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变形记
猜猜猜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教育教学文库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经济在工业经济的强力牵引下,获得了较快发展,从gdp指标看,“十五”期间年均增速达%,其中第二产业增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进入转换升级的初始阶段。从产业结构的宏观层面上看,经济发展的工业主导型特征比较明显。20XX年,地区gdp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与20XX年比较,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了百分点。而工业主导型特征的产生与园区经济的强势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把工业园区办成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看,决战工业园已成为各地壮大区域经济、实现产业转换升级、加快就业结构非农产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也是背水一战的现实选择。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有关的问题。  一、关于工业园区发展的数量概念  1、入园企业数量及开工率。据统计快报,20XX年3月底止,全市十个工业园区有入园企业842个,其中开工企业517户,在建工业企业297户,非工业企业28户,企业开工率为%。开工企业个数比20XX年底增加22个。  2、开发面积及基础设施投入。到20XX年3月底止,全市十个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平方公里,在一年时间内新开发平方公里。到20XX年3月底止,工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

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调研报告

明故
脚斗士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吴巧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调研报告近年来,xx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抓好民营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三大战役”的安排部署,切实整合人力、物力、财力,把产业园区作为实施“工业强州”战略的主战场和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着力推进规划建设,不断夯实园区基础,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园区项目建设,提升园区经济总量,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和工业跨越发展。一、园区发展总体情况和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举措xx州工业园区建设起步于2000年建设xx三七产业园区,截至目前,全州园区总数达10个,其中州内园区9个,跨省合作园区1个;总体规划面积293.99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53.38平方公里,涉及41个片区。xx三七产业园区、马塘工业园区、砚山工业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工业园区;xx三七产业园区被国家质监总局列为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并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砚山工业园区被列为云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今年1—10月,全州9个工业园区累计入园企业267户,实现增加值138.5亿元,同比下降1%;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同比增长31.8%;实现基础设施投资23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利税68.5亿元,同比增长(二)注重园区产业聚集发展。(五)注重产业招商促跨越。按照阮省长到(二)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园区产业定位同质化、产业招商盲目化,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部分县(市)

如何做关于工业园区的调研设计方案

百忧解
第三极
市场调研主要包括消费者需求调研、产品经销商调研和竞争对手调研三大部分。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可以针对性根据用户所关注的方向进行全网覆盖搜集信息,并按需求调研、产品经销商调研和竞争对手调研等方面关键数据生成各种图文分析报告。产品调研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配置关注关键词以及竞品关键词监测分析准确的市场情况,根据系统监测后的信息,可以在舆情系统服务平台中管理、导出简报、生成图表等,省掉了人力繁琐的重复操作和调试,系统只需专人负责看管,操作简单,数据量全面,轻松搞定各种报表形式。综上所述,产品调研的作用是处于产品发布后的一个初步的广泛调研,有助于了解到广大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期望值和初步满意度,当然,产品调研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产品更加受欢迎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调研了解市场需求、确定目标用户、确定产品核心,为了更好的制订;为领导在会议上提供论据;提高产品的销售决策质量、解决存在于产品销售中的问题或寻找机会等而系统地、客观地识别、收集、分析和传播营销信息,及时掌握一手资源;验证我们定的目标客户是不是我们想要的,目标用户想要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了解我们能不能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并且乐于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找准产品机会缺口,然后衡量各种因素,制定产品战略线路;对于全新的产品,调研前自己有一个思路,然后通过调研去验证自己的想法的可行性。

怎样考察一个开发区的发展状况?从哪些角度?比如宏观的经济数据?还有哪些?

此小年也
宏观上来讲,主要有两个方面:经济要发展,社会要安定。而要做到这两点,具体的细节,每个领域要再细化。经济领域,地区GDP要稳定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同时环境治理也有成效,不能以环境、资源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是当下最糟糕所谓发展战略。民富了,还要考虑稳定,所以社会安定是另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就是民风民俗是否淳朴、健康、乐观、向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具体的措施可以有很多,比如公正、公平、公开的政策,和经济发展配套的文化建设,让人们富裕起来了之后,精神素质要有相应的提高,这样才是长远之计,可持续之计。

急求一篇关于苏州创业园发展现状或者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或者工业园区投融资现状分析的论文

