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宜兴市润古斋紫砂艺术研究所怎么样?

阿贝尔
埃及人
宜兴市润古斋紫砂艺术研究所是2015-10-12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注册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注册地址位于宜兴市丁蜀镇中国陶都陶瓷城E4栋818号。宜兴市润古斋紫砂艺术研究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282MA1M9BD6XH,企业法人陆忠琳,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宜兴市润古斋紫砂艺术研究所的经营范围是:紫砂制品、陶瓷制品、工艺礼品、工艺美术品、玻璃制品、竹木制品、茶具、办公用品、文体用品、家居用品、书法绘画作品(除文物)、日用杂品的销售;日用百货的零售;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宜兴市润古斋紫砂艺术研究所信息和资讯。

施恩波的艺术简介

黑咖啡
和气
作品曾获“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奖(1996),“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一等奖(1996),文化部世界华人书画展银奖(1997),文化部第八届全国“群星奖”金奖(1999)。荣获获辽宁省文联“辽宁省文艺之星”称号(1996),中国文联“建国五十年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1999),辽宁省文联“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辽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称号(2000)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2004),2009年被《中国书画》杂志学术提名为中国当下最具增值潜力的十大中青年书法家。曾参加全国第四、五、六届书法展,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展,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北京),参加中国书协“首届当代名家书法精品展”(北京),中国文联“97位中国书法家合书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大型石刻艺术展”(北京),中日友好书法交流展(日本),中国书协优秀会员展(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获奖青年书法家20人展览”(香港),“当代中青年书法家18人联展”(北京),2004年“墨海飞鸿”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12人赴新马展览(新加坡),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甘肃),全国著名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山西),2005年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中国中青年获奖书法家提名精品展。2006年全国60年代杰出书法家邀请展(四川),2009,全国60代表书家提名展。应邀参加《当代著名书法家50人五体书法临摹示范VCD》拍摄(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作品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墨宝集、《中南海珍藏书法集》、《共和国书法大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关东才子施恩波的翰墨之道王力春渤海之滨,自古人多灵秀;关东大地,乃今风雅时存。仅以翰墨书道而言,施君恩波字雨谷者,诚吾辈不可小觑之辽东才子也。时人谓之为当代实力派中青年书家,市场嘉之为最具潜质艺术家,展赛评之为国展和中青展双魁,所誉正多,皆其明证。今察其人,观其书,益觉言论事实之不虚。施恩波自幼游于翰墨,孜孜矻矻,既尽池水尽墨、不谢草圣之力,又历虚心向学、拜师求艺之苦,加之以超拔之天资,过人之聪颖,心有灵犀,大彻大悟,故其名驰大江南北,实属偶然中之必然也。偶然者,机遇也;必然者,实力也。兹仰观古代书史,俯察当今书坛,析其技,明其道,以窥才子真实之状貌。施君以书道立身扬名,诸体皆工,尤善行草。其行草书取法千般,沾溉传统,又不乏新意,绝非俗格。约而言之,首得风意二字,此其脱俗耀众之北门管钥也。今人善书者众,获奖者频,而得风意者寡。风意者何?晋宋人之状态也。自文字创制之始,天雨粟,鬼夜哭,至于汉末,翰墨之道生焉。钟张之世,行草始作,此后凡历三变。魏晋玄学风行,人皆有意,尺牍书疏,千里面目,遂有羲献父子古质今妍,奠定千载模楷。二王书凌空取势,因势得形,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此行草技法解放之一也。北宋政治虽衰,然市井崇尚风雅,诗书相和,惟厌其俗。士人书艺亦打破隋唐法度之桎梏,爽爽有一种风韵。奇崛如襄阳米南宫书,快马斫阵,阵马风樯,舞笔在手,八面出锋,行草技法之变化尽矣。此解放之二也。明末清初思想开化,高堂大轴风靡流行,用笔又为之一变。名家辈出,风格迥异,有意开宗立派,实始于此。然真正上接晋宋精髓,得古法风意者,惟河南王觉斯也。孟津书笔力千钧,字势跌宕,墨法淋漓,书法形式之变化尽矣。此行草技法解放之三也。综而观之,米芾自称集古字,堂号宝晋斋,惟二王之法是继;王铎既效大王,又钟老米,有后王胜先王之说。同宗共祖,一脉相承,既有血缘之同,又有时代之异,行草技法之集大成者,三王一米而已,余者或其浇漓,或丑怪恶札也。凡古皆可谓传统,然惟此脉鼎彰风意,独步今古,诚传统之菁华也。以此观之,今人但言取法传统,而的得传统者,鲜矣。恩波学书之途,正承王米脉余,弦续昔贤,间以己意,世殊时移,而风意之面目,何其毕肖哉。观其书作,运使转于方寸,骋大气于高堂,驾轻就熟,酣畅痛快,力透纸背,气势磅礴。其韵得于远祖二王,其痛快得于中祖襄阳,其力得于近祖孟津,含英咀华,酿于一身,岂曰不能不妙不神耶?或曰:吾学书之路同于施公,亦非花酒游侠之徒,何以不胜施公?答曰:君虽亦步亦趋,不越雷池,然恐仅得形骸之技,未入风意殿堂也。风意乃人之风意,而非书之风意,假笔转心,其工在书,而其妙在人。太平之世,已无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之门户见解,却陡增急功近利之浮躁情绪。割裂传统,漠视文化,做作其书,不免逊为俗格。其人无甚风雅,其书之俗,则不远矣。古代虽言书学小道,附于经学之末,以其饱学多艺之故也;而当今书坛,书家比肩接踵,鳞次栉比,情势虽壮观,然书学真正沦为小道矣。雨谷却乃不俗之人。其人行侠仗义,四海为朋,果敢倜傥,一如其书。性好吟咏,趣涉丹青,尚游历,淡功名,饶有古风。一派文人才子之气质,岂可染于污泥、妖于清涟欤?公虽早年亦曾勇猛精进,立其艺名,然年届不惑,心渐淡泊,专于兢兢业业做事,不计浮浮夸夸虚名。公亦润格酬字,“君捐金钱酬风雅,我以书画换油盐”,但不事俗贵,自得风流。施公喜作嵌名联,酬答友朋,间得笔墨之趣。吾与兄仅一面之交,叹于其书其人,愿献嘉言,缀作其友——雨似雾而非雾,谷近俗而不俗。戊子谷雨之日,得无异乎?吉林大学书法博士王力春草于吉古斋胸中霁月 笔底风涛关于施恩波书法创作的思索/刘墨记住施恩波(笔名施雨谷),是见他那钟繇式的小楷,古朴、厚实,古朴、厚实中又颇空灵、秀逸。现 在看,空灵、秀逸不仅在,而且多了,古朴、厚实却有些消失,使我颇致叹惜。我远离书界的这几年,正是雨谷不断入选全国大展和全国大展上拿奖的几年。墨海澜翻,浪花尖上总有雨谷的名字和作品:——1995年,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1997年,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三等奖;——1998年,获文化部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八届群星奖”金奖;每看他的作品,都觉得那是一种洒脱自然、婉转流畅,取法传统却不为传统所囿,将古典的书法之美与现代人的审美感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风格。书法圈内的人最想知道的,恐怕就是他为什么会连连得奖这样的秘密了。“书如其人”已经让人说得太俗太滥,即便太俗太滥也仍然是真理。俗人能写俗字,而洒脱的人就是说他不洒脱都没有办法。搞创作和做人一样,不是要从容就能从容的。中国有了书法,有了书法家,有了作品,它也就成一种文化,点线里面有了审美。书法创作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人表现是各自不同的情怀。于是,要想了解雨谷的书法,非得和他有一个接触进而了解人的过程不可。