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下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社会交往:所谓社会交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积极社会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有利于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社会关系,尤其是有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交往。是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得他人和社会赞誉,辅助学生走向成功的最佳手段。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学者在对不同地区的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之后,进行了如下的概括:1、当今的初中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过分呵护,多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并且不善于与他人交往。大多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平等竞争的意识和宽容、平等的心态。2、部分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独立与别人交往、独立决策和判断的意识与能力。4、部分孩子人际关系敏感,表现为自卑、孤独、压抑、焦虑和抑郁,有的学生甚至敌对和偏执情绪较为突出,影响了他们与他人的积极交往。以上概括和研究,一方面为我们实施“如何增强初中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研究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一)研究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能使研究对象的积极社会交往能力方面有所增强。2、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去关注那些因不能和他人很好地交往而带来困惑的部分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3、探索一些能增强学生积极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寻找有哪些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当今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初中学生的人生观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他们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因而有了成人化的需求,他们迫切的渴望与外界接触,但随着交往机会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各种困惑、各种看法也接踵而来;另一方面随着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尤其是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加,人与人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学生群体的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着学生的生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本课题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及对策,让学生明白一些社会交往的基本道理,从而避免学生社会生活的盲目性、盲从性,避免一些不符合社会基本道德的事情发生,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如何增强初中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积极交往因素以及现象进行分析、归纳,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针对各种共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探索出一条能为大多数学生广泛适用的一套可以用来指导他们积极交往的教育方法或多种多样的活动。相信这一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美国教育专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智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八种智力潜能中的一项重要智能。(2)主体性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首先是对教育实践活动可能性提供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人本的观念、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观念、确立人的主体地位的观念、发挥和发展人的主动性的观念等。(3)自我呈现论:社会心理学家E·戈夫曼认为交往是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任何社会互动的关键都在于参与者借助自己的言行向他人呈现自我,这种呈现往往是强调自身众多属性中的某些有利于自我形象的属性,而隐瞒其他属性。自我呈现论特别强调自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一种手段。(4)社会交换论:美国社会学家G·霍曼受经济交易理论启发,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里不仅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诸如赞许、荣誉或声望等非物质商品的交换。据此,他提出了参加者的报偿与代价问题,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得到的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精神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除非双方得利,否则交往无法进行下去。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是互利、是以心换心的,而非单方面的付出,双方信息交流、互动是交往的关键。(5)社会实在论:费斯汀格用社会实在性理论解释人际交往现象。社会实在性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正确与否的判断无确定标准时,往往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意见或行动作为展示性判断标准,以使自己的认识与周围人保持一致。费斯汀格认为,当社会团体内态度和意见出现不一致时,除了容易导致团体活动盲目性外,由于受到社会实在性的威胁,团体内会产生要求保持一致性的压力。因此,为了维护和发展有效的团体活动,必须在团体中开展人际交往,使团体活动协调而有秩序,此理论对于加强班级建设、形成团结、和谐的班级人际氛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五、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我校师资力量强、办学规模大、是全市教学质量较高的一所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广泛且班额大(每个班都在五、六十人左右),由于学校声望一直较好,班级人数居高不下,形成了我校班额较大,因而不便于管理这一教育现状。在同一年级中,学生素质层次差异较大,因而想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的思想水平,使学生能在复杂的形势和环境中与周围的伙伴形成和睦融洽的关系,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学习知识,发挥各方面的潜力,就必须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为此,我提出了《如何增强初中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切合我校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我们预计在以下几方面将会有所突破:(1)逐渐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庭、学生与社会交往的能力。(2)引导学生建立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宽容开放、相互帮助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与他人交往良好习惯的养成。(二)研究内容针对我校实际,我们提出了“把学生良好的交往能力纳入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内涵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把学生的交往活动细致化。课题组将分学科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相应的深入研究:1、诊断并分析班级哪些学生存在交往方面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2、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3、思考并总结学生交往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的研究;我们确定了如下的研究重点:1、初中生交往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及采取的相应对策。2、关注学生的交往行为及对其的评价。在此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突破以下的难点:引导、教育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三)、研究假设(1)通过研究,能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如何增强初中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完成能支撑《如何增强初中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这一研究报告的一系列课题阶段报告或论文。(3)通过研究,探求到一些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交往能力的系列活动,使课题研究有实效。(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正确交往,会主动向他人学习,会合作学习,会健康交往。(四)、创新之处本课题期望通过行动研究,促进并增强学生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有:1、关注学生不良的交往习性和活动会给他们带来怎样负面的影响,之后加以引导纠正。2、探求一些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交往能力的系列活动,使课题研究有实效。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一)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行动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先在教育实践中用行动研究法诊断并分析班级哪些学生存在交往方面的问题,之后分析其原因,接着思考并探索有哪些能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及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与之对应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支撑材料。(二)、实施步骤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1、成立课题组,落实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方案。2、组织理论学习,明确课题研究的目和意义。3、了解学生实际,进行分析。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12月):1、按方案制订每学期实验计划,开展研究。2、定期进行研讨活动,定期进行阶段小结。3、形成阶段总结,规划下阶段研究要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7月):1、整理资料,进行分析。2、撰写研究报告。3、发表论文、撰写教育案例。4、课题结题。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1、主要社会和专家评价:我校一直是家长示范学校,注重德育工作的实施和落实。近两年来,学校积极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已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论文20多篇,对此,社会各届有较高的评价。(二)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1、课题负责人:张英 1970年生,现任市八中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有管理班级的经验和进行教科研的能力,承担市级德育课题研究1项,目前已结题。2、张亚兰:学校政教处主任,自治区级骨干教师,有二十五年担任班主任的经验,近年来一直开展教学研究,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3、吴春梅:是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担任自治区级课题的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个人综合素质高,都是40岁左右的年轻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1、组织保证:学校成立了以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核心的课题研究小组。2、制度保证:学校确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制订了课题研究的各项制度和奖惩制度。3、物质保证:我校是全市一所有名的初级中学,拥有现代教育的各种物质设施,拥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为教师课题研究提供必要保障。我校有一座图书馆,加之我市也有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图书馆,可以借助图书馆丰富的图书资料开展教学研究。4、理论保证:我市拥有一个继续教育中心和一个教研所,拥有一支理论水平和教研水平较高的专家和教研员队伍,可以加强课题研究理论上的指导。本回答被网友采纳