慎守汝身
火弗能热
面对中小企业的普遍融资难题,交通银行苏州分行从建立小企业信贷中心到苏州地区首家科技支行,从开发“科贷通”、“税融通”到推出“投贷通”、“债权保险融资”,从组成民营企业“金融顾问团”到派出“科技审查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苏州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设计提供最有效、最经济的解决方案。“锦上添花是好事,但雪中送炭更可贵。”这是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定位,该行把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作为支持地方经济最有力的行动。苏州“硅谷银行”让科技中小企业有了“娘家”2010年11月26日,伴随着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的正式挂牌开业,苏州地区科技中小企业有了专业的金融服务“娘家”。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金融配套,科技支行定位于本土化的“硅谷银行”,肩负起的是为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雪中送炭的重任。早在2009年,作为交通银行总行全国首批6家小企业信贷试点单位之一,苏州分行建立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后来又在苏州地区相继成立了9家分中心,致力于为包括科技型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服务。2010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日益迫切的情况下,苏州市金融办、科技局会同交通银行苏州分行着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进行研究,并先后对成都、杭州等地先后成立的科技支行进行调研,会同科技部门、保险、担保、创投机构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实际,初步形成专业化的科技支行金融服务方案,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对一家专业支行的成立专门上市长常务会议研究,这是苏州金融史上第一次”,有关政府部门人士对记者说,“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尚处于成长瓶颈期的科技企业在政策环境和金融资金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可见一斑”。“虽然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加强科技投入方面下了大功夫,出台了专门的政策、给予了实质性的优惠和资助,但要改变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投入总体薄弱的局面,必须通过构建新型科技金融、创新金融体系,改变传统经营规则,突破体制、机制、考核、产品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限制。”而科技支行,正是多层次金融体系创新的产物。记者在交通银行苏州分行了解到,作为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科技支行拥有专门的运营团队,实行独立事业部制的运营模式,采用了人财物相对独立的专营模式,单独授权、单独核算、单独考核、单独管理。在政府对科技支行的扶持政策下,科技支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利率、高效率”的贷款,担保公司、典当行等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优惠的担保措施,保险公司对银行贷款进行信用保险,创投、风投公司和银行合作进行银投联贷。为更好的服务中小企业,信贷资源实行专项管理,只要是在政府支持名单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客户有提款需求,分行全力保障贷款的发放。交通银行苏州分行由10余名部门主管、业务骨干组成的“民营企业金融顾问团”主动对接科技企业需求,提供服务方案,与此同时,创新推出了“科技审查官”外派制度,由分行派出科技信贷审查员人员常驻科技支行办公,直面市场了解科技企业需求,在第一时间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掌握分析,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而“科技金融联系人制度”更让科技金融服务的“触角”延伸到苏州市的每一个角落,每家中心支行都有一位分管行长和一位主力客户经理作为科技金融的责任人,密切与当地科技企业的联系,随时将科技金融服务“送货上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有“短、小、频、快”的特点,所以他们关心的,不仅是能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还有从提出申请到获得贷款需要多久。出于对小企业资金需求的设身处地,科技支行服务流程突出一个“快”字,审查审批突出一个“简”字,服务效率突出一个“高”字,建立起银企合作新模式。“我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流程上只需要经过初审、审查、审批三个环节。对科技支行实行特殊的科技金融绿色通道制度,上报的授信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在一定额度内的授信申请,由科技支行行长独立审批,超过额度才需要上报分行审批,并对于紧急的科技贷款‘特事特办’,设有临时会议召集制度,业务办理时间平均缩短了3-5个工作日,大大减少了中小企业等待的时间。”同时,记者在交行苏州分行了解到,交行开发了专门的信用评审工具,借鉴新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的控制技术,以简洁的评分卡取代复杂的评审报告,淡化财务因素的比重,更重视非财务因素和行为表现的评分,其中非财务状况因素和行为因素评分占比达到70%以上,尽可能避免优质中小企业客户“被拒门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拓了融资新渠道。作为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体,自科技支行成立以来,很多科技中小企业感受到了来自“娘家”的支持。苏州科技支行在挂牌开业短短三个月,依托创新产品平台,对接科技企业百余家;与大市范围内的142家科技企业建立实质性授信业务关系,贷款余额达31亿元;给予其中5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额度4亿多元,已经提款额度1.5亿元。创新产品让企业融资不再困难“感谢交通银行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金融创新,使类似我公司这样的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也正是这样的创新才能促使各科技项目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得以加速。”苏州天臣国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交行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交口称赞。