如今雨谷是我的朋友了,与他相交相游,就渐了解深入于他的为人与为艺之道,或者说,是因为喜欢他的人,也就喜欢他的书法的。他除能写能画之外,还能读能作,而他的仗义疏财以及为人的豪放磊落,更为圈内圈外的友人称道,古人评论书画的时候往往喜欢说这样的话:“足下以不衫不履之身,寄情笔墨,一抒其胸中磊落嵚崎之致。”雨谷的一切艺术活动,都离不开他这样的胸襟。雨谷也许生来就是一个书法家,但他做这个书法家却付出太多太多,不信,你可以去听雨谷说他的早年,听后留下的准是久久一阵无法抹去的无人不觉的酸辛。环境的压迫可以摧残一个艺术家,但也最易于养成一个艺术家。《乐府古题要解》里解说琴曲《水仙操》的创作经过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之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赉粮从这,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 冥,群岛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作歌云:‘翳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钦伤宫仙不还’。伯牙逐为天下妙手。”移情就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个人格的改造基础上完成艺术的成就,这全凭技巧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听了雨谷早年的经历,总是让我想起这则旧事——也许,雨谷所经历的精神上的寂寞与磨砺,正是上天所以移其情的吧?寂寞中的探索,往往是最真诚的。如今雨谷的书艺格调清新雅逸,下笔婉丽中抱持清刚之气,与这一段砺炼,不无关系。从他步入世间的一开始,就苦苦地在生存的窄小的空间中寻求一种出路:他埋头读书,埋头创作,在繁嚣的生存环境中凝望、思索。我去过他大石桥的家里,那里到处是他练习画时所留下的东西,他几乎就住在一个由宣纸堆成的屋子里。书法和绘画是他的寄托,一肚子的心事无以与人明说,便都诉说给了笔下的点线。而我们也从他的书法中,看到了书法的灵性和人的灵性,看到了书法与人之间本真性情的相衔接。可以说,没有书法,就没有了雨谷。早年的雨谷在经过反复的寻师学艺之后,终于遇到名师:1985年大石桥文化馆邀请聂成文先生举办讲座,带领他进入了书法殿堂。聂成文先生也发现了施雨谷是一个可造之才,悉心教诲,指点他从魏晋入手,这正和他的笔路。聂先生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使施雨谷初窥书艺的堂奥。他最早的作品,入手正是在小楷上,字形取扁侧之势,横画较长,仿佛有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孝女曹娥诔》的体势。在这种小楷上所下的功夫,为他此后的进步奠定了一个最为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得王镛诸先生的指导,又两度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书画,使其在创作上有了新的认识。雨谷以晋人的尚韵为中心,然后以尚意的宋代书法和明清书法来调解,当他将它们熔于一炉,便是现 在的雨谷了。雨谷心悦诚服于传统之中,他二十多年的书法创作与探索,无不是深入研究与学习传统技巧的过程。而以技巧最为擅长的米芾,更成他的膜拜的对象。龚贤在一个《山水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上这样写过:“书法至米而横,画至米而横,然蔑以加矣……”唯美的生活态度与个性的艺术追求,使雨谷选米芾作为学书的进一步基础以及作为个人书法风格的基调,是毫不奇怪的。他入选和得奖的以及较多的行书书作,来自于米书的笔法、线条几乎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行距、字形,笔锋的提按顿挫,都可以看出来米芾的踪迹,只是雨谷的用笔较米芾的老到显得清新,得纤禾农于墨色的变化之中。但如果说,他只得力于米芾,那是狭隘地理解了雨谷,因为学米觉得越像,就越容易甜俗,古往今来不能免之者多矣。于是他不停地调剂二王、徐渭、王铎、黄山谷、苏轼、董其昌等都是他用来丰富自己的对象,而今,也许这标志着雨谷书法自我风格的完成:茂密的行距、窄长的字形、顿挫有致的用笔以及婉约爽朗的风格,都使得雨谷可以在当代书坛上独领风骚。他的挂作,往往能一气呵成,纯任自然,心、手、笔、墨、纸之间,了无滞碍,无论是结字,还是行气,或者是字与字之间的牵丝引带,都能随手变化,或行或草,浓淡相应,使之成为一件艺术性极高的佳作。时下的国人多在浮躁着,但浮躁的东西人们已经太倦了。反传统过了头,就会有人珍视传统。珍视传统不是说做就能做到,它需要一种定力,而这定力又来自一个的修养。也许更多的人在不顾书法的本质、技术而随便“表现”时,雨谷那种以掌握地道的传统用笔与形式就显得可贵或与众不同了。而这也正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的再思考与再理解。如果说雨谷在当代书坛有其特殊意义,那就在于走传统一路的书家,可以从传统中获得什么,以及在传统的路上还能走多远。或者用稍为理论性的话来说,以世界的角度来审视或重筑民族的传统,又籍传统的伸展和转换来确立自身的价值。雨谷走的是纯粹的传统之路,至少他的取法范围下限只是到明末清初(虽然他渗入现代人的审美感觉与独特视角)。传统并非仅是明显可见的点线,而是那点背后的大文化——这个“‘大’字,不能轻下,亦不能轻许”。但,现代书家却一是失去了传统文人的身份,二是失去了传统文化的背景——这双重的“失去”固然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成为今天艺术意义上的书法,但文人身份的失去也尽然导致了文化背景的剥离。如果说,书法的线条与意味全在于能够拖载文化、拖载人格,那由文人身份而来的文化修养又依托在哪里呢?如果说文化修养是“道”,书法是“技”,那么,这样的“道”还是蕴藏在“技”之中的。固然,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庄子所说的“技也,进乎道矣”一句——这“技”是技艺、技巧、技术、技能——以技显道,以道驭技,单纯的“技”虽让人钦佩,但毕意还是“技”,从此关头再越一步,就有可能与道相接,那才是书法的本质所有意趣所在以及境界所在。境界是高、是深、是大,以此为书艺的立基,方能成为透网之鳞,从而越升于书道的自由创造之中。雨谷是知道这一点的。因为雨谷的书法所以能入于传统之中而又出以自家面目,全在于他能读书,能养气,能明心,能见性,多面手凭此书此气此心此性而去纤去薄去腻去做去巧去甜去宿,再一一地透显于他的书法之中。对于雨谷来说,传统是一切价值源泉。如果面对着雨谷的作品,说他没有时代气息,未免失当。因为古今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实多存批判心态:有人回归传统,标举士气逸品,寄情于古淡清雅的点线意味中;有人则剪断历史,直奔未来,基至脱去汉字本身的束缚,注目于纵横奔突的视觉形式——此种心理,无非要与处身之时代抗衡,不甘囿于眼前的藩篱。雨谷,自然属于前者——通古之余闻,反而容易破茧而出,自成面貌,这是中国艺术本身的特殊性之所在,仿佛游子还乡不忘修葺旧园,并点缀了新意。虽然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徐渭式的狂放,没有董其昌的萧散,也不见王铎式的激情,然而却能在秀美中看到苍浑,在舒畅中看到沉郁,这或者正是雨谷自然气质与情续的流露吧。雨谷的书法,多是诗、书兼备,同时又加上绘画的意趣。他作画也取法于古人,陶然于古人绘画的那种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的清雅、秀逸、古朴之中,但他仍能以一个现代的审美视角去体味那种意趣,出以新境——于是雨谷的书法,由诗达其性情,由意解其灵机,从而创造出寓含着浓郁的诗意画意的书作,其字外之意、象外之象,所抒发的多是他飘逸、洒脱的胸中的逸气。经过一番又一番的生活磨砺,雨谷现 在算是平坦的走在艺术的路上了。他现 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书法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沈阳铁路局书法家协会主席。但艺术之路真的是如此平坦吗?一个有用证明的事实是,书法家不是生活于真空之中的。雨谷在现实中也不能时时感到种种来自于“俗务”方面的困惑与干扰——但有趣的是,他困惑一次,就会了悟一次;干扰一次,就会坚定一次,反作用力倒成了前进的动力。再次见到雨谷他的字已经又是有显著的变化。如果说,艺术有一种功能就是使人从痛苦中上升到快乐,从混乱中上升到秩序,从纠葛中上升到超越,那么,雨谷也可以欣然一笑了。雨谷居于美丽的滨城——大连。那里有海、有来自海上的大风,那里也有山,也有其骨。那海那风那山那骨又会铸造出一个什么的雨谷风格呢?刘墨: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后/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太仓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寄生物
父亲
苏州好玩的地方,带你了解一下

