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涵义及意义如何?

起辞而行
可矣
幼儿园科教研工作的涵义及意义一、促进幼儿园教育的发展促进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从幼儿园教育事业和发展历程来看,关于人脑的研究,关于儿童身的发展方面的研究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研究。二、促进幼儿园自身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理论对我国幼儿园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然而时代在进步,现有的理论已远远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理论具有抽象性,它也不可能给出现实生活中所有问题的答案。另外,幼儿园教育理论本身的不足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不完善就是一例,而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东西部差距较大。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的幼教科研必须地面对实践,直接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以往,教师往往习惯于模仿笔从众。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幼儿园的实际、脱离当地的实际。如果幼儿园有自己的科研队伍,能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幼儿园实际情况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切实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幼儿园自身的水平必须会随之提高。三、提高幼儿园教师自身的素质21世纪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高。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和专家、成为研究提高,许多人已拥有大学本科或专科文凭,但是由于幼儿教育理论一度滞后,在教师们的教学技能普遍较高的情况下,教育思想却普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另外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园师资培训也有很大的影响。普遍注重理论的灌输,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则普遍忽视文化素养的提高。这些因素造成我国幼儿园教师在科研活动能力方面的先天不足。通过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教师可以加深对教师教育思想的认识,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甚至修正某些不正确的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四、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表现在整体和个别两个方面。所有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就是幼儿园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质的情况下,幼儿教育的质量必定会有所提高。教师从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本园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和难题,创造出适合本园情况的教学方案、教学模式,使所有的幼儿在现有的水平都有所发展,幼儿园的教育效率也就提高了。五、加强培训,转变观念传统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这样的一种角色定位,限制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要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必须改变传统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现代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个具有对教育活动有反思、分析、发现和实践的教育研究者。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不仅使保育和教学工作更科学性和合理化,也使教师们在反思中得到了不断成长。许多教师通过反思,能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工作,能自觉地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孩子的不同发展。通过反思,教师能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达到自我管理的良好效果。扩展资料: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成果——活教育思想活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界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活教育倡导1、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的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2、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3、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4、分组学习,共同研讨5、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6、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7、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随时更改的。8、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9、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10、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幼儿教育百度百科—幼儿教师如何做教科研

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有哪五个

固不及质
百花香
一、健康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稳定;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有初步的安全和健康知识,知道关心和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二、科学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识能力1、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 2、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3、理解生活中的简单数学关系,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等探索事物; 4、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5、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三、社会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 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四、语言提高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1、喜欢与人谈话、交流; 2、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五、艺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1、能初步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3、乐于与同伴一起娱乐、表演、创作。拓展资料:幼儿园特性一、基础性、启蒙性从教育体质的角度看,幼儿园教育是学制的最初环节,是整个学制的基础。幼儿园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载体,直接影响幼儿现时的发展,为幼儿今后甚至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幼儿正处于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从懵懂迈开脚步走向社会的开始,因此幼儿课程不寻求传授知识的高深、系统,只需让幼儿体验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最浅显的知识和观念,帮助幼儿认识她们周围的世界,开启幼儿的智慧与心灵,萌发他们优良个性和品质。二、全面性、生活性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应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要具有全面性。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大量的人、事物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知识、习得态度;体验情感,形成个性。因此,幼儿园课程必然带有浓厚的生活特性。课程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生活,课程实施要贯穿于幼儿生活。三、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主要是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理解事物,对世界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幼儿的这种行动性和形象性的认知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构成成分。在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直接经验是幼儿发展的根本是幼儿理解世界的基础。四、潜在性与中小学课程相比,幼儿园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课程的潜在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当然,中小学课程也存在隐性课程,但毕竟显性课程的力量要强大的多。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策略

轻用民死
不拘于俗
 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教育研究工作已从理论走进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中,在进行幼儿教育研究方面,我们幼儿教师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特点的研究策略,只有这样,研究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3549787.htm  幼儿园的老师选择课题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幼儿园的教师整天和孩子在一起,对每一个孩子的表现、个性特点、喜好、教育环境都了如指掌,这不仅会给教育研究提供便利,而且还能使有关实验研究找到很好的事例,自然非常有利于获得正确的结论。  其次,幼儿园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也是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优势。作为第一线的幼教工作者,长期参加幼儿教育实践工作,对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还经常碰到一些新问题,而对这些经验只要进行系统化,将之提高到理论高度就可以出成果;遇到问题,只要用教育理论去思考,去研究,在实践中去探讨,也同样是可以出成果的。实践中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我们用心去研究、去总结、分析其中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那同样可以出成果。  那么,我们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策略呢?  一、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为进行教育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的教育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活动。