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苏州市2009年新认定的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获得交行“科贷通”贷款支持后,公司各科技项目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得以加速,2011年1-2月已完成销售收入300多万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时,由于获得了交行及时的资金支持,该公司原定于2011年6月开展的TST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已于2011年3月提前启动,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科贷通”是交通银行苏州分行与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科技局合作搭建的银政平台推出的创新贷款业务品种,是以批量培育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目的,向市科技局、市财政局、银行共同审核同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的信用贷款。在产品设计上,交通银行总行授权苏州分行进行各类新业务的先行先试,对创新授信产品采取了绿色通道,即根据企业需求、设计产品,经过分行创新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即报备交总行和银监会,加快了新产品的审批周期,大大提升了市场快速反应的效率。在成功推出面向政府支持名单企业的“科贷通”、足额纳税企业的“税融通”、创业期微小企业的“创业通”等小企业业务新品的基础上,交通银行打破产品设计旧模式,走金融产品“无形资产价值发现”之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形资金少、无形资产价值得不到认定的现实,科技支行依托市科技局专家团队,探索知识产权交易、投资机构投资价值认定等无形资产未来价值的发现机制,与科技小贷公司、中介机构等积极探索业务合作模式,采取股权质押方式来运作新授信,拓宽科技企业服务范围,首创“投贷通”产品,并积极调研市场需求,陆续设计出“债权保险融资”、“基金宝”、“股权质押”、“订单贷”、“应收租金保理”、“合同能源管理”等业务品种。为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同样也是交行创新产品的受益者。为真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科技型企业,创立于2008年9月,专业从事肿瘤分子诊断相关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司的研发项目已成功申报“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前两年致力于研发,资金投入较多,近期销售发展较快,对流动资金需求增加,但由于其“轻资产、高发展、重创意”的特点,缺乏有力的担保手段,一般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在深入了解企业情况后,科技支行发现,园区一家区国有创投公司已经参股该公司,因此支行从企业需求出发,积极创新,采取股权质押的方式作为担保方式,成功解决了此类轻资产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给予资金支持解其“燃眉之急”。与此同时,交行还将这种股权质押模式贷款进行推广,为一大批科技企业打开融资之门。目前,科技支行正在研究为同类型科技企业提供流程化的定制产品套餐。科技支行将在工业园区政府即将推出的对于历届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信用评级基础上,探索根据企业评级、不同发展阶段等情况提供包括企业融资、个人融资、财务顾问等一系列组合服务的套餐。同时,还将争取在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新区科技领军人才等领域开展组合服务。立体化支撑平台让服务更深入据调查显示,在一些产业园区、开发区的中小企业,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这些区域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孵化器”。位于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江苏艾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区内重点科技型企业,由于近两年订单的爆发式增长使公司对于资金的需求增加。通过苏州高新区政府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对于企业基本情况和管理团队的调研、行业发展的分析以及融资需求的测算。在收集材料完成后两周内,给予了公司2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且利率为基准,在解决了公司的资金需求的同时,更降低了公司的融资成本。科技支行创新对小企业的业务支撑模式,零售业务“批发做”,积极调研苏州当地产业集群发展特点,全面梳理整合首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录,主动对接各级科技主管部门、各科技园,走访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行业的科技型企业百余家,借助平台优势,对科技型企业实行集群化服务。配合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信用评级系统,提供公司信贷支持、财务顾问、个人财富管理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套餐,获得“园区科技金融突出贡献奖”。在苏州高新区政府支持下,与高新区科技局、苏高新创投公司、聚创科技小贷公司建立了业务对接,助力区内科技型企业发展。 科技支行致力于打造科技金融的服务品牌,更加注重金融服务的多元性。支行除了提供结算和债权融资的基础服务外,还为各科技企业提供公司财务管家服务和公司负责人个人财富管理服务。在公司财富管理服务平台,科技支行为初创型企业提供基础财务管理的规范建议和工商、税务、外管等职能部门的牵线与代办业务。对发展期企业,给企业主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模式,除了债权融资服务外,还积极利用自身资本信息中介的平台,为企业寻找合适的财务投资者或战略投资者。针对即将上市的企业,积极介绍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为其上市提供中介支持。针对已经处于成熟期的企业,为其提供公司理财服务、战略并购财务建议等服务。在个人财富管理服务平台,为企业主和公司员工提供包括代发工资、信用卡、个人网银、理财顾问等一系列的服务。尤其是针对已有一定的资产积累,且具有积极投资理念的个人,为其提供参与私募基金投资在内的增值服务。在成功办理交行首笔“投贷通”业务基础上,科技支行将和创投机构合作进一步推广“投贷通”业务模式;和担保公司重点合作针对科技企业的担保业务,并积极探索再担保体系下的多元化业务模式;和保险公司重点在债权履约保险、订单贷保险和应收账款保理方面加强合作;和科技小贷公司重点探索“贷贷联盟”的合作模式。通过构建立体化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尽可能满足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要,为苏州地区产业升级助力,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写某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一部分是写经济的基本情况还是写取得的成绩呢。