太仓是什么地方?

美人局
割也
【地理位置】 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地处北纬31°20′~31°45′、东经120°58′~121°20′。东濒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总面积为822.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85.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173.9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为537平方公里。内陆土地面积为6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66万公倾。【地形地貌】 太仓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全境地势平坦,自东北向西南略呈倾斜。东部为沿江平原,西部为低洼圩区。地面高程:东部3.5米~5.8米(基准:吴淞零点),西部2.4米~3.8米。【水运口岸】 太仓港地处长江入海口南侧,太仓市东部。口岸位于长江白茆沙南水道,上至白茆河口,下至浏黑屋,中心位置在七丫口,即北纬31°37′00"、东经121°14′00"。口岸线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5公里,距吴淞口仅13海里,是距长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港区范围内岸线基本平直且边滩稳定,终年不冻不淤,深水区开阔、稳定,能满足5万吨级船舶回转水域的要求,是长江下游地区最佳港址之一。【气候】 太仓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高压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气为主;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炎热;春秋季是季风交替时期,天气冷暖多变,干湿相间。历年年平均气温15.5℃,降水量1078.1毫米,日照1960.9小时,无霜期226天。2004年平均气温17.1℃,比常年高1.6℃。年降水量1148.9毫米,比常年多70.8毫米,全年雨日105天,6月14日入梅,7月15日出梅,计32天,梅雨量为411.5毫米。年日照时数2255.8小时,比常年偏多294.9小时。详细介绍http://ke..com/view/7698.htm

宜兴市艺古斋紫砂有限公司怎么样?

香澄
坏家伙
宜兴市艺古斋紫砂有限公司是2014-10-23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宜兴市丁蜀镇中国陶都陶瓷城B6幢113号。宜兴市艺古斋紫砂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282321316014P,企业法人王亮,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宜兴市艺古斋紫砂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紫砂制品、紫砂工艺品、陶瓷制品、紫砂套壶、陶瓷工艺品、竹木制品、茶具、玻璃制品、书法绘画作品(除文物)、文化用品、办公用品、家居用品的销售;日用百货的零售;紫砂制品技术的研发;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苏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6923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444家。通过爱企查查看宜兴市艺古斋紫砂有限公司信息和资讯。

苏州学习舞蹈的地方?