我们要进行教育研究,就必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理论素质。这方面的素质主要是指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方法论和教育科研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只有用教育理论及其相关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才能知道幼儿教育的未来走向。参加课题或者研究的老师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在写东西时有一些实例,最后在总结的时候,都要用教育理论、教育观做一总结,提升。这样就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概括能力。用科学的理论撞击实践,就会爆发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的硕果,创造出新的方法和经验。  而相反,如果我们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就会表现为教研教学都无后劲,其具体表现为:  1.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不能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开展教育研究有一定的困难。  2.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教育经验,虽然一般能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水平没有多大的提高,不能有所突破。  3.不太了解幼儿,在教学方法及内容方面违犯教育教学规律,工作好了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有失误,也不知道从何吸取教训。  有些幼儿教师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可就是从来没有想过要用教育理论去总结它。我们有许多教师都有这们的经历──在看到别人的文章后常感叹:别人所写的这些,其实我也早有这样的体会,我也都是这样做过,但就是从来没有想到过把这些东西写出来,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们心中有许多新东西是可以写出来发表的,可就是从来就没有想到过把它写出来然后拿去发表,因而一次次地错过了机会。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为进行教育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积累,汇溪成河  教育科研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在平凡的教学中,对细小的教学问题进行契而不舍的思考、探究、总结、升华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进行长时间的分析,是不会有教育科研成就的。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我们坚持课后写反思、写教学论文,参加课题研究等这些都是为教育研究做铺垫的,是进行教育研究的前期工作。笔者认为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善发现,勤记载,敢质疑,是进行教育科研的必由之路,既解决了教学的点滴问题,更是自己教学内功提高的有效途径。只有持之以恒,在平凡中积累提炼,才可能汇聚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研究成果。  三、运用缺点列举法  将幼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教育理论或心理学理论去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最后通过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研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也很容易出成果。  四、读专著与带问题学习相结合  一是认真地读几本自己完善知识结构所急需的专著,这样不但会使得我们的理论水平得到提高,思路开阔,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有许多新的感悟、新的思想火花;二是带着工作或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有关的理论。由于需要,学习起来兴趣浓,动力大,效益高,还能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五、将研究过程与幼儿园日常工作紧密结合  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保教工作的质量。因此,研究应与工作紧密结合,实现研究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本质就是以研究的态度去工作。  实践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从实践中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对问题的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  3.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改革的措施与途径。  4.在幼儿园的实践中实施改革方案。  5.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修改和完善方案,再施实。  6.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  按照这个步骤实施研究,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工作。  六、把研究范围定位在自己力所能用的范围内  幼儿教师平日工作就十分繁杂、辛苦,所以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最好不要完全避开平日的工作去进行所谓的课题研究,以免加重教师的负担,并且进行课题研究也不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特长,我们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研究方面的特长有三个方面,一是幼儿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二是幼儿教育经验的总结;三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的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这样既不加重负担,又容易出成果。  七、“专”是成为专家的必要前提  选准自己善长的幼儿园教育中的某一“点”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持之恒地研究下去。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占有的资料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对该“点”的问题一定会有许多独到的认识,这就容易使得我们的研究产生一种幅射效应,进而产生出一系列的成果,到时我们也就会因此而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进行定“点”研究,会使得我们的精力更集中,更容易把我们的研究引向深入,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八、学、做、写相结合  “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开阔我们的视野,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学还可为我们的“做”与“写”提供理论指导。“做”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提供研究的课题。“写”能使我们在“做”中得到的经验不断得到升华,同时,还能使得我们所学到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并加深理解;再者,“写”出的成果得到承认,还会增加我们的成就感和研究的兴趣。三者并进会使我们的幼儿教育研究能力、教育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九、成为研究型教师  在这个时代,我们只有通过终身学习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首先必须对教师从事科研有正确的认识。教师进行科研可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但归根到底是为了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幼儿教育实践开展的研究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研究,同时也是“为了实践”的研究。其次,要明确哪些是必备的科研能力。教师还必须具备总结、撰写教育经验与科研论文的能力。第三,应该重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应与其他教师一起讨论、研究对幼儿的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发展特点与需要,共同探讨教育问题,从而使教育工作更加全面、客观。

幼儿园教育教学主要方法是什么

仁可为也
慧文
教师在常规教育中具体的操作方式,主要来自教师的言语,研究者将其分为指令、行为强化和建构体验三大类。拓展资料:教学方式是指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摹仿等。没有独立的任务,服从于某一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同一教学方式可以用于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包含于同一教学方法之中。它能使教师工作方法形成独特风格,赋予教学方法以个人特征,也能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个人特点。教育过程开始于一个人的出生并持续终身,对人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变化。有些人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开始得更早,一些父母通过外部的言语和音乐来影响子宫里成长着的胎儿,进行胎教,希望给孩子以积极的健康的发展。来源“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语e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 “引出”。社会根据受教育程度选拔人才。人通过受教育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幼儿园教师小课题研究参考选题

曰可
柏辽兹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zhushunjuanqqq1.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纸艺特色活动的研究2.通过体验教育促进幼儿班级共同生活的实践研究3.深化混龄教育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以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合作的研究5.军营文化渗透于幼儿园领域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6.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7.幼儿园中国画教学活动主题化的实践研究8.基于儿童生命完整的幼儿整合教育研究9.本土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研究10.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11.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2.幼儿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发展研究13.童画童说--通过儿童画解析幼儿的内心世界14.教幼儿折纸的实践研究15.从材料入手探索提高小班娃娃家游戏水平的方法16.家园共有有效互助--在教学实施中共享家长资源研究17.幼儿数学智能在区域活动中的开发18.对小班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探索19.家园共育 助教活动的研究20.动画片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影响探索21.城乡互动-促进乡镇园保教质量的实践与探究22.中班幼儿晨间体育活动区材料投放及指导的实践23.幼儿绘画和语言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24.浅析影响小班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因素及对策25.中班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研究26.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阅读兴趣的培养46.92.141.

