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查报告 1000字

路上面
圣人生焉
关于嘉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考察报告2009年10月19日——10月27日,我校曾文鸿副校长带领第二期中青班全体学员赴浙江嘉兴市委党校异地学习考察,我随同参与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并对嘉兴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考察。现形成考察报告如下:一、嘉兴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杭州、嘉兴、义乌、温州、台州等地建立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明确要求嘉兴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建成带动作用强、统筹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嘉兴市出台了《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嘉委[2008]1号)等一系列文件,并以“两分两换”为核心、以“全民社保”为支撑,大力推进“一步到位”式的城乡一体化。(一)“两分两换”推动城乡一体化跨越式前进。1、嘉兴市的基本情况嘉兴位于长三角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带,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发展比较均衡,下辖的县(市、区)经济实力均位于全国百强县第20~35位。2007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8∶1,收入差低于浙江省的2.4∶1和全国的3.2∶1。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紧缺等要素制约日益显现。嘉兴是平原,没有大量可用来改造为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杭州湾北岸是主航道,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围垦造田。在非农用地不足的背后,农村宅基地杂乱无章,农民大多分散居住,宅基地面积过大(户均宅基地1.5~2亩),造成土地的浪费;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产的比例已下降到24.5%,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脱离土地到城镇企业务工。从现实条件来看,嘉兴已经具备了推进“两分两换”的条件。2、“两分两换”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目标。所谓“两分两换”,是指将农户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在依法、自愿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两分两换”的实质是试图通过农民的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直接转变为可处置资产;通过农民的承包地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以保证失地农民老有所养;其直接作用就是通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让农村土地实现像城市一样的市场化流转,推进农户向城镇集聚,从而将宅基地复耕,或为其他用途腾出用地指标。同时,也能进一步打通农民进城的渠道。嘉兴市力争通过“两分两换”,到2012年,1/3以上的农民实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流转土地面积100万亩以上,50%左右的农田实现规模集约经营。3、“两分两换”的具体做法。一是摸清基本情况。嘉兴市在每个县(市、区)都开展试点工作。各县(市、区)再选择乡镇和村进行试点。为确保工作稳步推进,市、区、镇、村、村民小组五级对开展试点的区域,通过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恳谈会、听证会,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掌握民情,尊重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全市90%以上试点村的村民都同意推进“两分两换”。二是制定政策文件。在嘉委[2008]36号文的基础上,嘉兴市委办、市府办又出台了《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嘉委办[2008]50号),对“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作了进一步细化。各县(市、区)、镇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三是完善相关规划。各县(市、区)结合“两分两换”试点的开展,及时调整完善镇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其他相关配套建设规划。四是建立工作载体。各县(市、区)成立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各镇和有关部门也相应建立工作机构。各镇政府分别注册成立公司,作为运作主体封闭运行。五是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为使该项工作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嘉兴市宅基地置换共有三种方式,即:按照1∶1的面积置换城镇公寓或自建别墅、按照1∶1~2的面积置换产业用房、货币补偿。选择第一种模式的农户中,公寓与自建别墅的比例为55∶45。进行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后,公寓房每户实际占地不超过0.3亩,自建房不超过0.5亩。(二)全民社保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为解除农村居民进城之后“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嘉兴市出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直接把城乡各类劳动者都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来,嘉兴也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全民社保的地级市。该市的具体做法是:1、城镇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不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该市上上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8%缴交养老保险金,并全部纳入个人账户;政府财政资金补贴5%,其中3%纳入个人账户,2%纳入统筹账户。3、失地农民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4、其他未能参加社保的农村居民参加农村居民社会保险,按照该市上上年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8%缴交养老保险金,并全部纳入个人账户;政府财政资金补贴5%,其中3%纳入个人账户,2%纳入统筹账户。由于农村居民缴交15年的费用基本上在1万多元,如果参加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财政资金给予1万元甚至全额社保补贴;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流转且流转期限在10年以上的,还可按照城镇居民的缴费标准和待遇置换社会保障。(三)发展农家乐促农民增收。浙江省高度重视“农家乐”的发展,并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在发展“农家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该镇建林村目前有9户农户依托本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自家庭院发展农家乐,每户的年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该村还利用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土地,集中发包给有实力的投资者,开发旅游度假区,也取得了成功,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二、嘉兴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几点启示透过嘉兴市“两分两换”、全民社保、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益探索,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一)嘉兴模式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1、优化了农村布局规划。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有序推进,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民建房无序、公共服务配套难、宅基地占地多等问题。农民进入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居住,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路、水、电、有线宽带、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配套集中,大大节约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成本。可以说,嘉兴市通过“两分两换”,把分散居住的农村居民集中到城镇和新社区居住,通过大规模的“拆旧建新”,实现了城乡一元在形式上的“一步到位”。2、节约了大量农村建设用地。考察组考察的南湖区余新镇和七星镇,在“两分两换”工作中具有典型性。余新镇需搬迁农户4231户,现有宅基地面积3977亩,其中公寓房置换2327户,户均0.3亩,需占用建设用地698亩;异地迁建置换1904户,户均0.5亩,需占用建设用地952亩,合计建设用地1650亩,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327亩。七星镇需搬迁农户4011户,现有宅基地面积4158亩,采取新社区公寓房安置,按户均0.3亩计算,需占用土地1203亩,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955亩。