桑乎又曰
轮不辗地
太仓景点 太仓,亦名娄东。她以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和璀璨的文化,在素称“人间天堂”的江南享有“金太仓”的美誉。太仓地处我国的东海之滨,扬子江口。境内错综交织的河流,青黄相间的田野,温和湿润的气候,是孕育太仓古代文明的摇篮。据史志记载和建国以来考古发现的遗物证明,早在二、三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劳动、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鱼稻文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楚君,在此屯粮置仓,供奉朝廷,这也许就是太仓地名的由来。太仓为“东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奠定这一基石的,当推元代。在元,太仓不仅设卫垒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前哨,更为重要的是元统治者开发漕运,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拓展海上对外贸易的治国兴邦之策,加快了太仓农副产品、水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对外开放,使太仓在不到百年的短短时间内,成为了“漕运万艘,行商千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的东南大港。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的遽增,完成了从一滨海集镇到“朱门大宅,不可胜记,琳宫梵宇,列若鳞次”的港口城市的飞跃。而港口城市的形成,则为太仓种下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基因。至明,永乐帝为扬威天下,敦睦友邦,先后七次派遣郑和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扬帆西洋,又为太仓积淀了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地处江海之交的太仓,正是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冲撞,因此早在明代中叶,已形成了亦耕亦渔、亦工亦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也孕育了义利兼顾、革新务实的人文精神。太仓不仅是个“漕舟之津”、“商货之区”,还是人文荟萃之地。繁荣的经济,宽厚外向的民风,吸引了天下无数英才在这里汇集。明清时期,太仓的文化随经济的发展而显活跃,经祖籍或客居太仓的鸿儒先贤、仁人志士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在经史理学、文坛艺苑、科技工艺等方面,涌现了数十名史有所载的著名人物。如胸怀雄才大略、忠心报效国家的祖孙宰相王锡爵、王掞;大思想家陆世仪;复社领袖张溥;抗倭名将熊桴、任环;吴中水利专家郏亶;才华横溢、独步文坛的王世贞;大诗人吴梅村;“明四家”之一的大画家仇英;执清朝画坛三百年牛耳的娄东画派开创者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昆曲的创始人、戏曲音乐学家魏良辅;博古通今、道德化人的经史学家毕沅、陈瑚;教育家陆宝忠、唐文治;民主革命先驱俞剑华;还有巧夺天工、蜚声朝野的雕刻大师陆子冈,以及冶炼、制造、航海、地理、医学、园林等诸方面的名师大家。至今,在太仓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还保留着他们不少珍贵的文物遗迹,流传着他们大量的趣闻轶事,绵延着他们留下的优秀传统。 南园 南园建于明朝万历年,是当时宰相王文肃(字锡爵)营建,占地三十余亩。主要建有“绣雪堂”、“潭影轩”、“香涛阁”诸胜,是王宰相处理政务和种梅养菊之处,太仓民间亦称南园为“太师府”。清初,文肃之孙画家王时敏与叠山大师张南垣合作增拓,有二峰名"簪云"、"侍儿",系自“弇山园”移至,乾隆时荒芜,嘉庆、道光年间重建,同治时又修,后渐破旧,日军侵华又一次受到破坏。1998年,在省文管会、苏州市园林局帮助下,按原照片、原图纸进行设计、规划,逐步给以恢复。目前为止已恢复了“门楼”、“绣雪堂”、“香涛阁”、“大还阁”、“鹤梅仙馆”、“寒碧舫”、“潭影轩”和“长廊”等十八处景点。城市山林,绿叶红花,泉石清流,已超越了自我和物欲--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永恒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东海两难 据太仓地方志记载:老南园中曾有一块“东海两难”碑,乃明代书法家王稚登题写。一说为王世贞、王世懋题写的;也有一说为张溥、张采题写的。查王稚登是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文学家、书法家,与王世贞、王世懋年龄相仿,但比他俩长寿。而张溥、张采要晚于王稚登,因此可以认定“东海两难”中的“两难”是指王世贞与王世懋。“两难”出典于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中的“难兄难弟”一词。原意是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而“东海两难”是赞美与称颂王世贞与王世懋各有文才,各有成绩,各有千秋。 大还阁琴馆与徐上瀛 徐上瀛(生卒年月不详),别署青山。为明末清初年间人,著名古琴家。徐上瀛年轻时乃习武之人,自小抱有济世报国之志,然命运不佳,两次参加武举考试都未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无奈之下只得作罢。明代万历年间太仓操琴之风蔚然,为排遣烦闷,徐上瀛遂弃武学琴,先拜太仓著名琴家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学琴,后又向陈爱桐的入室弟子张渭川学琴。为了更进一步,他又拜常熟人严徵学琴。由于得名师指导,其琴艺有了长足进步。后来,他与陈星源、严徵、陈禹道、[]庄乐等人结成琴川琴社,人称“虞山琴派”。徐上瀛著有《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万峰阁指法秘笺》等。他在总结严徵的“清、微、淡、远”基础上,取诸家之长,独创一格,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的二十四字要诀,对后来的琴学理论发展有相当影响,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为纪念这位明代古琴大师,太仓市政府在恢复南园的过程中,建造了大还阁琴馆,这是目前我国第一家古琴馆。该馆建筑面积有八百多百方米,主建筑为两层楼,除正厅外,辟有四间琴室,沿用了传统的“五知斋”、“与古斋”、“西麓堂”、“春草堂”等斋名。楼上正厅陈列有清康熙年间蔡刻本徐上瀛《大还阁琴谱》和名贵古琴,以及不久前发现于我市李王庙旧址的八音磬石等。 玉皇阁 玉皇阁原名普福宫,亦称玉芝阁,今位于太仓市双凤镇。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时,由御封道教首领张天师张宗演之弟子周静清奉旨始建,1994年批准重建。占地30多亩,主要有玉皇阁、慈舰殿、陛皇庙。相传明建文帝曾率其大臣避难于此。玉皇阁乃史书有载的道教古庙。我国道教玉皇阁全国有多处。 海天禅寺 海天禅寺,座落在东部板桥镇,位于市郊沪嘉高速公路太仓段北侧,九十年代创设,寺名缘起海水摇空缘,天花拂袂来,禅边风儿好,寺旁板桥开",其建筑气势恢宏,可谓"江东一绝",占地百余亩,内有山门殿、天皇殿、大雄宝殿、观云阁、地藏阁等。 古镇沙溪 临水建筑 山塘河 天下第一古巷 兴义桥 “古巷同肩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工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沙溪镇是江苏省太仓市所属的一个千年古镇,位于太仓市中部偏西204国道旁。早在宋、元时已集市成镇,明清两代,达官贵人、商贾平民纷纷沿着老戚浦河两岸建府造第,营构居屋,逐渐形成蜿蜒数里长的河南街、河北街。据志书记载:“镇地延袤可数里,多富家巨室,其缙绅学士几当一州之半,为士好文章,习仪观,济济相望,而民之耕于野者,亦勤稼樯谨财用,有蟋蟀代檀之风,人称乐土。”至民国年间,仍为巨镇,俗称“东南十八乡、沙溪第一乡。”古镇最有特色的当数保存完好的、沿戚浦河而建的临水民居建筑群。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为方便水边生活,家家建有河棚间,家家有石水桥,临水一间,木桥镂窗,既可眺望河景,又可汲水购物,形成一道韵味独特的风景线。民居参差起伏,错落有致。挨家挨户的临水建筑,几乎有一半伸到河面上,上面是临空水阁,下面由石柱支撑,河埠、船坞就设在水阁下面,巧妙之极,这是真正的“枕水人家”。古镇多古居古迹,印溪书舍,南野蛮斋居,莲心楼等古宅民居,充满人文气息。清乾隆年间富商龚氏的豪宅,满厅雕梁画栋,云纹布满梁架,缠枝花绕满梁木,浮雕造型优美,刻工精细,堪称江南一绝,至今保存完好。近现代名人故居中有前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故居,建于民国初年,系欧式双层建筑,可观看古镇风貌。除了建筑,园林亦为一景。由一代国画大师朱屺瞻题写园名的乐荫园,园内碧波荡漾,花木鼎盛,楼亭廊阁掩映其中极尽江南园林之精妙。从吴晓邦故居出来,漫步垂直如线的三星古街,“天下第一古巷”的标牌赫然在目。古色古香的老字号店铺林立街旁,一面面小黄旗迎风招展,不时闪现眼前的明清桥门洞,令人恍然若梦。走着走着,便上了橄榄岛。这是一座江南古镇中独一无二的人工小岛,三座明清古桥横跨岛、镇之间。岛上绿树成荫,翠竹环绕,令人荡气回肠,有一种顷刻间回归大自然的感受。沙溪镇的风味特产:沙溪汤包、蟹壳黄等小吃,鲜美可口。灯笼和蟋蟀是沙溪历史上的特色产品。古镇景色秀丽,古朴典雅,街长三里,庭园深深,雕花厅、乐荫园、橄榄岛、吴晓邦故居等人文景观风格迥异。别致的临水建筑,古宅密集的老街和古朴雄浑的石桥,是沙溪现存文化遗存的三大特色。镇上的景点有:龚氏雕花厅、“天下第一古巷”、庵桥、乌云会遗址、乐荫园、吴晓邦故居、临水建筑、明清古桥、橄榄岛、三里古街、沙溪古镇牌坊、兴义桥、普济寺、小市庙、国民党要员陆京士故居等,镇上的天妃宫是当年郑和出海前亲临祀拜之处,现已改建为郑和纪念馆。 沙溪镇牌楼 沙溪镇三里古街 沙溪镇橄榄岛 乐荫园 乐荫园原为宋代隐土瞿孝祯的读书处。位于沙溪镇,有江南著名园林之美誉,占地22.5亩,水面5亩,建筑物临池而建。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环有假山、长廊、水榭、花厅、六角亭、通津路。大门和围墙仿苏州拙政园门口;北侧有小花厅,西部为雕花厅,梁上雕花精致。 元代三桥(州桥、周泾桥、皋桥) 元代太仓由于海运的发展而号称"六国码头",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现城内尚存元代拱形石桥三座,这就是横跨致和塘上的州桥、周泾桥、皋桥。三桥都由地方官和佛教寺院共同发起,民间捐款而兴修,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桥身和拱券都用青石砌造,拱券都呈分节并列式排列,且两边都不设桥联柱,这些都是典型的元代桥梁风格和建筑方式。州桥,位于城厢镇府南街南端,横跨致和塘,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乃三孔石拱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长16.2米,中孔高4.27米,跨宽8.05米,拱石上有浮雕,并刻有“大元天历二年”等字样。正中地福石一侧刻有“安福”两字。 州桥 周泾桥 元兴福桥今皋桥 郑和纪念馆 郑和纪念馆为古色古香的砖木结构房子, 坐落于太仓浏河镇,朱红色的门面十分气派,院子中柏树成行,清幽肃静。屋内陈列有介绍郑和出海事迹的重要历史文物。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曾从太仓浏家港起锚七次下西洋,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天妃宫 天妃宫,位于浏河镇东市庙前街,为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初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68年)。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从刘家港启航前,必先在此进香祈求海神娘娘保佑航海平安,并于七下西洋结束后在此亲立“通番事迹碑”。 南广寺 南广寺座落于南郊镇,建于宋绍兴二年,距今800多年历史,1993年批准重建,占地面积97亩,主要有山门殿、金刚宝殿、观音殿、地藏殿、法堂方丈楼等。 墨妙亭 墨妙亭位于太仓公园内。内藏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手迹《送李愿归盘谷序》和《归去来辞》石刻等。 憩园 憩园又名人民公园,始建于1130年,位于公园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园内有北宋著名水利专家郏亶墓、元代大型“铁釜”、明代“通海泉”、宋花石纲遗物“望海峰”。最负盛名的有“墨妙亭”。另有树萱斋、壁嵌等许多颇有价值的碑石。此外还有荷池、三曲桥等风光景致。 梅花草堂 (朱屺瞻年轻时的画室) 梅花草堂座落于浏河公园内,是当代极负盛名的百岁丹青大师朱屺瞻先生年轻时习画的画室。朱屺瞻(1892-1996年),名增钧,号起哉,又号二哉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系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画坛的一代宗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西泠印社顾问等职。朱屺瞻习画自幼年始,曾两度赴日本学习油画与考察美术教育,27岁时,其油画参加过首届苏州美术画赛会。新中国建立后,朱屺瞻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后又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 师。此后,多次赴外地写生、创作,举办个人画展,成为我国著 名国画大师。朱屺瞻画风老辣,自成一体。著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朱屺瞻画选》等多种,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1995年上海市政府在虹口公署内建造了朱屺瞻艺术馆。