幼儿园教研与幼儿园科研有什么区别

对争
伊甸木
一、主体不同1、幼儿园教研:阐明幼儿园教研活动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对幼儿园教研活动的选题、过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详细的指导。2、幼儿园科研: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层面解读教育科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案例分析、诠释和阐明如何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科研。二、适用性不同1、幼儿园教研:适合学前教育教研员、幼儿园教师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阅读和使用。2、幼儿园科研:帮助幼儿园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幼儿园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三、特点不同1、幼儿园教研:既有相关理论的阐述,又有幼儿园教研活动案例的展示与分析。2、幼儿园科研:涵盖了幼儿园教育科研的各个方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幼儿园教育科研指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幼儿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

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敢问天籁
墓志铭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流程一般包括:猜想、操作、验证、记录、交流、总结,我们应该怎样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呢?四、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刚才我们提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实践中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来实现这个目标呢?(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中班科学活动如《神奇的泡泡》,活动前,教师问幼儿:“你们知道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然后为幼儿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如吸管、铁丝网、小铁圈、笔杆……)让孩子们在操作中尝试并寻找答案。运用实验,巧设悬念,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得到满足,使幼儿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快乐的活动状态。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科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有趣的影子》《有趣的光斑》《认识磁铁》等活动,教师都可以运用游戏法(如踩影子、我教影子学做操、你追我赶、小猫钓鱼……),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发现了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随着我们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也知道了一天当中什么时候影子最长(短);磁铁能吸铁制品等。这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常见、常用的策略。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如大班科学活动《顶纸板》,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在圆柱形积木和铅笔中,哪种材料能把纸板顶起来?”(幼儿猜想后验证,发现两种材料都可以)“你能用铅笔尖把纸板顶起来吗?”“为什么顶不起来?”“将笔尖顶在什么位置能顶起纸板?”在教师问题的指引下,幼儿感到了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更加积极地去探索与尝试,寻求自己心中的答案。4、以教师的情趣激发兴趣。情感是产生兴趣的“催化剂”。有效的学习都是动情的学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对真理执着的探索。幼儿具有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喜爱的,往往也就是幼儿所喜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他们。因此,教师要以对科学活动充满喜爱的情绪去感染孩子,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指导幼儿参加科学活动。往往在成人看来不值得奇怪的事,孩子们会觉得无比新奇,因此,我们要尽量满足和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理解他们,的是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一起探索,让幼儿从教师的表情动作中学到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等。如开学初班上换了新的不锈钢汤匙,小朋友们都非常兴奋,东敲西敲,开始几声“咚咚咚”好听,后来大家一起乱敲时就非常刺耳了,我一直暗示他们停止,但无济于事。我无可奈何地捂住耳朵,皱起眉头,一副很痛苦的表情,这时,有的幼儿发现了我的样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赶紧停止敲打,慢慢地恢复安静后,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回顾刚才的感受,通过对比,幼儿明白了好听的声音能让人心情舒畅;又吵又闹的声音让人很不舒服,是噪音,在平时我们大家都要注意尽量不要发出噪音,以免影响别人,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同样是这些汤匙,我无意中发现它们竟然能照出人影,而且凹面和凸面照出的影像截然不同,很有趣。于是,我用很惊讶、很神秘的语气对孩子们说:“哇,我的汤匙竟然是个魔镜!”然后,我一边照一边说“哎呀,好丑哦……”在我的感染下,孩子们也纷纷举起汤匙照了起来,不一会儿,他们就发现了汤匙的凹面照出的自己是倒过来的,凸面照出的人是正面的且有点变形的,还发现把柄上也能照出细细长长的人影,真的很好玩!就这样,我们一边哈哈大笑地照着自己,一边初步掌握了凹面和凸面成像的差异,为下一步感知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与作用作了很好的铺垫。根据这次随机的活动情况,我们科学课题组设计了科学活动《汤匙上的哈哈镜》,并进行观摩和研讨,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资料,纳入了我们的园本课程。5、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多媒体课件能够呈现文字、图片、视频和声音,还可以按需要播放某一片段或画面,它在创设问题情境、演示补充资料(文字、图片)、插入模拟动画(录像)等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深受幼儿喜爱。如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色》,这是我们课题组根据《动物》的主题,结合幼儿的实际,从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而生成的一个知识性较强但操作性不强的活动。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录像:在充满神秘、动感的音乐声中,一条变色龙被放在桌面上,一双手在它的面前逐一放上红色、绿色、紫色、黑色的太阳镜,当它爬过这些阻碍物的同时,身体的颜色随即变成与之相应的红、绿、紫、黑色……这段录像,把变色龙变色的过程具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变色龙随着环境变化而迅速改变身体颜色的特殊本领,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欲望.老师再演示有关的课件,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幼儿知道了像枯叶蝶、竹节虫、北极熊等动物们是利用保护色躲在与自己身体颜色相似的环境中来保护自己,还有一些动物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身体颜色,把自己隐藏起来,能更好的保护自己。