据测算,按照“两分两换”模式推进宅基地置换,每户可以节省0.4亩以上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3、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在“两分两换”试点的带动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自2008年以来,南湖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25万亩,规模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不断增加,土地流转中规模100亩以上的经营面积达到1.74万亩,一大批新家户、新设施、新品种不断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促进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并有效带动了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另一方面,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节约出来的用地指标,可以有效解决城镇商业建设和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保障水平。“两分两换”试点都采取政府主导开发建设,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户有旧房搬迁补助和奖励,农民置换成本较低,农村住宅由小产权房变成完全产权房,在资产实现合法增值的同时,通过租、售等手段,财产性收入大为增加。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租金收入,同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大对农民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的创业收入和薪金收入。(二)嘉兴模式在推广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1、政府负担加重。由于“两分两换”工作以政府为主体推进,加上村民宅基地和房产面积较大,直接导致了安置的高成本。据了解,在“两分两换”推进过程中,选择公寓安置的,每户的安置成本为48万元;选择自建别墅的,每户安置成本为20万元。整体测算,每户的安置成本为37万元。如全面铺开“两分两换”,政府将背负巨额负担。如南湖区七星镇是一个地域和人口规模较小的镇,需搬迁农户4231户,该镇把握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向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达到25亿元。如果镇域规模较大、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两分两换”很难推开。就目前而言,融资是推进“两分两换”的一大难题。2、地方土地周转指标不足。在农村旧宅未拆除的前提下,推行“两分两换”建设新市镇、中心村,需要一定的土地周转指标。在土地指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较大。调研组在南湖区余新镇实地调研时了解到,该镇推行“两分两换”需要周转建设用地1650亩,除了占用城镇建设用地外,还占用了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由于嘉兴市是浙江省的试点,浙江省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使用问题上,一方面预拨约300亩的用地指标,另一方面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可以说,试点单位在政策上享受到了倾斜性的照顾,如全面铺开该项工作,土地的制约将是一大难题。3、置换户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比较严峻。农民将手上的土地承包权流转后,虽然一部分人可以到承包土地的农业公司工作,一部分人可由政府通过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解决,但40、50岁数的劳动力就业仍比较困难。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城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土地双置换后,农民一旦从农村出来,生活成本增加,没有充分就业,政府压力就相应加大。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市场经济脱节的问题值得重视。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嘉兴市很多试点地方都在测算中提出每年每亩600元的流转价格,这就容易造成地方流转价格与土地承包市场脱节现象。承包土地因多种原因,比如不同地块所处位置不同,土壤肥力、适宜种植作物、历史产出效益也不同等原因,流转价格不尽相同,应该正视和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土地流转应是一个市场寻价行为,流转价格高低应由受让方和出让方通过谈判博弈实现。此外,现在许多地方担心流转土地的主体难寻,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农业招商引资任务相当繁重。个别地方为了不致使土地荒废,以极低价格转手短期出租,这种受让方缺位的土地流转进来后,使政府背负了巨大成本压力。三、加快推进我们城乡一体化的几点建议在考察借鉴浙江省嘉兴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快我们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们通过深入实施“园区兴业、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其中,工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推进我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千头万绪,怎样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着力点?我们认为,关键是要从领导体制和领导方法上下功夫,实行领导体制的创新和领导资源的超常规配置,从而形成抓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合力。嘉兴市南湖区通过成立统筹委及其办公室,各镇和有关部门都相应建立工作机构,并建立区统筹委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专题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工作督查制度(经常性开展)、工作月报制度(土地流转、新社区建设)、工作专报制度(“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专报),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城乡一体化推进氛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避免简单的盲从。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实质性东西,并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我们与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宅基地的分配面积上区别很大。嘉兴市的农村宅基地面积较大,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庭院,这也为单家独户发展农家乐提供了载体空间。即使是推行“两分两换”后,该地户均宅基地也在200平方米以上。我们农村分配的宅基地面积最大不超过120平方米,还不到嘉兴市的1/8,单纯依靠“两分两换”盘活土地,空间非常狭窄。此外,宅基地基本上均用于房屋建设,不可能再建独立庭院,以农户现有住宅发展农家乐的可行性不大。2、农民转型方式不同。嘉兴市的农村居民基本上在本地就业,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家生活,基本上没有出现空心村。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在转型后,基本上搬到中心城镇居住,造成空心村比较多。此外,嘉兴的宅基地基本上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但我们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一户多宅”现象比较普遍。3、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式不同。嘉兴市由于在分田到户比较彻底,宅基地和承包田均直接分配到户,基本上不存在集体经济。但我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土地流转,经济关系相对比较复杂。4、地貌特点区别很大。嘉兴地处平原地带,宅基地复耕成本低,且可以100%复耕。我们处于丘陵地带,很多村庄依山而建,有的还建在山坡上,宅基地复垦成农田成本高,在相当多的地方把宅基地复垦成农田也是不现实的。5、在政策扶持方面有所区别。嘉兴市是浙江省“两分两换”的试点,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是经浙江省发改委立项,在土地指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修编等方面也有省国土资源厅的扶持。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要获得上级如此大的支持,难度较大。综上所述,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从解决农村农民最迫切、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在探索“两分两换”工作上,应先重点解决城中村、空心村和偏、远、散的村。对于还不具备开展“两分两换”的村,应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通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在发展农家乐方面,应以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为依托,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档次,集食、娱、游等于一体,既解决农民的就业,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把建立全面社保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全民社保体系,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城乡一元,解决广大农民后顾之忧的必然举措。我们可借鉴嘉兴市全面社保的先进经验,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财力先行先试,在全市率先推出高龄津贴的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保体系。(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试点先行,部门联动。无论是我们各项改革的推进,还是嘉兴市推进“两分两换”工作的成功经验,都是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的。因此,我们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应在先行试点,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确保农村和全社会的稳定。另外,在“两分两换”、全面社保和农家乐的推进上,要充分实现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联动,发改、经贸、财政、建设、规划、国土、旅游、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们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的调查报告 1000字回答完毕

