职研究生提供出国学习(StudyAbroad)计划,培养发展学生跨文化的视野,学校在实施能力培养的国际教育计划时,灵活设置专业和安排学习时间,强调个性化发展。但更富有挑战性的变革是通过电脑网络建网络研究生院,学生不去学校便可接受同样的在职研究生教育,从而将在职研究生教育由传统的大学校园延伸到整个社会,以满足公众日益迫切的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