朱屺瞻一生喜爱梅花。抗战时,浏河老宅被日军焚毁,新宅亦弹洞满壁,遂拆老宅之余屋,修缮新宅,并把日寇炸弹坑挖为“铁卵池”,池边土坡上遍植梅花,题其居曰“梅花草堂”,自号“梅花草堂主人”。1936年,朱屺瞻邀潘天寿、姜丹书、金维坚、吴茀之、张振铎至浏河梅花草堂雅集,吟诗作画,研讨艺事,欢聚数日而散。后征集得海内名家王一亭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贺天健、丁辅之等所作梅花草堂图,汇为一巨册。1991年朱屺瞻百岁时,家乡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计一院五室,分为展厅、画室、会客厅等。为此,朱屺瞻向梅花草堂赠送了《春风新长紫兰芽》、《老干横生色如铁》、《雨后溪山》等六幅精品力作。 曹溪阁 曹溪阁位于太仓市区东,两层古典式建筑。内藏古玩字画、秀玉奇石等珍品,以及各类雕塑和高品位的工艺麦秸画。 张溥故居 张溥故居位于太仓市城厢镇西门街8号,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可惜正门和后院均已久废,仅存三进组合式的通转走马楼房屋。整个建筑斗拱齐全,工艺精湛,布局精巧,配以围廊厢房,几似迷宫,是一座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筑。内设县博物馆与唐文治、俞庆棠事迹陈列室。还设有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和“四王”纪念馆等。张溥(1602—1641年),明崇祯年间进士、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五人墓碑记》作者。娄东二张系指张溥与其好友张采。张采,字受先,文学家、史学家,曾与张溥一起组织过应社、复社,乃复社重要骨干之一。著有《知畏堂集》、《太仓州志》等。因张溥住西郊,张采住南郊,故人谓西张南张,并称为“二张先生”。 王锡爵故居 王锡爵(1534-1610年),太仓人,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其故居俗称太师第,故居为明代中期建筑,雕梁画栋,斗拱齐全,品级森严,气宇轩昂。其后裔清代大画家王时敏、王原祁也曾在此居住,现有门楼一座,面阔五间,门厅左右分上下二层。这种门楼式的门厅,在江浙—带绝无仅有。内设娄东画派陈列和太仓历代碑廊。早年在太仓东郊有“两世鼎甲、四代一品”牌坊一座。“两世鼎甲”系指明万历二十一年的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与其曾孙清康熙年间的内阁大学士王掞,人称“祖孙宰相”。“四代一品”系指王锡爵与儿子王衡、孙子王时敏、曾孙王掞均为朝廷一品大员。 吴健雄墓园 吴健雄墓园,位于浏河镇明德高级中学的紫藤阁旁。1997年2月17日吴健雄逝世后,根据她的遗愿,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审定的墓园于1998年5月底在明德高级中学内建成。杨振宁为墓园题写了“吴健雄墓园”五个大字,李政道为墓园题辞。吴健雄是当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12年5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1923年在浏河明德学校读书;后考入苏州江苏省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远涉重洋赴美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4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与袁家骝在美结婚,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吴健雄对β衰变的一系列实验证明核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在物理学史上首次由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对后来电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1972年起担任普宾讲座教授;1975年获美国总统福特颁发的国家科学勋章,同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78年她还获得国际性的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奖金;1980年退休;1981年意大利总统授予她“年度杰出妇女奖”;1991年荣获代表理工界最高荣誉的普平纪念奖章。1984年10月她回到家乡浏河,参加了恢复明德学校校名和为纪念父亲而兴建的明德楼落成典礼,并成立吴促裔先生奖学金基金会,她慨赠基金还担任了基金会的名誉会长。 高仁歧油画馆 高仁歧油画馆座落在新区柳州路上,馆内藏有高仁歧创作的60多件油画精品。高仁歧是太仓时思镇人,著名军旅画家,目前为济南军区副师级专业画家。其作品在全军美术作品大赛中得金奖,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 吴晓邦舞蹈艺术馆 吴晓邦舞蹈艺术馆座落在太仓新区,拥有两个建筑面积各为400平方米的展览厅和一个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吴晓邦于1906年出生在太仓沙溪镇,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舞蹈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协主席、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吴晓邦(1906-1995年),出身于贫苦农家,后被沙溪镇上吴姓富户抱养,取名锦荣。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吴晓邦满怀革命热情,投笔从戎,在北伐战争中任叶挺团见习排长。大革命失败后,他于1929年赴日本学习音乐,因敬仰波兰音乐家肖邦,遂改名晓邦。后受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演出的舞蹈感染,开始对现代舞蹈发生兴趣,先后在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与宫操子现代舞蹈研究所学习芭蕾舞与现代舞。“9.18”事变后回国,在上海创办“吴晓邦舞蹈学校”、“晓邦舞蹈研究所”,举行了第一次舞蹈作品发表会。1937年后参加抗日救亡演剧队,期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舞》、《游击队员之歌》等一批抗日舞蹈节目。1945年抵达延安,在“鲁艺”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舞协副主席,并先后兼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等职。1956年创建“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文革时受冲击下放,文革后,吴晓邦复出,任中国舞协主席、全国文联常委《舞蹈艺术》杂志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主编等职。吴晓邦以舞言志,以舞警世,为人生而舞,矢志不渝,坚持舞蹈教育、创作、理论三位一体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舞蹈后继。一生创作了《饥火》、《思凡》、《丑表功》、《平沙落雁》、《迎春》、《秋怨》、《虎爷》、《宝塔牌楼》等18个脍炙人口的新舞蹈节目。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舞蹈新论》、《谈艺录》、《舞蹈续集》、《舞蹈学研究》等专著。吴晓邦是我国新舞蹈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一代舞蹈大师。为纪念这位我国新舞蹈的先驱,1999年在其故乡太仓落成了我国第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舞蹈纪念馆——吴晓邦舞蹈艺术馆。 宋文治艺术馆 宋文治艺术馆,建于1989年,座落在太仓市县府东街12号,馆内有宋文治先生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60件代表作和他收藏的30多件明清书画珍品,及具有很高价值的30件远古彩陶等。宋文治系太仓西郊人,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张石园、吴湖帆先生。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省书画院副院长和南京大学教授。 昆曲 昆曲始源于太仓南码头(也称南关,即今南郊镇)。昆曲乃艺苑中的奇葩,戏曲中的阳春白雪,历来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据地方志记载,元明时太仓南码头是极盛一时的活码头,南人北人杂居,南腔北调互相影响。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长期寓居于南码头的魏良辅改良土腔,创造了一种十分典雅华丽的新声腔,世称昆腔、昆曲。昆曲从民间走向舞台,则自昆山梁伯龙的《浣纱记》开始。清初太仓大诗人吴梅村诗云:“里人度曲魏良辅,高士填词梁伯龙”指的就是这事。因《浣纱记》的演出成功,昆曲声誉日隆。士大夫均以听昆曲、习昆曲为雅事。太仓在明清时期有不少昆曲班子,也出现了不少昆曲艺人。近代太仓还出现过昆曲传字辈艺人朱传茗,昆曲音乐家、昆曲笛师高步云等,至今,太仓民间还能搜集到昆曲工尺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昆曲在太仓的普及,以及太仓人对昆曲的贡献与感情。 魏良辅 魏良辅(生卒年月不详),明戏曲音乐家,昆曲(南曲)始祖。字尚泉,原籍江西豫章(今南昌市),后迁居太仓南码头(今南郊镇)。魏良辅熟悉音律,初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钻研南曲。他的家乡盛行弋阳腔,而他却厌鄙弋阳,为改变所处的艺术环境,于嘉靖年间1522——1565)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居住在太仓南码头。在当地驻军中,有很多人通晓音律,魏良辅常与他们切磋技艺和商讨乐理。这时,他结识了驻地的一位南曲专家、太仓卫百户过云适,常向他请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过认为满意了方肯罢休。他还请教从安徽寿州(今寿县)发配至太仓的善弦索、北曲的戏剧家张野塘。当时张正在军中服役,对魏的求教欣然应允,两人结为挚友。后来魏良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张野塘。以后,魏良辅在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传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命名北曲“转无北气”,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国工”、“曲圣”,乃至昆腔(南曲)“鼻祖”。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一书,是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作为一个独立的乐种,其名称大约在五十年代初才定名。然江南丝竹的雏型——“弦索”,则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太仓卫军士张野塘创制,跑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据载,素工弦索的张野塘因罪发配至太仓后,与戏曲家魏良辅因共同的受好,很快成为忘年之交,魏因爱张之才,后将女儿许配给他。张野塘与魏良辅合作后,开始习南曲,更定弦索音,使之与南音相近,又改三弦之式,名曰弦子。组建了一个以弦乐、管乐、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创制出了一种“颇相谐和、殊为可听”的吴中新乐“弦索”。弦索在明清时,主要用于昆曲的伴奏。16世纪中叶后,昆曲逐步成为统领中国剧坛的主要剧种,因此,弦索除为昆曲伴奏外,演变成为独立的一支丝竹演奏乐队。明万历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对音乐、戏曲等有所偏爱,常请张野塘、赵瞻云等去表演、授艺,这对江南丝竹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雍正、乾隆年间,不少演奏江南丝竹的家乐班转为民间职业乐班,经常出入民间庙会、灯会等喜庆场所。此时,江南丝竹演奏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延至民国,太仓有江南丝竹班子100多个。主要乐曲有民间广泛流传的《行街》、《三六》、《云庆》、《欢乐歌》等八大名曲。 长江四鲜 太仓地处长江入海口,江海交汇之处,鱼类品种甚多,较为著名的有合称为“长江四鲜”的银鱼、刀鱼、鮰鱼、鲥鱼。银鱼:古称“脍残鱼”。此鱼形细长,身透明,体光滑,长约一指。喜栖息于近海的长江口,正规名字叫间银鱼,当地人众称“面杖鱼”。因这鱼细骨无鳞,色明莹如银,其味又极鲜美,故深受食客青睐。刀鱼:因此鱼其状似刀形,俗称刀鱼。刀鱼“狭薄而长头”,与凤鲚有相似之处,但比凤鲚个大,也称江鲚。个大者有一尺来长。此鱼特点是肉质细腻鲜嫩,入口即化,但丝毛骨较多,食之须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一过清明,其丝毛骨即变硬,价钱就开始下跌。鮰鱼:亦称鮠鱼,俗称白戟。此鱼特点其吻圆突,口腹部,体无鳞,大者长达一米以上。现产量急剧减少,大鮰鱼已不易捕捉。鮰鱼肉肥肉鲜,精炖红烧,均为鱼中名品。其鳔肥厚,可制鱼肚,历来为上等食用鱼类。鲥鱼:古称“魱”。形秀而扁,似鲂而长,长约70厘米,银白色,腹部具棱鳞。一般三四龄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产于太仓的长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矶一带的下游地段。其味极为鲜美,更宜不刮鳞清炖,为长江鱼类中的极品。可惜近年已濒临绝迹,其身价愈发昂贵。