内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体化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少君之费
2007年5月底到6月初,地质勘查司组织对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勘十院”)进行了专题调研,旨在总结分析《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以来地勘单位以队为单元改革发展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制定地勘单位发展战略和规划收集材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内蒙古地勘十院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隶属于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由原内蒙古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院、内蒙古第三水文地质勘察院合并而成。现有职工952人,其中离退休454人,在职职工498人,管理人员28人,服务人员33人。(一)形成了以地质勘查业为基础,以矿业开发为核心,以工程地质勘查与施工为支柱的新型产业结构以地质勘查为基础。组织精干队伍,配备优良装备,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展大量地质勘查项目,获得重要地质勘查成果,为矿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2005年,地勘十院同时承担了29幅1:5万矿调项目,十几个矿产勘查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1.5万米,物化探测量200平方千米,完成地质勘查货币工作总量4500多万元。仅2005年一年完成的各项实物工作量及货币工作量相当于前10年之和。从世纪之交迄今拿到100多个探矿权。以矿业开发为核心。内蒙古地勘十院的探采一体化始于“八五”末期,5年驶入快车道,2003年以来“爆炸”式扩张。承担主要开发工作的金源公司成立于1995年,先后勘查开发了毛山东萤石矿、林西新林镇萤石矿、巴林左旗四方城铜矿,但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1999年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勘查开发了赤峰市巴林左旗哈拉白旗铅锌矿、赤峰市松山区白脸山膨润土矿、西乌珠穆沁旗花敖包特铅锌矿,运作矿权转让了阿鲁克尔沁旗膨润土矿,矿业开发产业已初具规模。2003年以来“爆炸式”发展,投资近亿元建设花敖包特铅锌矿1000 吨选厂,形成日处理矿石1400吨,年处理矿石3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6 年总产值达5.0 亿元,实现利税达1.5亿元;2005年由内蒙古地勘局、地勘十院及地方一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开发赤峰翁牛特旗黄花沟铅锌矿(内蒙古地勘局占30%股权,地勘十院及十院职工占45%股权,地方企业占25%股权),到2006年底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利税1000万元;2005年,出资3.4亿元购买由北京碧溪集团投资勘查的西乌旗道伦大坝铜矿的勘查权,经对其中0.32平方千米的范围进行详查,提交铜储量10 万吨,钨1 万吨,锡4000万吨,银300吨,一期工程建成1500吨铜钨选厂,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迄今,内蒙古地勘十院的矿业年总产值将近10亿元。以工程勘查与施工为支柱。工程勘查与施工是地勘十院另一个比较优势产业,在赤峰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可达50%以上,并且已经走出赤峰市和自治区外承揽项目。在地质灾害评估、治理上也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近两年来市场收入均达1000万元以上。2005年工程勘查与施工业完成市场总收入1500万元以上。(二)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地勘十院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近几年整体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平均都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增长,通过市场获得的预算外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地勘十院近三四年企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前十几年,经济增量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从市场收入看,内蒙古地勘十院2006年达5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是2004年的3.4倍,2003年的17倍。内蒙古地勘十院2006年完成利税1.2亿元,是2005年的4倍,2004年的仅10倍,2003年的40倍。与此同时,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人均收入7万元,是2003年2万元的3.5倍。企业投资也是连年翻番,从2003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8000万元,从2005年的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5亿元。几年间,地勘十院市场收入翻了十几倍,上缴利润翻了十几倍,企业职工收入翻了几倍,企业投资翻了几十倍,这种发展速度无论是在地勘单位系统内部,还是在地方各类企业里都是比较快的。这一方面表明地勘十院干部职工在这两年里为了单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更说明了地勘十院企业改制后,企业新机制有效激活了企业本身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活力,有力推进了企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迄今,地勘十院已有在生产矿山企业2个,在建矿山企业2个,工程勘查与施工企业1个,地质勘查二级单位1个,技术咨询服务企业3个。其中年产值超亿的企业1个,超千万的4个,超500万的1个,超200万的2个。随着赤峰市黄花沟铅锌矿、西乌旗道伦大坝铜钨矿、外蒙乌兰铅锌矿的建成投产,地勘十院控股矿山企业总采选能力可达3000吨/日以上。每年可生产(单位:金属量):铅锌5万吨,白银100吨,铜5000吨,钨1000吨,总产值可达10亿元以上。(三)抓住机遇,更新观念,推进院办企业股份制改造转制是前提。依据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企业转制的政策,大力推进了二级经济实体的转制,除地质勘查公司外,把所有具一定规模的院办企业全部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实行模拟法人制。迄今十院已有控股或相对控股具独立法人资格企业6个,其中3个很快发展成年产值超千万,利润超百万的初具规模企业。职工全员入股是基础。在有限责任公司里让企业职工合并占大股,全院职工全员入股。地勘单位相对控股,社会资金适当进入参股。改制后的有限责任公司全部独立注册,并已获得独立法人资格。转变经营方式是关键。目前地勘十院的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由过去以具体经营为主,投资控股为辅转变为以投资控股为主,具体经营为辅。地勘十院作为投资母体,充分发展自身优势,正在逐步实现以企业为基础,以主业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的集团化投资公司的经营方式。贯彻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法定程序上明确地勘单位与企业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隶属关系是核心。地勘十院推进企业内部制度改革,使企业管理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积极进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用新机制激活地勘企业巨大潜能与活力。企业改制只是形式,不是目的,企业改制的关键问题在于能用新的企业运作机制激活企业本身的巨大潜能,开创企业发展新天地。原地勘单位管理企业的基本模式是:“决策中心”体现在地勘单位领导班子,“利润中心”体现在地勘单位,“成本中心”体现在企业,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办不办、办成后怎么干,由地勘单位领导班子说的算,企业盈利后,利润完全由地勘单位支配,企业管理者充其量只是起个控制成本的作用。改制后,三个中心整体下移,企业“决策中心”体现在股东会、董事会,“利润中心”体现在企业,“成本中心”体现在企业班组、车间、工段,这一模式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从法定程序上明确了地勘单位与企业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隶属关系。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纵向各环节、横向各层面的管理功效,最大限度激活二级经济实体本身的创业激情与潜力,这种激情与潜力直接转化为经济快速增长及较高的企业投入回报率,最终以量化形式体现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逐步把地勘单位的企业管理推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四)建设和谐地勘单位,提高职工收入,解决下岗职工生活困难,落实离退休人员政策地勘十院树立了经济发展受益于职工,让利于职工的人性化理念。