汝故惧也
无违
先写一下经济的基本情况比较扣题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望之久矣
木石同坛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罗颖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现状调研报告  目前,开发区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集约、高效、创新的本质特征逐渐显现。统计表明,我省各类开发区在全省0.8%的土地上,实现了52%的利用外资,45%的进出口,24.6%的工业增加值,13.8%的税收,解决就业人员245万人。取得上述成绩,主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发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和“精简、统一、效能”的运行机制。但是,最近许多开发区反映,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正在弱化,有可能成为制约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最大瓶颈。为此,我们向145家省级开发区发出了调查问卷,对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情况进行了摸底。同时,对40多家开发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考察,济南、威海、烟台、济宁等市外经贸局对本辖区内的开发区也提报了基本情况。总的看,开发区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问题之一,管理体制不顺《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进一步搞好园区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规定,开发区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立管委会。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同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开发区实行统一管理。管委会可自行设置内部机构,不搞上下

关于参加中南地区地勘(矿)局长研讨会有关情况及河南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时中
上原
4月12日~14日中南地区地勘(矿)局长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根据部地勘司安排,由地勘司、经研院、中矿联地勘分会有关同志组成调研组参加了研讨会,并就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会议的基本情况这次中南地区地勘局长研讨会,由国土资源部地勘司与河南省地矿局共同举办,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中南地区六省(区)地勘局长及有关人员,应邀参加会议的有中矿联地勘协会、报社、甘肃等7个省地勘局、河南省内有关地勘单位的负责人,与会代表共约70人。会议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新的找矿重大突破、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研讨会上代表认为,《决定》出台后全国地勘工作整体形势发展良好,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地质工作,有关各省(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包括出台实施意见、召开地质工作会议、起草配套文件,各省(区)在加大地勘工作投入、加强地勘行业管理、落实有关政策等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二是地勘单位普遍加快了改革发展步伐,围绕实现找矿突破、提高服务能力、完善体制机制、调整队伍结构、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积极进展和新的成效。研讨会认真分析了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总体认为,一方面,受当前国内外“矿业热”的市场利好因素的影响,地质工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整个地勘行业能否实现持续发展,值得重视和研究。代表认为,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地勘单位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要进一步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在发展中增强能力,在服务中谋求地位。与会代表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中南地区地勘局长会议首次由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参与合办,体现了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通过交流研讨,有利于反映行业的共性问题,交流经验,更好地促进行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二、专题调研的基本情况根据地勘司安排,调研组会同国土资源厅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重点围绕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模式,邀请了河南省地矿局、有色地矿局、煤田地质局、核工业地质局等地勘单位召开了专题座谈,并对河南地调院等基层地勘单位进行了重点调研。(一)地勘行业管理的有关情况河南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强了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开展了大量行业调研工作,积极协调省有关部门落实地勘改革发展有关政策,认真反映地勘单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使有关落实政策具有可操作性,省地勘行业主管部门在有关政策落实过程中,重视发挥地勘单位的作用,多次邀请地勘单位参加,反复协调征求意见,共同研究制定有关的配套落实政策。围绕地勘单位关心的矿业权管理问题,行业管理部门的同志介绍了大致的情况。河南省在探矿权设置和管理上,按地域划分为三类:一是禁止勘查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勘查开发的区域;二是限制勘查区,针对重点成矿区带,主要由国家和省投入加强地质调查,设立了大量矿调项目(如两权价款项目),这些项目鼓励国有地勘单位申请承担,项目完成提交后公开向社会“招、拍、挂”,收益或股份的15%归地勘单位。据介绍这样可以避免一个大的成矿区带被肢解为若干小范围的矿权,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勘查开发。三是自由申报区。一般按照“行申请者先得”原则,如果有重叠申请的,则通过“招、拍、挂”授予。据了解,河南省对一些认为相对好一点的空白区,也实行“招、拍、挂”。(二)一队(院)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河南省地勘局、煤田地质局等地勘单位,基本上都是按照“以队为单元”的改革模式。河南省地勘局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队为基础,一队一公司”的改革发展模式,实现事企分体运行。以队为基础,目的是保留事业身份;建立公司(资源型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目的是探索推进内部企业化。整体思路是实现“两精干一过渡”(事业精干、企业精干,社会统筹逐步过渡)。同时本着“资本增值、单位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按照“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地质找矿、是否有利于地勘事业发展、是否有利于队伍稳定)的标准,积极推进了二级地勘单位的产权制度改革,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地勘单位改革发展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主业的发展,如煤田地质局突出了主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发展,对关联较弱产业采取了限制收缩政策。地勘单位认为,对于河南省的地勘单位,人均资本金普遍仅有2万~3万元(一般工业企业人均资本金在7万元以上),以局为单元的改革条件还不成熟。目前来看,以队为单元的改革模式比较切合实际。三、河南省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组建模式河南省在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组建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完成了“建实”目标,具有一定的典型示范意义。(一)总体情况成立于1998年的河南省地质调查院,2000年经河南省编委正式批复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河南省政府通过豫编〔2000〕28号文、豫编办〔2004〕107号文、豫财预〔2004〕185号文,以及《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意见》(豫政〔2006〕51号)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地调院的职能和预算,确定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基本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任务,承担并组织实施全省地质灾害、地质遗迹、环境地质调查及评价工作,为国家和省政府对国土资源规划、保护和综合利用等提供有关基础地质资料。