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固
确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包括以下方面:(1)教育产生于社3330323238会需要,与一定的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其次,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再次,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2)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以此为依据确定教育目标,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满足对学生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具有针对性,而不至于过低或过高、过易或过难。从人的需要来看,人的发展,具有各方面的需要,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生存的和发展的需要等。如果不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就不能唤起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不能很好地培养造就具有积极主动精神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体。人是社会的主体,正视人的主体性需求,满足人的主体性需要的教育目的,才更有利于人的价值的提升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才能对培养人的实际教育赋予根本的活动宗旨或活动追求。二、教学原则确立的一般依据 1. 教学原则依据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 规律即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可以被认识和被发现。教学规律客观存在于教学这一事物之中,人们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地提出教学原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体现着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迄今较为多数人公认的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认识是:从纵向上分析,教学过程这一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有着与人类总体认识过程类似的“直观--思维--实践”循环上升的认识周期,即“激发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检查认识效果”。其中,“感知”、“理解”、“应用”是认识的主线,“动机”、“巩固”、“检查”三环节则充分显示出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从横向上剖析,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因素之间存在各种必然联系。 2.教学原则的提出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鉴于教学要服从于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目标,所以确立教学原则并不仅仅从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出发,而同时要受一定社会教育目的和方针的制约。例如,剥削者统治的阶级社会里,教育要培养“忠臣”和“顺民”,教学上则关心驯服和盲从,只想让学生成为能干的奴仆,而不允许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异端”思想,于是,封建社会里学校就有了成文的惩罚原则。而现代社会的学校,按时代精神需要培养朝气蓬勃、有独立见解、有创造精神的人,因而特别提倡探究性(问题性)原则,提倡师生民主平等的合作原则。总之,教育目的对教学原则的制约,既体现在整个教学原则体系的构建上,各种原则的取舍上,也反映在对教学原则的具体解释中。 3. 教学原则产生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教学原则来自长期的教学实践,具体表现为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而经验中则包含有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某种程度的认识。原则一旦形成,便既指导实践,又受实践(效果)的检验,教学原则便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修正完善,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逐步深化,驾驭实践的能力也逐渐增强如巩固此启发性原则最初都来自人们的直接经验,而到今无这两条原则都因人们认识的深化而被赋予新意,譬如,巩固性原则在今天还可理解为注意在不断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即在“知新”中“温故”;启发性原则也为现代思维科学和师生关系原理所大大充实。 4. 确立教学原则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背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接受的。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确立的教学原则,才可能使教学活动得到预期效果。例如,儿童的思维多依赖于感知和表象,以这一规律和特征为依据,确立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再如,以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为依据,确立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又如,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要遵循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5.教学原则的确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直接搜“三人行网上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