目前,地勘十院企业职工收入已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工资性收入只占其中一部分,各种补贴、奖金也占一定比例。更大部分为股份分红,现在不但企业职工都有股份,全院其他职工(包括下岗职工)都有相应的企业股份,每年都可以分到相应的企业盈利。地勘十院随着企业经济状况的好转,不断提高下岗职工的生活费,从2004年的每月246元提高到2005年的340元(男职工工龄满30年、女职工满28年的每月领取650元生活费)。2006年实行了内部退养政策,一次性为188名下岗职工办理了内部退养,内退金是原来下岗生活费的一倍以上。落实离退休人员政策,使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工作生活环境。在内蒙古地勘局、国土资源厅以及赤峰市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特别是由厅/局出面帮助解决土地使用等问题,使地勘十院在建设职工住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2001~2005年,地勘十院连续5年被内蒙古地勘局评为“先进党委”、“先进单位”,2005年晋升赤峰市文明单位(标兵),2006年获得“全国经典地质队”荣誉称号。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后,企业职工展示出一种与企业同兴衰、共进退的真诚意愿,他们主动关心企业的大事小事,爱护企业的一草一木,自觉地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家的事,互相监督,互相合作,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五)开拓市场,分散风险,积极“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为了开拓市场,分散风险,同时也为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内蒙古地勘十院积极“走出去”开发利用国外矿产资源。2004年,地勘十院与其他几家矿业公司联合投入资金5400万元,在蒙古购买了四处矿权,初步控制铅锌储量300万吨,白银3000吨,黄金8吨。2005年,对其中的乌兰铅锌矿进行了全面勘查,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效果,实际储量要远远大于预期储量,2006年转入开发,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十院占10%股份。此外,2006年内蒙古地勘十院和其他地勘单位联合,在非洲的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取得了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的矿业权。二、内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体化成功的主要经验抓住市场机遇,用足政策优势,自身努力创新,是内蒙古地勘十院探采一体化成功的主要经验。其中,抓住机遇是前提,用足政策是基础,自身努力是关键。同时,三者又要发挥良好的互动作用。(一)抓住市场机遇抓住市场机遇是前提。实际上,地勘十院矿业开发起步较早,1995年就成立了主要从事矿业开发的金源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经开始了当时所谓的“边探边采”,先后勘查开发了毛山东萤石矿、林西新林镇萤石矿、巴林左旗四方城铜矿,但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矿业不景气,矿产品市场价格低迷。从国际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正是世界矿业结构调整的时期,当时大量矿产勘查开发公司倒闭或被并购及兼并。经过长期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内蒙古地勘十院抓住了两个机遇。一是得天时。2003年内蒙古地勘十院加力发展之时,恰恰是国际矿业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国内新一轮重化工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强劲、矿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之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进入新一轮工业化进程,世界矿业一改过去20年的萎靡,进入新的繁荣。当前,全球矿业处于繁荣期,矿产勘查投资高速增长。从2002年开始,全球的矿产勘查开始了一个新的周期,2002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投资不到20亿美元,到2006年增长至75亿美元,增长近300%。从国内来看,自2004年以来,我国国内勘查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勘探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固体矿产勘查投资达108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的第十名,同比增长63.0%,是最近几年中增长最快的一年,是2001年的5倍以上。当年内蒙古地勘投入10亿元(同比增长208%),地勘十院地勘投入4500万元(同比增长60%)。矿产勘查投资的高速增长,源于矿业的繁荣。2006年,世界主要矿产原材料,包括石油、铁矿石、铜、铅、锌、镍等的价格分别比2001年前后增长了2~4倍。全球矿业利润空前高涨,资源股票持续升值。现在这一机遇期仍然存在,世界矿产勘查投资还是国内矿产勘查投资,都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当然,这种增长的态势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要尽早抓住机遇。二是得地利。内蒙古地勘十院所处的赤峰市,位于兴安岭南麓中段西坡有色金属成矿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内蒙古地勘十院掌握着丰富的大兴安岭中南段和华北地台北缘的地质资料,拥有西乌旗花敖包特铅锌矿、扎鲁特旗水泉铜多金属矿、翁牛特旗黄花沟铅锌矿、宁城县东北沟金矿等多项有经济和开发价值的矿业权。该矿带位于克什克腾旗黄岗梁铁锡矿至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铅锌矿北西侧,跨越克什克腾旗、西乌珠穆沁旗、扎鲁特旗,西起哈尔楚鲁图银铅锌矿(达里诺尔湖),东至超浩尔图银铜多金属矿(霍林河),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约50余千米。(二)用足政策优势用足政策优势是基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近年来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给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机遇,注入了活力,收到了实效,市场竞争实力也大大提高。一方面,政府加强了对地勘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国有地勘单位加速融入地方经济,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地质工作与区域经济相互支持、互为促进的新局面。一是用足了2004年自治区政府提出的以“三不变”为核心的一系列地勘单位改革政策。内蒙古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的总体方向,按照自治区《关于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内党办〔2005〕13号)精神,实行内部事企分开,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分开管理,积极推进企业化经营管理,基本原则是“三个不变”(事业牌子不变、地勘经费不变、现有职工身份不变),“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将地勘单位办社会的职能移交地方;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经费分开管理;在职人员经费包干,自负盈亏;扩大用人自主权;地勘单位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内蒙古地勘单位改革促进了地质工作的加强,有利于地勘单位的发展,职工享受到了改革的实惠。地勘局各队建设职工住房,由厅出面帮助解决土地使用等问题。二是用足了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的对地勘单位实行的矿业权取得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土资源厅决定,优先安排地勘单位承担自治区地勘项目;支持地勘单位争取矿权经营矿权;在有偿出让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产地时,提取10%的价款返还地勘单位用于支持地勘工作。这些优惠政策,为地勘单位推进改革,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国土资源厅对地勘单位申请探矿权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每个队可以办三个矿权,如果地勘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申请范围,厅里还组织地调院帮助筛选。三是与赤峰市国土资源局保持了和谐的关系。一个例子是,内蒙古地勘十院与赤峰市国土资源局签署了联合进行地质矿产技术咨询服务的协议,共同组建了地质矿产技术咨询服务部。(三)自身努力创新自身努力创新是关键。有了市场,有了政策,关键靠自身的努力。在同样的环境下,地勘十院取得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成就,这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创新。一是致力于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地勘十院在扬长避短的组合中视矿业开发为“经济发展核心”和“企业发展战略主基调”,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勘单位想要融入市场,产业优势并不多,但比较而言,矿业开发应是最具优势产业。但是,地勘单位找矿不容易开矿更难,缺少资金,没有社会影响力,协调不了地方关系等等。但是,地勘单位也有优势,特别是,地勘单位懂技术、有人才,积累着大量的地质资料,掌握着许多矿权,控制着可供进一步勘查开发的矿产地、远景靶区,又有着国家政策法规上的倾斜。这些有益要素的有机组合无疑构建了地勘单位在矿业开发上的核心竞争力,标示着地勘单位应该在矿业开发上有所作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近几年来,地勘十院牢牢把握矿业开发这一企业发展战略主基调,冷静分析形势,积极整合各种有益要素,充分用好用足各种社会资源,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强力推进了矿业开发这一支柱产业的建立。