明确地调院为全供事业单位,将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经常性支出等有关经费列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项目经费按实际工作量核定。河南省政府还从项目、经费、办公及住宅用地等方面对地调院的建实做强给予了大力支持,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1)在管理体制上,河南省地调院实行的是“厅局共管、以局为主”的管理模式。为省编委批复的全供事业单位,编制500人。(2)在地调院的内部运行机制上,地调院在全供事业单位全额预算管理体制下,实行“统分结合、分级分类”管理。即地调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由院统一管理;基本支出和公共费用全部列入省财政事业费预算。在此基础上,实行“三级二类”管理(“三级”指院总部、专业调查中心、分院;“二类”指对专业调查中心、分院实行两类不同的管理模式。)专业调查中心包括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基础地质调查中心、城市与农业地质调查中心、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旅游地质调查中心、遥感所、国外项目部等,对专业调查中心的管理实行行政和业务上的直接管理,以确保预算内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根据专业性质和分布地域设置了14个地调分院,对分院则实行“院队共管,以队为主”的管理模式,分院既承担院下达的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也可自主开展一些商业性地质勘查工作。(三)河南地调院模式的成效和经验总结(1)促进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河南省地调院通过队伍建实做强,有力促进了本省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发展。从2004年开始,项目经费连续以每年3000万元以上的速度递增,共承担国家与地方各类公益性地质项目83项,2006年项目经费达到90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1.2亿元。近几年河南地调院在省内外的地质找矿工作方面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新发现和评价大中型矿产地12处,并在基础地质调查、农业地质与城市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理顺了公益性地质队伍的管理体制。一是较好地协调了厅局关系,确立了“厅局共管、以局为主”的体制模式;二是正确处理了院队关系,从实际出发,保留了依托在各地勘单位的分院,形成了辐射地矿局各地勘单位和全省各地区的工作网络。这样既促进了地调院本身的建实建强,又兼顾了地质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地调院与地质队之间在骨干人才竞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3)明确公益性地质队伍的职能定位。河南地调院明确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公益性地质工作的“1+6”专业服务体系(即:以地质找矿为中心,基础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全面发展)。明确地调院主要承担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资源补偿费项目、两权价款项目等),主要任务是成为“衔接国家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原则上不参与社会项目的竞争,不与其他地勘单位争利。图1 河南省地调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示意图四、问题和建议这次研讨会和调研中,地勘单位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集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进一步加大《决定》落实及检查力度地勘单位的同志认为,《决定》出台后各地贯彻落实工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地方落实《决定》文件发了,会也开了,但仅仅落实在文件和程序上。还需要进一步督促检查,真正落实到工作中去。另外,希望能够尽快出台《决定》的相关配套落实政策。建议国家加强对《决定》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二)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矿业权管理在矿业权管理方面,一是地勘单位对探矿权“招、拍、挂”(尤其是空白地“招、拍、挂”)反映强烈,建议国家对矿业权“招、拍、挂”进行明确规定;二是不少地勘单位反映申请和取得探矿权难,反映有的省一年多连一个探矿权都不批,有的省将重点成矿区带纳入规划勘查区,只允许勘查基金等专项进入,不允许登记矿业权。地勘单位抱怨,“连找矿的权利都没有了”,怎么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找矿突破?(三)呼吁协调落实地勘单位改革有关政策主要还是集中在基地建设、住房欠账、装备、盘活国有土地等政策落实方面。河南反映,按照河南省总体部署,要求在豫地勘单位全部迁郑,提出能否给予经济适用房、征地政策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有代表反映,面对地勘单位人均资本金不足的现实,建议能否继续通过落实矿业权转增资本金等方式,给予地勘单位扶持政策。地勘单位建议,国家能否进一步出台支持国有地勘单位依法合理取得矿权的政策,由国有地勘单位代理“国家出资人”身份,承担各级财政安排的地质勘查专项,以及经营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权。针对地质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引进人才难等问题,提出建议国土资源部人教司协调有关部门,下达一些定向性的培训计划,以解决目前地勘单位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目前都是各地勘单位自身与地质院校协调定向计划,但省教育厅往往又不认账。(四)切实改善地质工作环境一要抑制地方政府掌控资源、经营矿业权的冲动。如某省(区)规定,非国家规划矿区,由地矿局统一登记,规划勘查,招商引资,通过补贴、贴息贷款等进行勘查,勘查后资源交由政府统一配置。一些省(区)省级地勘基金垄断重要的成矿区带,对其他社会资金产生挤出效应。二要切实保护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地勘单位反映,要么是拿不到矿权,要么已有的矿权也无法正常工作。由于地方政府及社会投资者对地质工作及有关政策不了解,地方政府利用招商引资活动随意侵犯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还反过来埋怨矿业权人“圈而不探”。三是改善地质工作环境,关键是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目前地质工作已经不是投入不足的问题,各类“热钱”进入勘查市场,包括社会投资、地勘基金等,积极性都很高。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引导各方面的资金有序进入,关系到地勘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地勘单位也认识到,选择什么样的勘查资金,关系到自身的切实利益。甘肃地勘局介绍,地勘单位为了改善地质工作环境,主动协调市县政府合作开展矿产勘查的招商引资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效。(五)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调研中反映,当前地勘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在市场拉动和各种政策利好因素驱动下,近几年地勘行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地勘单位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地勘单位改革缺乏实质性进展,预期目标还远未实现。地勘行业当前的形势到底能持续多久?这个行业如何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国家对地勘行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及目标是什么?一些代表也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经过多年了,一些问题应该得到逐步理清,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调研工作,使出台的政策更加有效。行业管理工作也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以及加强对改革政策的协调和指导。如许多地勘单位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遇到障碍,目前地勘单位的产权多元化,由于受身份、国资管理等政策影响,基本上只能采用内部模拟股份制的形式。另外,地勘单位反映现行的勘查费用定额普遍采用大调查定额标准,成本项目不全,对地勘单位在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定价谈判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研究,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加以解决。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国家如何重视物流园区发展