比如变色龙,变色蜥蜴等动物。此外,有些动物是利用自己五彩斑斓的外表来恐吓敌人,达到驱赶、警示的效果,从而保护自己。动物们是这样利用保护色的,人类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通过课件,展示了军队在野外作战、训练的场景,不用老师多讲,孩子们已经很直观地了解了军人是怎样利用保护色来伪装自己和武器、工具的。再联系带实际生活中,夏天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衣服比较凉快;环卫工人、交警的服饰、工地上醒目的障碍等起到警示作用,都是人们利用保护色的很好的例子。当然,有的孩子提到了夜里穿黑衣的蒙面大盗,我们在肯定他的说法的同时,立刻教育他们不能利用保护色来干坏事……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特殊魅力,使得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还有一些方法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像故事讲述等等,老师们还可以去归纳和总结。 (二)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活动被重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细地观察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师必须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比如:《有趣的声音》这个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分别把玻璃珠、积木、回形针、小石子这些材料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呢?你们来试一试吧!”孩子们带着问题的操作目的性更强、兴趣更浓,很快就辨别出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所以问题如同针头一样牵引着操作和探索这条“线”一步步向前走,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有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1、鼓励性提问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如:“你们还在哪儿发现了凸面镜?”(汽车的后视镜,小区的转角处有凸面镜) “你们知道山上的树木被砍下来后是怎样运送到木材加工厂的吗?”“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等鼓励性的提问,扩大提问的参与面,逐步培养全体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2、发散性提问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有趣的声音》活动中,老师问:“你听到玻璃珠掉到地板上的声音是什么感觉?像你听过的什么声音?”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问:“你们知道哪里有空气吗?”这就是一个发散性的提问,问题很开放,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广泛的收集孩子们的想法,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3、层次性提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就将充当发展的尾巴”。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有差异,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体现层次性,比如:《有趣的声音》的活动中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分别放到茶叶罐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像你们听到过的什么声音?”在这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孩子们积极思考与表达,回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共同梳理经验,建构科学的概念。再比如 “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带来什么?你们都认识吗?”“这些东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这些数字有什么作用呢?”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经验,体现了发展性原则。4、矛盾性提问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时需要教师提出矛盾性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比如:在《玩冰块》的小实验中,两个幼儿都认为倒入热水会很快融化,但在实际操作中,两个孩子方法一样但冰融化所用的时间却不同。教师及时抓住了孩子间的认知矛盾提出问题:“你们都用了倒热水的办法,为什么用的时间一个短一个长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去探究欲望,在反复的尝试河对比中,孩子们发现同样是热水,倒得越多冰就会融化得快些,所以用的时间就更短!再比如:《水在哪里》的活动中,孩子们对水果中挤压出的是不是水产生了疑问和争论,老师及时地抓住矛盾冲突:“到底谁说得对呢?水果中挤出来的是不是水呢?你们去装些水来比比看。”这样的指导有利于调动孩子们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使孩子的主动探究更加深入。通过对比和讨论,孩子们发现水是透明、无色、无味的,而果汁是有色、有味道的。在科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矛盾冲突(可能是幼儿间的认知矛盾,可能是孩子自身原认知与新认知间的矛盾),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及时地捕捉,运用矛盾性的提问及时地引领,有助于幼儿主动的建构科学概念。5、开放性提问开放性提问是启发幼儿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能从多维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幼儿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因此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性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开放性的问题,它的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例如:在玩沙的活动里,老师给小朋友出示了沙盆,沙盆里混装了鹅卵石花生和绿豆,老师问:怎么样把这些东西分开?文文说:用手把“鹅卵石、花生、和绿豆捡出来,放到三个碗里就可以了”老师问:还有什么办法?亮亮说:先用筛子把最细的沙子筛下来了,剩下的就再捡出来就行了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和他们不一样的办法?冬冬说:我们三个人合作,一个人捡鹅卵石、一个人捡花生、一个人捡绿豆,剩下的就是沙子了,红红说:捡的办法是好,可是绿豆也太小了,不好捡,会很慢,我们用两个筛子,一个用沙网,筛沙子,再用大一点的筛绿豆,这样就更好了,师:哪种办法最方便、最快呢?有的说冬冬的办法快,有的说红红的办法快,孩子们讨论的很热烈,最后老师说你们分组实验,用你们自己认为最快最方便的办法来试试吧!                          当教师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幼儿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6、积极有效的“”,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的问原因、问下落。教师的“”,往往是要了解幼儿“为什么会这样的想?”、“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会这么做?”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想通过提问,来了解幼儿所思所想而采用的手段。例如:在“神奇的水柱”科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粗细不同,水位相同,小孔的高度相同的两个瓶子,分别标号为1号瓶和5号瓶。