没有优质矿业权,发展矿业就无从谈起。内蒙古地勘十院有过去区测队的老底子,也是其所拥有的优势之一。二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将矿业权市场和矿业资本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内蒙古地勘十院比较早地开始运营矿业权市场,在2001~2002年转让了阿鲁科尔沁旗膨润土矿、巴林左旗哈拉白铅锌矿的矿业权,获得原始积累。没有这“第一桶金”,随后一系列的矿业开发项目都是空想。现在,地勘十院在转让矿业权时已经非常谨慎,除非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认为前景不大的,一般不轻易转让。在这方面也有教训,地勘十院曾经把效益良好的道伦达坝铜钨矿的矿业权以数十万元的价格转让,但2005年又以3.3亿元的价格买回该项目的矿业权。其次,出让矿业项目中的部分股权,筹集资金。黄花沟铅锌矿就是如此。再次,职工全员持股,这既筹集了必要的资金,同时也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最后,当地勘十院有了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后,也为了寻找更大、更好的经济发展空间,探索资本运营的新模式,打造对接国际经济活动的新平台,2007年地勘十院计划完成其所控制的鑫源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的工作,这也是验证企业是否运作正规、管理科学,是否具有长足发展潜力、具有长远赢利能力的标志。地勘十院的这套做法,基本上符合国际惯例,世界上很多成功的资源性公司也是这种运作模式。三是通过股份制改造、职工入股突破了“资金短缺”这一地勘单位企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地勘单位建立规模企业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建立股份制企业后,企业职工要成为企业大股东必然要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承担主要出资义务,地勘单位退而成为次要出资人,并且可以以资质、设备、场所、矿权等作价出资,不足部分再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作为补充,这样就自然构筑起了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模式,并有效地拓展了地勘单位筹资渠道与筹资能力,充分挖掘出地勘单位办大项目、办大企业的资金潜力。近几年,由地勘十院主办的企业投入资金高达几亿元,在所有的投资项目中,都很成功地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及时到位,从未拖欠,但并没有因此形成任何新的债务,账面资金余额没有减少,反而在企业发展中获得较大的增量。四是注重处理地方关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矿业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税收、就业等方面。离开地方、社区及当地群众的支持,矿业开发也很难进行。地勘十院在矿业开发时,比较重视地方利益,妥善处理地方关系,保障了矿业项目的顺利进行。例如,赤峰翁牛特旗黄花沟铅锌矿开发项目就是经过与地方政府反复协商,才最终达成了开发协议,最后由内蒙古地勘局、地勘十院及地方一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内蒙古地勘局占30%股权,地勘十院及十院职工占45%股权,地方企业占25%股权。五是高度重视地质找矿。作为矿业开发的源泉,作为矿业活动可持续的必要条件,地勘十院高度重视地质找矿,把地质找矿当成首要工作抓好抓实。地勘十院既用政府出资为国家找矿,也用社会资金为业主找矿,更重要的是,还用自有资金为自己找矿。目前,在地勘十院的地勘投入中,这三块所占比重大体相当。当然,从机制上说,用自己的钱找资金的矿,肯定比用别人的钱找别人的矿更有效率。地勘十院规定,加大自我勘查投入,每年确保从当年所得利润中提出10%~20%作为专项勘查资金,不断分析研究现有矿业权,确定重点项目加大投入,将工作做深做细(内蒙古地勘十院现在的勘查矿区不再按浅部地质情况而论,一般做到-500米或见到花岗岩体才罢手)。随着不断发展,地勘十院在地质找矿方面目前已经不愿再承担“打工者”的身份。三、几点思考和体会(一)探采一体化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探采一体化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这是发展矿业的有效途径。当前,地勘行业“百局千队”,试想,如果一队一矿,一局十个大型选矿厂,全国矿业经济必将飞速发展,也将涌现出一批现代意义上的资源性公司,对缓解资源约束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其二,矿业权、技术、人才、长期积累的地质资料是地勘单位参与矿业开发的核心竞争力,相对重视开源节流,有利于保护矿产资源和环境。其三,探采一体化的地勘单位,相对重视地质找矿,从矿业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支持矿产勘查可持续发展,符合国际惯例,也是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一种重要依托。(二)进一步发展需要摆脱事业机制的束缚内蒙古地勘十院,院内事、企分开,采矿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规范运作,这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但从全国看,迄今为止,地勘行业“百局千队”的体制格局基本没有变化,目前还没有一家地勘单位实现了企业化转型的实质性突破。现有体制格局在产权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导致激励约束机制不够,人才留不住,产业做不大,企业做不强。当前全球和中国矿产勘查开发市场竞争激烈,地勘单位面临与矿业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既竞争矿业权,竞争市场,也竞争人才。以前地勘单位“人才流失”是流失到其他行业,现在是仍然从事矿产勘查开发,只是从地勘单位流向矿业企业和民营企业。目前内蒙古地勘局和内蒙古地勘十院所实行的激励机制,是比较得力的,近一两年间也扭转了过去十几年进不来大学生的局面,但是,从事业机制看,这属于“擦边球”。同时,如果做大,产权问题也将进一步制约发展(如云南的例子)。确实,事业体制的分配机制、用人机制等已经制约了发展,在双重过渡体制下,拥有技术人才、掌握资源的国有地勘单位不可能发展成为像紫金矿业、西部矿业这样的矿业企业和有活力的资源性公司。事业有事业的机制,企业有企业的机制。不走现代企业改造之路,不完善体制、转换机制,“小富即安”,那么在市场上也会步履维艰,并且可能还会出现一些“后患”。短期看,“戴着事业的帽子走着企业的路子”可以两头“利益均沾”,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实现地勘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像在探采一体化的道路上走的比较成功的内蒙古地勘十院,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如果必须作出选择,他们宁愿选择企业身份。(三)切实完善矿业权制度像内蒙古地勘十院这样的国有地勘单位,有长期的积累,有良好的局(国土资源局)院关系,有国土资源厅在矿业权取得方面的优惠政策,但仍然认为,探矿权的取得是制约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谈到“走出去”开发利用内蒙古矿产资源时,所提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分散在国内拿不到矿业权的风险。虽然自治区政府鼓励地勘单位获得矿业权,但由于内蒙古实行矿业权审批前移,主要审批权在各盟市级政府,加之新设探矿权“招、拍、挂”提高了门槛,地勘单位实际很难获得矿业权。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矿政管理的制度建设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适应市场原则。而我们现行的矿业权的招标、拍卖制度,没有做到这一点,并且被盲目扩大化了。从不同类型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看,油气适用于招标、拍卖制度,但我们没有实行,固体矿产一般情况下不适用于招标、拍卖制度,但我们目前大部分都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下几种情况可以通过招标/出让方式授予矿业权:石油(也包括广义上的可租让矿产,包括天然气、煤炭及其他一般呈层状分布的矿床);砂石土等普通建材矿产(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所谓“高风险”的勘探过程,价值相对易于确定);出于矿业权人自身的违法行为而被矿政管理部门“没收”的矿权地或“撤销”的矿业权(此时矿业权地的前景较为明朗,可以适用招标/拍卖。最近,澳大利亚著名的Weipa铝土矿矿床,已由州政府收回再通过招标出让);在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过程中偶尔发现的已具有十分明朗前景的矿产地(但这部分矿产地极少,具有“偶然”的性质,因为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一般不往矿产勘查方向延伸。实例如美国地质调查所在20世纪60年代“不慎”发现的普罗德霍湾大油田。但针对这种情况目前是有争议的);国家投资形成的前景十分明朗的矿产地(如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巴西、印度、瑞典、土耳其等国,国家直接从事部分的矿产勘查活动。这种情况下,对以前的投资没有争议,但以后即将建立的地勘基金,工作做到何种程度,对商业性矿产勘查到底是起“拉动”作用还是会起到“挤出”效应,争议很大)。除了这5种情况外,矿业权的取得均适用“早申请者优先原则”,不需要缴纳费用。而我国目前的做法是,能够招标的就全部拿来招标,甚至空白地也来招标。这本身是不符合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基本规律的。矿业权的招标、拍卖,最初是模仿土地的做法,这本身就不合乎逻辑。开始规章设计时的两个目的,均没有实现:一是维护矿产资源国有资产不流失,这是一个混乱的逻辑,何况矿政管理部门没有这个职能;二是防止矿业权行政授予的腐败问题,而事实上,招标、拍卖之后,腐败现象反而多了。制定规章时范围就没有界定好,后来地方政府盲目的扩大化也就很自然了。需要研究梳理矿业权招标拍、卖问题。(2007年6月)官方服务官方网站

我是一名机电一体化学生,需要一篇机电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法与理
第五个
我们也要写,去的是一个机械厂,要写20多页纸。。。。哪有人会给你写份那么多的字的报告啊。还是自己动手写写吧,多少会有点收获的。网上有很多资料可以参考参考啊。

求一份机电一体化调研报告,不要专业的调研报告。发到我邮箱里呗,急用,谢谢了 824777949@qq.com