叶适
悲之秋
建设物流园区“最大阻力”的深思考在刚刚闭幕的“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交流研讨会暨第十二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记者了解到,该《调查报告》对全国205家物流园区的建设和经营情况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调研,为政府主管部门、物流园区和企业提供了翔实的参考依据。《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1家物流园区中有10家物流园区认为,在园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之一是来自规划不充分,占到被调查对象的32%以上。可见缺乏科学规划已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的首要因素。   物流园区自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本出现以来,被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德国、英国、荷兰、法国都规划并建成了一大批物流园区。近几年来,随着物流园区的概念进入我国,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和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是推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两大主题。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业将物流园区的建设作为推动地区、区域和城市物流发展的重点工程,纷纷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随着传统储运业向市场化及现代物流业方向发展和转变,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开始制定促进物流园区发展的宏观政策,一些发达地区和省份也纷纷筹建物流园区,还有数不胜数的城市、乡镇甚至街道办事处也要发展物流园区。特别是2003年前后,由于缺乏对物流园区的清醒认识、科学界定和规划控制,又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各地区出现了物流园区项目大量上马,项目规划盲目跟风现象。甚至以建设物流园区名义而圈地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可是,这些仓促上马的物流园区项目是否经过了详细的调研和考察?是否经过了科学规划和严谨的论证?这里面有多少是政府的“形象工程”?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难说清楚。发展现代物流,真的需要建那么多园区、基地、中心吗?建一个物流园区,占地动辄就是几百亩,投资起码也要数千万元甚至数亿元,项目上马之前怎可不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