太仓有没有好玩的地方

能所
骈于辩者
苏州好玩的地方,带你了解一下

太仓舞起来

焦循
孙娟
太仓是个鱼米之乡啊,我从嘉定开车去过,很漂亮的说!既然你要舞起来,我就来介绍一些太仓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吧! 太仓,亦名娄东。她以悠久的历史、繁荣的经济和璀璨的文化,在素称“人间天堂”的江南享有“金太仓”的美誉。太仓地处我国的东海之滨,扬子江口。境内错综交织的河流,青黄相间的田野,温和湿润的气候,是孕育太仓古代文明的摇篮。据史志记载和建国以来考古发现的遗物证明,早在二、三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此劳动、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鱼稻文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楚君,在此屯粮置仓,供奉朝廷,这也许就是太仓地名的由来。太仓为“东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奠定这一基石的,当推元代。在元,太仓不仅设卫垒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前哨,更为重要的是元统治者开发漕运,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拓展海上对外贸易的治国兴邦之策,加快了太仓农副产品、水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和经济的对外开放,使太仓在不到百年的短短时间内,成为了“漕运万艘,行商千舶,高樯大桅,集如林木”,“四方谓之天下第一码头”的东南大港。随着经济的繁荣,人口的遽增,完成了从一滨海集镇到“朱门大宅,不可胜记,琳宫梵宇,列若鳞次”的港口城市的飞跃。而港口城市的形成,则为太仓种下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基因。至明,永乐帝为扬威天下,敦睦友邦,先后七次派遣郑和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扬帆西洋,又为太仓积淀了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地处江海之交的太仓,正是历经了多次大规模的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冲撞,因此早在明代中叶,已形成了亦耕亦渔、亦工亦商多元化的经济格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也孕育了义利兼顾、革新务实的人文精神。太仓不仅是个“漕舟之津”、“商货之区”,还是人文荟萃之地。繁荣的经济,宽厚外向的民风,吸引了天下无数英才在这里汇集。明清时期,太仓的文化随经济的发展而显活跃,经祖籍或客居太仓的鸿儒先贤、仁人志士的积极倡导、身体力行,在经史理学、文坛艺苑、科技工艺等方面,涌现了数十名史有所载的著名人物。如胸怀雄才大略、忠心报效国家的祖孙宰相王锡爵、王掞;大思想家陆世仪;复社领袖张溥;抗倭名将熊桴、任环;吴中水利专家郏亶;才华横溢、独步文坛的王世贞;大诗人吴梅村;“明四家”之一的大画家仇英;执清朝画坛三百年牛耳的娄东画派开创者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昆曲的创始人、戏曲音乐学家魏良辅;博古通今、道德化人的经史学家毕沅、陈瑚;教育家陆宝忠、唐文治;民主革命先驱俞剑华;还有巧夺天工、蜚声朝野的雕刻大师陆子冈,以及冶炼、制造、航海、地理、医学、园林等诸方面的名师大家。至今,在太仓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还保留着他们不少珍贵的文物遗迹,流传着他们大量的趣闻轶事,绵延着他们留下的优秀传统。  南园  南园建于明朝万历年,是当时宰相王文肃(字锡爵)营建,占地三十余亩。主要建有“绣雪堂”、“潭影轩”、“香涛阁”诸胜,是王宰相处理政务和种梅养菊之处,太仓民间亦称南园为“太师府”。清初,文肃之孙画家王时敏与叠山大师张南垣合作增拓,有二峰名"簪云"、"侍儿",系自“弇山园”移至,乾隆时荒芜,嘉庆、道光年间重建,同治时又修,后渐破旧,日军侵华又一次受到破坏。1998年,在省文管会、苏州市园林局帮助下,按原照片、原图纸进行设计、规划,逐步给以恢复。目前为止已恢复了“门楼”、“绣雪堂”、“香涛阁”、“大还阁”、“鹤梅仙馆”、“寒碧舫”、“潭影轩”和“长廊”等十八处景点。城市山林,绿叶红花,泉石清流,已超越了自我和物欲--人与自然的和谐。古人所追求的理想居住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永恒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东海两难  据太仓地方志记载:老南园中曾有一块“东海两难”碑,乃明代书法家王稚登题写。一说为王世贞、王世懋题写的;也有一说为张溥、张采题写的。查王稚登是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文学家、书法家,与王世贞、王世懋年龄相仿,但比他俩长寿。而张溥、张采要晚于王稚登,因此可以认定“东海两难”中的“两难”是指王世贞与王世懋。“两难”出典于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中的“难兄难弟”一词。原意是指兄弟两人才德俱佳,难分高下。而“东海两难”是赞美与称颂王世贞与王世懋各有文才,各有成绩,各有千秋。  大还阁琴馆与徐上瀛  徐上瀛(生卒年月不详),别署青山。为明末清初年间人,著名古琴家。徐上瀛年轻时乃习武之人,自小抱有济世报国之志,然命运不佳,两次参加武举考试都未能得到主考官的赏识,无奈之下只得作罢。明代万历年间太仓操琴之风蔚然,为排遣烦闷,徐上瀛遂弃武学琴,先拜太仓著名琴家陈爱桐之子陈星源学琴,后又向陈爱桐的入室弟子张渭川学琴。为了更进一步,他又拜常熟人严徵学琴。由于得名师指导,其琴艺有了长足进步。后来,他与陈星源、严徵、陈禹道、[]庄乐等人结成琴川琴社,人称“虞山琴派”。徐上瀛著有《大还阁琴谱》、《溪山琴况》、《万峰阁指法秘笺》等。他在总结严徵的“清、微、淡、远”基础上,取诸家之长,独创一格,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的二十四字要诀,对后来的琴学理论发展有相当影响,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为纪念这位明代古琴大师,太仓市政府在恢复南园的过程中,建造了大还阁琴馆,这是目前我国第一家古琴馆。该馆建筑面积有八百多百方米,主建筑为两层楼,除正厅外,辟有四间琴室,沿用了传统的“五知斋”、“与古斋”、“西麓堂”、“春草堂”等斋名。楼上正厅陈列有清康熙年间蔡刻本徐上瀛《大还阁琴谱》和名贵古琴,以及不久前发现于我市李王庙旧址的八音磬石等。  玉皇阁  玉皇阁原名普福宫,亦称玉芝阁,今位于太仓市双凤镇。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时,由御封道教首领张天师张宗演之弟子周静清奉旨始建,1994年批准重建。占地30多亩,主要有玉皇阁、慈舰殿、陛皇庙。相传明建文帝曾率其大臣避难于此。玉皇阁乃史书有载的道教古庙。我国道教玉皇阁全国有多处。  海天禅寺  海天禅寺,座落在东部板桥镇,位于市郊沪嘉高速公路太仓段北侧,九十年代创设,寺名缘起海水摇空缘,天花拂袂来,禅边风儿好,寺旁板桥开",其建筑气势恢宏,可谓"江东一绝",占地百余亩,内有山门殿、天皇殿、大雄宝殿、观云阁、地藏阁等。  古镇沙溪  临  水  建  筑 山  塘  河  天  下  第  一  古  巷 兴  义  桥  “古巷同肩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工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沙溪镇是江苏省太仓市所属的一个千年古镇,位于太仓市中部偏西204国道旁。早在宋、元时已集市成镇,明清两代,达官贵人、商贾平民纷纷沿着老戚浦河两岸建府造第,营构居屋,逐渐形成蜿蜒数里长的河南街、河北街。据志书记载:“镇地延袤可数里,多富家巨室,其缙绅学士几当一州之半,为士好文章,习仪观,济济相望,而民之耕于野者,亦勤稼樯谨财用,有蟋蟀代檀之风,人称乐土。”至民国年间,仍为巨镇,俗称“东南十八乡、沙溪第一乡。”古镇最有特色的当数保存完好的、沿戚浦河而建的临水民居建筑群。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为方便水边生活,家家建有河棚间,家家有石水桥,临水一间,木桥镂窗,既可眺望河景,又可汲水购物,形成一道韵味独特的风景线。民居参差起伏,错落有致。挨家挨户的临水建筑,几乎有一半伸到河面上,上面是临空水阁,下面由石柱支撑,河埠、船坞就设在水阁下面,巧妙之极,这是真正的“枕水人家”。古镇多古居古迹,印溪书舍,南野蛮斋居,莲心楼等古宅民居,充满人文气息。清乾隆年间富商龚氏的豪宅,满厅雕梁画栋,云纹布满梁架,缠枝花绕满梁木,浮雕造型优美,刻工精细,堪称江南一绝,至今保存完好。近现代名人故居中有前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故居,建于民国初年,系欧式双层建筑,可观看古镇风貌。除了建筑,园林亦为一景。由一代国画大师朱屺瞻题写园名的乐荫园,园内碧波荡漾,花木鼎盛,楼亭廊阁掩映其中极尽江南园林之精妙。从吴晓邦故居出来,漫步垂直如线的三星古街,“天下第一古巷”的标牌赫然在目。古色古香的老字号店铺林立街旁,一面面小黄旗迎风招展,不时闪现眼前的明清桥门洞,令人恍然若梦。走着走着,便上了橄榄岛。这是一座江南古镇中独一无二的人工小岛,三座明清古桥横跨岛、镇之间。