昌寓骖乘
看见了你不明白美国和加工费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行业调查报告范文

夫灵公也
不削于人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最好的狮子座09行业调查报告范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行业调查报告范文》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行业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行业简介  化工行业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简称,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描述,化工行业具体可分为:基础化学原料制造、肥料制造、农药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品制造、日用化学产品制造等众多与民众生活细细相关的产业。  20**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化工行业,受需求减少和市场悲观的影响,各个企业的产销量持续下降,大部分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不过20**年以来,由于经济整体回暖,需求恢复性增长及原材料成本上涨带动产品价格上涨,企业开工率普遍上升等因素化工行业利润回升势头明显,企业亏损额大幅降低,多数企业逐步扭亏为盈。  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运行现状  至20**年2月,我国从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企业共有22757家,从业人员达到1200万人,累计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亿元。虽然经历了20**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至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一直处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企业数目一直持续增长,特别是经历了  一、  二、玩具企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研精毕智的行业调研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岂更驾哉
汲黯
我们帮助公司识别当前的市场发展趋势,发现需要解决的业务问题,协助企业降低业务风险,并提供有价值的细分市场数据,帮助客户在市场上获得相对于商业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祝您工作顺利

如何进行行业分析

关云长
化妆间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根据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以及行业中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1)进入障碍结构性障碍-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资本的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与规模经济无关的优势-政府政策行为性障碍-进入对方领域可能的报复退出障碍-固定资产高度专业化-退出成本过高-协同关系密切程度-感情障碍-政府和社会的限制(2)同行业中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竞争的原因:行业内有众多的或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固定成本或库存成本高缺少产品差别化,用户的转换成本低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行业增长缓慢退出障碍高抗衡格局变化的动因:行业的寿命周期发生了变化--企业技术实现革新-- 经营方式发生转变--管理风格发生变化--企业战略发生转变(3)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行业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产品。包括直接替代品、间接替代品。在高科技领域,替代往往是企业面对的主要竞争。来自替代品的压力主要因素:(1)替代品的赢利能力;(2)替代品生产企业的经营策略;(3)购买者的转换成本:指顾客由使用原产品转而使用替代产品时付出的代价。转换成本越高,越可以减缓替代过程。(4)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来自购买者的压力取决于以下因素:购买者的集中程度产品在购买者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本行业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转换成本购买者的盈利能力购买者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本行业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本行业产品对购买者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购买者掌握的信息(5)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取决于以下因素:供应者的集中程度和本行业集中程度供应品的可替代程度本行业对于供应者的重要性供应品对本行业生产的重要性供应品的特色和转变费用供应者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本行业内企业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信息的掌握程度行业分析报告不应是数据或资料的罗列,一定要围绕分析的目的得到分析的结论。在最终成文的报告里需要给出以下结论:1、这个行业的未来成长性是否具有投资价值。2、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是哪些。3、行业内的竞争取得超越竞争对手的关键因素是哪些。4、行业内的企业是否能够走向资本市场或存在并购的机会。

行业研究报告的分析框架一般有哪些

日以心斗
此中德也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参考下吧,有用请采纳!第1章: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综述1.1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相关概述1.1.1 城市园林绿化的定义1.1.2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涵盖领域1.1.3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效益分析(1)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分析(2)城市园林绿化社会效益分析1.2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背景1.2.1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阶段1.2.2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总体特征1.2.3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影响因素(1)促进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1.3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经营模式1.3.1 园林绿化业务承接1.3.2 园林绿化组织投标1.3.3 组建项目团队和实施1.3.4 竣工验收及项目结算1.4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经营特点1.4.1 按产业链角度划分(1)城市园林绿化专项经营(2)城市园林绿化一体化经营1.4.2 按客户群体角度划分(1)承接政府投入园林项目(2)承接社会投资园林项目第2章: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市场环境分析2.1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政策环境分析2.1.1 行业管理体制分析(1)行业主管部门及自律性组织(2)园林施工资质等级及管理(3)园林设计资质等级及管理(4)园林工程项目的监管体制2.1.2 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1)《城市绿化条例》解读(2)《城市绿线管理办法》解读(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解读2.1.3 房地产调控政策分析(1)2013-2015年房地产调控政策解读(2)房地产调控政策对行业影响分析2.2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经济环境分析2.2.1 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分析(1)GDP增长情况(2)固定资产投资情况(3)房地产投资情况2.2.2 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1)一季度我国经济惯性下滑,二季度企稳迹象初显(2)三大需求初步改善显示经济正逐步逼近周期底部(3)物价水平保持低位,通缩压力将逐步减轻(4)货币供应量内生性保持低位2.2.3 2015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展望与数据前瞻(1)艰难转型孕育新的希望,不破不立期待柳暗花明(2)二季度与全年各项经济指标前瞻2.3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环境分析2.3.1 城市园林苗木种植技术分析(1)圃地选择(2)整地作床(3)树种选择(4)合理密植(5)混交方式(6)苗木移植2.3.