教师提问:“你认为哪个瓶子上的小孔喷出的水远?”幼儿回答:“我认为1号喷得远!”幼儿回答:“我认为5号喷得远!”此时教师及时:“你为什么认为1号喷得远!” “你为什么认为5号喷得远!”幼儿回答:“因为1号瓶子粗,所以我觉得他会喷得远。”幼儿回答:“因为小孔的高度一样,5号瓶细所以我认为它喷得远!”通过教师的“”,某一个孩子思考问题的逻辑想法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不仅使教师了解了孩子的思维过程,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倾听、理解他人想法”、“发现他人问题”、“同伴互相质疑”等师生、生生互动的环境。在下一步的活动中,有助于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总之,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指向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如小班科学活动《给水搬家》,“我们用勺子给水搬家好不好?”(幼儿答:好。)就属于这类问题。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摩教师意图作答,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并不作积极思考,而是猜测“老师想我怎么答”、“怎么答老师才会喜欢”;此外教师也应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境地之中。(三)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根据皮亚杰的有关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在科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尊重、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脑、动手,教师不急于告诉方法、答案,让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归纳、小结。例如:在“神奇的电”主题中,幼儿在探究“如何让电动玩具动起来”,一位小朋友为“小猫钓鱼”玩具装电池时,我发现两节5号电池中,有一节装反了,但我并未出声阻止。果然,开关打开后,“鱼儿”却未转动起来,她立刻意识到出问题了,翻来覆去不知怎么办。我鼓励她去请别的小朋友帮帮忙,小朋友问她“你装电池了吗?”“电池装对了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有幼儿猜测“一定是电池没电了”“把我的借给你吧”,一幼儿热情地想为她换电池时,打开电池盖一看,立刻发现“哎呀,你的这节电池装反了”,“我看看,呀,真的装反了!我来装过……”。当“鱼儿”欢快地边转边发出音乐的时候,幼儿立刻欢呼起来。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感知发现问题,分析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再亲身动手验证,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结论,并能在同伴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对幼儿来说这就是他们记忆最深刻的生活经验。如果老师提前插手了,孩子们就会失去这个宝贵的机会。  给每个幼儿充分探索的机会是很重要的,但老师适时的指导更能提升幼儿的经验,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我先向幼儿提供了磁铁、铁钉、别针、木棒、纸、布等作品,这些物品中有些能磁化,有些不能,幼儿通过操作,直观地感知了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点。在幼儿感知了磁铁的基本性质之后,我又提供了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断裂的磁铁、消磁的旧磁铁,让幼儿了解磁铁有两极,磁铁会断裂等知识。并向幼儿提出问题:断裂后的磁铁有磁极吗?你怎么知道旧磁铁的磁力是不是变小了?然后,告诉幼儿怎样正确摆放磁铁,怎样保护磁铁,使其不消磁。用以加深幼儿对磁铁的认识。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受旧有教育意识的影响和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非常残忍的遏制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养成执著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充分的探究时间可以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很好的培养幼儿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等科学品质。比如:在进行“和面团”活动的探究环节时,师生共同收集所需的材料后便将尝试和面团的过程放置到区域活动中,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探索时间,反复的尝试,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和面经历中,孩子们体验了失败,但最终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孩子们在长时间的反复操作实践中获得了和面的经验,知道了和面时水与面的比例一定要适当,这样的经验不是成人给予孩子们的,完全是孩子们自己充分探索得到的结论,孩子们是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通过真实的实践探索,自己发现和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科学的概念。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保证探究的时间的意识。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教师为孩们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触摸材料、用眼睛认真观察、用鼻子闻气味、用耳朵倾听和感知声音,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等都是在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们很自然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大班《打包比赛》《小小装订工》的活动中,幼儿单独操作比较困难,老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探究,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的交流表达,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产生思维碰撞;享受发现带来的欢乐,操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的人格形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5、指导幼儿学会记录 ,充分发挥记录表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随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近年来教师的实践探索也更加活跃,开展探究式科学活动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记录的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问题,也是困惑较多的问题。我园科学课题组也针对记录的问题展开研讨。下面我就从幼儿记录表的设计与使用,以及幼儿科学活动的记录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谈谈我们科学课题组的一些做法。

简答题 如何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

忧郁症
同异