岛上绿树成荫,翠竹环绕,令人荡气回肠,有一种顷刻间回归大自然的感受。沙溪镇的风味特产:沙溪汤包、蟹壳黄等小吃,鲜美可口。灯笼和蟋蟀是沙溪历史上的特色产品。古镇景色秀丽,古朴典雅,街长三里,庭园深深,雕花厅、乐荫园、橄榄岛、吴晓邦故居等人文景观风格迥异。别致的临水建筑,古宅密集的老街和古朴雄浑的石桥,是沙溪现存文化遗存的三大特色。镇上的景点有:龚氏雕花厅、“天下第一古巷”、庵桥、乌云会遗址、乐荫园、吴晓邦故居、临水建筑、明清古桥、橄榄岛、三里古街、沙溪古镇牌坊、兴义桥、普济寺、小市庙、国民党要员陆京士故居等,镇上的天妃宫是当年郑和出海前亲临祀拜之处,现已改建为郑和纪念馆。  沙溪镇牌楼 沙溪镇三里古街 沙溪镇橄榄岛  乐荫园  乐荫园原为宋代隐土瞿孝祯的读书处。位于沙溪镇,有江南著名园林之美誉,占地22.5亩,水面5亩,建筑物临池而建。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池居中部,四周环有假山、长廊、水榭、花厅、六角亭、通津路。大门和围墙仿苏州拙政园门口;北侧有小花厅,西部为雕花厅,梁上雕花精致。  元代三桥(州桥、周泾桥、皋桥)  元代太仓由于海运的发展而号称"六国码头",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现城内尚存元代拱形石桥三座,这就是横跨致和塘上的州桥、周泾桥、皋桥。三桥都由地方官和佛教寺院共同发起,民间捐款而兴修,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桥身和拱券都用青石砌造,拱券都呈分节并列式排列,且两边都不设桥联柱,这些都是典型的元代桥梁风格和建筑方式。州桥,位于城厢镇府南街南端,横跨致和塘,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乃三孔石拱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桥长16.2米,中孔高4.27米,跨宽8.05米,拱石上有浮雕,并刻有“大元天历二年”等字样。正中地福石一侧刻有“安福”两字。  州桥 周泾桥 元兴福桥今皋桥  郑和纪念馆  郑和纪念馆为古色古香的砖木结构房子, 坐落于太仓浏河镇,朱红色的门面十分气派,院子中柏树成行,清幽肃静。屋内陈列有介绍郑和出海事迹的重要历史文物。郑和是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曾从太仓浏家港起锚七次下西洋,为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天妃宫  天妃宫,位于浏河镇东市庙前街,为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迹。初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68年)。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从刘家港启航前,必先在此进香祈求海神娘娘保佑航海平安,并于七下西洋结束后在此亲立“通番事迹碑”。  南广寺  南广寺座落于南郊镇,建于宋绍兴二年,距今800多年历史,1993年批准重建,占地面积97亩,主要有山门殿、金刚宝殿、观音殿、地藏殿、法堂方丈楼等。  墨妙亭  墨妙亭位于太仓公园内。内藏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手迹《送李愿归盘谷序》和《归去来辞》石刻等。  憩园  憩园又名人民公园,始建于1130年,位于公园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园内有北宋著名水利专家郏亶墓、元代大型“铁釜”、明代“通海泉”、宋花石纲遗物“望海峰”。最负盛名的有“墨妙亭”。另有树萱斋、壁嵌等许多颇有价值的碑石。此外还有荷池、三曲桥等风光景致。  梅花草堂 (朱屺瞻年轻时的画室)  梅花草堂座落于浏河公园内,是当代极负盛名的百岁丹青大师朱屺瞻先生年轻时习画的画室。朱屺瞻(1892-1996年),名增钧,号起哉,又号二哉老民,斋名梅花草堂、癖斯居等,系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画坛的一代宗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西泠印社顾问等职。朱屺瞻习画自幼年始,曾两度赴日本学习油画与考察美术教育,27岁时,其油画参加过首届苏州美术画赛会。新中国建立后,朱屺瞻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后又被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 师。此后,多次赴外地写生、创作,举办个人画展,成为我国著 名国画大师。朱屺瞻画风老辣,自成一体。著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谈》、《朱屺瞻画选》等多种,作品被海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1995年上海市政府在虹口公署内建造了朱屺瞻艺术馆。朱屺瞻一生喜爱梅花。抗战时,浏河老宅被日军焚毁,新宅亦弹洞满壁,遂拆老宅之余屋,修缮新宅,并把日寇炸弹坑挖为“铁卵池”,池边土坡上遍植梅花,题其居曰“梅花草堂”,自号“梅花草堂主人”。1936年,朱屺瞻邀潘天寿、姜丹书、金维坚、吴茀之、张振铎至浏河梅花草堂雅集,吟诗作画,研讨艺事,欢聚数日而散。后征集得海内名家王一亭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贺天健、丁辅之等所作梅花草堂图,汇为一巨册。1991年朱屺瞻百岁时,家乡政府在其故居重建“梅花草堂”,计一院五室,分为展厅、画室、会客厅等。为此,朱屺瞻向梅花草堂赠送了《春风新长紫兰芽》、《老干横生色如铁》、《雨后溪山》等六幅精品力作。  曹溪阁  曹溪阁位于太仓市区东,两层古典式建筑。内藏古玩字画、秀玉奇石等珍品,以及各类雕塑和高品位的工艺麦秸画。  张溥故居  张溥故居位于太仓市城厢镇西门街8号,建于明代天启、崇祯年间。可惜正门和后院均已久废,仅存三进组合式的通转走马楼房屋。整个建筑斗拱齐全,工艺精湛,布局精巧,配以围廊厢房,几似迷宫,是一座典型完整的明代建筑。内设县博物馆与唐文治、俞庆棠事迹陈列室。还设有复社纪念堂、文物陈列馆、太仓名人馆和“四王”纪念馆等。张溥(1602—1641年),明崇祯年间进士、明末文学家、“复社”领袖、《五人墓碑记》作者。娄东二张系指张溥与其好友张采。张采,字受先,文学家、史学家,曾与张溥一起组织过应社、复社,乃复社重要骨干之一。著有《知畏堂集》、《太仓州志》等。因张溥住西郊,张采住南郊,故人谓西张南张,并称为“二张先生”。  王锡爵故居  王锡爵(1534-1610年),太仓人,明代万历年间首辅,其故居俗称太师第,故居为明代中期建筑,雕梁画栋,斗拱齐全,品级森严,气宇轩昂。其后裔清代大画家王时敏、王原祁也曾在此居住,现有门楼一座,面阔五间,门厅左右分上下二层。这种门楼式的门厅,在江浙—带绝无仅有。内设娄东画派陈列和太仓历代碑廊。早年在太仓东郊有“两世鼎甲、四代一品”牌坊一座。“两世鼎甲”系指明万历二十一年的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与其曾孙清康熙年间的内阁大学士王掞,人称“祖孙宰相”。“四代一品”系指王锡爵与儿子王衡、孙子王时敏、曾孙王掞均为朝廷一品大员。  吴健雄墓园  吴健雄墓园,位于浏河镇明德高级中学的紫藤阁旁。1997年2月17日吴健雄逝世后,根据她的遗愿,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世界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审定的墓园于1998年5月底在明德高级中学内建成。杨振宁为墓园题写了“吴健雄墓园”五个大字,李政道为墓园题辞。吴健雄是当代世界著名物理学家,1912年5月31日出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1923年在浏河明德学校读书;后考入苏州江苏省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36年远涉重洋赴美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4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42年与袁家骝在美结婚,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63年吴健雄对β衰变的一系列实验证明核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在物理学史上首次由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对后来电弱统一理论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1972年起担任普宾讲座教授;1975年获美国总统福特颁发的国家科学勋章,同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78年她还获得国际性的沃尔夫基金会首次颁发的奖金;1980年退休;1981年意大利总统授予她“年度杰出妇女奖”;1991年荣获代表理工界最高荣誉的普平纪念奖章。1984年10月她回到家乡浏河,参加了恢复明德学校校名和为纪念父亲而兴建的明德楼落成典礼,并成立吴促裔先生奖学金基金会,她慨赠基金还担任了基金会的名誉会长。  高仁歧油画馆  高仁歧油画馆座落在新区柳州路上,馆内藏有高仁歧创作的60多件油画精品。高仁歧是太仓时思镇人,著名军旅画家,目前为济南军区副师级专业画家。