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技术分析(1)园林绿化设计的核心(2)园林绿化设计内涵精神(3)园林绿化设计的措施2.3.3 城市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分析(1)传统的园林施工放线方式(2)全站仪在园林施工精确放线中的应用(3)防水以及疏排水处理的重要性2.3.4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技术分析第3章: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产业链分析3.1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产业链简介3.1.1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产业链分析3.1.2 上下游行业对园林行业的影响3.2 城市园林绿化苗木产销需求分析3.2.1 城市园林苗木种植业特征分析3.2.2 城市园林绿化苗木种植业务流程3.2.3 城市园林苗木种植业市场现状(1)城市园林苗木种植规模(2)城市园林苗木销售规模(3)城市园林苗木销售价格(4)城市园林苗木主要产销区域(5)城市园林苗木主要生产企业3.3 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行业分析3.3.1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业务流程3.3.2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业盈利能力3.3.3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业竞争分析3.3.4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细分市场分析3.3.5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业存在的不足3.4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分析3.4.1 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业务流程3.4.2 城市园林工程领域特征分析(1)城市园林工程是多学科的综合产物(2)城市园林工程项目地域特点显著(3)城市园林工程项目受季节气候影响3.4.3 城市园林工程施工领域竞争分析3.4.4 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企业区域分布3.5 城市园林绿化养护行业分析3.5.1 城市园林养护业务流程分析3.5.2 城市园林养护业现状分析3.5.3 城市园林养护业存在问题3.5.4 城市园林养护方式建议(1)城市园林树木养护建议(2)城市园林草坪养护建议(3)对已死亡植物及草坪的换植3.5.5 城市园林养护业前景及方向第4章: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投资吸引力4.1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规模分析4.1.1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规模4.1.2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规模4.1.3 城市绿化覆盖率增长情况4.1.4 城市绿地率增长情况4.2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供需状况分析4.2.1 城市园林绿化供应分析(1)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分布4.2.2 城市园林绿化需求分析(1)城市化进程对园林绿化的需求1)行业与城市化进程的相关性分析2)国家城市化进程分析3)国家城市化进程规划(2)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分析4.3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投资特征分析4.3.1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季节特性4.3.2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集中程度4.3.3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进入壁垒(1)城市园林绿化业务资质障碍(2)城市园林绿化资金实力障碍(3)城市园林绿化人力资源障碍(4)城市园林绿化技术能力障碍(5)城市园林绿化客户资源障碍4.3.4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竞争格局4.4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经营状况分析4.4.1 城市园林绿化成本结构4.4.2 城市园林绿化盈利水平(1)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整体毛利率(2)城市园林绿化细分市场毛利率(3)城市园林绿化产业链经营利率4.5 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招投标分析4.5.1 城市园林绿化招投标程序(1)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招标(2)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投标4.5.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投标策略(1)绿化工程投标施工方案特点(2)绿化工程投标报价策略4.5.3 园林绿化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4.6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跨区建设分析4.6.1 企业异地工程建设市场进入准备4.6.2 企业异地工程建设市场施工组织第5章: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细分市场投资潜力5.1 城市市政园林工程市场分析5.1.1 市政园林工程发展现状(1)市政园林绿化发展现状(2)市政园林工程市场容量(3)市政园林工程重点项目5.1.2 市政园林工程细分市场分析(1)城区改造市场分析(2)城区建设市场分析(3)河道两岸景观市场分析(4)交通绿化市场分析5.1.3 市政园林工程发展前景(1)市政园林工程规划(2)市政园林工程市场前景预测5.2 城市地产景观工程市场分析5.2.1 地产景观工程发展现状(1)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分析(2)房地产市场发展规模1)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2)全国商品房建设规模3)全国商品房销售规模(3)地产景观工程市场规模(4)地产景观工程重点项目5.2.2 地产景观工程发展前景(1)房地产政策预测(2)房地产行业发展规模预测(3)地产景观工程市场前景预测5.3 城市度假景观工程市场分析5.3.1 度假景观工程发展现状(1)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现状(2)度假景观工程市场现状(3)度假景观工程重点项目5.3.2 度假景观工程细分市场分析(1)主题公园园林市场分析(2)高尔夫球场市场分析(3)度假酒店绿化景观市场分析5.3.3 度假景观工程发展前景(1)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前景预测(2)度假景观工程发展前景预测5.4 城市生态湿地工程市场分析5.4.1 生态湿地工程发展现状(1)生态湿地面积总量规模(2)生态湿地面积变化趋势(3)生态湿地工程重点项目(4)湿地修复与保护市场分析(5)矿山修复市场分析(6)湖底淤泥治理市场分析5.4.2 生态湿地工程发展前景(1)生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生态湿地工程市场前景预测第6章:中国重点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分析6.1 北京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分析6.1.1 北京园林绿化行业配套政策6.1.2 北京园林绿化行业发展机遇6.1.3 北京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规模6.1.4 北京园林绿化细分市场发展分析(1)北京市政园林工程建设分析(2)北京地产景观工程建设分析(3)北京度假景观工程建设分析(4)北京生态湿地工程建设分析6.1.5 北京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6.2 上海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分析6.2.1 上海园林绿化行业配套政策6.2.2 上海园林绿化行业发展机遇6.2.3 上海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规模6.2.4 上海园林绿化细分市场发展分析(1)上海市政园林工程建设分析(2)上海地产景观工程建设分析6.2.5 上海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6.3 浙江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分析6.3.1 浙江园林绿化行业配套政策6.3.2 浙江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规模6.3.3 浙江园林绿化细分市场发展分析(1)浙江市政园林工程建设分析(2)浙江地产景观工程建设分析(3)浙江度假景观工程建设分析(4)浙江生态湿地工程建设分析6.3.4 浙江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6.4 广东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分析6.4.1 广东园林绿化行业配套政策6.4.2 广东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规模6.4.3 广东园林绿化细分市场发展分析(1)广东市政园林工程建设分析(2)广东地产景观工程建设分析(3)广东度假景观工程建设分析(4)广东生态湿地工程建设分析6.4.4 广东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6.5 江苏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分析6.5.1 江苏园林绿化行业配套政策6.5.2 江苏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规模6.5.3 江苏园林绿化细分市场发展分析(1)江苏市政园林工程建设分析(2)江苏地产景观工程建设分析(3)江苏度假景观工程建设分析(4)江苏生态湿地工程建设分析6.5.4 江苏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6.6 广西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分析6.6.1 广西园林绿化行业配套政策6.6.2 广西园林绿化行业发展机遇6.6.3 广西园林绿化行业发展规模6.6.4 广西园林绿化行业市场发展分析(1)广西市政园林工程建设分析(2)广西地产景观工程建设分析(3)广西度假景观工程建设分析(4)广西生态湿地工程建设分析6.6.5 