一、科学探究与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目前学术界对于什么是探究,什么是科学探究没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比较认同的是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的定义:“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①]所以科学探究既包括科学家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活动,也包括学生在学校中运用科学家探索科学所运用的手段、途径所进行的科学学习。但必须明确的是幼儿学习科学,如果只是学习现成的科学结论,而忽视了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与体验,那幼儿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所以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应能有效保持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促进幼儿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幼儿从出生时起就对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摸摸这,动动那,还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等相关的问题,充满了对世界的疑惑与惊奇,难怪人们这样说:“幼儿像科学家”。的确,“幼儿在每一方面、每一个领域都像科学家一样……与科学家联系在一起的许多特质——实验、好奇心、创造性、理论建构与合作等同样也是幼儿所具备的特点。”。”[②]然而,幼儿毕竟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存在不同的特点,把握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刘占兰教授曾撰文提出了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的三个不同点:[③](1)幼儿探究的热情与科学家一样强烈;(2)幼儿自由探究的程度低于科学家的探究;(3)幼儿探究的每一环节在程度上都异于科学家的探究。幼儿只是简约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幼儿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还有一个核心的区别,即是幼儿的探究中有浓厚的自身影子,是科学与想象、真实与虚渺等的并存。“儿童的科学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纯客观的科学。他的主体发育程度决定了他的世界中有他自己生命的影子,即他头脑中的世界是诗意的、童话的世界。科学教育并不是把诗意和童话从儿童的生活中驱除出去。实际上,科学教育也难以做到这一点,……要求儿童像现代社会中的成人那样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思维,这实际上是一种违反了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揠苗助长。”[④]难怪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表白:“我劝告低年级老师说,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⑤]因此,幼儿的探究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有很大的不同,认识幼儿探究学习的独特性,是我们把握与分析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二、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基本理念 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并不是单纯灌输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而是幼儿 科学探究与科学知识建构的有机结合。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是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教学观的指导下,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真实、典型或复杂的科学问题入手,通过幼儿主动的探究,通过设计开放性、或生活性、游戏性的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在直接操作、探究物质材料及与人、事、物相互作用中,在不断的感受中,有所获得(科学知识经验),有所体验(体验科学的神奇、伟大,激发好奇、探索及热爱科学之情),有所发现(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理解并形成一些关键的科学概念),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实现对传统学科取向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超越,以及对幼儿主体的尊重,根本在于承认与强调幼儿的科学独特性。这实质也是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与结果内在统一实现的前提。 (一)幼儿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幼儿从一出生就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而且在幼儿的成长中,他们也是越来越由依靠成人的帮助而逐渐发展到更加独立和自主,变得有能力逐渐主导自己的行动、对自己逐渐自信与认同,并渐渐具有了把自己看作是积极的知识建构者的意识。所以幼儿探究科学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幼儿主动积极参与与能动的过程。科学学习应从幼儿的日常已有的科学经验出发,提供他们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活动的观察、操作、实验、测量、记录、交流等探究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在老师的协助下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比幼儿单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授灌输更有效的多。幼儿尽管年龄小,但他们更希望老师能鼓励并发现他们的成就,更希望老师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二)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并让幼儿充分感受与体验,有所发现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强调向幼儿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强调幼儿直接操作和探索物质材料,使幼儿“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此要明确的是,科学学习强调探究为核心,意味着我们更为关注幼儿在科学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带给他们的感受、体验与发现。也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强调的,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探究过程中,幼儿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建构的经验也不同,对一些科学现象与科学问题的理解也不同。然而,正是这些体验与认识的不同才构成了探究过程与静态科学知识习得的不同。也正是如此,幼儿在探究中、在经历中理解了科学,理解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体验到了科学的真正涵义。而且,科学发现的成功与喜悦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曾这样强调:“儿童在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世界的理解并初具自己的理论。在低年级就应通过为儿童提供以研究为基础、以探究为中心的经历,开始构建他们的经验基础,这一点很重要。”[⑥]这意味着幼儿科学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而这恰恰也是我们所强调的。 ( 三)注重幼儿对一些科学概念的理解与形成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仅关注幼儿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科学、科学与技术等内容范围内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而且在此基础上更为关注幼儿的一些科学概念、观念的形成。如幼儿在获得生命世界关于动物、植物、人体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更着重于幼儿对“生命体有一定基本需求”概念的理解,形成“动物、人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和食物。