其作品在全军美术作品大赛中得金奖,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  吴晓邦舞蹈艺术馆  吴晓邦舞蹈艺术馆座落在太仓新区,拥有两个建筑面积各为400平方米的展览厅和一个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吴晓邦于1906年出生在太仓沙溪镇,是我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舞蹈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协主席、第二、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吴晓邦(1906-1995年),出身于贫苦农家,后被沙溪镇上吴姓富户抱养,取名锦荣。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吴晓邦满怀革命热情,投笔从戎,在北伐战争中任叶挺团见习排长。大革命失败后,他于1929年赴日本学习音乐,因敬仰波兰音乐家肖邦,遂改名晓邦。后受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演出的舞蹈感染,开始对现代舞蹈发生兴趣,先后在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与宫操子现代舞蹈研究所学习芭蕾舞与现代舞。“9.18”事变后回国,在上海创办“吴晓邦舞蹈学校”、“晓邦舞蹈研究所”,举行了第一次舞蹈作品发表会。1937年后参加抗日救亡演剧队,期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舞》、《游击队员之歌》等一批抗日舞蹈节目。1945年抵达延安,在“鲁艺”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舞协副主席,并先后兼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等职。1956年创建“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文革时受冲击下放,文革后,吴晓邦复出,任中国舞协主席、全国文联常委《舞蹈艺术》杂志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主编等职。吴晓邦以舞言志,以舞警世,为人生而舞,矢志不渝,坚持舞蹈教育、创作、理论三位一体的方法,培养了一大批舞蹈后继。一生创作了《饥火》、《思凡》、《丑表功》、《平沙落雁》、《迎春》、《秋怨》、《虎爷》、《宝塔牌楼》等18个脍炙人口的新舞蹈节目。著有《新舞蹈艺术概论》、《舞蹈新论》、《谈艺录》、《舞蹈续集》、《舞蹈学研究》等专著。吴晓邦是我国新舞蹈的奠基者、开拓者和实践者,杰出的一代舞蹈大师。为纪念这位我国新舞蹈的先驱,1999年在其故乡太仓落成了我国第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舞蹈纪念馆——吴晓邦舞蹈艺术馆。  宋文治艺术馆  宋文治艺术馆,建于1989年,座落在太仓市县府东街12号,馆内有宋文治先生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60件代表作和他收藏的30多件明清书画珍品,及具有很高价值的30件远古彩陶等。宋文治系太仓西郊人,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张石园、吴湖帆先生。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省书画院副院长和南京大学教授。  昆曲  昆曲始源于太仓南码头(也称南关,即今南郊镇)。昆曲乃艺苑中的奇葩,戏曲中的阳春白雪,历来受文人雅士的青睐。据地方志记载,元明时太仓南码头是极盛一时的活码头,南人北人杂居,南腔北调互相影响。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长期寓居于南码头的魏良辅改良土腔,创造了一种十分典雅华丽的新声腔,世称昆腔、昆曲。昆曲从民间走向舞台,则自昆山梁伯龙的《浣纱记》开始。清初太仓大诗人吴梅村诗云:“里人度曲魏良辅,高士填词梁伯龙”指的就是这事。因《浣纱记》的演出成功,昆曲声誉日隆。士大夫均以听昆曲、习昆曲为雅事。太仓在明清时期有不少昆曲班子,也出现了不少昆曲艺人。近代太仓还出现过昆曲传字辈艺人朱传茗,昆曲音乐家、昆曲笛师高步云等,至今,太仓民间还能搜集到昆曲工尺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昆曲在太仓的普及,以及太仓人对昆曲的贡献与感情。  魏良辅  魏良辅(生卒年月不详),明戏曲音乐家,昆曲(南曲)始祖。字尚泉,原籍江西豫章(今南昌市),后迁居太仓南码头(今南郊镇)。魏良辅熟悉音律,初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钻研南曲。他的家乡盛行弋阳腔,而他却厌鄙弋阳,为改变所处的艺术环境,于嘉靖年间1522——1565)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十分活跃的太仓,居住在太仓南码头。在当地驻军中,有很多人通晓音律,魏良辅常与他们切磋技艺和商讨乐理。这时,他结识了驻地的一位南曲专家、太仓卫百户过云适,常向他请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过认为满意了方肯罢休。他还请教从安徽寿州(今寿县)发配至太仓的善弦索、北曲的戏剧家张野塘。当时张正在军中服役,对魏的求教欣然应允,两人结为挚友。后来魏良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张野塘。以后,魏良辅在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对流传于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加工整理,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命名北曲“转无北气”,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韵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国工”、“曲圣”,乃至昆腔(南曲)“鼻祖”。著有《曲律》(一名《南词引正》)一书,是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作为一个独立的乐种,其名称大约在五十年代初才定名。然江南丝竹的雏型——“弦索”,则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太仓卫军士张野塘创制,跑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据载,素工弦索的张野塘因罪发配至太仓后,与戏曲家魏良辅因共同的受好,很快成为忘年之交,魏因爱张之才,后将女儿许配给他。张野塘与魏良辅合作后,开始习南曲,更定弦索音,使之与南音相近,又改三弦之式,名曰弦子。组建了一个以弦乐、管乐、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创制出了一种“颇相谐和、殊为可听”的吴中新乐“弦索”。弦索在明清时,主要用于昆曲的伴奏。16世纪中叶后,昆曲逐步成为统领中国剧坛的主要剧种,因此,弦索除为昆曲伴奏外,演变成为独立的一支丝竹演奏乐队。明万历年间,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对音乐、戏曲等有所偏爱,常请张野塘、赵瞻云等去表演、授艺,这对江南丝竹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雍正、乾隆年间,不少演奏江南丝竹的家乐班转为民间职业乐班,经常出入民间庙会、灯会等喜庆场所。此时,江南丝竹演奏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延至民国,太仓有江南丝竹班子100多个。主要乐曲有民间广泛流传的《行街》、《三六》、《云庆》、《欢乐歌》等八大名曲。  长江四鲜  太仓地处长江入海口,江海交汇之处,鱼类品种甚多,较为著名的有合称为“长江四鲜”的银鱼、刀鱼、鮰鱼、鲥鱼。银鱼:古称“脍残鱼”。此鱼形细长,身透明,体光滑,长约一指。喜栖息于近海的长江口,正规名字叫间银鱼,当地人众称“面杖鱼”。因这鱼细骨无鳞,色明莹如银,其味又极鲜美,故深受食客青睐。刀鱼:因此鱼其状似刀形,俗称刀鱼。刀鱼“狭薄而长头”,与凤鲚有相似之处,但比凤鲚个大,也称江鲚。个大者有一尺来长。此鱼特点是肉质细腻鲜嫩,入口即化,但丝毛骨较多,食之须小心。清明前大量上市。一过清明,其丝毛骨即变硬,价钱就开始下跌。鮰鱼:亦称鮠鱼,俗称白戟。此鱼特点其吻圆突,口腹部,体无鳞,大者长达一米以上。现产量急剧减少,大鮰鱼已不易捕捉。鮰鱼肉肥肉鲜,精炖红烧,均为鱼中名品。其鳔肥厚,可制鱼肚,历来为上等食用鱼类。鲥鱼:古称“魱”。形秀而扁,似鲂而长,长约70厘米,银白色,腹部具棱鳞。一般三四龄成熟,春夏之交,溯江而上,主要产于太仓的长江入海口到南京燕子矶一带的下游地段。其味极为鲜美,更宜不刮鳞清炖,为长江鱼类中的极品。可惜近年已濒临绝迹,其身价愈发昂贵。更多追答我要看太仓舞‘追答哦,好,等下哈!弱弱的问一句,太仓舞是什么东西?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7d8d9PbfIk/

请问太仓有什么好玩的景点啊?

劳我以生
说不敢当
苏州好玩的地方,带你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