广西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第7章:中国城市园林绿化领先企业经营分析7.1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总体经营状况7.1.1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营业收入排名7.1.2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利润总额排名7.2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个案经营分析7.2.1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财务指标分析1)企业营收情况分析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企业发展能力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企业投融资分析(8)企业最新发展动向7.2.2 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1)园林工程2)园林设计3)园林苗木(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财务指标分析1)企业营收情况分析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企业发展能力分析(6)企业经营模式分析1)业务承接2)组织投标3)组建项目团队和实施4)竣工验收及项目结算(7)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8)企业投融资分析(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7.2.3 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4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财务指标分析1)企业营收情况分析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企业发展能力分析(6)企业经营模式分析(7)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8)企业投融资分析(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7.2.5 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7.2.6 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7.2.7 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8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财务指标分析1)企业营收情况分析2)企业盈利能力分析3)企业运营能力分析4)企业偿债能力分析5)企业发展能力分析(6)企业经营模式分析(7)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8)企业投融资分析(9)企业最新发展动向7.2.9 大龙建设集团杭州滨江区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0 汇绿园林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1 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2 杭州萧山凌飞环境绿化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3 浙江同信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4 深圳市国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资质水平介绍(3)企业工程业绩介绍(4)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5 北京朝园弘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6 杭州天开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7 安徽森海园林景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8 宁波市交通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资质水平介绍(3)企业工程业绩介绍(4)企业经营情况分析(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19 宜昌市葛洲坝风景园林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7.2.20 宁波海逸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21 江苏东珠景观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企业最新发展动向7.2.22 光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7.2.23 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经营分析(1)企业发展情况简析(2)企业主营业务分析(3)企业资质水平介绍(4)企业工程业绩介绍(5)企业经营情况分析(6)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

写一篇计算机专业调查与行业发展的报告

汗流至踵
勐垅沙
关于计算机行业的市场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市场规模,竞争激烈程度及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特此进行了本次调查。 首先,我们从计算机行业的市场规模上来看,第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我国规模以上计算机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7134亿元,同比增长7.3%,规模继续在世界保持前列,计算机产量占全球比重超过四成。全行业发展明显慢于电子制造业平均增速,一季度行业增速低于电子全行业平均增速4.4个百分点,到三季度差距拉大到5.2个百分点,至12月相差5.5个百分点。第二,产品产销幅度放慢,2008年,我国共生产微型计算机13666.6万部,同比增长13.2%,比上年增速下降16.1个百分点,其中笔记本电脑10858.7万部,同比增长25.2%,比上年增速下降21.5个百分点,显示器13364.6万部,同比下降7.4%。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下降影响,台式机和笔记本的产销率分别为98.4%和94.8%,同比分别下降1.1和4.1个百分点。 就计算机行业的增长趋势来看,中银国际日前发表研究报告指出,08年以来,我国计算机行业整体依然处于高速增长中,但是软件和硬件公司的增长速度不同,软件行业仍然处于高速度增长中,硬件行业增长速度下降。 2009年1—6月,国内软件产业实现收入4270亿元,同比增长22.7%;其中软件及服务板块27家上市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总收入150.71亿元,同比增长3.79%,实现净利润16.84亿元,同比增长21.9%,剔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影响后的净利润同比下降8.93%。 上半年硬件行业处于衰退的过程中,1—5月份计算机制造业收入同比下降9.97%,硬件行业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竞争激烈,行业内的公司都处于痛苦的煎熬中。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内部有些公司必然在竞争中失去竞争地位,处于亏损状态,这些公司的出路要么是退出市场,要么是接受兼并重组。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很多二线品牌目前已经消失了。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为重组,比如惠普兼并康柏,联想兼并IBM的PC业务等。 目前,就计算机行业的领先公司来说,惠普公司依然是全球PC老大,独占19.1%的市场份额,戴尔公司排名第二,但是市场份额同比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至13.2%,台湾厂商宏碁则由于上网本的带动,市场份额增至12.3%,联想和东芝分列四、五名,市场份额分别是7.1%和4.7%。 调查公司预期明年几家计算机制造商的优势将继续存在,当问到决策者未来选择计算机主要提供商时,4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选择戴尔的台式机,选择戴尔笔记本的受访者占50%。选择惠普台式机和笔记本的受访者分别占22%和17%,受访者中选择联想笔记本的占15%,台式机占12%。大约有8%的受访者表示今年尚没有作出决定选择一个提供商。其余是受访者准备选择第二级别的提供商,比如宏碁、苹果、富士通和东芝等。 目前,计算机行业的竞争主要就是品牌和价格的竞争。2009年一体电脑品牌榜前十位的分别是:苹果、联想、索尼、惠普、戴尔、神州、明基、方正、长城、万利达。这些都是计算机行业的领先品牌,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几家公司。在从价格的竞争上看,2009.7.23,一款售价仅为3999元的低价笔记本在全国范围内上市销售,在联想、惠普的6999元与方正、同方的5999元等产品之后,该款产品又一次创出笔记本电脑价格新低。 业内人士分析以为,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越来越便宜的笔记本电脑,不仅预示着厂商在笔记本市场的发展策略发生重要转变,更预示着一向被忽略的个人低端消费市场将成为主流。与此同时,低端笔记本市场也开始升温。 近两年,拥有掌上电脑品牌的企业从10多家迅速增长到100多家,未来两年将超过800家,成为一体化趋势中最活跃的领域。当前,计算机行业的热点产品主要有:网络,C语言,动漫和网游制作等。 在计算机行业中,我们更看好由软件与服务企业组成的计算机应用行业,这是因为过去国内的信息化投入偏重于硬件设备,软件尤其是IT服务的投入严重滞后,信息化需求的爆发增长将主要体现在软件与服务上,并且,软件与服务企业受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相对小。 对软件行业表示乐观主要源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软件行业已经走出了发展初始的混沌期,软件行业不易受宏观调控影响,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对软件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扩大,优质企业不断涌现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所以,我们认为配置灵活,组件可选择,面向服务的软件产品未来将能够成为市场主流,可以从这方面发展进入计算机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