而植物则需要空气、水分、养分和阳光。只有当环境满足其需要时生命体才能生存下来。理解生命体与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再如,当幼儿探索了有关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后,不是要求幼儿仅仅知道力的不同种类,如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而是更为关注这样一个概念的理解与形成:“可以通过推或拉改变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况,变化的大小与力的大小相关。”总之,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强调幼儿在具备丰富科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某些关键科学概念做深入探究,理解和形成与之相关的科学概念与观念。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幼儿由于主体发育水平的制约,其探究发现更具幼儿特色,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1.思维的自我中心倾向。幼儿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在认识上往往具有自我中心倾向,他们不会也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幼儿在认识客观现象、解释科学事实时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是相信自己的“信念”,混淆主观想法与客观的事实,甚至无视、歪曲事实。如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这样解释“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是因为“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我们在地球上看,就好象是星星在眨眼睛。” 2.“泛灵化”心理。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幼儿时期的“泛灵心理”乃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倾向。幼儿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万物万事由于各种看不见的精灵而具有生命,而且那些东西还和人一样有感觉与意识。所以在认识事物时,往往物我不分,主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这就是幼儿意识中的“泛灵化”心理。这种“泛灵化”心理使得幼儿不能客观地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或赋予万物以灵性。如老师引导幼儿观察了小鸡与小鸭的脚爪,并尝试分析为什么小鸭子会游泳,而小鸡不会游水时,很多孩子这样解释道:“小鸭子能游泳是因为它勇敢,小鸡不会游水是不勇敢。” 3.思维的直觉、非逻辑性。幼儿的思维虽然开始逐步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其思维仍带有直觉性。他们在分析客观事物、科学现象时往往不能抓住本质,对事物及关系的认识与解释只是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或想象来进行,而且明显具有自我中心倾向,这就使得他们的理解往往缺乏逻辑。如老师在与孩子们讨论“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时,孩子们解释到:“要有白天,白天小朋友才能玩。没有黑夜不行,人不睡觉可不行”,“因为只有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它不能只照一个地方。”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事物及其现象的解释往往受其认知特点及思维水平的限制而具有“非科学性”,即人们所说的“天真理论”(朴素理论或幼儿的科学)。所以尽管有时幼儿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也获得一些客观的依据,但他们似乎很难打破他们原有的“理论”,故其探究、体验基础上的发现,包括科学的概念,会表现出浓厚的幼儿特点,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有所不同,否则这些概念的掌握与形成过程必然也是幼儿被动的、接受的过程,这样就又会使幼儿的学习再次回到学科取向的巢穴。这也是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的精髓所在。 (四)强调科学学习活动的开放性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应该是开放的活动。这种开放性最为根本的是幼儿探究的开放性,它决定了幼儿的科学学习不是禁锢在单纯的直接教知识,而是更为强调幼儿在操作、感受、体验、思考、假设、存疑、归纳、整理、表达与交流基础上的学习与发现,这比简单的直接教授科学知识更具开放性与挑战性,更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其次开放性指科学学习活动的内容、活动的途径、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有较大的选择机会与创新空间。内容可以是在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科学、科学与技术等内容范围内精心选择的、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真实、典型而又适合幼儿思维水平的科学问题。在活动的途径上也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结构性比较高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是结构性较低的、自主性区域探索活动,还可以是游戏形式的小实验、小制作等。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全班进行的集体活动,也可以是小组活动,还可以是个别的辅导活动,这样就可以使科学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幼儿的科学学习需要;再次是要引导幼儿利用广泛的资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然、家庭、社会等都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取之不尽的资源。所以应将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理解与体验,并不断丰富他们的科学学习经历。 (五)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面临的科学问题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与传统的学科取向的科学教育活动有所不同,它不是按照系统的学科体系,从简单问题、单一变量入手,去揭示每一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而是比较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出发进行设计,如“为什么门一开,风铃就会叮咚作响?(探究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不一样的纸,它的吸水速度一样吗?(探究水的渗透现象及不同纸张的吸水性)”,“蚂蚁最爱吃什么?蚂蚁是如何搬动食物的?(观察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与运动方式)”,“为什么种子不发芽?(探索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为什么喷泉能喷出水来(探究在相同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小,水喷的越高)?”“镜子为何能照出人的形象?(探究镜子的折射现象)”……这样就使过去远离幼儿生活的科学变得与幼儿越来越近,使幼儿在解决日常生活、游戏中一些科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一些科学现象,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知识,真正体验到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在特定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进一步帮助幼儿建构了科学知识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科学并不遥远,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当然,关注幼儿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并不是说要把幼儿的科学教育带入茫茫无边的凌乱生活之中,而是强调从一些生活、游戏中的科学问题入手进行设计,把科学的学科知识学习融入幼儿的生活、游戏之中,通过生活、游戏中的问题把幼儿引向对某些科学概念的探究上,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究科学,学习科学。 (六)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究时间,耐心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幼儿由于生理、心理及认知水平的局限使得他们的探究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相比更具有反复性与困难性。所以在科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允许幼儿以自己的学习速度不断地尝试、操作、实验,允许幼儿以自己的经验个性化地理解与表达科学的概念与现象,也允许幼儿发生错误,出现反复。正如《面向全体儿童的科学》所言:“对许多学生来说,面对他们先前的错误概念并对他们加以改变是一个艰难的智力挑战。”[⑦]因此在幼儿的探究发现中,需要教师更具耐心,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反复尝试,多次试误,寻求答案,最终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 (七)强调“互动——建构”:在手动、心动、口动、他动中建构对科学的理解[⑧]维果斯基认为,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以自发概念(日常生活概念)为中介的,幼儿必须把自发概念融入到科学概念体系中,以他的经验来思考科学概念,并且在具体与抽象概念间来回互动,最后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概念,当然,这个概念必然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幼儿的烙印。所以,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以幼儿自发概念为探究学习的“切入点”,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积极“协助”幼儿理解并发展科学概念。但由于幼儿的自发概念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与观察,因而需要通过教师提供“鹰架”,通过幼儿的手动、心动、口动、他动,引导幼儿逐渐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手动:即实践。手动即亲手操作并探索物质材料的活动,包括操作、制作、实验、饲养、种植、采集、记录等手段等去揭示科学现象,验证科学结论,理解科学问题的实质。作为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并逐渐扩展到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鼻嗅察、用口试尝、用手碰触操作。让幼儿在真实与自然的环境中自主探索,通过幼儿具体操作、摆弄、探索材料获得科学的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能,发展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心动:即思考。是指在幼儿动手操作探索时促动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摆弄物质材料并扩展到全身的感官活动,就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尝试对问题做出假说或解答。如关于“有趣的喷泉”活动,老师为每组幼儿提供注满水的瓶子、针管、打有一至四个孔的瓶盖,通过提问“一个孔和两个孔的‘喷泉’哪个喷得高?两个孔和三个孔比,哪个喷得高?”,并引导幼儿不断进行操作、猜测、实验,幼儿直观地观察到了“在相同力的作用下,瓶子的孔越多,水喷的越低,孔越少,水喷的越高”这一现象,理解了有关压力与压强关系的现象,同时获得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技能; 口动:即交流讨论。是指幼儿把科学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动脑做出的假设及动手操作所得出的结论进行相互的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在精心安排的各种科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个人发言、小组交流及全班课堂讨论方式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互动交流,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澄清自己的思路,或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注意的观点,促进概念的理解,或通过讨论,解决自己的认知冲突,调整自己的观念,或通过幼儿之间的协商,彼此交互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他动:即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科学时,除了要做到使幼儿手动、心动、口动外,还必须使其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因此户外环境、区域(角)环境要精心布置,以利于幼儿的探究,操作物、材料要及时提供,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有利于幼儿解决问题所需,另外,活动时间也应弹性调整,以符合幼儿实际探究等。总之,以幼儿的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倡导教师必须为幼儿搭建科学学习的“鹰架”,从幼儿的自发概念或天真理论入手,通过幼儿的手动、心动、口动、他动,与幼儿互动对话、一起学习,共同建构科学。正如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赫胥黎所说:“科学教育应该是实际的,也就是说,学生的心智应当直接与事实发生联系,他不仅仅是知道一个事情,而且能运用他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看一看这个事物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科学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使心智直接与事实联系”。

幼儿教育分类的解释

几维鸟
驺虞
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幼儿园教育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读都对象,致力于宣传党和国家的幼儿教育政策,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改革成果,交流幼儿园、托儿所、家庭教育经验,天淇乐介绍国内外幼儿教育信息,提供幼儿教育活动材料和教学参考资料。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1] 0~3岁教育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宝宝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的。除了以哭做为直接的沟通之外,身体语言如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是。在此期间,你越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就越能拉近你与宝宝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越能鼓励他使用非语言的方式作为有效的沟通。活教育思想活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界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活教育倡导: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的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分组学习,共同研讨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随时更改的。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